城市發展中的生態社區建設論文
時間:2022-09-11 10:22:12
導語:城市發展中的生態社區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生態社區建設的系統構成和服務體系
(一)建筑節能系統
1.建筑節能是生態社區主要標志
人類的能耗主要有建筑能耗、運輸能耗和生產能耗三方面,其中,建筑能耗約占總能耗的40%,是生態社區最重要的部分。世界各國生態社區最重要特征是采用最先進的建筑節能技術與方法。如,德國法蘭克福作為生態城市,最早誕生了歐洲的被動節能房屋技術。瑞典建設生態城市的典型經驗,是通過木制保溫房自身的隔熱性實現了房屋的取暖和防暑。
2.社區建筑節能的技術構成
社區建筑節能技術有五種類型:一是被動房技術,主要特點是增加建筑物維護結構的保溫系數,減少建筑物冷橋、熱橋的冷熱耗散。二是熱輻射技術,主要特點是通過屋頂或地板下冷熱水管的輻射,取代傳統取暖用的熱對流技術,所用水溫比傳統制暖的約80度水溫降低了近50度,大大降低能源消耗。三是地暖技術。四是保溫門窗技術。五是新風系統技術,這種系統由進風道和出風道組成,進風道的新鮮空氣通過過濾、加濕,出風道在排出廢氣過程中與進風道實現冷熱交換,進而實現室內空氣的恒溫、恒濕和清新。
(二)可再生能源系統
生態社區建筑節能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采用綠色、可再生能源替代石化能源,減少碳排放和溫室效應,建立起可持續的能源供給體系。一是太陽能,包括太陽能光伏和太陽能熱水器,同時利用太陽能集熱為地源熱泵存儲熱能;二是地熱、地冷系統,地源熱泵是一種利用地下淺層地熱資源既能供熱又能制冷的高效節能環保型空調系統。三是水源熱泵,是利用地球水所儲藏的太陽能資源作為冷、熱源,進行轉換的空調技術。此外,還有空氣源熱泵、風能和核能等。
(三)公共空間和綠地系統
社區公共空間對社區居民的社會交往和歸宿心理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科學合理的社區公共空間設計,將有助于社區分擔城市的功能,其系統包括:第一,綠地系統。既要有中心綠地系統,還要有分散綠地規劃建設;不僅要綠化建筑體,還要綠化庭院,增加社區居民融入自然的范圍;考慮社區建筑區間的空氣流向和可流動性,便于社區空氣凈化。第二,社區公共休閑空間。包括社區住宅樓房之間的公共小庭院系統劃分、社區內規劃合理的街道寬度。
(四)垃圾污水循環處理利用系統
根據目前國際生態社區的經驗,在生態社區建設封閉式全自動地下廢物收集系統,由垃圾焚燒和廢水余熱回收的能源用于城區采暖。市民的生活污水和廢棄物經處理后能產生沼氣,為汽車提供了燃料。
(五)產業及公共服務系統
一是產業服務系統。全球典型的生態城區,像德國的弗萊堡市、奧地利古興市等,其生態產業為本地就業提供了日益擴大的空間。二是公共服務與管理系統。生態城區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環境治理、社會服務、社會治理為城區的生態建設提供了基礎條件和制度保障,體現了市場背景下政府公共職能的準確定位。生態城區公共系統的空間布局規劃和職能設計需要與城區建設在空間上協調,以提高公共系統的運行效率。
(六)道路通行系統
一是社區人車分流系統。在國外成熟的生態社區的道路交通體系中,行人和自行車擁有優先權。在社區人行通道上,兒童、老人沒有任何交通危險。目前,我國的社區道路帶有明顯的機動化時代特征,道路主要是為機動車通行便利而設計。生態社區顯然是后機動化時代的產物,應該為逐步到來的人行時代和非機動化時代提前構建道路系統。二是自行車出行系統。生態社區的一個標志是自行車等非機動交通工具的比例高于其它社區。自行車在社區的地位反映了社區生態文明的程度。國外生態社區對自行車的重視表現在,居民樓一層基本上是作為開敞的自行車停車場所,旨在鼓勵居民盡量使用自行車作為交通工具。因此,社區道路系統中應該有專門的自行車道,樓宇間、樓宇內或地下室的自行車停車場的容量按照每戶兩輛自行車的空間來設計。
(七)社會人文系統
社會人文環境是生態社區的精神和靈魂。生態社區不僅是一個接近自然的人工系統,也是一個具有人文特質的社會系統。生態社區不僅提供自然、清新、優美、便捷、舒適的自然物質環境,還提供個人自主、人與人之間和諧、互助、關愛和共享的氛圍,增強人們的幸福感。每個生活在生態社區的居民都應享有社區事務的話語權和終極決策權。社區的社會人文環境系統體現在四方面:一是社區居民對社區公共事務的高度關注和參與;二是社區鄰里溝通工作;三是社區文化活動的普及推廣;四是社區居民自我管理。
二、生態社區建設是北京建設生態城市的重要內容
(一)生態社區是生態城市系統的重要基礎
1.人居系統是城市系統最重要的單元
城市生態系統包括大氣系統、水系統、綠地系統、產業系統、人類流動系統以及人居系統等方面,其中的人居系統是城市生態系統的核心要素,具體體現就是生態社區,也被稱為綠色社區或可持續社區,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單元系統,強調人群聚落(“社”)和自然環境(“區”)的生態關系整合,是居民家庭、建筑、基礎設施、自然生態環境、社區社會服務的有機融合。
2.生態社區體現生態城市的核心價值
生態社區由數個生活小區組成,通常容納數萬人口、范圍在2平方公里以上。生態社區作為城市人居系統的基本生活單元,在城市生態系統工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首先,生態社區是生態城市空間布局結構的具體體現。目前國內外建成的生態社區都具有空間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的特點,為社區居民提供了一個有序的空間環境。其次,生態社區構建了環境支撐系統,在社區范圍內實現了自然系統與人工系統的有機融合、綠地系統與建筑系統的合理布局,綠色能源供給系統與能源節約系統的有效配置。再次,生態社區成為凸顯生態城市特色的組成部分,體現了生態城市的主要功能。
3.國家綠色生態示范城區項目突出了生態社區的發展導向
自1986年江西宜春市提出生態城市建設目標以來,截至2012年7月,97.6%的地級(含)以上城市和80%的縣級城市提出以“生態城市”或“低碳城市”等發展模式為城市發展目標。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嘗試這方面的規劃建設實踐。
(二)生態城市是北京城市發展的目標和價值取向
1.生態城市是北京城市發展定位的要求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確立了北京城市發展目標是國家首都、國際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明確了北京特殊的城市性質和發展定位。在現代生態文明發展階段,首都是一個國家人居環境的代表,也是國家生態競爭力的展示。目前,世界生態環境評比中,德國首都柏林以其城市綠地面積數位列第一。因此,生態城市目標是北京城市的發展定位和價值追求。
2.生態城市是破解北京城市發展瓶頸的必然路徑
北京城市發展面臨越來越嚴峻的管理瓶頸。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如水資源短缺、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綠色空間萎縮等,降低了城市發展質量,增加了城市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加之越來越頻繁的城市災害和公共危機,生態宜居、城市安全保障已經成為現代城市運行的首要目標。
3.生態城市是北京城市發展轉型最重要的推動力
上述問題的出現,既有城市資源過度聚集的原因,也有產業類型和產業體系的原因,但其中一個不可回避的原因,是過于注重城市功能分區帶來的人口、交通和環境問題,是產業導向型城市發展模式所帶來的后果。這種發展模式注重城市功能分區和產業集聚的空間經濟效益,對城市交通、環境支撐考慮不足。北京城市攤大餅式的發展模式、金融街及周邊的交通壓力、北京通州、大興和昌平天通苑的“睡城模式”(以居住區為主)都說明了這一點。
(三)生態社區建設已經成為北京城市發展的重要部分
1.生態社區成為提升北京城市化發展質量的依托
當前,北京正處于由一般城市向生態城市轉型過程中,生態社區將成為這一轉變過程中的重要部分。生態社區在特定范圍內建立起了現代城市運行的生態系統,包括能源系統、廢物利用系統、綠地系統、公共空間系統、人居系統、公共服務系統、路網系統及交通系統等,完善了城市的功能,豐富了城市化的內涵,提升了城市化的質量,在社區范圍內實現了生態城市的目標。生態社區為社區居民創造了清潔、舒適、自然的最佳生活環境,提升了社區居民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
2.生態社區成為北京城市更新的重要載體
城市更新是城市發展的一個自然階段。隨著北京城市產業升級,產業空間布局調整,舊城改造和新城建設等,都將帶來北京城市的更新和發展。特別是北京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產業規模和人口規模擴大,需要通過城市更新,擴大城市空間規模,拓展建成區面積,提升城市的承載力。過去北京城市更新發展的主要模式是攤大餅式的向外擴展,而沒有采用組團式的城市發展模式,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產業布局規劃與城市建設規劃協調性不夠。國外城市更新的一個重要經驗是,在城市更新中注重新城建設,以新城為載體實現產業發展和生態城市建設同步。以生態社區為重要內容的生態城建設為新城產業發展和人口集聚提供了支撐。
3.生態社區是推進北京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路徑
新型城鎮化是北京城鄉一體化發展和城鎮化建設的關鍵。北京的城市化具有明顯的異地城市化特征,一方面約有700-800萬的外來人口拉升了北京的城市化率,同時又有不低于這一數字的瞬間流動人口在北京城區活動,另一方面是北京遠郊區縣的大量農村人口沒有跨進城市的門檻,其城鎮化更多表現為土地的城鎮化和房地產造城運動,相當部分建筑能耗高,公共服務設施配套不全,社區綠化率低,道路交通布局不合理,社區空間格局不科學,生態性、宜居性低。這種模式實際上依然在重復過去城鎮建設的老路,需要通過生態社區建設,提升北京郊區城鎮化建設的質量,增加對人口的吸引力。
4.北京生態社區模式是生態城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北京比較典型的生態社區有豐臺長辛店低碳生態社區、石景山遠洋山水綠色生態社區和石景山五里坨生態社區等。這些社區在生態建設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初步建立了五個系統:一是社區公共交通系統和出行系統,幾乎不存在最后一公里問題;二是部分社區小區的建筑節能、節水系統和可再生能源系統;三是建立了人車分流系統;四是社區綠化景觀系統和自然濕地環境系統;五是社區垃圾污水處理系統。
生態社區展示了一種新的生活模式,提出了城市建設的新目標和新路徑,將極大地改善城市生活品質,對提升北京城市發展質量帶來深遠的影響。
(一)制定符合實際的生態社區建設規劃指導體系
生態社區建設是一項專業性、技術性強的系統工程。對生態社區系統不僅需要價值認同,還需要很高的技術水平和運作能力,更需要政府和專業機構的系統規劃和設計指導。目前出現的冠以生態社區名義的房地產項目,其中許多缺乏生態內涵,政府和專業機構指導功能缺位是一個重要原因。北京生態社區建設規劃指導體系包括社區公共空間規劃指導、社區人居系統規劃指導、建筑節能設計指導、綠地系統規劃指導、綠色出行指導、廢物循環利用規劃指導等。
(二)制定生態社區建設評價標準和指標體系
目前各地的生態社區項目千差萬別,重要原因是缺乏統一的標準和指標。現有的生態社區標準主要是參照生態城市標準,后者有無數個版本,許多標準和指標直接來自文明城市、宜居城市、田園城市、綠色城市、智能城市等不同領域的評價系統。目前生態社區評價指標和標準存在問題,一是指標體系對生態社區的指向性、對應性不足,影響了評價的全面性,難以突出社區建設的生態導向;二是生態社區指標的分級指標不足,對社區生態建設的指導力弱化;三是生態社區的評價標準的定量化有待加強;四是生態社區評價指標和標準體系的國際參照性和開放性不夠。
(三)建立和完善北京生態社區建設的動力機制
生態社區建設的主體是企業,企業建設生態社區的動力來源于對生態社區的認識和理解,也來源于政府的激勵機制。政府應按照市場機制的運行特點,建立生態社區建設的動力機制,包括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激勵機制有兩類:一是財政手段,包括生態補貼政策、環保補貼政策、綠化補助政策;二是無形資產授予:包括授予生態社區名譽、稱號、品牌認可、資格認證等。約束機制有兩類:一是建設規劃審批要求,包括建筑能耗要求、社區綠化率要求、社區雨水回收系統要求等;二是社區建筑驗收達標要求等。
(四)建立生態社區建設服務平臺
建立生態社區建設的信息服務平臺,旨在提供國內外社區建設的新模式、新經驗,介紹國家對社區建設相關的節能、環保項目的支持政策等。建立生態社區建設的技術服務平臺,旨在展示與社區建設相關的生態技術、環保技術,介紹相關產品和企業,建立網上專家咨詢服務平臺。建立生態社區建設的融資服務平臺,旨在建立各類產業基金、節能環保基金等融資平臺,建立生態社區建設的市場化運作模式,幫助企業克服生態社區建設的資金瓶頸。
(五)推進生態社區建設的技術體系和產業體系
現代節能環保技術設備是生態社區建設的技術基礎。生態社區建設中大量使用的節能設備、環保設備、可再生能源設備、保溫墻體材料、保溫門窗等產品,其自主生產加工基礎還比較薄弱,完全依賴產品設備進口成本高昂。因此,當前亟需建立生態環保的技術體系,加強相關領域的研究,為北京生態社區建設提供技術適用、價格合理的設備系統。
四、尋找生態社區建設的實現路徑
(一)生態社區建設規劃與新建小區建設規劃相結合
未來新建小區規劃要求一定的小區規模,避免分散的房地產開發。可以參照國外的社區開發建設模式,在統一規劃的新社區里由不同的開發商分片開發。規模化的小區開發可以實現生態社區的系統建設。同一開發商的項目由不同的建筑商施工,形成具有規模效應的多種建筑形態交錯的社區人居系統。
(二)生態社區建設與新城建設結合
相比建成區,結合北京新城發展推進生態社區建設具有可行性。北京的亦莊、通州、順義正在進行新城建設,其中規劃有大量的居住區項目。這些地區原有自然環境條件良好,綠化率較高,人口密度較低,有足夠的可規劃空間。將新城居住區規劃與生態社區規劃結合,以提升新區的生態化程度。
(三)生態社區建設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結合
近二十年來北京的城鎮化發展與全國許多地區一樣,走了一條土地城鎮化道路。而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節能環保、宜居宜業的可持續發展的社區。生態社區建設必然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不二選擇。可在北京近郊和遠郊區縣選擇試點城鎮,研究北京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推進生態社區建設的政策和路徑問題。
(四)生態社區建設與北京城鄉結合部建設結合
北京城鄉結合部當前面臨外來人口大量聚集、建筑無序、人居環境臟亂、垃圾處理負擔重、秩序混亂等諸多問題,成為城市治理的一個難題。治理城鄉結合部的一個主要目標是改變這一地區的人居環境,建成環境整潔、秩序規范、生態宜居的城市邊緣地區。這也是生態社區建設的目標。因此,在北京朝陽區、海淀區和豐臺區的城鄉結合部進行生態社區建設,在此過程中同步完成城鄉結合部治理目標。
作者:馮剛王匯單位: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城市管理研究基地北京市朝陽區麥子店街道辦事處
- 上一篇:城鄉社區建設論文
- 下一篇:低收入家庭增收監查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