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規劃利用空間與環境建設的關系
時間:2022-10-21 11:45:32
導語:土地規劃利用空間與環境建設的關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土地的合理規劃,是為了保證土地空間利用的最大化,實現環境良好的建設。土地規劃、土地空間利用與環境建設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和沖突。城鄉經濟建設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通過土地規劃,實現建設用地合理的供應,而城鄉經濟活動必然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城市擴張需要大量的建設用地,由于城市中心區域的建設用地有限,可開發利用空間逐漸減少,需要向城市外圍延伸,這一過程將會占據城郊的土地資源,不利于城郊環境建設的良性發展;而農村村莊較為分散,土地規劃利用相對落后,大量的土地得不到合理的利用,導致土地資源和自然資源的浪費。所以要結合土地利用的實際情況,使用科學的土地規劃,提升土地空間的利用率,達到環境建設的目的。
[關鍵詞]土地規劃;利用空間;環境建設;環境保護
合理的空間資源配置,要以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為基礎,來保證土地規劃的科學性,并起到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土地資源是由政府統一管控,并以城市規劃的要求為依據,將城市建設用地供給建筑企業,指導城市的向前發展。由于社會經濟發展,占據了一定的農業耕地,政府越來越重視農業耕地的保護工作,通過土地規劃利用空間,對土地資源進行合理配置,以科學發展為原則,實現城市建設和環境建設的共同進步。
1城市土地規劃利用空間存在的問題
1.1城市擴張問題。城市建設需要大量的土地資源,而城市區域內的建設用地正在逐步縮小,逐步在向城市郊區蔓延,城市建設雖然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但是對自然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壓力,也在增加城市的運營成本,相對地縮減了農業耕地面積,而且不利于城市交通,增加了居住成本,城市居民逐漸向郊區遷移,致使城市區域居民數量的減少,并且郊區面積廣闊,住房建設較為分散,造成一定的土地資源浪費。1.2城市發展問題。城市不斷建設,也逐步向郊區延伸,這就消耗了一定的郊區和農業土地,使得城市不斷占據農業耕地、森林土地、濕地等,使自然資源在逐步的縮減,造成資源的過度消耗,這是城市發展和建設的必經階段,國土資源的功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農業用地變成高樓大廈,廣闊的濕地變成了住宅區。1.3城市中心居住環境惡化。城市中心環境過于擁擠,建設用地逐步在縮減,而城市中心區域的人口卻在逐漸增加,高密度發展使得城市顯得特別擁擠,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建設用地,實現最大的價值,城市樓房向高空發展,致使城市中心區域的高樓林立,遮擋附近低層建筑,促使城市的空間環境進一步惡化。
2土地規劃利用空間與環境建設的關系
2.1土地規劃對環境的影響。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有著很大的影響,過度利用自然資源建設自己的家園,對環境造成了很大的損害,并且以往的土地規劃利用空間注重的是經濟建設,對自然環境考慮較少,往往會以環境污染為代價來換取社會經濟的發展。由于近幾年自然災害頻發,給人們發出了警告,人們開始密切關注自然環境問題,在土地規劃利用中,開始融入自然環境保護的內容,我國積極踐行低碳環保理念,大力倡導節能降耗,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但是環境污染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問題,需要長時間的治理和保護才可逐漸恢復,所以土地規劃利用空間與環境建設之間存在著理論上的矛盾,需要協調兩者間的關系,兩者并重,方可保障土地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并促進環境建設的健康發展。2.2價值觀上的互相矛盾。大自然免費為人類提供水、空氣、動植物、能源等,人們長時間從自然界獲取這些資源,依賴自然生存,長久以來人們形成了錯誤的認知,認為自然資源是取之不盡的,致使資源過度的消耗。人們為了自身的生產生活,砍伐森林、開發利用資源,侵占草原、濕地作為農業用地,導致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并引發一系列的自然災害,對人們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人們已經意識到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通過合理的資源配置,對土地利用空間進行科學規劃,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維持生態環境的平衡,已經成為政府相關部門的工作重點。2.3工業建設對環境建設的影響。工業是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城市經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工業生產會產生大量的廢棄物,對環境造成很大的傷害,致使工業成為環境保護的重點工作對象。城市的發展和建設,不應以損害自然環境為代價,由于城市土地規劃利用對環境建設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可使用土地規劃的手段,提高土地的利用空間。工業生產對環境的污染不言而喻,工業化建設的不斷深入,如果缺少有效的控制,導致生態環境的惡化,將直接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比如城市霧霾問題已經影響到人們的正常生活,所以開展土地規劃利用空間,對城市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從而提高城市環境的質量。
3加強土地規劃利用空間在環境建設中的應用
3.1以科學發展觀為原則。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以科學發展觀為導向,合理地開發利用資源,控制經濟活動和人們生活產生的廢棄物,確保人類資源消耗在環境可承受的范圍內,加強人們對環境保護的認識,約束自身的行為,杜絕資源的浪費。第一,充分開發利用新能源,強化資源的循環利用,以節約為目的,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應積極探尋新能源替代不可再生資源,比如風力、太陽能等在發電行業中的應用,充分利用了可再生能源,促進人類社會快速邁進新能源時代;第二,在環境容量可承受的范圍內,對廢棄物進行嚴格管理,使經濟建設與環境建設相協調,資源開發利用以節約為原則,確保廢氣物排放控制在自然分解能力的范圍內;第三,土地規劃要具有公平性,公平對待現在和未來,現代人要為后人負責,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要為后人考慮,為未來社會留下寶貴的自然資源,公平的開發土地利用空間,使后人同樣享有大自然的饋贈。3.2合理配置空間資源。(1)科學合理的利用土地。以土地規劃利用為依據,進行土地的總量控制,對城市、農村的人均用地進行準確控制,采取用地指標的方式,對各項用地標準進行規范化管理,比如,農村的宅基地標準、城市居住用地標準、環保標準、工業用地標準等,通過總量控制和用地指標控制,對土地資源進行優化配置,確保土地利用的合理性。(2)規范化用地指標。建立人均用地指標,為土地規劃利用提供依據,土地資源審批是土地供應的前提,加強審批過程的管理,按照規劃、設計、定額的要求,對審批的各個環節進行嚴格控制,并且依據人均用地指標編制用地計劃,尤其是農業用地,在審批過程中,參照農用地轉用計劃,嚴格執行審批流程,確保土地資源得到充分利用。農村宅基地要堅決執行一戶一處的用地制度,設置農村住宅的面積標準,按照人口數量設置限額范圍,依據現行法律法規對農村建設用地進行規劃管理,明確申請流程,嚴格執行審批程序。(3)預測區域內人口數量。在土地資源配置過程中,人口數量是著重考慮的因素之一,在土地資源有限的狀況下,人口數量不斷的增長,使兩者之間產生了矛盾,所以要對今后的人口數量進行預測,然后進行土地的規劃,才可保證土地規劃利用空間的科學性。(4)整合土地空間資源。農村的村莊分散,并且各個村莊的人口較少,通過村莊的合并,以及適當減少工況用地,達到節約建設用地的目的,從而為城市建設提供充足的土地資源,尤其是城市郊區附近的分散村莊,由政府主導進行拆遷,并按照拆遷安置補償的要求對村民進行貨幣補償,或者是集中建設安置房,整合城市郊區的土地空間資源,提升土地資源的利用率。首先,以先拆后建為土地規劃利用的原則,建設農村集中安置區,城市建設用地集中管理,從而為農業發展提供充足的土地資源;其次,建設產業集中區,打造城市產業集合體,對區域內的產業進行規劃,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同時,擴充了建設用地;第三,為了保證企業的正常運行,產業集中區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為新企業的盡快落戶做好準備。3.3統一用地分類。在新的土地規劃利用空間中,對用地進行統一分類,分為建設和非建設用地,對建設用地中的教育用地、宗教用地、管道運輸用地、基礎設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等,進行重新的分類和整合,非建設用地沒有變化,具體的措施如下。第一,將農村建設用地納入到城鎮用地分類管理中,加強農村建設用地的管理,擴大城市公共設施用地、綠地的范圍,為城市環境建設提供充足的用地;第二,設置苗圃地,為城市綠化提供助力,對天然草地進行重新定義,以滿足土地規劃的需求,將退化、沙化的草地與退耕還草地進行重新的描述;第三,規范化管理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并完善農村旅游用地的概念;第四,城市用地分類與農村用地分類進行統一,為土地的集中管理奠定基礎;第五,溝渠納入城市建設用地范疇,并與防洪用地進行區分;第六,濕地分類,人工濕地與自然濕地要有所區別,對近海濕地、海岸濕地、人工濕地進行分別的定義和描述。3.4科學界定城市開發邊界的范圍。影響城市開發邊界用地范圍確定的主要因素有,城市建設用地的規模、土地規劃政策、城郊土地的適宜性等,所以在邊界界定時,要對城市人口增長趨勢以及城市經濟發展狀況進行預測;并對開發邊界范圍內的土地進行調查分析,確定土地的適宜性;對城市空間的縱橫發展進行準確的預估;應用彈性土地規劃,預留城鄉建設用地的15%作為彈性土地規劃的儲備資源,以應對城市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從而實現邊界范圍的科學界定。3.5農村土地單元化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狀況進行科學的評估,結合村莊的布局情況,在保證農村土地空間的基礎上,使用單元化的土地規劃手段,將村莊作為基本單元,對區域范圍內的村莊進行單元劃分,界定各個單元的規劃范圍,進行單元化的土地利用管控,保護單元內的農業用地,并對單元內的林業資源進行管理,確保單元內綠色植物的覆蓋面積。建設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對農村交通進行優化,合理布局電網線路,整合單元內的土地資源,擴充農業的種植面積。3.6打造綠色生態化的土地規劃利用機制。將土地規劃利用空間的實際情況作為著力點,以政府為主導,改變原有的土地規劃利用觀念,以科學合理為目標,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作為土地資源規劃利用的原則,精益求精的做好各項工作,落實綠色生態化的城鄉經濟建設,不可將規劃措施停留在書本上,協調土地規劃相關部門之間的關系,理清土地規劃利用空間的工作流程,對規劃用地進行科學管理,明確建設用地的功能,確定建設用地的邊界范圍,打造綠色生態化的土地規劃利用工作機制,保證城鄉建設用地的良性發展。
4結語
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利用大量的自然資源,過度的森林砍伐、礦產資源的開發以及侵占農業耕地,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所以需要科學的土地規劃,對現有的土地資源進行整合,儲備建設用地,集中分散村莊,科學界定城市開發邊界的范圍,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實現經濟建設與環境建設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忠玲.淺析城市土地規劃利用空間與城市環境建設的關系[J].科學與財富,2018(11):195.
[2]葛利玲,王樂,常獻偉,等.基于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的村莊規劃探索——以裴李崗村為例[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20(1):45-47.
[3]敬寶紅.生態文明建設視角下土地利用規劃與環境保護規劃的空間銜接研究[J].環境與發展,2018,30(4):218.
作者:陳歡 單位:萍鄉市國土資源勘測設計院
- 上一篇:數字化管理平臺在電網建設項目的作用
- 下一篇:10kV配網自動化建設規劃與設計研究
精品范文
10土地利用規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