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職能監督問題論文

時間:2022-07-22 05:40:00

導語:會計職能監督問題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會計職能監督問題論文

一、會計本質與會計職能

會計的本質是什么?人們對它的看法五花八門。其中一種較流行的觀點是"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我們認為,定義是揭示一門學科的概念內涵的邏輯方法,對會計的定義要求它能揭示現代會計要領所反映的特有屬性。現代會計至少包括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兩大分支。其中財務會計以向主體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實相關信息為基本任務,管理會計則主要為企業管理當局提供作為決策依據的會計信息,它們成為主體內、外部會計信息的源原。但如果僅從這一點出發,把會計定義為一個"信息系統",并不能體現現代會計的全部特征。從理論上說,一個獨立的信息系統應具備特征包括:(1)以對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為基礎;(2)在必需的數據基礎上產生有用的信息;(3)把數據轉換成信息并傳輸給使用者。但這僅僅是財務會計應發揮的功能,旨在保證對外提供的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而現代會計的特性,不僅在于上述三個方面,它還包括了對信息的利用和對信息合意性的控制。其中利用信息是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兩者要共同履行的職責,即會計的分析、評價等。而對信息合意性的控制昌是管理會計所特有,它要根據企業已定規劃的要求,調整其財務數據,使之符合企業規劃目標意圖。從這一點看,把現代會計定義為一個財務信息控制系統更為準確。如果把會計定義為"信息系統",那么它要解決的是主體(如投資人)對客體(如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不確定性的認識以及使信息"保真"的問題,只要使得信息使用者正確了解到客觀的信息,那么作為輿論系統的使命便完成了①。顯然,"信息系統"的觀點是針對財務會計下的定義,而把管理會計摒除在外。事實上,現代會計不僅要解決"信息系統"應解決的問題,而且要更進一步地解決主體對客體的確定性的保證和實現問題。同時還必須按照目標要求,能動地對輸出的會計信息進行"干擾",使之符合計劃與決策的要求②。這就是作為一個控制系統所有的作用。

<

所以,現代會計是一個旨在提供和控制財務信息,使之符合目標的信息控制系統。這個控制系統把現代會計的兩大分支兼容于一體,既體現了財務會計信息的客觀真實性,又表達了管理會計信息的相關性與合意性,從而將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兩個信息范疇統一起來,更有效地發揮會計職能作用。

不言而喻,會計信息控制系統的職能就是為企業外部和內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客觀、相關、合意的會計信息。

二、會計目標與會計職能

既然我們把現代會計定義為一個信息控制系統,這個系統就有它既定的目標。所謂目標,按照《現代漢誤詞典》的解釋是:"想要達到境地和標準是什么呢?對這個問題人們有一種較為廣泛的共識,即會計的目標是向主體外部的利害集團和內部管理當局提供真實、相關的會計信息。這種認識似乎順理成章,因為作為財務信息的生產地,會計不就是為提供信息而存在的嗎?然而這種認識太表象化。我認為,要認識會計的目標,應當從現代企業制度中會計所扮演的角色去研究。

現代企業制度的本質特征是投資人的所有權與企業法人的財產權的分離,有限公司是其典型形式。由于投資人的所有權與經理人員的經營權的分離,因而形成了一種委托關系,即投資人授權給經理人員為其利益從事經營活動。實際上這種"關系存在于一切組織、一切合作性活動中,存在于企業每一個管理層級上"③也就是說,企業是由與企業契約有關聯的各種利益集團組成的。這些團體為了各自的利益,為企業提供某種投入(資本、管理、技術、人工等),以期從中獲得報酬。但由于它們之間存在著利益沖突,為了降低風險與成本,提高效益,自然要通過有形或無形的契約來限制不利企業價值增長的行為和合理分配企業創造的現金流量。

關系的產生有賴于經濟職能的分解,現代企業經濟職能分解有兩種最基本形式:一是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這種分離導致公司法人財產權的出現,公司所有者只是通過委托關系對公司法人財產權保持最終控制。二是,政策制定與行政管理分離。這種分離導致了公司高層領導(董事會、總經理)與中下層領導及職工之間的復雜的關系④。在多層次的關系中,委托人與受托人之間存在著利益的不均衡性。如何保證受委托人如是履約即完成委托責任,保證委托人的利益在受委托人傾心盡力的工作下得到最大限的增加?這就需要建立一整套溝通、激勵、協調關第的管理機制,而在這個管理機制中,會計接受委托的責任是,將各關系中產生的活動及其結果,遵循一定的規則,客觀地記錄下來,并經一定程序的加工整理,如實地報告給關系的雙方,供其決策作依據。而且,在現代企業兩個基本關系中,這種受托人的經營責任的報告,應由財務會計承擔;決策者與具體管理者及員工的關系,屬于企業內部上、下級之間的關系,這種內部的經營責任的報告,應由管理會計承擔。所以,現代會計"因受托責任的發生而發生,因受托責任的發展而發展"⑤,它在關系的管理機制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會計以貨幣度量形式將經營者的所有經濟活動的價值方面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匯總、整理、最終以財務報告的形式將經營者的受托責任向委托人報告,并請求審計,以解除經營者的受托責任,這就是現代會計目標所在。"會計人員應站在受委托者立場,幫助受托認定和解除受托責任,會計的終極的原本的目的始終在于完成和認定受責任"⑥。

既然目標是欲達到的境地與標準,也就是說目標是最終的結果。引申到會計,認定和解除受托的受托責任就是現代會計最后的目標。也是會計工作的終結。那么提供財務信息是不是會計目標?自然不是。提供會計信息是為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依據,而經營者的決策是為了完成其受托責任而必須進行的工作,投資人的決策也是為保證其委托利益受到保障進行的工作,會計只不過是為幫助他們完成委托和受托責任進行決策。由此可見,提供與決策相關的財務信息就是現代會計的基本職能。

三、會計環境與會計職能

勿庸置疑,會計所處的環境對會計目標的確定和會計模式的選擇是有重大影響的,會計環境對會計職能的影響也自然存在。

會計受環境影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經濟因素對會計影響是最大的,誠如一位名人所言:"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這一點已為我國經濟改革以來的實踐所證明。并且我們也看到,經濟體制的改革,必然帶來會計制度的變革。企業管理體制及組織形式的變革也會帶來會計計職能的返樸歸真。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作為企業財產的所有者,通過政府的代表直接行使企業財產的經營權,同時也直接插手企業會計工作,實行統一的、而且多是為宏觀經濟管理需要設計的會計制度。會計工作僅限于記賬、算賬、報賬,為宏觀管理提供設定的各項財務指標和數據,而且會計作為國家財政、計劃在企業延伸,理所當然就代表國家對企業的經濟活動進行監督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完善和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機制的建立,會計代表國家行使監督權勢基礎已經更喪失。企業生存于日臻成熟與完備的市場中,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形式發生根本轉變,國家要通過財政、稅收、貨幣、產業政策等來實現與企業的協調。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會計,成為企業內、外部利益集團及政府關注焦點,因為,會計所提供的信息直接關系到各方利益的協調。但是會計工作的性質決定了會計部門只能是一個主要以財務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為決策人和執行部門提供決策依據的"情報部",它的地位決定了它不是一個決策或權力機構。會計所能做的,就是與企業利益相關的各方和為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與競爭能力提供財務信息。而且置身于企業利益之中,企業不具備代表國家監督企業經濟活動的精神上和物質利益上的獨立性,所以,會計的所所謂監督自然就隨著經濟環境的變革和外界強制力的弱化而解除了。這種對企業經濟活動的監督,只能通過建立完善的外部監督機制和以立法形式明確企業管理當局的財務與會計責任來落實,而會計只是要充分地發揮其唯一的固有職能--反映或曰提供財務信息。

四、關于會計監督問題

綜上所述,現代會計是一個以提供客觀、相關、合意的財務信息為職能的財務信息控制系統。在現代企業制度下,會計以完成和認定受托責任作為最終目標。在市場經濟下,服務于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企業的會計是為企業內、外部提供決策依據的信息源。

然而理論對會計職能的討論由來已久,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擇其基本觀點,普遍認為會計有兩大基本職能,即反映與監督。所謂反映,就是客觀地記錄和報告企業經濟活動與經營成果,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提供財務信息。無論對會計職能持何種鄣閼擼既銜峒樸蟹從持澳埽蠢矗峒頻奶峁┎莆裥畔⒌鬧澳蓯塹玫焦惴喝賢摹?br>會計有沒有監督職能?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1.許多同志認為馬克思關于會計是"對過程的控制和觀念的總結"這句名言,是對會計職能的最好概括,其中提到的"控制"就是監督的意思。我認為這段說,應根據馬克思所處的時代及當時會計的發展水平來理解。19世紀中葉的會計是集會計、財務、審計、計劃于一身的,會計扮演著多種角色,在這種情況下,認為會計有監督職能是合情合理的。而在會計、財務、審計等學科已經獨立的今天,會計的監督職能隨之解除了⑦。

2.職能者,事物之固有功能也。會計職能應當是會計所固有的功能。會計的"監督職能"要求會計人員擔負國家行使行政監督權,這不是會計所固有的職能,而外部強加的責任。

3.如果說有會計監督,那它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對會計工作、會計人員的行為監督,即自我監督;二是對企業經濟活動的合法性、合理性監督。前者應當理解為會計人員在從事會計工作時應當以職業道德規范或行為準則自我約束(自律),正如從事任何職業都應有其職業道德一樣,如果把這個意義理解為會計監督,雖然牽強,也無可厚非。對于后者,應根據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人員在企業所處的地位來分析。其一,會計人員屬企業的普通員工,他的各種利益均受制于企業,若要會計人員監督廠長經理,實際是一個"虛擬"監督,原因在于廠長經理與會計人員的利益關系要比國家與會計人員的利益關系具有更大的"趨同性"。況且要一個命運攥在他人手中的會計人員去監督他人,豈非兒戲?其二,要會計人員按法規要求對企業經營施行監督是一種外部強制力,問題在于,會計部門是否是執行部門,會計人員是執法人員?誰來保障他們的執法力度和彌補他們因執法而遭受的利益損失?實際上把這超負荷的監督職能強加于無職無權的會計人員身上,其結果只能導致法規效力的弱化,而會計人員的唯一選擇就是為自身利益所驅使,站在企業一方。

4.會計監督意指會計對企業經濟行為的監督,它與會計人員按準則、制度要求進行規范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是需要相應職權地位為基礎的,后者則是由會計工作的性質決定的。如果把會計人員按會計工作規范提供信息,根據會計資料進行預測、分析、參與決策也視同監督,未免把監督的含義擴大化。如此一來,恐怕就不存在沒有職能的工作了。

5.有意地拓寬會計職能,造成后果是會計對其他工作的職能(如財務、審計、計劃等工作)越俎代庖,這種"侵權"行為違反了職能界線必須明確的管理原則,反而會造成各項工作的混亂。

總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不具有監督職能,而恰恰是"提供一種信息的工具,通過該工具把創利企業業績的有關信息傳遞給有興趣的人士。會計提供的基本資料是投資過程中各方經濟決策的基礎……。會計從而有著三種基本職能:計量經濟活動以指導企業家和投資者;計量利潤以作為計算風險資本回報率的基礎;確保給投資過程中所涉及到的各方提供公公的經濟狀況和業績報告。這些職能在兩個不同的層次上得以履行:管理會計提供信息給企業家用于控制和計劃他們自身的活動;財務會計提供必要的信息供投資者參與企業家的活動過程"⑧。而這三種職能歸根到底就是和一種職能:提供財務信息。

注釋:

①、②莊丹:"會計目標與會計職能之再比較研究",《會計研究》,1996年第6期。

③吳敬璉等:《大中型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④李心合:"論現代企業關系與會計立場",《財經問題研究》,1995年第5期。

①楊時展:"現代會計的特質",《財會通訊》,1991年第3期。

②楊時展:"會計信息系統說三評",《財會通訊》,1992年第6期。

③五華:"會計控制職能質疑",《財會探索》,1987年第3期。

⑧劉執玉、雷永朗譯:"自由市場經濟中的會計",《對外經貿會計》,199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