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間競爭要素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03 02:04:00
導語:城市間競爭要素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高城市競爭力是現在城市政府制定城市經濟發展策略中廣泛使用的概念,以便在城市間的競爭中獲得優勢。美國學者波特認為城市和區域實際上是存在競爭的,雖然這種競爭不象國家之間通過利率或價格的調節來進行,也不象公司通過追求利潤最大化來進行,但城市間在吸引投資、人口和游客以及公共投資和奧運會這樣的重大事件上有著激烈的競爭(Porte1995)。城市間競爭在我國的城市間也廣泛存在,特別實在經濟較發達的珠江三角洲地區。
一、城市間競爭的概念
城市競爭是指城市政府以市場為導向,通過決策制定、制度組織安排來不斷吸引外部生產要素投入和促進經濟系統內部相互作用,使城市經濟持續發展的一個過程。城市的競爭很大程度上表現在各城市政府之間的競爭,城市政府通過對城市未來發展方向的控制、對經濟發展政策如城市規劃、地方稅收政策、土地政策、人才流動政策的制定,對城市基礎設施的大量投入來確定城市競爭能力的發展方向。正是政府間這種以經濟發展為目標的競爭,加劇了城市競爭的力度,促進了珠江三角洲區域的城市化進程。
珠江三角洲是我國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城市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在這個地區,發達的基礎設施網絡把各類城市連為一體,形成具有不同層次的城市集合體。城市競爭在同一層次的城市間廣泛存在,如廣州和香港在1999年的建設科技城和數碼港的計劃,廣州與深圳的會展策略,東莞、順德、南海、中山吸引外資的政策與措施等等,正是由于這種競爭,珠江三角洲內的各城市在區域條件較為相同的情況下,通過產業的集聚與專業化分工形成了各自的比較優勢和主導產業,在同一層次的城市中形成具有差異性的城市發展性質,東莞是國際性的加工業基地,順德是國際性的家電生產基地;在順德的容桂鎮是全國空調器生產基地,北窖鎮是全國的小家電生產基地;東莞的虎門是國際性的服裝生產基地,中山的沙溪是國際性的休閑服裝生產基地。
珠江三角洲城市間競爭的效用是使一個城市的經濟實力和運作效率不斷提高,珠江三角洲城市間的良性競爭使社會資源得到了較合理的配置,城市之間通過專業化的分工與合作來相互促進發展,在競爭中為區域經濟的整體發展帶來機會。城市政府之間的競爭大大促進了城市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外資的吸引、生產技術的改進以及思想解放和制度的創新,加快了對外開放、經濟結構調整、城市基礎設施改善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珠江三角洲城市間競爭也存在著過度競爭的現象,如90年代為追求低成本的土地而出現的過量的開發區建設和城市建設用地的無序擴展,造成了土地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破壞。
二、城市間競爭產生的原因
1、經濟全球化
城市作為經濟活動的載體集聚了各種企業和人口,從理性的假設來看企業總
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人口總是追求居住的效用最大化,若長期來看,以追求最大化的利潤與效益為目的,企業和人口是可以在城市間移動,因此城市面對是大量的可移動的生產要素,如資金、勞動力、技術等。
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的發展是一種在外資驅動下的城市發展過程,這使得城市融入到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成為國際競爭的重要單位。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經濟不斷的受到制造業向成本低的地區轉移和服務業在區域內重新布局的影響,不斷的產業和技術的變化把城市帶入到了經濟競爭中去。珠江三角洲的城市發展正是受益于這個過程。
在全球經濟分工體系中,珠江三角洲擔當的是產業鏈中生產基地的腳色,推動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工業大都是具有成熟技術的制造業,從企業的角度來看,這種類型的企業在區位選擇的要求是勞動力、土地、交通費用的低廉。由于珠江三角洲長期的基礎設施投入使得地區的對外交通、通訊和各種城市設施十分完善,在珠江三角洲約3000萬的外來勞工使得城市勞動力市場價格十分低,由于珠江三角洲的勞動力市場是向全國開放的,全國約3億的剩余勞動力為低價格的勞動力供給提高了保證,因此,在三角洲的各城市在除了地理位置的不同外,發展條件具有很強的相似性,面對流動的生產要素,城市間不得不通過激烈的競爭來吸引各種生產要素的投入,并充分挖掘城市的比較優勢,不斷地改善自身在競爭中的比較優勢來增強自身的競爭力。
2、地方政府的推動
從實現由計劃體制向市場機制以來,中央政府不斷地實施與地方政府的分權化的改革,包括地方管理權限、財政、投資、開放等領域的政策與體制變化。這種改革一方面使得地方政府有了經濟發展的自主權,并承擔起推動經濟發展和地區綜合實力提高的責任;另一方面改革使得地方政府脫離了計劃式的資源流動與配置,使政府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尋求經濟發展的推動因素,爭奪稀缺的生產要素特別是資金要素。
作為改革開放前沿的珠江三角洲,各級地方政府以地區的中心城市為基點,不斷加大對外資的吸引力。由于土地和城市基礎設施是在政府的管制下的生產要素,具有不可流動的特性,在交通費用和勞動力等成本都較為一致的情況下,政府通過直接投資和動員社會各種資源大力改善城市基礎設施,以形成土地在價格—質量的比較優勢,把流動的生產要素固定在自己的地區。因此政府對經濟發展的責任轉變為任何吸引流動的生產要素,在生產要素稀缺特別是資金稀缺的情況下,政府間的競爭就不可避免。
三、城市間競爭的理論模式
1、供給指向型的競爭
當城市化到一定的階段,城市的深入發展取決于經濟的進一步增長,即是城市能否有能力吸引額外的生產要素,這種能力就是城市供給基礎,它包括城市的物質技術基礎、城市投資的集聚程度、城市投資的經營環境和基礎設施狀況。
建立有效的城市供給基礎,可以降低城市的交易成本,不斷的吸引生產要素的集聚,如吸引企業的遷入增加城市的生產能力,通過居民的遷入減低勞動力成本和增加區域內的需求,并通過乘數效應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新老產業的更替和升級。因此,在資源稀缺的條件下,城市間的競爭首先就城市供給基礎的競爭,是有效供給的競爭。3、內生增長能力的競爭
由于城市經濟發展要素受到宏觀經濟的影響,對單個城市而言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因此單純以吸引外部生產要素來促進城市的發展存在著一定的脆弱性。根據經濟增長的內生理論,城市的經濟發展應該致力于人力資本的增加和技術進步,并不斷地促進城市經濟內部系統的相互作用促進經濟的發展,這樣才可以達到城市經濟的持續增長的目的。
當城市化達到一定水平時,城市的內生增長能力顯得十分重要。在外部條件較為相似時,城市的內生增長能力決定了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由于城市的內生增長能力的形成需要較長的時間,其效果也不可能在短期內體現,因此培養城市的內生增長能力需要政府和企業的資金投入,以及城市文化的配合與協調。
四、城市間產業集聚能力的競爭
產業通過空間的集聚可以實現同類部門數量上的增加和整體規模的擴大,實現在合作基礎上的外部規模經濟,在珠江三角洲的企業大都是中小型企業,往往是通過產業的集聚來克服中小企業內部規模經濟的局限性,這種集聚是以產業鏈為中心的,并結合專業化生產形成產業的前后向聯系,這種空間上的緊密聯系可以大大提高企業生產率和城市的經營效率。
城市競爭中的產業集聚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資金、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空間上的集中,更多的是強調集聚過程中的知識、技術的重新組合,強調技術人才的集中和一個熟練勞動力市場的形成。并通過這種結合促進城市內生增長能力的加強和經濟的可持續的發展
由于產業集聚有很強的路徑依賴,一旦集聚能力形成有較長時間的持續潛力,城市政府在城市競爭中充分認識到了集聚的重要性,不斷的尋求可以產生集聚的核心企業,十分注重培養和加強城市的集聚能力。
珠江三角洲各城鎮的產業集聚的競爭激烈是通過專業性城鎮的不斷出現表現出來的,例如東莞定位于國際性加工基地,是以電子信息產品為專業化的發展方向,使其有別于順德的家電制造業。東莞的專業化的發展方向是其集聚了大量的電子信息產品加工企業,95%的電子信息產品都可以在當地找到,如東莞宏達廠周邊車程2小時的范圍內有相關的供應廠家30多家,宏達廠的45%都可以在這些廠中解決。東莞在專業化基礎上,按產業鏈形式的集聚使其成為我國第四大的出口城市。
五、城市間制度創新能力的競爭
在生產要素條件相似的情況下,制度的創新對城市經濟的增長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城市的制度是城市經營軟環境的體現,制度創新是指實現與國際接軌的新的經濟制度和與之相適應的組織體系和運作機制,包括城市管理體制的創新、企業產權制度、市場交易制度和人才流通制度的創新。
制度創新在于通過交易成本的下降和培養城市的內生增長能力來提高城市競爭力,快捷有效的管理體制可以減少由于行政管理帶來的效率損失,加快企業創辦的速度和生產要素的流通;城市政府通過對人才的吸引、對科技創新的激勵和合法產權的保護,會形成城市經濟增長的有效機制,持續吸引生產要素的再投入。
普遍認為順德是通過制度創新提高城市競爭力的案例,順德通過企業產權體制改革,使政府完全退出了具有競爭性的行業,鼓勵民營企業的發展,如對順德的核心企業科龍空調,政府通過股權的轉讓,逐步退出,最后由外資控股;在城市管理改革方面,順德通過行政區劃的合并,減少了土地使用權上的分散,發揮了中心城鎮的擴散作用,是區域內的整體水平和整體競爭力得到提高。
六、城市間環境條件競爭
城市競爭的環境條件包括基礎設施條件的競爭和生態環境的競爭。
基礎設施條件的好壞直接影響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在珠江三角洲大量以OEM為主要形式存在的加工業對對外交通的通達性和信息掌握與交換的速度要求很高,是決定了企業生存的條件之一,基礎設施條件成為生產要素區位決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城市競爭中往往首先是基礎設施條件的競爭
城市政府是通過對城市總體規劃的制定和政府為主體的基礎設施投入來不斷改善基礎設施條件的,城市競爭的實質之一是基礎設施的有效供給的差異。如廣州市政府近三年在基礎設施的投入達600億,未來5年還要投入900億,東莞建設起了密集的交通網。
生態環境的競爭是近幾年形成的城市競爭內容,已成為生產要素區位選擇的因素,生態環境與物質環境的合理交流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好的生態環境可以用同樣的工資吸引更多的高素資的人才,并適應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條件,對城市產業結構升級和發展高附加值和高技術含量有產業十分有利。
城市政府以充分認識生態環境在產業升級和提高城市競爭力的作用,把提高城市生態環境作為城市政府長期努力的目標,如東莞的清溪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下形成了電腦加工業、順德的倫教建立了廣東第一個生態示范鎮,并以此為基礎向外招商引資。珠江三角洲的“水”、“山”和農田保護區以成為城市政府構造生態環境的重要要素。政府對環境的長期投資,表現出政府在城市間競爭中強勢。
七、城市競爭的策略框架
1、對城市具有競爭優勢的資源進行整合,形成有效的競爭資本,包括專業化的產業、政府可應用的財政、可動用的社會資金、全體市民的文化意識、環境與自然的條件
2、區經濟發展條件和競爭城市的發展威脅進行經常的分析,抓住機會構成核心競爭力,形成品牌的效應
3、城市規劃作手,加強有效的基礎設施供給、生態環境的改造與保護和城市生活質量的全面提升。
4、面對競爭,城市要建立全新的發展概念、廣泛的企業網絡和寬松的貿易環境,擁有高素質的勞動力和充分的政府財政。
參考文獻:
1.Porter.M.E.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theinnercity,HarvardBusinessreview,May/June,1995
2.WillianF.L.,Competitivecities:Introductiontothereview.Urbanstudies,36,2000
3.于方濤等,新時期的城市和城市競爭力,城市規劃匯刊,2001,4
4.張庭偉,城市的競爭力以及城市規劃的作用,城市規劃,2000,11
5.丁健,現代城市經濟,同濟大學出版社,2001
- 上一篇:土地承包金制度確立意義研究論文
- 下一篇:煤礦礦難治理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