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發展對循環經濟的影響

時間:2022-08-02 03:33:53

導語:區域發展對循環經濟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域發展對循環經濟的影響

[摘要]在傳統經濟模式中,我們通常只注重經濟發展速度,追求經濟效益,導致資源耗竭、環境破壞等生態問題日益突出。與傳統經濟模式不同,循環經濟模式遵循可持續發展理念,統籌協調經濟、社會、環境關系,推行循環經濟理念應當成為區域發展的趨勢和潮流。本文探討了以下幾種主要的循環經濟影響因素:以自然生態環境為基礎,編制循環經濟發展規劃;以經濟模式為核心,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有機統一;以技術引領為目標,推行綠色清潔生產技術;以制度管理為保障,推行循環經濟高效運行。

[關鍵詞]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保護

“循環經濟”最早是由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是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根據最新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規定,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循環經濟發展綜合管理部門會同本級人民政府生態環境等有關主管部門編制本行政區域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公布施行。依此規定,本文將“區域循環經濟”的對象界定為“行政區域”。

1.區域發展中循環經濟的基本原理

循環經濟從本質上區別于傳統經濟模式,實現了由只追求發展速度向重視發展質量和效益的轉變,實現了人類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的根本性轉變,解決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其本質集中體現在3R原則,一是“減量化”原則,是指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過程中減少資源消耗和廢物產生。二是“再利用”原則,是指將廢物直接作為產品或者經修復、翻新、再制造后繼續作為產品使用,或者將廢物的全部或者部分作為其他產品的部件予以使用。三是“再循環”原則,是指將廢物直接作為原料進行利用或者對廢物進行再生利用。在系統結構上,循環經濟系統由動脈系統和靜脈系統兩部分組成。動脈系統可以簡單理解為制造廢品廢物的過程。從自然資源被攫取到資源有序化成為產品(其中一部分被去功能化成為廢物),再到產品被去功能化成為廢品廢物。經過動脈系統一系列的處理,資源通常只是被去功能化,變成還具有一定的使用價值的廢物廢品。靜脈系統則肩負著對具有使用價值的廢物廢品回收處理、再利用的職能,通過將廢物廢品再次投入到產品的生產制造過程,形成封閉的循環系統,實現資源循環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強度的目的。

2.區域發展中循環經濟的影響因素

2.1以自然生態環境為基礎

自然生態環境作為區域循環經濟的起點,對某一行政區域所編制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在資源貧困型地區,生態環境脆弱性與經濟貧困存在耦合關系。由于資源開采方式較為落后,資源利用十分低下。大量自然資源被過度開發,加重了該地區資源的貧瘠程度,并且造成大量廢物,污染生態環境,導致保護生態環境與發展區域經濟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因此,對于貧困地區而言,發展循環經濟是突破資源瓶頸約束的必由之路,有利于減少社會經濟發展對資源的過度依賴,增強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在資源稟賦富裕的地區,雖然經濟發展受生態環境約束較小,但是區域資源稟賦仍對于經濟增長質量具有異質性。發展循環經濟,有利于富裕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健康”產業,保護生態環境,破解資源詛咒,避免資源稟賦對經濟增長質量產生負面的影響。總之,發展循環經濟有利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資源環境對經濟發展的約束作用。

2.2以經濟模式為核心

基于不同的資源稟賦,一些國家和地區已經形成了適合當地的循環經濟運行模式,按照不同層次主要分為:微觀層面為企業清潔生產、中觀層面為生態工業園區和宏觀層面上的循環型社會。企業清潔生產著眼于解決各企業內資源消耗和廢物廢品排放問題,由于個體之間發展情況不盡相同,節能減排通用程度較低,導致各企業進行循環經濟運行模式成本較高,主動性較低。生態工業園區通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的合作,形成資源的循環流通,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循環性社會從宏觀層面出發,強化動脈產業和靜脈產業之間的合作關系,倡導廣大公眾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共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三個層面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有機統一。各地區應當結合當前經濟發展階段、資源開發利用情況、產業結構圖1循環經濟系統和地理位置等條件,選擇適合自身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2.3以技術引領為目標

聚焦科技創新需求,堅持“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三大循環經濟實踐操作原則,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優先考慮“減量化”原則,從源頭杜絕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在“減量化”階段,推進清潔生產技術和綠色制造技術,優化工藝流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廢物產生,污染生態環境。在“再利用”“再循環”階段,推進產業生態園區建設,加快傳統經濟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轉型升級,構建產業鏈上下游耦合關系,著重發展串聯資源循環使用系統,提高資源的重復利用率。在提升科技創新的基礎上,特別要注重綠色科技創新的突破。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科技成功轉移轉化。綠色科技創新更加注重經濟與環境的相互影響關系,遵循生態原理和生態經濟原理,以節約能源,保護生態環境為目的,提高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企業經營成本。

2.4以制度管理為保障

制度水平高低決定了資源稟賦對于地區經濟的發展究竟是“福音”還是“詛咒”,也決定了靜脈系統運行效率的高低。建立健全科學的區域循環經濟評價考核機制,明確循環化改造成果要求。各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因地制宜編制本行政區域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明確循環經濟體系目標、使用范圍、主要內容、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等,并規定資源產出率、廢物再利用和資源化率等指標。積極制定循環經濟發展的經濟激勵和約束相關政策,建立適應循環經濟發展趨勢的環境稅收和補貼制度,對經濟行為主體形成約束和激勵。以制度管理為保障,構建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支持體系,有利于促進當地更有效地發展循環經濟。

3.優化區域循環經濟發展的策略

3.1正確認知循環經濟的理論

發展循環經濟的目標是實現經濟增長與資源消耗和廢物排放的脫鉤,這是研究循環經濟不可忘卻的初心。不少社會公眾認為,改變傳統線性經濟模式,只需要遵循“再使用”“再循環”這兩個原則,只需要對末端廢物廢品的再生利用,這反映出公眾對循環經濟的理解還不夠全面。事實上,“減量化”原則是必不可少甚至優先實施?!皽p量化”的優先實施要求企業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攫取,促使進行技術革新和生產方式的變革,減少生產過程中廢物產生,事半功倍地解決生態環境污染問題,實現經濟增長與資源消耗和廢棄物產生的脫鉤。正確認知循環經濟的理論有助于進一步推進循環經濟發展,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3.2創新循環經濟的相關政策

建立和完善創新成果與產權保護和鼓勵機制,多措并舉調動企業技術創新積極性,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法,對技術進步和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保障。建立綠色科技創新制度政策,著力推進綠色技術創新進程,提高基礎設施綠色化水平,進一步完善循環經濟促進法,強化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體系、流通體系和消費體系。建立合適的金融經濟政策支持體系,加大對綠色科技創新企業的扶持力度,創造良好的研發環境,通過財政貼息、稅收優惠等財政支持政策,提高本區企業在區域循環經濟發展中抗風險能力,推動企業持續進行綠色科技創新。

3.3確保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在資源開發制定過程中,應當充分考慮生態環境保護的戰略意義,正確處理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二者關系。對資源的過度開發或是對環境的過度保護都不利于區域的經濟發展?!熬G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絕不是一味追求原始社會的自然生態,而是在經濟建設的同時貫徹生態環境保護的理念,著力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高質量發展。堅決摒棄傳統的粗放型開采方式,以資源集約高效利用為核心,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實現“在開發利用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利用”的目標,努力開創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共贏新局面。

3.4做好循環經濟發展的多方監管

區域循環經濟的實現有賴于社會公眾的積極參與。社會公眾獲得循環經濟信息的渠道往往十分有限,缺乏對循環經濟重要性的認識。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加強宣傳引導,向社會公眾傳達循環經濟理念。同時,通過政務信息公開等方式,傳遞循環經濟信息,提高企業運行、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減少企業政府與社會公眾的信息不對稱,充分發揮新聞輿論的監督作用,形成區域經濟公眾參與機制。

4.結語

在我國不斷推行循環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應當正確認識循環經濟基本理論,始終堅持“減量化”優先原則,創新循環經濟相關政策,保障循環經濟有效運行,正確處理好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實現資源開采與環境保護共贏局面,做好循環經濟發展多方監管,凝聚循環經濟發展合力。

【參考文獻】

[1]李強,高楠.資源稟賦、制度質量與經濟增長質量[J].廣東財經大學學報,2017,32(01):4-12+23.

[2]劉飛,張忠華.西方國家循環經濟發展經驗與啟示[J].北方經濟,2017(02):38-40.

[3]諸大建.最近10年國外循環經濟進展及對中國深化發展的啟示[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7,27(08):9-16.

[4]秦磊.循環經濟模式下霍林河工業園區規劃設計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18.

[5]王國印.論循環經濟的本質與政策啟示[J].中國軟科學,2012(01):26-38.

[6]曹詩頌,王艷慧,段福洲,等.中國貧困地區生態環境脆弱性與經濟貧困的耦合關系——基于連片特困區714個貧困縣的實證分析[J].應用生態學報,2016,27(08):2614-2622.

[7]王晶晶.科技創新對區域循環經濟發展的影響與對策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9.

[8]吳文盛,王琳,宋澤峰,等.新時期我國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矛盾的探討[J].中國礦業,2020,29(03):6-10.

[9]俞金香.我國區域循環經濟發展問題研究[D].蘭州大學,2014.

[10]朱坦.天津循環經濟制度建設的幾點建議[J].港口經濟,2010(01):5-7.

作者:林曉溪 單位:華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