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綠色經濟下電鍍企業發展
時間:2022-04-23 04:36:19
導語:淺談綠色經濟下電鍍企業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綠色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的大前提下,實現企業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共同發展。同西方國家相比,我國的電鍍產業長期缺乏產業布局,整體的行業發展仍然存在技術落后、生產規模小、污染嚴重等問題。
1電鍍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電鍍企業產生的污染較為嚴重,主要是重金屬對土壤及水體造成的污染比較難消除。另外,含氰廢氣也是目前很多電鍍企業都難以解決的技術難題。而無氰電鍍目前在技術上還存在缺陷。據相關數據統計,我國現在每年排放的含有重金屬的廢水達到幾億噸,氰化物的酸霧至少3000萬m3。這些對于周圍的環境及居住人群的健康都構成了巨大的威脅。(2)電鍍企業規模小,自動化程度低,技術差,污染治理水平落后。我國的電鍍產業是隨汽車產業、船舶產業等的快速發展而興起的,在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區分布較廣,產生的污染物較多。電鍍廢水處理及其他污染物治理讓很多規模較小的電鍍企業望而卻步。一方面,技術跟不上;另一方面,需要非常高的資金投入。許多電鍍企業達不到政策要求的排放標準,同時經濟負擔變得很重。
2綠色經濟視域下的電鍍企業發展策略
綠色經濟概念很早就已經被經濟學家提出。綠色經濟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的產物,特別是電鍍產業。前期電鍍產業為了追求產量和經濟效益,不注重污染治理,雖然經濟效益非常好,但同時也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后果,并且產生的一些問題在今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難以解決。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和企業都進行了反思,開始尋找一種能夠將環境和經濟都顧及到的新型經濟形式,在保障人類健康的前提下實現電鍍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在綠色經濟視域下,電鍍產業的發展和環境效益都是同等重要的,因而需要兼顧兩者,兩手都要硬。季鑄教授提出效率、和諧、持續是綠色經濟的發展目標,將傳統的加工工業向新的綠色經濟結構轉變。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電鍍企業需要解決企業自身效益和環境污染的沖突問題,在發展策略上主要從技術及產業布局兩個方面入手。(1)采用先進技術減少污染。眾所周知,電鍍企業會產生大量的污染物。采用先進的循環及回收技術,不僅可以減少污染,還可以降低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的成本。例如:電鍍過程中漂洗槽需要反復用水進行漂洗,在傳統技術條件下漂洗后的水會直接排出,而采用槽邊循環技術后可以將漂洗后的水用凈化裝置進行凈化,從而實現了漂洗用水的循環使用。在凈化裝置中,為了實現凈化目的可以采用很多的技術手段,常見的有添加化學藥劑、電解及隔離膜技術等。通過這些技術,可以將使用的水循環利用,利用率可以達到80%以上,同時還可以回收一部分重金屬,從而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益。另外,電鍍企業最終排出的廢水中仍然存在很多有害物質,必須采取一定措施使有害物質沉降并濃縮后送至專業的提煉廠。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新的廢水處理方法的出現及現有電鍍方法的改進,都會使電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降低。因此,電鍍企業需要不斷地改良現有技術,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2)產業布局。電鍍企業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存在擴張步伐與污染治理投入不匹配的情況。這是由電鍍企業的內部結構、企業規模、生產技術等多種因素造成的。電鍍企業分布廣、規模小,造成污染物無法集中處理,或者處理成本過高。為了應付環保部門的檢查,偷排、漏排等現象時有發生。針對這一情況,對電鍍企業進行合理布局,并且改變原來電鍍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的情況就顯得非常有必要。很多省、市都開始建設電鍍園區。2013年電鍍園區的個數為92個,到了2018年已經增加到132個。電鍍園區建設可以極大地改變電鍍企業的原有格局,實現電鍍企業污染排放的集中治理。同時,電鍍企業集中生產,有利于形成集群優勢,實現規模集聚效應。以浙江義烏為例,義烏市通過了《加強小微企業源建設打造產業創新綜合體的實施意見》,明確將電鍍企業聚集在一起,建設浙江展宏電鍍科技園,使得園區內的電鍍企業能夠實現污水處理、環保管理等功能共享。電鍍企業不僅能夠降低生產成本,同時環境效益也得到了有效提高。通過這些環保設備共享,降低了電鍍企業廢水、廢氣的處理成本。電鍍園區規模越大,集群效應越明顯。據相關機構測算,未來電鍍園區爭取零污水排放,能夠在2023年實現全國電鍍園區收益141億元。
3結論
綠色經濟倡導自然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通過提升電鍍循環和回收技術、建設電鍍園區等手段,在未來有望實現電鍍企業污染零排放的目標。電鍍工業園區產生的收益在2018年已經達到1747億元,實現了較快增長。同時,電鍍工業園區所占比例呈現出持續增長的趨勢。在綠色經濟的大背景下,電鍍企業的發展需要貫徹綠色管理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聯系當前企業的實際發展情況,制定長期、穩定的發展戰略,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作者:張元材 單位:騰龍光學(佛山)有限公司
- 上一篇:新時代企業經濟管理創新策略分析
- 下一篇:農村經濟環境對幼兒成長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