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經濟發展透析

時間:2022-07-17 06:12:00

導語:縣域經濟發展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域經濟發展透析

摘要:隨著長吉圖先導區開發開放的深入進行,吉林省縣域經濟與城鎮化發展在利好政策的注入下既面臨著新的機遇也面臨著諸多的挑戰。如何揚長避短地利用縣域經濟來推進城鎮化的發展成為新時期縣域發展的新要求。吉林省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的新思路是:充分利用縣域經濟為城鎮發展提供的產業優勢,以縣域的外向型經濟來推進城鎮化、以集聚型經濟升級城鎮化、以城鄉結合的經濟來逐步實現人口城鎮化,通過縣域經濟集群式發展將所要求的人口、資源和環境充分協調,以實現推進城鎮化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吉林省;縣域經濟;城鎮化。

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壯大縣域經濟,大力發展縣城和中心鎮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引導非農產業和農村人口有序向小城鎮集聚”。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層次,是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縣域經濟的發展不僅是富民興縣的關鍵,也是地區綜合經濟實力和水平的體現。縣域經濟的發展方向是城鎮化、工業化、現代化。城鎮化建設對于縣域經濟的發展具有決定意義。城鎮化的本質是改變農民的社會關系,是人口經濟活動的轉移過程,[1]是區域發展問題,它所解決的是區域的增長極問題。大力推進城鎮化,就是從城鄉二元結構向現代經濟結構轉換的過程,使農村剩余勞動力較大規模地轉入工業部門和城鎮就業,是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重要前提和根本出路。

2007年全國縣域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測評中,吉林省無一縣進入全國百強縣。全國縣域經濟強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013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為5760元,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61·44%、139·15%。吉林省縣域經濟的平均規模為地區生產總值65·9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08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455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130元。全國百強縣(市)人均生產總值約為吉林省“十強縣”縣均生產總值的2倍。吉林省與全國差距最大的是縣域經濟,而且這種差距有繼續拉大的趨勢。[2-3]

一、吉林省制約縣域城鎮化發展的因素。

1·城鎮基礎設施功能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不協調。

2007年吉林省城鎮化率為53·16%,而同期全國城鎮化率為44·9%,高城鎮化率使吉林省小城鎮數量不斷增加,2007年底,行政區劃鄉鎮、街道890個,其中建制鎮423個,街道269個,鄉198個,[2-3]但城鎮的經濟實力不強,尤其是縣、鄉工業化發展比較滯后,嚴重制約經濟的正常發展,影響城鎮化的推進。存在工業化滯后于城鎮化的現象,具體表現在城市設施指標低于全國水平,吉林省城鎮內在的功能發展緩步不前,在文化、醫療、通訊、投資方面表現出了城鎮人口的生活質量偏低的現象。原因在于城鎮的發展缺乏有效的工業化水平做支撐,城鎮自身缺乏吸引力。過高地估計了城鎮的自我進化能力,相關的管理部門對城鎮的發展潛力和處理能力沒有正確的認識,沒將城鎮真正作為企業的生存載體,工業化與城鎮化關系完全失衡。

2·產業結構轉換缺乏關聯激活機制,制約城鎮發展的工業基礎。

2007年吉林省縣域GDP中三次產業結構為26·6∶38∶35·4,與全省GDP三次產業結構比例14·8∶46·9∶38·3相比,第一產業比重過高,第二、三產業比重低,產業結構不合理是由于缺乏農民轉產的關聯機制,而農民實現轉產的縣域工業載體與黑龍江、遼寧兩省相比明顯落后。

其原因在于縣域企業的利潤結構和收入結構都以農業為基礎,而真正發展鄉鎮工業沒有有效的農業關聯產業作基礎,如吉林省過度依靠以農業為基礎的加工業的發展,使相關聯產業只局限于農副業的發展,縣域工業發展很少,無法激活產業結構轉換,使產業結構轉換出現了逆向趨勢,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同時,各級政府領導和管理部門重視城市大工業、大項目,不惜舉債將規劃區“做大”以獲取土地開發的短期收益,忽視小城鎮工業化發展和對農村產業布局的規劃和引導。片面認為城鎮化的推進就是將農村變成城市,忽視對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改造,使作為城鎮發展支撐的工業發展明顯滯后。

3·缺乏龍頭企業作先導,城鎮對勞動力沒有足夠的吸引力。

吉林省農民收入的結構以農業為主,二三產業的收入偏少,說明工業的發展水平未達到充分的吸引勞動力就業的程度,其關鍵是缺乏縣域主導產業的發展,尤其是龍頭企業的發展。吉林省縣域企業規模不大,吸引力差,提供的就業機會少,使得農民唯有從事第一產業來實現生存需要,出現了虛高的城鎮化率。縣域的企業關鍵不是做大,而是做活,做出特色。依托龍頭企業發展來推進城鎮化,發展二、三產業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需要發展主導產業以增加吸引力和吸納勞動力的能力。

4·縣域城鎮規模較小,極化中心不易形成。

吉林省縣域城鎮的吸納和集聚

能力弱,沒有真正地成為城鄉邊緣區的極化中心。2007年底吉林省行政區劃鄉鎮423個,總人口1179·1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44·8%,市轄鎮平均人口為2·3萬人,縣轄鎮平均人口為2·7萬人。而吉林省人口在4萬人以下的鎮多達373個,占鄉鎮總數的80%,其中2萬人以下的鎮,如果扣除農業人口,實際鎮區的人口不到1萬人。2007年吉林全省鎮區人口平均約為8600人,而5000人以下的小城鎮有262個,占全省小城鎮總數的57·7%。[2-3]小城鎮人口規模不夠,經濟實力弱,集聚效應難以產生,這些都從根本上制約了吉林省小城鎮對周邊鄉村的輻射能力。

二、利用縣域經濟推進城鎮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依據新形勢下城鎮發展的要求,吉林省在新的利好政策的注入下,充分利用縣域經濟的優勢來推進城鎮化進程,以縣域的外向型經濟來推進城鎮化、以集聚型經濟升級城鎮化、以城鄉結合經濟逐步推進人口城鎮化,通過這三種形式的縣域經濟的發展,將縣域城鎮所要求的人口、資源調動起來,實現符合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發展方式,利用經濟的推動力將城鎮升級。

1·利用縣域外向型經濟發展推進城鎮化在長吉圖開發開放政策的機遇下,吉林省應加大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提升經濟的外向性。

縣域經濟作為一種特色經濟和靈活性比較大的經濟體需要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所以各縣域依據“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指導方針,通過以下方式來實現經濟推動城鎮化:[4]一是利用招商引資,改變城鎮發展的被動方式,為城鎮經濟發展提供更廣的資金來源路徑。二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在出口型企業向內需型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實現產業的承接,加強國際合作,發展城鎮產業基礎。這使城鎮化和縣域發展可以更充分利用外向化的優勢因素,以外向促改革、促調整、促發展。

第一,利用招商引資,改變城鎮發展的被動方式。吉林省各縣域在充分利用長吉圖一體化發展的同時,通過鼓勵和吸引外資投資吉林省原有的優勢重點發展行業,將集中于大城市的產業發展到縣域城鎮,通過招商引資的擴展,加快各種生產要素在縣域內聚集,促進外資注入縣域項目,由單一拓展縣域發展產業鏈過渡到商業利潤鏈,提供激勵機制,促進縣域經濟超常規、跨越式發展。招商引資是實現縣域經濟外向性發展的重要引擎,以外資企業未來的商業利潤來換取縣域經濟發展的資金,增加了縣域城鎮融資的渠道,這也改變了城鎮的發展被動的局面,增強了自身的吸引力和聚集力。具體要求:一要不斷創新招商引資的方式方法,提高招商引資的效果。深入研究國內外經濟發展的新趨勢和資本流動、產業轉移的新特點,積極創新網絡招商、產業鏈招商等招商引資方式,精心組織參加投洽會和各類專場招商活動,擴大招商引資規模,招商主體由政府為主轉向企業、中介組織為主。二要圍繞產業鏈招商,圍繞培育支柱產業、骨干企業招商,實施外向帶動戰略,發展內拓外聯的創匯經濟。[5]

第二,實現產業承接,拓展國際合作,發展城鎮產業基礎。吉林省必須在搞清各縣域產業發展的現實格局和比較優勢的基礎上,按照縣域自身的產業層次和發展條件的優劣,積極擴大外引內聯,加強與縣外的經濟聯合與協作,由于有潛在的利潤源可以吸引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以出口帶動的企業來投資辦廠,縣域可以進一步增加吸引力和更多的就業機會。這為產業基礎處于萌芽狀態的城鎮注入了活力,并可以充分地吸收和利用承接產業的優勢條件,在更大范圍內實現土地、勞動力、資金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這對城鎮的發展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具體要求:各縣域城鎮擁有構建與日本、韓國、歐洲的產業協作區的地域基礎,可以引進一批產業關聯度大、技術含量高、輻射帶動力強的重大項目。為縣域提升競爭力,通過產業協同區升級為主體功能區,為城鎮集群式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引進項目中,加強與發達地區的產業合作、區域合作,承接國內外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積極主動承接沿海地區和周邊大城市的產業轉移,利用產業轉移契機,拓展發展空間,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深化經濟的市場化改革。注重引進一些技術檔次高、成長性好、環保和有利于提升本地產業鏈的大企業和大項目。重點創新合作機制,放大合作效應。創新國際合作機制,構建國際交流合作平臺,這是提升圖們江國際合作機制的重要舉措。要建設與國外接軌的圖們江區域更加靈活開放的對話機制、交流機制等長效機制。在東北亞投資貿易博覽會的基礎上,繼續完善各種國際性高層論壇、商務活動機制。

2·利用縣域集聚經濟的發展升級城鎮化。

在區域一體化的要求下,集聚經濟的發展成為了必然的趨勢。集聚經濟是一種漸進式的經濟,要求在積累足夠的生產要素的情況下發揮集聚的優勢,集聚經濟的優勢是可以實現縣域內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重新組合,增加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