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化創新實現區域資源優勢轉換論文
時間:2022-05-12 09:03:00
導語:文化產業化創新實現區域資源優勢轉換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區域文化資源優勢與區域文化資源產業化的內在關系;當前我國區域文化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換面臨的挑戰;區域文化資源優勢向產業化優勢轉換的路徑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豐富多彩的區域文化資源是發展文化產業的寶貴財富、文化資源產業化:彰顯區域文化資源優勢的重要方式、文化資源產業化:保護區域文化資源的有效手段、文化資源產業化:推進區域文化互動的獨特途徑、區域文化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換的認識不足、區域文化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換的能力不強、區域文化資源產業化過程中資源保護的力度不夠、改革創新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模式、建立和完善區域文化資源產業化制度機制、培育催生文化產業新業態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我國有著遼闊的地域、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長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歷史變遷中,不同區域逐步形成并擁有別具一格的文化資源優勢。只有積極挖掘、有效保護和充分利用好當地獨特的文化資源,進一步加大文化資源產業化創新力度,才能更好、更快地實現區域文化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和發展優勢的轉換。
關鍵詞:區域文化;資源優勢;產業優勢;經濟優勢。
豐富多彩的區域文化資源是發展文化產業的寶貴財富。新的歷史時期,怎樣挖掘和保護好歷史文化資源,如何利用和發揮好區域文化資源優勢;怎樣發展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如何實現區域文化資源優勢向區域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轉換?這些問題已經成為各級政府決策遇到的難點和理論界研究的熱點。本文擬從區域文化資源產業化視角,試圖對區域文化傳承與文化資源產業化之間的內在關系、當前我國區域文化產業化面臨的挑戰以及區域文化資源產業化路徑選擇做些分析探討。
一、區域文化資源優勢與區域文化資源產業化的內在關系。
區域文化資源與產業化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制約。文化資源產業化不僅有助于彰顯區域文化的時代價值,實現區域文化資源的產業價值,而且還可以更好地宣傳、保護和傳承優秀區域文化。
1.文化資源產業化:彰顯區域文化資源優勢的重要方式。
“進入20世紀后半葉之后,人們對于文化的產業化已經有了越來越深刻的認識,并認為它將在今后的整個文化發展和經濟發展中,具有獨特的地位。”[1]區域文化資源是一定區域內的歷史文化積淀,是區域文化產業的核心要素和靈魂。區域文化資源產業化則是實現區域文化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重要途徑。區域文化產業一旦離開區域文化,就會失去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和現實競爭力。當今社會,文化不僅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厚底蘊和持久動力,而且成為新一輪區域競爭的新焦點和新亮點。
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及其文化產品所產生的文化力已經開始成為帶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新引擎。文化的地域性或民族性差異越大,區域性文化產品的特色就越鮮明,也就越容易受到文化消費者的青睞,區域文化資源的經濟開發價值也就越明顯。
此外,區域文化資源產業化還通過文化產品凸顯其宣傳效應,更好地激發人們熱愛家鄉、熱愛故土、熱愛民族和熱愛祖國的情懷。區域文化產品折射出的優秀傳統觀念和人文精神對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增進社會和諧也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文化資源產業化:保護區域文化資源的有效手段。
“就一國內部而言,許多國家都是多文化、多民族的,維護文化多樣性主要在于對少數群體權利的尊重?!盵2]隨著外來文化的滲透和市場經濟的沖擊,文化資源保護問題越來越顯得重要和迫切。區域文化資源保護可以通過立法途徑進行強制性保護,也可以通過普查、建立數據庫、復制等傳統手段進行保護。然而對文化資源最好的保護方式莫過于文化資源產業化。通過文化資源產業化不僅可以實現文化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而且可以使文化資源在開發利用中得到保護和升華。區域特色文化資源保護不是簡單地為搶救而搶救、為保護而保護,而是為了更好地弘揚民族優秀文化,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來,各地的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勢頭日益強勁。在其刺激下,各地進一步加強了對當地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工作。民俗館的修建使一些瀕臨絕跡的生產、生活用具得到保護和再現,地方特色文化節目的表演挖掘了當地歷史文化的深刻內涵,大量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品開發,使當地歷史文化資源通過有效的開發利用,于無形中得到了保護和傳承。
3.文化資源產業化:推進區域文化互動的獨特途徑。
“多樣文化的共存是一種包容,是對差異性文化的欣賞。只有平心靜氣地看待一個多文明并存和文化互動的世界,才能實現求同存異?!盵3]文化之間的差異性要求區域文化之間相互交流、相互溝通,在多樣性文化的互補共榮中吸取營養,不斷發展,從而更好地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精神支撐和不竭動力。從某種意義上講,文化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過程也是一種文化交流和文化互動的過程。不同區域的文化資源特質賦與其文化產品某種特別的文化內涵。文化產業化過程不僅推動了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借助于文化產品的銷售,使某種文化觀念和價值理念在潛移默化的文化消費中,得到更為廣泛、更為有效的傳播。一些文化產業比較發達的國家正是憑借其具有強勢地位的文化產品,傳播其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如美國的電影業不僅贏得全球市場,獲取豐厚的商業利益,而且在傳播美國文化、輸出美國價值觀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因此,當人們通過文化產品來了解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以及不同區域之間文化差異的時候,其本身就在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一種文化交流活動。通過發展文化旅游產業,使每個前來觀光的游客深深地領略到當地文化的獨特韻味,從而激發游客對當地文化產品的極大興趣,并通過他們將當地的文化和文化產品帶回自己的家鄉。正是通過這種獨特的方式,不同區域文化之間在無形中碰撞、交流、互動與融合。
二、當前我國區域文化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換面臨的挑戰。
近年來,各地積極探索特色文化資源產業化發展之路,文化產業得到較快發展,已經開始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重要增長極。畢竟,我國區域文化資源產業化實踐還處在探索階段,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和問題需要我們去克服和解決。
1.區域文化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換的認識不足。
在區域文化資源優勢與區域文化產業優勢的轉換問題上,上到黨政機關干部下到普通群眾,至今仍有不少人在思想認識上還存在不足甚至誤區。一是守著區域文化資源金礦當乞丐。我國絕大多數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區域文化資源,有的甚至還是文化資源的富礦區。這本來是文化產業發展得天獨厚的優勢,可是不少人不是認識不到就是無視這種優勢在發展文化產業中的作用。整天守著文化資源優勢不去動腦子、想辦法。其實,文化資源優勢是不會自然而然地轉變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的。這個轉化過程不僅需要投資、需要技術,而且需要創意。二是抱著文化資源優勢到處炫耀。在現實生活中,有的地方政府到處宣揚甚至炫耀自己的文化資源優勢,卻不知道文化資源是非獨占性的。如果我們一味地強調自己的文化資源優勢,而不去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以開發利用,就完全有可能隨著宣傳力度的不斷加大而被別人異地開發,最終使當地文化資源由優勢變成劣勢。三是盲目開發利用文化資源。一提到文化資源優勢轉化問題,有的人就不顧當地現有經濟環境和經濟條件,完全不顧經營性文化資源和非經營性文化資源的區別,對那些不能產業化或還沒有條件進行產業化的文化資源也不加選擇地提出要走產業化發展道路。實際上,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資源都可以開發成文化產品或文化服務。一些概念性的地域文化、部分宗教文化以及部分歷史名人等,所承載的更多的是一種形象價值、宣傳價值和教化價值,難以轉化成直接帶來經濟價值的文化產品。
然而,有的地方官員為了追求政績最大化,在文化產業發展熱潮的推動和刺激下,喪失應有的理智和清醒,恨不得在一夜之間把一切與文化沾邊的東西都弄成能夠立足市場的拳頭產品,于是不惜人力、物力和財力,忙于做一些不切實際的規劃,盲目上一些很難看到市場前景的項目。結果往往是得不償失,既造成大量浪費又在不同程度上對當地的文化資源造成了破壞,更為嚴重的是大大挫傷了人們發展文化產業的積極性。
2.區域文化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換的能力不強。
我國不少地方雖然擁有相當豐富的區域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的比較優勢非常明顯,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將區域文化資源轉變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的能力還不強。這一點在中西部地區表現得尤為突出。一是開發利用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的資金不足,文化產業基礎薄弱。投入不足一直以來就是制約地方經濟快速發展的瓶頸,也是區域文化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換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二是開發利用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的創意人才缺乏。人才資源是全球化時代首要的戰略資源,也是實現文化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和競爭優勢轉化的關鍵性資源?,F在的高校畢業生數量雖然一直呈上升趨勢,但真正懂文化產業的人才不多,創意人才更少。更為嚴重的是絕大多數高校畢業生向往的是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不愿意到偏遠的地方去創業。三是文化產業市場機制不健全。文化產業管理上存在著政出多門、交叉管理、多頭管理現象,一些地方依然存在政府大包大攬,習慣于用計劃經濟手段管文化、辦文化,把經營性文化產業與公益性文化事業混為一談,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辦不分的管理機制依然未能得到徹底有效地改觀。四是文化資源產業化水平普遍不高。從目前來看,大部分地區的文化資源產業化還處在起步階段,有的偏遠地區仍然是守著資源睡大覺。中西部地區無疑是我國文化資源的富礦區,尤其是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更是令人艷羨。但多數中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發展現代文化產業的條件和基礎還不夠堅實。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我國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的總體實力就難有實質性的提升。
3.區域文化資源產業化過程中資源保護的力度不夠。
在現代化生產技術、高科技手段和創意能力不足的條件下,文化資源只能是粗放式的、簡單的、低水平的開發利用,由此生產出來的文化產品大多只是附加值較低的初級產品。這樣必然會對一些市場潛質極高的文化資源造成浪費甚至埋沒,并且有可能失去再度開發的機會。與此同時,在發展文化產業的進程中還或多或少地存在文化資源開發的短期行為,從而對文化資源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如許多古跡、文物被改頭換面,重新包裝,失去了古跡、文物的原貌;許多民間舞蹈、儀式、風俗習慣被庸俗化、簡單化,失去了原有的神韻;不少地方的古跡、文物在開發名義下遭到嚴重破壞,有些甚至是毀滅性的破壞。沒有保護的掠奪式開發,無異于竭澤而漁,最終必然導致資源枯竭。古樸濃郁的民俗風情、神奇獨特的古跡只有保持原汁原味,才能吸引更多喜歡異質文化的游客。時下,不少地方為了招徠游客,不惜投入大量資金打造旅游景觀,文化資源越來越受到“偽文化”的侵蝕?!皞挝幕钡姆簽E不但降低了人們的審美水平,使人們的文化追求變得廉價和膚淺,而且對真實的文化失去了一種自我維護的抵抗能力。這顯然不利于文化資源保護。我國許多城市中新建的大量的微縮景觀主題公園,采用現代化的復制手段,把一些世界各國著名文化遺產加以拷貝,濃縮在公園中。這種所謂的文化資源開發,開發的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化,而是為了商業目的向人們提供了一種虛假的文化幻象而已。這是“偽文化”思潮泛濫的表現。因此,保護文化資源就是要保護文化的歷史真實性,引導人們去體驗真實的文化內涵,在真實的文化情境中去了解歷史。這對于提高人們的文化素養無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做到這一點,首要的就是保護文化資源的完整性與真實性,防止被庸俗化。
三、區域文化資源優勢向產業化優勢轉換的路徑。
產業化是將文化資源優勢做強做大的重要途徑。只有改革創新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模式,建立和完善區域文化資源產業化制度機制,培育催生文化產業新業態,才能實現區域文化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和發展優勢的有效轉換。
1.改革創新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模式。
文化資源是歷史發展的產物,隨著時代的發展需要賦與新的時代內涵。文化資源的動態性特點要求我們對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也要做到解放思想、與時俱進,要牢牢把握其發展變化規律,以發展的辯證的眼光來看待它。在開發利用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的過程中,首先,要有一種開放的目光和創新的意識,不能墨守成規,要善于把文化資源開發與文化資源創新有機結合起來。其次,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由于不同區域的區位、地理環境、民族、經濟發展狀況以及文化傳統等諸多方面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差異,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乃至同一個地區的不同區域,其文化資源的類型和特點都會有所不同,因此,要對文化資源進行分類評估,區別對待;要允許各地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探索最適合自身資源類型和特點的開發利用模式,絕不能簡單地模仿和套用固定統一的開發模式。最后,要整合當地優秀文化資源,進行優化組合。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的競爭優勢往往最初來源于當地特有的歷史文化資源比較優勢。要想上規模、上檔次,一方面要將本地區相關文化資源打包;另一方面,還要與當地的地理資源、生物資源、人力資源、信息資源等捆綁,從而形成產業發展的綜合優勢。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整個地球變成了一個地球村,文化資源也逐漸喪失其獨占性,成了文化再造的資料。在當地缺乏歷史文化資源的情況下,照樣可以發展文化產業。美國人利用中國的花木蘭傳說和恐龍蛋化石加工創造出動畫片《花木蘭》和《侏羅紀公園》就是典型的例子[4]??傊?,在開發利用文化資源、發揮區域文化資源優勢的過程中,要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創新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模式,提高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能力和水平。
2.建立和完善區域文化資源產業化制度機制。
為有效發揮區域文化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必須沖破觀念、體制、資金和人才等瓶頸,建立和完善區域文化資源產業化制度機制。首先,要制定和完善相關制度、政策和法規。法制保障是國外開發利用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的成功經驗。用法制化手段來約束和規范文化資源開發行為,也就是說,要根據文化資源開發行為的發展變化,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使文化資源開發逐步走上法制化軌道。我國雖然制定了一些與文化產業相關的保護條例和政策,但大都是一些宏觀性的政策或法規,缺乏可以階段性實施的、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可操作性強的具體細則。這樣,在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往往出現急功近利、盲目上馬、隨心所欲、無序開發等非規范性行為,不僅破壞了文化生態,而且不利于可持續發展。其次,要優化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協調機制。開發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是一種集多種要素于一體的綜合行為,必須建立健全有效的協調機制。比如,政府管理部門與開發者之間的協調、民族民間文化傳承和宣傳教育之間的協調、投入與產出之間的協調、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之間的協調、外來投資收益與當地社區利益之間的協調、區域之間特別是行政區劃之間的協調等。只有建立和完善各種協調機制,才能有效避免文化資源開發的雷同及低層次的同質化競爭。最后,要建立和完善文化資源開發保護互動機制。盡管文化資源在很大程度上可循環利用、反復開發,但同樣存在保護的問題。為此,確立科學的開發利用觀念,尊重文化發展規律,正確處理保護與開發的關系,做到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形成保護與開發并舉、以保護為重的良好局面。同時還要在文化資源開發過程中強調“誰開發、誰受益、誰保護”的原則,把部分開發收益應用到資源的保護上。
3.培育催生文化產業新業態。
文化產業新業態是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糅合傳統的文化藝術因子,采用新的管理模式和體制,在傳統產業基礎上加入文化內容和科技成分的一種新的生產與盈利模式。要想盡快實現區域文化資源優勢向產業化優勢轉換,必須沖破觀念、體制、資金和人才等方面的發展瓶頸,積極培育文化產業新業態。其一,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突破“文化搭臺,經濟唱戲”老框框,樹立“經濟文化一體化”發展理念,積極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拓展文化產業主營業務;突破陳舊經營管理方式,樹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開拓進取、敢想敢試的市場競爭意識,大力發展新興特色文化產業。其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選準一兩個有地方特色和發展前途的文化產業項目,制定可行的實施方案、開發規劃和相關配套措施,從土地使用、項目審批、稅收減免等政策方面進行重點扶持和重點突破,以體制性“松綁”和政策性推動來培育和催生新的文化業態。其三,打破長期形成的文化管理條塊分割的管理模式,樹立文化產業集群發展理念,積極采用高新技術和科技手段如文博、動漫、游戲、網絡傳輸等新興文化產業,延伸文化產業鏈條。其四,強化人才支撐體系。
一是建立和創新用人機制。對現有文化創意人才的利用要突破資歷、職稱等限制,根據個人素質、能力和業績量才選用。二是建立和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建立集產、學、研于一體的文化創意人才培訓基地,定期組織開展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的培訓學習,從中選拔優秀骨干到高校進修。三是建立和創新人才按需流動機制。采取公開招聘、客席聘用、簽約等多種形式,從基層選拔和從省外甚至國外引進高級經營和管理人才,建構梯級人才隊伍。四是制定文化創意人才的獎勵措施,營造培養和吸引文化人才的良好政策環境。其五,拓寬融資渠道。一要降低市場準入門檻,逐步取消已經產業化的國有文化單位享有的特殊政策保護和壟斷地位,放寬民間資本和外資進入文化產業的種種限制,真正實現市場主體間的公平競爭。二要組織專業服務機構,積極引導和鼓勵文化企業通過發行股票、企業債券等途徑吸引民間閑散資本進入文化產業尤其是新興文化產業。允許和鼓勵文化企業通過直接上市、與上市公司合作成立子公司或收購上市公司進入資本市場。三要不斷完善文化產業投融資服務體系。政府可以安排專款、采取銀行貸款貼息辦法支持金融機構參與動漫、創意等新興文化產業發展,并對各種投資行為加以規范,以確保我國文化產業資本市場的形成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華文。文化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229.
[2]吳漢東。文化多樣性的主權、人權與私權分析[J].法學研究,2007(6).
[3]鐘淑潔。文明對話與世界文化的和諧發展[N].人民日報,2005-12-22.
[4]花建。區域資源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模式創新[EB/OL].[2008-01-04].
[5]丹增。發展文化產業與開發文化資源[J].求是,2006(1)
- 上一篇:學生在5.12地震周年紀念活動上演講
- 下一篇:銀行金融法制情況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