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發展金融論文
時間:2022-04-01 02:21:00
導語:區域經濟發展金融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過渡區域作為我國經濟區域中的一個重要區域,其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整個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過渡區域的金融部門應如何支持該區域經濟發展,本文將從分析過渡區域經濟發展的優勢入手,次而分析金融業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最后從對人才培養的投入、產業結構調整引導性投入、對商品流通體系建設、中介組織建設及基礎設施建設等五個方面具體闡述過渡區域的金融業應如何支持經濟發展。
關鍵詞:過渡區域金融業經濟發展知識經濟
過渡區域指介于兩類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區域之間,與周邊區域有著廣泛密切的聯系而又明顯區別于周邊區域的經濟區域,主要包括七大經濟地帶中的中部五省: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該區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經濟位置,在知識經濟悄然而至,西部大開發戰略正式實施之際,其經濟的發展不僅有利于提高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還將給西部的發展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一、過渡區域現實中的經濟地位、經濟發展的意義及其區域發展優勢分析
過渡區域的五省均為農業大省,其GDP中農業產值的比重較其它地區都要高。表1顯示了自1995年至1998年各區域人均GDP的變化情況,從表中可以看出,雖然過渡區域人均GDP在逐年有所緩慢的增長,但增長的速度正逐步放慢。
過渡區域經濟的現狀迫切要求其經濟有較大的發展,“臺階式”發展戰略的切實實施同樣需要過渡區域經濟的即時發展。首先該區域經濟的發展能進一步提高社會經濟整體水平,有利于該區域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次,對西部大開發也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其一,過渡區域在整個國家經濟體系中起著“東接西聯”的作用,經濟發展了,各種基礎設施的完善才能實現,如公路網等的建設必須以區域經濟發展為前提,進而為東西部有形生產資料的流通創造條件。其二,過渡區域經濟實力的增長還可增加對人才培養的投入,過渡區域人才培養量的增加可緩解西部的人才供求矛盾。因此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也要求有過渡區域經濟發展的大力支持;最后過渡區域經濟發展對減輕東部地區就業壓力、促進東部地區“夕陽產業”的轉移并最終實現東部地區新興產業發展空間的拓展有重要現實意義。因此,過渡區域經濟的發展不僅對該區域自身有好處,同時更可直接和間接作用于整個社會,促使國家經濟發展實現“持續、快速、健康、穩定”的目標。
過渡區域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及經濟運行紐帶上的特殊聯結地位,與西部地區相比較,在國家對中部地區同樣有部分政策傾斜的同時,更容易發展起自己的經濟。特別是現今經濟增長主要是以提高生產效率、加速資金積累、促進技術進步為依托,而不是單純依靠廉價勞動力、土地價格和低技術的組裝。
第一,所處位置的特殊性。它處于東部沿海地區和西部不發達區域之間,同時也處于七大經濟地帶中三大階梯地帶的中間地帶,較之于西部有更大的發展經濟的地理優勢;第二,特殊的產業結構。過渡區域的五個省份均為農業大省,但又有別于純粹的農業省份,它們均有一定的工業基礎,如合肥和長沙的輕工業和電子工業,武漢的汽車和鋼鐵工業等,而且工農業之間的相互促進發展也比較成熟;第三,生產要素的占有優勢。生產要素從廣義上講主要包括土地、資本、勞動力和企業家才能,在知識經濟條件下還包括知識的占有和利用,過渡區域無論在自然資源還是在人才、科研等知識資源方面都占有較之與西部的優勢;第四,經濟核心地帶的存在。中部五省經濟發展都有著一個共同特征,即存在經濟核心地帶,如長沙——株洲——湘潭、南昌——九江、合肥——蕪湖——巢湖——銅陵、武漢——黃石、鄭州——洛陽——新鄉地區等,它們的存在能對周邊地區產生輻射效應,從而有利于該區域各省份經濟的整體發展;第五,該區域的經濟與東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相比較,具有較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第六,經濟運行紐帶上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一國國民經濟正常運行離不開諸如運輸業等的流通部門,過渡區域由于它的特殊的位置,東西部地區的各種資源的有效流通必須依靠過渡區域這一中介區域充分發揮“傳輸”作用,所以過渡區域在國家實施“階梯式”發展戰略時擁有發展自己經濟的優先優勢。
二、從過渡區域金融業的特殊性及其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看,過渡區域的金融業有必要加大對本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
金融部門作為經濟的核心部門,在社會經濟發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同時金融業的發展也離不開經濟發展對整個產業部門推進的反作用。以知識為首要生產要素的新的經濟形態在我國悄然而至,西部大開發戰略也已進入實施階段,國家將對西部地區實行政策上的傾斜,如減免新設企業所得稅、對新建企業實行優惠政策等,這樣西部地區對社會資金的吸引能力必定會強于過渡區域。而同時東部地區在近二十年的飛速發展中,其金融業較之全國其他區域的發展程度都要高,它的投融資渠道相對比較完善,如我國兩大證券交易所均設在東部地區,所以該區域的企業至少在通過上市融資這一吸引投資方式上具有優勢,因而東部地區也可利用它的完善的投融資渠道吸引社會資金,同時加上其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及社會服務體系和保障體系,因而在資金的引入方面間具有對過渡區域的絕對優勢。在社會資金總量有限的情況下,過渡區域經濟發展既無政策傾斜優勢,又無完善的投融資渠道可用,過渡區域經濟如何在東、西部地區爭分社會資金的夾縫中得到長足發展。筆者認為,只有充分利用過渡區域的現有金融資源,加速資金的流轉并使其發揮出最大效用才能解決這一問題。在這樣的環境下,過渡區域的金融業便具有了較之于其他區域金融業的特殊的使命,其特殊性要求它必須義不容辭地擔負起該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投融資責任。
過渡區域的金融業支持本區域經濟發展,本身其實也可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受到其帶來的整個產業部門的更高層次的拉升作用影響,特別是在我國即將加入WTO時,過渡區域的金融部門為了能更好的迎接挑戰,更需要有本地區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環境。以下從三方面論證過渡區域金融業的穩定建康發展必須以該區域經濟發展為基本前提。
(一)、金融業從業人員多,但人員素質較低,入世后高層次金融人才將更難留住
1997年過渡區域金融業從業人員約為45萬,其中大專以下學歷的占25萬以上,大專學歷的約有11萬,研究生學歷的僅占剩余員工的0.5%左右。在我國加入WTO后,外資金融機構將利用高薪,出國留學深造等方式吸引走大量高層次人才,從而使國內金融機構從業人員的業務水平進一步降低。過渡區域的金融機構為防止“人才流失——效益低下——待遇水平下降——人才流失”這一惡性循環的出現,就必須使金融機構的盈利增加,從而提高工資、福利待遇、增強競爭能力等。
(二)、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網點雖多,但受服務質量、技術水平、開發金融工具能力等的影響,加入WTO后它們將面臨嚴峻挑戰
1999年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通過增設分支行、點等,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59622億元,比上年增長11.6%,貸款余額93734億元,比上年增長12.5%。但是過渡區域金融機構的吸收存款能力較全國平均水平來說要低,且其服務質量、技術、開發及運用金融工具的能力受本地區經濟水平的制約,在入世后,將受到國外銀行高效管理、高開發運用金融工具的能力的挑戰,要在世貿組織的逐步自由化原則及相關協議規定的五年左右時間的保護期內,使服務質量、開發金融工具的能力得到提高,就必須通過發展本區域經濟來解決利潤率提高這一問題。
(三)、證券業、保險業等金融機構同樣將受到國外此類經營機構的一整套科學有效的管理及雄厚資金實力的挑戰
入世后,外資證券業經營機構的一整套科學有效的管理,完善的服務體系將吸引走部分投資者;外資保險業經營者也會憑借自己完善高效的理賠處理而吸引走部分投保者。過渡區域的證券業和保險業在受到挑戰的威脅時,唯有依靠本地區經濟的發展,利用這段保護期努力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開發新的金融產品才能吸引并穩住更多的投資者和投保者。
以上從三方面分析了過渡區域金融業在入世后將面臨的挑戰,而所有問題的解決都必須以過渡區域經濟的發展為基礎,故而金融部門有必要對該區域經濟發展作出最大力度的支持,否則自身的發展亦將受到嚴重威脅。因而過渡區域的經濟發展需要金融業的支持,同時過渡區域金融業的發展也需要有該區域經濟健康發展的大環境為前提。
同時過渡區域要想吸引外國金融機構的投資,也必須以該區域的經濟發展為前提。只有在擁有了一個良好的經濟環境,國外金融機構對本區域的投資回報有較高的預期時,它們才會到本地區來投資,進而增加本區域內的資金總量,促進過渡區域經濟的發展。
三、過渡區域的金融部門對發展該區域經濟支持方式探討
從前面分析的金融業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可以看出,過渡區域的金融業要得到長遠發展,是很有必要對過渡區域的經濟發展作出支持的,特別在目前知識經濟到來,我國加入WTO的腳步日益臨近時,尤其顯得必要。筆者認為金融部門可從以下五個方面給予過渡區域以金融支持。
(一)、對人才的培養、科技創新等知識資源方面的支持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實際上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利用之上的一種經濟形態,它的到來說明了知識、信息的重要性。人才作為知識的載體,在21世紀的經濟發展中將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故而過渡區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培養,金融部門是首要的便是從提高該區域人員素質入手,借此提高投融資服務的質量。
第一,加大對科研院校建設的支持力度,增加科研投入及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方面的投入。過渡區域的科研水平在全國占中上等,但在本地區實現他們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率卻并不高,不能與其科研水平相匹配。這不是說他們的研究成果沒有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而是指在過渡區域,科研成果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約有80%的科研成果是被東南沿海地區利用而創造出巨大的生產力的,過渡區域的金融機構因此有必要增加這方面的投入,讓科研成果能就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從而發展本區域經濟。
第二,對人才培養、再深造的投入。人才是知識這一知識經濟時代必備生產要素的載體,若要在知識經濟時代實現持續快速的經濟發展,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是不可或缺的。首先,實行學生助學貸款,降低貸款條件。1998年,過渡區域高等院校就讀學生占全國高等院校在校生的20.89%,中等專業學校學生中過渡區域學生僅占26.31%,這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各高校在五省錄取總人數少,另一方面也是家庭經濟負擔不起引起的結果。學生助學貸款的實行,的確解決了不少學生的求學問題,但由于貸款條件對于70%以上的貧困生來說過于苛刻,所以現行的助學貸款并沒有發揮最大效用,故而有必要降低貸款條件。人才是一種高附加值的可再生資源,它有著很高的投入——產出比,因而貸款條件的降低不會帶來諸如不良資產的形成方面的經營風險;其次,支持各種機構、單位等的人員再深造。當代社會的知識更新速度很快,今日的人才很可能會成為明日的“廢物”,所以人才的再培養深造并非多余,金融部門在過渡區域現行條件下不僅有必要加大對自身職員的再培養深造,而且還應支持其它各種機構單位職員的再培養深造。
第三,支持地方政府實現高層次人才的培養目標。據深圳市市長李子彬在該市教育會議上透露的消息,深圳將為到其讀研究生的學生給予每年3萬元的學費及生活費的獎學金性補貼,這一消息說明東南沿海地區不僅要挖走內陸省份培養的高層次人才,還有意于挖走內地的中低層次人才。過渡區域的政府由于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財政不可能與沿海經濟發達省份一樣給予同等支持,所以,金融部門的特殊資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二)、對各種產業的投入應視產業結構調整為首要目標,要有選擇有重點的增加資金投入量
自98年以來我國的通貨膨脹率持續了二十多個月的負增長,國內有效需求一直難以啟動,國家為了能迅速啟動內需,一方面實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以擴大投資需求;另一方面,實施西部大開發計劃,試以擴大經濟規模總量推動新一輪的經濟增長。以上兩方面的措施已經起到一定的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1999年GDP增長達到7.1%,財政收入達到11377億元,比上年增加1501億元,同比增長15.2%。2000年第一季度經濟增長也呈現出強勁勢頭,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為1817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1%,其中第一產業增長3%,第二產業增長9.3%,第三產業增長7.5%。
然而,作為國內市場重要部分的農村消費市場卻依然未能啟動,經濟要發展,就不能忽視農村市場的有效啟動。過渡區域各省均為農業大省,農村市場潛力巨大,所以過渡區域經濟的發展很大一方面要靠農村經濟的發展來推動。農村消費市場的啟動,應將著眼點放在耐用消費品上,如何啟動這部分市場,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增加農民的可支配收入。1994年過渡區域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為4177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60元,到1998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為5307元,農民可支配收入為1908元,據預計2005年農民實際收入將受入世影響而下降2.4%,城鎮居民的實際收入則會上升4.6%,如此城鄉差距將進一步擴大。因此,金融部門對農村經濟發展必須給予更多的資金支持。
而同時,過渡區域的城鎮經濟由于受到產業結構的制約,城鎮經濟的發展與沿海省份城鎮經濟相比亦有較大差距,同樣需要金融部門資金的引導性支持來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
(1)、增加對以農產品為基本原料的加工業的投入
80年代中期鄉鎮企業迅速發展,其生產總值約占當時國民生產總值的30%。鄉鎮企業的發展,為緩解農村人口的城市化給城市帶來的就業壓力起了很大作用,據統計,1978年以來共有一億多農業勞動力轉移到鄉鎮企業。但以前建立起來的鄉鎮企業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的,過渡區域的鄉鎮企業在這方面表現得更為突出,在知識經濟條件下,以廉價勞動力為基礎的產業的發展是很難的。但是鄉鎮企業的資金有限,人才培養、技術改進很難有資金的保障,所以鄉鎮企業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知識密集型的轉變困難重重。為了解決這一必須轉變與難以轉變的矛盾,筆者認為可走一條中間型的過渡戰略,即依舊利用勞動力優勢,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產品產業。在農村的鄉鎮企業,無疑最好的方法便是發展以農產品為直接原料的加工業,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使之成為含有高附加值的產品。金融部門在此方面可作如下方面的資金引導性投入:第一,增加對農產品初步生產的資金投入,因地制宜,引導農民對種植業內部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增加適合本地種植且可深加工的農產品的種植量;第二,增加對農產品提供深加工企業的資金投入;第三,增加對特色產品生產人員的科技培訓的資金投入量,最終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強產品的競爭能力。
(2)、支持以家庭為單位的家庭型企業的發展
中國的汽車業在近年得到了較快的發展,然而中國的汽車工業卻依舊未能擺脫大而全或小而全的企業發展模式,一個汽車廠家的產品基本上都靠自己生產的零部件的組裝來完成,“生產流水線”這一高效率的生產方式自福特創立以來,在生產過程中發揮了極大的效用,但在中國卻未得到很好的利用。一個大的企業需要有小的企業的支持,這樣整體生產效率才會有較大的提高,為此有必要按合作性分工發展一些小企業,過渡區域的現狀約束性的要求應大力發展家庭型企業。首先,家庭型企業的發展有助于實現本地區的工業水平在整體上有一個大的提高。過渡區域擁有一定的工業基礎,但由于受到資金人員等的限制,企業規模很難有較大的擴張,所以過渡區域的大企業只能依靠與小型企業的逐步聯合來實現規模經營,而家庭型企業正是最佳聯合對象,同時家庭型企業也可在與大企業的聯合中發展壯大自己。其次,家庭型企業由于所需投入的資金量少,生產產品單一,與大企業聯系緊密,因此資金的流動性較強,資金周轉速度快,比較符合過渡區域金融機構的現實資金支持能力。最后,家庭型企業的發展不僅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還可以提高整個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所以,過渡區域的金融業有必要對家庭型企業給予資金支持。金融部門可在保證信貸資金安全性的前提下選擇適當的投資方式,如租賃信貸等;同時,加強對發放的貸款的追蹤監管力度,提高資金的運行質量。
(3)、建立風險投資基金,促進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風險投入
科技型中小企業以科技為主導,經營靈活,經濟效益高,但由于它們的經營風險亦較大,資金短缺嚴重,導致科技型中小企業在過渡區域發展舉步維艱。因此,過渡區域的金融機構通過成立風險投資基金,組織本區域乃至東部地區的游資,促進該區域科技型企業的發展,最終實現區域經濟的發展和經濟增長潛力的提高。
(4)、城鎮金融機構的信貸款應偏重于制造業,使其在產業結構中占主導地位
盡管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在增大,城市經濟的發展速度也遠遠快于農村.。但這些并不說明過渡區域城鎮的產業結構很合理,相反,城鎮的產業結構由于受到80年代以上海為代表的“三二一”發展模式的影響,偏于發展服務業、房地產等第三產業。發展經濟學認為只有當制造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6%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2100美元左右,經濟結構才向成熟經濟的社會過渡,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才屬合理,而目前過渡區域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750美元左右,所以過早發展第三產業很不適當。
過渡區域1996年制造業從業人員占總勞動人數的16.8%,同期全國平均水平為18.3%,根據國際比較,1994年日本制造業勞動力占總量的23.7%,德國則更高,達到28.7%。由此,過渡區域的制造業發展的空間依然很大。
所以過渡區域在綜合上述兩點理由后極有必要發展以制造業為主的工業。金融部門支持制造業發展可從以下兩方面著手:第一,對制造業企業的融資渠道的多樣化改造的支持。制造業的發展需要大量資金,單一的融資渠道難以滿足其對資金的需求,所以金融部門必須使融資渠道多樣化,可采用如支持其上市而得到股市資金的支持,引導各種投資主體進行直接投資等方式;第二,通過“債轉股”等形式進一步降低制造業企業的負債,這種方式在另一方面還可促成金融業與制造業的聯合,從而形成聯系密切的新的集團性的利益主體。
(三)、增加對商品流通部門建設的投入
我國已進入了產品相對過剩時期,買方市場正式形成,然而,自1997年以來市場的有效需求一直難以啟動,但商品流通市場的作用依舊不可小視,經濟的大發展只有在商品流通部門健康發展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而過渡區域的商品流通部門的發展現狀根本無法支持經濟的健康發展,具體情況見表4,所以金融部門有必要對過渡區域的商品流通部門建設給予一定的金融支持。考慮到有形市場的現狀,過渡區域的金融部門應將支持的重點放在自身業務水平提高這點上。
第一,提高金融機構自身的業務經營水平,努力開發便于本區域商品交易的金融工具。金融部門為了能一方面支持過渡區域商品流通體系的完善建設,另一方面也出于對促進自身發展方面的考慮,極有必要提高開發和運用新型金融工具的能力。如大力推廣信用卡、發展電子錢包業務、實現銀行間的一卡通、建設POS終端、引入綜合賬戶管理體系等。
第二,做好為無形的商品交易市場提供服務的準備。信息產業帶來的不僅僅是信息的共享,同時它也給商品交易方式上帶來了一場巨大的變革,盡管目前過渡區域的網上購物還不普及,但過渡區域的金融部門應該未雨綢繆,加速自己在信息網絡方面的軟硬件建設。
第三,切實做好支持當前有形市場建設與管理方面的工作。如增設ATM(自動取款機)和CDM(自動存款機)、擴大服務種類與范圍等。
(四)、加大對社會中介組織建設的支持力度
社會中介組織廣義上是指起媒介作用的組織。主要包括四類:監督類、商務類、公益類及智能類。無論是哪一類中介組織都對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媒介作用。黨和政府對社會中介組織建設也表現出高度重視。同志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的機構改革部分中就曾指出要“調整和減少專業經濟部門,加強執法監管部門,培育和發展社會中介組織”。過渡區域的經濟發展離不開社會中介組織的建設,過渡區域的金融部門對于社會中介組織建設理所當然的應擔負起扶植的責任,并積極與其合作共同發展。下面就四類中介組織與金融部門的關系差別,分別分析金融部門支持中介組織的設立及發展的必要性和方式。
(1)監督類。主要包括律師、會計、審計等事務所類中介組織。由于此類中介組織對經濟能起到監督作用,所以金融機構須與其積極合作,共同為市場的規范發展盡力。
(2)商務類。主要有投資咨詢公司、項目公司等。此類中介組織提供的都是有償服務,帶有明顯的商業性質,所以金融部門可以通過采取投資入股等方式參與其經營,同時在經營活動中給予適當的引導和規范。
(3)公益類。此類中介組織帶有明顯的社會性和公益性,金融部門理應給予資金、人才、信息等的支持,特別對如勞動就業指導中心及人才交流中心等的建設和運行要加大各方面的資金支持,以便使得各類人力資源能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4)智能類。主要包括策劃中心、軟件測試中心、現代企業設計事務所和企業形象研究顧問公司等,它們是新興的信息產業,有著“高、新、尖”的特點,與金融部門在將來發展中所需的具有信息處理及知識的綜合運用等才能的人才培養有著密切的關系,金融部門應給予最大限度的合作與支持。
(五).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
為了配合以上四點特別是二、三、四部分的措施能得到有效的實施,過渡區域的金融部門很有必要對基礎設施的建設增加資金支持,同時過渡區域的基礎設施建設的現狀也需要有金融部門的支持,以便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能有大的提高,降低基礎設施對吸引投資的阻礙力。
基礎建設在信息時代應包括運輸系統建設、信息系統建設及環境建設。過渡區域經濟若要得到大的發展,必須建設兩個網:一個是交通運輸網的建設,以便于有形生產要素的流轉;另一個是信息網建設,以便于有利于該區域經濟發展的信息能及時獲取和。三類主要金融機構在支持基建方面根據各自的特點可采取以下三種適合自己的方式:
第一,銀行類機構適宜采用直接投資方式。商業銀行根據自己信貸經營的特點,同時利用目前全行統一核算、統一調度資金、分級管理的財務制度,加大對過渡區域基建項目的申報審核和評估力度,從而增加對基建的信貸投入;政策性銀行根據其資金來源的財政性及使用的有償性,也可對基建適當增加投入;合作性金融機構資金運用需以安全性為首要前提,對基建的投入必定可以使其安全性得到最大保障,同時實現自己的互助性經營目標。
第二,證券投資機構可采取支持它們上市從而使基建有更多的資金來源的方式。由于過渡區域五省地理位置上與深滬兩交易所較近,五省的證券經營商可以與兩交易所聯合共同促進二板市場的發育成熟,從而讓基建項目和科技型中小企業都能得到社會上最廣泛資金的支持。
第三,保險部門可通過設立風險投資基金對基礎建設進行直接投資。風險投資基金的設立一方面可以使保險業的大量資金找到更好的出路,實現資金的增值;另一方面也可以促成對基建項目投資總量的增長。
過渡區域經濟發展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作為過渡區域經濟的核心部門的金融業,只要運用的支持方式正確,使過渡區域的經濟發展優勢充分發揮出來,過渡區域的經濟騰飛就定會實現。
參考文獻:
[1]彭建剛.銀行管理經濟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2]殷醒民.制造業結構的轉型與經濟發展——中國1978-1998制造業內部結構的調整[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
[3]吳季松.21世紀社會的新趨勢——知識經濟[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4]吳鳳太主編.社會中介組織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
[5]謝冰.中國過渡區域經濟運行的資本吸納機制[J].財經理論與實踐,1999(5).
[6]徐偉平.過渡區域及其經濟發展[J].財經理論與實踐,1999(3).
[7]蔡魯倫.加入“世貿”,迎接挑戰[J].中國金融,2000(2).
[8]張敦富.投資環境評價與投資決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9]厲以寧.國民經濟管理學[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10]李金華.中國可持續發展核算體系(SSDA)[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注:本文由湖南大學金融學院博士生導師彭建剛教授和博士生導師曾令華教授指導完成于2000年,時間較長所以文中可能有些表述或者觀點有悖于現實情況,重新發出此文僅供各位參考,盡管其中有用的東西不多,并借此向兩位恩師表示敬意!
- 上一篇:論當代反傾銷趨勢
- 下一篇:企業經濟健康發展意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