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區與亞元的聯想詮釋
時間:2022-05-17 08:56:00
導語:貨幣區與亞元的聯想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引言
當今之勢:國際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正在愈演愈烈。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不懈努力,歐洲聯盟(簡稱歐盟)已在歐洲大地變為了現實,如今的歐盟正在由西歐向東歐挺進,形成加速“東擴”之勢。
在美洲,北有北美自由貿易區,南有南美共同市場;由美國倡導和推動的美洲自由貿易區談判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
在非洲,除了非洲聯盟(簡稱非盟)這個尚處于初級階段的一體化組織外,它還擁有大大小小的14個主要的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目前,非盟已經提出在2030年最終建成非洲經濟共同體,實現全非洲人員、資本、貨幣和服務自由流通的遠景目標。
在亞洲,東有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西有阿拉伯國家聯盟(簡稱阿盟)。
區域性貨幣一體化,是當今經濟國際化、金融全球化的必然產物。迄今為止,世界上出現的真正意義上區域性單一貨幣,只有三個:一是西非經濟貨幣聯盟8國統一使用的西非法郎;二是中非經濟與貨幣共同體6國統一使用的中非法郎;這兩個區域均屬原非洲法郎區(15國)。三是歐盟25國中12個成員國統一使用的歐元。自誕生以來,歐元的國際影響力正在不斷地增強,且在繼續“東擴”。
除了上述三個單一貨幣外,美元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結算貨幣和國際儲備貨幣,它的勢力范圍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美元化已成為一股不可小視的勢力,在美洲及美洲以外的地區正在影響著越來越多的國家。
亞元的構想便是在這樣一種區域貨幣一體化的氛圍之中催生的。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過后,為了穩定亞洲的貨幣環境,一些國家和地區開始提出了在東亞建立“亞元”貨幣區的構想。近年來,在東盟及10+3機制框架內,為達成這一目標,人們一直在進行著不懈的努力。據近日中新社電,亞洲開發銀行(ADB)透露“最快”將于2006年3月啟動“亞元”建設進程。
提到“亞元”,很快使人會聯想到歐元及蒙代爾的最佳貨幣區理論。它們對亞元有何啟示?本文試圖以歐元為鑒,構思亞元進程。
一、蒙代爾及其最佳貨幣區理論
1961年,蒙代爾發表了“最佳貨幣區理論”(ATheoryofOptimumCurrencyAreas)一文(見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Volume51,No.4(September1961),pp.657-665)。事隔近40年后,在歐元正式變成現實之際,商業周刊撰文首稱蒙代爾為“歐元之父”("father"oftheEuro)(參見BusinessWeek.November13th2000,p.198-200)。
蒙代爾(RobertAlexanderMundell),1932年10月生于加拿大,麻省理工學院哲學博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他的主要理論包括最佳貨幣區理論、國際宏觀經濟模型、宏觀經濟與貨幣理論、國際貿易理論等。因其在經濟學上取得的突出成就,他獲得了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在歐元變成現實之后,蒙代爾及其“最佳貨幣區理論”更加知名,并受到人們的高度關注。
所謂最佳貨幣區(OptimalCurrencyAreas,OCA),也就是這樣的一個最佳地理區域:在此區域內,支付手段或是單一的貨幣,或是幾種貨幣,這幾種貨幣之間具有無限的可兌換性,其匯率在進行經常交易和資本交易時互相釘住,保持不變;但是區域內的國家與區域以外的國家之間的匯率保持浮動;最佳在此意味著內部平衡與外部平衡同時得以實現。
蒙代爾認為,形成“最佳貨幣區”的首要標準是要素自由流動;“貨幣區”內的匯率必須被固定;“最佳”的標志就是有能力穩定區內就業和價格水平。最佳貨幣區不是按國家邊界劃定的,而是由地理區域限定的。
假設有A、B兩個國家,兩國各有自己的法定貨幣和中央銀行。在兩國貨幣之間的兌換匯率是浮動的情況下,如果A國與B國之間的需求轉移會導致國際收支不平衡,則通過匯率浮動可以達到外部的平衡。比如在B幣貶值、A幣升值的情形下,則B國出口擴大,失業減少;A國則進口增加,物價受抑制;但另一方面可能會造成B國通脹、A國失業增加;也即匯率浮動無法達到內部平衡。但當要素市場一體化、區內成員貨幣之間匯率固定時,B國超額供給與A國超額需求隨要素B向A轉移而消失。因此,要素自由流動可以部分的替代價格-工資的自由浮動,并最終達成區內成員國之間內外均衡的統一與協調。
在蒙代爾之后,有不少學者先后對最佳貨幣區理論進行了重要研究與發展,他們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最佳貨幣區的判定標準;二是貨幣區的成本-收益分析。尤其是在歐洲貨幣一體化進程順利推進的鼓舞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最佳貨幣區理論及其研究變得更加熱門。同時,最佳貨幣區理論(OptimumCurrencyAreaTheory),對區域性貨幣一體化過程起到了重要的理論引導作用。
概括起來講,區域性貨幣一體化的收益大體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有利于促進本區經濟一體化,并極大地提高區內總的經濟福利。
區域貨幣一體化的前提之一,就是實現人力、資本及商品等要素在區內的自由流動與統一共享。區內要素的自由流動,不僅有利于促進區內貿易自由化,從而極大地提高區內貿易效率,而且它還有利于充分利用區內人力、物力及財力,實現資源整合與優化配置,進而在宏觀經濟政策制定上易于達成一致,并直接推進本區經濟一體化進程的發展。
2.有利于降低貨幣匯兌成本,規避區內貨幣之間的匯率風險。
區域貨幣一體化的初級形式是:區內成員間貨幣實現可自由兌換,且比價固定。這一規則無疑將會鎖定區內成員間的匯率風險,并大大便利區內成員國之間的貿易結算。當區域貨幣一體化走向其最高形式——單一貨幣時,則區內各成員國貨幣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大一統”的單一貨幣,這樣,區內成員國之間的國際貿易就變成了“內貿”,也就沒有了所謂的成員國之間的貨幣“兌換成本”。
3.有利于整合區內金融資源,降低投融資成本與風險。
國際投融資不但成本高,而且風險大。區域貨幣一體化則有利于區內金融資源共享,而且在固定匯率下鎖定匯率風險,在共同貨幣政策下,還可以鎖定利率風險。在此條件下,各成員國也無需保留太多的國際儲備,從而減少總的資源閑置成本。應該說,在人力、商品及資本等要素的整合上,金融資源的整合處于核心地位,因此說,區域內實現單一貨幣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最高形式。
4.有利于加強區內一體化協作,并一致對外抵御競爭風險。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一股強大的國際力量,它不僅有利于經濟上的聯盟,而且還有利于區內成員國之間結成政治上和軍事上的強大聯盟,它們一致對外,采用“一個聲音說話”,往往能獲得一種“放大”的效果。
從成本角度看,區域經濟一體化對各成員國來講可能會帶來以下損失:
1.成員國將會失去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或自主性。
根據“鐵三角結構”原理,一國不可能同時實現固定匯率制、資本自由流動及獨立的貨幣政策三大目標。區域貨幣的一體化固然要以固定匯率制和資本自由流動為前提,但獨立的貨幣政策就會不復存在。也就是說,在一體化的貨幣區內,任何一個成員國都將不再擁有貨幣政策的自主權以實施反周期調控。從成員國自身利益來看,這無疑于要“少數服從多數”、“個別服從全局”。
2.固定匯率將使匯率政策工具失去用武之地。
區域貨幣一體化要求各成員國貨幣之間鎖定匯率,而不能隨意調整或變動,實際上,這就意味著該國匯率政策工具將再無法使用。由于不能動用匯率政策工具調節國際收支,則表明國際收支的調節只能利用要素轉移來達成外部均衡與內部均衡的統一。
3.區內流通單一貨幣將使各成員國不再擁有鑄幣稅。
鑄幣稅是一種無形的稅收,它是政府通過壟斷貨幣發行權而獲得的貨幣面值大于幣材成本的差價部分。區內實現單一貨幣,各國必須放棄各自的貨幣,也就失去了鑄幣稅收益。
總體來講,最佳貨幣區所獲收益應該是遠大于其成本付出的。同時,歐盟運作的成功實踐也為我們提供了最好的借鑒樣板。
二、東盟與10+3機制
1967年,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四國外長和馬來西亞副總理在泰國首都曼谷舉行會議,發表了《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告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AssociationofSoutheastAsianNations,ASEAN)的成立。
東盟除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5個創始成員國外,文萊(1984)、越南(1995)、老撾(1997)、緬甸(1997)和柬埔寨(1999)5國先后加入該組織,使東盟由最初成立時的5個成員國發展到目前的10個成員國。東盟10國的總面積有45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5億(2004年統計數字)。
東盟的宗旨是以平等和協作精神,共同努力促進本地區的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遵循正義、國家關系準則和《聯合國憲章》,促進本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同國際和地區組織進行緊密和互利的合作。成立30多年來,東盟已日益成為東南亞地區以經濟合作為基礎的政治、經濟、安全一體化合作組織,尤其是自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后,東盟與周邊國家建立起了一系列合作機制。
1997年12月舉行的東盟首腦非正式會議上,東盟首次邀請中國、日本和韓國領導人出席,共同磋商亞洲的安全與穩定,這就是“10+3”機制。在10+3合作進程中,外交、財政、經濟、農林、旅游和勞動等6個部長級會議機制已經建立,有力地推動了相關領域的合作。與10+3并行的是東盟分別與中日韓領導人(10+1)會議,即三個10+1合作機制。但“10+3”機制僅僅停留在磋商層面,并未對地區新秩序的安排采取任何實際行動。
2000年5月東盟與中、日、韓在《清邁倡儀》中達成了互換貨幣的協定,東亞地區經濟事務逐步走向機制化。
2001年11月,在文萊舉行的第5次東盟與中國領導人(10+1)會議上,雙方領導人達成共識,一致同意在10年內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為了早日實現東盟內部的經濟一體化,東盟自由貿易區2002年1月1日正式啟動。自由貿易區的目標是實現區域內貿易的零關稅。文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6國已于2002年將絕大多數產品的關稅降至0——5%。越南、老撾、緬甸和柬埔寨4國將于2015年實現這一目標。
2002年11月,雙方領導人簽署了《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正式啟動了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進程。根據協議,雙方大部分產品的關稅將于2010年降為零。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中國與其他國家或地區啟動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區,預計2010年建成后,它將成為僅次于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全球第三大市場,同時它將是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最大的自由貿易區。
2003年10月,東盟第九次首腦會議在印尼巴厘島召開。與會各國首腦在會上通過了“東盟共同體”宣言,確立了更為明確具體的目標,向更加密切的共同體邁進。這標志著東盟在政治、經濟、安全、社會與文化領域內的全面合作進入歷史新階段,并朝地區一體化邁進一大步。
2003——2004年,中、日、俄三國政府先后宣布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并成為首批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的域外大國?!稏|南亞友好合作條約》是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在1976年2月舉行的東盟第一次首腦會議上簽署的。
隨著經濟實力影響的不斷加強,東盟在地區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中,東盟與中日韓(10+3)、東盟分別與中日韓(10+1)合作機制已經發展成為東亞合作的主要渠道。此外,東盟還與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歐盟、韓國、中國、俄羅斯和印度10個國家形成對話伙伴關系。
三、歐元對亞元的啟示
率先在東亞10+3區域內建立亞元區,便可構筑美元、歐元與亞元三分天下的世界格局,這將是大勢所趨。根據最佳貨幣區理論及歐元區實踐,亞元區的構建應該是切實可行的。
1.區內歷史背景與經濟差異比較
歷史上的歐洲多見血腥和戰爭。1870——1945年,法國與德國之間先后發生了三次戰爭,并導致了駭人的生命損失。許多歐洲領導人越來越堅信:維護歐洲持久和平的唯一辦法,就是彼此在經濟上和政治上實行聯合。當然,也是為了對抗世界新霸主——美國及其美元,構建歐洲經濟聯盟及歐洲貨幣聯盟便成為了歐洲人的一種理想、一種追求。
10+3區內特征與西歐歷史相似。在西歐,德國與英、法之間曾有過“三角”戰爭關系,尤以德國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中成為眾矢之的;在10+3區內,日本與中國及韓國也存在類似關系,在二戰中日本也是戰爭“罪犯”,它曾對東亞人民造成了深深的傷害。然而,戰后德國不斷地反省自己,并以實際行動“贖罪”;相反,日本政府卻不思悔改,時時重溫軍國主義夢想,經常表現出欺弱凌善的強硬與蠻橫。這一點極有可能將成為亞元區進程中的重大隱患。
東擴后的歐盟,既有發達國家,也有發展中國家,還有原社會主義國家。在10+3區內,除了日本和新加坡屬發達國家外,其他國家均為發展中國家。不過,10+3內的貧富懸殊與經濟差異要遠比歐盟區大得多。這也意味著“一體化”進程的困難要遠比歐盟多。
2.區域貨幣一體化的動機比較
歐元區的建立主要有兩大動機:一是團結西歐國家乃至歐洲地區國家,化解內部矛盾及歷史恩怨;二是團結一致,形成戰略聯盟,共同“抵制”美國及美元的世界霸主勢力。
亞元區的建立是在歐元業已成功運作的前提之下,因此,它更有理由達成上述歐元區的相似目標:其一,團結東亞地區諸國,化解日本與東亞地區人民的歷史仇恨,這對確保亞洲地區永久性和平具有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其二,在歐元抗衡美元的基礎上,如果再加上亞元的力量,則世界三分天下的格局可成現實,這將有利于世界格局多極化力量的平衡。
3.亞元進程的構想
歐洲貨幣一體化進程是從西歐6國開始的,但它自始至終都以“大歐洲”為理念,作為歐洲經濟一體化的最后結晶。歐元的形成花了大約半個世紀、先后經歷了四個階段:共同市場(要素自由流動);固定匯率(蛇形浮動);歐洲聯盟(歐盟);單一貨幣(歐元面世)。因此,根據東亞地區的實際情況,借鑒歐元誕生的歷程與經驗,筆者認為,亞元構建至少應經過以下五個階段或步驟:
(1)亞共體(AC)——構建亞洲共同市場(AsianCommonMarket)。
在10+3機制下,在13國自由貿易區率先創立亞洲共同體(AsianCommunities),簡稱亞共體,這是建立未來亞元的最初級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實現成員國之間的零關稅、無壁壘貿易架構,構成共同市場。即亞共體將成為一個商品、資本、勞動力自由流動的經濟統一體。這一過程歐共體花了17年的時間實現。東盟現已計劃用13年的時間完成這一任務。
(2)亞洲記賬單位(AUA)——構建亞共體統一結算工具。
亞洲計賬單位(AUA)是亞共體內部記賬與結算的通用核算工具,它是由所有成員國貨幣合成的“一籃子貨幣”,它也是未來亞元的雛形。它將讓成員國熟悉并接受“統一”貨幣的概念。從建立共同市場到統一計帳單位的產生,這一過程歐共體總計花了7年時間。
(3)亞洲貨幣體系(AMS)——構建蛇形浮動匯率機制。
亞洲貨幣體系的建立是未來亞元創設最關鍵的一步,其主要內容有三:其一,實行嚴厲的匯率聯合浮動機制(也即蛇形浮動匯率機制),匯率波動幅度必須統一控制在一定幅度之內。其二,建立亞洲貨幣基金(AMF)。其職責主要是支持成員國在外匯市場上的干預活動,以促進匯率的穩定,管理成員國中央銀行間的信貸,逐步集中成員國的外匯儲備,并逐步發展為各成員國間的劃撥結算中心。其三,建立“亞洲貨幣單位”(ACU)以取代亞洲記賬單位。亞洲貨幣體系的建立必須以亞洲貨幣單位與蛇形浮動匯率機制建立為前提,這一過程歐共體共花了5年時間。
據亞洲開發銀行(ADB)透露:亞洲貨幣單位“最快”將于2006年3月啟用。依筆者看來,在亞共體尚未建成的情況下,超前推出亞洲貨幣單位是否可行?這將有待于實踐的檢驗。
(4)亞洲聯盟(AU)——構建10+3機制下的經濟與政治聯盟。
亞洲聯盟(簡稱亞盟)應該在經濟上和政治上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聯盟。但政治聯盟的難度往往要大于經濟聯盟,而經濟聯盟的最終目標則是發行統一貨幣——亞元,并將區內所有國家貨幣取而代之。但這一過程必須隨亞洲貨幣體系的完善而不斷推進,本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將亞洲共同體順利過渡到亞洲聯盟新機制的建立。在亞盟新框架下,不但資本在亞盟內實現完全自由流通,而且還需創設亞洲貨幣局,并為未來的亞洲中央銀行的成立創造條件。
(5)亞元——發行亞盟單一貨幣。
上述條件均已具備后,亞元的發行與流通,便會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其實,歐元區的進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例如,在原先歐盟15國中,還有英國、瑞典和丹麥三國完全滿足了加入歐元區的條件,但它們卻至今仍不愿進入歐元區,甚至此前英國一直不愿加入歐洲貨幣體系,其間經過了17年的討價還價,英國才勉強進入歐洲貨幣體系。有人說,英國人對美國的認同遠遠超過了它對歐洲的認同;而北歐的斯堪的納維亞人特有的懷疑主義態度使他們極不喜歡歐洲統一(挪威至今沒有加入歐盟)。
可以想象,亞元區的構建也必將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工程。但亞元區建成后,亞盟將以“一個聲音”說話。在國際社會中,一體化后的亞盟及亞元,將與歐盟及歐元、美國及美元形成均衡的三足鼎立之勢。
- 上一篇:國家經濟構造區別與人文資源分布
- 下一篇:試論利率與居民儲蓄的聯系的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