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企業的計量經濟性質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1 10:44:00

導語:創業企業的計量經濟性質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創業企業的計量經濟性質研究論文

深入研讀科斯開創的現代主流的企業契約理論(包括科斯的“替代說”、阿爾欽和德姆塞茨的“團隊生產說”、威廉姆森等人的“資產專用說”等各種企業學說)不難發現,各種企業學說遵循著不同的分析傳統,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現實中的企業性質作出各自的理解,都有著各自的解釋空間,也都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現代主流的企業契約理論無法揭示當代經濟生活中企業規模的擴張與市場規模的拓展并存的內在根源,無法解釋知識經濟條件下新型企業中人力資本所有者越來越大比例地擁有企業所有權的事實,更無法解釋當代科技創業企業的勃興現象。集中為一句話就是,無法科學地解釋當代創業企業的經濟性質。

本文我們以狹義的概念來理解和論述創業。創業指的是“從零開始創辦一家新企業”;創業企業指的是“新創建的企業即新創企業”。由于當代的創業大多發生在高科技領域,如信息、生物基因工程、新材料、新能源、先進環保技術等,因此,本文中的當代創業企業,特指“新創立的當代科技創新型企業”,其創業者是當代科技創新勞動者。

一、當代科技創新勞動的異質性

創業企業的誕生始發于創業者的創業勞動,創業勞動實際上是科技創新勞動的拓展與延續,科技創新勞動是創業勞動的“源”與“核”。探尋當代創業企業的經濟性質,其出發點和關鍵就在于對當代科技創新勞動的性質的理解。當代科技創新勞動,是一種有機融合科學與技術內在稟性的高智力勞動。從勞動形式上分析,這種高智力勞動是一種高度復雜勞動,不同于一般的復雜勞動和智力勞動,更完全不同于簡單勞動或體力勞動,呈現出自身所特有的異質性。(注:這里的“異質性”是從具體勞動的層面上所作出的分析,而不是抽象勞動的層面。根據馬克思的分析,凝結在商品中的人類的抽象勞動是無差異的。)

1.勞動內容的高度專業化與勞動形態的高度專用性

與工業經濟時代的機器發明、機械制造、工藝設計等行為中的創新勞動相比較,由于市場深化與細化程度的不斷提升,當代科技創新勞動的專業化水平更高。在科技產品日新月異、市場競爭更趨激烈、消費需求更趨個性化的當代經濟生活中,科技創新活動要取得成功,必然要確定極其明確的目標,瞄準極其清晰的制高點和攻關領域,專注于特定的活動對象與活動空間。這集中體現為當代科技創新勞動內容的高度專業化。它要求接受更為專門化的教育與訓練,要求培育更有創造性的思維能力,要求掌握更為精、尖、新的知識與擁有更為豐富的實踐經驗、實驗能力。

與高度專業化相適應的是當代科技創新勞動形態的高度專用性。高度專業化的學習、研究、創造與實踐,經過一段較長時間的積淀后,往往形成為一種特定的思維能力與勞動品質而表現為勞動形態的高度專用性。這種高度專用性的勞動形態,一旦移作他用,往往成為“沉沒”資產,其內在的價值就大大受損。

2.勞動物化產品的高度創造性

(1)體現為產品市場需求的先導性與創造性。飛躍式的當代科技創新勞動的物化產品具有優質的消費屬性(包括生活消費與生產消費)。一個成功的高科技產品(包括有形的商品與無形的服務)的開發與問世,往往開辟了一個全新的市場,適應了市場需求者的消費趨勢,強有力地引導著市場消費的方向,強勁地改善著人們的消費結構,提升了人類的生活質量。當代科技創新活動的蓬勃興起和所獲得的巨大成功,賦予了薩伊的“供給創造需求”理論以新的內涵。

(2)體現為產品效用的高度創造性。當代高科技產品是一種高知識密集型產品,從而富有高效用。也就是說,單位產品具有更大的有用性,能更好地滿足人們的某一種或幾種需要。①當代科技創新是對自然物質屬性和自然能力的深度開發和利用,區別于傳統工業機器生產在性質上僅僅是對自然物質的一般加工和表層屬性的自然能力的利用(劉詩白,2001)。因此,較之傳統工業生產,當代科技創新勞動能夠帶來勞動生產力的幾何級數式的提高,從而創造出巨大的生產能力。同時,高科技生產手段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其所耗費的非核心技術或產品的其他物質資源的成本極低,高科技產品在批量生產下邊際物質成本幾乎為零。②高知識密集型產品更具“人性化”特征。高科技消費品更適合消費者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符合消費者個體的物質和精神上的更為內在、真實的需求,能迎合消費者對單元產品的高質量多功能提供的要求。高知識含量的消費品由于更能滿足現代人的文明消費和審美情趣,從而富有高效用。

(3)體現為產品價值的高度創造性。當代科技創新勞動,作為一種比馬克思筆下的工程師一類的“高級工人”的所謂一般“復雜勞動”更高層次的“高度復雜勞動”,是一般復雜勞動的倍加。這種高度復雜勞動,比起一般復雜勞動,具有以下兩個更為突出的特點:①勞動力再生產的費用更高。當代科技創新活動,勞動的專業化特征表現得極為明顯,它需要更為扎實的科學基礎理論與專業知識的積累,需要更為豐富的實踐與實驗經驗。因此,科技勞動力的形成,需要投入更高的學習教育費用;當代科技創新活動具有更高的勞動強度,是一種高強度的勞動力耗費,需要有較高的勞動力的補償費用。另外,由于當代科技創新勞動的高度社會化(即是高度社會結合和社會協助的勞動),創新者的勞動能力實際形成費用中還必須包含間接參與科技創新的社會勞動能力的再生產費用(劉詩白,2001)。因此,對當代科技創新勞動者而言,其勞動力再生產的費用應該高于一般復雜勞動。②勞動力使用創造的價值增值更大。高品質的科技創新產品的成功問世,在一定時期內往往占據了一定的市場壟斷地位,由此獲得了可觀的“超額利潤”。綜合以上兩點,我們認為,與一般勞動產品相比,在高科技產品中,其所耗費的物質資源C部分可能下降,但是勞動力價值V部分與價值增值M部分卻以更大比例上升。這樣,在同一單位時間內,C+V+M在整體上是大大提高了。實際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當代科技創新勞動作為一種高度復雜勞動,同樣能夠換算為“自乘的”“多倍的”簡單勞動,因此較一般復雜勞動能形成更高的價值。

3.價值創造的高度風險性

一方面,某種創意、想法、靈感要轉化為現實的物化產品,需要“苦思冥想”、持續探索、高度關注,需要反復試錯、重復實驗,最終仍有可能失敗。這期間不僅要投入大量的、常人難以想像的精力,還往往需要投入一定的物質資源。失敗的結局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當事人要承擔著極大的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的投資風險。另一方面,即使研發取得了現實的物質載體,由于當代科技創新的快節奏和當代市場演變的高速度,同樣面臨著極大的風險。當代科技產品周期極短,產品更新速度極快,市場競爭又日趨激烈,這使得在高科技產業中,某一項技術往往只有NO.1是成功者,NO.2以下大都難以得到能夠賴以生存的市場份額,從而成為市場競爭的失敗者。硅谷中平均大約九成的風險投資是不成功的,就充分表明了當代科技創新勞動的高度風險性。

4.效應產生的高度非線性

一般性的生產性勞動或簡單勞動,其效應的產生往往是直接而明顯的、即期而平穩的,勞動的付出與其所產生的效應之間往往呈現出一種顯著的恒比例關系即線性關系。當代科技創新勞動作為一種高度復雜勞動則與此不同,其效應的產生往往不是直接和即期的,更多的是具有潛在性、時間性、動態性以及跳躍性??萍紕趧诱邇r值的創造并不完全是一時的,而是長期的;并不完全是當期就能表現出來的,有的要經過一段時期才能體現出來;并不是均勻分布的,而是動態變化的;并不完全是連續的,而是階段性的。用數學語言來表達,就是當代科技創新勞動的付出與其所產生的效應或價值創造之間不是一種恒定的比例關系即線性關系,而往往呈現出一種倍增或倍減的非恒定關系即非線性關系。

5.集聚社會資源的高度粘吸性

科技創新勞動,作為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關鍵性資源,具有強大的集聚社會資源的功能。工業經濟時代的物質資本往往是配置社會經濟資源的發動機和粘合劑,處于資源組合的核心地位。當代科技創新勞動,作為一種具有邊際報酬遞增生產力形態的人力資本,已經獨立地走向社會經濟生活的舞臺中心??萍紕撔聞趧游锘a品的高度創造性功能及其特征,強有力地吸引著其他的社會經濟資源與之結合,并相互耦合、相互滲透,呈現為當代科技創新勞動所特有的集聚社會資源的“高粘性”。正是由于這種特性,才出現了當代的“創業革命”即創業職能的職業化現象與趨勢。

在當代創業企業中,出資者不僅與經營管理者實現了分離,而且與創業者也實現了分離。事實上,當代計算機、因特網、通信信息、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的迅速發展過程,同時也是科技創新工作者在風險資本支撐下轉變為企業家的過程。像康柏電腦、美國在線、E-Bay、雅虎等這些享譽全球的明星企業,正是創業革命進程的產物與見證。原為斯坦福大學計算機教授的非吉米·克拉克先生就是這一進程中的一個極具象征意義的代表人物??死讼群蟪晒摿⒘?家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知名高科技企業,卻沒有在其中任何一家公司中擔任經營層職務。他不僅不介入企業成立后的營運管理,甚至對技術開發本身,也是只講創意而不問實施。這樣,克拉克成了一個純粹的創業者。他的職能是在于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他的優勢,即在于對技術發展方向作出敏銳的判斷及在此基礎上提出企業的創意。

二、當代科技創新勞動報酬計量的復雜性與艱巨性

與一般的生產性勞動最大的區別是,當代科技創新勞動的異質性決定了該勞動報酬形式的多元化和多層次性。從構成上看,科技創新勞動報酬(Y)應該包括和體現為以下幾種收入形式:①工資性收入A。這是一種再生產勞動力費用,是當代科技創新勞動報酬的初級或低級形式。當代科技創新勞動者的收入更主要地是體現在其他的非工資性收入形式上。②風險收入B。當代科技創新勞動的高度專用性以及價值創造的高風險性特征,使得科技勞動者承擔著極大的市場風險、生產風險與財務風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風險承擔者應該獲得相應的風險收入。③超額收入C。當代科技創新勞動物化產品的高度創造性帶來了巨大的超額利潤,超額利潤的源泉是科技創新勞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超額利潤的創造者應該獲得相應的超額收入。④非線性收入D。當代科技創新勞動效應的產生和價值創造的高度不確定性即非線性使得企業利潤的實現也呈現出潛在性、時間性、動態性、跳躍性特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利潤實現的非線性特征帶來了一種特殊的收入報酬形式即非線性收入。⑤創業收入E。當代科技創新勞動集聚社會資源的高粘吸性帶來了社會資源的重新整合,實現了資源配置狀態和經濟組織狀態的創新,從而產生了創業利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創業者應該獲得創業收入。

當代科技創新者的勞動報酬是由以上幾個部分共同組成的,即Y=A+B+C+D+E。(注:嚴格地講,B、C、D、E各種形式的收入之間存在著交叉或部分重疊的可能性。為了分析的方便,我們在本文中暫且不考慮這種情況,這并不影響問題的探討與結論。)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個部分,都難以全面地反映出當代科技創新勞動的異質性。這里,我們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式中的B、C、D、E等非工資性收入形式都是由科技創新勞動的自身屬性帶來的,是特殊的勞動報酬形式,不能把它們完全歸類于非勞動屬性的收入,這是一種根植于科技創新勞動基礎上的市場化收入。公務員之家

由多層次、多元化的收入形式構成的報酬結構特征充分體現了當代科技創新勞動報酬計量的特殊性、復雜性與艱巨性:①由于風險是不可計量的,與其相應的風險收入就是難以直接測算的。②超額利潤是個事后變量,而且是極不確定的。通過科技勞動力市場上的直接交易,以固定合約的工資形式給付,根本無法真實體現當代科技創新勞動的高價值形成功能。超額收入是無法事先計量的。③創造價值的潛在性、時間性、動態性、跳躍性特點決定了一次性計量和當期計量的非科學性,人為計量或計劃計量也必然是失真的。非線性收入是難以進行一次性計量或當期計量的。④創業收入是集合了多種要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一種“組織租金”,這種“組織租金”只能以某種特殊的“剩余索取權”的形式表現出來。總而言之,當代科技創新勞動是無法直接地、一次性地、事前地給予定價的。很顯然,無論是采用單一的固定合約的工資形式,還是采用傳統的年薪制、獎金制或業績提成制等一般性的剩余索取的形式,都是無法真實、全面反映當代科技創新勞動的市場價值的??萍紕撔抡叩娘L險收入、超額收入、非線性收入、創業收入是高度不確定的,多層次、多元化、以不確定性收入為主的報酬結構充分體現了當代科技創新勞動報酬計量的復雜性與艱巨性。

三、當代科技創新勞動的市場性綜合定價機制

當代科技創新勞動的異質性決定了對這種勞動報酬的計量只能采取間接的、重復的、持續的、適合于不確定性狀態的定價機制。我們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樣的定價機制實質上就是市場中的企業定價機制。由科技創新者自身創辦企業,擁有創業企業的所有權,就是對當代科技創新勞動報酬進行計量的一種較好的市場性綜合定價機制。

1.企業的生產機制提供了對科技創新勞動進行間接定價的基礎

多元化的科技創新勞動的報酬結構首先表明了市場無法對它進行直接定價,只能采取間接定價的迂回方式,即先是通過市場對“勞動的實體”的交易進行直接定價后再來間接反映科技創新勞動報酬。在科技勞動力市場上的直接交易僅僅反映科技勞動者的一般工資性收入部分,而其他形式的勞動報酬都只能通過“勞動的實體”的交易來體現和獲取。這里所謂的“勞動的實體”是指勞動的物化產品(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或勞動者勞動持久性投入的組織載體。在現實經濟生活中,這個“勞動的實體”就是企業本身或企業所生產的產品。產品源于企業的生產機制,離開了企業最基本的生產性功能,與現代生產力相適應的產品的提供是根本不可能的。同樣,離開了企業的生產機制(提供服務性商品的企業也具有生產性功能),企業在市場上的交易就失去了根基。因此,企業內在的生產機制提供了對當代科技創新勞動進行間接定價的基礎。要實現對科技創新勞動的間接定價,只能采取企業組織的迂回計量方式。

2.企業的交易機制提供了對當代科技創新勞動報酬進行多次重復地間接計量的平臺

我們知道,現代企業理論尤其是其中的企業契約理論的一個基本出發點是,市場經濟中的企業是一系列契約的聯結體,是某個“中心簽約人”與一系列市場上的經濟主體相互交易的產物(阿爾欽、德姆塞茨,1972;詹森、麥克林,1976;巴澤爾,1989)。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企業的交易機制的內涵。企業的交易機制提供了一個對當代科技創新勞動進行多次重復地間接計量的平臺。從最基本的意義上分析,企業的交易機制體現為企業主與產品市場、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上的各經濟主體之間的相互交易。各種市場主體以各自特有的方式對科技創新勞動報酬進行著計量,科技創新勞動報酬就是在這樣的相互交易過程中實現的。下面我們對此分別作簡要分析。

(1)資本市場上投資者對科技創新勞動的計量。①風險資本市場上風險資本家的計量。一般來說,風險投資家是按照某創業者預期會創造出最高價值的標準,從每個研發項目中選定一個進行階段性融資以使項目得以完成。風險資本家與創業者之間存在著階段性博弈,他們之間是進行著一場錦標賽,只有那些能產生最高的預期價值的創業者才能得到在第三階段完成項目所必要的資本。這種“錦標賽式”的治理機制(青木昌彥,2000)最顯著的功能是風險資本家在一群創業者的試錯過程中能夠把確實具有創業才能且能帶來最高預期價值的創業者甄別出來。實際上,這種特殊的錦標賽式的治理機制也是風險資本家對科技創新勞動的定價機制。科技創新勞動所內含的的真實價值就是在這樣的階段性錦標賽式的治理過程中一步步反映出來的。這種靈活的治理機制有效地反映了科技創新勞動的高風險性與非線性。②股票市場上社會投資者的計量。人們借助于股票或由其派生的股票期權等種種金融工具,通過股票市場上的價格信號,巧妙地實現了對科技創新勞動的多次重復地間接定價。在股票市場上,各種各樣復雜的內生力量相互運動、博弈和共同作用而自發生成的股價信號內在地包含了科技創新勞動的種種特性。投資者是通過股票市場上的買或賣來判斷和決定創業企業的無形資產價值,也是通過股票市場上提供的價格信號來預期某種高科技產品的內在價值,更是通過股票市場上的股票價格生成機制來對不可捉摸的充滿高風險性的科技創新勞動進行他們各自心目中的“理想”定價。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投資者在股票市場上對科技創新勞動“出價”并最終形成了科技創新勞動報酬。這樣,借助于投資者在資本市場上的投資行為,實現了科技勞動力市場上無法直接計量的定價機制的轉移,實現了企業內部進行計量的艱巨性到企業外部的資本市場的轉移。

(2)產品市場上消費者和供應商對科技創新勞動的計量。消費者日常的“貨幣選擇”行為表面上看是對科技消費產品的購買,實際上是在進行著對凝結在科技產品身上的科技創新勞動的市場化計量,這一點無需多言。我們要進一步指出的是,創業企業與眾多的供應商之間的產品交易過程,也體現了供應商對科技創新勞動的計量意義。供應商對購銷合約的履行狀況、供應商的資產專用性投資的熱情度大小,創業企業外部網絡化中各相關協作經濟體的經濟行為,實際上都或多或少反映了他們對科技創新勞動形成價值功能的判斷與預期,直接或間接體現了他們對科技創新勞動效應發揮的現狀或未來潛力的許可或質疑。這些都是供應商對科技創新勞動進行計量的表現。

(3)勞動力市場上非科技創新勞動者對科技創新勞動的計量??萍紕撔抡叩膭摌I收入、超額收入等非合約性收入的獲得,是建立在企業內其他非科技創新勞動者之間相互協作產生的“集體力”基礎上的。勞動者對各自雇傭合約的執行態度、勞動力的流動勢態,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這個“集體力”的形成。勞動力市場上供給方的“出價”行為以及從業者對他們所工作的企業的認同感,不僅體現了勞動者對自身能力的評價,也是勞動者對創業者的價值創造功能的評價。

以上的分析表明,作為一種異質性的科技創新勞動的報酬計量,本來應在科技勞動力市場上由供需雙方來解決或應在企業內部由創業者與其他要素所有者各方來解決但又難以合理解決的問題,卻在多元的市場交易中由千千萬萬的“局外人”解決了。在這多元的市場上,無數的經濟主體以各自的方式相互作用、綜合交織,共同計量著當代科技創新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在市場經濟中,具備這樣的通過多元化的市場交易重復多次地間接地進行的綜合定價機制,除了企業組織外別無他物。從這個意義上說,企業是個多元市場性的綜合定價機制。

3.企業的產權機制適應了以不確定性收入為主的當代科技創新勞動的報酬結構特征

所謂企業的產權機制,這里是指由各種要素產權的讓渡而形成的企業所有權尤其是剩余索取權的安排機制,其核心功能在于對企業剩余的高效率配置。讓最為關鍵性的要素所有者擁有企業所有權,獲取剩余,是一個有效率的企業產權機制的應有之意。科技創新勞動是一種高度稀缺性資源,是當代企業發展的關鍵性要素??萍紕撔抡咄ㄟ^創辦企業,必然要擁有企業的所有權,因此其報酬收入主要是以索取剩余的方式體現出來的。這樣的獲取收入的方式,恰恰最大程度地適應了當代科技創新勞動價值創造的不確定性特征,符合當代科技創新勞動的異質性。

【參考文獻】

[1]劉詩白:《論科學力》,載《經濟學家》2002年第3期。

[2]劉詩白:《論科技創新勞動》,載《經濟學家》2001年第3期。

[3]林強、江彥福、張健:《創業理論及其架構分析》,載《經濟研究》2001年第9期。

[4]埃瑞克·G·菲呂博頓、魯道夫·瑞切特著,孫經緯譯:《新制度經濟學》,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5]吳敬璉:《發展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制度重于技術》,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2年版。

[6]錢穎一、肖夢:《經濟學家論說硅谷模式》,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年版。

[7]連建輝:《融資制度與企業家篩選機制》,載《改革》2002年第3期。

[8]Amit,R.,Glosten,L.,&Mueller,E.,(1993):ChallengetoTheoryDevelopmentinEntrepreneurshipResearch,[J].JournalofManagementStudies,Vol:30Iss:815-834.

[9]Willax,P.,(2000):LookBeyondMereOwnershipinDefiningEntrepreneurship,[J].NewHampshireBusinessReview,Vol:22Iss:3-4.

[10]Woodward,W.,(1998):ASocialNetworkTheoryofEntrepreneurship:AnEmpiricalStudy,PhDThesis,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atChapelH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