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和詩意對影視作品的影響
時間:2022-10-25 10:10:12
導語:哲學和詩意對影視作品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電影《不愿沉默的知了》講述了中年畫家龔守成在面對苦澀、煩悶的現實生活時,偶遇了一個年齡相仿的中年女人王若冰,王若冰認定他就是自己的大學初戀汪然,而龔守成卻對汪然一無所知。帶著對汪然的無限好奇,龔守成踏入了汪然的生活中……通過海德格爾的哲學和詩意,對該片的深意進行分析。
馬丁•海德格爾是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深刻的影響著20世紀的哲學、美學等諸多領域。關于“存在”的問題是海德格爾主要哲學思想主題。在追問“存在”的過程中,海德格爾尋找了一個專門的概念即“此在”來表示他的哲學觀點。所謂“此在”,就是指正在生成、每時每刻都在超越自己的人。但它不是指一般意義上的名詞的人,而是生命活動的動態的人。
是人在成長過程中呈現其生命價值。即“此在”的存在只能是在世界之中存在。“此在”也只有存在于世界中才談得上有所為或者有所不為。從電影《不愿沉默的知了》中一開場,就拋出了關于存在這個問題,汪然到底是不是一個存在于世的人,龔守成和汪然到底是什么關系,他是否就是汪然,又或許只是長得很相似的兩個人?這既是借用海德格爾的哲思,存在者對存在本源的追問,也是觀眾對影片所要講述的故事情節的一種疑問。繼而,從龔守成愿意和王若冰一起上路,一同去尋找汪然的這一過程中,承襲了一個不斷追問的過程,我到底是誰,為何這一路出現的所有人都認為我就是汪然,我到底是龔守成還是汪然?主人公開始出現自我否定與懷疑,在茫然若失被遮蔽的狀態下,始終處于一種復雜,畏懼和焦慮的情緒中。影片中,隨著龔守成不斷地探究,他逐漸了解到汪然和王若冰之間的愛情故事,也從而在腦海中形成了一個對汪然的全新認識,相較于現實生活中和女友之間的猜忌、爭執,苦悶的生活,作為汪然的存在,他和王若冰之間的愛情卻是青澀、美好,帶著泥土的芬芳。可他到底是不是汪然,亦或是他作為龔守成在某個瞬間是否想成為汪然。這涉及到了關于“此在”存在于世的兩種不通存在樣式,一種是不是作為自身而存在的“非本真狀態”,一種是作為自身而存在能夠獲得自己本身的“本真狀態”。對于劇情而言,龔守成在那個瞬間失去自我、茫然追從的沉淪,恰恰正是“此在”的一種“非本真狀態”。
然而,在這種茫然若失的過程中,創作者將劇情推向了一個高潮點,龔守成找了確鑿的證據說服自己,他確實如眾人所說,他就是過去的汪然,過去的汪然也就是現如今的龔守成。他可以理所應當的找回自己的身份,重新擁有曾經所獲得的美好愛情與純潔的友情,然而,當他親眼目睹汪然墓碑的那一刻,他的想法卻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周遭的世界中,汪然早已于多年前井下作業而不幸遇難,也就是說,汪然作為曾經的存在,早已是大家記憶中的一個人,而這么多年來,王若冰也有了家庭,朋友們也已發家致富,大家早已不再是過去的模樣。汪然儼然變成了大家心中的一個符號。龔守成明白,他再也沒有辦法成為曾經的那個汪然了。“此在”不僅僅是與他人共在的存在,更是時間性的存在。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還曾提出一個生死概念,并最終對人如何面對無法避免的死亡給出了一個終極答案:生命意義上的倒計時法——向死而生。用“死”的概念來激發我們內在“生”的欲望,以此激發人們內在的生命活力。海德格爾很清楚地知道,以人貪戀欲望滿足的本能力量相比,不在思想上把人逼進絕路,人在精神上是無法覺醒的。影片中的男主人公龔守成正是如此,當他面對自己的墓碑,當他明白自己曾經是如何死里逃生躲過一劫時,他的人生觀也隨之發生了重大的改變。他選擇沒有告訴大家他就是汪然的事實,因為汪然已經死了,而現在真正活著的是龔守成。一味的沉迷于過去的人生,是無法安然面對現如今的生活的,逃避并不是解決現實生活壓力的最好方式。影片最終,龔守成選擇在墓地和王若冰告別,回到女友的身邊。
那一刻,可以說他已經突破了“畏”的過程,他不再逃避現實的壓力,不再畏懼生活的“煩”,而是真正的回歸了“本真狀態”,完成了一個自我救贖的過程。正如龔守成最后吟誦的《存在與時間》:“我們絕不應該讓恐懼或別人的期望劃定我們命運的邊界。你無法改變你的命運,但你可以挑戰它。生命充滿了勞績,但還要詩意地棲居在這塊土地上。”電影《不愿沉默的知了》通過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真實的故事來印證哲學的思考,也通過哲學的思辨重新奠定了影片藝術性的基礎。從創作角度來看,可謂是國產電影創新的一次重大突破。
作者:沈瑩 單位:北京電影學院
- 上一篇:地方高校體育教育武術專選教學現狀
- 下一篇:高校體育發展對大學生就業作用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