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創作的藝術研討

時間:2022-10-13 10:27:55

導語:繪畫創作的藝術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繪畫創作的藝術研討

作者:馮鐠敬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思維的改變,越來越多的思想不斷地涌現,人們的繪畫觀念也開始變化,藝術語言的形式在繪畫中的運用也在千變萬化。中國作為一個擁有自己獨立的繪畫形式的國度也興起了向西方、向俄羅斯學習的思潮。這樣的一種學習后來對中國的繪畫語言形式形成了巨大的影響,使中國由單純的國畫的注重筆法、線條、意境的藝術語言轉而到一大批的藝術家和學者開始學習西方的焦點透視,開始用鉛筆用油畫用點線面的基本原理來塑造形象。時至今日,中國的繪畫已經是多種多樣了,思想多元化,價值多元化,藝術多元化,藝術語言也變得多元化。在這樣藝術語言多樣化的環境下,我們必須立足于傳統的繪畫語言形式,來為我們的繪畫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我們知道,傳統的繪畫語言形式有形體、明暗、色彩、空間、材質和肌理。首先,形體包括點、線、面是每一個藝術家都致力表現的主體,它承載著畫面的藝術主題和內容,展現了畫家的人文觀點和思想。在繪畫作品的“藝術語言”中,點、線、面既作為獨立的形體又是形體組成的元素,而點、線、面本身又都是由幾何學所抽象出來的概念,這使得它們具有更強的表現力。一個可視的點是一個吸引視覺注意力的小元素,點既可以被表現也可以被暗示,它可以構成一個審美中心。“點”,從物形上講,是視覺聚焦的核心;從觀念上說,是思想呈現之源。“點”,在東方哲學中,具有最大的張力和延展性。“線”,可以被描述為點的運動軌跡,是一個可視的行動軌跡,線的表現意味著畫線的人和物的精神狀態。“面”,相對于點和線來說,容易讓人理解。所以在基礎素描中就將復雜的物體概括成無數個面的組合,面相對點和線來說具有更強的造型性。“面”,同時也可以看作是點和線的集合體。點、線、面與形體是密不可分的,它們沒有明確的界限,根據不同畫面的需要可以相互轉化。“點動成線、線動成面”。因此可以說,點、線、面就是形體。

其次,明暗和色彩是自然界的物理現象。它們也是我們需要去研究的藝術語言形式之一。明暗和色彩也是通過光而產生的物理現象。在繪畫中,明暗是指畫面中物體受光、背光和反光部分的明暗度變化以及對這種變化的表現方法。從繪畫誕生的那一刻起,畫家們就沒有停止過對光的探索,光使物體產生了不同的明暗變化,也產生了色彩的豐富變化,而這些不同的顏色使人產生不同的聯想和感覺。如紅、橙、黃這些偏向于暖色色相的顏色,就會引起人們對太陽、火光等現象的遐想,讓人產生一種溫暖的感覺;而青、藍、綠這些偏向于冷色色相的顏色,則會使人聯想到天空、海洋等景色,使人產生一種涼爽的感覺。畫家們也正是利用色彩的這種特殊的表現力與其他“藝術語言”相結合,創造出了具有強烈感染力的藝術作品。繪畫意義上的色彩不僅僅是對美的顏色的發現和創造,它更是畫家的心與對象的色之間的碰撞與融合。很多畫家都善于描繪這種明暗的變化和光影下色彩的變化,并且通過光的作用來渲染畫面的氣氛,使作品更具有表現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畫家就是被稱做“光影大師”的荷蘭畫家倫勃朗。最注重色彩表現力的是印象派。在描繪自然風景時,他們追求著光、色和大氣的表現,從而使風景畫發生了重大的變革。

其三,空間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它由長度、寬度、高度體現出來,而任何物體都是處在一定的三維空間中的。不論是西方的風景畫還是中國的山水畫,空間永遠是畫家致力表現的主體之一。在繪畫中通常借助透視來表現空間的層次感:西方繪畫主要以焦點透視為主即畫面上只有一個視點,并綜合運用色彩、明暗等手法加強空間的層次感;而在中國的國畫中(尤其是山水畫中)視點往往不只有一個,并且其具有“移動性”即散點透視。也可以說透視的作用就是幫助畫家在二維平面上構造出現實三維空間的假象,并營造出畫面空間的層次感。所以對空間的研究也是我們藝術語言研究范疇里一個必不可少的元素。最后是材質和肌理。物質材料是一切藝術作品的載體。繪畫藝術中的各個畫種之間所使用的特定的繪畫材料使各畫種都具有獨特的表現力,如以油彩和油畫布為載體的油畫在寫實性上具有極強的表現力。以墨和宣紙為載體的國畫在意境的展現上具有極強的表現力。而造型藝術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創造性地運用藝術的手段,表達藝術家對社會、人、自然和藝術的看法,所以材料也是畫家表達自我情感的一種“藝術語言”。而在繪畫中,肌理是呈現物象的質感、營造和渲染形態的重要視覺要素,它對事物認識產生了強化作用,誘惑人們用視覺去體驗物象,并產生視覺上的沖擊力。

任何真正的藝術創作活動,都是由創作者感受到某種獨特的審美經驗并運用到某種獨特的媒介構成方式將這種經驗傳達出來。繪畫作品是畫家自身情感與思想的“承載體”,而將這些情感和思想“裝載”于作品上的“工具”正是“藝術語言”。畫家借助“藝術語言”的表現力在畫面上展現自我的人文思想,反過來觀者也正是借助畫面上“藝術語言”所創造出來的“視覺效果”,來解讀畫家的思想和觀念。怎樣運用繪畫中的“藝術語言”,取決于畫家自身的藝術修養和藝術主張。觀照繪畫中的情態與語言形態,藝術家們總是在尋求繪畫觀念和語言上進行著轉型,不斷地揚棄著自己繪畫語言上那些不純凈的和停留在生活表面上的東西,從而使繪畫語言和人文思想等方面都出現新的形態。在畫家人文思想的不斷變化中,某一種“藝術語言”往往被畫家自身的藝術觀念所強化,甚至表現出“極端”。例如:弱化了色彩、明暗,將所描繪景物高度地概括為點、線、面的構成關系來抒發畫者情感的中國畫“大寫意”;利用筆觸和色彩的無序組合來表現扭曲心理的表現主義;僅僅用色彩的點、線、面構成畫面主題的抽象主義。這些都是畫家將藝術語言的語匯極端化所產生的藝術形式,而這些新的藝術語言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下,被人們所接受和推崇。在這個藝術多元化的現代社會中,藝術的表現形式是多樣化的。多種藝術形式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產生。這些新興的藝術形式對傳統繪畫造成了很大的沖擊,一部分學生和創作者在這種沖擊下“迷失”了自我,盲目追求所謂的“流行”和“成功”,而這類作品往往由于構圖過于自然、缺少豐富生動的藝術組合,無法表現出戲劇的氛圍,使作品平淡、乏味,缺少耐人尋味的內涵,甚至表達不出作者的思想與個性,忽視了“藝術語言”的表現力。在一個觀念被看重的時代,對事物自身情感的重現常常被忽視,在一個繪畫語言被視覺圖像沖擊的時代,我們不應該盲目地追求現代思潮、流派以展示自我的“前衛”意識,而應該根據自我所要表達的主題與內容來合理地組織運用“藝術語言”,使其為表達我們的思想情感“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