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創作內在動力

時間:2022-05-21 05:27:00

導語:藝術創作內在動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藝術創作內在動力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卡內基曾說過:喜新厭舊是人們最常有的心理行為之一,人們對事物保留熱情的時間是有限的。比如說服飾,去年流行復古風格,今年可能輪到韓版風格,明年可能輪到喇叭褲。又如影視劇,五六年前是武打片大行其道,隨后的兩年是諜戰片最火,而最近這兩年又是古裝宮廷戲獨領風騷。我們把目光移到歷史長河中縱觀藝術的發展史,得到的最突出印象就是: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藝術。正如劉勰所說的,“時運交移,質問代變”,“歌謠文理,與世推移”。①說明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變遷,文學藝術在內容、形式、風格各方面都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每一時代都必然要接受前一時代遺留下來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作為自己發展的基礎和出發點。后人正是在不斷學習研究前人留下的成果的基礎上,不斷地創新完善,才有了幾百年來藝術長盛不衰的繁榮景象?!跋残卵信f”就是創新和繼承,是藝術創作不斷發展的內在動力,創新是一切時代、一切藝術發展的必然規律。

第一,創新是由藝術反映生活的任務所決定的。生活是發展的,因此,反映生活的藝術也是發展的,這是藝術創新的客觀必然性。羅丹曾說過:“藝術就是情感?!鼻楦惺歉鞣N生活經歷的體現。我們翻開音樂史來看,沿著文藝復興———巴洛克時期———古典時期———浪漫主義時期———現代派時期這條主線,可以發現:一是當一種藝術風格達到頂峰而走下坡路時,會被一種新的流派悄然替換;二是涌現出來的各種流派并轡爭馳、競秀騁妍。這幾百年來,各個時期的人們生活環境不同,物質基礎不同,生活習慣不同,審美觀和理想不同,反映到藝術上也是各有不同。如中世紀哥特式建筑,廣泛運用線條輕快的尖拱、造型挺秀的尖塔,造成一種向上升華、天國神秘的幻覺,表現出與上天接近的意向,反映了當時基督教盛行的宗教觀念,也反映出中世紀城市發展的狀況。相應地,中世紀的音樂由宗教音樂占統治地位,為了服從宗教禮拜活動,教堂里圣歌的音樂單純肅穆、穩重節制,最大限度地排除世俗的感傷欲念。其旋律音調平緩,整個音樂音域較窄。到了巴洛克時期則追求一種繁復夸飾、富麗堂皇、氣勢宏大、富于動感的藝術境界。到16世紀末期,藝術中感情的因素日益增加,于是,藝術家們打破四平八穩的藝術追求。巴洛克時期音樂最重要的創造就是“對比”的概念,包括音的高與低、快與慢、強與弱對比。各個聲部(通常為四至五個聲部)相互交織,同步進行。到浪漫主義時期,主調音樂占主導地位,音樂自由奔放,形式較少拘束,喜用抒情和描繪,注重個人感情的表達。在文學方面,巴洛克時代的作品追求形式,內容空虛,語言雕琢浮夸。浪漫主義時期的文學作品強調個人感情的自由抒發,有強烈的主觀性。創作的重心是追求理想,如同席勒所說:“試圖用美麗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實?!狈▏骷矣旯男≌f《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等具有史詩般雄壯的風格,是浪漫主義小說的經典之作。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三個火》把通俗小說的發展推向了極致。

第二,創新是由藝術的本性所決定的。藝術的生命就在于創新,沒有創新就沒有藝術。郭沫若曾把文藝叫做“發明的事業”。19世紀初,浪漫主義時期音樂是隨著浪漫主義文學產生的。當時人們對黑暗的社會現實提出強烈的抗議,但對美好的未來卻充滿了信心。追求新的社會理想,尋找新的思想出路是當時藝術家們最關心的問題。藝術家們從文學作品里找到了靈感,找到了理想的方向。

當時有一句流行語:“創新象條狗,它在滿街行走?!必惗喾易顐ゴ蟮膭撟魇恰兜诰沤豁憳贰?,他成功解決了交響樂與合唱的巧妙聯姻。將合唱引入交響樂,擴大了交響樂的原有規模,集交響樂隊、合唱、獨唱、重唱于一體,壯美浩大、氣勢恢宏,藝術感染力十分強烈。貝多芬以精湛嫻熟的技法和深刻博愛的思想征服了全世界,他的重要作品成為暴風雨革命年代的一面鏡子。翻開中國詩歌史,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條脈絡:古典詩歌———詩經———楚辭———樂府詩———近體詩(唐以后形成的絕句、格律詩)———詞———曲———新詩。歷史上沒有一種風格能夠占壟斷地位,而是呈百家爭鳴之象。我們來看大家最熟悉的唐詩,唐朝之前的詩叫古體詩,唐之后叫近體詩,因為唐朝詩人們的大力創作,形成一種風格被定型下來。它講究對仗、合乎韻律、語言平仄。在唐朝,從宮廷到塞外,從街頭到巷尾,上至老人下至小孩,很多人都能吟出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等人的詩。但是到了宋朝,詩歌的輝煌漸退,隨之而起的是詞,并成為一代“獨藝”,宋詞進入了極盛時期,內容大都是抒發個人的情感為主,如懷才不遇的激憤以及浪子羈旅行役的愁苦等。隨著宋朝被元朝取代后,宋詞漸衰弱,另一種風格———元曲又出現。

第三,創新是由欣賞者的審美需求所決定的。人類的感性體驗是豐富多樣的,欣賞者在藝術欣賞時總是求新、求異、求變。巴洛克時期偉大的音樂大師亨德爾1712年定居英國,他寫了40多部意大利式歌劇,一度轟動了英國和歐洲。但是,經歷了資產階級革命的英國市民,對外國藝術逐漸表示厭煩,人們的審美出現了疲勞,聽覺上出現了乏困,加之派系的嫉妒,亨德爾的歌劇遭到了挫折。失敗令亨德爾清醒,使他重新認識觀眾的藝術口味,為了新興的英國市民階層的理想和愿望能實現,他開始創作嶄新風格的清唱劇。亨德爾以圣經內容為題材,配上莊嚴強勁、氣勢雄偉的領唱、合唱,賦予清唱劇前所未有的英雄性和史詩性。這些作品生氣盎然的情緒、清新明快的風格引起了英國民眾的強烈共鳴,亨德爾大獲成功。如今,世界級的聲樂比賽中,男高音第一輪的比賽必唱的曲目就是亨德爾寫的《每條路都為他鋪平》。清唱劇的創作給亨德爾帶來了崇高的榮譽,他被英國奉為“民族音樂家”。

第四,創新是由藝術家的個性和思想感情的獨特性所決定的。古往今來,藝術家層出不窮,不但人數眾多,而且性格各異,有的熱情奔放、有的冷峻深沉、有的抒情柔美、有的雄偉流暢,等等,但很少人會既是這樣又是那樣。

比如李白、杜甫同是唐朝詩人,李白的風格是浪漫豪放,杜甫則是深沉樸實。又如舒伯特和貝多芬雖生活在同一個時期同一個城市,但他們的音樂風格卻相距甚遠。舒伯特是憑著一股熱情、一種感覺來寫,歌曲的旋律是長線條的,一氣呵成,主題突出統一。而貝多芬的創作常常在嚴格的曲式基礎上用各種手法把主題動機加以發展,主題動機一般比較短小,有時僅僅是一小節,而且充滿矛盾。在轉調的問題上,貝多芬常常通過一個和弦突然轉調,轉之前讓人缺少心理準備,但轉向的新調一般在人們的意料之中。舒伯特恰恰相反,轉之前給人一個合理的準備,轉之后卻讓人感到意外,轉到一個意想不到的調性上去了。

藝術發展過程中的創新包含有藝術作品內容的創新和藝術作品形式的創新。由于社會生活的發展引起了人們思想感情的變化,這就必然帶來了藝術內容的革新。而內容的革新必然會帶來藝術形式的革新,即藝術作品組織結構與藝術語言的革新。希臘藝術的內容是美和健康的人,產生了靜穆和諧、莊重典雅、深沉含蓄的雕塑形式。中世紀藝術的內容是神,產生了輕盈高聳、飛騰向上、俊俏清冷的建筑形式。超現實主義的內容是人的夢境,于是產生了新奇怪誕的繪畫形式。當一種創作風格達到頂峰時,再超越它很困難,這個時候藝術創作肯定會另辟蹊徑,尋找新的出路。藝術創作是沒有上限的,不同藝術風格的轉變,實際上是藝術發展過程中質的飛躍,是對某種藝術風格的根本變革,是新的藝術風格開始產生。任何時代、任何民族的藝術都是在創新與繼承的辯證統一中興起發展,“喜新研舊”是藝術創作的內在動力,也是藝術自身運動的普遍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