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音樂審美能力探究論文

時間:2022-10-22 08:37:00

導語:大學生音樂審美能力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音樂審美能力探究論文

論文摘要:提高當代大學生音樂審美能力,是我國高等院校素質教育的首要任務,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所面臨的問題,它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如何全面推行素質教育,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具有以下主要途徑。

關鍵詞:音樂審美能力素質教育途徑音樂修養

當今世界的經濟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實際上就是人才的競爭、教育的競爭。能否培養出更多更好的適當時展需要的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是每一個國家和民族面臨的緊迫問題,它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運。

早在1996年11月國家教委在全國高等院校藝術工作會議上就提出了“以藝術教育為突破口”的素質教育口號。

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已成為我國高等院校所面臨的嚴峻問題。音樂教育作為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素質教育是以人的身心發展和個人素質提出為目的的教育。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的學生音樂基礎差,缺乏對音樂的正確理解,在音樂審美能力上存在明顯的不足。從而影響了當代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各高等院校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他們紛紛采取各種途徑通過各種渠道,利用音樂這一特殊的藝術形式來提高當代大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因此,筆者對如何提高和培養他們的音樂審美能力,就此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淺見。

一、音樂審美能力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音樂是人類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創造表現,任何音樂的表現形式都包含著特定的情感和思想。通過學習音樂來表達情感交流從而獲得創造表現和交流的能力,達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是十分重要的。音樂審美能力是借助于音樂藝術手段和現實世界的美,來提高人們對美的鑒別、欣賞和創造的能力,陶冶人的情操。所以在素質教育中音樂審美能力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音樂審美能力并不是今天才有的,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國古代的人們就認識到它的重要性,即有陶冶性情、啟迪智慧、輔佐政道、教化風俗的社會功能。從西周開始的教育就有“禮、易、樂、御、書、算”六門課程,稱為“六藝”,當時的“樂”就包含了音樂。我國教育家王國維第一個提出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針,蔡元培先生也積極投身于美育實踐。把德、智、體、美并列為“四育。新中國成立后,更是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勞動者作為我們的教育方針。在當今大學教育中音樂同樣顯得非常重要,隨著知識經濟社會的到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我國高等教育的教育觀念和理念、學科的建設以及人才培養的模式都在發生著深刻的變革。提高人才整體綜合素質,尤其是高校人才創新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成為現代高等院校人才教育改革中倍受關注的焦點。

音樂審美是訴諸聽覺的藝術。而欣賞音樂是一種能力的(也可說是再創造的)審美活動,他不是將音樂作為一種物理現象接受而是音響形式來引起人的情感共鳴,從而達到審美的作用,是“動之以情”的引導。不是“曉之以理”的教育。是在欣賞過程中包括了感覺、想像、情感、理解等多種功能綜合的動態過程。這一過程非常有利于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它可以給每個學生自己自由的想象空間,放飛想象的翅膀,陶冶自己的情操,開發潛在的智能。愛因斯坦6歲時就開始練習小提琴,音樂所賦予他的想象力和靈感不能不說對他在物理學領域的重大發現有重要作用。列寧也非常喜歡貝多芬的作品,曾贊美道“我不知道有什么比《熱情奏鳴曲》更為壯麗”。因而音樂不只是被動的被人稱贊,更重要的是它以其特有的方式。發展美和創造出人的更新更高的感覺和能力。

總之,音樂審美能力滲透到人的精神世界,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音樂使人的大腦——“地球上最美的花朵”開放得更艷,成為提高全民整體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當代大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途徑

培養大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們應該如何來進一步提高和培養呢?具體途徑有如下幾點:

第一,以音樂活動為手段,創造良好藝術氛圍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也是聽覺的藝術,人們只有經常聆聽音樂。提高音樂基本理論,加強音樂修養,才能正確理解音樂作品的情感和內容,才能更好地領悟和把握音樂作品的內容和含義,在情感體驗之中深刻理解作品,才能進一步達到具有審美的能力。

我國高等院校的大學生多數來自經濟欠發達地區和邊遠山區,他們在中學時代不可能有條件和時間去欣賞大量的音樂作品,也沒有時間和條件學習音樂理論知識,為了加強他們的音樂審美能力。各高校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安排和調整好現有的資源,為提高這部分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加強他們對音樂理論知識的學習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可以利用廣播站的有利條件,開展音樂知識小常識。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一系列音樂欣賞講座,或以黑板報、墻報等形式進行音樂知識的傳播和普及,在校園圖書館、電教中心等地也可以開辟相應的音樂閱覽室、試聽室。同時校團委、學工處等機構也可以組織各種形式的音樂活動,如條件允許時可利用藝術院系特有的資源,幫助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近年來一些高校采取各種形式。利用各條渠道來實施以素質教育為目的的音樂活動,在課程安排上增設有音樂理論、音樂欣賞、電影音樂欣賞、公共選修課等課程,有些高校還采取各種優惠政策吸引具有藝術特長的學生進校學習,為了推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建立以素質教育為中心的相應機構,幫助同學們解決在音樂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如:清華大學、人民大學、浙江大學等重點院校已有自己的學生民族樂團、交響樂團、合唱團和舞蹈隊等,并且在實踐中取得了初步成效。

第二、加強音樂修養、積極參加藝術實踐

音樂教育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藝術教育本身所特有的獨特功能,為了提高自身修養,當代大學生應抓住當前我國素質教育的大好時機。主動積極地投入到藝術實踐之中,根據自己特長愛好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活動。對于沒有樂器專長的同學可以參加合唱團,自身條件較好的也可以進入舞蹈隊等。通過合唱和舞蹈訓練,不斷提高自己的音樂修養,同時也提高自身對音樂的審美能力,通過欣賞美。使自己在潛移默化的音樂實踐中了解藝術。通過合唱團的排練、樂隊的排練、演出等各種形式的合作,鍛煉自身的音樂審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中認識和理解“同呼吸共命運、齊心協力、默契配合”的真正意義。在實踐中真正理解作品,為欣賞美創造了條件。培養自覺地遵守和維護集體紀律和榮譽感的好學生,培養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在美的認識中提高自己,加強社會責任感,也增加了對生活的自信。

第三,完善自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音樂教育不僅可以培養人的高尚審美和審美情趣,而且可以通過審美教育塑造完美的人格。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借助于音樂喚醒人身上關于周圍世界和自身崇高的雄偉的美好的東西的觀念是自我教育的強有力的手段”。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也同樣提出了音樂對社會的功能作用。他曾經這樣說過:“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同時又認為“音樂修身養性之功能以及治理社會秩序的作用,是促進自我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培養社會有用人才不可缺少的教育工具。是衡量一個人道德修養和社會秩序的尺度”。可見古今中外都在不斷強調音樂的作用和社會的功能,因為音樂教育對大學精神性格的陶冶,對審美能力及對智力的培養和身心的健康都有促進作用。如當我們聽到《義勇軍進行曲》鏗鏘有力的節奏、明亮雄偉的旋律及號召性的音調時無不為之振奮。一種愛國激情還油然而生。使我們想到了半個世紀前我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拋頭顱、灑熱血,為中華民族的勝利浴血奮戰。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大無畏精神。激勵著青年一代要珍惜來之不易的革命勝利。又如貝多芬《命運》交響曲,它揭示了人們在生活中遇到失敗與勝利,痛苦與歡樂時,要面對現實冷靜思考正確對待,用堅強和樂觀的態度解決好困難,不是消極悲觀。一部優秀的音樂作品能使人們形成良好思想品德,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我國著名的音樂家賀綠汀曾經說過:“音樂是培養人民高尚道德品質、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作為二十一世紀的當代大學生沒有理由不去加強自身的音樂修養。只有積極主動地去學習、聆聽優秀的音樂作品才能成為一個健全高尚的人、對社會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