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理論研究論文
時間:2022-03-05 05:12:00
導語:翻譯理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文化背景的不同對翻譯的影響
(一)中西方思維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漢民族的綜合型思維方式,使得中國人注重整體和諧,強調“以多歸一”的思維方式:句子結構上以動詞為中心,以時間順序為邏輯語序,橫向鋪敘,層層推動,歸納總結。形成“流水型”句式結構。西方民族的分析型思維方式,使得西方人注重分析方法,慣于“由一到多”的思維方式,句子結構以主語和謂語為核心,統攝各種短語和從句,由主到次,遞相迭加,結構復雜,但形散而意合,形成“樹權形”的句式結構。下面是《紅樓夢》中的一個句子在霍克斯(DavidHawks)和楊憲益兩種英譯本中的譯法。
第一個肌膚微豐,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膩鵝脂,溫柔沉默,觀之可親。
霍譯:Thefirstgirlwasofmediumheightandslightlyplumpish,withcheekaswhiteandfirmasafreshlycheeandanoseaswhiteandshinyassoapmadefromthewhitestgoose-fat.Shehadagentle,sweet,reservedmanner.Tolookherwastoloveher.
楊譯:Thefirstsomewhatplumpandofmediumheight.Hercheekswerethetextureofnewlyripenedlichees,hernoseassleekasgoosefat,gentleanddemure.Shelookedveryapproachable.
僅從兩個譯文與原文的對比就可以證明上述觀點。再比較兩個譯者的不同,霍譯在第一句中僅用了一個with引導的伴隨狀語就一氣呵成地將迎春姑娘的外表盡善盡美地表現出來,之后他又用一個簡單句表達了她的性格。而在楊譯中,他用了兩個句子,按照由大方面到小方面的順序描述了迎春姑娘的外表特征。可以說這兩種譯法只是譯者的思維方式以及表達習慣的不同而已。由此可見,不同民族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在英漢翻譯過程中,應該根據具體的情況,根據目的語的表達習慣和讀者的審美情趣,對原文的表達形式作相應的調整,以使譯文通順,語意暢達。
(二)中西方文化意象的不同對翻譯的影響
文化意象是凝聚在各個民族的智慧和文化中的結晶。在中國文化中“龍”備受推崇,與龜、鳳、麒麟合稱四錄,龍代表帝王,象征吉利的動物,如:“龍眼識珠,鳳眼識宅”、“龍投大海,虎奔高山”。西方人卻認為dragon(龍)是邪惡的象征,認為龍是兇殘肆虐人的動物,應予消滅。龍被稱為怪物,惡龍。中國畫上的龍沒有翅膀,西洋畫的龍卻是有翅膀的怪物。如“dragon’spondandtiger’scave;dangerousplace”(龍潭虎穴)。在文學翻譯中也有這樣的翻譯,如《紅樓夢》中有一句:寶玉滿面淚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沒有,單我有,我說沒趣;如今來了個這么一個神仙似的妹妹也沒有,可知這不是個好東西。”
霍譯:“...Andnowthisnewcousincomeherewhoisasbeautifulasanangelandshehash’tgotoneeither,so...”
楊譯:“?Eventhisnewlyarrivedcousinwhoislovelyasafairyhasn''''tgotoneeither,...”
在這里,當寶玉指到美麗可愛的林妹妹時,他說是個“神仙似的妹妹”。在漢語文化里,當指及某人漂亮時,我們會說真是“美若天仙”。這里楊憲益按照漢語文化中的意象將其譯作“lovelyasafairy”,準確地體現了漢民族的文化色彩。霍氏將其譯為“asbeautifulasanangel”.我們知道西方文化的主源是希臘神話和圣經,angel在這些文化中是智慧與美麗的象征。霍氏考慮到讀者的宗教背景和民族心理,采用了意譯的手法將原文中文化轉移為西方基督教文化觀念,便于讀者理解,因此這兩種不同的文化來源造成了他們譯文的不同。以上的翻譯中,兩位譯者由于其所處的文化背景不同采用了不同的譯法,楊氏雖忠實地翻譯了原文,而且在譯文中采用與原文同等的文化意象,但由于面對的是譯語讀者,因此,相比之下,還是霍氏的譯文更地道,更易于接受。有時一個文化意象是無法譯出的,在翻譯時,需要加腳注注明,或給予必要的解釋。如: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霍譯:ShehadmorechambersinherheartthanthemartyredBiGan;AndsufferedatthemorepaininitthanthebeautifulXishi.
楊譯:ShelookedmoresensitivethanPikan[1],moredelicatethanHsiShih[2].
[1]AprincenotedforhisgreatintelligenceattheendoftheShangDynasty.
[2]AfamousbeautyoftheancientkingdomofYueh.
對于我們漢語讀者來說,都知道“比干”是智慧的象征、“西施”是美人的象征,然而對于譯語讀者來說,卻不一定知道他們是何許人,楊氏以加腳注的方法介紹了他們所處的文化背景,讓譯語讀者充分了解到“比干’’“西施”等人物傳說的深刻內涵,從而達到文化信息的轉移,而霍氏的譯文只會讓人得知BiGan是martyred,XiShi是“beautiful”,而不知道其文化來源,因此,使原語的文化信息不能完全傳遞。
二、文化背景及語言表達差異中翻譯的基本技巧
在漢英互譯過程中,除了解漢英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知識外,如能對英漢兩種語言表達上的差異有所了解,對于提高翻譯技巧將會大有裨益。(一)意合句轉化為形合句
屬于不同語系的英語和漢語在句法上各有特色,差異甚多。當代美國著名翻譯家Nida在其TranslatingMeaning(1983)一書中提出:就英語與漢語而言,也許在語言學上最重要的一個區別在于形合與意合的差異。英語重形合(bypotaxis),句中各意群、成分之間一般都用適當的連接詞(connectives)組成復合句,形式上比較嚴謹,但缺乏彈性;而漢語則重意合(parataxis),即更多地依靠語序直接組成復合句,由于其句子成分用邏輯意義貫穿起來,結構靈活、簡潔,不會引起誤解。在漢英翻譯中如果了解了上述差別,翻譯在構句上就有了基礎。例如:Ifonedoesnotenterthetiger''''sden,howcanhegetatiger''''scub?“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是隱含“條件”從句的漢語意合句,翻譯時,這個if的翻譯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就違反了英語的表達習慣。在漢英翻譯過程中,往往需要將意合旬轉化為形合句。譯者頭腦中的形合、意合的意識是否成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翻譯句的質量。
(二)力求避免詞詞對應是漢英翻譯技巧中的一個關鍵問題
翻譯是用一種語言文字來表達另一種語言文字所體現的思想內容。故在翻譯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擺脫原文字面的束縛。例如:
第一,翻譯注意詞與詞的機械對應。在漢英互譯技巧上,要力求擺脫漢英兩種語言原文字面的束縛。因為只有在少數情況下,兩種語言中才有完全相等或近乎完全相等的對應。例如,“不要碰它”(“Donttouchit”);“請填表格”(“Pleasefilltheform”)等等。但在翻譯實踐中我們常常會發現一些不正確的或機械的對應。例如,“精神文明”被譯為“spiritualcivilization”,單從表面上看,似無懈可擊。問題出在“spirit”一詞。LongmanDictionary第一解釋為:“apersonapartfromthebody;one''''smindorsou1.”是指與“肉體”相對立的東西,除“精神”外,尚含“心靈”“幽靈”等意思。另外,在強調“spiritualcivilization”時,仿佛只注重心靈的凈化而不求身體力行。
第二,注意詞與詞的搭配。受到漢語字面影響而搭配不當的例子經常碰到。例如:“graspmanure”——“抓緊施肥(應譯為Paycloseattentiontoorattendtothequestionofmanure);“提高英語水平”——“toraisethelevelofEnglishknowledge(應譯為toimproveone''''sEnglish)”;“啊,好票子!”——“Ah,goodtickets”(應譯為Ah,goodseats!)。搭配不當是邏輯上的問題,但大多數還是語言習慣問題,因此在學習漢英翻譯技巧的過程中,必須有意識去熟悉哪些為慣用,哪些為很少用或不能搭配。否則,必然會出現上述“想當然”或“在意亂套”之類的翻譯錯誤。
第三,漢英翻譯中對修飾詞的處理一般說來,文章中有修飾詞并沒有什么不當之外,但目前漢語里似乎用得較多。例如:不管大小會場常說“隆重開幕”,不管什么工作性質常說“勝利完成”等等。這里確實存在許多漢語修飾,改進文風的問題。因此,翻譯時應加以推敲,決定取舍,不一定非全部照譯,如果全譯,既不符合英語習慣,反顯得畫虎不成反成犬,對原文的修飾只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 上一篇:翻譯語境篡謀研究論文
- 下一篇:英漢成語翻譯策略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