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想對現代教育發展的影響
時間:2022-05-25 11:21:53
導語:文化思想對現代教育發展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湖湘文化形成的過程中,涌現了一大批注重教育,投身教育的先驅者,他們的教育理念歷時千年,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傳統:重視學思并重與知行統一,重視獨立思考與理性批判。這對湖湘文化乃至整個中華文化都產生了影響。
【關鍵詞】湖湘文化;核心精神;本土教育
湖湘文化形成的過程中,涌現了一大批注重教育,投身教育的先驅者,他們的教育理念對湖湘文化甚至整個中華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重視學思并重與知行統一,重視獨立思考與理性批判。其中周敦頤、王船山、魏源、曾國藩等人都是湖湘本土教育的開拓者與踐行者,而岳麓書院更是此傳統的見證與代表。下面就幾位湖湘文化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對本土教育的影響進行研究探討:
一、周敦頤純心修身,自學為主的教育思想對湖湘教育的影響
周敦頤(1017年-1073年,湖南省道縣人)的教育思想明確而突出,他認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教人向善,同時教育又是一種己立立人的事業,要求施教者先要有所立、有所達,才能夠去立人、達人。因此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人格感化、以德服人的過程。所以優秀的教育者不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還要以身作則,注重個人品德才能讓學生崇敬,從而達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教育效果。周敦頤的教育內容概括起來就是“純其心以修身”。他認為要以仁義禮智為根本才能做到純心。周敦頤一直提倡“自學為主,重在啟發”的教學方法,教導學生以自學為主,鼓勵多進行思考,采用啟發式教學,并邀請當時的學界名流來進行講學,始終堅持開明的教育方法。周敦頤這種講究人格氣節與操守的教育理念,對湖湘文化的發展和學子的成長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周敦頤重視教育和人才的培養,建立了“景濂書院”,收徒眾多,其中包括程顥程頤兄弟倆,這是他在人才培養上最為突出的貢獻。周敦頤的一代代弟子們紛紛在湖南講學授徒,開創了湖湘地區教育鼎盛的局面。兩宋時期湖南書院達到了近70所,其中岳麓書院和石鼓書院是當時中國四大書院之二。周敦頤的三傳弟子胡安國父子在衡山創建的碧泉書院成了湖湘學派的教育基地,開啟了湖湘學派的源流。周敦頤所開創的教育事業繁榮局面為湖湘文化的鼎盛和湖南人才的鵲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作為湖湘地區第一個本土大思想家,在他之前湖南人才“罕見史傳”數量上并無任何優勢,由于他對教育的推動,在他之后湖南逐漸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人才大省。周敦頤仿若湖南人才發展史上的一盞明燈,照耀著一代又一代的湖南學子不斷前行。在他的教育思想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下,湖湘地區在南宋、明后期和清朝中期涌現了三個人才高峰期,并且出現了湖南近現代史上著名的五大人才群體。
二、王船山“經世致用”教育思想對湖湘教育的影響
王船山(王夫之,1619年-1692年,今衡陽市雁峰人)作為我國明末清初著名的倫理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代表著同時期最為先進的教育理論,在他的著作中深刻地論述了教育與政治、經濟的關系,并對教學過程、教學方法等進行了實踐與探討。王船山認為教育的作用是幫助人格的形成與發展,他認為教育在人格的形成與發展中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影響人的先天之性,能增強和發展人潛在的認識能力;二是通過教育和學習取得知識才能,形成后天之性,也就是道德觀念;三是通過教育來革除因為缺乏教育或者教育不當造成的惡習。他的教育思想,一貫善于結合實際,他談到教育與政治的關系時會結合當時的時政,總是從國家的興亡,人民的安危來闡述教育的問題。因此王船山的教學中總是貫穿著愛國主義的內容。王船山提出教學的過程是“行”先“知”后,知行合一,相互為用的過程,而教學的方法要因材施教,要求采用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提倡“自勉”與“自得”。他認為,教學的方法首先是幫助學生立志,只有確定志向才能精神煥發,聰明富有。因此懂得教學的人會懂得用美好的事物來感化人,幫助受教育者選擇正確而專一的志向并為之努力。而教學同世間的萬事萬物一樣都是有規律的,人的能力也是逐步發展起來的,因此教學也要循序漸進,施之有序。王船山還強調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因此教學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了不同學生的特點之后,才能針對學生的特點展開有的放矢的教學。同時他還提出教師對待學生必須嚴格要求,不能降低教學標準去縱容學生偷懶,學生也應該高標準的要求自己的學習,不能要求教師放松要求來遷就自己。由此可見,王船山在教育上要求的是“自勉”和“自得”,教師的作用是指導學生,嚴格要求學生,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積極性,這個觀點揭示了教學活動的本質,哪怕是現在看來都具有進步的現實意義。王船山的教育思想和他的崇高氣節,武裝了洞庭湖之濱、三湘四水的湖南士大夫群體,經過了一百多年的醞釀之后,終于在晚清中國面臨危亡之際發酵,湘人曾國藩、左宗棠等吹響“中體西用,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號角,湘人魏源等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湘人一躍進入晚清政治中樞,走向了近現代湖湘人士擔當天下振興中華的交響樂章。
三、魏源和曾國藩“兼容并蓄”教育思想對湖湘教育的影響
魏源(1794年-1857年,湖南邵陽人)提出過一系列關于文化教育改革的思想與計劃。首先提出要改革科舉制度,為國家培養和選拔真正有用的人才。其次講究“經世致用”的學問,提出一切學問都應該從當下的現實情況出發。最后提出向西方學習戰艦制造技術、火器技術和軍隊訓練選兵、練兵和養兵之法,發出了振聾發聵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吶喊。魏源這種兼收并蓄的教育理想,激勵了一批又一批湖湘地區的有識之士走上了主動學習現代科學知識,救亡圖存的道路。曾國藩(1811年-1872年,湖南婁底人)在治學與教育上的見解,時至今日仍然在影響著湖湘大地。曾國藩被認為是中國近現代現代化建設的開拓者,他主持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開創了中國現代化的先河,是湖湘文化培養出來的不朽人物。他從傳統文化出發,獨創一套獨特的教育方法來。他善于用一個字來代表某一個主張。曾國藩的教育思想里要求子弟們從小就要立下正確的志向,要明確刻苦學習不是為了升官發財和早日成名,而是為了明理。曾國藩組建的湘軍主體正是數十萬湖湘地區的普通山民,曾國藩在練兵的過程中,有意識地保留他們身上湖湘人士質樸、剛勁、不屈不撓的湘人性格,又教育他們學習儒家道德和文化修養,讓這些世世代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家子弟有了外出闖蕩的機會,開拓了他們的眼界,拓展了胸襟,提高了見識。曾國藩讓家國天下這些大義由過去只有少數精英學子關心的內容變成了普通人掛在嘴邊的話題;獨立意識被整體升華為敢為天下先的創新意識;建功立業的追求被升華為憂國憂民的救世情懷;而湖湘文化里融入骨子的血性被升華為理想獻身的犧牲精神;霸蠻的態度被升華為堅定的執行力,使得湖湘文化在最廣大的層面上有了質的提升與飛躍。
四、結語
湖湘文化是一個龐大的區域文化形態,被它滋養過的三湘四水在中國近現代幾乎寫就了半部近代史,涌現了一批又一批諸如黃興、蔡鍔、宋教仁、、蔡和森、劉少奇等偉大的革命家。正是湖湘文化中“自強不息、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經世致用、實事求是、百折不撓”的精神內核,教導他們在求學時代刻苦奮進,要求他們在為人處世時豁達寬容,激勵他們在民族危難時奮不顧身。直到今天,湖湘文化依然在影響著湖湘本土教育,讓湖湘學子在新時代面臨新挑戰時依然具有競爭力,發揚湖湘文化核心精神,研究湖湘文化對教育的影響正是我輩教育工作者應盡之事。
參考文獻:
[1]陳谷嘉.論湘楚文化是具湖南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態[J].湘楚論壇,2008,(6):61.
[2]文選德.湘楚文化古今談[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192.
[3]朱漢民.湘楚文化的基本要素與特征[J].湘楚論壇,2000,(5):59.
[4]王柏壽.周敦頤教育思想之研究[J].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004,(7):13.
[5]盧清華.周芬芬論湘楚文化與湖南人精神[J].船山學刊,2006,(34):42.
[6]朱漢民.湘楚學派初探[J].求索,1987,(6):29.
[7]王琪.王夫之對后世湖南人才的積極影響[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3):33
作者:孫吉 姚磊 單位:湖南民族職業學院 湖南農業大學 風景園林與藝術設計學院
- 上一篇:小學體育教學設計策略研究
- 下一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