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生態思想發展論文
時間:2022-03-16 10:36:38
導語:體育生態思想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對體育生態思想的緣起與發展分為四個部分:一是遠古時代體育生態思想萌芽的孕育與產生;二是古代體育生態思想的發軔;三是近代體育生態思想的吉光片羽;四是現代體育生態學科(論)的建構與發展。最后研究的結果指出未來時期,體育生態思想將進入綠色通道。
關鍵詞:體育生態思想;緣起;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在十八大會議之后被提升到國家“五位一體”戰略布局的高度,在建設美麗中國的同時,融入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全過程和各方面,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這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社會轉型的開始。永續發展的目的是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同樣也需要體育領域的可持續發展,而體育的可持續發展就要呼喚體育生態環境的支持。因此,如何更好地理解體育生態思想的發展也是我們所應重視的時代背景和不能回避的問題。一直以來,理論界對體育生態思想的研究總體略顯不足,多呈零散和問題式的研究,而從歷史發展的層面對體育生態梳理的研究成果更是寥寥無幾。所以,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背景下,梳理體育生態思想的歷史發展脈絡,對指導體育的可持續發展和實現人類的永續發展就顯得意義重大。
1遠古時代———體育生態思想的孕育
在遠古時代,人類祖先不僅經常要跋山涉水去尋找食物來維持生命的存在,還要為抗御自然的侵襲而跋涉遷徙,在渴求生存的生活中,要想法設法地投石擲棍去殺傷獵物,玩命奔跑的去追捕野獸,甚至為防止被野獸傷害而不得不與野獸進行生命的格斗。可見,像走、跑、跳、投、爬、近身格斗以及游泳等肢體運動,都是遠古時代,人類祖先為求生存而必需掌握的基本生活技能。到了遠古時代的后期,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因財產和奴隸掠奪而發生的沖突日益頻繁,人類認識到必須要進一步改善生產工具和狩獵技術,并使之成為種群的謀生手段和世代相傳的生存技能才能確保群落的安定有序,同時群落首領還意識到只有提高群落子民整體的體力和智力等生存能力,才能維持群落不被外來侵略者所滅亡,于是跟身體活動有關的各種技能就開始在群落中有所推廣,群落中的成年人也開始有意識地向少年兒童傳授各種技能和身體的操練方法。這種主動適應惡劣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以及主體的思想,就可以視為體育生態思想的萌芽。
2古代———體育生態思想的發軔
有關體育的生態思想是源遠流長的,很多中西方的哲學家在闡釋各自的哲學思想時都蘊含著豐富的體育生態思想。如《周易》、陰陽五行學說、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儒家的生態直覺思想等。其中,《周易》以陰、陽兩爻為基本的符號,用來表示兩種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的基本特征,并由此來說明日月運行、季節更替、氣象變遷以及生命有機體的生長、成熟、衰老、死亡等一切對立事物的循環轉化[2]。這種從事物整體動態平衡過程中實現協調的思想,就是現在體育生態思想的精華所在。“陰陽五行學說”是研究自然界相互關聯的事物和現象之間的關系及其規律的學說,通過陰陽雙方相互轉化和制約來揭示生命體、自然界以及人類社會的一切矛盾運動。而古代養生術提出的重要理論資源———“天人合一”的理念,則是將天、地、以及人三者統一為一個基本點,提倡人道與天道、人的生命體與自然環境的有效溝通和統一,從而實現整個地球生態系統的整體動態的平衡。這一學說無疑是一種新的生態觀、價值觀和發展觀,也是古代樸素體育生態思想引導下的實踐創新,對當今體育生態的和諧發展也具有一定的引導和促進作用。希臘人崇尚體育,體育也不可避免的構成了哲學家的思想內容。古希臘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柏拉圖在其著作《理想國》中指出,體育不僅可以培養公民健康的體魄,它更可以培養和塑造公民的心靈的品性,從而塑造公民的德性,最終獲得幸福生活[3]。柏拉圖的學生,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更是提出了比較豐富的體育生態思想。他指出,古希臘的教育基本上可以分為讀寫、音樂、繪畫以及體育四種方式,并對其重要性的順序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如,讀寫在求知和政治活動等方面用途廣泛,繪畫有助于鑒別各種藝術作品,而體育鍛煉可以促進身體的健康和強壯,有助于培養人的勇敢,這是其他三者無法與之相匹敵的。正所謂,健康是基礎,勇敢是品德,所以,體育應該優先開展[4]。可見,體育生態思想在古希臘同樣也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從上可知,不管是陰陽學說,還是天人合一等思想所形成的中國傳統體育健康觀已經都包含了人與生態的和諧統一以及個體內外的和諧統一兩個方面,明顯展現了追求一種人與自然以及社會環境等和諧統一的體育生態觀念;而西方的古代奧運會、古希臘的雅典體育以及斯巴達體育等以崇尚自然、追求身心和諧發展的體育和教育思想,也都可以看作是體育生態思想的發軔。但值得注意的是,古代體育生態思想不太注重體育的競技性,也不刻意去追求超乎自然常態的體格與體能,而被作為一種文化形態賦予了游戲的、健身的以及教育的功效和作用,更強調人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統一。所以從這個層面來講,古代體育生態思想更接近體育的真諦。
3近代———體育生態思想的吉光片羽
中國近代體育思想基本都是建立在體育救國論上的,在領教了西方“堅船利炮”的教訓后,封建官僚主義者吸取了相關的經驗教訓,提出了“探源之策,在于自強,自強之術,必先練兵”的近代體育生態思想。隨后洋務運動的倡導者們也開始利用各種途徑,諸如講學、著書和成立政治團體等積極宣傳維新思想,同時,關于體育生態思想的研究也逐漸成為維新思想家們重點關注的領域之一。如,康有為主張興辦的“萬木草堂”開始開設體操課程,提高國民的身體素養。梁啟超和譚嗣同兩位維新主義者則于1897年在長沙創辦了《時務學堂》,并大力地宣講“知人之精神與體魄,蓋注于德育與體育兩途”的理念。梁啟超在他的《新民說》著作中專門有“論尚武”章節論說體育,其議論精辟,擲地有聲,系統地表達了他的體育思想[5]。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近代中國體育生態意識的時代色彩。14—18世紀以來,歐洲大陸迎來了意義深遠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思想啟蒙三次大規模的思想文化運動。它不僅掃清了資本主義道路上的思想障礙,也砸開了中世紀束縛人們思想的封建枷鎖,迎來了思想解放和科學繁榮的新時期[6]。思想文化運動也催生出一大批不同于中國洋務運動理論家的早期改良派學者,他們倡導身體和精神的統一,重視身體的健康與健美,反對違反人性的禁欲主義,主張要正確認識“人性”等。為此,他們重新發掘和整理了古希臘豐富的體育遺產———古代奧運會、斯巴達體育、雅典體育、祭禮競技等體育生態思想和運動手段,并在體育實踐中大力宣傳。隨后,伴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工業化的進一步發展,一系列不健康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促使人們對身體活動有了新的認識,人們在追求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時,也開始將目光轉向身體素質的提升和體能的健康發展,體育順理成章地成為新的社會需要而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一批資產階級教育家也順勢提出了新的體育生態思想。如:“意大利人文主義教育家維托里諾、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等就把體育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手段加以大力提倡;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在其名著《愛彌爾》中提出,“教育應與體育緊密結合,主張按兒童各個年齡階段的不同特點,以及兒童的興趣和愛好組織體育活動,以培養‘身心兩健’的人才[7]”。這些思想無疑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刻上了體育生態意識的烙印。值得注意的是,近代體育生態思想從最初的被動接受到后來的高速發展時期,從救國兵操體育思想的引進到后來的國民教育體育思想的創新無一不是時代要求下的產物。這些思想都產生于時代的要求,都有著強烈的政治色彩。
4現代———體育生態學科(論)的建構與發展
進入現代社會以來,在人類滿懷希冀與信心共建和諧社會的背景下,科學界卻十分“動蕩”,體育實踐作為人類社會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涉及自然生態也受制于社會生態。其活動的開展不可能離開生態環境直接存在。同時,體育活動的開展,難免也會對生態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8]。因此,關于體育生態思想問題的研究逐漸引起了學術界的重視,而生態學相關原理與方法為我們研究體育問題提供了一種寶貴的理論資源,提供了一條更為恰當的研究途徑。在西方,一些較發達的國家,由于政府和各類機構以及大眾擁有較強的生態意識,體育生態建設的理念已經融入到體育實踐的各個方面。在學術研究方面也出現了一批諸如德國Regensburg大學的哲學、藝術和體育學院院長HeinzLutter教授、德漢娜•克雷、美國的恩戴爾戴•哥拉斯伯格和南非的布什拉•托拉克等知名學者,他們從環境因素影響體育運動正常開展的角度,論述了體育在實踐中的生態理念,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這說明國際社會的關注點開始將側重點轉向體育與環境的關系等方面,這有力地促進了體育生態思想的發展。隨著人類科學的研究不斷向深度和廣度層面的推進,生態學的研究和應用也發展迅速,已經擴展到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眾多領域,形成許多新的邊緣學科。以教育生態系統為對象的教育生態學研究在我國日漸活躍,然而體育生態學的研究在我國卻明顯滯后。謝雪峰認為,雖然體育生態學在我國尚未建立,但以體育生態作為對象的體育生態研究已經有所開展[9]。如熊茂湘研究認為,體育環境是一個系統,體育環境的建設與發展應該樹立一種系統性的觀點[10]。羅艷蕊等人研究表明,體育運動造成的環境污染制約著體育運動的可持續發展,而只有將體育運動和環境保護相結合才是體育運動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11]。陳莉從可持續發展的視角研究:人類與資源和生態環境和諧共存是一個長期探索的過程,體育也必須遵循這一原則,實現“體育與自然、文化以及人類生存環境成為一個整體”的目標[12]。2008年北京奧運會提出的“綠色奧運”口號,為體育界人士的思想和行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也為體育學科體系的構建與發展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推動下,陳光華、周志俊、鄧躍寧、李宏斌等學者先后就構建體育生態學學科的必要性進行了初步的理論研究。并就體育生態學的研究對象、概念、研究方法等給予了初步的探討。專著方面,也先后有熊茂湘老師主編的《體育環境導論》、游海燕和肖進勇主編的《體育生態論》以及謝雪峰等主編的《體育生態論綱》三本專著問世。這一切都為體育生態學學科的創建和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視野和范式,也為后續理論研究搭建了良好的平臺。不難看出,國內外的學者從不同側面對體育生態思想的現狀與發展都做了有益的研究,為體育生態學的構建與發展提出了非常有價值的參考與建議。雖然學者對體育生態學的界定表述各異,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但是本質上是一致的。其研究脈絡都是由淺層生態體育逐漸過渡到深層生態體育,即將生態由最初局限于自然生態,強調體育實踐中自然環境和體育的相互影響轉變為突破自然生態認識的局限性,在注重自然環境的同時,也強調社會人文環境的影響。總之,就是期望能將體育系統和其他自然、社會等生態系統統一起來,進行系統地、整體地研究,為實現“體育—自然—社會—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學者們的研究成果為體育生態學學科的構建與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啟迪。但遺憾的是,相關理論研究成果數量較少。筆者從相關學術期刊數據庫查詢搜索“生態體育”、“綠色體育”、“體育生態學”等關鍵詞所得結果顯示,相關方面的研究論文不足30篇,而以“體育生態學”為研究對象的論文僅有5篇,研究方法也過于單一,理論上不夠厚實,研究還有待于深入。
5展望未來———生態體育的綠色通道
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并不是完美、和諧和簡單的統一,而是矛盾、演化、復雜和纏繞的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系的非線性的世界,體育的發展在根本上與人類文明的發展同構一致。體育作為一種能動改造世界的對象化實踐活動,在未來發展中將會建立體育生態學系統,遵循體育生態學的發展規律,在汲取中國傳統和諧文化精髓的基礎上,皈依《老子》所謂的“道”。體育之“道”,亦乃和諧之“道”。體育之“道”,是建設生態體育,實現體育和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通“道”。生態化是文明發展道路在當今時代的生動體現,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將生態上升為一種文明,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等各領域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必然選擇,也是體育生態思想和諧發展應該遵循的時代背景。所以,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無論是國際社會還是國內學者對體育生態思想的研究已經不局限在體育自身的發展,而更在于體育作為人類特有的一種文化范疇對社會文明的促進作用,對整個人類社會的理性關懷和引導。因此,展望未來,“和諧與發展”可持續發展體育生態思想理念,將會在未來的新時期,搭上高速發展的順風車,快速駛入“綠色通道”。體育生態意識也會逐漸成為大眾的一種共同價值理念、一種全新的體育發展模式,體育生態思想在未來的和諧發展中將更加關注人性的自然回歸,關注體育領域中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實現體育既滿足精神的需要又滿足物質需要的原生態生態位,因為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美好愿望:擁有一個和諧、健康的生態家園。
作者:夏成龍 單位:云南大學
參考文獻
[1]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體育概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57.
[2]孔東.管理生態學[D].蘇州:蘇州大學,2003.
[3]柏拉圖.理想國[M].郭斌和,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57.
[4]李力研.體育:“培養人的勇敢”———亞里士多德體育思想解析[J].中國體育科技,2003,29(5):5.
[5]張兆才.中國近代體育思想產生的時代特征[J].體育科學,2005,25(5):74.
[6]朱欣華.論現代體育生態的歷史淵源與現狀[J].江漢大學學報,2010(3):106.
[7]范國瑞.教育生態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3.
[8]夏成龍.生態視角下民俗體育發展研究———以山東濰坊風箏為例[D].廈門:廈門大學,2014:2.
[9]謝雪峰,曹秀玲.體育生態的敏感因素與體育系統的良性循環[J].體育科學,2005,25(12):86.
[10]熊茂湘.論體育環境構建的系統觀[J].體育與科學,2003,24(6):27.
[11]羅艷蕊,董翠香.環境保護與體育運動的可持續發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5):584.
[12]陳莉,余君.芻議體育與環境保護協調論[J].體育與科學,2008,29(4):59.
- 上一篇:體育教學資產管理論文
- 下一篇:現代中式建筑設計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