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危機教育論文

時間:2022-03-05 12:42:00

導語:大學生心理危機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心理危機教育論文

近年來,時有發生的校園自殺、傷害及精神疾病等心理危機事件引起了學校、社會的高度關注。建立更有效的學生心理危機預防干預機制,以便把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顯得尤為重要。如果這種機制不健全,措施不得力,自殺或更嚴重的傷害行為還會發生。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校園槍擊案說明了這一點,老師和同學很早就發現了兇手(趙承熙)存在心理問題,并進行了一些心理干預,但由于措施不到位,過程存在諸多疏忽,最終釀成了慘案。建立“四早體系”:早教育、早發現、早預防、早干預,探索大學生心理危機的早期發現、有效預防的措施對避免心理問題的惡化,減少校園惡性事件、構建和諧校園具有重要意義。

一、大學生心理危機的主要類型

所謂心理危機是指當事人主觀上認識的失衡,即當事人認為自己所經歷的某一事件或境遇是其個人資源和原有的應付能力所無法解決的困難,引發的無助感和困擾沖突,當得不到及時緩解或幫助時,導致當事人情感、認知和行為等方面的功能失調甚至沖動地自毀或傷及他人,其后果是令人心痛和震驚的。

大學生中常見的心理危機包括:其一,由于人格缺陷、自我認知偏激引發的心理危機;其二,家庭重大變故或激化性事件引發的心理危機;其三,由于教育缺失,行為沖動引發的心理危機;其四,由于戀愛情感受挫,難以自拔引發的心理危機;其五,由于學業壓力、競

爭擇業受挫引發的心理壓力;其六,人際交往矛盾沖突引發的心理危機。

二、大學生心理危機早期發現與預防的措施

(一)探索心理危機發生發展的規律,進行科學預防

大量研究表明,大學生的心理危機有其發生發展的特定規律:

首先,從季節上,每年春季和歲末年初是抑郁癥、精神疾病的高發期,導致自殺率上升。

其次,從學年階段看,第一年,由入學適應不良、專業學習困惑、人際交往引發的心理問題較為常見;第二年至第三年,因學業壓力、情感與戀愛、人際關系、自我發展引發的心理問題為多數;第四年,因就業壓力、擇業困擾、遭遇挫折引發的心理問題較多。

第三,從人群、地域分布上,與城鎮大學生相比,農村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要更多一些;與男性大學生相比,女性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要更多一些;與家境較好的大學生相比,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要更多一些。

認識掌握心理危機的發生規律、早期征兆,細致觀察學生的言語、身體、性格、行為等反常表現,能對學生心理危機的爆發作出預判,要特別關注特殊群體的心理狀況,諸如:(1)單親家庭、孤兒、經濟特困家庭學生,如遇患病、失戀、競爭挫折、考試失誤不及格、家庭重大變故時,情緒行為有無反常等;(2)關注有著人格缺陷、性格暴躁的學生,這類學生自我中心感強烈、極端自私、偏執敵對,常常夜不歸宿、沉迷網絡等;(3)跟蹤關注心理普查篩查出的高危對象;(4)關注處于高自律、高壓力的尖子生等等。力求早發現、早干預,將心理危機化解于萌芽狀態。

(二)以課堂為主渠道,開設心理健康課及專題講座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做好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應立足教育,重在預防。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選修課,確保全體學生受到系統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指導。根據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環境適應、情緒調控、人際交往、戀愛與性、學習方法、珍視生命、擇業觀念等開展教育,適時舉辦專題講座,加強人文學科滲透;通過生命教育,引導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善待人生;通過自我意識與發展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愉快接納自我,積極發展自我,樹立自信,克服自卑;通過生涯輔導課程,幫助學生合理地面對自己的專業和未來發展;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生涯規劃,可以有效地減少困擾,化解潛在的心理危機。此外應增加危機應對教育,讓學生了解什么是危機,人們什么情況下會出現危機,同學的哪些言行是自殺的前兆,以及對出現自殺預兆的同學如何進行幫助和干預。引導學生及早發現需要幫助的對象,提高自助、朋輩互助的意識。(三)以活動為載體,營造氛圍,提升學生心靈品質

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針對性、實踐性和實效性,落腳點是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鑒于大學生的心理困惑具有明顯的共性,心理訓練活動是發展和完善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必要手段,要以活動為載體,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心理素質拓展及團體心理輔導等活動。應經常性地圍繞一些專題開展心理訓練,例如:如何克服考試、人際交往緊張;大學生應確立怎樣的戀愛觀;貧困生如何誠信、自強;大學生活中如何幫他人分擔痛苦傳遞關懷;如何應對求職面試等等,使大學生自我生存、自我調控、自我激勵、自我發展和自我認知等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針對貧困生開展“超越自我,魅力人生”的自信心訓練;針對新生入學適應,開展“相逢、相識在今秋”,針對宿舍人際關系開展“同在屋檐下”,針對畢業生開展“充滿自信奔職場,心懷感恩辭母校”等主題團體輔導活動、特色鮮明的主題班會、系會;在活動中通過分享、感悟、理解、支持,對提升學生心靈品質,樹立自助與助人意識很有益處。

利用校園網絡平臺、校刊、校報、廣播、宣傳櫥窗、展板、宣傳手冊、資料等多種途徑,廣泛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營造關注心理健康的氛圍。每月定期播放心理訪談劇、心理影片;精心籌劃“我愛我”宣傳月活動,組織心理知識競賽,“心靈綠洲”征文,心理漫畫賞析、心理沙龍、排練校園心理劇等主題活動,充分調動廣大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發展。

(四)通過心理普查識別評估危機征兆信息,早期干預,防止心理問題惡化

學院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普查,將測查結果寫成分析報告,提交分管院長、學工處等部門,為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管理提供參照依據。對測查中篩查出的高危對象以合適的方式反饋給各系分管學生工作的書記及輔導員并進行跟蹤關注。咨詢師通過與學生約談,幫助其疏導緩解心理困擾及壓力。此外還派專職咨詢師深入各系走訪了解,識別評估同伴、家長、教職工等提供的危機征兆信息。在此基礎上,分門別類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對重點學生實施跟蹤關注,為心理問題的早期發現及危機預防起到預警作用。

(五)設立宿舍心理信息員,構建宿舍—班級—系—校四級預防預警工作體系

按照青少年心理發展特點,朋輩關系是對青少年個體心理發展影響最大的因素。在宿舍安排心理信息員并發揮宿舍干部的作用,構建宿舍—班級—系—校四級預防預警工作體系,是將心理危機的早期發現與預防工作落到實處,實現點面結合的必要措施。在四級防御工作體系中,學校負責統一領導,提供專業化服務;系級部門肩負本系統的管理教育工作;而建立在班級、宿舍的防御環節最為關鍵。如果說四級防御網絡體系構建了自下而上的校園安全網,那么心理委員、宿舍心理信息員、學生骨干就是這個網絡中的必要支點。大量實踐表明,發生在校園里的心理危機事件,學生往往是問題的最早發現者,在實施跟蹤關注及心理康復過程中,他們又適宜在自然狀態下提供朋輩溝通、關懷支持和信息傳遞,此舉能有效提高心理危機防御的覆蓋面和輻射力。

(六)隊伍建設與培訓雙重并舉,提高對心理危機的識別干預能力

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中,要一手抓隊伍建設,一手抓隊伍培訓,建立一支以學生政工干部為主體、專業教師為依托、學生骨干為基礎,專兼結合、院系結合、師生結合的骨干隊伍。通過組織政工干部、輔導員、宿管工作人員、學生干部、心理協會成員、班級心理委員、宿舍心理信息員等各類培訓,一方面提高他們自身的心理素質;另一方面提高他們覺察心理問題的敏感性和對心理危機的識別干預能力,增強他們自助與助人的責任意識和專業知識,使他們在心理危機的早期發現和預防中發揮重要作用。

(七)變被動為主動,積極提供多形式的咨詢服務

院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堅持“面向全體、兼顧個體、預防為主、促進發展”的指導思想,積極為學生提供多種方式的咨詢服務:一是“坐診”式,中心專兼職咨詢師定時值班,接待來訪學生;二是“預約”式,通過電話、網絡、預約登記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其指定教師的咨詢服務;三是通過電話、信息網絡平臺為不愿面談的學生提供咨詢;四是“約談”式,對心理測試等各方面反映出的高危對象,主動約談、評估,必要時跟蹤關注、輔導;五是“關懷”式,主動與特殊家庭(孤兒、單親、重大變故等)、經濟特困學生交心談心,了解其心理現狀和具體困難,提供心理關懷和心理支持,與學生資助中心協作,把解決具體困難與心理疏導、優化心靈品質教育結合起來;六是發揮網絡資源優勢,為學生推薦專業化咨詢渠道,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七是“轉介”式,對評估出有嚴重心理障礙或早期精神疾病癥狀的學生,及時轉介到專業醫院治療,有效避免了心理疾病的惡性化。

(八)整合各方面教育資源,構建大學生社會支持系統

有研究表明,社會支持水平與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況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通過提供社會支持,能有效降低個體身心不良癥狀的嚴重程度。大學生的社會支持主要來自學校、教師、學生群體和家庭等方面。因此高校應通過各科教學滲透、管理服務、班主任工作、大學生社團活動、校園文化生活及各種體育、娛樂活動等途徑,整合校內外各種資源,優化校園心理環境,強化育人意識,真正形成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的工作新態勢,使學生時時、事事、處處不斷得到心理上的支持和激勵①,有效預防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惡化、減少心理危機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