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論文-談談初中作文教學中的“授”
時間:2022-06-13 10:05:00
導語:語文教學論文-談談初中作文教學中的“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古人在論述文章寫法時,曾說“定體則無,大體須有”(金·王若虛《文辨》),又說“學文之事,可授受者,規矩方圓;其不可授受者,心營意造”(清·章學誠《文理》)。這些關于寫作的經驗之談,至今仍有其重要的指導意義。正如水隨容器賦形而本身卻并無定形一樣,文有法卻無定法。也正因為這樣,作文教學才愈顯得困難重重。曾聽過這樣一種說法:學生的作文是自己學會的,不是教師教會的。此話看似有理,但未免失之偏頗,因為它有意貶低了教師“教”的主導作用,若照此邏輯推演,作文指導就成了多余。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細細體味起來,這句話本身就含有為達“不教”之目的必須有一個“教”之前提的意思。教師的作用在于“引路”、“開門”,路通了,門開了,登堂入室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教師不該并且也無法代替。作文教學的關鍵問題實際上就是如何“引路”、怎樣“開門”的問題。基于這點認識,下面就初中作文教學中“授”的角度,略陳管見。
一、初中作文教學可從傳授些基本的寫作知識入手
從根本上說,寫作不是知識,而是一種能力。但從知識與能力相互作用的關系來看,知識是能力發展的重要條件,學生的能力是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掌握知識、運用知識而獲得的,離開了知識的傳授和學習,能力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實踐也已證明,缺乏必要的寫作知識,是作文能力發展的重大障礙。所以,初中作文教學也可從傳授一些基本的寫作知識入手。這些知識,即文章寫法的共性,也就是古人所謂的“大體”和“規矩方圓”,屬于“可授受者”。諸如如何觀察積累,如何審題立意,如何選材剪裁,如何布局謀篇,如何處理詳略,如何開頭結尾,如何銜接照應,如何敘事記人,如何寫景狀物……等等,這是前人總結的經驗,掌握了這些基本知識,作文時就敢于動筆實踐,就像學會了裁剪知識,給你一塊布料就敢下剪刀一樣。初中生掌握一些寫作知識,其好處就在于對寫作思路和方法起到引導與規范的作用,即使開始時可能顯得被動和生硬,也總比一味堵塞或任其泛濫要好得多。
初中生一般已經具備了初步的記敘、議論、抒情等作文能力,根據能力對知識的掌握又起促進作用的原理,在初中階段,學習和掌握一些比較系統的寫作理論知識,也具有現實的可能性。
但是,眾所周知,作文課又最忌上成純理論色彩的知識課,那么這些寫作知識的傳授應通過怎樣的途徑來實現呢?
二、讀寫結合,是“授”與“受”之間的橋梁
作文知識是一種抽象,必須結合具體的文章去揣摩才能深入領會,然后還需嘗試以領會到的知識付諸實踐,才有取得實效的可能,這就突出了“讀寫結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師的“授”以學生的“受”為目的,“授”與“受”之間,是以千姿百態的各類文章為中介來達到理解的默契和情感的共振的。教師應盡量地發揮教材的潛在因素,讓學生在閱讀這些內容不同風格迥異的眾多課文的過程中,理解一些寫作方法的共性,形成知識體系。如通過學習《荔枝蜜》、《白楊禮贊》,理解象征聯想、托物抒情的寫法;通過學習《誰是最可愛的人》,領會圍繞中心選擇典型材料及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的寫作方法;通過學習《論雷峰塔的倒掉》,領會以議為主、議敘結合的寫法及借景生議、借物生議、借事生議等3種具體形式。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現行教材在編寫體例上重視讀寫結合,讀寫訓練的安排具有階段性、連貫性和系統性的特點,教師應充分發揮教材的優勢,以讀導寫,讀寫結合。
但是,在閱讀教學中結合傳授寫作知識,必須針對具體課文的特點找準“結合點”,然后以課文為寫作范例,把寫作知識的傳授,融會于具體課文的閱讀指導之中,使學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心領神會。這樣才能克服學生在學習作文知識時可能產生的厭煩情緒和心理障礙,改變“授而不受”的無效勞動現象,反之,若離開課文只單純講那么幾條干巴巴的筋,紙上談兵,于事無益,反而會敗壞學生的胃口,導致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的結果。
例如,情景交融是記敘文寫作中常用的知識,朱自清的《春》就是成功運用的典范。而為寫景而寫景又是初中生作文中的常見病之一,所以,《春》的教學就不能對這一知識點視而不顧或泛泛而談,而應結合具體的句段,切實指導學生領悟情境交融法運用時的四種具體形式:①作者開篇伊始就把自己對春的向往之情作了直接的抒發(“盼望著,盼望著……”),然后再引出對春景的描繪。這是由情引景。②作者在具體生動地描繪了春草、春花、春風、春雨、迎春等5幅畫圖的基礎上,結尾處水到渠成地用三個比喻句來謳歌春天,抒發情感。這個結尾正是對前面5個畫面所包含的感情的總揭示。由此可見,作者并非為寫景而寫景,繪春的目的,是為了烘托愛春的感情。這是以景托情。③第4自然段描繪春花圖,表面上看起來沒有一句話是抒情的,然細細品味,卻“一切景語皆情語”,句句洋溢著對春花的喜愛之情,情景像水乳一樣交融在一起。這是寓情于景。④在“迎春圖”中,作者既描繪了一派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景象,又抒發了滿腔的激情:“一年之計在于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這里,有景有情,情與景交相輝映,相得益彰。這是情景相生。通過以上有目的的引導分析,借助課文生動形象的語言文字的感染以及各種教學手段(如聲情并茂的朗讀)的強化滲透,學生對情景交融這一寫作知識怎能不達到具體的理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古語云: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知音。實踐性是寫作自身的一個重要特點,掌握寫作知識的最終目的,就是用寫作理論來指導寫作實踐,提高寫作能力。而任何作家、教師都無法直接傳導寫作能力,只能傳導一些知識和方法,然后由學生完成把它轉化為能力的任務。這“轉化”的過程,就是運用知識進行長期的、反復的、刻苦的實踐練習的過程。那么,在多種多樣的具體練習形式(如命題、半命題、給材料作文以及仿寫、擴寫、縮寫、續寫、改寫等)當中,有沒有一種最基本最直接又最容易實現遷移的訓練形式呢?
三、仿寫,是讀寫結合橋梁上的首次車
常有教師因埋怨學生作文缺乏“新意”而不準摹仿。其實,一味要求學生作文有“創新”,不落俗套,像要求作家那樣,這不符合實際。“依樣畫葫蘆”是貶義,但若能照著樣畫得像倒也是可褒的。古人畫竹能達到“成竹在胸”,就是事前經過千萬次“摹竹”的。由仿到創是學生掌握技能的一條普遍規律,仿寫(注意:這和“抄襲”是截然不同的,兩者不能混為一談),正是讀寫結合的最初的直接實現。為什么《中學生優秀作文選》、《作文》、《作文周刊》、《作文通訊》等刊物備受師生們的青睞呢?主要原因就在于,這些刊物為他們提供了眾多可在教學中作為范例的優秀作文。事實上,很多作文寫得好的學生就是最初借助摹仿的方法慢慢地摸著門道的。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摹仿能力強的這一優勢,在結合課文傳授寫作知識的基礎上,指導學生仿寫練筆,達到既鞏固知識,又鍛煉能力的目的。仿寫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一是仿其意(即立意、中心)。如學了《我的老師》、《背影》、《回憶我的母親》、《藤野先生》等課文,可讓學生寫寫自己的老師、父母或其他長輩,表達自己對他們的敬愛或懷念之情。
二是仿其格(即思路、結構)。如學了《一件珍貴的襯衫》后,仿其“一物串聯”、以小見大的思路,回憶倒敘、首尾呼應的結構,以《一件(張、個、只……)珍貴的××》為題,練習寫作。
三是仿其法(即表達方式、表現手法)。如學了《荔枝蜜》、《白楊禮贊》、《愛蓮說》等課后,仿其比喻象征、托物抒情的手法,寫一寫老牛吃苦耐勞的精神、小草適應環境的能力、粉筆舍己為人的品格等等。學了《春》這課,仿其情景交融的寫法,完成以《夏》、《秋》、《冬》為題的寫景作文等等。
實踐表明,學生用仿寫法完成的作文,形式上與原文是那么相似,但內容上又絕不雷同,這不正是讀寫結合的具體成果嗎?
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自身。學別的行當大體如此,寫文章,恐怕連這也難以做到,只能是“師傅指指門,修行在自身”。學生在“規矩方圓”基礎上,多寫多練,摸著了門道,再進一步經過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