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德育探索

時間:2022-10-31 08:21:40

導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德育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德育探索

摘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在現行德育教科書中均有所涉及,但由于教科書出版的相對滯后性,德育教科書中如何及時地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通過對初中德育教科書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現狀和存在問題的分析,此研究就德育教科書如何進一步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了實施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德育教科書;融合

德育教科書作為學校道德教育的載體,在道德教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德育教科書所秉承的價值理念和選用的教育內容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就顯得意義非凡。《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強調指出,公民道德建設應該“堅持繼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1],說明在道德教育過程中,既要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應該弘揚時代精神,突出當代中國社會發展中的核心價值觀念。為此,德育教科書需要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滲透核心價值觀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追求,是評價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2],反映了時代精神的基本特征,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最基礎、最核心的部分,引導著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3]。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檢驗道德教育目標的標準,它為學生如何適應社會生活提供了明確的價值準則。正是因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德育教科書有著內容和載體的密切關系,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該如何融入德育教科書就成為當下學校道德教育廣為關注的問題。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初中德育教科書的現狀分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尤其是21世紀新課改之后出版的初中德育教科書,都有一定比例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的內容。當然,由于在編寫出版這些德育教科書時,24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沒有系統提出來,所以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分析2003年實驗版及以前的德育教科書中價值理念存在一定程度的價值“后設”之嫌。但從現實角度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理念其實都已實存于學校道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之中。因此,從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來分析實存于初中德育教科書中的核心價值內容與“后設”并不矛盾,反而可以更清晰地提煉出德育教科書中的價值觀念。1.德育教科書中的國家價值目標“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價值目標,旨在構建繁榮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領域的具體體現。歷年來的德育課程標準中關于國家層面的諸如富強、民主、文明等價值教育目標都有著具體要求,在德育教科書的基本國情部分也有著對國家層面價值目標的闡述。具體來說,初中德育教科書通過國情教育來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我國人口、資源和環境等方面的情況,了解我國在科技、教育方面的發展現狀和實施科教興國的意義,體會科技創新對國家繁榮富強的作用,并在初中二、三年級分散安排了科技創新和國家繁榮富強的內容。關于民主的觀念,德育教科書主要從政治方面的民主(如國家的政治制度及政治生活),日常生活方面的民主(如與父母、老師相處和交往中的民主)以及公共生活方面的民主(如公共利益中的公私之間等)來講述,基本囊括了民主的各個方面,落實了德育課程標準中有關民主的要求。除了富強、民主的理念之外,德育教科書還通過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建設美好家園的追求來體現文明和諧的價值目標。和諧思想主要是通過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來體現,在“一綱一本”時期的德育教科書中,雖然有著關于“人與自然”的論述,但相對于“人與社會”和“人與自我”兩部分而言,則顯得分量不足。進入21世紀以來,在2003年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對“人與自然”的關系給出了不同層面的要求和規定:在課程分類三維目標中均有提及“人與自然”的要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中提出“親近自然,愛護環境,勤儉節約,珍惜資源”;在能力目標中提出“培養愛護自然、鑒賞自然、保護環境的能力”;在知識目標中要求“了解我與自然的規范”[4]。關于“人與自然”的理念很好地在同一時期的德育教科書中得以體現。如在這一階段的教科版和人教版《思想品德》實驗教科書中,都有關于“人與自然”部分的論述。盡管這兩個版本德育教科書中關于“人與自然”部分所占比例不盡相同(人教版用了一課的部分內容來講述人與自然,而教科版則更重視這方面的教育,用了一個單元來描述人與自然),但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論述都是一致的,都是在講述了人類對自然的態度的基礎上來進一步闡述人與自然的關系,體現了和諧的理念。2.德育教科書中的社會價值取向營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秩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改革開放以來,圍繞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思想路線,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整個社會不斷涌現出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自主、平等、競爭、效率的觀念,同時法治理念也成為社會的廣泛共識。與之對應的這些社會層面價值取向在學校教育的德育教科書中也得到了較為充分地體現。公平、正義是現代社會不斷追求的理想和目標,同時也是衡量國家和社會發展的標準之一。初中德育教科書從崇尚公平、維護正義和倡導平等等方面對公平正義的理念進行闡述。1949年以來的初中德育中,“平等”理念最早出現于1986年《中學思想政治課改革實驗教學大綱》的“公民”部分中的社會主義社會的人與人的新型關系:“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保?]此后德育教科書中“平等”這一理念主要包括人與人交往的平等(與父母、老師和同學,學會與他人在平等的基礎上交往),以及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即公民權利的平等等。如21世紀新課改以來的教科版《思想品德》實驗教科書中“平等”的理念,先后在七年級“人與人之間”單元、八年級“在同一片土地上”單元、九年級“漫步地球村”“同在陽光下”“新的旅程”單元出現并得到論述。德育教科書中通過教育學生正確對待生活中的“不公平”來樹立公平的合作意識。如人教版《思想品德》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我們崇尚公平和正義”中分兩課來分別講述“崇尚公平”和“維護正義”思想。現代社會是法治社會,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需要法律的規范,學校教育也離不開法治教育。因此,法律部分也因此成為德育課程四方面內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國情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新課改之后出版的《思想品德》實驗教科書中,關于法律教育內容,分別從法律與個人生活、法律與社會、法律與國家三個不同層面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采用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方式,在不同年級段均有所涉及。如教科版《思想品德》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無序和有序”單元中,先是講述規則與秩序,然后在此基礎上引出對法律的初步認識;論述規則之后,教科書接著對法律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在比較了法律、道德、紀律、章程、宗教戒律等異同之后,給出了法律的概念,并對法律的作用進行了介紹。八年級和九年級幾冊教科書中也提及了法律的問題,層次逐漸上升,主要包括與他人、社會及國家等方面的法律內容。3.德育教科書中的個人價值準則以“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為核心的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覆蓋了個人道德生活的各個領域,是全體公民都應該恪守的基本道德準則。作為公民,首先要有著強烈的愛國意識,熱愛自己的國家,時刻將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在此基礎上,還應該熱愛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秉承愛崗敬業的思想,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中去。在個人道德品質上認真要求自己,嚴于修身,努力做到誠信友善。因此,德育課程標準就應該遵循著個人道德的主線,從涉及到關于個人的成長、個人與他人和集體的關系、個人與社會及國家的關系幾個部分來對個人在自己成長、與他人和集體交往、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方面的道德品質進行具體規定。在我國德育課程及教科書中,有著關于個人的道德要求,這也與德育課程本身的要求是吻合的,因為德育課程就是應該為培養有道德的公民服務。1949年至今,在社會主義建設走過的幾十年風雨歷程中,涌現了很多杰出的時代英雄,他們憑借著堅持不懈的精神和個人頑強的意志力,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默默耕耘,并取得了不平凡的業績,成為他們所處時代的楷模。這些不同時期的時代先鋒及其精神(大慶精神、雷鋒精神、孔繁森精神、抗洪救災精神等)都在相應時期內對整個國家和社會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初中德育教科書將這些涌現的時代精神提煉出來,在教科書中以文本的形式呈現出來,從而教育學生樹立良好的個人道德品質。通過對新課改以來的德育教科書中所列舉出來的這類人物及其精神的事例進行歸納分析,發現這些精神集中反映出熱愛祖國、愛崗敬業、甘于奉獻、勇于進步、誠實善良等良好個人品質。具體來說,主要有以王進喜和時傳祥等人為代表的在工作崗位上默默無聞的甘于奉獻型精神;以袁隆平、許振超、包起帆等人為代表的通過不斷學習的勇于創新型精神;以雷鋒等為代表的樂于助人型精神;以焦裕祿、孔繁森、鄭培民等為代表的樸實為民的公仆型精神等??傮w來看,這些模范人物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譜寫了一個個感人的事跡,生動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良好的個人道德品質。德育教科書中將這些人物的事跡呈現出來,雖然沒有完全提煉概括出這些人和事所表現的精神,但透過這些故事可以讓學生感受和思考這些需要大力弘揚的個人道德品質,從而影響學生。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初中德育教科書有待完善的問題

通過以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科書的現狀分析可以看出,初中德育教科書的內容基本涉及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關于國家、社會和公民個人三個層面的要求。核心價值觀念在德育教科書中均有不同程度得到體現。但由于現行出版的德育教科書大多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之前編寫的,所以在德育教科書如何系統融入核心價值觀方面,仍存在著進一步需要完善和改進的空間,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缺乏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集中論述且部分內容不足愛站網在新課改之后的實驗版及之前出版的德育教科書中,由于國家還沒有系統地提出關于核心價值觀的論述,因此,教科書中雖然都涉及到了核心價值觀所提及的各個方面,但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都是采用分散或隱性的方式來呈現,缺乏集中或顯性的論述,這也造成了德育教科書中部分核心價值理念在體現程度上相對不足。近年來出版的德育教科書中,關于核心價值觀中國家層面的文明、社會層面的自由等理念的論述就相對不足。自由是社會人的一種權利,是建立于對他人和社會的無傷害的前提下自身權利的體現,是人自覺自主的活動,表現出來的是人之為人的本性之美[6]。但德育教科書中缺乏對關于自由的直接闡述,只是在對個人與集體關系的論述上涉及到一些關于自由的理念,因此對自由的敘述有待強化。另外,關于法治的論述也顯得分量不夠,且法律教育的內容多是分散于整個教科書體系之中,缺乏相對集中論述的內容。因此,需要在新版的德育教科書中集中安排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而且應該全面涉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層面的每個具體要求,從而解決對核心價值觀的集中論述缺乏及部分內容不足的問題。2.落實三維目標上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形式化與虛無化傾向愛站網學校道德教育旨在實現學生“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四方面的統一,但目前大多數道德教育在內容和方法上仍然停留在比較注重道德認知層面,而相對忽視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具體落實,沒有全面地將“知、情、意”的因素融入教育過程之中,從而難以真正地“導之以行”。德育教科書在貫徹落實課程三維目標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融入。價值觀教育在德育教科書中的安排往往只是注重通過讀、寫、背等方式來讓學生識記價值觀的條目,而沒有注重如何去踐行和實踐這些價值觀。學科知識在德育教科書中占據著主要的部分。教科書通過一系列的關于道德的規范和學生需要遵守的價值觀念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而這些道德知識正如杜威所提出的“關于道德的觀念”(ideasaboutmoral),是直接傳授的道德知識。這些觀念不能自動地轉變為好的品格和好的行為,不是真正的能夠影響和改進行為、使行為變得更好的“道德的觀念”(moralideas)[7]。這種“關于道德的觀念”是為了知識而教的知識,突出了一種比較嚴重知識化的主知主義傾向。在這種知識化傾向的帶動下,德育課程教學也就成了“關于道德的觀念”的教學,德育課程變成了與學校開設的其他學科一樣,都是為了能夠通過知識性的考試。同時,德育教科書把關于核心價值觀內容目標和要求一味地拔高。它的部分活動設計缺乏符合學生實際生活的可操作性方案,空話較多,落實難和可操作性不強。如德育教科書中“討論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對于中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意義”的活動設計就比較難以付諸實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形式和虛無傾向。3.在處理古今中外文化之間的關系問題上有待進一步優化愛站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讓其進入教科書是時展的必然要求,但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如何正確處理好文化的傳統與現代、中國與外國的關系問題上還沒有明確的規定。所以,初中德育教科書中怎樣正確處理好這兩對矛盾之間的關系有待進一步去思考和探索。傳統文化從廣義上來說就是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社會發展沿襲過程中所創造和積累的各種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現代文化則是相對于傳統文化而言,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創新,主要指由傳統社會向經濟富裕、政治穩定、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過渡中形成的文化[8]。兩者之間有著較為密切的血緣關系。各種傳統文化是現代文化的源泉和根蒂,是現代文化的祖先。現代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同時,現代文化作為新興的文化,理應將時代精神和現代中國人的主流心理特征反映和體現出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集中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對傳統文化進行了進一步深化與發展,也充分吸納了世界各國的優秀文明成果。在對待這些關系問題上,需要注意避免全盤接受的民族文化保守主義和全盤否定的民族文化虛無主義兩種極端傾向。在此基礎上,將這些理念貫徹到德育教科書中,同樣也面臨著該如何進一步優化德育教科書中的古今中外文化關系問題。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關系問題上,現行部分版本德育教科書在主題表達、案例選擇、活動設計等方面還存在著一些比例失衡現象,如故事內容、人物形象的選擇有著過多的外國元素,而關于中國優秀傳統的內容顯得分量不夠。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德育教科書的實施路徑

未來德育教科書中該如何及時地反映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該怎樣更好地融入到德育教科書之中,這既需要研究制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入德育教科書圖譜,正確處理好核心價值觀內容在教科書中的邏輯關系;還應該注重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具體可操作性,使之能夠真正落到實處;在此基礎上,還需要正確處理好德育教科書中文化的傳統與現代、外國與中國的關系,從而在德育教科書中實現價值觀的全面融合。1.處理好核心價值內容在教科書中的邏輯關系,做到“集中”和“分散”相結合。對照《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總共54條課程標準內容,可以發現,其中直接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課程標準就有33條,所占比例高達61%,全部覆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12個范疇[9]。為體現課程標準的要求,可以嘗試研究制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科書圖譜,突出德育教科書中核心價值內容的集中性和全面性。在集中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上,教科書編寫者可以根據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科書的指導思想,遵循學科邏輯、學生心理邏輯和教師教學邏輯,系統安排相對集中的章節論述核心價值觀,旨在讓學生能夠系統理解和掌握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和精神。德育教科書中既可以有專門章節集中闡述,又可以安排分散、螺旋式滲透的方式,努力做到由近及遠、漸次展開、貫穿始終。如教育科學出版社新出版的《道德與法治》教科書,在九年級第一單元中就集中安排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利用專門章節來闡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中,通過衛星上天、當家作主、文明有序排隊以及和諧相處的圖片來闡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理念。在社會價值取向層面,教科書中選取關于戶籍制度、醫療保險制度、義務教育和依法治國等材料來說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念。在公民個人價值準則層面,教科書選取了錢學森、林亞業、孫東林和劉盛蘭的事跡來分別詮釋“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個人道德品質。同時,新版德育教科書將法治教育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2016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頒發的《關于2016年中小學教學用書有關事項的通知》(教基二廳〔2016〕12號)文件中,明確指出為了貫徹落實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中要求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決定從2016年起,將義務教育階段起始年級的“品德與生活”和“思想品德”教科書名稱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10]。教科書名稱變化的背后實則是理念和價值觀的變化?!胺ㄖ巍倍种苯映霈F在教科書名稱之中,足以說明法治教育在中小學教育階段的重要性。相較于實驗版《思想品德》教科書對法律內容的分散安排,最新出版的《道德與法治》教科書中,法治教育的內容安排相對集中,將八年級下冊設定為社會主義法治教育專冊,集中講述法律內容,提高法治教育在教科書中的內容比例,同時在其他各冊也分別涉及和強化法治教育。德育教科書在集中闡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還可以采取分散的方式將核心價值觀的12個主題詞再分別滲透到各年級的教科書之中,運用螺旋上升的編排方式在教科書中逐步滲透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如新編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教科書中,上冊在“少年有夢”中貫穿了愛國主義教育。在“活出生命的精彩”中,從敬業的角度引導學生認識平凡中的偉大;在“網上交友新時空”中隱含著誠信的意識;在探討同伴、師生、親子等關系時從不同角度落實了友善的價值觀。下冊“青春時光”中涉及到自由、友善、文明、愛國的理念,“在集體中成長”中滲透了公正、平等、敬業和友善等核心價值的理念。2.強化核心價值觀細目的可操作性,打通“知識”與“生活”之間的價值鏈接。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科書的同時,需要掌握好“知識邏輯、生活邏輯和教育邏輯”三者在教科書中的關系,掌握知識邏輯,通曉生活邏輯,從而形成教育邏輯;打通“符號、意義和生活世界”這三個世界的關系,架設它們之間的橋梁,從而幫助學生以符號世界為手段來揭示意義世界,從而指導和引領生活世界[11]。在初中德育教科書中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不僅要傳授學生“有助于道德的觀念”和“關于道德的觀念”,更需要注重“道德的觀念”,使“有助于道德的觀念”和“關于道德的觀念”支撐學生在體驗和實踐中獲得“道德的觀念”,從而打通“知識”與“生活”之間的價值鏈接,讓核心價值內容落到實處。當下,在核心價值觀“三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原則的指導下,學生們都能夠記住24個字的核心價值觀內容,但當面對“我該如何做”這類現實問題時卻往往感到茫然和困惑。以“愛國”為例,從古至今,愛國都不應該是空洞的口號,“不是抽象的、虛幻的,都是有著具體的內容和思想原則的”[12]。當學生在面對具體事情時,到底該怎么去踐行“愛國”這一理念,愛國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表現,這些都可以通過“少年有夢”的夢想教育,將個人理想和愛國情感結合起來,從而落實愛國主義教育。在強化可操作性上,德育教科書應該以初中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依據,以青春生命與他人、集體、社會、國家以及全球關系的發展為線索,有機整合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教育和國情教育等四個方面的教學內容,使核心價值觀落到實處。如新編人教版《道德與法治》教科書在內容設置上,就圍繞著學生的生活主線來落實教學內容,在七、八、九年級的教科書中分別安排學校生活、社會公共生活和國家政治生活為主題的內容,實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2個范疇細目的全覆蓋。所以,初中德育教科書在落實這些要求時要盡量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性和可操作性,努力讓“有助于道德的觀念”和“關于道德的觀念”真正成為“道德的觀念”,從而讓學生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3.注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實現核心價值觀的全面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過歷史的傳承,如今已經廣泛滲透于人民的思想觀念和日常行為之中,成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不可或缺的重要財富。其所倡導的愛國敬業、社會和諧、個人修養、仁愛誠信等優良傳統至今都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爸腥A文明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今天依然是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保?3]傳統文化為現代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養分,而現代文化則為傳統文化的進一步深化發展賦予了新的契機。因此,在德育教科書內容的編排上要妥善處理好“古今中外”文化之間的關系。秉承“兩有”和“兩相”的方針,即對傳統文化和外國文化要做到有區別地對待和有揚棄地繼承(“兩有”),使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外國文化與中國文化彼此之間能夠相適應和相協調(“兩相”),從而實現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兩創”)。通過對比實驗版和最新版德育教科書的內容,筆者發現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教科書中很多關于外國的案例被替代或刪除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這充分表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為突出傳統文化,在德育教科書學習主題的命名以及正文內容的表述上,都應該盡可能地引入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從而讓學生在“隨風入夜,潤物無聲”中理解和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新編人教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科書中從“青春有格”一課的命名,到內容“行己有恥”和“止于至善”的論述,以及教科書中《大學》原文語句的引用和“慎獨”等鏈接的呈現,都是傳統文化具體內容的體現。德育教科書通過這樣的設計,可以讓學生領會和認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神內涵,從而進一步強化傳統文化教育。教科書的編寫需要做到“既與時俱進,又不拋棄傳統的原則,敢于否定不合時代的舊有經驗,同時吸取世界教科書的編寫經驗,從而探索新的教科書呈現方式和編輯設計,進行不斷超越”[14]。因此,從整體上看,初中德育教科書的編寫應該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外國優秀文明成果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方面價值教育的全面融合。從縱向時間上來看,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汲取時展的精華,實現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顯示出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在橫向空間上來看,除了擁有中國文化之外,德育教科書還應該有一定的外國文明成果來體現國際視野,做到在課程理念、知識觀、學習觀、課程評價、課程文化等方面,既立足于中國國情,又順應國際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各國的文化林林總總,屬于世界性的;同時,文化又是具有民族性和區域性的。因為“民族性和國度性是文化的重要屬性之一”[15],所以,對青少年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德育教科書,既要反映人類文明共性和共同價值的東西,又要將中華民族特色文化傳遞下去,將這些重要的、共同的價值理念體現到教科書中對學生進行影響和教育。讓學生通過德育課程的學習,充分認識和了解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在鑒別對比過程中發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我國社會主義政治體制的優越性,從而更加堅定地熱愛中華文化和社會主義祖國,樹立基本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意識。在這三者中,“文化自覺是一個民族在文化上的覺醒、使命和擔當;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的傳承、開放與超越;文化自強則是一個民族文化發展的方向、目標和路徑”[16]。努力做到在文化反思中構建自己的民族文化,既不全盤西化,也不全盤復古,而是在反思、對話中保存、維護、改造、創新,實現價值觀的全面融合,這也應該是德育教科書所肩負的重任。

作者:陶芳銘 單位:浙江樹人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