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策略性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10 09:56:00

導語:加強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策略性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加強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策略性研究論文

摘要:在德育工作中,高中學校既要遵循德育建設的普遍規律,又要適應高中學生身心成長特點,使德育工作能切實、有效、適宜地進行。本文試從擺正德育工作的位置,重視學生的主體需求,創設良好的校園文化、強化家庭和社會的德育作用等方面,就加強普通高中學校德育工作做了一些探索。

關鍵詞:德育;校園文化;策略性思考

素質教育的推行,已成為包括教育界在內的社會各界的共識。素質教育是以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為目的,以提高國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身體心理素質為宗旨的基礎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是素質教育的靈魂。

有人說,“對于社會來說,學校就像工廠,學生就像產品:學習成績不好是次品,身體素質不好是廢品,道德品質不好是危險品。”此話不無道理。普通高中學校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基地,必須使學生具有較好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因而,學校必須把德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學校要形成全員育德的良好氛圍,讓學生在系列實踐活動中升華道德情感,在體驗中形成道德品質。在思考高中德育工作出現的問題的應對策略時,筆者有幾點體會。

一、擺正德育位置,置德育于重中之重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教育與發展的主題,加強與改進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則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筆者認為,針對學生的實際,普通高中學校學應自始至終把加強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質作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務和基本落腳點,轉變觀念,擺正位置。

首先,在德育實施過程中,應將教學式德育與活動式德育結合起來,在認真務實地開展德育課的同時,還要輔之以行為性的活動,將德育貫徹到學生的切實行為中去。只有這樣,學生在思想教育中形成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才能轉化為學生積極向上、自主自覺地學好文化和技能的內在動力,才能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其次,德育是一種靈魂的塑造,教育者的教育行為轉變為學生的道德認知,影響學生的道德心態,浸染為學生的道德意識和道德情感,進而使學生付諸實踐,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它涉及到認識質變的完成,需要以無數次道德的量的積累為基礎。

因此,高中德育者應首先樹立起一種長期作戰的準備,培養自身的一種德育耐心,在德育過程中不斷修整和調節自己,但要自始至終擺正德育的位置,爭取在這一長期的教育過程中,不斷取得優質的德育成果。

二、重視主體需求,寓德育于精神引導

高中德育工作的主體是人,是當代的高中學生。忽視這一根本主體,就會使高中德育工作陷入簡單的教條主義之中。高中學生這一青少年群體有著鮮明的生動性、豐富性、多樣性,這些個體對生命有著獨特的體驗,對精神有著獨特的追求。這就對教師這一引導者提出了獨特的要求。

首先,堅持學生的主體性,即是要引導中學生主動參與德育活動,在活動中自我體驗、自我探索,并進行自我教育,學會自我約束、自我反省、自我提高,進而增強學生的道德認識和判斷能力。正如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真正的教育是促進自我教育的教育,只有學會自我教育的人才可能成為真正的人”。道德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教育形式,其更注重于一種深度的內在修養和強度的自我約束、自我控制,將社會要求內化為個人品德,使學生獲得一種道德認知和道德自覺。

其次,增強對學生的綜合關注、及時對學生進行心理綜合輔導成為教師德育工作中的一個細節性要求,這對于化解學生的心理問題,培養健康向上的態度、價值觀、情感、意志、品質、個性等十分重要。同時,還要建立朋友式的師生關系,引導學生鑄就自尊、自信的品質,堅忍不拔的意志,刻苦奮斗的精神,承受壓力、適應社會的能力,擁有關心他人、關心集體、愛憎分明的人生態度。只有明確了學生在德育中的這一主體性地位,將教育活動看作是對學生和發展的引導和規范,讓他們及時調節主體自我與非我的影響因素,才能逐步實現學生道德的進一步完善。

三、建設校園文化,寓德育于潛移默化

學生正確人生觀的樹立,高尚道德人格的養成,健康審美趣味的提升,無疑受到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熏陶影響。因此,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對于優化育人育德環境,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提高整體辦學水平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首先,要引導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學做好人。學校教育不僅是知識技能,更應是一種受用終生的科學人文精神,中學階段是中學生“三觀”開始形成的階段,夯實正確的思想道德基礎顯得尤為重要。公務員之家

其次,培養個人的良好行為習慣亦極其重要,它可以轉為一個人的內在性格情操,影響其一生的發展。而這不僅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德育工作開展和落實的本來意義。這就要求德育工作著力于學生細節的習慣養成,綜合多種教育方式,全面提高學生的“知、情、意、行”,最終使之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總的來說,即注重一種養成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再次,注重校容、校貌的美化,通過多種形式,樹立良好的校風、學風,營造一種積極、健康、活潑、有序的校園文化氛圍,這也是于德育建設切實而有利的一種環境創設。

因此,切實加強校園文化的建設,形成一種具有健康輿論導向和凝聚力的校園精神,在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種勢在必行的選擇。

四、重視家庭作用,寓德育于家校聯系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自身的道德修養與文化水準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家長、家庭環境在德育這一工作的開展過程中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高中學校應該積極引導所有家長樹立正確的德育觀念,明確家庭德育的重要作用,改變“重智輕德”的舊觀念,樹立“做人”和“求學”并舉的家庭德育觀念。在家庭中,積極實行養成教育,培養子女良好的道德習慣,為子女創設良好的道德環境并身體力行。這樣,才會使得高中學生的德育,在學校和家庭之間,真正地連貫起來,將德育之路貫徹到底。

同時,在中學生的道德教育過程中,學校可與家長建立聯系,定期開展家長會,指導家長明確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一方面,使家長了解子女在校的狀況,明確學校道德教育的要求,從而有針對性地對子女進行教育或施加影響;另一方面,學校也可以掌握學生在家庭的現實表現,從而改進學校道德教育。

五、聯合社會各界,寓德育于多管齊下

社會德育環境之于個體道德環境,正如“海洋”之于“魚兒”,這種大環境對個體道德成長具有不易覺察的滲透作用,具有一種“潤物無聲”的潛移默化的教化特點。樹立正確的德育觀,“要全面認識德育的價值。它不僅要按照社會的要求培養人,使之社會化,而且注重人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社會化與自我完善必須以人的社會化為前提,人只有在社會的大舞臺中得到自我價值的肯定,才能不斷得到自我的完善。”

將德育融入社會中,并在其中得到實踐性的檢驗,是實施道德教育的一種終極目標。因此,社會各界的有效的、輔助性的引導,是中學德育得以真正貫徹落實地一個良好載體。一者,社會可為其提供一個大方面、全范圍的德育實施平臺,為其創造各種德育資源和德育活動,使中學生參與到社會德育平臺中來。二者,社會為德育的成效提供了一個檢驗的大舞臺。德育是否深入學生之心,是否落實到學生的社會行動之中,都可以在社會生活中得到彰顯。

參考文獻:

[1]張偉明.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J].廣西教育,2007(7).

[2]蘇霍姆林斯基.蘇霍姆林斯基選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古人伏.關于德育實效性問題的思考[D].全國德育學專業委員會,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