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畢業論文-合法會計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其預防對策

時間:2022-06-08 10:31:00

導語:會計畢業論文-合法會計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其預防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會計畢業論文-合法會計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其預防對策

會計畢業論文

會計信息失真是目前會計學界討論的熱點,但絕大多數學者都把會計信息失真的定義局限在會計作弊上,我們認為會計信息失真的范圍應該比會計作弊更廣泛,只要是與企業的實際情況不相符合的會計信息,就可以說是一種會計信息失真,它包括合法會計信息失真和非法會計信息失真。

一、引起合法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會計理論與會計方法上的缺陷

1.從會計學的同性來看。會計學的屬性有理論屬性和方法局性兩方面。從會計學的理論同性看,它研究的對象是企業的經濟活動,是一門社會科學,從會計學的方法屬性看,它又是一門以嚴密的數學邏輯關系為計量原理的精等科學。

如果我們把會計學的理論屬性和方法屬性結合起來看,會發現兩者的沖突和矛盾。會計核算中每個數據的計算都在嚴密的數學規則下進行,而某些支持數據的數字來源,卻往往是經濟學中的一些概念的貨幣化,經歷了一系列估計和判斷的過程,這就使得某些數據的產生不是依賴于客觀世界的真實,而是來自于主觀世界的意識和經驗判斷,使得會計信息所反映的結果有可能偏離實際情況,產生合法會計信息失真。

2.從會計報告的目的來看。西方一些國家在對會計報告目標的研究過程中形成了兩大學派,即“受托責任學派”和“決策有用學派”,這兩個學派對會計信息的要求有顯著的差別。“受托責任學派”首先強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而“決策有用學派”則首先強調相關性。從邏輯上來說,相關的信息應該是可靠的,但是相關性畢竟不等同于可靠性,兩者往往互相沖突,為了加強相關性而改變會計方法時,可靠性可能會有所削弱。而且目前一些經濟和會計都比較發達的國家,“決策有用學派”逐漸占上風,成為一種主流觀點,對相關性的重視超過了可靠性,這就有可能出現為了強調相關性而犧牲可靠性的現象,合法會計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因此加大。

3.從會計確認基礎的主觀性來看。權責發生制是會計確認的基礎,該理論雖然較好地解決了收入與費用的配比問題,但它同時也帶來了負面影響,即在確認過程中加入了主觀的方法。隨著經濟的發展,需要主觀確認“量”的機會越來越多,比如無形資產價值的確認及攤銷、金融資產、人力資源價值的確認等。所以,經濟越發展,這種主觀性確認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會計確認除了要界定確認的量以外,還要界定確認的時間,即在什么時刻確認才能最恰當地反映經濟業務對企業的影響。這種時間確認的界定也會產生合法會計信息失真。

4.從會計計量理論來看。首先是計量單位問題。會計的四大基本假設之一就是貨幣計量假設,但貨幣計量本身具有局限性。一是這一假設是以幣值穩定為前提條件,而一旦發生嚴重的通貨膨脹,會計所描述的財務成果和經營業績就會受到扭曲,不能反映企業真實情況,導致合法會計信息失真。二是財務報告中許多數據都是通過合計、匯總而來,是若干交易或事項的金額匯總。抵銷所形成的。這種匯總抵銷也不可避免地掩蓋了某些矛盾與問題。三是當前有不少尚難以用貨幣計量,但卻對決策有用的信息被排除在財務報表,甚至財務報告之外,如人力資源、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其次是計量屬性問題。目前最基本和常用的是歷史成本計價法,而使用者的決策總是希望通過財務報告獲得更多面向未來的信息,以歷史成本為計量基礎的傳統財務報告信息已越來越不適應經濟決策對信息的相關性的要求。

5.從會計信息的穩健性原則和重要性原則基礎看。會計信息是建立在穩健性原則基礎上的,它有利于保證企業資產的完整性,增加企業營利能力。但它也有局限性:首先,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不性質量特征都要求會計信息符合企業實際的生產經營狀況,采取穩健性原則確認和計量資產、負債、收入和費用,很可能導致會計信息偏離實際;其次,企業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增加企業的資金來源,采取穩健原則確認的計量常會使企業會計報表的信息偏于保守。

重要性原則允許企業對不重要項目可以例外處理或靈活處理,但對于哪些項目是重要的,哪些項目是不重要的,無論從質的方面或從量的方面都未能作出規定。這樣,如果企業將重要的項目按不重要的項目處理,勢必會影響企業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的公允表達,使對外公布的會計信息偏離企業的實際情況。6.從會計信息本身含有估計的因素來看。在會計核算中,企業總是力求準確性,但有些經濟業務本身具有不可確定性,因而需要根據經驗判斷作出估計,另外,又存在許多不可確知和難以準確計量的因素,因此,會計確認和計量工作不得不借助于假定和估計的方法。這就使會計報表提供的信息常常具有近似的性質。因而,會計信息不可能絕對精確地與客觀價值運動相符合。這也會加大合法會計信息失真產生的可能性。

(二)會計準則以及會計制度自身的不完善

1.會計準則的制定過程具有很大的不確定因素。首先,取決于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的人員組成是否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如果代表性過窄,會計準則眾可能出現偏向性;其次取決于會計準則是否具有較長意的適用性和可行性;再次,既是會計準則定義、釋義的準確性,如果一項會計準則的涵義可能有多種理解,甚至有歧義產生,必然產生實務操作的不確定性①。以上這些會計準則制定的不確定因素,都會導致合法會計信息失真的產生。

2.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本身的不完美。當前我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求賦予企業充分的自主權,與之相適應的會計改革也要求給予企業較大的會計政策選擇權。同時,隨著企業經營方式的多樣化,經營活動范圍的擴大化,社會、法律和金融環境的日趨復雜化,同類會計事項的個性日益豐富,法定會計政策也趨向于為企業提供更大的會計政策選擇范圍。會計方法選擇的多樣性也會加大合法會計信息失真產生的可能性。另外,由于國家法規、會計制度、會計準則都是由人來制定的,人們在制定這些法規、制度的過程中必然或多或少地摻雜進一些個人的主觀判斷,還由于人們認識水平的有限性和認識對象的復雜性,使得各種規范本身就不能完全符合客觀實際,因而在這些法規、規范、準則的指導下所產生的會計情息就有可能偏離實際情況,造成合法會計信息失真。

3.會計準則與制度中對于一些重要信息的披露沒有作出規定或規定得不夠恰當。這些重要信息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我國現有的會計準則對表外業務的技在規范很少或根本沒有。但事實上它們對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有著很大的影響力;二是對于有關無形資產,會計準則中也沒有恰當合理的會計處理方法;三是對一些企業社會責任等非經濟信息,現行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中沒有要求對之加以反映。

4.會計信息提供者與使用者利益的不完全一致性是導致通過選擇會計政策引起合法會計信息失真的深層原因。會計反映的結果往往是利自分配方案的依據,會計報表所提供的數據指標有時是其使用人利害得失的關鍵,利益關系人會為了自身的利益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干預這一反映結果,當其中一方隱蔽地實施干預后,就會使其偏高原來的客觀情況。會計信息提供者(如經理階層)因占有信息優勢和直接參與會計活動而最有條件實施干預,在追求本身利益最大化驅動下,總能作出使自己得益的選擇。

5.新舊法規以及各個法規之間存在著矛盾及不協調。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所導致的會計環境的頻繁變動,使會計法規的建設明顯滯后,而且現行會計法規中還殘存著不少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內容,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如《會計法》中的內容有的落后于經濟現實,有的缺乏可操作性。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新的經濟行為、新的經濟業務、新的市場工具不斷涌現,會計準則的缺位使得會計事項的確認、計量和報告帶有很大的彈性。另外,各會計法規之間也存在著不協調,如基本會計準則與具體會計準則之間,具體會計準則與行業會計制度之間,會計準則與財務通則之間,會計準則與稅收制度之間都存在不協調甚至矛盾。沖突的地方。這些都使合法會計信息失真產生的可能性加大。

(三)要個會計環境

1.會計環境具有不確定性。我國過去長期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處于這種環境下,會計以國家宏觀管理為目標。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會計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會計工作圍繞企業經濟效益,以向外提供有用的會計信息為基本職能。由于在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新的經濟情況不斷涌現,相關的制度法規尚未健全,使得會計對經濟事項的處理產生不確定性。即使是一個較為穩定的社會經濟環境,也有局部政策調整變化問題,因而或多或少會對會計信息質量產生影響。2.會計環境變化與會計方法變化的不同步性。會計環境變化的不確定性,必然導致會計核算難以準確地提供價值運動的信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運動環境是瞬息萬變的,我國對會計核算的規定,原則上又是相對穩定的,所以當客觀的會計環境變化后,會計方法卻不能同步跟蹤反映,這就必然會產生會計信息反映的誤差和失真,市場越是不穩定,競爭越是激烈,這種誤差和失真度就越大。

3.科技因素的影響。會計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并隨著經濟運動的來要而發展,為經濟運行的發展服務。而經濟的發展又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展。所以,科學技術的先進與發達及其在會計上的運用,會直接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差異。如會計信息在搜集整理、匯總加工、傳輸過程中,不僅依靠財務會計本身的有關資料,在很大程度上還依據統計和業務核算等資料,科技的發展直接影響著這些外部資料的精確性,從而影響著會計信息的質量。而我國的科學技術還不是特別發達,電子計算機運用到會計也只是剛剛開始,所以在會計工作中常常會退到一些科學技術無法精確解決的問題,這自然會影響到會計信息的質量。

二、如何預防合法會計信息失真的產生

(一)從會計理論與會計方法的缺陷上考慮

1.雖然說會計學的理論屬性和方法屬性的矛盾是無可避免的,但在進行估計和判斷過程中,我們可以盡量克服太多的主觀影響,在采集數據時盡量運用科學的技術方法,使所得到的數據比較精確。

2.目前在一些經濟和會計都比較發達的國家中,“決策有用派”逐漸占上風,如當前美國會計界就傾向于優先考慮相關性,在這樣一種國際環境中,我們不應盲目認同,而應重視臺計信息的可靠性。只有把會計信息的可靠性看作是財務會計的本質屬性,是會計信息的靈魂,才能進一步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減少會計信息失真產生的可能性。正如著名會計學家葛家越指出的那樣:我們決不反對相關性的重要性,會計信息應當具有相關性,但相關性要有可靠性來落實。相關的信息若不可靠,等于不相關。會計信息總是只能滿足大多數使用者的一般的決策的需要,而不可能滿足每個使用者具體的決策保要。強調相關性不能犧牲可不性,不可對的信息只能誤導使用者,很難說它有什么決策有用性。在我國,目前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比較嚴重,我們更應強調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

3.權責發生制會計確認基礎本身有它的優點及存在的必要性。我們應努力做的是如何把規則制定得更具體和廣泛。使得在現實經濟業務中的各種應計項目或待攤費用等項目都能在法規中找到相應的處理方法,避免受主觀意圖的影響。另一方面,內部審計機構可以充分發揮其監督作用,特別留意企業會計人員是否有運用權責發生制達到粉飾經營業績的做法。

4.在一定的限度和范圍之內修正歷史成本原則,使不同項目采用不同的計價方法。由于物價變動,歷史成本會計不能為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的會計信息,而物價變動會計則可以彌補歷史性會計信息這一不足,能充分反映物價上漲或下跌對會計數據的影響。采用物價變動會計方法可以反映企業各類資產的實際價值,各種產品的實際成本以及各會計期間的實際收益,避免歷史成本會計產生虛增收益,為投資者、債權人和企業管理人員決策提供更為可靠的會計信息。在具體選用何種物價變動會計模式時,我們可以借鑒美、加、英、澳和南美等國家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國物價變動的實際情況,制定出適合我國實際國情的物價變動會計模式。

5.科學合理地運用穩健性原則和重要性原則。穩健性原則實質在于要求會計人員在反映帶有不確定性因素的經濟業務時采取審慎的態度。但這必然使會計信息偏離實際情況,所以為了避免給信息使用者造成誤導,也不能無所顧忌地應用穩健性原則,即使有必要運用,也應在財務報表附注中加以說明,并且以不致于引起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誤導為度。對于重要性原則,應在法規中詳細規定界定重要性的量和度,并盡量考慮到各種不同何況,從而能做出比較詳細而具體的規定。當然,現實經濟生活是非常復雜多變的,所以對于哪些項目是重要或不重要的規定也是一個從理論到實踐,又從實踐到理論的反復而長期的過程。

6.確定具體的會計確認標準。到目前為止,我們只出臺了八項具體會計準則,許多會計處理都還沒有具體的準則作為依據,使得會計信息容易出現偏差。因此,我們應盡快出臺具體的會計準則,過立完善的會計規范體系,使會計反映和監督有比較準確嚴格的判斷標準,使會計信息不確定性和估計因素造成的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從會計準則以及會計制度本身的不完美性角度考慮

1.在制定會計法規、會計準則時,應盡量克服或減少其本身的不確定性。如制定機構的人員組成應選擇具有廣泛代表性的群體;最終確定的會計準則應對未來會計環境的變化有較科學和具有一定超前的分析和預測,使會計的發展具有較好的穩定性和持續性,避免未來環境不確定性對會計產生過多的影響;對于準則中的某些定義和釋義要有精確的分析和解釋,如果某一定義和釋義可能會有多種理解,則應對各種可能的理解作一詳細地闡述,表明各種理解的適用情況,這樣就不會使準則的使用者造成誤解。另外,對一些會計概念成會計核算方法選擇的規定上,盡可能少用“也可”、“或者”等模糊性詞語,盡量使同一內容的規定一致。

2.法定會計政策和會計處理方法的可選擇性是導致合法會計情息失真的重要因素,所以要減少合法會計信息失真產生的可能性,就不能忽視這一問題。但是現實的矛盾是:我國正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給予企業較大的會計政策選擇權。所以我們不能通過限制企業的選擇權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認為,會計政策的可選擇性在目前情況下是不可缺少的。所以應通過內部審計或一定的監督機構來制止企業鉆會計政策可選擇性的空子。另外,對于同一行業相類似的不同企業,其會計政策的選擇范圍應有所限制。

3.我國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中的內容需要不斷改善,尤其是對于一些實際中遇到的新問題,如對一些重要表外信息、無形資產及一些重要的非經濟信息的披露。以前報表中沒有或不突出這些信息也無傷大雅,但隨著經濟的發展,這些信息時決策者越來越重要,準則中必須對之作出明確的規定。當然也不能急于邁大步子,要求一下子制定十分完美的準則。我們認為目前可以先借鑒國外已有的對于這方面信息處理的規定,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相應的規定,以后再根據實際應用的反饋信息作進一步的修訂。

4.如果企業的會計政策選擇考慮了利益關系人各方面的利益問題,能夠達到與利益協同完全一致,也就不會引起會計信息失真。所以會計政策選擇下的合法會計信息失真,是信息提供者通過自身的努力完全可以避免和克服的。避免會計政策選擇下的合法會計信息失真應該從兩個環節著手。一個是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的制定環節,另一個是會計準則、會計制度下的會計政策選擇環節。在制定環節,首先,應建立有多方利益關系人參加的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制定機構,其中既有學術界又有企業界,既有政府部門又有民間組織,既有審計機關又有會計職業團體,以便使會計準則、會計制度所確定的會計空間盡量與利益空間相吻合。制定出具有普遍認同的準則、制度,盡量消除對同一事項選擇不同會計處理方法產生差異過大現象。其次,應遵循科學合理的制定程序,草案頒布應經過反復討論,征求意見應擴大范圍,審批條件應慎重嚴格。在選擇環節,企業會計部門應盡量考慮各利益關系人的利益,以便使會計政策的選擇符合利益協同的“一致”。

5.首先應該修訂和完善《會計法》,使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其次應建立和完善會計準則體系。在這個過程中,應結合我國國情,借鑒西方國家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有關表述,要注意會計法規之間的銜接一致,以免在推行時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

(三)從在個會計環境的影響來考慮

1.會計準則及會計制度的制定盡量適應會計環境的變化。尤其是要考慮到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一些新情況,還應對未來會計環境的變化有較科學和具有一定超前的分析和預測。2.建立適合我國經濟特點的物價變動會計。在保證傳統的會計核算與核等資料基礎上,根據我國目前的物價變動特點及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影響的程度,選擇一些受價格影響較大的項目,如固定資產及其折舊額,依據重要成本理論的方法,進行必要的調整,并把調塑的情況在現行會計報表中附加說明,為領導決策服務。

3.依靠科技因素,加快經濟發展。并能充分利用科學技術的進步為會計服務。如運用數學模型對會計對象進行定量分析,使會計信息更加精確。利用電子計算機進行會計核算,以提高數據采集的及時性和準確性。

由于合法會計信息失真的產生是基于一些客觀因素之上,所以我們的預防對策也只能從提高準則。制度制訂的完美性及改善外部會計環境者手,當然,這是一個長期的不斷完善的過程。

注釋:

①王華:《論會計信息失真》,《廣東審計》,1997年第2期。

參考文獻:

[l]陳志萍.會計信息[M].上海:中國紡織大學出版社,1997。

[2]孟凡利,周經昌.會計信息論[M].中國的價出版社。

[3]張忠誠.試論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幾個目素[J].上海會計,1997,(12)。

[4]葛家澍.當前財務會計幾個問題[J].會計研究,1996,(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