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操作下農村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研究

時間:2022-11-02 03:42:24

導語:貨幣政策操作下農村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貨幣政策操作下農村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研究

摘要: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步伐加快,農村金融機構流動性受國內外金融市場的影響愈加明顯,流動性風險加大,保持適度流動性與實現盈利最大化是農村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追求的最終目標,也是農村金融機構一切經營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提高貨幣政策操作的有效性,合理控制農村金融機構流動性水平,對維護金融機構穩定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在眾多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從貨幣政策調控的角度研究農村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

關鍵詞:貨幣政策;流動性;金融機構

流動性是金融機構經營發展必須遵循的第一原則,在實際經營管理過程中由于受國內外金融市場眾多因素的影響,金融機構流動性具有不確定性,可能會出現流動性風險,金融機構流動性風險出現時影響單個金融機構或者整個金融業的的發展,甚至威脅金融體系的穩定發展。隨著金融國際化進程的加速以及我國金融改革的深化,銀行業金融機構受外部因素的影響愈加明顯,金融機構流動性問題更為凸顯。因此提高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對維護金融體系穩定和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貨幣政策操作工具對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具有直接的影響,從提高農村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出發,分析當前貨幣政策的實施和農村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現狀出發,選擇有效的貨幣政策操作工具來合理調控農村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對金融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貨幣政策視域下農村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理論

1.貨幣政策操作相關理論。農村金融機構貨幣政策理論主要包括貨幣政策操作工具、貨幣政策操作目標以及貨幣政策操作傳導機制等相關理論,貨幣政策理論的研究和分析是如何更好地發揮貨幣政策操作職能,穩定農村金融機構的流動性的基礎。

1.1貨幣政策操作工具。貨幣政策工具是中央銀行為達到貨幣政策目標而采取的手段,《中國人民銀行法》規定中國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為“保持貨幣幣值的穩定,并以此促進經濟的增長。”貨幣政策工具以其調節的重點不同分為一般性工具和選擇性工具。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包括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存款準備金和率、再貼現。央行通過調節整個金融機構的準備金與貨幣乘數來影響貨幣總供給量,從而改變金融機構的流動性。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包括貸款規模控制、特種存款、窗口指導等。本文從調控農村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出發,側重于對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的研究。第一、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法定存款準備金是指金融機構為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需要在中央銀行的存款,存款準備金率是指中央銀行要求的存款準備金占金融機構存款總額的比例。中央銀行一般通過改變貨幣乘數來調整金融機構信用創造水平,或者通過調整金融機構在中央銀行的超額準備金來收縮或擴張金融機構的信用和流動性。第二、公開市場業務。公開市場業務是中央銀行通過買進或賣出有價證券,吞吐基礎貨幣,以此調節貨幣供應量進行流動性管理。公開市場業務是能夠直接調控銀行儲備變化的主動性工具。中央銀行通過長期性和臨時性的儲備來調節金融機構準備金,來影響貨幣的供給量以及利率水平,從而實現貨幣政策目標。第三、再貼現政策。再貼現政策,是中央銀行通過制訂或調整再貼現利率來干預和影響市場利率及貨幣市場的供應和需求,從而調節市場貨幣供應量的一種金融政策。主要通過調節再貼現率與規定再貼現票據影響金融機構再貼現額與超額準備金,央行發揮最后貸款人的職能來調節銀行體系的儲備供給來控制金融機構信用總量。

1.2貨幣政策操作目標。貨幣政策操作目標是指中央銀行制定和實施某項貨幣政策所要達到的特定的經濟目標,貨幣政策的目標一般定義為實現穩定物價、充分就業、經濟增長、國際收支平衡、保持金融穩定。由于其目標之間具有矛盾復雜的關系,我國貨幣政策目標的選擇在實際中有兩種主張,一種是單一目標,以穩定幣值作為基本目標;另一種是雙重目標,就是穩定貨幣和發展經濟兼顧。而在實際經濟調控中,無論是單一目標、雙重目標都不能脫離當時的經濟社會環境以及當時所面臨的最突出的基本矛盾。

1.3貨幣政策操作傳導機制理論。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是中央銀行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影響中介指標,進而最終實現既定政策目標的傳導途徑與作用機理。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理論最早凱恩斯派的利率渠道傳導理論,隨著研究的深入和理論的演進,貨幣政策信貸傳導機制和貨幣政策匯率傳導渠道理論作用凸顯。貨幣政策傳導途徑一般為:從中央銀行到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從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到企業、居民等非金融部門的各類經濟行為主體,從非金融部門經濟行為主體到社會各經濟變量,包括總支出量、物價、就業等三個基本環節。

2.農村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理論。金融機構流動性理論主要包括資產流動性管理理論、負債流動性管理理論和資產負債綜合管理流動性理論,這三種理論相互補充,促進了金融機構業務的不斷發展。資產管理理論在20世紀三十年代美國金融危機爆發時資產管理從商業貸款理論轉換為資產管理理論。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利率管制導致資產收益下降,金融機構面臨了較大的流動性壓力,為了緩解壓力金融機構開始主動負債,負債理論開始指導金融機構進行流動性管理。20世紀七十年代后期,浮動匯率制度使得金融自由化不斷推進促使利率市場化,利率頻繁的波動導致銀行負債面臨了巨大的不穩定性,金融機構為了適應新的變化對流動性指導理論進行更新,形成了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理論。

二、貨幣政策操作對農村金融結構流動性的影響

1.通過對法定存款準備金影響農村金融機構流動性。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主要是通過影響法定準備的儲備量來影響銀行超額準備金對農村金融機構流動性進行調控。當人民銀行提高法定準備金率時金融機構在央行存放法定準備金數量增大,農村金融機構可以支配的資金減少,流動性減弱,作用機理為: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上調→金融機構存放央行資金增加→金融機構可自由支配的資金減少→流動性下降。當央行降低法定準備金率,減少法定準備金數量,則農村金融機構可支配貨幣資金增加,流動性增強,作用機理是: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下調→存放央行準備金減少→農村金融機構可支配資金增加→貨幣創造能力增強、流動性增強。公開市場業務主要是指央行進行央行票據的發行或購買來調節金融市場貨幣流通量。人民銀行向金融機構進行公開市場購買,開展逆回購、到期收回央行票據,銀行超額準備金增加,達到回籠銀行體系的貨幣資金的目標,降低農村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反之,央行發行央行票據、賣出政府債券,從而減少銀行超額準備金,進而釋放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再貼現是通過調節再貼現率作用于超額準備金來影響農村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央行下調再貼現率,金融機構向向央行再貼現貸款增加,使得超額準備金增加擴充了金融體系的流動性。作用機理是:央行下調再貼現率→金融進行再貼現→收到再貼現貸款,超額準備金增加→可支配資金增加→流動性增強。反之,央行上調再貼現率,金融機構流動性則會減弱。

2.通過利率渠道影響農村金融機構流動性。法定準備金率通過利率影響農村金融機構流動性是以微觀市場主體傳遞信號,由貨幣市場過渡到資本市場,最終影響金融機構的資金獲取成本。作用機理是: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央行發出緊縮信號→市場主體預期貨幣供給將減少→貨幣市場、市場利率上升→金融機構獲取資金成本增加→流動性降低。當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下調時,就會產生相反的效果,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增強。公開市場業務操作主要指央行通過影響利率和改變超額準備金兩方面來影響農村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央行直接影響市場利率來調節金融機構流動性,作用機理是:一方面央行直接調整公開市場業務的債券回購利率,引導銀行間拆借利率市場的變動→基準利率得到調整→市場利率變動;另一方面通過改變銀行超額準備金來影響資金市場的供求狀況,間接影響市場利率,進而對銀行的資金成本產生影響,最終影響農村金融機構的流動性水平。作用機理是:央行進行逆回購→貨幣市場資金供給增加→貨幣市場利率下降→商行貨幣資金成本降低→貸款利率下降→流動性上升。再貼現率政策是中央行調節再貼現率來影響利率水平,再貼現率有效應用必須有以下幾個條件:央行能隨時按規定利率自由提供貸款,調節農村金融機構的放款規模;農村金融機構在央行進行再貼現貸款;市場利率高于再貼現率的利差能彌補承擔的風險及農村金融機構放款管理費用。再貼現率通過市場利率調節金融機構流動性的過程為:央行上調再貼現率→金融機構獲得再貼現貸款的成本增加→金融機構再貼現意愿降低→貨幣市場資金供給下降→市場利率上升→金融機構資金獲取成本提高→可用資金減少,流動性減弱。反之,若央行下調再貼現率,則流動性會增強。3.通過信貸結構影響農村金融結構流動性。央行對金融機構信貸供給的控制能力決定了貨幣政策信貸傳導渠道的有效性,控制能力強弱取決于金融機構存款來源與其他資金來源的替代程度。目前,我國金融市場發展比較緩慢,尤其是資本市場發展不完善。因為金融監管較為嚴格使得存款來源與其他資金來源的替代能力較弱,因此農村金融機構資金運用主要以貸款為主,所以央行對農村金融機構信貸供給的控制能力較強。目前貨幣政策在我國是有效的,信貸傳導渠道可以有效發揮其作用,使得貨幣政策工具能有效地對信貸供給產生影響。當央行上調法定準備金率,超額準備金下降,使得金融機構流動性供給下降。其作用機理是:央行上調法定準備金→超額準備金下降→金融機構信貸供給能力降低→流動性供給下降。如果金融機構的超額準備金比較充足時法定準備金率的上調可能難以引起金融機構信貸規模縮減,從而對金融機構信貸供給產生的影響不明顯。由于公開市場業務操作中靈活性與彈性較高,央行可運用其對信貸供給進行局部的微調。央行主要是通過影響金融機構的超額準備從而影響信貸供給,工作機理是央行進行公開市場操作→農村金融機構超額準備金產生變化→引起信貸供給量變動→使得流動性供給產生變動。再貼現率政策中,央行通過調整再貼現率影響金融機構向央行的借款成本,進而對金融機構的信貸政策產生影響,一般來說,由于農村金融機構經營性質和特點決定再貼現率操作對農村金融機構的影響非常不明顯。

三、完善貨幣政策操作促進我國農村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的對策建議

為了使得農村金融機構在經濟金融快速發展中能提高流動性管理,穩定健康的經營,本文通過對貨幣政策操作理論和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理論的分析,以及貨幣政策是如何來影響農村金融機構的流動性進行了分析論證,提出了完善貨幣政策操作促進農村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的對策建議。

1.完善貨幣政策操作工具和手段。貨幣政策操作工具對農村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具有重要的影響,在優化農村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中,改進與完善貨幣政策操作工具和手段,使之更具有靈活性與可操作性、更加多樣化與規范化具有重要的意義。法定準備金率是當前我國較為常用的貨幣政策工具之一,對農村金融機構的信貸調控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因其效果強烈,影響明顯成為央行進行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的首選工具。此外,我國金融機構資金主要來源是大量的存款,存款準備金率調控的存款涵蓋了金融機構大部分存款,使得該工具操作容易,但是由于當前許多國家貨幣政策目標由數量型向價格型過渡,加之該工具本身具有一定的缺陷與不足,當今央行在該工具的使用上非常慎重,盡量避免頻繁使用。

2.完善貨幣操作目標體系。目前,我國貨幣政策操作主要以基礎貨幣為操作目標,因為當前我國貨幣市場結構單一,利率市場化改革沒有完全實現,銀行體系資產結構非常單一,貸款占資產總量較大,因此央行只能選擇基礎貨幣作為操作目標來實現調整金融機構流動性的目標。基于我國利率市場化不斷深入,貨幣市場特別是金融機構間拆借市場的不斷發展,利率風險控制手段改進,我國貨幣政策目標體系應由數量型向價格型轉變,實行以基礎貨幣與貨幣供應量為主要操作目標和中間變量,同時將貨幣市場短期利率與債券市場長期利率作為輔助操作目標與中間變量納入我國目標體系,以豐富我國貨幣操作目標體系。

3.促進金融市場的發展和完善。促進金融市場的完善和發展為農村金融機構更好的發展提供宏觀環境上的支持,在推進存款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操作等貨幣操作目標轉型過程中,完備的金融市場是有必要的。根據交易期限的長短金融市場可分為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貨幣市場是融通短期資金的市場,主要包括同業拆借市場、回購協議市場、商業票據市場、銀行承兌匯票市場、短期政府債券市場、大面額可轉讓存單市場。在貨幣市場建設中,首先豐富貨幣市場投資工具,大力推廣貨幣市場基金,以滿足市場主體多投資需求。大力發展票據市場,使得貨幣市場擁有豐富的替代性金融工具,增強貨幣辦操作工具的實用性。其次,擴大貨幣市場交易主體,實現交易主體的多元化與開放性。最后,加快貨幣市場制度、組織體系、清算體系的建設與完善,構建市場利率體系,消除利率倒掛和利率失真現象。

4.優化存貸比率。存貸款比率是衡量銀行業金融機構流動性風險的主要指標之一,適當的存貸比率是農村金融機構實現流動性、盈利性、安全性的重要保證。金融機構的安全性是由流動性和盈利性共同決定的,在金融機構資產和加權風險資產資本充足率達到了規定比例的約束條件下存貸款比率低于最優值的情況下,適當提高貸款利率,能夠有效地補償不良貸款風險并將道德風險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同時可以有效削減超額存款準備金數量,更大程度地減少金融機構閑置資金的機會成本,因此優化存貸比率既可以保持農村金融機構合理的流動性又可以實現盈利性。目前,受國內外金融經濟變化的影響,金融機構的發展隨時面臨風險和挑戰,合理控制農村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提高貨幣政策的調控能力,是農村金融機構更好的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本文從貨幣政策操作理論以及農村金融機構流動相理論著手,分析了貨幣政策錯做工具如何影響農村金融機構流動性,從而提出了完善貨幣政策操作促進我國農村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的對策建議,為高農村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水平,實現農村機構盈利性和安全性目標奠定了基礎。

作者:王延妮 單位:陜西吳起農村合作銀行

參考文獻:

[1]李玉婷.中國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現狀與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01.

[2]岳意定,徒蓓君.從緊貨幣政策下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研究[J].時代金融,2010.

[3]張軍,盧山.發展戰略視角下的中小商業銀行組織架構分析[J].銀行分析,2008.

[4]姚星垣,周建松.宏觀調控、金融創新與流動性管理[J].金融教育研究,2011.

[5]陳濤.運用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流動性管理[J].中國金融家,2011.

[6]王勇.從緊貨幣政策下的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J].證劵時報,2008.

[7]張靜.農村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分析[J].經濟研究參考,2012.

[8]徐清.凱恩斯流動性偏好理論與中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J].經濟論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