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旅游多功能性價值觀推廣
時間:2022-07-16 02:54:35
導語:紅色旅游多功能性價值觀推廣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04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共同印發了《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下稱《綱要》),目前相關部委正在制訂“十二五”期間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為對下一輪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的制訂提供科學依據,需要在回顧近年來我國紅色旅游發展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對紅色旅游本質與發展意義的認識。
一、全國紅色旅游發展概況
自《綱要》推進實施后,在政策和資金投入推動下,我國紅色旅游進入了全面深化發展階段,逐漸被全社會人民群眾接受和認可,發展規模迅速壯大、發展質量較快提升,為老區群眾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紅色旅游發展也逐漸由外部行政動力轉變為內部市場動力驅動,初步建立起自我循環的良性發展機制。
1、紅色旅游發展得到國家政策和資金大力支持。自《綱要》頒布實施后,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視和支持下,成立了由14個部委聯合組成的全國紅色旅游工作協調小組,各部委也加強了對紅色旅游發展的指導和支持。如為規范各地紅色旅游發展,2007年全國紅色旅游協調小組第四次會議后,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旅游局、國家文物局五部門聯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規范紅色旅游健康發展的通知》。在具體的資金支持上,據不完全統計,從2005年至2009年,我國中央政府共安排紅色旅游專項資金23.57億元,新建和改造了235個紅色旅游項目;安排專項經費5.36億元,維護修繕了一大批紅色遺存,保護了一大批紅色文物;和地方共籌資近68億元,建設紅色旅游重點區域公路3300多公里,新建、改擴建邊遠地區支線機場12個,建設106個鐵路停靠站。
2、紅色旅游發展規模迅速壯大、發展質量逐步提升。自2004年中辦、國辦印發一期規劃以來,到2010年底,紅色旅游一期規劃提出的工作任務和主要目標基本實現。第一,紅色旅游接待人數和綜合收入均已超過了目標任務。6年來,紅色旅游接待總人數已接近13億人次,年均增長18%,綜合收入接近4000億元。第二,紅色旅游發展質量進入新階段。隨著中央、地方財政不斷投入和社會資金的注入,以韶山、井岡山、延安三個“一號工程”為代表的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建設明顯改善,通達條件更加便利,接待能力顯著提高,陳展內容不斷豐富,紅色旅游發展質量有了較大提升,精品體系逐步形成;各地逐漸配套完善3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并不斷賦予其新的內容。
3、紅色旅游發展明顯提高老區群眾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紅色旅游發展以紅色遺產資源為主線,充分整合老區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可以逐步建立完整的旅游產業體系,進而發揮出旅游業的關聯帶動作用,推進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擴大就業,增加收入,推動老區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據統計,2007年全國紅色旅游直接就業人數達37.17萬人,間接就業人數143.72萬人。而從一些先行開展紅色旅游的地區來看,紅色旅游已經在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2]。“革命搖籃”井岡山,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提出了“旅游興市”的戰略,現已成為海內外矚目的“紅色旅游”勝地,帶動了當地旅游紀念品和農副產品的加工生產,2007年全市農民人均從“紅色產業”中獲益近2000元,旅游業對當地財政的貢獻率已超過35%。“革命圣地”延安2007年全市旅游人數突破65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35億元。紅色旅游已經成為一批革命老區新的經濟增長點和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
二、新時期紅色旅游的多功能性
《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將紅色旅游定義為:新形勢下廣大人民群眾了解我們黨領導人民的創業史、革命史、奮斗史,堅持黨的領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政治工程;弘揚偉大民族精神、加強全民愛國主義教育特別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文化工程;推動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提高老區人民生活水平的經濟工程。作為一份指導全國紅色旅游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政治、文化、經濟“三大工程”的定義主要著眼于在國家層面紅色旅游的社會發展功能,但并沒有深入闡釋紅色旅游作為一類專項旅游產品在中觀和微觀層面的功能[3](P15)。在政治性而必然產生的嚴肅性面孔下,紅色旅游跨領域的多功能屬性往往被掩蓋,尤其是作為一項旅游產品和旅游活動的特性往往被忽略。從近年來全國紅色旅游發展現實看,紅色旅游主要體現出以下特性。第一,從供給角度,紅色旅游是核心資源公共性、核心產品公益性而又同時具有綜合性經濟效益的社會事業。從資源內涵分析,紅色旅游所蘊含的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爭取自由、勇于奮斗、開拓創新的革命精神,所傳達的是理想主義的愛國情懷、拼搏奮進的民族精神,所依托的是由革命先輩和全國人民創造的紅色文化、紅色遺存和相關資源載體,因此它應是一項公共性的國家文化遺產。從產品屬性分析,紅色旅游產品鏈中的紅色旅游景區景點等核心產品,如歷史事件紀念地和標志物等,是屬于全民共享的精神財富和國家所有的公共產品。但從事業發展的角度,紅色旅游除核心遺產資源主要由政府負責保護和修繕、核心產品主要由政府管理和運營之外,產業鏈上下游的“食、住、行、購、娛”等配套性服務產業主要以市場運作為主實現,無疑具有以盈利為目的的經濟效益屬性,這同時也是紅色旅游之所以能夠帶動老區群眾致富發展的主要功能。第二,從需求角度,紅色旅游已經發育了由資源融合化、文化演繹化而應對的多元化需求和大眾化市場。《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應“整合相關旅游資源,把發展紅色旅游與發展生態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工農業旅游等密切結合,形成綜合型、復合性的旅游產品,增強紅色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大多數紅色遺產資源富集的革命老區同時也是生態環境優良、民族文化多元的地區,自綱要頒布后,各地所謂“紅”、“綠”、“古”、“奇”等多元化資源整合和模式融合已經成為紅色旅游發展實踐與理論研究的重要方面,而紅色文化的舞臺化、時尚化、節事化演繹及網絡化傳播無疑更進一步提升了紅色旅游的市場吸引力。延安市的大型實景演出“延安頌”和“夢回延安保衛戰”、江西“中國紅歌會”、臨沂市的“蒙山沂水”以及重慶市渣滓洞的夜間實景演出和“數字紅巖”、“網絡紅巖”、“紅巖聯線”等一系列紅色文化的創新展示、推廣和運營,讓紅色文化鮮活化、生動化和時尚化,成為青少年教育、大學生修學、老年人懷舊的重要旅游市場。第三,從旅游活動的過程角度,紅色旅游是一種易于體驗性、互動性、參與性開展的旅游活動形式。紅色旅游所蘊含的集體主義精神和遺存的大量戰斗題材,是十分符合團隊拓展培訓從而培養合作理念和集體意識的資源;紅色年代的農事耕作、手工藝制作等生產活動和大量生活場景是極具教育、體驗和懷舊價值的資源;甚至在近現代國際國內形勢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建立新中國、在建設中面對新形勢謀求適時轉型發展的偉大歷程,都是充滿智慧、值得研究挖掘和傳播教育的重要教程;而這近一個世紀以來的偉大事業既和現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有一定距離、又強烈存在于絕大部分中國人的意識中,這無疑加強了對紅色體驗的渴望。
三、紅色旅游發展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
正是除紅色文化和遺產所承載的政治特征和教育功能,紅色旅游還具有經濟、市場、體驗與參與等一系列旅游產品和活動所具有的功能特性,使得紅色旅游既有利于形成積極健康的社會主流價值,又能夠對接多元化的市場需求,從而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中能夠發揮主體作用。首先,紅色遺產和文化所蘊藏的紅色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主要元素和養分,通過紅色旅游挖掘和發揚其精神力量有利于引導積極健康的社會主流價值。當前,我國整體正處于人均GDP為3000~5000美元的社會轉型和變革發展期,這同時也是社會矛盾激化時期,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經濟體制變革、社會結構變動和利益格局的調整使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深刻的變化。加之在開放進程中中西文化、信仰和意識形態的交流、碰撞和博弈,進一步加劇了人們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和復雜性。極端的個人主義和不勞而獲的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一些消極、落后、低俗的社會思潮悄然升溫。尤其是在價值觀和世界觀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中,以“富二代”、“官二代”為傲的茫然自大、炫富夸耀與所謂“草根”、“房奴”、“窮二代”為關鍵詞的群體性“寂寞、郁悶”等沖突日漸升溫,整個社會的平穩、和諧運行正受到一些不穩定因素的威脅,通過紅色旅游挖掘紅色文化、紅色精神的內在價值,能夠凝聚多元社會價值,形成積極健康的主流價值。無論是在革命戰爭時期形成的一系列力求自由、奮勇抗爭精神,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發展中形成的改革創新、拼搏奮進精神,這些紅色遺產和精神都是偉大民族精神在各個歷史時期的錘煉和升華,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寶貴結晶,體現了民族艱苦奮斗、團結奮進、勇于拼搏、自強不息、追求更多的民眾自由和人民幸福的核心價值,體現了人類追求理想的終極價值,對于我們持續推進經濟現代化和社會和諧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其次,紅色旅游的教育功能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傳播附生于旅游化形式中,是一種更加貼近群眾、更加貼近生活、更加貼近實際的高效傳播方式[4]。
紅色旅游有別于現行課堂式和宣講式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其教育功能是以旅游活動為載體、通過“教育者的意識活動過程、教育者的實踐活動過程和旅游者的意識活動過程、旅游者的實踐活動過程”這一旅游化過程實現的[5],是將思想教育和現代休閑相結合,能夠適應各個年齡段、各社會背景人群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傳播方式,因而能夠取得較好的宣揚和傳播效果。這一過程的實現有其內在的動力:一方面,由于教育服務提供者對效益的追求(核心載體運營的公共效益或政治效益、上下游服務的經濟效益),不斷創新產品和服務形式,如利用聲、光、電甚或多媒體技術、虛擬技術的展陳方式創新,利用互聯網和各類數字信息媒體、終端媒體的傳播創新,利用各類文化演繹和產品、線路的組合創新等等,使紅色旅游的教育和價值傳播與現代旅游業其他業態能同步升級;另一方面,服務和產品創新不僅滿足了大眾對紅色文化及其蘊含價值的需求,而且激發了部分潛在旅游者的旅游消費愿望,從而在旅游過程中實現了潛移默化的價值傳播和思想教育。最后,紅色旅游是內涵不斷創新、精神不斷豐富、價值體系逐漸完善的新形式,其開放的價值觀和發展性的資源載體符合社會與時俱進的價值需求。
除以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為代表的革命精神外,以“兩彈一星”精神、雷鋒精神、鐵人精神、焦裕祿精神等為代表的創業精神和以九八抗洪、抗擊非典、抗震救災、北京奧運、載人航天和科學發展、努力應對新危機等為代表的時代創新精神,正不斷拓展紅色旅游的精神內涵;相應地,除以韶山、井岡山、遵義、延安、西柏坡等革命遺址為代表革命戰爭時期的標志地之外,以“兩彈一星”、大慶油田等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建設創業時期的標志地和以深圳特區建設、浦東新區開發、西部大開發、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等為代表的改革開放時期的標志地,也正不斷完善紅色旅游的資源體系,使紅色旅游與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發展實踐緊密結合,從而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 上一篇:地方志旅游價值開發與利用
- 下一篇:全市新聞出版工作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