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的調查報告范文

時間:2023-09-19 16:52: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紅色文化的調查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紅色文化的調查報告

篇1

1 開展兵團高校《課程》實踐教學的必要性

1.1 提升學生的理性認識

新疆是四大文明的交匯點,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并存是新疆歷史與現狀的一大特色。新疆歷史涉及眾多古文字、古地名、和古文化。學生理解這些專業術語需要較多的時間。目前,全疆各地有許多古代驛站、古代烽燧、錢幣、絲綢、陶器、農具等。我們通過組織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近距離的感受歷史文物,從而能增加學生對新疆歷史與文化的理性認識。

1.2 彌補教材內容的不足

《教程》共十章,主要分為三大塊內容。即新疆歷史、民族理論與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宗教理論和國家的宗教政策。目前,《課程》的理論課時為32個學時。這么短的理論課時對教材知識的講解是不夠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開展實踐教學并適當的增加教材相關內容,是對課程的極大補充和完善。

1.3 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教程》的實踐教學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和思考才能順利完成。比如,我們要學生撰寫《一師阿拉爾市的紅色旅游文化資源的考察報告》。首先,在活動開展前,學生需要翻閱相關書籍,同時學生需要對本組成員進行分工。其次,在活動開展中,學生需要實地考察紅色文化遺址,并適當拍照。最后,在活動結束后,學生需要撰寫調查報告,寫出這次活動主要內容、意義、收獲等。這些都是對學生動手能力的極大考驗。

2 兵團高校《課程》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2.1 缺少合理的保障機制

“實踐教學保障即為實踐教學良性運行所提供、創設的精神氛圍、基本制度與物質條件的總和,主要包括輿論保障、領導保障、經費保障、制度保障和實踐場所保障等。”[1]目前,兵團高校《課程》實踐教學的缺少專項經費、專門實踐場地、專門的實踐大綱等。實踐課程的開展隨意性比較大,課時保障不足,導致實踐教學多為形式活動,沒有實質性教學效果。

2.2 缺乏科學的考核方式

目前,高校“考核的標準、學生的動態、參與的積極性等均沒有客觀而明確的規定,最終的分數評定也無法反映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與動態性。如在評價內容上,只注重對知識性內容的考核,忽視對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認識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以及表現出來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團隊意識、吃苦品質、抗挫能力等不能給子客觀評價。在評價形式上,對學生學習成果的檢驗還局限在書面的調查報告、觀后感等。此外,在評價主體上,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溝通交流較少,學生互評成績所占比例較少,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培養。”這些都是實踐教學中無法回避的問題。

2.3 缺少長效的合作機制

實踐教學資源不僅是《課程》實踐教學開展的重要保證,也是《課程》實踐教學實效性的重要體現。目前,兵團和新疆擁有眾多文物等。這些文物多歸屬于當地政府管轄。然而,目前兵團高校的“實踐教學資源的挖掘不夠深入,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在數量上與學生人數的比例不協調,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處于初級階段,學校與實踐基地雖然建立有合作關系,但在合作內容上不夠深入。”[2]因此,探討高校和地方政府合作的長效機制是《課程》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

3 加強兵團高校《課程》實踐教學的對策

3.1 建立完善的保障機制

《教程》的實踐課程的保障涉及多個部門之間的協同,為此,我們在主管教學的校領導的帶領下,成立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課程實踐教學的領導小組,該小組專門協調實踐課相關資源,協調輿論資源、經費資源、制度資源、實踐場地等。“結合《新疆歷史與民族宗教理論政策教程》課教學目標,精心制定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將課外活動學生自發實踐和學院組織實踐相結合,專門理論課教學實踐和寒暑假社會實踐及‘三下鄉’社會實踐相結合,頂崗實習和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相結合,形成以思政課教師為主、思政部與學工系統共同指導的實踐教育模式,使《新疆歷史與民族宗教理論政策教程》課實踐教學能夠覆蓋大部分學生,提高實踐教學的實效性。”[3]這樣整個實踐教學活動就有比較好的保障,最終能夠保證實踐教學的效果。

3.2 構建健全的考核方式

目前,《課程》主要采取理論和實踐教學共同評價的方式,為了提高實踐教學的地位,我們需要增加實踐教學的比重。比如,我們可以采取“實踐課評價方式單列,占到考核成績的50%,堅持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相結合。首先,可以讓學生根據要求進行自我評價,給學生以價值效能感,激發其興趣和信心;其次,引導學生互評,形成相互學習和相互監督的機制;最后,教師根據學生參加實踐課的具體情況,尤其在團結協作、集體主義、感恩意識、意志品質、創新精神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通過自我教育提升綜合素質。”[4]這樣學生實踐活動的考核方式涉及比較多的方面。

3.3 健全長效的合作機制

篇2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思政課,價值

思政課是大學生的必修課,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能為學生的健康發展打下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但是,多年來,我們的思政課教育教學還是停留在傳統的刻板說教,灌輸思想上,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難以接受,教育教學效果不佳。因此,突破傳統式教學,豐富教學內容,改革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思政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和實踐的一個重要課題。而優秀的傳統文化體系以其獨特、豐富的哲學內涵,優美生動的文字典故,非概念化的特點,易于在大學生中引起共鳴,樂于接受。它正是為我們開展現代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礎。因此,對于思政課教育教學來說,優秀傳統文化有著相當高的價值。

一、要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中,教師必須自覺的豐富文化底蘊,提高自身素質。

學校要大力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深厚傳統文化素養的思政課教師隊伍,能夠將理論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機地融入課程教學中,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教育;要開展教學科研方面的討論與交流,促使教師能積極有效的運用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和方法推進學科的教學與研究。教師不但要熟練地掌握思想政治理論,還要廣泛閱讀國學經典,了解傳統習俗和中華藝術等,更要積極從事社會實踐調查,吸收理論研究和實踐發展的最新成果,不斷豐富和深化自己的文化底蘊,提高自身的科研新能力和傳統文化素養;要努力挖掘和利用優秀統文化資源,將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備課、授課、教學、考試等各個教學環節,使其自然而貼切地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大大提高課程的教學實效性。

二、要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中,教師必然要改善和豐富教學手段。

首先,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媒體和通訊工具,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的課內、課外教學、交流中,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轉為師生雙向交流互動式教學,有助于增強教育的內化效果。現代媒體和通訊工具具有普及廣,形式靈活,傳播快,信息量大,檢索便捷,互動性強等優勢,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更是大學生們獲得更多知識信息的重要來源。這些優勢和特點,也為思政課教師的工作提供了有利的工具。

例如,課堂上,教師可以將搜集的歷史文化資料以圖片、文字、高清視頻、特效音頻等形式展現給學生,使學生對傳統文化有最直觀的感知,增強課上教學的渲染力。也可讓學生搜集相關視頻音頻,或自己制作PPT、視頻音頻,在課堂上講解演示,這種學生參與式教學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課下可以讓學生登陸校園網的思政部教學平臺中的歷史文化版塊,搜索自己感興趣的國學經典、歷史文化等圖片、視頻、音頻資料和相關鏈接,鼓勵學生參訪學習、討論和發表見解;可設置思政部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賬號,或創建思政類的手機APP,將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和理論課資源到微博、微信、APP上,供學生和教師間學習、討論、交流。思政課教學中利用學生喜歡的現代媒體和通訊工具來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內化效果。

其次,思政課教學要開展與傳統文化相關聯的實踐教學。思政課的教學,不應該只局限于課堂上,校園中,而是應該讓學生走出去,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切身的感受中國悠久歷史和文化的魅力。學校要把傳統文化的社會教育實踐活動納入學校的教學計劃,并規定相應的學時學分;盡可能創造條件,帶領學生走入社會生活,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可以通過安排學生考察歷史古跡,調查民俗民情,搜閱相關文獻,寫出調查報告,讀書心得,制作視頻短片,參加社會服務活動,青年志愿者活動等,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并鍛煉實踐能力。建立傳統文化教育實踐基地,定期組織學生開展活動。如果當地紅色文化資源豐富,也可創建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充分利用祖國富饒的歷史與人文資源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與民族精神教育,將優秀傳統文化寓于實踐活動中,將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知與行緊密結合起來。

三、注入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思政課必然會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和道德情操。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最豐厚的資源在人文領域,最主要的特點是它鮮明的人文文化和人文精神,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先人后己精神;“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推己及人,能近取譬”的人生修養等。還蘊含的豐富的、具有現實意義的思想觀念和精神境界,如“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積極進取精神;“厚德載物,貴和尚中”的和諧包容精神;“天下為公,治國平天下”的集體主義精神;“克勤克儉,無怠無荒”的勤勞儉樸精神;“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的自我犧牲精神等。這些文化和精神正是提升大學生道德情操的優良素材。近些年,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盛行,大學生人文素質特別是傳統文化的缺失和道德的下滑已是不爭的事實。思政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道德教育是其必不可少的教育內容,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學中,讓大學生汲取積極有益的成分,能構建堅實的人文根基,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同時,有助于大學生塑造優良德行陶冶情操,提升道德境界,樹立完善人格。

時代的發展,中華文明的傳承,國家的建設,都需要思政課教師培養出具有較高文化素養、創新能力、思想政治素質的優秀人才。將優秀傳統文化的營養注入到思政課教學中,正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呼喚,是教師、學生提高素養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劉紅英.中國傳統文化走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意義[J].思想教育研究,2008,4:55-57.

[2]李波,趙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融入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和途徑[J].新課程研究,2013,6:163-164.

篇3

Abstract: 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the strategic task of promoting the great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Chinese dream, and a top priority of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Based on the stakeholder theory, orienting at the four stakeholders in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core values: students, parents, teachers and employers, this article selects 20 universities in Liaoning Province, and 200 employer around China for sampling survey. It analyzed the effect and limitations of the current university through a first class education of the core values, explores the carrier and efficacy of core values through the second classroom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data analysis and thinking,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basic strategy: continuous deepening propaganda,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social practice educ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關鍵詞:第二課堂;利益相關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策略

Key words: second classroom;stakeholders;socialist core values;strategy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5)30-0252-03

0 引言

黨的十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下簡稱“核心價值觀”)提出了“三個倡導”的最新要求,引導大學生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利益相關者是指能影響組織目標,或者被組織目標所影響的任何個人和群體[1]。美國高等教育學家羅索夫斯基第一次在高等教育學研究中運用了利益相關者理論,他視高校為一個由不同利益相關者組成的機構。將該理論引入到第二課堂視域下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研究,利益相關者就是指那些能夠影響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效果,同時這一培育效果又將影響其自身利益的個體或者群體。因此,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研究第二課堂視域下加強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對策具有極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1 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利益相關者

學生是高校重要的利益相關者之一。大學賴以生存的土壤是學生,學生是高校存在的理由,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國高校肩負的神圣使命。對于競爭日益激烈的大學生而言,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堅定自身的理想信念,錘煉高尚的品格修養,是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前提。所以,大學生無疑是高校培育核心價值觀最為重要的利益相關者。

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以及群眾意識到教育機會和個人發展的關系,學生家長不再僅僅是教育的被動接受者,教育領域的眾多改革與措施必須得到家長的認可。因此,我們除了在特定背景下去評估教育是否應重視學生主體需求外,還需要在當前的大背景下,考慮教育投資者――家長的“聲音”[2]。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的主體和對象是學生,而家長是學生的主要監護人,是與學生接觸時間最長而且最為深入的人,是其他管理人員和教師不能替代的,換句話說,家長是學生發展中的直接利益相關者。

高校教師作為與學生在校期間聯系最密切的人員,幫助學生處理學習、生活、情感中的各種問題,是學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導師。青年學生的價值觀念在成長過程中具有可塑性、盲目性、跟隨性,教師的價值觀念很容易被學生吸收、學習,教師對于培養學生的基本價值觀念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教師是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利益相關者。

企業與高校是人才輸送聯系最為密切的紐帶,企業要充分利用學校的優勢資源,為自身的發展提供動力,高校也要將培養的高素質人才輸送到企業中去,彰顯育人價值,提升學校實力。企業作為與高校人才聯系最密切的群體,對于人才培養質量的反饋是最直接、最有效的[3]。高校通過不斷引導學生踐行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形成“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基本價值觀念,提升高校輸出人才的整體素質與水平,有助于進一步滿足企業對人才引進的要求。因此,企業作為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利益相關者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通過分析可知,學生本人、學生家長、高校教師及用人單位是培育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利益相關者,通過研究他們的認識和需求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究第二課堂視域下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途徑與對策。

2 問卷調查與分析

本次調查采用抽樣調查法,共面向遼寧省內的20所高校進行了問卷調查,其中高校涵蓋中管高校、部屬高校(非中管)、省屬本科高校、高職高專院校等四個類型。結合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研究基礎,其中面向高校學生發放問卷2000份,收回有效問卷1976份,回收率為98.8%;面向學生家長發放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200份,回收率為100%;面向高校教師發放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96份,回收率為98%;面向企業高管發放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95份,回收率為97.5%。問卷主要涉及各利益相關者對核心價值觀的認知情況、第一課堂對核心價值觀教育所發揮的作用及局限、通過第二課堂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效果和途徑等幾個方面的調研,現將調研結果簡要分析如下:

2.1 各利益相關者對核心價值觀的認知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87%的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有較為清晰的認識,79%的學生認為核心價值觀總結的非常全面、提綱挈領,而僅有21%的學生是通過教師授課的方式了解到核心價值觀,這說明第一課堂在幫助大學生認識了解核心價值觀方面發揮的作用還不夠。89%的學生家長認為高校向大學生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是很有必要的;91%的高校教師認為應該積極倡導大學生踐行核心價值觀;83%的企業高管認為在大學生中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意義重大,71%的企業高管表示會在招聘時著重考慮大學生是否符合核心價值觀的具體要求。由此可見,對于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得到了學生、家長、教師、企業等各利益相關方的普遍認可,各方面對此項工作的意義有較為深刻的認識。

2.2 第一課堂對核心價值觀教育所發揮的作用及局限

調查結果顯示,有37%的學生認為所在學校現在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培育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效果一般,甚至有11%學生認為效果較差,由此可見理論課程的學習對于培育核心價值觀的效用還有待提升。31%的學生認為通過第一課堂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局限在于形式死板,25%的學生認為局限在于氛圍冷淡,27%的學生認為局限在于只知其理、不能實踐。42%的學生家長則認為通過第一課堂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局限在于只知其理、不能實踐。35%的高校教師認為通過第一課堂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局限在于形式死板,30%的高校教師認為局限在于只知其理、不能實踐。45%的企業高管則認為通過第一課堂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局限在于只知其理、不能實踐。由此可見,各利益相關者對于第一課堂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培育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效果認可度不高,認為通過第一課堂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局限主要是“只知其理、不能實踐”、“形式死板”、“氛圍冷淡”。這些情況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客觀原因,畢竟第一課堂受到授課場所、授課模式、授課內容的限制,因此,高校培育核心價值觀還需要不斷拓展渠道,豐富載體。

2.3 通過第二課堂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效果和途徑

調查結果顯示,75%的學生認為第二課堂可以幫助自己更加深入的認識核心價值觀,第二課堂比較生動有趣,比書本上的學習更加直觀、有效。64%的學生家長認為通過第二課堂培育核心價值觀可以很好的彌補第一課堂無法實踐、形式單一等劣勢,但仍有30%的學生家長對第二課堂的概念不了解。91%的高校教師贊成通過第二課堂樹立和培育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85%的企業高管認為第二課堂在培育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將發揮重要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顯而易見,對于通過第二課堂對大學生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效果在各利益相關者中有著普遍共識,尤其是高校教師和企業高管對第二課堂的教育模式高度認同。

對于哪類品牌活動最能引導青年學習和踐行核心價值觀,26%的學生認為是優秀大學生評選,25%的學生認為是社會實踐,18%的學生認為是高水平講座,17%的學生認為是文娛比賽,這四種活動載體在大學生中受到普遍認可。在接受調查的學生家長中有44%的認為社會實踐最能引導青年學習和踐行核心價值觀,有25%的認為是高水平講座,對于其他活動載體則意見比較分散。在高校教師的調查中,社會實踐、優秀大學生評選、高水平講座、文娛比賽仍然是受到認可度最高的四種活動類型。而企業高管則更加認可社會實踐對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作用,56%的高管認為社會實踐最能發揮作用,另有21%的企業高管對高水平講座所發揮的引導作用表示強烈認同。綜上所述,各利益相關者對社會實踐和高水平講座對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作用都強烈認同,同時對優秀大學生評選、文娛比賽等品牌活動所發揮的作用也比較認可。這為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的策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3 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基本策略

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是黨和國家對教育系統的明確要求,也是高等教育領域的重要課題。同時,作為第一課堂有效補充的第二課堂,在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培育以及綜合素質提升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教育效果也得到了各利益相關者的普遍認可。本文基于對調查問卷的科學分析,結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際,以持續深化第二課堂平臺建設為途徑,對強加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提出以下幾點思考。

3.1 加強宣傳思想育人平臺建設,讓核心價值觀在學生心里生根發芽

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的首要任務是讓學生準確全面的認知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高校在宣傳教育工作中注重引導學生既看到核心價值觀的外在體現,更看到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

一是要注重發揮理論學習對實踐的指導作用,要充分利用高校多年來開展大學生課余理論學習的良好基礎,將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大學生課余理論學習體系和“青年者培養”的全過程,培養一大批真學真信、學深學實的優秀大學生,并注重發揮他們的朋輩引領作用,在全校范圍內營造學價值觀的良好風尚。

二是要注重創新宣傳教育載體和形式,搶占思想引領的新陣地。高校要善于以學生身邊的故事為題材,通過錄制原創歌曲MV、拍攝微電影、創作劇本、制作卡通漫畫等形式,生動形象的展示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內容。要著力打造各類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站、官方微博、微信平臺等一批有影響力的網絡宣傳陣地。要依托高校微博計劃,動員全校團支部積極參與“為核心價值觀代言”等主題活動,形成聯動效應、互動效應。

三是注重推動宣傳教育立體化,在新媒體時代仍然要持續深化紙質媒體的改革創新,并充分發揮名人雕塑等校園文化景觀的育人作用,構建傳統媒體、新媒體、文化景觀三位一體的立體化宣傳平臺,使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

3.2 加強校園文化育人平臺建設,讓核心價值觀在學生心里根深蒂固

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的關鍵一步是讓學生內心與核心價值觀產生強烈共鳴。高校在引領學生培育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尤其要注重發揮文化的涵養作用,通過文化的傳播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牢固樹立核心價值觀。

一是要著力依托傳統文化為核心價值觀培育理清根脈。高校要結合實際情況,有計劃、高質量地舉辦京劇、話劇、相聲等傳統藝術專場演出,結合校史、校訓等精神符號打造極具學校底蘊的文化精品,通過歷史與現實的交融啟迪學生、感染學生、引導學生。高校要充分激發學生社團的活力,廣泛開展優秀傳統文化宣講、展演、體驗等活動,使學生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

二是要著力依托紅色文化為核心價值觀培育凝聚精神。高校要將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實踐融入到持續開展多年的各類主題教育活動中,依托高水平講座、青年成長沙龍等載體,以闡釋中國道路、民族精神、時代使命為主題,邀請名人名家與學生交流座談,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意識。

三是要著力依托學科文化為核心價值觀教育構筑合力。高校要充分發揮基層院系的基礎性作用,組織院系團委書記、輔導員骨干利用專題報告、分組討論等形式深化對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并通過主題團日等方式教育引導學生。鼓勵各院系圍繞踐行核心價值觀的主題,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特征開展特色活動,努力提升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使核心價值觀能夠真正的入腦入心。

3.3 加強社會實踐育人平臺建設,讓核心價值觀在學生心里枝繁葉茂

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的題中之義是讓學生將弘揚核心價值觀轉化為實踐行動。高校要注重發揮社會實踐的養成作用,通過優化主題設計、完善活動機制、強化成果凝練等舉措,有效引導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自覺踐行和弘揚核心價值觀。

一是要集中性開展寒暑假主題社會實踐。高校要緊緊圍繞踐行核心價值觀的大主題,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出發,確定若干個實踐重點項目,鼓勵更多的大學生利用寒暑假組建實踐隊伍走入企業、社區、農村,引導廣大同學自覺自發的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積極踐行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

二是要常態性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形成“基地、崗位、項目、活動”四位一體的志愿服務體系[4]。通過推動志愿服務向活動品牌化、管理項目化方向發展,精心培育志愿服務隊,積極開展環保、扶貧敬老、幫扶支教等多項服務活動,將踐行核心價值觀融入志愿服務的全過程。

三是要持久性開展社區掛職活動。高校要大力加強社區掛職工作的規范化和品牌化,鼓勵更多的學生走入社區、深入基層,主動策劃開展特色共建活動、走訪困難家庭、完成社區情況調查報告,在協助社區開展工作的同時積極踐行核心價值觀,傳播青春正能量。

參考文獻:

[1]張炎,張瑞,高偉.高校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研究現狀及趨勢[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9(6).

[2]胡子祥.高校利益相關者治理模式初探[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