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基地規劃與設計
時間:2022-05-03 11:00:32
導語:科技創新基地規劃與設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用地達到均好性,均質的綠地、交通條件使每個地塊都有良好并相近的環境,有利于創造有序發展的布局。科研辦公與綠地的融合,實現園林式的高科技科研園區。5保證用地布局規劃的彈性。規劃采用大組團內含小地塊的結構形式,地塊間用地條件相當,規劃指標要求統一。此結構方便地塊間在一定程度上進行組合和拆分,有效地適應未來建設規模的不斷變化。規劃結構為一個中心,兩環三組團見圖2。該基地可分三大功能區:配套服務區、科研辦公區及科研生產區。1配套服務區以國際科技合作交流中心及餐飲娛樂、商業辦公和基地的生活配套服務為主功能,占地面積共13.33hm2200畝。目前國家已批復國際科技合作交流中心,建設規模約27000m2。內容為兩部分:一部分約22000m2的科技合作交流活動中心,一部分約5000m2的研究實驗樓。除此之外,配套服務區內還應包括對基地本身的配套服務功能。如居住、休閑娛樂、物業服務等。2科研辦公區主要設置技術研究中心和研發中心,可以所為單位、也可以相互交叉使用,主要以辦公建筑為主。3科研生產區以各所的實驗室及生產基地為主,該基地建筑面積5.5×104m2,占地13.33hm2200畝,其中2×104m2為中央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其中首期建設的為光學元件生產基地,該區內建筑以一層廠房為主。以上三個功能區從開放程度上有所不同,配套服務區為ArchitecturalandStructuralDesign全開放功能區,主要負責對外接待及對內服務,并與其它功能相互獨立。科研辦公區為半開放功能區,主要為各所的科研辦公服務。科研生產區為封閉功能區,以實驗室和生產基地為主,并同時具有一定的保密性質。規劃原則:經反復研究,確定下述八大原則:1遵循成都市總體規劃的要求,尊重已批準并已實施的上位規劃。2合理布局,使功能分區清晰,保證各功能區的獨立完整性,又要考慮各功能區的相互關系而不隔裂,使其形成有機而高效的整體。3建立順暢而高效的道路系統,在滿足順暢和通達的前提下,經濟地確定道路密度,以提高道路利用率和土地價值。4在深入研究基地地勢、地質等現狀條件的基礎上,科學地設計水系、植被,創造良好的園區環境,構筑生態型園區。5認真而科學地研究功能結構,了解園區內各功能組團的需求,分析利弊,合理地安排他們的位置和避免不利因素。6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園區內企業等客體利益,在此前提下,努力降低建設成本及運營成本。7減少資源及能源浪費,提高土地資源的效益。8努力達到國家綠色建筑標準。
1對外交通分析基地周邊道路的外延接口狀態后,認定基地東側的規劃路作為本園區的對外交通的一級主要道路,基地北側和南側的兩條規劃道路作為園區對外交通的二級主要道路。2道路系統道路系統是組織地塊各種功能用地的“骨架”,又是實施各項社會活動的“動脈”。園區主業定位為高科技研發辦公為主,分析其交通特性主要以小型機動車為主,中心科研生產區有少量大型貨車,內部交通強調簡潔性、秩序性和易識別性。本園區道路系統分為園區主干道、次干道、支路、步行路四級見圖3。1園區主干道呈環形布置,為園區內部環路,同時承擔市政功能及景觀功能,主要服務于園區中心科研生產區和外來參觀車輛的使用路兩邊設置較好的景觀設施。2園區次干道也呈環形布置,平行于主干道,主要服務于科研辦公區的工作人員的車輛。3園區支路設置于兩條主要環路之間,連接兩條園區主干道,提高各地塊的可通達性,使園區內交通更為便捷。4園區步行路主要設置于各地塊內,主要以東西向的形式貫通各地塊,串連各地塊建筑,同時也起到了連接地塊南北的作用。圖3道路交通分析圖3道路等級各等級道路情況見表1。表1道路等級4)停車規劃停車以地下為主。地面有少量停車,均結合地塊的出入口布置,在各建筑周圍均設有適宜的臨時停車位。總停車數4664輛,其中:地上停車數536輛;地下停車數4128輛。本園區綠地系統由隔離綠地、中心綠地、地塊內部綠地和水系四個體系組成。景觀節點、景觀軸線、集中的綠地活動區相結合,形成點、線、面的綠化景觀層次。景觀環境按不同的功能區采取不同的風格,配套服務區為開放形景觀環境,以廣場、花壇及規整的植被為主,科研辦公區以組團式綠化為主,形成組團綠化環境,注重辦公環境的人性化。科研生產區周邊為高大植被、水系和林蔭小道,相對封閉,形成自然休閑的綠化環境。
整體建筑高度由四周向中心方向逐漸降低。規劃區整體以多層為主,最高的建筑為A-3地塊的科研辦公樓,限高100m,為整個區域的統領性建筑。西端兩棟對稱的科研辦公樓,限高80m,在建筑高度上也起到了控制東西向軸線與統領性建筑呼應的作用。科研辦公區主要由3層的裙房、5層的板樓和12層的塔樓組成。3層裙房限高13.5m、5層板樓限高21m、12層塔樓限高54m。園區中間地塊即科研生產區限高15m見圖4。1配套服務區建筑形式偏向商業、外向的性格,布局較靈活,引入了較活潑的弧形的元素,立面上在與整個園區的協調的同時也體現了商業和酒店以及會展中心自身的特點。2科研辦公區借鑒成都文化"錦里"的概念,布局規整的同時又不失變化,內部空間自由且層次豐富,樓與樓之間獨立但有聯系。立面風格較嚴謹,注意細節的處理,如玻璃顏色的變化等,充分體現了科研辦公建筑的特色。3科研生產區以實驗建筑為主,體量方正,建筑高度低。采用有別于其他兩個分區的立面形式,開窗方式比較自由,均作屋頂綠化,與中心綠地融為一體。
本文作者:閆文靜工作單位:中國中元國際工程公司
- 上一篇:研究生培養的挑戰與出路
- 下一篇:農業科學院科技成效及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