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檔案館上網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6 09:55:00

導語:大學檔案館上網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檔案館上網研究論文

一個沒有高速信息網絡的國家,算不上一個現代化國家;一個沒有校園網的大學,稱不上一個現代化大學;那么一個游離于校園網之外的大學檔案館,也很難說得上是一個現代化的大學檔案館。

人類正進入信息化社會,計算機網絡已成為一項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它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正深刻地改變人類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如今,一個沒有自己的高速信息網絡的國家,算不上一個現代化國家;一個沒有校園網的大學,就根本談不上是一個現代化大學。校園網是旨在將一所學校內的各種PC機、工作站和終端,通過高性能網絡,連接到各種服務器上,組成分布式的計算環境,使其成為提高教學、科研和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礎設施。國內一些一流大學的檔案館如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清華大學等校檔案館也陸續在校園網上開通自己的主頁。他們充分利用Internet提供的萬維網WWW、3W或Web技術,宣傳高校檔案工作,樹立新形象,建立高校檔案工作新模式。

一、幾所大學檔案館上網內容簡介及網址

清華大學檔案館提供上網的信息有“檔案館概況、館藏情況、檔案利用效益、檔案自動化管理、對外交往等”。

南京大學檔案館提供上網的信息有檔案館簡介,其主要內容有“南京大學檔案館的職能、檔案館機構設置、檔案館學術研究成果、可供網上查詢的數據庫使用介紹”。檔案信息檢索的主要內容有“南京大學、院士簡介、中青年專家簡介、南大學籍、中大學籍、教授簡介、校友檔案、職稱評聘、研究生論文、科研成果”,1979-1997年南京大學文科成果包括專著、論文、獲獎情況統計,江蘇省高校檔案信息通過南大檔案館提供的江蘇高校名錄鏈接點可直接訪問該校檔案部門,網上檔案館主頁信息站點等。

復旦大學檔案館提供上網的信息有“多媒體檔案編研、學校歷屆獲獎科研成果、研究生論文摘要、檔案工作基本情況”。

上海交通大學檔案館提供上網的信息有“檔案館簡介、校史博物館簡介、截至一九九六年館藏案卷總數、校檔案館和校史博物館人員結構表、校友人物信息”。上述內容分別在不同的頁面上。

河海大學檔案館提供上網的信息有“檔案法規、制度建設、校史陳列、陳列展、檔案館簡介、組織機構沿革、河海大學大事記、國家二級升級達標材料”,檔案信息查詢的主頁內容有“科研、碩士業務、文書、專利、博士生、獲獎成果”。

各大學檔案館網址分別為:

南京大學檔案館

http//dawww.nju.edu.cn/nju/nd.htm或

http//202.119.41.30/nju/nd.htm

http//dawww.nju.edu.cn/service.htm檔案信息檢索或

http//202.119.41.30/service.htm

清華大學檔案館

http//www.tsinghua.edu.cn/docsn/dag.htm

復旦大學檔案館

http//www.fudan.edu.cn/FudanIntrodex.html

上海交通大學檔案館

http//www.sjtu.edu.cn/chinese/web15/index.html或

http//www.sjtu.edu.cn/chinese/web15/dagjj.html

東南大學檔案館

http//www.seu.edu.cn/seu/dag.htm

哈爾濱工業大學檔案館

http//www.hit.edu.cn/general/13/newpage2.htm

天津大學檔案館

http//www.tju.edu.cn/docc/archive.htm

華東師范大學檔案館

http//www.ecnu.edu.cn/chapter5/dangang.htm

河海大學

http//202.119.114.137/websql.dag/indexhtm

二、上網高校檔案館的突出特點及筆者個人感觸

1走向社會,宣傳自己。

高校檔案部門把自己的有關信息存入某一WWW服務器,供有興趣的使用者來查詢,這種介紹方式的影響要比到檔案館實地查閱文字資料影響大得多,甚至不亞于電視廣告的影響。因此,幾乎所有上網學校的檔案館都在其頁面辟出相當大篇幅介紹自己,宣傳檔案工作的重要性。以南大檔案館為例僅1997年10月至12月,就吸引5000個網上用戶來訪。①而且檔案館網上的信息隨時更新,始終保持了信息的新穎與準確,費用也較低。

目前,高校檔案館的文化色彩相對來講比較淡薄,但這不是有的同志所認為的是學校投入太少造成的,而是它自身的“官檔”色彩多于它的文化色彩。它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服務面很窄,主要面向學校的黨政機構。文化需要傳播,傳播是成就文化的一個重要動力。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信息共享與信息交換,從傳播的角度講,徹底改變了空間對人的約束。高校檔案館要想真正使自己具有科學與文化性質,就應該在指導觀念上由為少數人服務轉變為面向普通大眾服務,也就是說應多一些“平民”色彩、“百姓”色彩。而當今及未來的社會最有影響的傳播媒體莫過于計算機網絡,高校計算機的普及率和計算機網絡化程度都遠高于社會其他部門,師生普遍利用校園網作為獲取與傳遞信息的重要手段,早已是不爭的事實,可以說這是高校與社會其他部門重要的不同之處。以清華為例,全校已有7000多臺計算機與校園網相連,近2000名教師開通Email。因此說,借助于計算機網絡擺脫自我封閉,走向社會,貼民百姓,應該是高校檔案館的一種最佳選擇。值得慶幸的是我們一些高校檔案部門已經將自己的計算機管理系統納入到互聯網中,他們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值得檔案界同行廣泛的學習。但是他們的數量實在是太少,以教育部所屬的高校檔案館室為例,僅有四分之一有自己的URL,如此多的院校檔案部門游離于校園網之外,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2以自己的特色去吸引利用者

清華大學檔案館的特點是以圖文并茂形式突出介紹自己的館藏珍品檔案和檔案利用效益的實例以及自行開發的THDAMIS多媒體檔案及辦公管理信息系統所發揮的作用,上海交大檔案館則突出總書記回母校視察過的校史博物館,而復旦大學檔案館則以多媒體檔案編研見長。

值得推崇的是南京大學檔案館,它不僅在網上推出豐富的檔案信息資源,其主頁也設計得非常出色,提供的“鏈接”點特別多,這些鏈接點不僅包含有大量本校館藏檔案信息、本館的科研成果和論著目錄,而且提供超級鏈接將一些國內大學檔案館主頁及北美、英國、澳洲的有關檔案館主頁同南大檔案館主頁鏈接在一起,使利用者網上瀏覽南大檔案館的同時,也能搭便車訪問國內外各類的檔案館,很能吸引利用者。這說明南大檔案工作在高校中始終處于一種領先地位。與南大檔案館主頁相類似的還有河海大學檔案館,其主頁面的設計稱得上一流水準。到目前為止,筆者只發現這兩所學校檔案館能向網上用戶提供檔案數據庫檢索服務功能。

有特色、能吸引利用者的高校檔案館主頁,最能反映出該檔案館的領導水平、人員素質、管理觀念和工作狀況是否真正達標。

3可利用的檔案信息資源太少

瀏覽網上大學檔案館就會感覺到可供利用的檔案信息資源實在是太少,除了南大檔案館、河海大學檔案館與復旦大學檔案館外,其他學校檔案館主頁都給人一種門臉好看,但難以進入之感。有的在主頁設計上有欠缺,只有內容單調的介紹與規劃,或者標明有關檔案信息資源仍處于“正在建設中”,來訪者找不到“嵌入式鏈接”點,只能“望門興嘆”。按理說從80年代中期開始,一些高校檔案部門已開始使用了計算機,數據的積累應該有一定基礎,為何到用的時候,卻拿不出東西,這恐怕跟高校檔案部門長期以來“悶頭造車”有著很大關系,而且相當多的檔案工作者依然奉行“通過計算機輔助檔案工作人員對檔案載體進行管理”觀念,不考慮社會的需要。比如說“某系某專業某屆張三等畢業生學籍表”這個案卷題名在我們檔案部門司空見慣,可是上網卻不行,人家要核對李四的學籍表,看他是不是貴校學生,那這個案卷題名則發揮不了任何作用。因為人家是要看你的信息內容,而不管你載體如何。檔案館的WWW服務應是腳踏實地圍繞著社會的實際需要去吸引利用者,不能僅追求有一個好看的“門臉”,而沒有“真貨”。因此要非常注重支持WWW服務技術的檔案數據庫應用系統的建設,不要再搞那些高投入僅為自己服務的條目型小數據庫了。

4不搞爭論積極上網。

檔案部門有一種傾向,就是喜歡在電子文件不能永久保管、缺乏憑證作用、計算機網絡不夠安全、不能保密等問題上爭論上一番。似乎這些問題不論證清楚,計算機網絡與電子文件就很難與檔案工作結伴同行。筆者認為:首先計算機網絡與電子文件存在是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是人類歷史進步的必然,不管你檔案工作者愿意與否,它都將以最快速度在我國推廣與普及。清華大學為何在減員增效上取得那么大的成績,關鍵得益于推行辦公自動化的“泰山工程”。今后高校檔案部門是不可能沒有限度地要求學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整理檔案載體的,而檔案計算機管理網絡化和檔案信息數字化或電子化才是高校檔案工作高效發展的必然趨勢。其次,對于計算機網絡與電子文件所存在的技術上的弱點只能靠技術上的發展去解決,作為計算機網絡的使用者,電子文件的形成者和保管者都有責任關注信息技術的最新發展,也有責任采用最先進信息技術解決上述問題,而不是空泛地爭論,更不應該借此將網絡拒之門外。三是任何爭論的結果都將是耗費寶貴的時間,喪失大好的機遇,最后一事無成。所以凡擁有校園網的學校,檔案部門都應積極上網,積極創建新的檔案工作模式,使之成為能夠吸引利用者的“信息中心”,否則高校檔案工作可能要陷入前途未卜的境地。

注釋:①論互聯網上的檔案信息實時采集與服務/湯道鑾等//檔案學通訊。1998.5,P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