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憲法保障

時間:2022-03-19 10:07:00

導語: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憲法保障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憲法保障

【摘要】堅定黨和人民的“四個自信”是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內容。我國憲法憑借其根本性、人民性和發展性的重要特征,對于保障新時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順利前進具有重大意義:其通過確認國家發展的指導思想,提供理論自信的憲法保障;通過確認國家發展的獨特道路,奠定道路自信的憲法保障;通過確認國家發展的基本制度,鞏固制度自信的憲法保障;通過確認國家發展的文化方向,筑牢文化自信的憲法保障。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實踐中,要充分重視憲法的作用,整體把握我國憲法的內容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內在聯系。

【關鍵詞】意識形態;憲法;“四個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十月革命勝利后,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同時也頒布了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為世界歷史從資本主義時代前進到社會主義時代吹響了憲法號角,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世界舞臺上“挺直腰桿”也有了社會主義憲法為其提供堅實保障。我國憲法在性質上也屬于一部社會主義憲法。從法制地位上看,我國憲法具有根本性、權威性,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各項事業作出頂層設計,“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1從價值指向上看,我國憲法具有人民性。“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2我國憲法通過對人民權利的有效保障,突出了人民在國家中的主體地位,與國家性質和黨的宗旨始終保持高度一致。從發展形態上看,我國憲法具有與時俱進性,我國現行憲法于1982年頒布實施,迄今為止經過了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和2018年的五次修改,將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成果確認下來并加以鞏固,以符合民族復興偉大事業的歷史需要。近年來有人通過規避“憲政”問題而將憲法邊緣化、架空化,其從本質上也是希望通過解構和破壞憲法在治國理政中的話語權,使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失去根本法制依據,這種危害是不容小覷的。強調:“要把堅定‘四個自信’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關鍵。”3“四個自信”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理論邏輯、實踐邏輯、制度邏輯和文化邏輯的集中體現,也為新時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提供了具體的著力點。我國憲法在實踐發展的基礎上,逐步確認了符合實踐要求、符合人民意愿、符合歷史方位的指導思想、發展道路、基本制度和文化前進方向,這對于新時代黨和人民堅定“四個自信”、增強戰略定力具有重大意義。

一、我國憲法通過確認國家發展的指導思想,提供理論自信的憲法保障

我國發展的指導思想是國家的一面理論旗幟,也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屹立于世界的一面精神旗幟。對于這個旗幟,要充滿自信地加以高舉。這種自信不僅是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的強大精神動力,也是應對西方意識形態滲透的昂揚政治姿態。我國憲法以法律確認的形式充當起了高舉指導思想旗幟的“旗桿”,使國家指導思想“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1,提供了理論自信的憲法保障,任何人都不能動搖這面旗幟。這面旗幟不僅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光輝,也浸透著中國實踐的生動底色。改革開放以來,正確認識和評價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思想在當代的地位和作用,關系到我們堅持怎樣的思想路線的問題,以及如何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發展的問題。鄧小平明確指出:“思想路線是什么?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也就是堅持同志說的實事求是,堅持同志的基本思想。”2在鄧小平看來,我國在改革開放時期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辯證統一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提供了根本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同時我們還要堅持好、運用好思想活的靈魂,這樣才能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時俱進。任何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相互割裂、否定的主張要么是教條主義,要么是自由主義。我國現行憲法自1982年頒布至今,雖然經過了五次修改,但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始終沒有變,在此基礎上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的動力也始終沒有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因為它是在“老祖宗”沒有丟的基礎上寫出的新篇章。動搖憲法的這個旗幟,就是否定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立論基礎。科學的理論從來都不是形單影只的,而是由具有不同實踐指向的理論元素構成的有機整體,離開其中的任意一個元素都是對理論片面的把握。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三大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階段性理論成果,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起著重要的基礎和支撐作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這一系列理論成果一以貫之的邏輯主線。同時這三大理論成果又從社會主義本質、黨的建設、發展方式等方面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填充了理論血肉,這一系列理論成果相互聯系、不可分割。實踐發展推動理論創新,理論創新助力實踐前進。伴隨著“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3,我國分別在1999年、2004年和2018年的三次憲法修正案中將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確認為國家發展的指導思想。實踐證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任何階段,只有堅持這一系列理論成果的指導地位,才能不斷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基本問題的認識和把握,從而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新局面,堅定黨和人民的理論自信。動搖憲法的這個旗幟,就是否定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整體性特征。理論一旦離開實踐就會讓自己“出丑”。在實踐出現重大歷史性變革時,理論自身如果沒有主動求變,就會被歷史的洪流沖垮,也意味著實踐將失去方向,為落后于現實的理論“買單”。馬克思主義從來就不是一個因循守舊、故步自封的理論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認識到世情、國情、黨情的最新變化,提出了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內涵,為處于改革攻堅期的黨和人民提供了更具針對性的思想引領,使中國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中央。“新時代”不僅意味著我國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方位,還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有了新的理論樣態,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在指導實踐中有了新的理論結合點和實踐展開面。2018年憲法修正案明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這將為新時代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為其中所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新挑戰提供強大的解釋力和應對力;另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1的科學構想也被寫入了憲法,有利于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在外交領域得以充分運用,從而打破西方話語壟斷局面,讓黨和人民愈加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自信,愈加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自信。動搖憲法的這個旗幟,就是否定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發展性本色。

二、我國憲法通過確認國家發展的獨特道路,奠定道路自信的憲法保障

在論述中國道路的形成和發展中總是提到:“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2這深刻體現了唯物史觀的歷史辯證法思維。回顧歷史,認清現實,才能開創未來。我國憲法之所以“是我們國家和人民經受住各種困難和風險考驗、始終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根本法制保證”3,是因為其通過確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的歷史淵源、現實基礎以及發展目標,闡釋了道路探索的獨特性、道路形成的條件性和道路發展的方向性,引領人民群眾以正確的歷史觀看待中國道路的歷史與前途,奠定道路自信的憲法保障,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引領性、導向性。道路自信必須建立在對中華民族悠久文明史的廣泛認同上。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由盛轉衰,這給了“西方中心論”者一個重要的契機,他們借否定中國傳統文化之名,行否定中國發展道路獨立性之實,在所謂的“優越感”中極力推銷西方模式。目前有很多人深受他們思想的荼毒,將悠久的中華文明視為一團“糟粕”,認為只有接受西方模式才是中國未來的出路。這是從文化根脈上否定中國道路的可能性與必然性。中華文明是中國發展的文化之“根”,如果沒有了根,何談枝繁葉茂。我國憲法對中華文明的評價為:“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4中國道路是在吸收著中華文明的寶貴思想成果,傳承著悠久中華文明的革命傳統根脈上發展起來的。悠久且強盛的中華文明足以支撐中國道路越走越寬,中國文明也將在中國道路的推動下在當代煥發出強大生命力和持久魅力。如果沒有建立起對中華文明史的廣泛認同,會給文化虛無主義很大可乘之機,抹煞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歷史文明積淀。道路自信必須建立在對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史的正確認知上。一方面要堅持人民史觀。憲法指出:“一八四〇年以后,封建的中國逐漸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中國人民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進行了前仆后繼的英勇斗爭。”5這是對中國近現代革命史的歷史主體的確認。有的人美化或粉飾近代封建統治史和殖民侵略史,寄希望于其他階級幫助中華民族走向復興,從而否定人民在推動歷史發展中的作用。人民是歷史的“劇作者”和“劇中人”,人民在爭取自身解放、追求美好生活的過程中探索出了中國道路。只有堅持人民史觀,才能理解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歷史必然性,才能把握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近現代革命道路的歷史接續性,不然就是否定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形成和發展的群眾基礎。另一方面要看到黨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中的重要作用。憲法指出:“一九四九年,以主席為領袖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在經歷了長期的艱難曲折的武裝斗爭和其他形式的斗爭以后,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6這是對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所取得的偉大成就的有力確認。如果說“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7,那么中國共產黨就是中國革命的“駕駛員”、“掌舵人”,他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立場,同“三座大山”頑強斗爭。因為共產黨人銘記:“一個不是貧弱的而是富強的中國,是和一個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獨立的,不是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統一的中國相聯結的。”8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黨領導人民成功探索出來的,中國共產黨作為長期執政的黨,還將帶領人民在前進道路上攀登一個個發展高峰。否定黨領導人民進行的革命史,諷刺革命為“黨派之間的利益爭斗”,就是否定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領導基礎,危害十分巨大。道路自信必須建立在對黨領導人民進行建設史的科學評價上。對于社會主義建設史的辯證評價,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必須凝聚起來的共識。我國憲法指出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是通過“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戰勝許多艱難險阻而取得的”1。恩格斯認為評價一個歷史階段的依據“不應該從一些領袖的偶然的動機、優點、缺點、錯誤或變節中尋找”2,而是應該回顧歷史、放眼未來,在社會歷史總的發展趨勢中尋找。我們必須認清社會主義建設史中的成就是主流,錯誤是支流。社會主義建設歷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這兩個階段不能相互割裂、相互否定。實踐證明,每一段歷史時期都會有成就與失誤,如果任意詆毀歷史,將部分失誤認為是全部歷史構成,那么國家和民族就會對道路和未來失去信心,從而畏縮不前。因此新時代我們要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對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成就和失誤進行科學評價,明確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史上的重要地位,這樣才能真正繼往開來,吸收前人探索的經驗與教訓,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注入寶貴歷史養料。道路自信必須建立在對黨領導人民探索改革的清醒把握上。一方面,要清醒把握改革的現實基礎。“我們自己創造著我們的歷史,但是我們是在十分確定的前提和條件下進行創造的。”3道路不是隨心所欲選擇的,而是必須建立在社會發展具體的歷史條件之上。我國憲法指出:“我國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4這一基本國情決定我們必須進行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開辟并且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即使我國社會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方位,但憲法所明確的我國的基本國情沒有變,這是確保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既不“變質”也不“偏向”的實踐基礎。另一方面,要清醒把握改革的目標指向。歷史的發展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在客觀條件的基礎上,歷史的創造同樣受到眾多主觀偶然性的影響,“這些偶然性本身自然納入總的發展過程中,并且為其他偶然性所補償。”5因此道路的發展不是一成不變的,還需要根據不同時期各類“偶然性”的相互轉化來完善發展路徑。堅定道路自信必須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6。2018年憲法修正案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目標完善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7這要求我們防止和克服以經濟效益至上、不惜犧牲其他社會效益尤其是生態效益的粗放發展傾向,使道路發展更加滿足人民對實現全面發展的美好生活的期盼,這是確保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齊聚民心、匯集民力的重要戰略舉措。

三、我國憲法通過確認國家發展的基本制度,鞏固制度自信的憲法保障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成效,歸根到底要以人民群眾認同不認同、擁護不擁護為標準。因此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必然要以能夠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制度為依托。指出:“我國憲法以其至上的法制地位和強大法制力量,有力保障了人民當家做主,有力促進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8這些歷史成就的取得都得益于憲法確認了內蘊人民性的、符合人民利益的各項基本制度,為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前途緊緊掌握在黨和人民手中鞏固了憲法保障。對于這些基本制度,我們必須長期堅持并且加以完善,堅決排除對我國基本制度不自信的“弦外之音”來消耗和瓦解黨和人民的戰略定力。如何實現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鍵在于經濟制度能否滿足人民群眾的利益需求。社會主義制度畢竟屬于生產關系范疇,生產關系的發展必須符合和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社會主義建設史告訴我們,發展社會主義不應把“社會主義”概念本身作為理論教條,不能逾越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本身界限,不能混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的基本地位,否則就會以犧牲人民群眾的利益為代價,將科學社會主義的價值內涵與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相互割裂。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與凝聚力應該來源于社會主義制度促進生產力發展彰顯的優越性:“我們相信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的制度優越。它的優越性應該表現在比資本主義有更好的條件發展社會生產力。”1在鄧小平眼中,“人民生活確實好起來了,國家興旺發達起來了,國際信譽高起來了,這是最大的事情。”2理應將“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3的基本經濟制度載入憲法,它充分利用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因素來發展社會生產力,能夠保障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利益的實現,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支柱。生產力的發展并不意味就直接解決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人民群眾的物質利益實現也不意味著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這一系列矛盾中起決定作用的還是經濟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還是在占主體地位的公有制經濟上。新時代堅持和完善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過程中,要以憲法關于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相關規定為準則,將不斷發展壯大公有制經濟作為第一要務。只有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不斷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發展形勢才能穩中向好。如何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鍵在于政治制度能否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的表現無非是通過民主這種形式,然而民主也分社會主義民主和資本主義“民主”。有的人以西方憲政民主為標準,將我國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相互割裂,覺得只有“三權分立”、多黨輪流執政那套模式才能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這其實就是在炒“歷史終結論”的冷飯。事實已經證明,資本主義“民主”就是一小部分人的政治玩物,實質是通過阻遏人民利益的表達來冠冕堂皇地實現一己私利。在這種政治問題的大是大非上,我們必須保持清醒頭腦,旗幟鮮明地堅持和發揚社會主義民主。指出:“我們要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憲法理念,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通過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4由此可見,保證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的根本制度依托就是我國憲法確認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以其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形式和領導制度,成為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最根本的制度形式,也是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制度形式。同時我們還要堅持和完善憲法所規定的國家基本政治制度和各項具體制度,尤其是保障公民各項基本權利的實現,遵循“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5的基本原則。這種人權不是虛假的、抽象的,而是建立在堅持公有制經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與建立在資本基礎上的資產階級“人權”有著本質區別。只有這樣,人民群眾才能對社會主義制度更加自信,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民意基礎才能愈加深厚。如何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鍵在于領導核心能否成為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無產階級政黨與其他政黨的根本區別,在于無產階級政黨代表的是絕大多數人民的利益,而不是某個人或是某個群體的利益。有的人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他們以部分黨員違法亂紀的行為為標準,斷言中國共產黨已經不能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將中國共產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相互割裂。還有人總是打著“多黨制”的旗號,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代表不同群眾的利益。他們的錯誤在于看不到人民群眾的利益具有整體性,看不到黨與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具有一致性,黨“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6。對于這一點,我國憲法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7黨的領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其中起到聯結作用的就是人民群眾的利益,因為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反映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幫助人民群眾組織起來,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爭”8。要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須從憲法的根本制度層面維護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始終發揮黨的“主心骨”、“領路人”作用,任何丑化黨的形象、弱化黨的領導、虛化黨的建設的行為都是與憲法相違背的;另一方面,在實施全面依法治國戰略上,“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黨領導人民執行憲法和法律,黨自身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1憲法為中國共產黨提供了基本的活動依據和原則,離開這些原則,黨的群眾路線就會面臨破壞,因此削弱黨在人民群眾中的領導力、公信力,這就意味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內部放松和瓦解,是十分需要警惕的。

四、我國憲法通過確認國家發展的文化方向,筑牢文化自信的憲法保障

文化是意識形態的表達載體,文化建設是意識形態建設的一個重點領域。黨的報告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2。有學者認為其中起到核心作用的便是意識形態。意識形態要發揮其社會功能必須以文化為中介,通過滲透在文化中的世界觀、歷史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社會和人的發展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3只有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興盛,才能促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以文化人、以情感人,提高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感召力和向心力。從這一維度上看,新時代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要以堅定黨和人民的文化自信為支撐,通過文化彰顯中國價值、凝聚中國精神、發揮中國力量。這就需要我國憲法規定國家各項文化事業的政治方向,確保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文化發展中掌握其主導權、話語權,筑牢文化自信的憲法保障。明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政治前提,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文化自信不是自發形成的,而是要運用馬克思主義蘊含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對文化進行科學認知,教育在這一過程中起著關鍵的基礎性作用。認為教育是為了“培養社會發展、知識積累、文化傳承、國家存續、制度運行所要求的人”4。可見教育不是“政治無涉”或是“價值無涉”的,而是一項事關國家生死存亡的重要德政工程。教育如果偏離正確的政治方向,就是在為資本主義文化的傳播與蔓延“蓄勢”,就會割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文化傳遞中的賡續發展。我國憲法規定要“發展社會主義的教育事業”5。首先要堅定科學文化教育的正確政治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教育。”6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和歷史觀,自覺辨識和旗幟鮮明地反對各類錯誤思潮,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堅守陣地、守疆固土;同時要堅定思想道德教育的正確政治方向,符合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要求,“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7強化其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和制度保障,弘揚時代新風、培育時代新人,利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全體社會成員的價值觀念進行有效整合,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固本培元、凝魂聚氣。充實我國文藝事業發展的政治內涵,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文藝作為社會的“晴雨表”,往往能對社會現實進行深刻的反映,發揮文化重要的社會價值。同時文藝作品以其特有的生動性和表現力,比其他文化成果更能深入人心、打動人情,更能激發人們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進行體悟的積極性。文藝事業如果沒有充實其政治內涵,沒有對社會現實進行正確的反映,反而追求低俗、庸俗、媚俗的感官刺激,就會失魂落魄、荒腔走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就會被銅臭氣湮沒其深邃性、崇高性。我國憲法規定“發展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文學藝術事業”8。一是在內容上講“品味”。文藝創作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必須取材于人民群眾豐富多樣的現實生活,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與人民群眾的偉大奮斗相對接;二是在形式上講“格調”。文藝創作不是要拘于一格、定于一尊,但也決不包括無底線、無道德的商業炒作模式。文藝創作的形式要以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為標準,力戒浮躁的心態,滋養于中華美學精神,以精湛的藝術形式創新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表現方式;三是在作用上講“責任”。“任何一個時代的文藝,只有同國家和民族緊緊維系、休戚與共,才能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9文藝發展只有肩負起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服務的歷史責任和使命,才能實現其社會價值與藝術價值的統一。鞏固我國新聞事業發展的政治防線,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新聞傳播領域是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陣地,因為新聞事業發揮著重要的思想宣傳和輿論引導功能。一方面它是人民群眾了解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情況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卻也是境外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的重點場域。新聞領域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如果不去占領“陣地”,其他意識形態必將“上下其手”地去占領。如果我國新聞事業被攻破意識形態防線,人民群眾就會在魚龍混雜的社會輿論中迷失方向,導致對我國文化發展產生錯誤的認識與評價,削弱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力、話語權。我國憲法規定“國家發展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新聞廣播電視事業”1。一是“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要加大正面宣傳力度”2,引導人民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蓬勃生機做出正確判斷,不能因為個別勢力對我國文化進行虛無或歪曲就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發展勢頭不看好或者沒信心;二是要立足中國、放眼世界,提高我國新聞事業的對外影響力,傳播好中國聲音,營造有利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發展的國際輿論環境。同時要宣傳好中國方案,肩負好中國擔當,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世界舞臺上彰顯出其強大的整合力、包容度和創新性,讓黨和人民看到中國為世界做出的突出文化貢獻。

作者:李昀柏 姜迎春 單位: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