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轉型經濟法價值分析
時間:2022-02-23 03:39:13
導語:社會轉型經濟法價值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由于經濟的發展,社會也要做出一定的轉型。在這樣的背景下,經濟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了經濟法價值的實現路徑。
社會轉型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全體人民的力量。在社會轉型視閾的環境中,應該重點思考經濟法價值理念的構成,研究其實現的思路。尤其要解決社會結合經濟的不和諧,促進個人和集體利益的平衡,在實現的過程,這些問題都要妥善處理。否則,不僅會削弱市場化,還會使消費者的權益受到損害。
一、經濟法價值與理念
(一)經濟法的理念。經濟法側重實質性的正義,不僅作為基本的宗旨,在履行義務時,也作為了最高標準,對于原有的法律體系,過于流傳于形式主義,在經濟方面,人們缺乏自由性,并且,制約了社會的利益,也影響了個人的利益。為了改變經濟法的現狀,提出了保護人民群眾的措施,還要履行社會進步的職責,培養了公平、自由等意識。對于經濟法的理念來說,社會本位是基礎,要將社會統一成一個整體,實現共同發展。另外,經濟法的理念也要跟隨社會的變化而變化,做到“以人為本”,有助于經濟法的建設以及以后的執行。(二)經濟法的價值。對于經濟法的價值,不同的學者理解是不同的,但是,價值體系的宗旨均圍繞著公正、平等以及自由等。有的學者表明,經濟法的價值是客觀存在的,公民的需求能夠滿足。不過,有的部分學者則表明,通過經濟法的價值,統一了主體和客體,可將其價值分為目的性和工具性,其中,對于目的性價值,能夠實現目標,主導過程的執行。對于工具性價值,能夠為人民服務。不僅如此,對于經濟法,其機制和法的價值有著共通的地方,都注重社會秩序的維護,以此作為基本目標,進而實現社會的統一和共榮。
二、經濟法價值的實現路徑
(一)說明政府的管制權利。1.明確政府所管制的對象,擁有的權利,采取相應的措施,行駛政府的管制權利。在當下的經濟市場中,不僅存在行業壟斷,甚至存在惡性競爭。由此可見,作為經濟管制的相關人員,要調研當下的社會情況,頒布相關的法規,使管制對象被明確,處理管制內容的混亂。在管理市場時,通過經濟法,可以控制市場的活躍性,讓政府的管理更高效,進而體現經濟法的價值。2.在管理體系中,要對管制的主體進行說明,政府各個部門的職責也要明確,對職權進行劃分。相關部門要履行各自的職責,防止多個部門爭搶同一個職權,并且,通過流水線式的管理手段,對經濟市場進行有效的管理,使管理更高效、更有序。對于經濟法的價值理念,在實現的過程中,管制方法是關鍵,既可以根據管制手段進行行為方式的劃分,也可以結合行政經濟法的項目,對管制手段進行劃分,在管制手段中,通過融入相應的經濟法的理念,不同的經濟產業都能得到規范地管制。(二)創新公共治理模式。1.在傳統的管理體系中,政府是管理的主體,社會和公民往往處于被動的地位,只能接受政府給予的權益等。目前,當下的社會正在快速地發展,使我國的法律不能實現全面的管制,管制的主體也不能適應社會的轉型,無法達到管理方法的需求,因此,應該建立多維的主體,將以權力為基礎,把社會和政府的事情作為全民的事情,從而體現經濟的公正、公平等理念。2.對于公共的治理模式,離不開公民的共同參與,要鼓勵公民進行自我保護,履行自身的責任。同時,政府要經常和公民進行互動,例如:建立網絡平臺,妥善處理公民的切身問題,公民也要做好監督員,保證政府的工作順利開展。可見,對公共管理模式進行建立時,可以學習國外的成功案例,使其靈活地應用在經濟法中,將理論知識運用在實際應用中,進而實現社會經濟的和諧性,以及平等的價值理念等。(三)規范社會保障機制。1.構建利益分配機制。在部分的管理決策中,即使具有聽證設施,其應用范圍比較局限,所以,要掌握機構之間的經濟、業務及風險等情況。2.經濟法指明,相關工作人員有權通過聽證機制,正確地執法。3.創新公益的訴訟機制,保障社會公共的利益,避免公民與社會的沖突。除此之外,公共治理緊密連著社會利益,從本質上來說,公共治理是政府將權利賦予公民,通過共同治理的措施,滿足利益的多元的需求,從以下思路進行實現:1.在如今的主義視角中,權利應該消除中心化,從而構建相應的服務模式。2.民主應該積極地參與,借助公共服務平臺,滿足生產的實際需求,明確公共服務與公共治理的一致性。3.程序的保障制度要規范化。為了提高經濟利益,實現社會利益的平衡,要建立具有針對性的機制,使程序的實施得到有效的保障。
三、結語
在社會轉型視閾下,重點要研究價值理念的實現途徑,其中,核心的理念就是實現社會、政府與公民間的和諧性。積極建立管理機制,通過法律,管理市場的秩序,進而實現經濟法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張繼恒.經濟法的部門法理學結構[J].現代法學,2014(02):34-35.
[2]曹勝亮.社會轉型視閾下經濟法價值的實現理路研究[J].政法論叢,2016(03):137-147.
作者:高迪 單位:長春理工大學
- 上一篇:自然資源國際法分析
- 下一篇:經濟法理念更新和制度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