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教育法律思維的培養
時間:2022-09-25 08:49:38
導語:大學生教育法律思維的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法律思維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一)法律思維概念的界定。關于法律思維,不同學者基于不同的立足點也有不同的認識與闡釋。在法律專業教育中,法律思維往往是指職業法律群體根據法律對人的思維走向進行抽象概括所形成的一種思維定勢,是受法律意識和操作方法所影響的一種認識社會現象的方法[1](P5-8)。在多元化教育中,我們對法律思維的理解是:在法律制度架構之下對法律的認識態度,以及從法律的立場出發,思考和認識社會的方式,并且在這一過程中,運用法律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2]。(二)法律思維的基本特征。1.法律思維是系統的思維。一是法律思維的本質就是以權利和義務為基點進行觀察與分析的,運用法律思維處理問題體現著對各種價值和正當利益的合理平衡,盡可能把事情統籌考量、協調安排,以取得最佳效果。二是法律思維是從現象到本質以達到法律真實的理性思維。法律思維不同于感性思維,感性思維是無數的紛繁無序的客觀事物通過人的感官直接反映于人的大腦之中;而法律思維作為一種理性思維,在于習慣性地通過思維方式,如演繹、歸納和類比等思維方式,依照特定程序收集信息進行分析判斷,進而發現事物本質。2.法律思維是規則思維。法律自身作為具有明確性、普遍性和強制性的社會規范,在以權利義務雙向規定為調整機制整人們的行為關系時,為社會生活提供了穩定的、一致的、連續的和可預見的行為模式[3](P529-533)。因此,法律思維具備規則的相應特點。一是法律思維具備規則的確定性、可預期性的特點,即明確的權利義務關系。二是法律思維具備規則的程序性特點,即法律思維提供了統一的認知標準,通過法律思維能夠對等地認知事物,法律思維具備監督的內涵。3.法律思維是建設性思維。思維的目的在于通過認知事物以幫助我們作出判斷及一定行為。而法律思維在于剖析事物之后幫助我們得出一個合理、合法的行為引導,以預防和解決社會問題,修復被損害的社會關系為目的,從而達到建設社會的效果[4]。
(一)大學生教育中法律思維培養現狀。一是法律課程學時安排不足。法律基礎課程的安排僅體現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其作為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最重要的公共課程,因課時少、考試松、對畢業升學影響小,而普遍被稱為“副課”。二是教師隊伍參差不齊。思修課的任職教師多為思想政治教育類、哲學類專業的教師。他們由于專業知識欠缺,在教法律基礎部分時效果不理想。三是學生自覺學習法律知識的能力不足。由于部分法律知識晦澀難懂,學生通過自學難以理解,因此,多數學生并不會主動學習法律知識。此外,由于缺乏系統、基礎的法律知識灌輸,單純依靠日常積累很難構建起法律思維,這也打消了學生主動學習法律知識的積極性。四是法律思維的培養還停留在理論教學階段,缺乏實踐的配合,導致法律思維培養只是紙上談兵。(二)法律思維培養缺失的原因。筆者認為,法律思維培養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沒有設置專門的法律基礎教研室,沒有特定的法律思維培養教學計劃及項目投入,加之課程安排不合理,導致法律思維培養缺失。二是現高校非法學專業并沒有配備專門的法學教師任教《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基礎課程。此外,對于各專業中涉及的法律方面的課程,也沒有配備專業的法學教師任教,如財會專業中的經濟法、稅法課程一般由財會專業課教師代為講授。這部分教師法律思維素養本身并不高,從而忽視對學生法律思維的培養。三是高校雖然認真學習貫徹思想政治工作的有關會議和文件精神,但并未落實到位。法律思維的培養作為思政教育中的重要內容,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機制制度不完善,尤其理論與實踐沒有有機結合起來。四是大學生沒有認識到法律思維養成的重要性,忽視自身素質教育。
三、培養大學生法律思維的意義
(一)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思維模式。法律思維作為理性的、綜合性的、社會性的思維模式,能和各個專業思維相輔相成,不會因思維模式之間的差異而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困惑。例如,企業管理專業的學生善用“SWOT”思維模式分析和處理問題,在管理領域能起到較好的效果,但在面對法律問題時卻束手無策。法律思維在有效處理法律問題的同時,能和“專業化”思維模式相互融合。因此,法律思維模式就成為打破單一特定的“專業化”思維壁壘,引入多元化思維模式的最佳選擇,從而提升大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二)提高大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法治社會是當今社會的主旋律,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在該社會背景下,大學生要提高法律意識、增強法治觀念。而法律思維作為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的基礎,能幫助大學生在社會之中正確認識和處理權利與義務的關系,避免違法犯罪,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成長為符合社會主義法治社會要求的棟梁之才。(三)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必然要求。黨的報告多次強調“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這需要大學生具備良好的法律思維能力。大學生作為“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儲備力量,其知識儲備、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等都將影響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因此,必須要將大學生法律思維培養放在重要位置,這是建設和諧校園和法治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迫切需要。
四、多方位構建和培養法律思維
法律思維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學校作為教育的主戰場,應當發揮主導作用,通過潛移默化的滲透,使學生逐漸養成運用法律思維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轉變教學理念,重視法律思維教育的普及。一是各高校要提升對法律思維培養的重視,根除“副課”思想,將培養法律思維放在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建設的高度上加以認識。只有各高校領導和教師充分認識到法律思維培養的重要性,才能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真正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法律思維。二是保障法律課程及課時的安排。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是形成法律思維的前提。筆者建議,各高校可增設民法、刑法等基礎法律課程,開設從入學到畢業每個特定階段所需的相關法律課程,確保學生能能運用所學的知識應對生活中遇到的法律問題。三是加強對相關法律課程的考查,將法律思維能力作為畢業、升學的重要考查項目,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法律知識。(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身教重于言傳”,教師法律水平及法律思維能力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學生法律思維的形成。因此,各高校首先應組建具備專業知識的教學團隊,特別是要配備法律思維相關課程的教師,只有教師具備法律思維專業技能,才能做到“授業解惑”;其次,培養其他各個專業教師的法律思維能力,定期對教職工進行法律培訓,并法律思維能力作為定級評優的考查項目,以提升教師的法律思維水平。(三)優化教學手段。為了有效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各高校要豐富教學手段,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形成獨具特色的校園法律文化。例如,通過創建模擬法庭教室、校園微信公眾號、法律宣傳展板等基礎設施來進行法律教育教學。此外,在校園外,可以組織法律實踐活動以輔助教學,如讓學生深入司法第一線體驗職業性法律思維的運用;聘請優秀法律工作者開展講座;組織學生參觀看守所、監獄等。總之,各高校要使法律學習成為校園文化,用理論來推動實踐,用實踐來修正或補充理論,最終首先學生法律思維能力的培養。(四)發揮高校科研的優勢,鼓勵理論創新。高校不僅僅是教書育人的場所,也是理論科研的前沿陣地。各高校應充分發揮理論研究的優勢,加強社會主義法律思維研究,并給予資金扶持。對研究成果突出、教學業績顯著的個人及團隊給予表彰,對優秀經驗成果及時推廣。此外,各高校之間也應充分互動,建立資源共享平臺,在學術及教學方面形成良好的氛圍。(五)大學生要自覺樹立法治觀念。當前社會上頻頻發生的大學生“裸貸”“校園暴力”等事件,正是大學生缺乏法律思維能力的表現。因此,大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應充分認識到法律思維的重要性,自覺學習法律、樹立法治觀念,當遇到問題時,學會運用法律思維思考,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綜上所述,在各專業學科教育中引入法律思維不僅能使大學生形成多元化的思維模式,而且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法治意識及法治素養。因此,各高校應積極推進法律思維教育,使其成為有理想、有擔當、有修養的朝氣蓬勃的當代大學生。
參考文獻
[1]陳瑞華.法律人的思維方式[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2]諶洪果.法律思維:一種思維方式上的檢討[J].法律科學,2003,(2):9-14.
[3]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4]田夢然.論法治思維與法律思維的關系[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3.
作者:王虹 單位:山西煤炭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高職法律實踐教學研究
- 下一篇:兒童美術教育及相關知識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