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人物塑造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02 11:17:00
導語:影視劇人物塑造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山東影視劇領域,趙冬苓的作品是頗為引人注目的。自1992年她創作了第一部電視劇《大地緣》,至今已創作電視劇二百多部集,電影六部。趙冬苓的影視作品都是反映現實生活的,她的作品以寫“正劇”和“弘揚主旋律”見長,她的每部影視劇都和時代的脈搏緊緊相連,為樹立社會正氣、弘揚民族精神、喚起人們的良知與責任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她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山東知識分子所具有的憂患意識、人文關懷、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她的作品一部分是寫英雄模范人物的,除了《大地緣》,還有《民警程廣泉》、《軍嫂》、《孔繁森》、《任長霞》、《鄭培民》、《真水無香》等。另一部分是直面普通人的生存狀態,關注社會問題和焦點問題的。《回歸愛的世界》呼喚真誠、道德。《激情辯護》講述了一個在傳統道德與現代觀念的矛盾沖撞中尋求平衡所產生的故事。《緊急救助》通過一個打工妹出現危急狀況,人們的良心被喚起,奮起救助,張揚了人性的光輝。《上學路上》關注貧困地區的教育問題,講了一個西部孩子求學的艱難和執著。在這些作品中,趙冬苓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血肉豐滿、個性突出的圓形人物形象。不論是英雄人物孔繁森、任長霞、鄭培民,還是王燕(《上學路上》)、陳平(《激情辯護》)等,都深深地留在了觀眾的心中。
在對人物的塑造上,趙冬苓并不著意表現人物命運的大起大落,對人物形象的簡單描述上,而是十分重視對人物心靈深處的剖析,尤其著意揭示主要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和思想性格的發展變化。特別是對英雄模范人物,趙冬苓把他們當做普通人來看待,他們不僅有高尚的信念和追求,也有遇到困難或不被理解時的痛苦和無奈,因此人物寫得生動、感人,既能真實地反映出人物的個性,也能真實地反映出人物的典型性。《孔繁森》中的孔繁森舍下妻子兒女和九十多歲的老母親三次援藏,讓許多人不理解,甚至懷疑他對家人的感情,劇作很好地展示了他的內心世界。在西藏的日子里,他無時無刻不在牽掛著家人,當他聽貢桑唱《世上只有媽媽好》時,他撥通了家里的電話,他要聽聽媽媽和家人的聲音,當媽媽一聲“三兒”的呼喚傳來時,孔繁森一下跪倒在地下,顫抖地叫了一聲“媽”,把他的思戀、內疚表現得淋漓盡致;當他援藏期滿,自治區的領導希望他能留藏,到阿里擔任地委書記時,劇中真實地表現了他的矛盾心理,他想回家,守著他那九十多歲的老母親和家人一起享受天倫之樂,但他又放不下西藏的一切,當他最終決定留在西藏時,那種急切回家的心態分明表現出對家中親人深深的思戀;正是通過這些對孔繁森內心世界的細致描寫,揭示了英雄孔繁森的高尚情懷,作為民之子和人之子無法兼顧時的痛苦的心路歷程。自古忠孝不能兩全,有時這種人生的缺憾或不完美更能打動人,也更有震懾力。《大地緣》中的農業科學家周元應從60年代到80年代近三十年的時光在農村搞科研,他和他的同事們一起做出了很大的成績,幫農民解決了吃飯的大問題,被農民視為恩人。可是周元應因為長年在基層,科研無法企及高的領域,同時荒疏了外語,因而沒評上高級職稱,而從國外回來的博士生項昆年紀青青的卻憑借深厚的理論功底,破格評上高級職稱,他因此委屈和憤懣,心理極度地不平衡,產生了不由自主的嫉妒心態。盡管這樣,他還是堅守在農村基地搞科研。這種真實心態的描寫,讓我們看到一個平凡人的真情實感,增強了周元應的人格魅力。
在矛盾沖突與對手較量中,張揚人物個性,是趙冬苓人物塑造的另一特色。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充滿了矛盾,在影視劇中真實地具體地藝術地反映這些矛盾,并在矛盾沖突中塑造出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是影視劇的成功所在。《任長霞》中,任長霞作為一名公安局長,其職責就是維護社會的安定和人民的安寧。這必然和社會的黑暗勢力形成尖銳的矛盾,任長霞正是在和社會上猖獗一時的黑暗勢力的斗爭中彰顯出英雄本色。她剛到登封市上任時,登封市“黑社會”猖狂,殺人案、強奸案、打架斗毆等頻頻發生,而且歷史積案很多,人民群眾敢怒不敢言。她知難而進,走街串戶了解民情,設置“申控工作室”鼓勵廣大老百姓檢舉揭發惡勢力犯罪的證據和線索,她被“黑社會”視為眼中釘。正當她帶領同事們全力偵查案情時,他們打來了恐嚇電話,威脅要對她的兒子卯卯下手。她陷入了深深的擔憂和矛盾之中,但她沒有退縮,她就是這樣和她的同事們面對兇殘的黑勢力,以人民的利益為最高準則,最終致使“黑社會”犯罪團伙67名成員全部落網。“砍刀幫”被搗毀,系列強奸案、殺人案、盜竊案紛紛告破,徹底改善了河南省登封市的社會治安,維護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她的個性也在帶領大家和犯罪分子的斗爭中得到了張揚。當任長霞為集中警力打擊本地犯罪集團無形中影響了省級要案進度,和上級領導產生了矛盾時,她仍然把維護人民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
而《激情辯護》則描寫了人物內心的矛盾沖突,并通過矛盾沖突展示了人物的典型性格。《激情辯護》寫的是山東姑娘林曉光嫁給了香港商人李良倫。當他們的幼女李南患白血病的災難來臨時,婚姻基礎的脆弱和價值觀念的不同導致了父親李良倫的逃逸。年僅五歲的李南將父親告上法庭,以此展開了兩方律師的“激情辯護”。被告方的人女律師陳平,是一個具有現代觀念、崇尚理性思維的人,她非常精明又有心計并且有遠大抱負,她認為法律上的判決是衡量一切的標準,但面對小女孩生病的慘狀和感人的親情,她內心深處的道德和良知被喚醒,于是,傳統道德與現代觀念產生了矛盾沖撞,在理性與感情、名利與良知中搏斗,最終她戰勝了自我,求得內心的安寧,她的思想也得到了洗禮和升華并成熟起來。
通過真實的生活細節,刻畫出令人難忘的人物形象,是趙冬苓影視作品的又一特點。生動鮮活、獨到精彩的細節描寫是塑造人物形象、增強作品觀賞性和感染力的重要因素。銀屏上的很多優秀作品都留下了許多讓人回味的細節,“多么鮮明的人物,多么震撼的事件,多么深刻的主題,都要倚仗一個個精到的細節來鋪墊、來烘托,否則,無人樂意看,看了也記不住,似過眼煙云,過目即忘;似一杯白開水,淡而無味”(1)。所以,細節關乎著人物的塑造和一部作品的成敗。趙冬苓的作品精彩的細節描寫處處可見,作品中的人物因細節而血肉豐滿。
《大地緣》中,有兩處農民給基點組的科學家送干糧的細節感人至深,通過農民對科學家的真摯的關愛和真誠的感謝,彰顯出這些農業科學家的崇高和偉大。一次是災荒之年,基點組的糧食供應不上,為了搞試驗,四位農業科學家餓著肚子沒日沒夜地呆在試驗田里,終于基點組長曾守樸和周元應體力不支暈倒在試驗田里,當鄉親們知道科學家們餓昏了時,他們把家中最珍貴的東西都拿來了,只見屋中到處放著籃子、筐子、碗、盆之類的東西,里面裝著窩頭、瓜干、地瓜、野菜,那可是當時救命的東西。第二次是在科學家不懈的努力下,終于讓鹽堿地長出了莊稼。豐收了,農民們端著新小麥做的饅頭送到基點組,爭著搶著讓他們的恩人先嘗嘗,面對著一籃籃、一簍簍雪白的饅頭,他們既感動又著急,這么多饅頭真不知該如何辦才好,縣委王書記幫他們解了圍,“就一家饅頭上咬一口吧”,基點組長曾守樸流著淚水走向一筐筐饅頭,每筐饅頭掰下一口和著淚水吃下去,饅頭筐排成了長隊,人們同樣是流著淚水靜靜地注視著他。通過這個細節展示了農業科學家們渴望祖國富強,人民幸福,心甘情愿為祖國為人民奉獻的犧牲精神,也讓我們看到了他們和農民的血肉親情,農民的樸實和知恩圖報的善良本性。《上學路上》,家境貧寒的王燕為了能繼續上學,一個暑假歷經艱難,終于掙夠了新學期的學費,開學那天準時出現在學校里,攤開的小手里放著被汗水浸濕的二十四塊八毛錢。這一細節將一個農家女孩頑強的生命力和意志力生動鮮活地表現出來了。在《孔繁森》中,孔繁森為兩個孤兒洗澡的細節,用胸膛為藏族老阿媽焐腳的動人場面,讓我們看到作為英雄的那種博大的愛和無私的給予。
電影《鄭培民》也正是通過一件件小事、一個個細節將一個樸實、高尚、無私的省委書記鄭培民呈現在觀眾面前,并且深深地觸動了每個人的心。鄭培民的妻子一直是新華書店的一名普通職工,上班要來回走一個多小時,他從沒想要給妻子調換工作,也從不讓妻子搭便車,他想到的是給妻子買來一雙雙膠鞋減輕她的勞累。劇中有這樣一個細節,鄭培民在一個城門洞里給老伴買鞋,三元錢一雙,他掏出五元錢給賣鞋的,然后等著人家找兩元錢,他非常自然地做著這一切,這時的他就是一名普通的百姓,而不是一個省委書記。這個細節展示了鄭培民的平民心態和對妻子的關愛,而正是這種平民心態,讓他時時刻刻牽掛著人民的疾苦。還有在心臟病突發,生命的危急關頭,鄭培民仍然沒有忘記囑咐司機:“不要闖紅燈”。只有真正的大胸襟才能達到心中無我的境界,才能在生死一線間還這樣坦然。這些樸質自然的細節,以小見大地揭示出他的心靈世界,體現出他的偉大和崇高,令人難忘。
趙冬苓塑造的一個個栩栩如生令人難忘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特點是“真實”。魯迅曾說過:“只有真的聲音,才能感動中國的人和世界的人。”(2)“真實的藝術作品的感染力是驚人的。”(3)追求真實,是她的影視作品的藝術風格。她作品中的人物,不論是現實生活中的英雄楷模,還是平民百姓都有很強的真實感。這也正是她的作品打動人心的魅力所在。真實是趙冬苓影視作品人物塑造的靈魂,為了塑造出真實可信的人物形象,每一部影視劇她都是全身心地投入。她對她劇中的主人翁達到了心心相印的程度。為了寫《孔繁森》,她踏上了西藏這片土地,實地采訪孔繁森的事跡,高原反應使她頭痛欲裂,她堅持下來了,采訪者淚流滿面的傾訴深深地感動了她,她是在被感動中一次次地走近孔繁森,最終理解了他,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然后把這種感覺通過她的劇本傳達給觀眾。她的劇作基本上都是取材于現實生活,《上學路上》取材于寧夏的西海固,為了真實,她兩次去了西海固,面對令她觸目驚心的貧窮和西海固人的樂觀陽光,她寫了一個小女孩面對貧窮的家境,仍舊沒有放棄上學的愿望,這種執著的追求讓她付出了許多,卻最終實現了愿望。還有《大地緣》……趙冬苓曾坦城地說:“每一次創作的過程,都是一次心血和情感的付出,我和我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為他們的磨難而嘆息,為他們遭受的不公而扼腕長嘆,電視劇拍成了,質量高低自有觀眾評說,但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每一部劇我都是用自己的心靈和真情寫的,面對生活,我付出了自己的真誠和熱情。”(4)
注釋:
(1)俞勝利:《細節的力量》,《中國電視》2002年第4期。
(2)魯迅:《三閑集·無聲的中國》,《魯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15頁。
(3)雷里赫弗:《銀幕的創作》,富瀾譯,中國電影出版社,1979年版,第64頁。
(4)程鵬:《心血與情感的付出》,載《影視文學》1995年第5期。
- 上一篇:歷史教材特點和改革論文
- 下一篇:歷史課堂教學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