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學生網絡道德與德育對策論文

時間:2022-01-13 02:19:00

導語:淺談學生網絡道德與德育對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學生網絡道德與德育對策論文

摘要:文章從分析大學生網絡道德的現實問題入手,剖析網絡道德問題對高校德育所產生的影響,并提出應對措施:正確引導、做好預防,增強大學生的民主與法律意識;更新德育教育內容,創新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對大學生開展“網德”教育,利用網絡的優勢加強德育教育;加強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質的培養。通過以上措施,有效防止網絡社會道德滑坡,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網絡社會道德;高校德育;應對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我們必須從整個社會的大背景去看待網絡的發展及網絡社會道德的建設問題。近幾年,隨著高校學生網絡知識的普及以及個人電腦數量的增多,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汲取知識、獲取信息、情感交流等大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在為大學生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暴露出令人擔憂的負面效應。突出表現在大學生網絡社會出現了大量的道德滑坡現象,像信息污染、網絡犯罪、情感危機、道德冷漠、人性異化等許多的道德問題,這不僅危及網絡社會自身的和諧、有序、健康發展,也給傳統道德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成為高校德育工作者困擾的難題。筆者試圖從大學生網絡社會道德的現實問題、這些問題對高校德育的影響、高校德育應采取的積極應對策略等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大學生網絡道德的現實問題

1.校園網絡犯罪:目前,高校校園網絡犯罪的種類繁多,有黑客非法侵人網絡進行惡意破壞,蓄意竊取和修改用戶個人資料;有利用網絡賭博,盜竊他人電子銀行賬戶;通過網絡傳播違法及惡意信息,給社會的穩定帶來不良影響;利用網絡的全球性與共享性的特點,傳播色情資料,灌輸暴力行為等。

2.網絡侵權與網絡作弊:網絡四通八達,其海量信息資源為大學生獲取新知帶來了巨大的便利,同時也為大學生中的厭學群體提供了快捷的作弊平臺。通過網上抄襲、剿竊他人作品以完成作業、畢業論文的現象在高校已經司空見慣,甚至有些職業“”公開通過網絡兜售論文、答案甚至課堂筆記。不僅如此,有人甚至以營利為目的,進行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活動。有學者將此類現象歸為“上網、下網、網上三種類型。‘上網’就是擅自將傳統媒體上發表的作品移植到網上;‘下網’就是指將網上的作品擅自下載并發表在傳統媒體上;‘網上’則是指發表在一個網站上的作品擅自被另一個網站使用的現象。侵犯知識產權,已經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3.網戀、網婚:由于現代大學生學習壓力較重,社會經驗不足,容易盲目沖動,加之交往圈子相對狹小,渴望了解社會等等群體特征,使得網上聊天、網上戀愛成了學生發泄、尋求刺激的手段。于是“網戀”、“網婚”等虛擬荒唐的異性交往行為一時間成為一種時尚,并由此引發出一系列現實問題,如離家出走、出現心理困擾、現實道德失范、在現實生活中上當受騙甚至受到人身財產傷害等等,有的甚至不能自拔,荒廢了學業。

4.網癮泛濫:網絡的巨大誘惑使部分青少年產生迷戀和依賴,尤其是網絡游戲使許多大學生深陷其中,產生挑戰、刺激、角色心理,成為像一樣無法擺脫的心理依賴。網癮的泛濫已經使許多大學生通宵沉迷于網吧,荒廢學業,有的因無心學習而不得不中途輟學,有的甚至仿效其中的暴力情節,分不清虛擬與現實而走上犯罪道路。據有關資料調查,網癮大學生群體有逐步擴大的趨勢,已經成為當前青少年教育的嚴重的社會問題。

5.暴力與色情充斥網絡:暴力與色情是網絡社會的兩大毒瘤。網絡游戲中的暴力情節已經成為誘導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大學生中群體暴力治安案件的增多以及諸如馬加爵案件的各種惡性暴力案件的頻發,無不與網絡散布的暴力傾向密切相關;與此同時,開放的網絡環境中色情的泛濫也在時時腐蝕著大學生的心靈,各種成人網站、黃色網站隨處可見,色情聊天、網上色情交易等誘惑充斥其中,使大學生傳統道德觀念面臨著十分嚴峻的挑戰。

二、對高校德育的影響

1.大學生傳統美德弱化。網絡所具有的非中心性、開放性、虛擬性的特點,為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開拓了另一個生存空間。“網絡主體的行為是在虛擬實在的情形上進行的,隱匿而導致的模糊使規范所體現的倫理道德觀念已難以再放到傳統意義上的社會關系、社會實踐中加以認識、檢驗和適用。網上人擺脫了現實社會的束縛,極易放縱自己,忘卻社會責任,喪失道德感”。網絡環境的這種虛擬性,使得大學生在虛擬社會中忽視或放棄現實社會中的道德準則,導致與現實中道德表現的巨大反差。網絡的隱蔽性、無約束性的特點,為交往對象找到了一個更為“安全”的環境,一部分大學生的內在道德信念一點一點地缺失,導致道德主體感淡漠、甚至人格扭曲。“心理學中把人的性格分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本我也是本能欲望的體現者;自我是能夠遵循現實原則的體現者;而超我則是道德化的自我,隨著人的不斷成熟發展,這種道德化的自我主要是控制行為,使其符合社會規范的要求,而網絡的特性使其在現實中發展完善的超我并沒有得到更好的發展,很好地控制自我的行為,因此,自我受制于本我,滿足各種需要,從而作出有悖于現實道德的行為。網絡就是一個失去了某些強制“他律”因素的自由空間,是一個淡化了社會背景的虛擬社會,強烈沖擊著現實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在網絡時代,傳統的道德約束力顯得尤其微弱,現實社會維護道德的手段和監督又難以消除道德失范現象,加劇了大學生傳統美德的失落。

2.大學生人際情感異常疏遠。在虛擬世界中,大學生可以毫無顧忌地扮演多重身份,消除了現實社會對人的身份、角色、經歷的束縛,可以隨心所欲地交往和交流,這種網絡人際交往的頻繁逐漸使現實生活中人際接觸減少,學生把大量時間花費在網上,同學間的聯系較少,人與人之間感情聯系就會逐漸淡薄。網絡社會的虛擬性讓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職業的人們能夠以平等的姿態進行交流,現實社會需要人與人現實交往來維系的情感,逐漸被手指和鍵盤所取代,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變成了人與機器的交流,雖然網絡中人際交往頻繁,但是現實中的人際情感卻正在疏遠。正是這種“時間取代空間”的交往方式讓無數大學生沉醉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忘卻現實生活中的不平等與差別。隨著全球網絡的普及,人與人之間的網上交流將更多地取代現實空間的交往,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越來越少,群體紐帶松弛,最終導致群體意識淡薄和團隊意識松散。在親情方面,勢必也使家庭成員之間感情聯系淡薄。新的非面對面的交往會產生新的人際障礙,成為現實人際交往的悲哀。長此以往容易使學生產生一些孤獨、焦慮等心理問題。學生對現實社會的漠不關心,責任感和受到懲戒的擔心會逐漸消除,就會作出一些無禮的行為。人際關系的疏遠,也直接影響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3.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漸突出。2007年下半年,某高校心理咨詢中心對2639名大一新生進行了思想、心理健康狀況測試分析,表明:在一年內有自殺傾向的達65人,占2.4%,測試異常人數高達1%人,占7.4%,對“至今你覺得心理健康方面有問題嗎”作出肯定選擇的有800人,占到29%。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樂觀。對網絡的依賴使不少大學生因交際困難而在網絡的虛擬世界里尋找心理滿足。有些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性越來越強,有的甚至染上網癮,每天花大量時間泡在網上,沉酒于虛擬世界,自我封閉,與現實生活產生隔閡,不愿與人面對面交往。久而久之,會影響大學生正常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還可能導致人格分裂,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觀的塑造。

4.部分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扭曲。大學生正處于青年期,雖然他們在生理方面已完全成熟,但是社會認知、情感成熟,還有自我意識,都處在走向成熟的過渡時期。網絡的多元文化使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網絡的開放性、平等性、互動性的特點,迅速迎合了大學生崇尚民主、自由、平等的價值觀,滿足了他們反抗權威的叛逆性和擺脫束縛、發展個性的心理需求,對他們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西方的消極文化也在網絡環境不可控制性下無孔不人地銷蝕著中華傳統美德。因此,這個時期的青年人對新事物特別敏感,感情豐富而不穩定,勇于革新、創造,但也容易受錯誤觀念的影響,從而出現道德失范。還有大學生的道德結構也正處于發展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一些缺陷和瑕疵。在缺乏“他律”的網絡環境中,品德結構中的不完善之處不但沒有得到彌補,反而有所擴大、滋長。在一些事情面前,容易混淆是非,錯誤行事,造成價值觀的扭曲。網絡在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是消極影響也不容忽視。

三、高校德育應對策略

1.正確引導、做好預防,增強大學生的民主與法律意識。網絡的虛擬和隱蔽性使得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的人們在網絡中不可能平等、和諧交流和相處,勢必發生沖突。為避免引起沖突,就要求交往雙方要尊重他人的權利和人格,履行自己的義務和責任。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引導大學生共享多元化信息世界樂趣的同時,應當積極引導,正確選擇,注重提高民主意識和道德法制意識。因此,德育教育工作面對網絡文化的沖擊,如何站在時代的高度,科學分析,積極應對,成為有效解決問題的關鍵。首先,我們要正確引導、學會選擇,教育主導者改變傳統德育教育方法,不要墨守成規、因循守舊,讓學生在面對紛繁的網絡信息時,知道如何分析、鑒別不良信息和垃圾信息,提高免疫力,學會選擇并把握好選擇的度。在學會選擇的同時要懂得選擇什么并勇于承擔選擇后的責任,引導教育主體必須獨立進行道德實踐,自覺遵守社會規范,破解道德難題。其次,增強民主與法律意識,一方面,教師通過宣傳國家立法對互聯網絡的管理和監督,讓大學生有清醒的認識,達到在網上網下不觸法的目的;另一方面,通過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學生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法律意識,來達到有效制止網絡犯罪的行為,凈化網絡。

2.更新德育教育內容,創新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科技的發展、人們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渠道的擴大,要求德育的內容要進行相應的改變,不是依靠行政權力實施不容大學生選擇的教育,而是作為學生的導師、顧問,發揮啟發、誘導作用,讓學生自己選擇角色,進入角色,進而達到德育目的”。在網絡社會中,要針對大學生網絡道德的現狀,采取以辨識為主,輔以灌輸相統一的教育方法。教育方式可以課上、課下相結合,學校、家庭相結合等多種。但是由于道德問題形成有多方面因素,因此,還要處理好自律與他律的關系,使之相互結合,通過立法將網絡社會中的各網絡主體的責、權、利以法規的形式加以明確,使網民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從而強制規范人們的行為。德育工作者要合時宜地傳輸,使得網絡社會有秩序,使人的道德發揮作用,使現實生活中的道德內化為網民的道德實踐,內化為網民內在的行為準則和行為習慣,內化為網民自身的道德素質和道德能力,最終使人們的道德行為達到自律性的目標。

3.對大學生開展“網德”教育,利用網絡的優勢加強德育教育。在主持中央法制講座時曾指出:“對信息網絡化問題,我們的基本方針是積極發展,加強管理,趨利避害,為我所用。”為了進一步在大學生中開展網德教育,我們要有針對性地抓住大學生的特點,有效利用網絡媒介,抓住機遇,謀求發展,面對挑戰,不斷把德育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德育工作者首先應該針對大學生們的性格特點、心理特點,利用網絡優勢,通過豐富多樣的網絡文學、網絡影視、網絡音樂等形式,啟發他們的道德思維,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行為。其次要利用網絡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建立專門網站,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正面宣傳,以開放創新的姿態去應對網絡帶來的挑戰,主動占領網絡陣地。特別是針對一些敏感度高、政治性強的問題,要堅持正面引導,給大學生一個良好、健康的網絡家園。此外,還可以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覆蓋面廣的特點,以各種有效形式進行宣傳教育,努力增強學生的網上自律意識和道德責任意識。我們還應該認識到,盡管網絡是虛擬的,但我們可以充分發揮技術本身的優越性,網上網下共同維護的原則,形成一個有利于網絡道德教育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相互作用的教育體系,培養大學生正確的網絡道德觀。

4.加強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質的培養。高校網絡管理、網絡道德教育的成效,決不單單取決于技術性管理,而是融思想政治工作和網絡技術于一身的新型管理。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不但要提高自身的網絡知識含量,還要學會將把德育教育和網絡技術結合起來,有針對性地、有效地去解決大學生面臨的新問題,應對新挑戰。為此,要對德育工作者進行系統的網絡知識培訓和教育,加強教育者之間的交流,形成教育的合力。目前,高校德育工作者除了要有完善的專業知識結構外,還要掌握電腦與網絡技術,這樣才能適應信息化時代對教師的要求,才能在有效利用網絡優勢的同時,不斷探索德育教育新的方法和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