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道德冷漠現象的理性透析論文
時間:2022-12-31 11:46:00
導語:社會道德冷漠現象的理性透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提要:當前社會道德出現的冷漠現象,與我們社會處于轉型期的某些特殊性有關,也與一些公眾缺乏社會公德意識有關。要處理好“勇”為和“智”為的關系;嬌正道德冷漠現象,開展全社會愛心培育工作。
論文關鍵詞:社會道德冷漠現象理性分析對策
對社會而言,道德是保證人們有一個平靜、安寧、愉快、和諧社會環境的必要條件,也是一個社會經濟繁榮、文明健康的必要條件。然而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我們的社會卻出現了一些與社會公德不和諧的東西。
一、社會道德冷漠現象的理性分析
(一)社會正義力量是主流。可以肯定地說,不論什么國家、什么地方,都會有見死不救的人,也都會有見義勇為者。在任何社會中,社會成員由于思想境界不同,價值判斷標準不同,道德修養的水準不同,他們在處理遇到的問題時的態度和行動也不同。所以,社會上出現一些有悖于社會公德的現象并不奇怪。我們沒有必要因為社會上存在一些負面的或消極的東西,就對社會失去信心,對社會公德的建設失去信心。應當說,社會的正義力量是主流,遵守社會公德,維護社會正義的現象更是多見的。青年民工魏青剛三次下海搶救落水女青年;23歲大學生洪戰輝攜妹求學12年;“兩彈”元勛朱光亞100萬獎金捐科技;婦產科醫生江慶霖,一邊是心臟病突發、命懸一線的父親,一邊是手術臺上等待剖腹產的孕婦,她毅然選擇了先救病人。他們用一顆滾燙的愛心,踐行著社會公德,堅守著職業公德,承傳著家庭美德。
(二)社會道德冷漠是支流。無須諱言,在我們的社會還有這樣那樣不盡人意的地方,在踐行基本社會公德方面也常常出現令人失望的現象。面對現實,正確的態度應當是不掩飾問題、不回避矛盾、不消極悲觀,積極參與社會公德建設,大力弘揚社會正氣,正確把握主流與支流的關系。
1.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出現社會公德缺失。當前出現社會公德缺失現象,與我們社會處于轉型期的某些特殊性有關。由于我國的經濟體制處在改革時期,生產關系處在發展完善時期,原有的社會公德中一些內容已經不完全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而與新形勢相適應的社會公德還沒有完全形成,沒有很好地被社會所普遍認可和遵從。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在一定時期出現公德規范的部分“真空”,進而在社會生活中出現社會公德的某些缺失現象。這種現象還會因慣性而延續一段時間。這是由上層建筑必須適應經濟基礎的規律所決定的,是社會發展過程中所不可避免的。
2.忽視道德建設規律,造成社會公德滑坡。當前社會公德出現一定的滑坡現象,是我們在改革過程中對社會公德建設規律認識不到位所引起的。盡管黨中央也十分重視精神文明建設,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在一些地方,有的同志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片面理解為只看經濟增長速度,而嚴重忽視包括社會公德在內的道德建設,公平和正義只是作為第二層次甚至是第三層次的發展理念,這就造成許多的社會正義倫理和道德底線被突破、被扭曲等現象發生。
3.公眾缺乏公德意識,導致社會公德冷漠。當前,社會道德出現一定的冷漠現象,也與公眾缺乏社會公德意識有關。當前,在社會公共生活中,一個突出問題就是部分社會成員對社會公德規范在思想認識上不重視,在行動遵守上不自覺。有人認為,社會公共規則給自己的行為帶來一定的不便,可以把它視為對自己的不必要約束,從而不愿意自覺遵守。這樣一來,本來是約束所有人的規則最后卻可能成為只約束自覺遵守公德的人的規則。有人認為,社會公德既然是社會公共生活中人們選擇行為時具有的普遍性和共同性的規范,那么,當道德冷漠成為某個事件當事人及其目擊者普遍心態的時候,我們個人即使不情愿看到這樣的現象發生,也會力不從心或隨波逐流。否則,主持正義者就可能要承擔全部的風險和道德成本。從人的發展的角度看,缺乏道德良知的人,雖然逃避了在某種特殊情形面前自己應盡的道義與責任,避免了個體可能承擔的風險與道德成本,但是,從長遠來看,必然會使白己變成具有只顧自己不管他人,缺乏熱情、愛心、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的冷漠心態的人。
二、消除社會道德冷漠現象的對策
(一)感化道德冷漠,形成積極向上的群體氛圍。社會公德意識的形成需要一個反復的、長期的過程,培養良好的公德意識,選擇對社會和他人有益的公德行為,需要自己和社會各界堅持不懈的努力。道德冷漠的行為雖然來源于個體,但是,由于道德冷漠也像道德意識的形成過程一樣,是人與人之間在長期的社會互動中形成的。因此,對于見義勇為這樣的公德意識的培養與對道德冷漠的消除,不僅需要個體內在的體驗與覺悟,同時還需要社會公眾輿論的熱情支持,需要社會有關獎懲制度的保障。用積極的群體氛圍來感化個體的道德冷漠,用制度保障遵守公德者的合法權益,才能夠形成積極向上的公德意識,使社會公德建設持續、穩定地發展,并達到良性循環。而良好的氛圍和環境需要我們社會的每個成員的共同努力才能夠實現。作為社會,要不斷加強制度建設與社會公德的宣傳普及,明辨是非,揚善抑惡,弘揚社會正氣,讓見義勇為成為社會稱頌、贊美和人們崇敬、效仿的行為。
(二)倡導見義勇為,正確處理“勇”為與“智”為關系。倡導見義勇為,并不是說要大家不看條件、不計成本、不顧后果、盲目蠻干。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要處理好“勇”為和“智”為的關系。在見義勇為的過程中,危機事件的發生往往出人意料,進行不法侵害的歹徒往往是有備而來,而我們卻往往處于沒有足夠心理準備和行為防范狀態的不利情況下。因此,當面對突發事件時,我們除了要有正氣和勇氣之外,還需要理智與計謀。“勇”為和“智”為同等重要。一方面,在有可能降低危害的情況下,如果只有“勇”而缺乏“智”,不但會影響見義勇為行為的效果,見義勇為者自身也很有可能受到傷害。另一方面,當危機發生的時候,作為公民,如果缺乏“勇”為,則可能成為缺乏勇氣與不法分子、不法行為作斗爭的旁觀者。而這種旁觀,客觀上造成對惡行的放任,甚至是對犯罪的縱容,將使我們社會的價值觀和社會公德觀念發生扭曲,并可能因為置之不理的態度而導致更為嚴重的后果。所以,在見義勇為的過程中,既要正確處理好“勇”為和“智”為的關系,又要防止借口“智”為而不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在主持社會正義,降低社會危機的同時,盡可能地保護自己的安全,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見義勇為。
(三)矯正道德冷漠、開展全社會愛心培育工作。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怎樣培養真正的人》一書中寫到:“愛人們,這是你道德的核心。”“我們之所以去愛人們,是因為在人的愛之中自己也有歡樂,也有自己的幸福。”愛會澆灌一切,愛會滋養一切,愛更會繁榮一切。愛能讓麻木的道德復蘇,使泯滅的良知蘇醒。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消除社會道德冷漠現象,全社會應重視愛心培育工作,使每個公民都有一顆滾燙的愛心。培育愛心,要做好以下三個層面的工作。
首先,要從“小愛”做起。一個有血性有道德良知的社會公民應具有以自我為核心的“小愛”的品性。“小愛”先須從愛自己做起,包括愛惜自己的生命,愛惜自己的名譽,愛護自己的財物,愛護自己的所有;再者要愛自己的家庭,父母愛子女,子女愛父母,尊老愛幼,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讓老人盡享天倫之樂,讓子女健康茁壯成長。
其次,要從身邊愛起,愛我們周圍的一切。愛花草,保護環境;愛誠信,辦事公道;愛崗位,敬業奉獻;愛祖國,遵紀守法;愛人民,服務大眾,等等。有了愛,人們就懂得“慎獨”;有了愛,社會上就不會有光天化日下攔路搶劫;有了愛,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就會發揚光大··一愛,就需要從自我做起,愛我們周圍的一切。
最后,升騰境界,孕育“大愛”。“大愛’,就蘊藏在愛黨、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實踐中。“五愛”是愛的五個維度,在現階段,也基本上涵蓋了愛的所有內容。“大愛”精神乃“立身”之基,建業之本。人只有將個人利益同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結合起來,才會作出愛之選擇,愛之舉措和愛之行動。只要一個人的思想情感,言談舉止、行為活動符合基本道德,踐行著社會公德,堅守著職業道德,承傳著家庭美德,他就是一個道德高尚、精神文明的好公民。人只要有博大的愛心,關心他人,熱愛群眾,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用實際行動譜寫一首首《愛的奉獻》之歌,他就成為典型的榜樣和時代的楷模。
- 上一篇:探究財政分權環境下企業產能過剩控制論文
- 下一篇:探究產品差異的分銷渠道定價思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