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分析

時間:2022-09-04 03:24:05

導語: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分析

摘要:生態道德教育是當前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加強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是應對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的迫切要求,是建設生態文明和建設美麗中國的內在要求,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本質要求。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存在生態道德意識薄弱,生態道德行為缺乏主動性;生態道德教育課程設置和教育方式單一;教學實踐效果不佳,德育評價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從學校、家庭、社會及大學生自身幾個層面加強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可以促進大學生生態道德觀念的形成。

關鍵詞: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高校德育評價體系;家庭生態道德教育

在黨的報告中闡述了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要求和具體舉措,這進一步體現了以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同樣也揭示了建設生態文明對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的重要意義。大學生是新時代的青年和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肩負著實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的歷史重任。大學生生態道德意識的強弱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態文明的建設水平,因此,加強對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教育是提升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迫切要求。所謂生態道德,就是為了加強生態建設和保護,實現生態可持續發展而建立的道德規范[1]。而“生態道德教育,指的是人類社會在發展的過程中,為了對人們的行為加以規范,而有計劃、有目的地將生態道德思想施加在人們身上,促使他們形成生態道德理念,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2]換言之,生態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相互依存的生態道德觀念為出發點,引導受教育者為人類長遠利益更好地愛護自然、尊重自然,從而自覺地養成一種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生態保護意識和道德文明習慣。生態道德教育是在生態危機不斷加劇的時代背景下,基于傳統德育提出的一種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新型道德教育活動。生態道德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使人們自覺養成愛護自然環境的良好行為習慣。

1加強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應對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的迫切要求。自工業文明以來,人與自然似乎就確立了一種主客體關系。人類私欲的膨脹致使自身的主體地位不斷提高,自然的客體地位不斷下降,空氣污染、森林資源匱乏、水土流失、全球變暖等問題頻頻出現,整個生態系統不斷遭到破壞,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如何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共生發展,已經成為世人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大學生作為國家發展的后備軍,必須肩負起社會給予的重任,增強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要解決當前的生態環境問題,必須從“經濟理性人”向“生態理性人”轉化[3]。大學生需要用良好的生態道德理念來武裝自己,把保護環境落實到自己的行動和日常生活中,為解決當前的生態環境問題和國家的健康持續發展做出貢獻,努力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高素質人才。2)建設生態文明和建設美麗中國的內在要求。黨的十八大報告和報告都提出了要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只有在不破壞自然環境和不違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進行的發展才是可持續發展。正如所述:“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4]。要實現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目標,關鍵在于公民生態道德素質和保護環境意識的雙重提高。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要養成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生態道德觀念,只有這樣,才能夠成為推動美麗中國建設的高素質現代化公民,才能起到提升整個民族生態道德水平的基礎作用。只有深刻把握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才能開辟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3)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本質要求。馬克思主義強調“人的全面發展”的觀點,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馬克思和恩格斯確立了從人類實踐基礎上研究和處理人類與自然界關系以及如何在實現人類解放過程中實現“人與自然的統一”的思路[5]。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素質教育也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全面發展的學生既要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擁有良好的品德,其中就包括個人的生態道德素養。素質教育倡導的全面發展還包括實現學生的德、智、體、美等方面的全方位發展。一個人的德必然包括對自然的道德在內,否則這個德是不完整的、有缺憾的。事實上,只有當人們關懷自然時,他的道德才算是真正的良善。環境倫理學家保羅•泰勒認為,人的良好品質應該包括對大自然的尊重[6]。只有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動態平衡,人才有可能實現在自然面前的自由,進入馬克思所說的人與自然和解的自由王國。

2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2.1大學生生態道德意識薄弱,生態道德行為缺乏主動性。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身處校園,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雖趨于成熟,但容易受到他人不良行為習慣、生活方式的影響,從而產生盲目跟風的心理,因而喪失行為的主動性,產生不文明的生活習慣。當前高校中,學生隨地吐痰、亂扔垃圾、浪費水電、破壞公共財物的現象比比皆是,而主動獻身公益,保護學校環境的學生則相對較少。這些表現都凸顯了大學生生態道德意識薄弱,生態道德行為缺乏主動性。2.2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課程設置和教育方式比較單一。首先,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及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學校對專業知識的引導和傳授尤為重視,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生態道德意識的培養,致使學生出現“學習成績高,文明素質低”的失衡現象。其次,學校里缺少專門、系統、完整的生態道德教學課程和相關書籍,大部分學生只是通過公共政治課的學習來了解一些生態文明建設的知識。再者,高校教師對于生態道德教育內容的掌握和了解較為匱乏,教學手段缺乏創新,不利于學生對生態道德知識的學習和接受。這些都制約著大學生生態道德觀念的養成。2.3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實踐效果不佳,高校德育評價體系不完善。首先,高校對于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教育偏重于理論的講授,缺少實驗演示和實踐活動,這就使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的實踐效果極為不佳。學生在學習和理解理論知識后,不能用所學的理論指導實踐,將知識外化為實際行動,這就犯了空談理論,不講實際的錯誤,從而使學生知行不能合一。其次,當前高校的傳統生態道德教育的實踐活動比較注重結果,而輕視過程,從而使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得不到有效的鍛煉和經驗的提升。再者,當前高校德育評價體系不夠完善,尚未建立完備的德育評價機制,這就使德育評價的功能和效果被削弱,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不到有效發揮。這些都是生態道德教育不能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原因。

3解決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存在問題的對策

觀念是行為的先導,生態文明建設并不是政府單方面的行為,它需要全社會成員的參與,且公眾是否具有生態道德意識也關系到國家的生態安全[7]。為了提高大學生的生態道德素質,不僅高校應該加強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教育,家庭、社會和大學生自身也應該做出相應的努力。3.1高校對大學生加強生態道德教育。1)構建生態道德教育體系,強化理論指導。高校可以通過設置專門的生態道德課程,豐富生態道德教育教材,有機結合各學科的優勢等幾個方面來構建生態道德教育體系。①豐富生態道德教育教材。高校要堅持貫徹落實黨中央建設美麗中國的理念和具體要求,并且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在保證科學性的基礎上編寫關于生態道德教育的教科書,以便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生態道德認知和情感,最終形成良好的生態道德行為習慣。②增加有關生態道德教育的必修課和選修課。學校要充分挖掘生態道德教育內容,設置生態道德教育必修課,讓學生深入學習生態道德的內容,使學生懂得人不僅要對人類社會行為負責,還要對自然界承擔責任[8]。學校還可以根據當地發展的實際情況,并結合霧霾、水污染等社會熱點問題開發本校的選修課程,使學生們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也可以豐富拓展生態道德知識,激發學生的生態責任感,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③要有機結合各學科的知識內容,組建一門相對獨立的綜合性生態道德課程。高校可以立足自身實際情況,科學地將特有的教學理念滲透到生態道德教育課程之中,充分發揮各學科的獨有優勢,創造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模式。此外,教師還要利用好現有書籍,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態道德知識。2)開展豐富的生態道德教育實踐活動。加強對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教育,學校也不能忽視實踐的重要性。學校要時刻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內外生態道德教育活動。首先是校內實踐活動。學校可以開展一些主題活動,例如在“世界水日”“國際無煙日”“保護臭氧層的國際日”“世界地球日”等重大活動日,通過知識競答、專家知識講座、社會實踐等途徑,讓大學生深刻體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從而逐步提高大學生的生態責任感,塑造學生的生態道德人格。其次是校外生態道德教育實踐活動。學校要拓寬學生踐行生態道德行為的渠道,例如,通過開展環境調查、環保宣傳、植樹造林、志愿者活動等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把所學的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去。3)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創新生態道德教育方式。教師是知識的傳遞者,給學生解釋疑惑的啟迪者。教師生態道德素養的高低影響著學生生態道德意識的培育成效。因此,在加強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時,學校要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積極引導教師敢于沖破束縛,打破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師的知識素養和教學創新能力。此外,教師要利用好現有的教學資源,把抽象的生態道德教育內容形象化、具體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夯實學生的生態道德知識基礎。學校應該充分利用網絡技術,通過建立社交平臺、開發手機應用等來傳播生態環保知識。學校也可以建立專門的生態道德教育網站,在教師的幫助下啟發大學生探討生態道德問題,得出結論,從而提升學生的生態道德水平。在傳授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學校還要積極營造良好的生態校園文化,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培育學生為實現美麗中國而奮斗的價值觀念。4)完善高校德育評價體系。要把生態道德教育納入學校德育的整體規劃中,體現在學校德育的長遠目標上和教學改革過程中,以凸顯對生態道德教育的重視。把生態道德行為作為評價對象,完善評價體系,反饋評價結果,發揮評價功能。例如,把生態道德行為納入綜合測評,讓學生的環保行為與學分相聯系,設置“環保標兵”“環保使者”等榮譽稱號,調動學生保護環境的積極性。3.2充分發揮家庭對生態道德教育的作用。道德行為通常發生在社會或團體背景之中,社會或團體對個人的決策會產生重要的影響[9]。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和成長的始發點,要加強對學生生態道德的教育和培養,就必須重視家庭的生態道德教育。父母要以身作則,發揮榜樣示范作用。首先,家長要樹立良好的環保意識,在日常生活中關愛大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家長要重視自身生態道德素質的提高,學會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孩子樹立與美麗中國建設要求相一致的生態道德觀念,從而提高孩子的生態道德素質。家長要適時引導子女從日常生活細節做起,從自身點滴做起,自覺踐行生態道德行為,充分利用各種機會帶領子女參加生態道德公益實踐活動。其次,父母應注意教學方式,拒絕家長權威,以飽滿的親和力、感染力來引導子女形成生態道德觀念。此外,父母還可以挖掘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中蘊含的生態道德思想,比如“泛愛親仁”的生態情懷和“樂山樂水”的生態人格目標,引導孩子在學習傳統文化的同時,養成生態道德觀念,為大學生生態道德觀念的養成提供基本遵循和有益借鑒。3.3營造良好的生態道德教育社會環境。1)創造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學生不是孤立存在的,學生是發展的人,是社會化的人。因此,生態道德教育不能只局限在課堂和校園內,還要拓展到社會,與社會接軌。政府要積極引導社會各方力量塑造良好的生態道德教育環境。首先,教育部門要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尤其是要將美麗中國建設需要的生態道德觀念納入到當前的教學目標之中,加強生態道德教育在當前教學內容中的滲透,積極落實素質教育的教學模式,在注重培養專業性高端人才的同時,重視學生文明道德素質的提高,尤其是生態道德素質的提高。其次,政府部門要加強對企業的監管和約束,提升企業的社會責任感,激勵企業為實現美麗中國做出應有的努力和貢獻,為大學生形成生態道德觀念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從而營造一個“人人關愛自然、人人保護自然”的社會氛圍。2)完善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體系。法律和道德都是用來調節和控制人們行為的一種手段或方式。法律與道德是一種辯證關系,二者相互滲透、相互補充。法律是道德的表現,道德是法律的補充。在引導大學生生態道德觀念形成的過程中,要完善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體系,具體而言,就是要以法律為保障,以法治為依托。在對學生進行生態道德教育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和沖突,從而使道德教育不能發揮良好的效果,這時就要以法律為依靠,強化生態道德教育的作用,避免道德滑坡現象和失德行為的出現。此外,完備的法律和完善的法制體系可以規范生態道德教育的手段,使生態道德教育有法可依,以杜絕教育過程中出現的違法行為,從而通過法治和道德對大學生進行有力約束,使學生形成法治與道德相統一的生態保護觀念。3)加強社會輿論力度,創造濃厚的育人氛圍。①網絡、報紙、電視、廣播等大眾傳播媒介要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做好輿論宣傳。多加報道、刊登政府推進生態體制改革的舉措和保護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等相關知識的文章、事例,啟發大學生形成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生態道德觀念。②文藝界要創作一些有利于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的作品,以此來幫助學生在品味藝術的過程中明晰是非對錯。生動活潑的藝術形式有助于學生的精神和情操受到感染,從而形成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生態道德觀念。③環保部門應開設有關生態道德教育的展覽,對于新時代保護生態環境的典型楷模進行大力宣傳,以提供給學生們學習的榜樣。這樣一來,不僅豐富了生態道德教育的內容,同時也激勵了大學生生態道德觀念的培養。④政府部門可以聯合宣傳部門在城市的墻壁上寫一些環保的標語,讓城市的每一面墻都說話,從而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的熏陶中形成科學的生態道德觀念。3.4大學生自身強化生態道德實踐。大學生生態道德素養的高低,不僅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更為關鍵的是受到大學生自身的影響。因此,不僅要優化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的外部環境,還要重視大學生自身內部要素的培育。1)加強自身的道德認知,認真學習生態道德理論知識。大學生不僅要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相關技能的提高,還要提升自己的生態道德素養,注重自身的全面發展,力爭成為社會需要的全面發展的人才。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強生態危機意識,要認識到當前生態問題的嚴峻性,正如恩格斯曾經指出的那樣,“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10]其次,要多讀保護生態的書籍,樹立生態平衡的觀念,正確審視大自然的價值,尊重大自然的客觀規律,合理地利用自然、享受自然。最后,學生要注重生態預防知識的學習,尤其是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念,要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前瞻性,充分考慮自然資源對子孫后代的作用。2)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首先,大學生要把自己的生態道德意識外化為自己的行動。其次,大學生要加強自我教育,積極養成為美麗中國建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實現共產主義奮斗的責任意識和道德觀念。也就是說,要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規范自己的生活習慣,改正自己的不良行為。例如:不隨地吐痰,不隨地丟垃圾;及時關閉水龍頭和電燈,節約資源;去超市購物時盡量使用環保購物筐(袋);在餐廳吃飯時做到勤儉節約,適度消費,避免浪費;外出時盡量騎自行車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大學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從點滴小事做起,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為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獻出微薄之力。

4結語

黨的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11]。面對著嚴峻的生態環境,不僅要通過法律等外部約束去保護生態環境,還要提高人們的生態道德素質,使人們從內心感恩自然、保護自然,實現從“他律”到“自律”的轉化。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不僅人有價值,大自然也有其本身的價值。不僅要在人與人、人與社會領域中講道德,在人與自然的關系領域中也要講道德。加強對大學的生態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大學生的生態道德素質,可以為實現美麗中國打好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益丁.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的現實意義和對策[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2):93-94.

[2]李春秋,陳春花.生態倫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227.

[3]董杜斌.關于加強當代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的思考[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7):54-55

.[4]楊偉民.黨的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73.

[5]溫圓玲,葉飛霞.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的探索及其現實意義[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4(5):11.

[6]保羅•泰勒.尊重自然:一種環境倫理學理論[M].雷毅,李小重,譯.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7]袁霞.生態文明:論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與自然理論及啟示[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4,16(6):1-4.

[8]周騫.“中國夢”視域下當代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思考[J].高教研究與實踐,2014(1):18.

[9]柯爾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學[M].魏超賢,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67.

[10]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04-305.

[1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24.

作者:李長達 王寶寧 單位:渤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