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保險制度取向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12 08:35:00

導語:失業保險制度取向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失業保險制度取向管理論文

市場經濟運行中,失業無法避免。在我國,失業會日益加劇。新的世紀里,我國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將日趨完善,社會保障改革進程將不斷深入,既是社會“安全閥”,又是改革“減震器”的失業保險制度將走向何方?毫無疑問,失業保險制度的演變過程、面臨的挑戰均會影響失業保障制度未來的選擇。但可以肯定的是,就業保障將是我國失業保險制度的發展取向。51-論文-網-歡迎您

一、建立就業保障是失業保險制度應對挑戰的必然選擇51-論文-網-歡迎您

1.就業壓力帶來的挑戰。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就業形勢依然嚴峻。越來越大的供需差距、經濟增長對就業的彈性逐漸降低都是不得不面對的客觀現實。51-論文-網-歡迎您

從勞動力供給看,“十五”期間,新生勞動力每年達到1400萬人,城鎮登記注冊的下崗失業人員截至2001年底已達到1250萬人,同時農村剩余勞動力已有1.5億人以上,“十五”期間每年還要新增加農村剩余勞動力500—600萬人,勞動力供給將是一個數以億計的龐大群體。而從勞動力需求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01年的全國62個城市勞動力市場供求信息就已經顯示,100個求職者只有75個就業崗位,供給已大于需求。2002年,各大城市的就業形勢依然嚴峻,以北京市為例,勞動力市場供求比例大致為1.4:1,即100個求職者中僅有71個就業崗位,供求矛盾由此可見一斑。51-論文-網-歡迎您

中國已經加入WTO,將來各行各業會逐漸融入國際市場的競爭中去,這樣一來,雖然在新興產業、新興正規部門和非正規部門會創造新的就業崗位,但傳統正規部門會進一步減少,預示著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會進一步減少。51-論文-網-歡迎您

更為嚴重的是,一方面由于下崗職工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競爭力較弱,再就業率將會逐漸下降,失業大軍將不斷擴充;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增多,每年的外出流量仍會大于返鄉量,勞動力的供給將會不斷增長。可見,勞動力供給與需求的矛盾將越來越尖銳。51-論文-網-歡迎您

2.下崗職工向失業并軌帶來的挑戰。到2003年底,所有下崗職工都要出中心,轉換身份進入市場,尋求再就業,到那時,目前這種過渡性“雙軌制”保護機制將告結束,企業排出的富余人員將依國際慣例,直接表現為裁員或失業,其保障也相應地由失業保險承擔。下崗職工并人失業保險后,如果繼續按照現行制度,失業保險將難以應付如此沉重的壓力。可以通過預測下崗職工完全“并軌”后,即2004年失業保險基金的收支來看其影響。51-論文-網-歡迎您

失業保險金的收入在國家財政收入不大的情況下,主要是靠征收失業保險費得到的。失業保險金的年收入應該等于參加失業保險的人數乘以月繳費基數(并不等同于實際工資)乘以12,再乘以0.03(企業、員工繳費比例相加)。2001年,全國參加失業保險的人數為10355萬人,比2000年減少54萬人。全國失業保險基金收入187億元,比上年增長16.8%。考慮到失業保險制度的強制性會逐漸增強,參加失業保險人數按1.2億人計算,年繳費基數按7000元計算,這樣,得到失業保險基金收入也就是252億元。51-論文-網-歡迎您

再來計算失業保險基金的支出。2001年,用于保險失業人員基本生活費用支出88億元,為保障下崗職工基本生活向國有企業再就業服務中心調劑資金45億元,本年實現基金盈余54億元,到2001年底,全國失業保險基金滾存結余226億元。全年共有469萬名失業人員享受到不同期限的失業保險待遇。到年底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為312萬。在此基礎上,可以算出每位失業人員在2001年內(每人的失業期限不同)得到的失業保險平均金額是2256元。假設2004年,領取失業保險金的人數為失業人員的一半,即1000萬。由于下崗人員就業競爭力不強,在勞動力市場中處于弱勢,其失業時間將長于正常失業人員,而且由于其龐大的人口基數,因此,失業保險金子均金額必將大幅度提高,而且由于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失業保險待遇水平也將必然提高。因此,我們將2004年的失業保險平均領取金額定為3000元。那么,僅失業人員基本生活費一項就300億元,已經超過當年收入了,更別指望失業保險支付就業指導、技能培訓的費用了。51-論文-網-歡迎您

在上述保守的估計下,“并軌”尚且對失業保險帶來如此的沖擊,而管理成本提高、基金管理不善等現實問題的存在定會使失業保險形勢更加嚴峻。51-論文-網-歡迎您

3.就業方式變化帶來的挑戰。在我國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由于經濟改革,產業結構調整或重組,曾使大批職工失去工作崗位。目前中國已經加入WTO,由于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加之人們生活理念、就業觀念的變化、經濟的全球化,所有這些定會帶來就業方式的多樣化,臨時就業、彈性就業、勞務式工作將大量出現。而就業方式的多樣化也符合我國當前和將來一段時間解決嚴重就業問題的政策選擇。我國政府實施積極的促進就業的政策,千方百計擴大就業規模,實現靈活的就業形式:引導勞動者轉變就業觀念,采取非全日制、臨時性、階段性和彈性工作時間等多種靈活的就業形式,提倡自主擇業。因此,新的就業方式定會帶來新的勞動力需求,必將為緩解就業壓力提供可能,但不是必然。因此伴隨著就業方式多樣化產生的將是不規則的失業,是針對傳統就業方式的傳統的就業保險制度不能解決的,在將來,從事臨時性工作、工作時間短的人會越來越多,由于沒有達到最低繳費期限,沒有資格享受社會保障權益的人會逐漸增多。如何適應新情況,是否覆蓋?部分覆蓋?全部覆蓋?如果處理不好,將這些新型就業方式的從業人員完全排除在失業保險范圍以外,或者完全覆蓋,可能都會抑制就業方式的豐富和發展,使就業壓力無法緩解。因此,這是失業保險制度面臨的一個挑戰。覆蓋范圍擴大與否應從就業保障的角度、促進再就業的角度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