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經濟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3 13:48:4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科技與經濟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科技與經濟

財政科技投入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

一、引言

科學技術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在經濟生活中越來越重要。內蒙古積極地實施科技興區的政策,大力支持科技事業的發展。而財政科技投入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科技創新投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經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對財政科技投入也具有相應的能動作用。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R&D(ResearchandDevelopment)指在科學技術領域,為增加知識總量以及運用這些知識去創造新的應用而進行的系統的、創造性的活動。在國際上一般采用R&D活動的相關指標來反映一國的科技競爭實力,因此我們可以說R&D活動是科技進步的重要因素,而且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也是十分重要,這就使得R&D活動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變得十分有意義。預算會計是以預算管理為中心,以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為目的,以預算收支核算為重點,用于核算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屬于分配領域中的各級政府部門、行政單位、非營利組織預算資金運動過程和結果的會計體系。在政府會計中,預算的作用非常大,可以提前為政府的財務做出判斷,可以更好的反映政府的財務狀況和收支情況,也可以成為政府表現財政政策的工具,客觀的適應經濟發展需求,最重要的是與預算的有關信息可以為財政資金的績效提供評價。對財政科技投入與經濟增長的文獻大致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從國家層面來研究二者之間的關系。如張順(2006)運用我國1978-2000年的科技投入與經濟增長數據,采用了向量自回歸模型,研究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很好的檢驗,最后實證證明財政科技投入有利于經濟的增長,但經濟的增長并不會促進財政科技的投入[1]。吳林海,杜文獻(2008)通過誤差修正模型,相應的結合協整分析與因果關系檢驗兩種方法,對我國R&D投入與經濟增長的有關數據進行了研究,結論說明了我國R&D投入與經濟增長有一定的平衡關系[2]。韓香凝(2014)研究我國R&D經費投入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采用了三個指標,即投入規模、投入結構和地區差異。通過對三個指標的深入研究,最后指出R&D投入多的地區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系數不一定會大,每一個指標對經濟增長都有不同的影響,建議因地制宜,結合不同地區的特點,促進R&D投入與經濟增長協調發展[3]。另一類是以特定的省份或地區為研究對象。如柳勁松(2009)采用DEA分析方法,對廣西等4個民族地區,使用2001—2006年的面板數據,對這些民族地區的科技投入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并運用了不同的科技變量和經濟增長變量,結果表明內蒙古的資金使用效率排在第一位,廣西和新疆第二,寧夏最后。4個地區的財政科技投入與經濟增長有一定的協調關系[4]。烏素(2010)在論文中通過各個指標對內蒙古財政投入的使用情況進行了研究,并且對改革開放以來內蒙古的財政支出的發展變化特征進行了系統的總結,最后從資金使用效率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和政策,便于內蒙古財政投入在經濟增長中發揮重要的作用[5]。趙靜敏(2011)通過對江蘇省1996-2008年間的13個地級市的財政科技投入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研究,采用面板數據,并結合協整分析方法,得出結論:江蘇省的各個地級市財政投入對經濟增長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但在每一個地市級之間卻有著顯著地不同,所以提出一些傾斜的建議和政策[6]。米嬌(2013)采用理論與實證相結合的方法,運用定量和定性分析,對陜西省的R&D投入與經濟增長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并結合具體的數據和圖表,深入分析了R&D投入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最后表明R&D經費投入和陜西省經濟增長之間有著一定的關聯[7]。

二、內蒙古財政科技投入的現狀分析

1.政府的R&D經費投入比例在下降(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內蒙古的財政科技投入從總量上是逐年增加的,從2007到2012年,內蒙古R&D經費投入總量由24.20億元增加到101.45億元,總量上增加了4.19倍。但從資金的來源結構看,政府R&D經費投入比例雖然在2007年至2008年有小幅度增長,但從在總體上卻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由2007年的17.36%下降到2012年的11.63%,下降了5.73個百分點;企業資金比例呈現波浪式增長,由2007年79.80%上升到了83.76%,上升了3.96個百分點,而且比例都集中在80%左右。所以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政府的R&D經費投入比重在逐年降低,而企業資金投入已經成為R&D經費投入的主要部分。這樣的資金來源結構是不合理的,不利于政府預算目標的實現。2.R&D活動中基礎研究投入比重過低(見表2)一般來說,R&D活動可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實驗發展三大部分。從表2中可以看出內蒙古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經費占R&D經費的比例極不相稱,基礎研究在整個R&D經費投入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小,不超過3%;而實驗發展所占的比例都在85%以上,這樣就使得基礎研究水平非常低。3.政府績效評價不夠充分目前,在我國財政管理的各種問題中,無一不最終體現在財政預算績效管理水平低下、財政資金使用效率不高這一基本因素上來。內蒙古財政科技投入屬于政府預算支出的一部分,但是政府的預算支出編制與績效評價相互結合的不夠充分。具體表現為:財政預算績效評價的法律建設不夠完善;標準設計不夠規范;工作目標不夠明確;績效評價隊伍有待加強;沒有形成良好的財政支出效益的監督環境;沒有建立科學、規范和合理的評價體系;沒有充分發揮政府預算會計的管理職能和監督職能等。

三、科技投入與經濟增長的相關分析

筆者根據相關性、重要性和科學性等原則,采用內蒙古的GDP產值和R&D經費兩個變量來進行相關分析,R&D經費代表財政科技投入,GDP代表經濟增長。在構建兩者之間具體關系的回歸方程時,對兩個變量進行了自然對數變換,以此來消除異方差的影響,分別取值為LNNB和LNGDP。對數據進行簡單的統計如表3:1.GDP用R&D經費影響的分析方程由于兩個變量的數據計量單位和數量級比較接近,所以就沒有進行標準化處理。運用stata軟件進行回歸分析,得到回歸方程結果,如表4:根據表格,可知回歸方程為:lngdp=6.8252+0.6138lnR&D+ε我們可以知道系數0.6138是表示財政科技投入R&D對于經濟增長GDP的影響系數,即說明財政科技投入R&D每增加1個百分點,相應的代表經濟增長GDP增加約0.6138個百分點,也就是說政府對財政科技的投入對GDP有正的推動作用。2.R&D經費用GDP影響的分析方程再次運用ststata軟件進行回歸分析,得到回歸方程結果,如表5:根據表格,可知回歸方程為:lnR&D=-0.10.8851+1.6040lngdp+ε我們可以知道系數1.6040是表示經濟增長GDP對于財政科技投入R&D的影響系數,即說明經濟增長GDP每增加1個百分點,相應的財政科技投入R&D增加約1.6040個百分點,也就是說GDP的增長對政府財政科技投入也具有正的推動作用。通過上面的分析結果我們可以知道,內蒙古財政科技投入與經濟增長之間互為正向推動作用的關系,但彼此影響的幅度有所不同,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政府財政科技預算支出績效評價做的不夠好,沒有充分發揮政府預算會計管理監督的職能。

查看全文

小議科技創業與經濟的內涵

1科技創業經濟的興起和發展

20世紀50年代中期,隨著新技術革命的興起,科技創業開始起步。科技創業源于美國加利福尼亞的斯坦福大學,該大學將閑置的土地出租給高技術公司,并鼓勵教師和學生從事科技創業。其后,馬薩諸塞州沿波士頓128號公路兩側也出現了科技創業的熱潮。一批高技術企業不斷建立,陸續出現了科技創業集群的斯坦福研究園、伯翰諾工業園、伯爾德工業園、貝福研究與管理園、沃爾杰姆研究園等。與此同時,其他國家的科技創業也開始興起和發展,如位于巴黎南部法蘭西島的巴黎大廈等。

20世紀60年代以后,以電子計算機、新材料和通訊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不斷涌現,科技創業規模也不斷擴大。例如,波士頓128號公路地區的高技術公司1955年只有39家,而1971年則發展到1200家左右,科技創業由此也開始風靡全球。前蘇聯、日本、西歐、北美,包括一些發展中國家,如巴西等都積極推進科技創業,并出現了一批世界知名的創業園區,如前蘇聯新西伯里利亞城、日本筑波研究學園都市、法國索菲亞•安蒂波利斯科學城、羅馬尼亞皮佩拉電子城、巴西的皮納斯科學城等。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西方國家經濟的發展,科技創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而且在世界范圍形成熱潮。作為科技創業樂園的高技術區迅速增長。

盡管科技創業作為科技引領經濟發展的活動在全球范圍興起,科技創業中仍然充滿艱辛。許多高技術公司在科技創業中5年生存率僅為20%。于是,一種培育科技創業企業的孵化器也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興起。孵化器(Incubator)概念最早是由美國人齊•庫曼于1956年提出的,其目的是安排就業,繁榮經濟,并首先在美國紐約的貝特利亞創建了貝特維亞工業中心。實際上是利用廢棄的廠房,以低廉的租金,幫助創業者以低成本進入,進行生產、制造、加工活動。隨著科技創業的興起和發展,這種模式逐漸為各國所接受,并紛紛建立本國的企業孵化器,通過低價出租,政策優惠和周到的服務,為科技創業者們營造創業的環境,指導、幫助科技創業企業健康發展。實踐證明,效果顯著。據美國孵化器協會統計,新興小企業經過孵化器培育后的五年成活率提高到了80%左右。企業孵化器在科技創業中的巨大成功也促進了孵化器事業的發展。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北美(包括美國和加拿大)共擁有625個企業孵化器,培育著2.5萬個科技創業企業,平均每年有22%的企業完成創業過程從孵化器遷出。同期,歐盟共有2134家企業孵化器,哺育著15萬個科技創業企業。企業孵化器成為科技創業的溫床。

我國的科技創業經濟發展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改革開放方針指引下,為適應新技術革命的挑戰,大學密集的北京中關村率先舉起了科技創業的旗幟。其他省、市紛紛跟進,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僅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已達到了53個。2006年,全國已有高新技術企業49166家,從業人員1100萬人,實現利潤4400多億元,上繳稅額3800多億元,出口創匯2600多億元。

查看全文

知識經濟與科技創新探討

摘要:隨著全球化的推進,知識越發體現其重要性。企業多由以往的勞動力密集型、資金密集型逐漸轉為技術密集型,科學技術在企業生產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現在的經濟更多地體現為一種知識經濟,與之密切相關的是科技創新需求的不斷提高。

關鍵詞:知識;經濟;發展;創新

一、知識經濟對科技創新發展的要求

鄧小平曾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科學技術正是知識經濟的一部分。與當今大數據時代中數據的急劇更新相對應,科學技術也需要不斷更新。作為個人,要活到老學到老,不斷學習各種新出現的文化知識,否則就會明顯地感受到社會生活的不便利。以電腦和汽車為例,這些二十年前還比較少見,如今隨處都是,不會駕駛技術或不會電腦操作都會給生活帶來許多不便。作為企業則更為明顯,企業更要在技術上、生產經營模式上不斷創新,否則,企業依照原有的模式必定不能和當代的知識經濟相融合,企業幾十年前甚至幾年前的生產經營模式很快會體現出和當下社會相排斥的部分。知識的更新會推動技術的創新,正如所講的,“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當今時代下,創新不再是一種獨立的活動。創新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環節,從知識的提出,到與技術相結合的開發,再到商品的生產以及其大規模的產業化,每一個環節都成為整個創新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與創新的各個環節相對應,分別要求科研部門、企業和政府部分共同合作,實現從知識創新到技術創新的轉化,從而推動經濟創新的發展。具體來說,新知識的提出需要科研隊伍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從而為生產制造奠定理論基礎。而從理論到實踐的轉換則需要科研人員和企業的生產制造人員共同合作開發,直到生成產品。最后,商品的大規模生產需要企業聯合制造商,而最后的銷售則需要企業多和政府打交道。這樣全套的開發生產銷售過程形成了完整的新機制。

二、建立良性科技創新體制

結合我國的國情而言,我國仍然屬于發展中國家,全球化的縱深推廣給我們帶來了機遇和挑戰。作為一個人口大國和一個極力尋求民族振興的國家,我們更不能落后,必須在當下的境遇中迎難而上。當今信息更新迅速,科技創新更是日新月異,從理論提出,也就是科技創新,到產品開發的過程越來越迅速。每個國家都力爭在各個領域獲得領先地位,而這需要科技創新的不斷推進和更生產力的迅速轉化,只有這樣才能占據制高點。我們中國要想在未來的科技競爭和經濟戰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必須在科技創新和產品創新兩個方面雙管齊下,當然,科技創新不僅包括高科技,同樣還有工業和農業的創新。對于如何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科技創新體制,我們要從政府和企業與科研部門的關系入手,加強科技創新和知識創新的聯系,從而提高我國理論轉化為實際的速度和效率。

查看全文

知識經濟與中國科技體制改革

知識經濟是由于高技術的產業化而導致的第三次產業革命的產物,同三百年前的由工業發展帶來的第二次產業革命一樣,它將引起人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社會組織結構、價值觀等的全面變化,這是中國經濟發展和文化發展遇到的又一次歷史性機遇。面對新的產業革命機遇,我們應當采取哪些措施迎頭趕上呢?下面,本文就結合知識經濟的內涵與特征及其對當代科技發展的影響來談談有關看法。一、高科技與知識經濟的內涵及特征知識經濟概念的內涵,是目前學術界討論的一個熱門話題,觀點不一。大致來說,學術界流行的觀點可以歸納為以下三種:第一種觀點以世界經合組織為代表,也是學術界最為流行的觀點,它認為知識經濟是“指建立在知識的生產、分配和使用(消費)之上的經濟”。軟件是能夠真正發揮所有這一技術之功能的關鍵部件,軟件是核心,軟件行業將成為全球發展最快的行業。第二觀點以我國學者吳季松為代表,按照該觀點,知識經濟是一種智力經濟,是“智力資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學技術為主的知識的生產、分配和使用(消費)為最重要因素的經濟”。第三種看法以微軟公司董事長比爾·蓋茨為代表,按照該觀點,知識經濟主要是一種“信息產業”,“這種信息完全依靠的是軟件的成功,軟件的成功之首是依靠軟件的創新、技術、研究,并傾聽用戶的聲音”。我們認為,以上的各種觀點分別抓住了知識經濟的某些主要特征來強調,各有所長,但都沒有抓住“高科技”這一知識經濟的根本特征,容易造成理解上偏差。第一種觀點單純強調知識在知識經濟發展中的基礎地位,但忽略了知識有高科技知識和一般科技知識之分,在知識經濟中,起決定作用的并不是一般科技知識,顯然不全面。第二種觀點強調智力資源和科學技術在其中所起的關鍵作用,也忽略了科學技術有一般科學技術和高科技之分。第三種觀點倒是強調了信息產業這一高科技產業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但是高科技產業不僅包括信息產業,還包括其它產業,這一觀點顯然有失偏頗。實際上,知識經濟是一種以高科技為支柱產業(其中又以信息產業為主)、以高科技知識創新推動生產力發展、以便解決人類由于工業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生態危機和資源短缺危機的一種新型經濟,是一種將導致社會發展和經濟增長方式發生根本變化的新型經濟。同傳統的工業經濟相比,知識經濟具有如下特征:1.知識經濟是直接建立在高科技知識基礎上的新型經濟。在知識經濟中,起決定作用的,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知識,而是指建立在高科技基礎上的新知識,是一種可推動產業發展的新知識,可簡稱為“可產業化的高科技知識”。所謂“高科技”是一個具有自己的特定內涵的概念,不是傳統科技的簡單創新,按照聯合國組織的分類,它主要有信息科學技術、生命科學技術、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科學技術、新材料科學技術、空間科學技術、海洋科學技術和有益于環境的高新技術和管理科學技術。即使注入了高科技的傳統科技也并不就是高科技,只有當高科技組成分大大提高,按國際科技工業園區的規范是超過70%時,傳統科技才被創新為高科技。在知識經濟中,經濟增長主要不是取決于勞力資源或自然資源,而是更直接地取決于高科技知識的投入。對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知識產業在有關國家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例看得出來。所謂知識產業,包括教育、通信媒介、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等。據統計,在美國,1958年知識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9%,1960年其比例就增加到34%,1974年超過46%,1981年達到49%。1997年,經合組織主要成員國國內生產總值的近50%來自以知識為基礎的產業。2.高科技產業是知識經濟的支柱產業,其中又以信息產業影響最大。知識經濟的支柱產業是高科技產業,并不是傳統的農業或工業,其中又以信息產業最為重要。目前,發達國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依賴于高科技來發展經濟,尤其是依賴于信息產業的發展。1994年,美國制造業中高技術產業所占的份額已達24.2%,日本和英國所占的份額已達到22.2%,德國達到20.1%,法國達到18.7%。此外據統計,在過去的五年里,美國經濟增長的1/4以上歸于信息技術。3.知識創新、尤其高科技知識的創新是知識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在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不再是單純的技術創新,而是知識創新,尤其高科技知識的創新。如長期以來“重應用,輕基礎”的日本,由于基礎科學力量較薄弱,科技后勁不足,在高科技領域,特別是在電子工業、汽車工業、造船工業和部分高科技領域陷入困境,并被美國重新占據優勢,如美國電子計算機公司、芯片制造公司及其汽車工業都已替代日本居世界領先地位。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人類目前已進入了“大科學、高技術”時代,出現了科學技術化、技術科學化以及科學、技術與生產一體化的傾向,其具體表現是科學轉化為技術的周期以及技術轉化為生產的周期已大大縮短。據研究,從科學發現到技術發明,在20世紀初以前大約需要30年,到20世紀初至20世紀中葉大致為10年,至20世紀下半葉縮短為5年左右。因此,只有立足于基礎性研究的“突破性創新”,才能形成全局的牽動力,形成新的支柱產業,實現產業結構的更新或調整,為經濟注入新的活力。4.知識經濟是人類為解決傳統工業經濟面臨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而創造的第三次產業革命產物,它將導致全球經濟、社會以及文化發展發生全面的變化。在傳統的工業經濟中,經濟發展主要依靠有限的勞力資源和自然資源。自然資源的有限性以及由于掠奪自然資源而導致的生態危機,造成了人類生產與發展面臨嚴峻的可持續性危機,以至于羅馬俱樂部在七十年代大膽提出了經濟發展的“零增長”戰略。知識經濟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中出現的,它以高科技產業為依托來解決傳統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在知識經濟中,經濟的發展依賴的是具有巨大潛力的智力資源。通過對智力資源的開發,人們對自然資源進行合理的、科學的、綜合的和集約的配置,實現資源的優化利用;通過對智力資源的開發,人們可以不斷開發出富有的自然資源,從而創造出新的巨大財富,這樣就可以從根本上避免由于傳統經濟發展而帶來的自然資源短缺危機和生態平衡危機。與傳統經濟相比,它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注重經濟、社會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注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最佳統一。所以說,它實質上是人類為解決傳統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而創造的第三次產業革命產物。作為一次新的產業革命,它不僅會對經濟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也會對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文化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從社會發展角度說,知識經濟是建立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信息全球化背景上的,這樣就使得人類社會的發展從那種區域經濟走向了全球經濟時代,一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將不再完全取決于本國的資源、政治經濟體制,還在更大程度上取決于全球的相關因素。社會體制也更加趨向于民主化,過去那種靠壟斷知識、壟資源來維持權威的傳統作法,隨著信息的全球化和智力資源的多樣性而被逐漸淘汰。從文化發展的角度說,世界將從工業時代的二元文化(即資本主義文化與反資本主義二元文化)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的多元文化,這主要是知識經濟的高科技特征決定的。正如我國學者指出的,“高技術產業較之以前鋼鐵、機械和紡織等產業不同,產業技術領域十分廣闊,僅以信息科學技術為例,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在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光電子技術、芯片技術、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光纖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和軟件技術以及層出不窮的新高技術中全面領先,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智力資源,‘有所為,有所不為’,在世界大市場中占一席之地,成為世界經濟一體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也是冷戰以后世界多極格局的經濟基礎”。世界經濟的一體化與多元化,也就決定了世界政治和文化的多元性與統一性,因此,人類文化將進入一個燦爛絢麗的多元時代,各種文化和各種價值觀將在地球村這個背景下進行競爭。二、知識經濟對當代科技發展的影響知識經濟的發展,對當代科技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概括起來說,當代科技發展出現了如下趨勢:1.在科技管理方面,國家的宏觀調控能力得到了加強。這主要通過兩個方面來實現的,一是提高國家在科技管理與決策機構的地位,國家主持制定中長期科技發展戰略。二是國家加大對科技研究經費、尤其是高科技產業的投入比例。為迎接知識經濟的到來,發達國家提高了國家科技管理與決策機構的地位。如美國前總統喬治·布什任職期間,把科技政策辦公室主任提高到內閣部長級。克林頓上臺后,于1994年初成立了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負責統籌與規劃研究開發工作,委員會的主席與副主席由總統和副總統兼任。此外,它們還確定了科研開發重點,制定中長期發展戰略,合理分配用于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的人力與資金。美國的“技術與經濟增長的發動機”計劃、歐盟“科技發展與研究框架計劃”、日本“科學技術基本計劃”等,都是它們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具體措施。在資金支持方面,發達國家還增加研究與開發經費,尤其是重點支持知識產業。1994年,美國的研究與開發投資就已達1730.2億美元,占美國GDP的2.61%,OECD成員國平均研究與開發費用占其GDP的2.3%。1996年,美國用于計算機等信息技術和產業的投資已達2060億美元,比1995年增加12.5%。2.在科技體系內部的發展重心上,基礎科學研究與開發受到高度重視,注重產、學、研三方面的結合。由于知識經濟是一種高科技產業化經濟,科學、技術和生產一體化以及科學轉化為技術到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的周期的縮短,一國科技發展和社會生產發展越來越依賴于基礎研究的發展,因此,基礎科學研究與開發越來越受到重視。對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基礎研究經費投入的規模來看。在國際上,基礎研究經費投入的規模一般可以用基礎研究投入占R&D經費的比例(FR/R&D)的大、小來衡量。根據有關資料,1970~1995年間美國基礎研究投入的規模大致占R&D經費投入比例的14.2%,1993年最高曾達到17.4%。日本在1990年的比例為12.6%,印度的比例為16.4%。受其影響,對人力資源開發的研究也受到高度重視,一些發達國家因此將教育視為“立國之本”,提倡在職教育,甚至提倡終生教育。目前OECD成員國的教育經費已占其政府支出的12%,在職培訓方面的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也達到2.5%。3.在投資方向上,增加風險投資已成為促進科技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式。知識經濟是建立在大科學基礎上的高技術經濟,而開發高技術本身不僅需要高額投資,而且高技術的生命周期短,更新快,是一項十分艱巨而失敗率相當高的任務,具有很大的風險性,建立風險投資機制,是推進知識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以至在西方被人們稱為高科技產業發展的“推進器”。目前,美國有4000多家風險投資公司,居世界首位,它們每年為10000多家高科技企業提供資金支持。據統計,1997年美國的風險投資商共向1484家公司投入114億美元的風險資本,比上年增長16%,其中投入信息產業的風險投資為70億美元,占全部風險投資的62%。4.在科技組織形式上,科技工業園區成為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的一種新的組織形式,是符合時展需求的有效組織形式。正如主席指出的,本世紀在科技產業化方面最重要的創舉是興辦科技工業園區。科技工業園區(我國稱為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集中智力資源、信息、知識和高技術,通過現代管理實現規范化、網絡化、國際化和產業會議來解決高技術產業的資金、技術、市場和風險問題,創造了高于傳統工業幾十倍的勞動生產率。自8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廣泛興建高科技工業園區,至今全世界已有900多個比較規范的科技工業園區,從業人員達數百萬,美國硅谷已成為科技工業園區的成功典范。三、我國科技體制的現狀及其對策以高科技為基礎的知識經濟的發展,對我國目前正在進行的科技體制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加強了改革的緊迫性。從知識經濟發展的需求來講,我們認為,我國科技體制主要存在著如下問題:第一,科學、技術與生產缺乏有機協調性,造成科技體制不能適應科學技術面向經濟建設的要求。經濟建設中急需解決的科技課題,往往不能很好地反映到科研單位來,對于科研單位的成果,生產單位也不大了解或不感興趣。造成這種情況的深層原因是,在科研組織內部,人們主要是根據專業來組織研究,而不是根據社會需要來組織研究,科研組織缺乏整體的經營意識。人才結構存在極為不合理的現象,科研單位主要由專業人才組成,缺乏經營人才。針對上述情況,我國政府近年來盡管實施了“穩住一頭,放開一片”的科技體制改革政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種種原因,并沒有達到預期的理想效果。在“穩住一頭”方面,由于政府下撥的事業費太少,以至于維持科技人員的工資和行政費用都不夠,因此,該穩住的也沒有真正穩住。在“放開一片”方面,因為采取了“層層分解創收指標的方法,結果使科研機構變成了科技人員個體經營的小作坊式的組合,并沒有真正達到“放開一片”的目的。第二,部門之間壁壘森嚴,互相封鎖,人才不能流動,信息不能溝通,以致出現有完全相同的課題,許多單位都在搞低水平上的重復勞動。有些很有經濟效益的課題,卻無人問津。第三,基礎研究投資比例嚴重偏低。目前發達國家基礎研究投入經費占R&D經費的比例已經達到12%~20%的規模,而我國目前的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存在著比例偏低的現象,而且自1991年以來,逐年下降,到1994年基礎研究投入經費占R&D經費的比例僅為6.6%。第四,科技成果轉化率很低。根據有關資料,我國專利技術的實施率非常低,僅僅為10%,科技成果轉化為商品并且取得規模效益的比例為10%~15%,遠遠低于發達國家60%~80%的水平,高技術產業產值僅占工業總產值的8%左右,也大大低于發達國家的30%~40%的水平。造成上述問題的根本原因何在呢?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我們在科技體制上還沒有真正走出計劃經濟的模式。如“穩住一頭”沒有真正穩住,從表面看是政府下拔的科研經費總量不夠造成的,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想一想就會發現,“穩住一頭”并不完全就是政府拔款的事情,它也是企業本身尋求發展必須解決的事情。如果企業和一些非營利機構能夠參與進來,就能夠緩解國家資金總量有限的問題。在“放開一片”的問題上,我們目前采取的是層層分解創收指標的方法,“科研機構在科技體制改革中仍然沒有從技術生產單位轉化為技術經營單位,沒有從計劃經濟模式走到市場經濟模式。特別是,科研機構的領導人仍然是上級任命的技術生產的學術帶頭人,而不是市場中摔打出來的技術經營者”。第二,我們沒有建立科學、技術與生產相互作用的科研組織機構。從美國等發達國家看,現代科研組織要由政府、高校、工業研究機構和非營利機構這四個部分組成,政府實驗室組織大型的、符合國家需求的科學技術研究,大學主要進行自主的基礎科學研究,工業研究機構則主要進行符合企業和社會發展需求的應用科學研究,非營利機構則除了組織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研究外,還大力支持民間基礎科學研究。這四大組織之間的關系是,由國家制定科學技術發展的具體目標,通過簽訂合同和提供研究資助的方法,組織政府、大學和私人企業的研究組織以及非營利機構在一定期間齊心協力,分工合作,進行攻關式的研究開發活動。它們之間的良性互動,推動了科學、技術與生產的一體化發展。在我國,只有政府和高校的研究機構是比較發達的,其它兩種科研組織還處于萌芽狀態。第三,我們沒有建立適應高科技發展需要的風險投資機制。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如此之低和產業化進程如此緩慢,從投資方面看,除了有資金總量不足和投資結構不合理因素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缺乏專門從事風險投資的產業投資機制。根據有關資料,在我國已經轉化的科技成果中,成功轉化的資金主要靠自籌的占56%,國家科技計劃貸款占26.8%,風險投資僅占2.3%。國外專利成果轉化率高,風險投資起了關鍵作用,尤其是種子型創業基金更是如此。正如美國前總統的科技顧問基沃斯博士所指出的那樣,“至少有50%從事高新技術的中小企業在其發展中得到風險投資的幫助”。從世界各國高科技產業發展經驗看,建立風險投資機制和發展創業基金是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必然選擇。由此可見,我國在科技體制上應當采取的對策是:第一,在科研組織上要吸取國外的有益經驗,建立適應時展需求的科研組織,以便從根本上解決科技成果的轉化問題。根據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現代科研組織要由政府大型科學中心、高校科研機構、工業研究機構和非營利機構這四個部分組成,只有它們的相互作用才能適應科技與生產的一體化以及“大科學,高技術”發展的需要。在工業研究機構中,目前出現的最新組織就是以硅谷為典范的科技工業園區。因此,我們要從根本上解決科技與生產的一體化問題,就必須大力發展后三種科研組織,在國家的宏觀調控與指導下進行協同研究與開發。第二,加大基礎研究比例,這不僅指國家,也包括企業在內。第三,提高科研人員的經濟待遇和社會待遇,真正做到穩住一頭。第四,在科研機構內部,要建立合理的人才結構。為面向市場,科研機構的負責人應是一個合格的經營者。第五,為促進和保護知識經濟的發展,除了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以外,我們還需要建立金融保障體制,加強高科技發展的風險投資

查看全文

現代農業經濟與科技資源關系分析

摘要:農業科技是農業科學和農業技術的總稱,是整個社會科學技術總體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于農業生產的特殊性決定了農業科學技術具有區域性、周期長、綜合性和風險性的特點,它還具有提高農業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奠定可持續發展基礎,優化資源配置等方面的作用。

關鍵詞:農業經濟;科技資源;發展

農業技術經濟效果是指農業技術方案、技術政策、技術措施在農業生產中應用和實施所取得的勞動成果與勞動消耗的比例關系。在實際評價過程中,要堅持技術效果與經濟效果的統一、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局部經濟效果和整體經濟效果的統一、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統一等原則,其評價指標主要包括主體指標、分析指標和目的指標。農業科技資源管理是農業科技活動的實踐與管理科學相結合的產物,其內容主要包括農業科技政策、農業科技發展戰略、農業科技體制、農業科技法制、農業科技規劃和計劃、農業科技人才管理、農業科技成果管理以及農業科學技術轉移等方面。其發展過程包括農業科技研制管理、農業科技推廣管理及農業科技采用管理等三個階段,具有導向、指導、協調、激勵的作用。

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現代農業科技的飛速發展決定著我國農業的發展,農業經濟的增長依靠的是農業科技的進步。目前,我國距離發達基礎產業的宏偉目標還有較大進步空間,主要是由于現代農業科技總體水平較低、沒有創新科技意識,科技進步程度小等等原因。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只有50%左右,農民需要靠天吃飯,農業也為擺脫產業弱的缺點。我國進入了依靠科技來改變農業經濟產業的時期,推進“以工促農”、“城鄉統籌”的轉變模式,變更了一度依靠國家政策,人力資源開發的模式,增加科技創新和農業資源的有效供給方式。我國農業科技資源、農業發展、農業結構調整、經濟增長方式、農業競爭力和農村可持續發展已成為農業轉型和進步不可或缺的因素。在農業科技發展戰略研討會上,農業專家發表了要積極推進農業科技資源建設的建議。所以,對農業科技資源的深入研究就成為了現如今的熱點。根據如今農業發展的情況來看,優化農業科技分配。提高農業科技效率等等問題都是勢在必行的。在農業生產系統中各種技術措施和技術方案之間具有強烈的相關性。既相互促進又互相制約,從而導致農業技術經濟效果發生不同變化。這種相關性主要表現為橫向相關和縱向相關。橫向相關主要是指生物生長發育周期各種技術措施的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的關系;縱向相關主要是指連作和輪作在時間上的相關。因此,研究和分析農業技術經濟效果,必須考慮技術因素和技術效果的相關性,它是農業技術方案選優的重要條件。農業技術的功能在農業生產中不僅表現為當季有效,而且還有技術后效從價值形態講,有的技術其價值一次轉入產品,有的技術其價值要按生產周期逐步轉入產品,它表現為技術效果的持續性。一般說來,直接作用于生物本身的技術常常表現為當季有效,價值一次轉入產品。在農業生產中要使生物正常生長發育,充分發揮技術措施的功能,就必須同時保證生物所需要的各種生活條件。而各種生活條件又綜合地對生物產生影響,因此,可以說農業技術經濟效果是各種生活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在農業生產中由于技術功能的多樣性,帶來技術效果的多樣性。隨著農村經濟發展和改革的深化開展,一些新型農業技術推廣組織紛紛涌現。如各級營銷部門設立實體;隨著科委,科協管理部門由之前的管理而轉向推廣、服務方向建立了推廣機構,原有的銷售體系需要自我發展和自我積累,從從前的農產品銷售轉向到了現在的向技術方面的發展;農業技術合同類型、實體服務、項目推廣、農民非政府組織、公司加農民模式是農業技術推廣的多元化形式。農業技術人員不僅提供農業技術,還需要幫助農民種好地,幫助農民做出科學決策,提供農業生產配套技術服務,生產前提供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高質量生產數據,提供持續的培訓和相關技術指導工作,在生產幫助農民增加銷售額后,增加銷售收入。農業科技發展戰略是農業科技活動中規定的總體規律和長期行為。一般包括戰略思想、戰略目標和重點的基礎內容。農業科技發展戰略是農業科技發展規劃的基礎方面,同時也直接反映在科技發展規劃之中。

二、科技進步是推動農業經濟增長的最關鍵因素

查看全文

農業科技與農村經濟論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經過一個蓬勃發展的階段,面對目前的國內外形勢,急切需要新的突破,今后農業可否通過科技革命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組成的課題組對此進行了專題研究。

發展農業科技的十項戰略對策

1.加大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農業科技體制。

既積極推進改革,又充分考慮農業科技地域性、周期性、公益性的特點。一是優化專業結構,使產前、產中、產后三個環節的科技力量配置科學合理,當前的重點是加強產前,特別是產后的科技力量;二是優化布局,逐步改變農業科研機構按行政區劃設置的格局,建立以生態類型區為基礎的新型科研組織體系;三是擴大開放,更多的吸收國外有益的經驗加強國際合作,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引進資金和先進的設備、設施。

2.切實加強農業科技推廣和科技服務體系的建設。

充分發揮市場經濟作用,促進農業科技推廣隊伍多元化,推廣形式的多樣化,運行機制市場化。在改革的基礎上,完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下大力氣把農民和企業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逐步建立一支以政府為主導,農業科技工作者、農民、企業等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宏大的農業科技推廣隊伍。

查看全文

科技經濟社會發展實踐與思考

*市科協所屬全市性學會、協會、研究會(以下簡稱學會)是由廣大科技工作者自愿組成的學術性、科普性社會團體,是黨和政府聯系科技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是國家發展科技事業的重要力量,是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的主力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全市學會堅持改革開放,認真貫徹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努力為廣大會員和科技工作者服務,促進學科發展、科學普及、科技進步、經濟振興和社會全面發展等方面,承擔著重要貢獻。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政府機構改革不斷深化和民間組織進一步壯大,“小政府、大社會”格局逐漸形成,政府、企業、社團并稱為社會“三大支柱”組織。在新形勢下,如何充分發揮和履行好科技社團的職能和作用,將對我市率先實現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具有積極而深遠的意義。

一、科技社團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從市科協建立初期時成立的礦冶、醫學、機械、土建、電機電力、氣象等6個專業組,經過四十多年的奮斗歷程,到目前為止已形成理、工、農、醫、交叉學科類學會59個,團體會員600多個,個人會員近20000名。各學會充分發揮人才薈萃、智力密集、信息暢通的優勢和跨地區、跨行業、跨部門的特點,堅持學會工作“促進學術交流,服務經濟建設,推動社會發展,壯大自身實力”的總體目標,不斷開拓,勇于創新,積極發揮學會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促進了我市科技水平提高與經濟發展。

——積極參政議政,為我市黨政領導決策科學化、民主化,開展建言獻策服務。近十年來,我市學會圍繞*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加強決策咨詢服務工作,組織高科技人才開展獻計獻策活動。市科協組織農林、水利等學會開展的《*市科技興農發展戰略研究》被省科協評為科技咨詢建議二等獎;由金屬、地質等學會參與的《鄂東南地區冶金工業振興與發展戰略研究》被省人民政府授予科技進步三等獎;市規劃協會、市環保協會、市農林協會、市花卉盆景協會等幾家學會聯合組織了《建設我市山水園林城市獻計獻策肯談會》,其中的部分建議被市十五發展規劃所采納;市技術經濟與管理現代化研究會和市紡織工程學會分別承辦的《2001年*經濟論壇:制度創新——迎接入世后的挑戰》和《2002年*經濟論壇紡織服裝業——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主動適應變化,創新活動內容和方式,受到市委、市政府領導的重視,市長肖旭明不但撰文參加論壇活動,并且親自為結集出版論文作序。通過肯談會或論壇形式開展的獻計獻策活動已經形成制度化,并在活動內容和形成上不斷創新,樹立了學會鮮明的學術權威形象,為科技興市提供高智商力服務。

——開展多種形式的交流活動,為我市的學科進步、社會發展服務。開展學術交流是學會的基本任務之一。我市性學會結合自身特點,積極開展形式多種的學術交流活動;市煤炭學會、市水利學會將學術交流活動與科學論證、科學決策和決策建議緊密結合,使會議學術成果向決策成果轉化。市煤炭學會分別兩次在秀山煤礦開展快速掘進、直眼掏槽中深孔爆破的現場先進技術交流會,共收集交流論文21篇,使*礦務局開拓掘進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市水利學會圍繞我市旱災嚴重的狀況,組織召開研討會,提出《我市抗旱抗災對策方案》,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視。市醫學會更是結合自身特點,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采的的學術交流活動為我市衛生事業的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從1995年到2002年全市性學會共召開學術交流會、開展科學考察活動近1500次,參加人數近5萬人次,撰寫學術論文12000多篇,為我市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學科發展、人才成長發揮了重要作用。

——發揮學會自身優勢,為我市的經濟建設和企業創新活動服務。各學會發揮其智力、技術、信息等優勢,發動廣大的科技工作者開展以技術創新為重點的“講理想、比貢獻”競賽活動;舉辦企業領導干部科技報告會、科技人員繼續教育專題講座和職工崗位技能培訓班;大力實施“金橋工程”,據不完全統計,僅2002年:金橋工程就為企業增利稅9553。8萬元;深入開展“廠會協作行動”到目前為止,各學會已與企業、學校及農村村組結成26個協作對子,為促進產、學、研的有機結合,服務于經濟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查看全文

經濟與科技發展研究論文

摘要:經濟與科技發展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市場推動和科技拉動對于一個國家的創新體系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在經濟建設中,應注意科學界定“夕陽產業”與“新興產業”,開發新技術以解決能源問題。在當前,尤其要更理性地發展知識經濟。

關鍵詞:經濟;科技;能源;知識經濟

Abstract:Theeconomicandtechnologicaldevelopmentis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dialecticalunityofthemarketpullandtechnologypushforanationalinnovationsystem,areindispensable.Ineconomicconstruction,scienceshouldbenotedthatthedefinitionof"sunsetindustry"and"newindustries",todevelopnewtechnologiestoaddresstheenergyissue.Atpresent,inparticular,tomorerationaldevelopmentofaknowledge-basedeconomy.

Keywords:economy;scienceandtechnology;energy;knowledge-basedeconomy

一、科技發展與市場

盡管市場并非科技發展的唯一指向,但發展科學技術已離不開市場。當今世界已是一個市場、兩種制度。要發展我國經濟,就要提高我國科技的國際競爭力。從科技與經濟的關系來看,人們歷來在科技拉動和市場推動之間選擇,事實上,這二者是辯證統一的。茲以一例來說明。

查看全文

低碳經濟與材料科技發展思索

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具有嚴峻挑戰,由此提出“低碳經濟”。所謂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1l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低碳經濟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利用和低碳或無碳能源開發;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在談到減排時,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可再生資源和清潔能源供應,但這是不完全正確的。減排最大的潛力在于人們開發新材料新技術,如綠色制造技術,納米材料和納米技術,碳捕捉及封存技術(CCS),12]新型電子信息技術,新的鋼鐵生產方法,清潔煤技術等,這些才是人們應該廣泛關注的問題。

一、低碳經濟形勢下國內外材料科學技術的發展現狀

在低碳經濟形勢下,為爭取其經濟和科技的領先地位,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材料科學技術的應用和發展,把新材料新技術作為科技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予以重點支持。美國新材料科技戰略目標是保持本領域在全球的領導地位,支撐信息技術、生命科學、環境科學和納米技術等發展,滿足能源、信息等重要部門和領域的需求。美國氫燃料研發主要集中在生產、儲存和氫的配送技術及驅動汽車的幾乎無空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的燃料電池技術開發上,研制的高效堆積式多結砷化鎵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達到31%。通過在宇航發動機中增加先進結構材料,把發動機的推重比提高到20,大大降低飛機的重量,節約能源。歐盟新材料科技戰略目標是,在航空航天材料、電子信息材料等領域競爭領先優勢。歐盟科研公司大力發展光學材料、磁性材料、燃料電池技術、納米技術、超導體、信息存儲技術、鈦基復合材料等。通過產品創新和技術創新,在新材料制造裝備、加工和應用三個方面來發展低碳經濟,并計劃到2020年溫室效應氣體在1990年的基礎上至少減少20%。H1日本新材料科技戰略目標是保持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注重實用性,在尖端領域趕超歐美。日本對新材料的研發與傳統材料的改進采取并進的策略,注重已有材料性能的提高及回收再生。15]在21世紀新材料發展規劃中將研究開發與資源、環境協調的材料以及減輕環境污染且有利于再生利用的材料作為主要考核指標。通過開發新的材料科學技術以解決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問題。我國歷來重視材料科學技術的發展,在各項國家計劃中都給予了材料領域重點支持,如973、863、科技攻關計劃等。在低碳經濟形勢下,我國已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材料科技體系,在材料領域的研發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某些新材料領域具有明顯的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如納米碳管、有機發光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等方面進入國際先進行列。但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弱,缺乏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材料產品及技術,嚴重阻礙新材料新技術的研究發展。因此,我國正通過各方面的不斷努力,改進材料的加工制備技術、工藝及裝備,大踏步向低碳經濟邁進。

二、低碳經濟對新材料產業的發展要求

展望世界經濟的未來,低碳經濟要帶動實體經濟的發展,必須借助新材料新技術的支撐。低碳經濟對新材料產業提…的總體要求是:為推動經濟向低消耗、低碳排放的轉提供物質基礎。具體包括:

1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低碳經濟形勢下,根據傳統產業的低碳升級改造和新興戰略性產業發展的需要,新材料產業需要加速調整產業結構,壓縮初級材料加工:[業產能,推動產業鏈向精深升級發展,優化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

查看全文

科技創新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

摘要:文章基于2012—2021年我國30個省份的面板數據,運用熵值賦權法測算金融發展、科技創新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綜合指數,并通過面板門限回歸模型研究金融發展與經濟高質量發展之間的線性和非線性關系,以及不同科技創新水平下金融發展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影響的變化。結果顯示:金融發展及其分類指標均對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正向促進作用,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提高能夠強化金融發展水平、金融發展規模以及金融發展效率的促進作用;金融發展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促進作用具有科技創新的門限效應,其促進作用隨科技創新水平的不斷提高而持續增強;科技創新對金融發展分類指標的支持作用存在差異,對金融發展規模的支持作用較強,對金融發展效率的支持作用較弱。

關鍵詞:金融發展;科技創新;經濟高質量發展;面板門限回歸模型

引言:金融發展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呈現持續增強的趨勢。在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經濟增長逐漸由生產要素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科技創新逐步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核心引擎[1],一方面科技創新需要得到金融業的大量資金支持,另一方面,科技創新水平的提高又能夠對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做出貢獻[2],因此,科技創新在金融發展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在金融發展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相關研究中,楊友才等(2019)[3]發現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對經濟發展具有正向影響;趙玉龍(2019)[4]的研究結果也表明金融發展能夠通過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林昌華(2020)[5]研究發現金融發展的各個維度對我國經濟發展質量的提高均具有正向促進作用。在金融發展與科技創新的相關研究中,羅嘉雯和陳浪南(2013)[6]發現金融發展規模和金融發展效率均對科技創新具有促進作用;李苗苗等(2015)[7]指出金融發展分類指標影響技術創新的作用效果存在差異;屠年松和方玉(2017)[8]也認為金融發展分類指標對科技創新的作用不盡相同。在科技創新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相關研究中,李光龍和范賢賢(2019)[9]研究發現,科技創新對長江經濟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驅動作用存在門限效應;董小君和石濤(2020)[10]的研究結果表明,科技創新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正向驅動作用。在現有研究中,學者們對經濟高質量發展、金融發展和科技創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兩兩之間的關系,而忽視了三者之間處于一個共同系統的關聯性。因此,本文在已有文獻的研究基礎上,首先,對金融發展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效應進行論證,分析金融發展與經濟高質量發展之間的線性關聯;其次,進一步探討在不同的科技創新水平下,金融發展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影響的變化,即驗證金融發展與經濟高質量發展之間的非線性關聯;最后,根據本文的研究結果,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目標,提出加快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建議,為我國金融發展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思路。

1研究設計

1.1模型構建

本文借鑒彭星和李斌(2015)[11]、鄧峰和陳春香(2020)[12]的研究,通過面板門限回歸模型,檢驗金融發展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影響的變化,構建如下模型:HEDit=a0+a1FDitI(gitθ)+a2FDitI(git>θ)+a3Controlsit+uit(1)其中,HED表示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FD表示金融發展水平;Controls表示控制變量;I(·)表示示性函數;g表示門限變量,即科技創新水平ST;θ表示門限值;i表示省份,t表示年份;u表示隨機干擾項。為進一步考察金融發展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聯系,本文還以金融發展的分類指標(金融發展規模FS和金融發展效率FE)作為核心解釋變量,通過式(1)再次進行回歸。上述模型為單一門限效應回歸模型的表達式,即模型中僅有一個門限值,若實證研究過程中發現存在兩個門限值,則對式(1)進行略微調整,使其存在兩個門限值即可。財經縱橫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