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1 15:04:5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走向世界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走向世界

中醫藥走向世界探究論文

我國加入WTO后,傳統中醫藥產業將面臨強大市場的挑戰和競爭。筆者于2000年應中華中醫藥學會邀請撰寫探索“中醫藥走向世界的探究”,以通過回顧中西醫藥的歷史和目前狀況,分析雙方優勢和劣勢,探索中醫藥走向世界的策略,促進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國際化!2001年10月25日在北京舉辦“中醫藥現代化探究學術大會”,本文被錄為大會宣讀的交流論文,當時會上雖然討論熱烈,但卻多談難共識的概念,少談三化;雖然中醫學首創了基本符合現代醫學的觀念,但卻缺乏國際規范的量化標準;雖然我國是中藥材生產最大國家,但卻是中成藥出口小國;為此,需再探索“中醫藥走向世界的探究”。

一、回顧西醫學和西藥學的發展史

近500年來,西醫藥學隨著化學、光電工業、生物學、計算機和相關學科技術的進步,而迅速發展。16世紀開始從人體解剖學進入器官病理探究,17世紀從發現血液循環進入全身生理學探究,18世紀開始實驗探究,19世紀開始細胞學、微生物學、遺傳學探究,20世紀開始基因、分子醫藥學的探究。西醫藥學建立了流行病學、免疫學、基因圖譜和基因工程、研制磺胺類、抗生素類、阿斯匹林等化學分子藥物和疫苗、旦白質、DNA、單克隆抗體等生物技術藥物,首先為人類消滅和預防烈性傳染病作出革命性貢獻,并建立了基因—分子醫藥學的先進理論。西醫學不僅深入探究生命物質的微觀世界,而且也廣泛探究產生和影響生命物質的宏觀世界,即從細胞、基因、分子等體內物質到社會、地球、大宇宙等體外環境,從神經、體液、器官等結構到生理、心理、活動等功能,從病毒、細菌、寄生蟲等病原體傳染到流行病學、免疫學、藥物學等診療,從流行病學、臨床學、實驗學、化驗學、影像學、解剖學、病理學等多學科揭示人類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機、體征、癥狀,到為人類醫學史上建立了科學的診斷學理論和針對病因病位的治療學理論。在治療學方面,除了采用藥物和手術治療之外,還開展了化學的、物理的、生物的、納米藥械的等多種治療手段。現在正在探究基因組學、基因圖譜、蛋白質圖譜,應用基因工程,優化遺傳基因,消滅遺傳疾病,研制基因一分子可控藥物,修復病損基因和消除人體毒害物,從根本上改善人類的遺傳學、保健學和治療學作出第二次醫學革命大突破。

二、回顧中醫學和中藥學的發展史

中醫藥學是在一個國土最大、氣溫帶最廣、人口最多、天然藥源最豐富、應用天然藥物防治疾病經驗最豐富的中國,逐漸創立和發展的最優秀傳統(人類)醫藥學。歷經數千年,經過廣大人民群眾和專業醫藥人員不斷采集、治療、體驗和總結,終于在公元前221-220年秦漢時期就出現了30余種本草書目,記載了各藥采收、應用、食禁、配伍、炮制、性味等等內容,到公元1552-1558年由世界四大科學家之一的李時珍編寫出200萬字的“本草綱目”巨著,收藥1892種,繪圖1109種,附方11000多首,集我國16世紀以前藥學成就大成,對世界醫藥學發展作出卓越貢獻。最近20多年來,中藥學發展迅猛,建立藥物實驗探究,將藥物探究提高到分子水平的物質結構及生物活性的探究,編寫了一系列“中藥系統工程體系”的巨著,總結了前人和當代中藥學科研和臨床實踐的成就。也在公元前2世紀秦漢防時期我國就有了中醫學首部著作—“內經”,記載了望、聞、問、切四診,“治末病”的預、確立“辯證求因,審因論治”;同一時期也出現了以扁鵲為代表的偉大醫學家,總結了以“內經”為代表的診療理論。公元141-1746年,先后由張仲景、華佗、孫思邈、劉完素、李東垣、朱丹溪、李時珍、葉天士為代表的中醫藥學家不斷繼續和創新,分科分病分藥越來越專業。另外,針灸學也由戰國時期著書“靈樞”,至晉代皇甫謐繼著“甲乙經”,以后迅速發展到國內外。古代中醫學堅持“天人一體”、“五臟一體”、“形氣神一體”的科學整體觀念和“全身審機論治”的綜合病機診療,以及重視“治末病”和“病后調理”的防病保健理論,已成為現代醫學模式即人類醫學模式的奠基理論。這是繼中草藥理論之后中醫學科學理論對世界醫學科學理論的又一偉大貢獻。其中有關陰陽平衡的理論,要求人體營養素需耗均衡、心態平衡、動靜平衡、維持食用物和環境清潔衛生的生態平衡,已成為當今人類追求健康長壽的“四大平衡”科學理論。這是中醫學對世界人類保健學的偉大貢獻。

中醫藥在臨床實踐上,對于產生現代人類死亡主因的非傳染性慢性疾病摘要:如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Ⅱ期糖尿病、重型乙肝、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慢性腎炎等難治病,采用針對多病因多病變的中醫中藥綜合治療,均優于西醫西藥的單病因療效。這是中醫學對多病因慢性病的診療優勢。在診療學方面中西藥學的主要區別是摘要:

查看全文

從國家主義走向世界主義

內容提要:孔子曾倡“大同世界”。孫中山發揚了“天下為公”的觀念,他吸收了西方社會主義者的“普世觀念”?!笆澜缯钡挠^念乃出自西方。組織“主權國家聯盟”,共同維護和平,消除戰爭,這是先哲的理想。世界主義的倡導者主張對武力進行國際管制。古希臘斯多葛派萌發了世界主義理想。哲學家康德也認為世界主義聯盟和世界政府最終會形成。馬克思主義認為祖國是歷史的概念,共產主義實即國際主義和世界主義。“環球市民社會運動”推動了世界主義。本文旨在梳理世界主義來龍去脈,對世界主義加以肯定。

世界主義(cosmopolitanism)曾是人類美好的理想。世界主義反對只顧本國的利益而不惜犧牲他國安寧,主張以全人類利益為目的。古希臘斯多葛派萌發了世界主義的幼芽。近現代更是有人揭橥“世界主義”的旗幟。世界主義是對民族主義和狹小邦國主義的棒喝。古往今來,不少優秀學者曾提倡“四海一家”、“大同世界”的理念。“國家主義”則被斥為一種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潮,它強調國家至上,否認階級差別,主張“民族優越論”,制造國際對立。國家主義通過灌輸抽象的國家觀念和“愛國”精神,以維護狹隘的民族利益。人類三大聯合形式—家庭、部落、國家—自古被認為是自然的,但自從社會契約論以來,國家便被認為是約定的。

我認為下述一段出自英國馬克思主義者拉斯基的話乃是對國家主義面孔的勾勒:“現代國家是一種主權國家;其意義就是國家除了自身的意志之外,沒有其他意志可以束縛它的目的。主權在法律上的意義就是完全的權能。國家可以隨它的意愿媾和或作戰。國家可以建立自己的關稅、限制移民入境、決定國境內的外國人的權利,不必和它的鄰國協商,也不必理會什么公道的原則。這一切,許多國家都做到了。為了保衛或擴展自己的權力,沒有一種罪惡它們是不準備去犯的?!彼终f:“承認民族的統一為國家,就意味著個人自由的破壞和對國際正義的違背,除非我們能夠找出限制民族國家所能行使的權力的方法?!雹僭谶@種情況下,國家主義的基礎就是排他性,就是在國際關系中喪失道德品質。這在第一次大戰中為自己國家吶喊助威聲中可以見到。國家主義最大的問題是:個人自由喪失殆盡,國際正義受到踐踏。

世界主義的發祥地是古代希臘。這同這里良好的商業航海氣氛和城邦政治密不可分。古希臘文化孕育了世界天下一體的觀念。海洋般的博大胸懷容易把人類看成一體。世界主義是西方一以貫之的概念。偉大的東方詩人泰戈爾批評西方思想是國家主義。他說,我們東方人素來不知國家為何物。他認為自己肩負“世界主義使命”。看來,“世界主義”有了版權之爭。然而,實情是:世界主義絕非起源于東方。泰戈爾批評國家主義。他疾呼“不要政治,不要國家”。然而,單單否認國家,并不就是世界主義。不過,世界主義之在西方,卻是年湮代遠之事。世界主義一開始就同國家主義成對立之勢。世界主義乃世界大同主義,而不是稱雄世界、獨霸天下、席卷環宇、橫掃六合、包舉宇內,不是大軍一到,所向披靡。征服的概念,恰恰是民族國家主義的概念。世界主義大都尋求和平世界理念。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說:“全世界都是我的故鄉”。阿里斯托芬在《財神》中說:“我在哪里事業有成,哪里就是我的祖國”。四海為家,浪跡天涯,天南地北到處游。在西方,自從柏拉圖以來,人們就通過教育,培養“世界公民”的觀念。

查看全文

探究中國管理會計研究如何走向世界

在19世紀西方紡織、鋼鐵等重型制造企業中,標準成本、機會成本和利潤中心等概念的出現宣告了管理會計的誕生(Anthony,1989)。從那時起,管理會計開始作為實務界所應用的一門技術,直到二戰之后,它才正式成為哈佛商學院的一門專業學科,并得到學術界的公認。幾十年來,隨著全球經濟環境的急劇變化,西方管理會計研究伴隨著眾多企業的生存與競爭不斷地突破自我和創新,表現為研究內容不斷增加,研究方法日趨多樣,理論基礎也不斷擴展??梢哉f,這門學科的研究目前在西方已經比較成熟。

我國管理會計研究,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引進西方管理會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早期的研究還沒有自己的體系和重點,這與西方以制造性環境為基礎,以改進實務為目標的研究存在著本質上的差異。但是,隨著中國經濟體制的改革和經濟的發展,管理會計研究逐漸與實務相結合,并經過20多年的研究和摸索,已有許多豐富的成果。但時至今日,與國外相比我國管理會計研究還存在哪些差距?我國的管理會計研究如何走向世界?這些都是我們極為迫切想探求的問題。

同時我們也感到,管理會計研究始終面臨著來自外界環境和其他學科的挑戰,為了能夠給我國管理會計研究提供較好的建議,我們以相關文獻為依據,從研究主題、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等方面來分析管理會計研究所必須面對的關鍵性問題,為中國管理會計研究走向世界提供建議。

一、管理會計研究面臨的關鍵性問題

(一)管理會計的研究背景與研究主題

管理會計研究起源于西方傳統的制造性企業,其研究的歷史也是伴隨著產品的制造成本和成本控制發展起來的。一直到上世紀60年代,絕大多數管理會計的教科書還是以制造性活動為案例(Anthony,1989)。早期的研究之所以關注于制造性環境中的問題是因為這樣的研究主題能夠帶來改進生產成本和改善制造成本管理的機會。但是,隨著制造性的企業逐漸意識到越來越多的利潤來自于非制造性環節時(例如產品的設計階段、售后服務階段等等),而且這些非制造性生產環節逐漸成為北美經濟的主流(Shields,1997),于是便帶來了更多的管理會計研究機會和研究主題。隨著研究的背景逐漸向制造前與制造后活動(如財務、娛樂、保健、教育、交通、零售等)、服務行業(如財務、娛樂、保健、教育、交通、零售等)和政府部門以及金融機構等領域擴展,人們對于非制造環境的關注使得諸如對標準成本研究的興趣降低,而增強了對促進銷售的價值鏈管理環節的研究興趣,因此又帶來了基于價值管理的管理控制系統的科學設計與應用的研究,而價值管理的理念又促使人們開始關注成本核算與成本管理的科學性,因此又有了ABC與ABM的研究。隨著近年來企業戰略的重要作用,使得人們又意識到許多管理工具具有戰略管理的功能,例如平衡記分卡不僅是業績計量的工具,更是戰略實施和管理的手段。因此人們更加關注管理會計在戰略管理中的作用,這便帶來了戰略管理會計的研究風潮。當管理會計逐漸突破單一組織和一國的邊界,集團與跨國公司變得越來越重要時,對于價值鏈管理(包括供應鏈、專利與特許使用權安排、外部采購、有效的客戶反應系統以及競爭者分析等等)、轉移定價等主題的研究便成為了關注的焦點。由此,我們不難發現,研究背景對于研究的主題或者說研究的內容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如果中國與西方的經濟背景和企業背景不同,或者經濟發展的階段存有差異,研究背景也會存在差異,而這又會直接影響到研究主題選擇的差異。

查看全文

深究中國管理會計研究如何走向世界

在19世紀西方紡織、鋼鐵等重型制造企業中,標準成本、機會成本和利潤中心等概念的出現宣告了管理會計的誕生(Anthony,1989)。從那時起,管理會計開始作為實務界所應用的一門技術,直到二戰之后,它才正式成為哈佛商學院的一門專業學科,并得到學術界的公認。幾十年來,隨著全球經濟環境的急劇變化,西方管理會計研究伴隨著眾多企業的生存與競爭不斷地突破自我和創新,表現為研究內容不斷增加,研究方法日趨多樣,理論基礎也不斷擴展??梢哉f,這門學科的研究目前在西方已經比較成熟。

我國管理會計研究,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引進西方管理會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早期的研究還沒有自己的體系和重點,這與西方以制造性環境為基礎,以改進實務為目標的研究存在著本質上的差異。論文百事通但是,隨著中國經濟體制的改革和經濟的發展,管理會計研究逐漸與實務相結合,并經過20多年的研究和摸索,已有許多豐富的成果。但時至今日,與國外相比我國管理會計研究還存在哪些差距?我國的管理會計研究如何走向世界?這些都是我們極為迫切想探求的問題。

同時我們也感到,管理會計研究始終面臨著來自外界環境和其他學科的挑戰,為了能夠給我國管理會計研究提供較好的建議,我們以相關文獻為依據,從研究主題、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等方面來分析管理會計研究所必須面對的關鍵性問題,為中國管理會計研究走向世界提供建議。

一、管理會計研究面臨的關鍵性問題

(一)管理會計的研究背景與研究主題

管理會計研究起源于西方傳統的制造性企業,其研究的歷史也是伴隨著產品的制造成本和成本控制發展起來的。一直到上世紀60年代,絕大多數管理會計的教科書還是以制造性活動為案例(Anthony,1989)。早期的研究之所以關注于制造性環境中的問題是因為這樣的研究主題能夠帶來改進生產成本和改善制造成本管理的機會。但是,隨著制造性的企業逐漸意識到越來越多的利潤來自于非制造性環節時(例如產品的設計階段、售后服務階段等等),而且這些非制造性生產環節逐漸成為北美經濟的主流(Shields,1997),于是便帶來了更多的管理會計研究機會和研究主題。隨著研究的背景逐漸向制造前與制造后活動(如財務、娛樂、保健、教育、交通、零售等)、服務行業(如財務、娛樂、保健、教育、交通、零售等)和政府部門以及金融機構等領域擴展,人們對于非制造環境的關注使得諸如對標準成本研究的興趣降低,而增強了對促進銷售的價值鏈管理環節的研究興趣,因此又帶來了基于價值管理的管理控制系統的科學設計與應用的研究,而價值管理的理念又促使人們開始關注成本核算與成本管理的科學性,因此又有了ABC與ABM的研究。隨著近年來企業戰略的重要作用,使得人們又意識到許多管理工具具有戰略管理的功能,例如平衡記分卡不僅是業績計量的工具,更是戰略實施和管理的手段。因此人們更加關注管理會計在戰略管理中的作用,這便帶來了戰略管理會計的研究風潮。當管理會計逐漸突破單一組織和一國的邊界,集團與跨國公司變得越來越重要時,對于價值鏈管理(包括供應鏈、專利與特許使用權安排、外部采購、有效的客戶反應系統以及競爭者分析等等)、轉移定價等主題的研究便成為了關注的焦點。由此,我們不難發現,研究背景對于研究的主題或者說研究的內容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如果中國與西方的經濟背景和企業背景不同,或者經濟發展的階段存有差異,研究背景也會存在差異,而這又會直接影響到研究主題選擇的差異。

查看全文

小議經濟全球化內在邏輯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客觀趨勢。隨著全球范圍內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各種生產要素跨國界的不斷流動,使得世界各國經濟聯系越發緊密,成為一個相互依賴、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實際上,作為一種客觀趨勢,早在15-16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就已經出現了經濟全球化的萌芽。它是與資產階級所開拓的世界市場、世界歷史以及資本主義的工業化、近代化進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它是資本的伴生物,是同資本主義與生俱來的。因此,經濟全球化的產生和發展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斷擴張的過程,也是民族歷史不斷走向世界歷史的過程,更是一個充滿矛盾和沖突的過程,它的未來發展趨勢應當是而且只能是為消滅剝削和不平等的新的更高的社會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礎。

一、經濟全球化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對外擴張

經濟全球化是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發展和向全球擴張而逐漸形成和發展的,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是經濟全球化的主導和推動者。不管資本主義如何發展變化,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通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向外擴張而實施剝削和掠奪的本質并沒有發生變化。對此,馬克思、恩格斯早在150年前就曾指出:“隨著美洲和通往東印度的航線的發現,交往擴大了,工場手工業和整個生產運動有了巨大的發展。從那里輸入的新產品,特別是進入流通的大量金銀完全改變了階級之間的相互關系,并且沉重地打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勞動者;冒險的遠征,殖民地的開拓,首先是當時市場已經可能擴大為而且日益擴大為世界市場,——所有這一切產生了一個歷史發展的新階段……”(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0頁。)什么樣的歷史階段呢?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逐漸確立、占據統治地位并向世界其他地區擴張的階段,這種擴張性早在資產階級的環球航海時就已經為經濟全球化的形成拉開了序幕。

實際上,歐洲早期探險家航?;顒拥哪康氖菫榱藢ふ覗|亞的黃金和市場,但他們不經意間發現的新航路為西歐國家向世界各地的擴張提供了條件。即使一些西方學者也認為這段歷史對于西歐的意義,“在1500年前后,世界歷史發生了一次鮮明的‘斷裂’,其原因不僅在于1492年和1498年歐洲人發現了美洲和通往東方的新航路,而且主要在于由此開始了資本主義在歐洲的發展及其從歐洲向外界的傳播?!保ㄗⅲ海勖溃葚暤隆じヌm克:《白銀資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版,第80頁。)“當然,自16世紀起,尤其是由于歐洲人兼并了美洲以及由此導致歐洲對非洲—歐亞事務和世界貿易參與程度越來越高,地區間關系發生了某種急劇的變化。這種變化延續了幾個世紀。”(注:[美]貢德·弗蘭克:《白銀資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版,第104頁。)這種變化就是指歐洲向全球擴張而將世界其他地區變成了自己的市場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形成了“中心—外圍”結構。

隨著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狹小的國內市場不能滿足資本主義生產力迅速擴大的需要,于是,“資本一方面……要奪得整個地球作為它的市場。另一方面,它又力求……把商品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的時間縮減到最低限度。資本越發展……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間上更加擴大市場,力求用時間更多地去消滅空間?!保ㄗⅲ骸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第1版,第33頁。)按照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規律,資本主義生產的全球化必然導致其生產關系的全球化,實際上也就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進程伴隨著資本主義對外擴張的歷史,從某種程度上說,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不同階段就是資本主義擴張的不同表現。

查看全文

“一帶一路”法治環境建設研究

摘要:近年來“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一帶一路”建設的本質是中國融入世界,中國企業走向世界,在這個過程中,要重視國際投資環境。中國企業要研究、適應和融入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文化環境、社會環境及法治環境,以法治為“一帶一路”保駕護航,加快國內立法,關注雙邊協定的簽署,正確認識并化解風險,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促進中國企業走向世界。

關鍵詞:一帶一路;法治;風險

2013年9月7日和10月3日,國家主席在哈薩克斯坦阿斯塔納和印度尼西亞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主張,在過去三年半的時間中,這一主張贏得了世界百余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響應,最可貴的是中國作為聯合國的創始締約國之一,我們的主張首次被聯合國兩個文件載入:一個是2016年11月17日,“一帶一路”倡議首次寫入第71屆聯合國大會決議;另一個是2017年3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2344號決議,首次載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呼吁通過“一帶一路”建設等加強區域經濟合作。

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包括許多上市公司在內的中國國企和民企不斷走向世界。2016年中國利用外資約1230億美元,利用外資的增長率首次出現負增長,但是2016年中國對外投資超過1700億美元,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投資總額達到511億美元,中國企業累計投資超過185億美元,為東道國增加了近11億美元的稅收和近18萬個就業崗位。2016年中國的外貿仍然是負增長,但唯有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有驕人的增長,貿易總額超過1萬億美元,而2016年中國的對外貿易總額是36500億美元?!耙粠б宦贰苯ㄔO的本質是中國融入世界,在打造共商共建共享之路的同時,更要重視中國走向世界所必須要關注的國際投資環境。中國企業走向世界,有五大環境等著我們去研究,等著我們去適應,等著我們去融入:一是政治環境,有兩個關鍵詞,即穩定和清明。要關注政治風險如何避免,包括當地政治是穩定或是動蕩,以及國有化征用和沒收采取怎樣的救濟手段。國有化按照現代國際法理念,沒有優劣好壞之分,但是它的賠償問題卻引發高度關注,比如賠償是否合理,賠償是否及時等。因此,一切短視行為,一切急功近利,一切蜂擁而至,都應該避免。二是經濟環境,有兩個關鍵詞,即活躍和有序。企業要到經濟的大海當中去游泳,自然需要好的經濟環境。目前全球經濟處于較為穩定的態勢中,但這一態勢十分脆弱,世界經濟和貿易的走向,十分值得我們深入分析。比如,當前貨幣政策的分化原因是什么,為何美國第三次加息而歐盟和日本仍然維持負利率的現狀;由28個國家組成的歐盟尚未走出2008年金融危機陰影,而作為新興國家的俄羅斯和巴西繼續深陷經濟危機深重泥潭的癥結何在,等等。目前為止,IMF對世界經濟的預測為增長率不超過3.5%,而WTO大幅下調全球貿易增長,增長幅度為1.7-3.4%。三是文化環境,有兩個關鍵詞,即包容和堅守。其中,最為主要的兩件事情就是語言和習俗。中國懂得小語種的人數太少,很多人以為我們走向世界只需要使用幾個大語種,其實不然。各民族、各國家、各地區、各種族對自身文化的那份尊崇都是一樣的,語言代表一個國家的特質,也代表一個國家的尊嚴。有些國家的國民雖然掌握大語種,但卻堅持必須要用本國語言進行交流,這就是他的文化選擇。四是社會環境,有兩個關鍵詞,即公平和正義。如果沒有公平和正義,就不能構成良好的投資環境?!耙粠б宦贰毕嚓P的國家中,許多還不是WTO成員,我們與之打交道的基本認知尚需加強。五是法治環境,政治、經濟、文化最后凝固起來就是立法,可以說,法治環境是集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文化環境、社會環境之大成。悠悠萬事法治為先,為“一帶一路”保駕護航,而且是精準導航,法治必不可少。第一,加快我國的國內立法。

立法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兩個P,一是促進(Promotion),二是保護(Protection)。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對外投資第二大國,需要適時出臺《對外投資法》或《對外投資促進和保護法》。第二,關注雙邊協定的簽署?,F在,中國與56個國家有雙邊投資協定,而聯合國成員國有193個,換言之,與我們有雙邊投資協定的國家還不及三分之一。因此,首先要關注兩國是否有雙邊投資協定。其次,要注意中國和相關國家是否有避免雙重征稅和防止偷漏稅協定,簡稱為國際雙邊稅收協定,其核心內容有兩個,一是避免雙重征稅,二是防止偷漏稅。再次,加快推進雙邊民航協定?!拔逋ā保ㄕ邷贤?、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要素,因而空陸連通是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相互連接與聯結的重要紐帶。第三,正確認識并化解風險。風險不等于危險,走向世界總會有風險,總會有危機,關鍵是學會如何解決爭端。在過去三年半的時間,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遇到的法律糾紛,有四個領域的焦點問題尤為明顯:一是政治動蕩所引發的中國企業被國有化征用或沒收以后的補償和救濟問題。二是稅收方面,缺乏對國外稅法和相關稅務稽查制度的研究,我們的企業往往對海外稅法不了解,對稅務稽查制度心懷恐懼,導致許多企業經不起查。三是合同問題,中國企業走上談判桌的時候要做好充分準備,絕不能兩手空空,也不能只有一個合同的草本,最后根據別人提出的合同范本,草草簽約了事。契約之爭,是一個重要考量。四是技術性方面的法規,要高度關注《知識產權保護法》《勞工法》以及即將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以知識產權為例,當下世界強調“一公平、四保護”,“四保護”其中之一就是知識產權的保護。不能有了良好的法治,而沒有精準的實施,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法》是先進的,相關司法實踐是需要努力的,國人對知識產權保護的認識是需要不斷提高的?!耙粠б宦贰钡暮陚コh,正在向落地生根、深耕細作、持久發展的階段邁進,我們能夠在這樣的時刻,服膺于國家的偉大事業,服膺于人類的偉大事業,何其榮幸。奮斗未有窮期,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促進中國企業走向世界,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

作者:周漢民 單位: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

查看全文

用夢想點燃希望學習中國夢心得體會

朋友們:

夢,是少年獨上西樓的尋覓,

夢,是伊人在水一方的思緒,

夢,是被風初始化的某種風格,

夢,是帶著茉莉花香的咖啡,

夢,是一首清麗而耐人尋味的童年歌謠。。。

查看全文

高等教育研究國際化困境分析

一、走向世界是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當代使命

雖然“近30年的繁榮發展歷史證明,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各國社會科學發展的歷史也證明,沒有哪個國家是通過依附發展成為社科研究強國的”[1]。但獨立自主并不是否定人文社科研究的國際化,作為人文社科研究重要組成部分的高等教育研究,理應走向世界,建立既面向世界又獨立自主的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學術話語體系。

1.我國高等教育研究走向世界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基本組成部分,對實現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戰略具有重要意義??茖W研究的國際化是當今世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發展趨勢。2004年中共中央頒布的《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明確指出,“要擴大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國際交流,注意引進國外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研究方法、管理經驗。把我國優秀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推向世界是哲學社會科學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進一步指出,要“大力實施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戰略,采取各種有效措施擴大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在世界上的影響”。經過幾年的實踐,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的國際化程度不斷提升,中國學者走出國門開展學術研究的實力日益增強,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學術與國際學術展開平等對話,逐步締造世界學術生產關系中的“中國影響力”。而在締造中國學術影響力的過程中,我國的高等教育研究必須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走出去”戰略貢獻智慧,走向世界的中國高等教育研究不僅要走在教育科學研究國際化的前列,為中國教育科學研究的國際化提供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研究范式,使我國的高等教育研究被世界所接受和認可,而且要通過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國際化加快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國際化的發展進程。

2.我國高等教育研究走向世界是高等教育研究國際化程度的重要方面,反映著我國高等教育研究對國際高等教育研究的貢獻和影響。不可否認,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國際化水平和程度還處于起步階段,“從世界高教研究的整體格局來看,中國高教研究仍游離于‘中心’之外?!趪H高教研究的大平臺上,中國學者發出的聲音還很微弱”[2]。但在全球國際化、一體化的大熔爐中,沒有中國高等教育研究聲音的國際化是偽國際化,沒有中國高等教育學者參與的國際化也不能真正稱得上是國際化。因此,在全球共同體內,我國能為世界高等教育研究貢獻什么是國際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方面,我國高等教育研究者有責任向世界全方位展示中國高等教育理論與實踐方面的成就。3.我國高等教育研究走向世界是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研究學術水平的重要途徑,對實現我國高等教育研究強國的目標具有奠基性作用。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我國高等教育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我國高等教育研究不能僅僅停留在中國內部。作為高等教育研究的大國,我們應當致力于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研究學術體系,從而影響世界高等教育研究的發展與研究范式,不斷增加在國際高等教育研究中的話語權。要實現影響國際高等教育研究格局的既定目標,其首要前提就是使我們的高等教育研究走向世界;走向世界的高等教育研究不僅僅是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研究學術水平的重要途徑,而且對實現我國高等教育研究強國的目標具有奠基性作用。

二、我國高等教育研究國際化的現實困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研究的國際化水平不斷提升,一方面,通過“引進來”戰略,譯介了大量的國外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為我國高等教育研究者了解國外高等教育研究的前沿問題和最新成果提供了平臺;另一方面,實施“走出去”戰略,通過積極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開展國際合作研究等多種形式,在國際舞臺上展示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學術水平,為國際高等教育研究者了解中國高等教育研究提供了重要渠道。但總體來看,我國高等教育研究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很大差距,高等教育研究的國際化水平還比較低,能夠得到國際認可的高等教育研究者或有影響的高等教育理論微乎其微,甚至于對高等教育研究國際化的理解存在著諸多誤區。走向世界的我國高等教育研究面臨著現實困境。

查看全文

政治學三個走向分析論文

在20世紀最后的20年里,當代中國政治學經過恢復、補課和重建,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終于建立起來了,由此中國走出了沒有政治學的政治中國。在這過程中,政治學的發展有過波折,但是,總的說,政治學科的理論體系、教育體系、科研體系等方面,經過從元到有的發展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當然,如果從新世紀的視角來看,可能面對的挑戰要比其它社會科學嚴峻得多。政治學界對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市經濟發展提出的政治問題,對政治體制改革要解決的政治問題,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政治問題,對“冷戰”后如何建立政治新秩序的問題,等等,都深感很難從理論上做出有說服力的回答及提出可行的對策,這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理論缺乏強勁的解釋力。不過,我們也應該看到,這種挑戰也是機遇。任何社科學的理論都是在社會實踐中發展的,在解決社會問題的過程中前進的。因此,我們必須把握機遇,尤其當今日中國的政治學還是一個新生學科之際,它可以從走向科學、走向實際、走向世界的思路著眼,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實踐中進行理論建設和方法創新,創立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學。

走向科學。說中國政治學沒有科學體系,當然是不正確的。但認為中國政治學科學體系已經很完備了也是不正確的。經過20年的努力,中國政治學已經有了一個科學體系,但需要進一步完善。這不僅因為中國重建政治學的時間尚短,而且從歷史上看中國政治學就有先天不足的弱點。中國和西方國家一樣,自古就有非常豐富的治人和治于人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實踐。但是,和西方國家不同,中國從來沒有把豐富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實踐經驗作為學術進行思考和研究,更沒有運用這些要素構建政治學,直到中國近代化開始以后,主張維新變革的先驅們才從“西洋”和“東洋”把政治學引進中國。后來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馬克思列寧主義傳播到中國,再加上中國傳統的政治思想,這可以說是形成現代政治學的三個源頭。但是,在當時的所謂政治學,實際上是照搬西方的政治學,是拿來主義政治學。

新中國成立后,本該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下,發展中國的政治學??墒?,正當面臨發展機遇的時候,政治學卻被誤解成偽科學。似乎政治學只屬于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只要有馬克思主義,就不需要政治學。由此,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中政治學長期為缺門。正是因為政治學長期被誤解,多年被忽視,所以在社會政治生活中,長期占霸權地位的“左”的思想任意解釋“政治”,被曲解了的“政治”又反過來助長“左”的思想。結果,一方面是社會生活中政治泛化,另一方面是政治概念狹隘化。簡言之,社會生活中什么現象都是政治,而政治就是階級斗爭,按此邏輯,“十年浩劫’勢在必行。這個政治邏輯的后果,不能不說是沒有政治學的政治中國的悲劇。

我們要使中國政治學理論體系更加完善,政治學就必須走向科學,在馬克思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建立有特定研究對象的政治學理論體系,克服政治泛化和政治概念狹隘化的影響。政治學不能什么都研究,不能把什么社會現象都作為政治現象來研究。而且,隨著學科的發展,現有學科的分化、交錯、綜合,各學科內容總是發展的,不是固定不變的。行政學本是政治學的一部分,但隨著行政學發展為獨立的學科,政治學就沒有必要把行政學按原樣包容在政治學學科體系中,盡管行政學仍然不能割斷與政治學的關系,但這只是學科之間的關系。另一種發展情況是,隨著政治學與經濟學等學科的交叉發展,運用經濟學理論和方法研究政治學問題的公共選擇理論,自然就會成為政治學理論體系的一部分??傊?,政治學理論體系建設需要不斷完善,不斷創新。理論創新是科學發展的本質。政治學理論的科學本質也是這樣。沒有理論創新,就不能科學地解釋政治生活中發生的新現象,更不可能科學地解決政治生活中提出的新問題。

政治學對政治社會中的新現象、新問題缺乏解釋力,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理論創新。在這一點上,任何科學都是相同的。當代中國經濟學如果抱守計劃經濟理論,不進行理淪創新,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它就不可能解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問題。政治學本來就是有時代特征的,有不同階級屬性。不同時代的政治學具有不同時代特征的中心內容。當前,中國轉型期政治就是當代政治學研究的中心內容,同時,也只有通過研究轉型期政治,科學地回答政治生活中的問題,井由此上升到理論認識,這才可能進一步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學理論體系。這也是中國政治學走向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

政治學研究走向科學,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學理論體系必須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總結前人的經驗,尊重前人研究成果,根據學術研究規范,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研究新問題,避免在低水平上進行簡單的重復,政治學研究的理論創新和尊重前人的成果是一致的。實際上,當前中國政治學理論體系在學術界還是有不同見解的,在這方面,政治學也可以進行百家爭鳴,在大的理論體系中可以有不同的學派、學說。政治學不同于政治,一個政黨在政治上必須保持一致,但政治學在政治學說、政治理論上是可以百家爭鳴的,是應該有不同學派的,政治學是一門科學,它是受科學發展規律支配而發展的。

查看全文

新世紀中國政治學的“三個走向”

在20世紀最后的20年里,當代中國政治學經過恢復、補課和重建,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終于建立起來了,由此中國走出了沒有政治學的政治中國。在這過程中,政治學的發展有過波折,但是,總的說,政治學科的理論體系、教育體系、科研體系等方面,經過從元到有的發展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當然,如果從新世紀的視角來看,可能面對的挑戰要比其它社會科學嚴峻得多。政治學界對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市經濟發展提出的政治問題,對政治體制改革要解決的政治問題,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政治問題,對“冷戰”后如何建立政治新秩序的問題,等等,都深感很難從理論上做出有說服力的回答及提出可行的對策,這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理論缺乏強勁的解釋力。不過,我們也應該看到,這種挑戰也是機遇。任何社科學的理論都是在社會實踐中發展的,在解決社會問題的過程中前進的。因此,我們必須把握機遇,尤其當今日中國的政治學還是一個新生學科之際,它可以從走向科學、走向實際、走向世界的思路著眼,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實踐中進行理論建設和方法創新,創立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學。

走向科學。說中國政治學沒有科學體系,當然是不正確的。但認為中國政治學科學體系已經很完備了也是不正確的。經過20年的努力,中國政治學已經有了一個科學體系,但需要進一步完善。這不僅因為中國重建政治學的時間尚短,而且從歷史上看中國政治學就有先天不足的弱點。中國和西方國家一樣,自古就有非常豐富的治人和治于人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實踐。但是,和西方國家不同,中國從來沒有把豐富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實踐經驗作為學術進行思考和研究,更沒有運用這些要素構建政治學,直到中國近代化開始以后,主張維新變革的先驅們才從“西洋”和“東洋”把政治學引進中國。后來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馬克思列寧主義傳播到中國,再加上中國傳統的政治思想,這可以說是形成現代政治學的三個源頭。但是,在當時的所謂政治學,實際上是照搬西方的政治學,是拿來主義政治學。

新中國成立后,本該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下,發展中國的政治學。可是,正當面臨發展機遇的時候,政治學卻被誤解成偽科學。似乎政治學只屬于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只要有馬克思主義,就不需要政治學。由此,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中政治學長期為缺門。正是因為政治學長期被誤解,多年被忽視,所以在社會政治生活中,長期占霸權地位的“左”的思想任意解釋“政治”,被曲解了的“政治”又反過來助長“左”的思想。結果,一方面是社會生活中政治泛化,另一方面是政治概念狹隘化。簡言之,社會生活中什么現象都是政治,而政治就是階級斗爭,按此邏輯,“十年浩劫’勢在必行。這個政治邏輯的后果,不能不說是沒有政治學的政治中國的悲劇。

我們要使中國政治學理論體系更加完善,政治學就必須走向科學,在馬克思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建立有特定研究對象的政治學理論體系,克服政治泛化和政治概念狹隘化的影響。政治學不能什么都研究,不能把什么社會現象都作為政治現象來研究。而且,隨著學科的發展,現有學科的分化、交錯、綜合,各學科內容總是發展的,不是固定不變的。行政學本是政治學的一部分,但隨著行政學發展為獨立的學科,政治學就沒有必要把行政學按原樣包容在政治學學科體系中,盡管行政學仍然不能割斷與政治學的關系,但這只是學科之間的關系。另一種發展情況是,隨著政治學與經濟學等學科的交叉發展,運用經濟學理論和方法研究政治學問題的公共選擇理論,自然就會成為政治學理論體系的一部分??傊螌W理論體系建設需要不斷完善,不斷創新。理論創新是科學發展的本質。政治學理論的科學本質也是這樣。沒有理論創新,就不能科學地解釋政治生活中發生的新現象,更不可能科學地解決政治生活中提出的新問題。

政治學對政治社會中的新現象、新問題缺乏解釋力,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理論創新。在這一點上,任何科學都是相同的。當代中國經濟學如果抱守計劃經濟理論,不進行理淪創新,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它就不可能解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問題。政治學本來就是有時代特征的,有不同階級屬性。不同時代的政治學具有不同時代特征的中心內容。當前,中國轉型期政治就是當代政治學研究的中心內容,同時,也只有通過研究轉型期政治,科學地回答政治生活中的問題,井由此上升到理論認識,這才可能進一步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學理論體系。這也是中國政治學走向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

政治學研究走向科學,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學理論體系必須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總結前人的經驗,尊重前人研究成果,根據學術研究規范,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研究新問題,避免在低水平上進行簡單的重復,政治學研究的理論創新和尊重前人的成果是一致的。實際上,當前中國政治學理論體系在學術界還是有不同見解的,在這方面,政治學也可以進行百家爭鳴,在大的理論體系中可以有不同的學派、學說。政治學不同于政治,一個政黨在政治上必須保持一致,但政治學在政治學說、政治理論上是可以百家爭鳴的,是應該有不同學派的,政治學是一門科學,它是受科學發展規律支配而發展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