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研究國際化困境分析
時間:2022-05-04 10:30:41
導語:高等教育研究國際化困境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雖然“近30年的繁榮發展歷史證明,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各國社會科學發展的歷史也證明,沒有哪個國家是通過依附發展成為社科研究強國的”[1]。但獨立自主并不是否定人文社科研究的國際化,作為人文社科研究重要組成部分的高等教育研究,理應走向世界,建立既面向世界又獨立自主的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學術話語體系。
1.我國高等教育研究走向世界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基本組成部分,對實現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戰略具有重要意義。科學研究的國際化是當今世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發展趨勢。2004年中共中央頒布的《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明確指出,“要擴大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國際交流,注意引進國外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研究方法、管理經驗。把我國優秀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推向世界是哲學社會科學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進一步指出,要“大力實施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戰略,采取各種有效措施擴大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在世界上的影響”。經過幾年的實踐,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的國際化程度不斷提升,中國學者走出國門開展學術研究的實力日益增強,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學術與國際學術展開平等對話,逐步締造世界學術生產關系中的“中國影響力”。而在締造中國學術影響力的過程中,我國的高等教育研究必須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走出去”戰略貢獻智慧,走向世界的中國高等教育研究不僅要走在教育科學研究國際化的前列,為中國教育科學研究的國際化提供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研究范式,使我國的高等教育研究被世界所接受和認可,而且要通過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國際化加快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國際化的發展進程。
2.我國高等教育研究走向世界是高等教育研究國際化程度的重要方面,反映著我國高等教育研究對國際高等教育研究的貢獻和影響。不可否認,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國際化水平和程度還處于起步階段,“從世界高教研究的整體格局來看,中國高教研究仍游離于‘中心’之外。……在國際高教研究的大平臺上,中國學者發出的聲音還很微弱”[2]。但在全球國際化、一體化的大熔爐中,沒有中國高等教育研究聲音的國際化是偽國際化,沒有中國高等教育學者參與的國際化也不能真正稱得上是國際化。因此,在全球共同體內,我國能為世界高等教育研究貢獻什么是國際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方面,我國高等教育研究者有責任向世界全方位展示中國高等教育理論與實踐方面的成就。3.我國高等教育研究走向世界是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研究學術水平的重要途徑,對實現我國高等教育研究強國的目標具有奠基性作用。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我國高等教育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我國高等教育研究不能僅僅停留在中國內部。作為高等教育研究的大國,我們應當致力于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研究學術體系,從而影響世界高等教育研究的發展與研究范式,不斷增加在國際高等教育研究中的話語權。要實現影響國際高等教育研究格局的既定目標,其首要前提就是使我們的高等教育研究走向世界;走向世界的高等教育研究不僅僅是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研究學術水平的重要途徑,而且對實現我國高等教育研究強國的目標具有奠基性作用。
二、我國高等教育研究國際化的現實困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研究的國際化水平不斷提升,一方面,通過“引進來”戰略,譯介了大量的國外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為我國高等教育研究者了解國外高等教育研究的前沿問題和最新成果提供了平臺;另一方面,實施“走出去”戰略,通過積極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開展國際合作研究等多種形式,在國際舞臺上展示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學術水平,為國際高等教育研究者了解中國高等教育研究提供了重要渠道。但總體來看,我國高等教育研究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很大差距,高等教育研究的國際化水平還比較低,能夠得到國際認可的高等教育研究者或有影響的高等教育理論微乎其微,甚至于對高等教育研究國際化的理解存在著諸多誤區。走向世界的我國高等教育研究面臨著現實困境。
1.高等教育研究缺乏國際視野。在中國高等教育研究者群體內,往往會出現一種聲音,即以中國特色自居,以解決中國高等教育實踐問題為理由,排除高等教育研究的國際化。事實上,從研究的角度來說,問題意識是研究的前提要素,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的問題是具有相通性的,國際視野的高等教育研究有利于我們借助于外腦或別國的經驗解決我們的實際問題,只不過在借鑒和學習中需要加以改造使其符合中國國情。從中國作為后發外生型的發展中國家來講,我們正在努力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之際,國外尤其是西方國家已經具有成熟的經驗,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正在遭遇的問題也正是西方國家在教育近代化、現代化、國際化進程中遇到過的問題,洋為中用,何嘗不可?因此,走向世界的中國高等教育研究首要前提就是要樹立國際意識,從國際化的角度來審視中國高等教育研究,把中國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問題置于國際化大背景下,把中國特色放置于國際化中,從而彰顯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特色。
2.高等教育研究移植傾向明顯。近代以來,受“西學東漸”思潮的影響,我國學術界基本上處于學習和追趕西方的階段,以至于在學習的過程中,存在著明顯的拿來主義,將向西方學習異化為盲目崇拜和照搬西方,患上了國外依賴癥。毋庸置疑,我國高等教育研究是一個自主創新的過程,高等教育研究也必須基于中國問題、創造并依靠中國理論,國外的任何理論并不具有普適的價值,以供我們依附和套用。盡管如此,依然有一部分人陷入了依附理論的迷信之中,出現“洋化”傾向,即盲目崇拜歐美標準,動輒引用西方的理論,而不管所引用的是否適合中國土壤,是否是二、三流甚至末流的東西,同時對我國自己的經典作品和理論建樹卻不屑一顧[2]。在這種依附、西化的思想影響下,不僅使我們對國外有價值的高等教育研究理論缺乏批判性吸收與改造的本土化過程,而且使我們放松了對本土高等教育研究理論的傳承、挖掘和創新,同時也就忽視了對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研究優秀成果輸送出去的意識,從而導致了主體意識的迷失和民族文化的邊緣化,也就意味著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缺失了獨立性和創造性,永遠處于追趕者的地位。
3.高等教育研究的規范性不夠。國外學者非常重視學術研究的規范性,尤其是學術研究中的研究現狀、研究方法與參考文獻等關鍵部分都要花費很大筆墨精雕細琢、字斟句酌、精益求精。雖然近年來,中國高等教育研究者也開始注重學術的規范性,但還遠遠不夠。“在一項對我國300多種社會科學和人文研究核心期刊進行的調查發現,有引文的論文數只占論文總數的36.64%,這就是說在我國社會科學和人文研究領域中的高水平刊物中也大多數(63.36%)論文都沒有一篇引文!它們要么只是個人感想,要么就是來源于道聽途說,或者是不要任何基礎的絕創。”[3]顯然,在國際標準視野下,反映學術水平高低的關鍵部分才真正決定著論文的質量,對關鍵部分內容的交代,不僅可以擴大學術研究的信息量和研究視野,也將增強學術研究的可信度。
4.高等教育研究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的程度和水平還比較低。近年來,雖然我國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程度與水平有很大提高,但總體來看依然處于起步階段,我們更多地是處于追趕和學習的層次,看重的是在國際期刊上發表幾篇學術論文、參加了怎樣的國際學術會議或在會議上宣讀論文。但真正意義上的深層次的基于學術共同體的話語權還沒有形成氣候。曾有學者基于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對五份主要的國際高等教育研究刊物①上從1980-2010年30年間發表的我國大陸、香港、臺灣和海外華人研究者的論文進行了統計,統計結果表明:“身處不同地區的華人學者在國際高等教育刊物的數量呈逐年遞增的趨勢。其中,大陸學者的文章從無到有,也同樣呈現出遞增的趨勢。然而若以擁有數百倍于臺灣和香港的研究隊伍而言,大陸高等教育研究者在國際期刊上的情況卻不盡如人意。數量少,所占比例低,且刊物分布不均衡、論文主題過于單一。”[4]顯然,受語言障礙、學術研究經費不足、學科自身發展水平較低、相關政策導向價值偏離等諸多主客觀因素的影響,造成了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程度和水平仍處于起步階段。
三、我國高等教育研究國際化的路徑選擇
高等教育的開放、交流與合作,既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客觀要求,也是現代高等教育不斷回應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更是各國實現高等教育現代化、國際化的必由之路。而實現高等教育開放、交流與合作的基本措施就是實現我國高等教育研究走向世界,通過大力實施高等教育研究國際化戰略、造就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等教育研究的研究隊伍、強化研究的規范性、積極創辦國際性學術期刊等措施來推進我國高等教育研究走向世界。
1.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與意識的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學者隊伍。《教育規劃綱要》指出,我國要“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顯然,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基礎是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的中國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學者隊伍。為此,一方面,要積極支持和鼓勵高等教育研究者在國際學術組織中任職,通過將重要研究成果、學術觀點在國際上推介,充分展現中國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學術水平和風范;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視對中青年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國際化視野的培養。無論是國家層面的國際交流項目還是學校自主的國際交流項目,都要積極地通過政策引領,以中青年高等教育研究者學術骨干為主要依托,緊密追蹤海外高等教育研究的最新動態和趨向,選取具有國際學術眼光和海外學術背景的高等教育研究者,持續實施國際交流與合作方面的計劃和工程。同時,還可以通過項目牽引,加大引進海外取得博士學位的中青年高等教育研究方面的優秀學術人才力度。
2.通過多種渠道積極拓展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教育規劃綱要》指出,要“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借鑒國際上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經驗,促進我國教育改革發展,提升我國教育的國際地位、影響力和競爭力”。走向世界的中國高等教育研究也不例外,提高其國際化程度的重要手段就是通過多種渠道積極拓展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一方面,積極舉辦各類高層次高等教育研究方面的國際學術會議,尤其是要創辦高層次的高等教育研究學術論壇,通過搭建與世界學術對話的平臺,不斷增強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國際學術影響力和話語權;另一方面,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參與國際性的學術會議并在學術會議上發表學術演講,加大對在SSCI、A&HCI等收錄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在國際知名出版機構出版學術著作的支持力度。同時,我國高等教育研究需要積極地走進去,加強實體性高等教育研究國際化平臺的建設,深化與海內外高水平大學、科研機構的全面合作,提高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國際影響力,“積極參與和推動國際組織教育政策、規則、標準的研究和制定,搭建高層次國際教育交流合作與政策對話平臺,加強教育研究領域和教育創新實踐活動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這樣才能使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特色得到世界公認。
3.積極創辦或推薦我國高等教育研究方面的國際交流刊物。學術期刊是科學研究論文的主要載體,加強我國本土的國際學術期刊的創辦,不僅有助于將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優秀學術成果集中推向國際,使世界了解中國高等教育研究水平,而且有助于國際高等教育研究中增添中國元素,使中國的高等教育研究走向世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我國高等教育研究者走上世界舞臺,發出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聲音。因此,積極創辦我國高等教育研究方面的國際交流刊物是走向世界的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我們應該積極主動地加強與優秀國際高等教育期刊的聯系,對具有原創性的我國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在世界優秀高等教育國際刊物上發表;另一方面,我們應該積極推薦我國國內優秀高等教育研究期刊參與國際公認的數據庫的評選與競爭,只要我國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具有世界一流水平,我們的高等教育期刊能夠按照國際規范去運作,那么我們的高等教育中文期刊將有望進入國際公認的數據庫。同時,我們也應該積極努力地創辦中國高等教育研究方面的英文刊物,面向全球。
4.持續不斷地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規范性程度。“SCI在收錄一篇論文時,主要看英文摘要寫得好不好,因此提高英文摘要編寫的質量非常關鍵。摘要應比中文的詳細,應當列出論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方法、結果、結論和論文的創新之處。”[5]因此,遵守學術規范,不僅對提高高等教育研究學術水平有益,而且也是我國高等教育研究成果走向國際的必經之路。長期以來,由于受歷史原因和思想意識的約束,中國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的學術規范長期游離于國際學術規范之外,遵守國際共同的高等教育研究學術規范是我國高等教育研究成果走向國際的基礎工作。具體來講,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學術成果表達在研究現狀的描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尊重、摘要的科學表達、研究假設與方法的合理性、研究結論的說明等方面都存在著諸多缺陷,離國際化水平與程度還有一定差距。因此,在高等教育研究國際化的必然趨勢推動下,我國高等教育研究必須有意識地加強規范性訓練,從基礎性的寫作技術與手段入手,從而為我國高等教育研究貢獻力量與智慧。
作者:甘暉工作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 上一篇:語文口語交際教學實效的途徑
- 下一篇:行為導向教學法在中職教學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