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下文學創作商業走向分析

時間:2022-01-22 03:36:30

導語:人工智能下文學創作商業走向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工智能下文學創作商業走向分析

[摘要]在媒介快速發展期,媒介產業及市場結構包括工作流程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在此背景下,文學傳播呈現出跨媒介、跨地域、多元化發展,新型傳播形式使得內容、題材、語言、作者讀者群等隨之變化,由此,文學創作開始轉型,從精英文化轉向大眾文化,讀者的接受程度以及市場效益成為創作者的考慮方向,文學創作開始實行商業化運行模式。

[關鍵詞]媒介傳播;文學創作;接受美學;商業化

對于媒介的認識,學術界研究多樣。有研究從廣義狹義進行分析,認為包括互聯網、手機等在內的新興媒介稱為狹義新媒介,而將出現于印刷媒介后的諸如電視、電腦、電影、手機等稱為廣義媒介。另有研究認為,凡能讓人和人、物與物或人和物之間產生關聯的事物都可稱為“媒介”。此外致力于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訊息”研究呼聲極高,筆者將其概括為“人們日常可觸不可觸的任何可以促進人類交流發展的事物”。基于媒介的多向發展,各類文學作品應機而出,文學創作轉入新領域,從內容、題材、語言、結構等諸多方面緊跟時代,文學傳播更是呈現出質與量的雙向發展。從傳統媒介到盛行的網絡媒體媒介,媒介的更新換代直接影響著文學創作的發展、傳播,更直觀地體現在現如今熱議的“商業變現”這一話題上。基于對媒介發展及文學創作之間關系的研究,本文將從媒介載體的發展入手,分析其給文學創作帶來的內容上的變化,進一步從傳統媒體和網絡新媒體兩方面直接指出文學創作在當下的商業走向。在研究過程中,筆者通過對所獲資料進行分析,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及不足,為文本研究的展開提供理論支持。課題從媒介傳播學、文學及接受美學等領域收集資料且從中歸納可供借鑒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為該研究課題服務。

進入大眾視野的載體:閉塞到輻射

“以往,信息多經過人的緩慢處理,再以書籍、雜志、報紙和錄像帶等形式展現,而這迅速被即時而低廉的電子數據傳輸代替,該傳輸將以光速進行”。新媒體大熱的時代,文學作品的傳播呈現出跨媒體、跨文本、跨文化以及立體化、全方位的交互型傳播。對文學的改編使其成為可供拍攝的影視化劇本,借助內容資源拍攝成視覺作品,實現跨文本的傳播。從口信、電報、報紙等發展到網絡、手機,大眾傳播媒介和文學傳播載體歷經空前的變化,對于文學的內容創作、作者的主觀創作思維以及讀者的接受心理都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影響。1.坊間口述文學。口頭傳播是人與人之間通過語言交流而傳遞信息的一種傳播方式。口語傳播的內容和形式較為隨意,存在“偽真實性”,傳播過程中會受到傳播者主觀情感影響及空間位置限制,進而影響傳播內容的完整性。坊間的口述文學主要包括神話、故事、傳說、歌謠等,人們口耳相傳達到傳播效果。像“說書人”便是典型的口述文學“媒介”,文學被帶入街頭巷尾。2.板書文字文學。板書文字文學的出現使信息傳播進入更加文明的狀態,人們將語言信息以文字形式保存在銅器、紙張、石器等可板書的物體上,它能將轉瞬即逝的口頭傳播的內容進行長時間保存,接受者的聽者身份轉化為讀者身份,打破了口頭傳播的時空限制,實現信息傳播的時間和空間自由,但板書文學雕刻起來較為費時費力,效率不高。3.印刷時代文學。宋朝畢昇活字印刷術發明使得印刷式文學得以普及。施拉姆曾指出印刷媒介發展對于文學創作的促進作用,他認為印刷媒介與啟蒙運動存在較為緊密聯系。隨著人類對知識的追求及教科書印刷廣泛基礎上,公共教育成為必然,文學本身發生巨大變化。首先,文學作品的大量印刷復制,使得文學步入大眾視野,諸多文學類課程被學校設置為必修課程。其次,印刷媒介的進步使得文學活動更為頻繁,開始走向大眾,形成雅俗共賞的局面,促進文學領域的發展和繁榮。另外,除書籍外,報紙、雜志等成為文學傳播的另一載體,其承載的文學常與大眾日常的生活及社會文化緊密關聯,純文學作品不再形成全部市場,傳播內容及載體的變化使得其傳播力度更為強大。4.電子媒介文學。自美國的莫爾斯發明電報機起,電子媒介傳播使得信息傳播進入一個遠距離、快速復制的傳播時代,電子傳播使得空間距離不再是人類溝通交流、獲取信息的屏障。就文學層面來說,王一川認為:“用廣播媒介來傳播詩歌、小說、散文等,具有特別的修辭效果。首先,以聲音傳誦文學,在復現和擴展原始口頭文學那種面對面傳播現場感(包括直接性和親切感)的同時,又能保證較強的時效性,這是文字媒介和手工印刷媒介所不及的;再則,廣播傳播范圍較為廣泛,不受空間限制,從而使得文學可以突破空間阻礙而實現大范圍的傳播。其次,能形成廣播文學這一新的文學類型。最后,廣播受眾層次分級明顯要求廣播文學文本必須通俗易懂,從而有效地推動了文學的通俗化進程。”顯然,電子媒介文學較印刷媒介文學在傳播內容、傳播時空、傳播的廣度和深度方面都得到了進一步提升。5.網絡媒介文學。網絡媒介文學是指將數字技術作為基礎,把互聯網當作文學的傳播平臺,以超文本鏈接以及多媒體演示為首選傳播手段,在網絡平臺上完成寫作及發表,再提供給大眾觀看的文學作品。互聯網的出現使得信息傳播向前邁進一大步,網絡傳播下,內容更新的速度相當迅速,不受時空、印刷、運輸等條件限制,其承載的信息量較大、內容豐富多樣,傳播渠道多種多樣,傳播方式從傳統單向傳播,轉為開放性互動傳播,人們在接受信息的同時,也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和創作者,實現受眾到傳播者到作者的身份轉換,因此網絡文學也被稱之為一種“全民式的集體創作”。正如麥克盧漢指出:“媒介是一個人身體的延展,運用網絡媒介或許比網絡媒介自身所承載的內容對人類的影響更可觀。”也就是說,網絡媒介文學的傳播最直接的不同是在交往對話過程中各個主體之間的一種關系的改變。“美學上,這種思想呈現出:從以前的審美教化論,也就是審美活動中交流的一方(作者和敘述主體)對另一方(隱含讀者和真實讀者)的一種不太平等的態度所形成的審美交流的單向質,變為審美交流的互動性特質,也就是追求在審美活動中,地位平等的雙方形成的互動性。文藝作品中,表現為既要讀者和作品中表現出的人物的世界進行交流,又要求讀者以作品為媒介,與作者形成一種精神上的交往互動關系。”

內容商業把控:精英式定位到雅俗共賞

新媒體時代下的文學創作整體呈現出一種雅俗共賞的大眾化的內容定位。內容的融合使得傳播內容在生產、傳播和反饋等多方面實現增值,各種類型的大眾傳播媒介善用自身特點攜手完成內容生產,提高內容生產率的同時,通過諸多傳播方式對內容做多方面、多角度的報道以及多渠道的投放。在媒介影響下,文學創作的內容、生產模式以及文學傳播形式都在改變,內容的商業轉型更是直接將文學創作從精英式傳播轉成大眾化審美接受的傳播,一種大眾日常的、具有時代特征的、更為人們接受的形式。1.取材大眾化。網絡的普及使得文學創作的內容取材開始尋找新視覺、新角度、新人物來組織文學作品,回歸質樸生活,挖掘生活中人性、人情的切面。網絡傳播沒有傳統媒介審核的復雜流程,文學創作獲得更大自由。各種小說、評論、自創性文字一時間充斥在人們生活點滴中。例如,許多文學類的自媒體賬號每日更新文學性作品,其作品內容涉及愛情、生活、事業等多方面,內容選擇多聚焦于當代人的焦慮與困惑,以引發讀者同感為手段引導其內容的商業變現。讀者在閱讀中會激發共情效應,感同身受的同時,抒發個人見解或在原文基礎上二次創作,以此達到更深層次的傳播,內容達到延展性的增值。2.語言時代化。“文學語言是經過加工、規范的書面語,從廣義上來看,文學語言包括文學作品、社會科學著作等書面語言,除此之外還包括教師用語、詩歌朗誦等口頭語言。從狹義上來講,文學語言就是指運用于文學作品中的語言,具有意象和超越的特性,與帶有抽象性的一般語言有所不同,飽含審美意義。”“語言的圖像化和狂歡化是新媒體時代文學創作的新特質。圖像化的語言直觀形象,畫面感、視聽效果較強。首先,圖像化語言要求文字與圖像的對應關系,文學作品的縱深感減弱,直觀、動態的畫面使得讀者閱讀起來較為輕松;再則,將圖像化語言的作品改編成動畫、電影、電視劇等視覺作品也很方便,且多渠道的傳播也拓展了文學創作的方式。而狂歡化語言指的是各種日常生活化的語言與網絡語言相互借鑒,是各種玩笑與謾罵、贊美與戲謔的語言的相互融合。”可見,新媒體時代下文學創作的語言通過進行圖像化、網絡化的修辭,將使文字語言極具感染力。顯然,文學創作的語言使用也逐步走向生活,最主要體現在運用一些網絡熱詞。文學語言的時代化,一方面體現文學創作與時俱進,另一方面網絡熱詞、熱門話題的加入,成為受眾審美接受的有力武器,比起刻板的傳統詞句更能引起讀者共鳴,以此達到文學創作中作者、讀者的雙向交流。而且,語言的生動使用,會吸引大批流量,傳播效益相當可觀。但,網絡語言的濫用也不容樂觀,會消減文學作品的文學屬性,書面語言規范化使用受到新的挑戰,且對于剛接受教育的孩童來說,文學創作的語言更應該規范、具體。3.文體自由化。文學體裁是指文學作品的具體樣式,簡稱“文體”。常見的文學體裁有詩歌、小說、散文、劇本、寓言、通訊等。文學簡單說就是某一種現實社會生活在作家頭腦中形成反映的產物,文學體裁作為文學的形式要素,其形成適應了一定社會生活的需要。隨著社會生活的快速發展,人類認識活動日益深化,而在特定的時代所形成的技術、媒介條件,也深深影響著某些文學體裁的產生。文學創作從作家創作主體轉向大眾創作主體,首先,以作者創作為核心的文學作品,通過線上推送贏得瀏覽量,以此達到商業收益的效果,且瀏覽量不僅是一個數字,它表示有多少讀者接收到這一信息,讀者在完成信息接收過程后,會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或會作出自己的理解,以此達到文學創作大眾化;其次,大眾身份的轉變自然形成了作者群的差異,差異帶來的體裁規范化的消減越發清晰,即文學創作體裁定義的模糊,體裁自由化創作成為主流,文學創作的重心偏向于就事論事、所感所想、所見所聞,且通過此舉傳達個人思想、反映社會現象,以此提高受眾的審美認知,達到受眾審美接受,再進行二次創作,實現內容與流量雙豐收。

傳播多元走向:變現渠道的量變與文學創作的質變

隨著傳統媒介和新興媒介的融合,文學創作受到極大影響,如許多文學作品被拍攝成電影、電視劇或網劇,或通過現今流行的短視頻平臺,微博、豆瓣等完成推送,從而拓展傳播渠道,實現傳播的多元走向。一方面,傳播渠道日漸增加,以線上傳播為主;另一方面,傳播內容重心傾向于商業運行,輕內容、重宣傳成為新媒體時代文學傳播的新危機。1.傳統媒介作為傳播渠道。傳統的大眾傳播方式是通過某種機械的裝置定期向大眾公開信息或提供教育以及娛樂服務。網絡媒體帶來的挑戰使得人們對傳統媒體的依賴漸弱,傳統媒介也開始開發網上圖像新聞、多媒體新聞等,以便實現信息現代化。對于文學創作而言,傳統媒介由于審核流程繁瑣、時效低、宣傳力度不足,使其受眾群體相對有限。因此,文學創作在傳統媒介時代傳播效力較弱,由此帶來的商業效益甚微,但其內容把控較嚴格,文本語言規范、內容高雅是傳統文學創作的特色,傳統媒體仍會以其獨特的魅力占據一席之地。2.網絡媒介運營。“進入新世紀以來,數字媒介發展迅速,新媒體藝術不斷涌現出來,這個時代下的文學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數字媒體大規模涌進文壇,形成文學藝術從存在方式到傳播體制、從藝術內容生產到文藝觀念的深刻轉型”。網絡媒介因其強時效性以及聲畫并茂的特點成為人們的新寵。網絡媒介的盛行促使文學創作更多地轉向于視覺化創作,講求空間畫面感。首先,網絡媒介拓寬了文學作品的傳播渠道,讀者可在線上閱讀、購買,打破時空限制,文學作品普及度更廣。其次,文學作品傳播力度的加強,使得更多作者投入文學創作,涌現出一批非職業作者,網絡文學一時間成為主流。最后,網絡媒介盛行使得文學作品大批量改編,以動畫、電影、電視劇、網劇等形式呈現,受眾借助此類視聽作品了解文學作品,引發受眾興趣,達到對文學作品的宣傳,這一傳播形式,使得文學創作開始傾向于視覺化創作,不再單純追求文字的可讀性、文學性,轉為一種更質樸的、可為大眾接受且有較強畫面感的創作方式。

媒介的更新換代使得文學創作的內容從精英化定位轉為大眾審美接受定位,從語言、體裁、取材等方面共同完成文學創作的內容商業化轉型。文學創作的傳播渠道日益增多,以網絡媒介為主、傳統媒介為輔的傳播方式成為現今文學作品傳播的主要趨勢,在此傳播方式的作用下,文學創作開始追求圖像化、網絡化、自由化的風格,為文學作品的繁榮發展提供了從源頭到傳播端的優越條件。網絡文學不僅在語言上需要把關,內容的整體走向和宣揚的主題以及內容的適應度,都應成為內容生產者和傳播者考慮的因素。要探索“內容+形式+商業”的運作模式,在保障內容精良的基礎上,注重形式以及商業效益。

參考文獻

[1]王一川.文學理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2]歐陽友權.數字媒介下的文藝轉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3]丁明秀.新媒介時代兒童文學創作與傳播的新變[J].甘肅高師學報,2016,21(07).

[4]王濤.試論網絡媒介影響下文學創作中主體間性的生成——以“80后”創作中的身體修辭變化為例[J].當代文壇,2016(02).

[5]黃文卿.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中國當代文學新趨勢研究[D].景德鎮陶瓷學院,2015.

[6]肖家鑫.媒介融合趨勢下的文學接受研究[D].山東大學,2013.

作者:李娜 單位:上海師范大學影視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