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評述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1 08:18:1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綜合評述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關于公共管理研究的綜合評述
我國即將啟動MPA項目。因為MPA(MasterofPublicAdministration)被譯為“公共管理碩士”,即其中的Administration被譯成“管理”,而不是如以往那樣更多地譯成“行政”,因此,MPA內涵的外推使得公共管理從來沒有象今天這樣如此受人關注。我們認為,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實踐的角度,公共管理都存在著許多重大問題尚未討論清楚,十分有必要對其展開爭鳴。比如,PublicAdministration與PublicManagement都翻譯成“公共管理”,它們之間的區別究竟在哪里?難道僅僅是適用層次不同?有些學者認為,Administration指層次高的管理,Management指層次低的管理。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國研究生專業目錄在管理科學類中,把一級學科“公共管理”定為“PublicManagement”,而把二級學科“行政管理”定為“PublicAdministration”的看法,似乎從道理上講不通。①同樣,在MBA中BusinessAdministration譯為“工商管理”,這里所用的Administration,又如何用層次的高低來解釋?也有人認為Management主要用于操作層面,更多地從技術角度討論管理問題。如果仔細查閱中外管理學的相關著作,好象這種理解也不太全面。雖然我們不可過于注重詞義,但確實需要面對現實認真思索一下:“公共管理”與“一般管理”、“行政管理(公共行政)”、“企業管理”的聯系與區別究竟在哪里?
一、新公共管理運動的啟示
目前我國已有許多專家學者正在研究公共管理問題,比如廈門大學陳振明教授在他主編的《公共管理學》一書中介紹了西方政府管理(行政學)的發展與演變歷程中所出現的三次范式轉換,即從公共行政學到新公共行政學,再到新公共管理學的三次重大突破。②國家行政學院季明明教授在“當代公共行政的改革實踐與公共管理學的崛起”一文中也指出,當代“再造政府”的行政改革浪潮極大地沖擊了傳統公共行政學體系,為公共管理學科的崛起作了鋪墊;公共行政、公共事務、公共政策構成了公共管理學科的三大支柱。③綜合上述兩位專家的看法及其他國內相關文獻,應該說在對公共管理尤其是公共管理的討論中,有兩點看法是共同的。
1.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出現與各國行政改革的浪潮是密不可分的,它有力地推動了“重塑政府運動”。在凱恩斯理論的影響下,當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干預市場并獲得巨大成功時,與“市場失靈”相伴隨的“政府失靈”也表現得非常明顯。一方面政府對社會、市場的管理,不僅使政府所承擔的任務越來越多,成為“萬能政府”,而且政府對外管理的實際效率也很低,在不少方面負面影響越來越大;另一方面政府中官僚機構膨脹,效率低下,財政支出擴大。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要求政府進行改革。人們在“實用主義”、“小政府意識形態”、“商業動力化”④等思潮的影響下,要求政府把公共事務特別是公共物品(服務)民營化;推進社區主義,建立理想的政府、市場、社區三足鼎立的公民社會;加強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的合作,發展非政府、非營利性組織;用企業精神再造政府,把企業管理中的組織文化注入到政府組織中,提高政府部門的競爭力。
在全社會和學術界都在反省政府的角色與作用時,英、美、新西蘭等國政府掀起了一股大力推進行政改革的浪潮。在英國,從撒切爾政府起就不斷提出了一系列堅持市場取向、減少政府干預的行政改革方案。從“階段革新計劃”到“公民憲章運動”,在民營化、公私競爭與融合、公共部門引進私人企業的管理機制、承諾公共服務的內容與標準、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等問題上,英國的行政改革都取得了一定成就。當然,這種改革被不少人稱之為“寧靜的革命”。八十年代初,美國的里根政府發動了一場大規模地放松甚至廢除政府管制的變革運動,并由此設計了一種使政府官員不僅對管理過程而且要對管理結果負責的新體制。克林頓政府繼續推進政府職能市場化改革的進程,提出了若干重塑政府的原則與措施,如把競爭機制引入政府機構,大力降低行政成本,建立“顧客導向”的管理服務體系,以企業精神重塑政府,使政府機構成為“以績效為中心”的組織。在這場全球化的行政改革浪潮中,新西蘭的改革十分激進,因而它備受人們的關注。新西蘭的政府再造運動的主要做法是:政府將那些具有商業性的職能與可以開展競爭的服務,從公共部門中分離出來;財務報告、預算、撥款等均需要考慮績效;在政府部門中區分決策與執行兩種不同功能;按契約中規定的競爭原則,在政府部門的部長與執行官之間,簽定“績效協議”、“采購協議”等,強化各自的職能。⑤
西方國家,特別是OECD國家的行政改革及其政府再造運動,為新公共管理的興起提供了強有力的實踐背景。“新公共管理被學者冠以各種不同的名稱(如‘經理主義’、‘公共管理’、‘以市場為基礎的公共管理’、‘以企業家精神重塑政府’等),這反映了人們對正在發生的行政改革的不同看法。盡管如此,但他們確實存在著某些共識:從傳統公共行政關注管理過程中的效率轉變到極大地關注管理結果以及管理者的個人責任”。⑥
公共管理研究綜合評述分析論文
我國即將啟動MPA項目。因為MPA(MasterofPublicAdministration)被譯為“公共管理碩士”,即其中的Administration被譯成“管理”,而不是如以往那樣更多地譯成“行政”,因此,MPA內涵的外推使得公共管理從來沒有象今天這樣如此受人關注。我們認為,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實踐的角度,公共管理都存在著許多重大問題尚未討論清楚,十分有必要對其展開爭鳴。比如,PublicAdministration與PublicManagement都翻譯成“公共管理”,它們之間的區別究竟在哪里?難道僅僅是適用層次不同?有些學者認為,Administration指層次高的管理,Management指層次低的管理。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國研究生專業目錄在管理科學類中,把一級學科“公共管理”定為“PublicManagement”,而把二級學科“行政管理”定為“PublicAdministration”的看法,似乎從道理上講不通。①同樣,在MBA中BusinessAdministration譯為“工商管理”,這里所用的Administration,又如何用層次的高低來解釋?也有人認為Management主要用于操作層面,更多地從技術角度討論管理問題。如果仔細查閱中外管理學的相關著作,好象這種理解也不太全面。雖然我們不可過于注重詞義,但確實需要面對現實認真思索一下:“公共管理”與“一般管理”、“行政管理(公共行政)”、“企業管理”的聯系與區別究竟在哪里?
一、新公共管理運動的啟示
目前我國已有許多專家學者正在研究公共管理問題,比如廈門大學陳振明教授在他主編的《公共管理學》一書中介紹了西方政府管理(行政學)的發展與演變歷程中所出現的三次范式轉換,即從公共行政學到新公共行政學,再到新公共管理學的三次重大突破。②國家行政學院季明明教授在“當代公共行政的改革實踐與公共管理學的崛起”一文中也指出,當代“再造政府”的行政改革浪潮極大地沖擊了傳統公共行政學體系,為公共管理學科的崛起作了鋪墊;公共行政、公共事務、公共政策構成了公共管理學科的三大支柱。③綜合上述兩位專家的看法及其他國內相關文獻,應該說在對公共管理尤其是公共管理的討論中,有兩點看法是共同的。
1.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出現與各國行政改革的浪潮是密不可分的,它有力地推動了“重塑政府運動”。在凱恩斯理論的影響下,當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干預市場并獲得巨大成功時,與“市場失靈”相伴隨的“政府失靈”也表現得非常明顯。一方面政府對社會、市場的管理,不僅使政府所承擔的任務越來越多,成為“萬能政府”,而且政府對外管理的實際效率也很低,在不少方面負面影響越來越大;另一方面政府中官僚機構膨脹,效率低下,財政支出擴大。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要求政府進行改革。人們在“實用主義”、“小政府意識形態”、“商業動力化”④等思潮的影響下,要求政府把公共事務特別是公共物品(服務)民營化;推進社區主義,建立理想的政府、市場、社區三足鼎立的公民社會;加強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的合作,發展非政府、非營利性組織;用企業精神再造政府,把企業管理中的組織文化注入到政府組織中,提高政府部門的競爭力。
在全社會和學術界都在反省政府的角色與作用時,英、美、新西蘭等國政府掀起了一股大力推進行政改革的浪潮。在英國,從撒切爾政府起就不斷提出了一系列堅持市場取向、減少政府干預的行政改革方案。從“階段革新計劃”到“公民憲章運動”,在民營化、公私競爭與融合、公共部門引進私人企業的管理機制、承諾公共服務的內容與標準、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等問題上,英國的行政改革都取得了一定成就。當然,這種改革被不少人稱之為“寧靜的革命”。八十年代初,美國的里根政府發動了一場大規模地放松甚至廢除政府管制的變革運動,并由此設計了一種使政府官員不僅對管理過程而且要對管理結果負責的新體制。克林頓政府繼續推進政府職能市場化改革的進程,提出了若干重塑政府的原則與措施,如把競爭機制引入政府機構,大力降低行政成本,建立“顧客導向”的管理服務體系,以企業精神重塑政府,使政府機構成為“以績效為中心”的組織。在這場全球化的行政改革浪潮中,新西蘭的改革十分激進,因而它備受人們的關注。新西蘭的政府再造運動的主要做法是:政府將那些具有商業性的職能與可以開展競爭的服務,從公共部門中分離出來;財務報告、預算、撥款等均需要考慮績效;在政府部門中區分決策與執行兩種不同功能;按契約中規定的競爭原則,在政府部門的部長與執行官之間,簽定“績效協議”、“采購協議”等,強化各自的職能。⑤
西方國家,特別是OECD國家的行政改革及其政府再造運動,為新公共管理的興起提供了強有力的實踐背景。“新公共管理被學者冠以各種不同的名稱(如‘經理主義’、‘公共管理’、‘以市場為基礎的公共管理’、‘以企業家精神重塑政府’等),這反映了人們對正在發生的行政改革的不同看法。盡管如此,但他們確實存在著某些共識:從傳統公共行政關注管理過程中的效率轉變到極大地關注管理結果以及管理者的個人責任”。⑥
公共管理探究綜合評述論文
有關公共管理探究的綜合評述我國即將啟動MPA項目。因為MPA(MasterofPublicAdministration)被譯為“公共管理碩士”,即其中的Administration被譯成“管理”,而不是如以往那樣更多地譯成“行政”,因此,MPA內涵的外推使得公共管理從來沒有象今天這樣如此受人關注。我們認為,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實踐的角度,公共管理都存在著許多重大新問題尚未討論清楚,十分有必要對其展開爭鳴。比如,PublicAdministration和PublicManagement都翻譯成“公共管理”,它們之間的區別究竟在哪里?難道僅僅是適用層次不同?有些學者認為,Administration指層次高的管理,Management指層次低的管理。假如是這樣的話,我國探究生專業目錄在管理科學類中,把一級學科“公共管理”定為“PublicManagement”,而把二級學科“行政管理”定為“PublicAdministration”的看法,似乎從道理上講不通。①同樣,在MBA中BusinessAdministration譯為“工商管理”,這里所用的Administration,又如何用層次的高低來解釋?也有人認為Management主要用于操作層面,更多地從技術角度討論管理新問題。假如仔細查閱中外管理學的相關?鰨孟笳庵擲斫庖膊惶妗K淙晃頤遣豢曬謐⒅卮室澹肥敵枰娑韻質等險嫠妓饕幌攏骸骯補芾懟庇搿耙話愎芾懟薄ⅰ靶姓芾恚ü殘姓薄ⅰ捌笠倒芾懟鋇牧滌肭鵓烤乖諛睦錚?/P>一、新公共管理運動的啟示目前我國已有許多專家學者正在探究公共管理新問題,比如廈門大學陳振明教授在他主編的《公共管理學》一書中介紹了西方政府管理(行政學)的發展和演變歷程中所出現的三次范式轉換,即從公共行政學到新公共行政學,再到新公共管理學的三次重大突破。②國家行政學院季明明教授在“當代公共行政的改革實踐和公共管理學的崛起”一文中也指出,當代“再造政府”的行政改革浪潮極大地沖擊了傳統公共行政學體系,為公共管理學科的崛起作了鋪墊;公共行政、公共事務、公共政策構成了公共管理學科的三大支柱。③綜合上述兩位專家的看法及其他國內相關文獻,應該說在對公共管理尤其是公共管理的討論中,有兩點看法是共同的。1.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出現和各國行政改革的浪潮是密不可分的,它有力地推動了“重塑政府運動”。在凱恩斯理論的影響下,當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干預市場并獲得巨大成功時,和“市場失靈”相伴隨的“政府失靈”也表現得非常明顯。一方面政府對社會、市場的管理,不僅使政府所承擔的任務越來越多,成為“萬能政府”,而且政府對外管理的實際效率也很低,在不少方面負面影響越來越大;另一方面政府中官僚機構膨脹,效率低下,財政支出擴大。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要求政府進行改革。人們在“實用主義”、“小政府意識形態”、“商業動力化”④等思潮的影響下,要求政府把公共事務非凡是公共物品(服務)民營化;推進社區主義,建立理想的政府、市場、社區三足鼎立的公民社會;加強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的合作,發展非政府、非營利性組織;用企業精神再造政府,把企業管理中的組織文化注入到政府組織中,提高政府部門的競爭力。在全社會和學術界都在反省政府的角色和功能時,英、美、新西蘭等國政府掀起了一股大力推進行政改革的浪潮。在英國,從撒切爾政府起就不斷提出了一系列堅持市場取向、減少政府干預的行政改革方案。從“階段革新計劃”到“公民憲章運動”,在民營化、公私競爭和融合、公共部門引進私人企業的管理機制、承諾公共服務的內容和標準、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等新問題上,英國的行政改革都取得了一定成就。當然,這種改革被不少人稱之為“寧靜的革命”。八十年代初,美國的里根政府發動了一場大規模地放松甚至廢除政府管制的變革運動,并由此設計了一種使政府官員不僅對管理過程而且要對管理結果負責的新體制。克林頓政府繼續推進政府職能市場化改革的進程,提出了若干重塑政府的原則和辦法,如把競爭機制引入政府機構,大力降低行政成本,建立“顧客導向”的管理服務體系,以企業精神重塑政府,使政府機構成為“以績效為中心”的組織。在這場全球化的行政改革浪潮中,新西蘭的改革十分激進,因而它備受人們的關注。新西蘭的政府再造運動的主要做法是:政府將那些具有商業性的職能和可以開展競爭的服務,從公共部門中分離出來;財務報告、預算、撥款等均需要考慮績效;在政府部門中區分決策和執行兩種不同功能;按契約中規定的競爭原則,在政府部門的部長和執行官之間,簽定“績效協議”、“采購協議”等,強化各自的職能。⑤西方國家,非凡是OECD國家的行政改革及其政府再造運動,為新公共管理的興起提供了強有力的實踐背景。“新公共管理被學者冠以各種不同的名稱(如‘經理主義’、‘公共管理’、‘以市場為基礎的公共管理’、‘以企業家精神重塑政府’等),這反映了人們對正在發生的行政改革的不同看法。盡管如此,但他們確實存在著某些共識:從傳統公共行政關注管理過程中的效率轉變到極大地關注管理結果以及管理者的個人責任”。⑥2.公共管理探究,非凡是新公共管理學是在公共行政學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本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批判傳統公共行政學的理論越來越多,其中最有影響的是新公共行政學、政策科學和公共選擇學派。新公共行政學一反以往過于重視效率的價值觀,在傳統公共行政學的目標中加入了“社會公平”,圍繞著“分權”、“參和”、“溝通”等民主行政中的若干新問題一直展開討論。同時,他們反對文官中立,認為在不平等競爭中,這種角色本質上是欺負弱勢群體的幫兇。⑦政策科學在一定意義上講,也是針對傳統公共行政學過于重視官僚制理論,以及把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割裂開來等新問題而發展起來的。它明確地提出了要對政策制定的全過程進行探究,即從政策新問題構建到政策方案制定,從政策執行到政策評估全面展開討論,并提出要改善政策系統,提高政策質量。公共選擇理論以方法論上的個人主義為出發點,證實市場是最有效的機制,因而需要減少政府的管理職能,把一部分社會所需要的公共產品和服務通過市場來提供。總之,新公共行政學、政策科學、公共選擇學派都從學科建設方面,有力地批判了傳統公共行政學,為它的發展和完善提供一定新的理論依據。然而由于各自的弱點和缺點,它們并沒有完全獲得預想結果。七十年代美國有許多企業管理學院將探究范圍由企業內部管理擴展到外部的社會管理,產生了被人們稱之“企業管理型”的公共管理模式。它不同于那種“政策科學型”的公共管理模式,而是從企業的角度來探究公共管理,認為公、私部門的管理實質上并無大的差異,企業管理的技術和方法完全可以運用到公共部門。人們為了統一這兩種模式,因而就誕生了新公共管理學這個學科。⑧盡管人們對新公共管理的基本新問題仍缺乏完全共識,但象早期那樣,用“公共管理”一詞簡單代替“公共行政”,或者視“新公共管理學”也如“政策科學”那樣為“公共行政”的一個分支等看法,不可能得到人們的普遍承認。二、中外學者對公共管理基本模式的理解應該說,國外對公共管理學模式的理解,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把公共管理的實質內涵定義為政策分析、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管理和對外關系。也有人把公共管理界定為政治管理、資源管理和方案管理。⑨OECD公共管理委員會對“公共管理”的看法是:它更傾向于從效率、有效性和服務質量等方面來關注結果;高度集權的科層結構已為分權式的管理環境所取代,在分權體制下,不僅有關資源配置和服務供給的決策更強調后者,而且也為民眾和利益集團的反饋限定了范圍;它能靈活地獲得替代直接管制的可行方案,這些方案可能帶來以低成本為基礎的更有效的政策結果;它極大地關注由公共部門所直接提供的服務效率,包括在公共部門內部和公共部門之間營建競爭性環境;它強化了公共核心部門的戰略能力,以指導政府的變革,并答應政府自動地、有彈性地、以最低成本對外部變化和各種利益需求作出反應。⑩我國大陸學者對新公共管理運動的探究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多數文章還是以介紹國外探究的目前狀況為主。我們能看到的有關公共管理的專著有三本,其中之一是我國行政學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輩夏書章先生的新作《現代公共管理概論》(2000年)。其他兩本是陳振明教授主編的《公共管理學》(1999年)和張良教授等所著的《公共管理導論》(1997年)。下面我們僅就公共管理的定義、公共管理的主體和客體、公共管理的基本職能等四個方面,從他們的著作中摘錄出有關內容供討論。1.公共管理(學)的界定只限于指政府工作的狹義公共管理(也是狹義的行政管理),而不限于指政府工作的廣義公共管理(也是廣義的行政管理),如公共事業和所有其他非政府部門、單位的公共事務的管理(其實企業內部也有行政管理)都不得越過其所管轄的范圍和事項。(夏書章)(11)公共管理學是一門探究公共組織(主要是政府)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的學問。(陳振明)(12)所謂公共管理是指政府為促進社會整體協調發展,采取各種方式對涉及社會全體公眾整體的生活質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動進行調節控制的過程。(張良)(13)2.公共管理主體傳統的行政學把行政的探究范圍局限于政府行政機關的行政管理活動上。盡管它們是探究的核心主體,但公共管理學不僅明確地將其他國家機關(立法、司法機關等)當作探究對象,而且也把其他公共組織的管理活動納入其探究范圍。(陳振明)(14)從公共管理的定義看,公共管理的主體是政府,對政府可作廣義理解。它不僅指包括了立法、行政、司法等國家機構的廣義政府,而且還涉及執政黨的機構。(張良)(15)3.公共管理的客體公共管理的客體:社會新問題、公共項目、公共財產和資源。社會新問題是那些只有屬于政府職責范圍內、需要解決的新問題。公共項目是最直接的可見對象。公共財產和資源主要包括公共設施、公共物品和產品、公共信息資源、社會人力資源、公有企業和公司。(張良)(16)4.公共管理的職能任何一個團體、單位、部門都有大體相同或相似的、關系全局和全過程的工作項目,如決策、計劃、組織、人事、領導、協調、監督、財務等等。(夏書章)(17)公共管理從屬于一般的管理過程,更多地是一種政治過程,其公共性和政治性的特征十分明顯,同樣它要具備決策、計劃、溝通、協調等基本環節。(陳振明)(18)公共管理是一個由新問題確立、解決方案的提出到決策實施和效果評估這樣一個基本過程。計劃、組織、協調和控制是公共管理的四大基本職能。(張良)(19)三、評述幾乎所有國內外學者都承認,新公共管理學的發展是在國外行政改革的實踐和傳統公共行政學的發展中誕生的。它的產生為完善政府管理提供更有力的理論基礎。盡管有人把它稱之為公共行政學的分支或者公共行政學的新范式,但它絕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公共行政學。有關公共管理活動的范圍界定,有些學者把它確定為在政府(廣義或狹義)內;有些學者則把它從政府組織外推到其他公共組織;還有些學者把它再外推到除政府組織外的其他團體、單位,包括企業在內。因為他們都有共同的關系全局和全過程的事。這樣,狹義的公共管理就是狹義的行政管理,廣義的公共管理就是廣義的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活動范圍相聯系的就是公共管理主體新問題。對此國外相當多學者仍然認為政府是唯一主體,而國內學者多數都認為是政府以及相關的公共組織。因為公共管理實質上是一種管理,所以為了能全面地了解公共管理產生的來龍去脈,十分有必要重溫“管理”提出的背景及其本質。資本主義早期,商業經濟的發展和生產的社會化,使企業逐步成為社會重要的經濟組織形式,一方面競爭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另一方面資本家把追逐利潤最大化作為自己唯一的目標。那時人們關注的管理實質上是企業管理,而企業管理的本質是以最少的人力和物力來實現目標和任務。這就是說管理,具體到企業管理,它一開始的定位就是效率,即利潤最大化。這自然需要探究效率新問題。泰勒對這新問題的闡述可能更加露骨:“在科學管理上,勞資雙方在思想要發生大的革命,這就是雙方不再把注重力放在盈余的分配上,不再把盈余分配看成是最重要的事情。他們要將注重力轉向盈利增加的數量上,使盈利增加到如何分配盈余的爭論成為不必要。通過共同努力就能創造比過去大得多的盈余。”(20)泰勒正是通過他提出的科學管理,以此提高企業的管理效率。在提高效率的做法上,法約爾在一定程度上比泰勒高明一點。他認為實現管理的高效,具體地說就是要做好“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也就是人們通常提到的五大職能;并把企業管理中這些理論又進一步地推廣到一般管理上,自然也包括政府管理。這就形成了管理思想發展史上的科學管理時期。這種講效率并以效率為中心,強調整個管理過程都圍繞著效率的思想,幾乎影響了管理學發展中的全部內容,因而就產生了國內外絕大多數管理學家對管理的定義:管理可看成是這樣一種活動,即它發揮某些職能,以便使得人的努力和物資資源能有效地配置,并實現某個目標。(雷恩)(21)每當人們聯合起來去實現某一個目標時,他們就創造了一個組織,它有潛力完成任何一個獨立所不能完成的工作。組織的成功和否在于它能否有效地獲得使用各種資源來達到特定目標。聯合并指導使用資源的工作叫管理,是剛剛提到的包括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的管理。(戴維·R·漢普頓)(22)由此可以看出,他們把“管理”看成是圍繞實現目標的過程,旨在提高效率。為此,人們需要利用計劃、組織、控制、激勵等手段。這種定義一直在西方管理學思想史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至于我們國內的絕大多數管理科學著作,差不多對“管理”也都是這樣定義:“管理是通過計劃、組織、控制、激勵和領導等環節來協調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以期更好地達成組織目標的過程。”(23)這種從企業管理總結出來的管理思想,在向其他領域外推時,始終都強調以下幾點:1.管理的目標是既定的。2.管理是一個過程。3.管理是為了有效利用各種資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財力等。4.實現資源有效配置的手段是計劃、組織、控制和激勵等。人們自然會想到,公共領域中的管理包括政府部門的管理,顯然和企業管理是有區別的,區別就多在“公共”二字上。公共組織中的目標和企業目標即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目標是不同的。公共目標也考慮“效率”因素,但同時還必須考慮“公平”因素。后者在泰勒的科學管理思想中不僅不可能提到,就是傳統的公共行政管理也很少考慮。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新公共行政學才獨樹一幟地把社會公平放在顯赫的位置上。這個學派的努力雖沒有產生預想的結果,但他們所提出的新問題是值得人們在公共管理探究中認真思索的。企業管理認為,只要在生產過程中把各種資源協調好就能夠實現所獲取的目標最大化,所以管理的客體主要是資源。而公共管理所面臨的往往是社會新問題,因而管理不會簡單地都表現在資源的協調上。社會新問題一旦成為公共管理新問題,它就是公共管理的邏輯起點。這種從新問題出發,以制定和實施解決新問題的方案為中心,并需要評價執行效果好壞的思路,正好和公共政策探究的基本思想是相同的,難怪有人說公共管理可視為一種政策管理。企業管理為了效率,為了有效地配置資源,其實現手段或者叫做管理的職能是計劃、組織、控制、激勵。毫無疑問,公共管理的有效性也和這些職能相關。但前面已經提到,公共管理不僅要注重到效率新問題,而且要探究公平新問題,以及和此聯系密切的公共責任、公共權力、公共道德、公共文化等。企業管理目標因為非常明確,所以人們往往更多地注重過程管理。而公共管理的目標是效率和公平,這既要關注過程又要關注結果。西方從事公共管理學探究的很多學者,已經充分熟悉到對結果管理進行探究的意義。公共管理由注重過程轉向注重結果,這無疑是合理的,但關鍵是如何實現過程管理和結果管理的統一,以保證實現效率和公平的統一。綜上所述,由最早從企業管理中提煉出的“管理”內涵,運用到行政管理直至公共管理中,這中間是有質的差別的。它們分別作為“管理”類的分支有其共性的一面,但因各自探究對象上的差別,又各有其個性的一面。對企業管理來講,管理主體認為企業目標十分清楚,那就是實現利潤最大化,因而更多地著力于提高效率上,集中要解決的是資源如何有效配置,人們把更多的力量放在決策、計劃、組織、控制等環節上,這是一種過程管理。對公共管理來說,其目標是實現效率和公平的統一;除了要把握好決策、計劃、組織、控制等環節外,還要認真履行公共責任,用好公共權力,提倡公共道德;解決資源配置中的矛盾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解決社會新問題,如何增進公共利益并能公平地分配,所以公共管理既要講過程管理,又要講結果管理。也許有人會問,以上所討論的“公共管理”的內容在“行政管理”中不是被人討論過碼?它們之間有什么差別?我們的回答很簡單:那就是管理主體不同。也許還會有人問,專家們不是把管理主體從狹義行政管理外推到廣義行政管理領域,包括企業中的行政活動,這中間又有什么差別?我們的回答也很簡單:公共管理的本質集中體現于公共利益上。除那些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公有企業外,多數企業管理的本質是追求共同利益。共同利益并不等于公共利益,它們之間的根本差別就在一個“公”字上。我們認為,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活動中的“行政管理”不屬于公共管理范疇,即使它們部分地承擔了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服務)的責任,即使它們在管理活動中也有決策、計劃、組織、控制等事關全局和全過程的項目需要做,因為對這些項目的探究是屬于“一般管理”而不是“公共管理”的事。需要指出,不以營利為目的是區分企業管理和公共管理的一個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關鍵還要看組織活動的宗旨,在根本上是否謀求社會的公共利益。一個組織、小團體或者非正式組織,甚至家庭也經常有共同利益存在,但這些共同利益絕不是社會的公共利益。【參考文獻】①(11)(17)夏書章.現代公共管理導論[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0,“導言”,7(2),3.②(12)(14)(18)陳振明.公共管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2,37,39,34.③季明明.當代公共行政的改革實踐和公共管理學的崛起[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1999(3):5.④⑤詹中原.新公共管理[M].臺灣:臺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1,10(5).⑥OwenE.Hughes,PublicManagement&Administration,TheMacmillanPressLTD,1994,58.⑦⑧⑨黃榮護.公共管理[M].臺灣:臺灣商鼎文化出版社,1999,20,24(2),31.
公共管理研究綜合評述論文
我國即將啟動MPA項目。因為MPA(MasterofPublicAdministration)被譯為“公共管理碩士”,即其中的Administration被譯成“管理”,而不是如以往那樣更多地譯成“行政”,因此,MPA內涵的外推使得公共管理從來沒有象今天這樣如此受人關注。我們認為,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實踐的角度,公共管理都存在著許多重大問題尚未討論清楚,十分有必要對其展開爭鳴。比如,PublicAdministration與PublicManagement都翻譯成“公共管理”,它們之間的區別究竟在哪里?難道僅僅是適用層次不同?有些學者認為,Administration指層次高的管理,Management指層次低的管理。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國研究生專業目錄在管理科學類中,把一級學科“公共管理”定為“PublicManagement”,而把二級學科“行政管理”定為“PublicAdministration”的看法,似乎從道理上講不通。①同樣,在MBA中BusinessAdministration譯為“工商管理”,這里所用的Administration,又如何用層次的高低來解釋?也有人認為Management主要用于操作層面,更多地從技術角度討論管理問題。如果仔細查閱中外管理學的相關著作,好象這種理解也不太全面。雖然我們不可過于注重詞義,但確實需要面對現實認真思索一下:“公共管理”與“一般管理”、“行政管理(公共行政)”、“企業管理”的聯系與區別究竟在哪里?
一、新公共管理運動的啟示
目前我國已有許多專家學者正在研究公共管理問題,比如廈門大學陳振明教授在他主編的《公共管理學》一書中介紹了西方政府管理(行政學)的發展與演變歷程中所出現的三次范式轉換,即從公共行政學到新公共行政學,再到新公共管理學的三次重大突破。②國家行政學院季明明教授在“當代公共行政的改革實踐與公共管理學的崛起”一文中也指出,當代“再造政府”的行政改革浪潮極大地沖擊了傳統公共行政學體系,為公共管理學科的崛起作了鋪墊;公共行政、公共事務、公共政策構成了公共管理學科的三大支柱。③綜合上述兩位專家的看法及其他國內相關文獻,應該說在對公共管理尤其是公共管理的討論中,有兩點看法是共同的。
1.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出現與各國行政改革的浪潮是密不可分的,它有力地推動了“重塑政府運動”。在凱恩斯理論的影響下,當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干預市場并獲得巨大成功時,與“市場失靈”相伴隨的“政府失靈”也表現得非常明顯。一方面政府對社會、市場的管理,不僅使政府所承擔的任務越來越多,成為“萬能政府”,而且政府對外管理的實際效率也很低,在不少方面負面影響越來越大;另一方面政府中官僚機構膨脹,效率低下,財政支出擴大。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要求政府進行改革。人們在“實用主義”、“小政府意識形態”、“商業動力化”④等思潮的影響下,要求政府把公共事務特別是公共物品(服務)民營化;推進社區主義,建立理想的政府、市場、社區三足鼎立的公民社會;加強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的合作,發展非政府、非營利性組織;用企業精神再造政府,把企業管理中的組織文化注入到政府組織中,提高政府部門的競爭力。
在全社會和學術界都在反省政府的角色與作用時,英、美、新西蘭等國政府掀起了一股大力推進行政改革的浪潮。在英國,從撒切爾政府起就不斷提出了一系列堅持市場取向、減少政府干預的行政改革方案。從“階段革新計劃”到“公民憲章運動”,在民營化、公私競爭與融合、公共部門引進私人企業的管理機制、承諾公共服務的內容與標準、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等問題上,英國的行政改革都取得了一定成就。當然,這種改革被不少人稱之為“寧靜的革命”。八十年代初,美國的里根政府發動了一場大規模地放松甚至廢除政府管制的變革運動,并由此設計了一種使政府官員不僅對管理過程而且要對管理結果負責的新體制。克林頓政府繼續推進政府職能市場化改革的進程,提出了若干重塑政府的原則與措施,如把競爭機制引入政府機構,大力降低行政成本,建立“顧客導向”的管理服務體系,以企業精神重塑政府,使政府機構成為“以績效為中心”的組織。在這場全球化的行政改革浪潮中,新西蘭的改革十分激進,因而它備受人們的關注。新西蘭的政府再造運動的主要做法是:政府將那些具有商業性的職能與可以開展競爭的服務,從公共部門中分離出來;財務報告、預算、撥款等均需要考慮績效;在政府部門中區分決策與執行兩種不同功能;按契約中規定的競爭原則,在政府部門的部長與執行官之間,簽定“績效協議”、“采購協議”等,強化各自的職能。⑤
西方國家,特別是OECD國家的行政改革及其政府再造運動,為新公共管理的興起提供了強有力的實踐背景。“新公共管理被學者冠以各種不同的名稱(如‘經理主義’、‘公共管理’、‘以市場為基礎的公共管理’、‘以企業家精神重塑政府’等),這反映了人們對正在發生的行政改革的不同看法。盡管如此,但他們確實存在著某些共識:從傳統公共行政關注管理過程中的效率轉變到極大地關注管理結果以及管理者的個人責任”。⑥
法學案例評述課程開設探究
摘要:傳統案例教學方法在引導學生進行系統思維,真正形成以案例為中心進行教學法方面尚有許多不足。案例評述課程強調通過具有經驗的法學教師的引導,講授如何講法律運用于實踐當中。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切身感受到作為一個法律執業者的工作內容以及工作方式;并通過真實案例的分析和研判,將所學習的法律知識加以運用。因此,在強調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法律碩士課程體系中,開設法學案例評述課程具有急迫性和必要性.
關鍵詞:評述;實踐;案例法學
學習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只有正確的掌握法律學習技巧,才能在未來的學習工作生涯中與時俱進,走在法律工作的最前沿。由于法學教育的特點,如果在教學中僅僅強調法律理論教學,往往會造成理論過時及實踐脫節等教學問題。在我國法學領域很早就啟動了案例教學,一些學者也為此編撰了系統的案例教學資料。法學教學中的“案例反應速度”越來越快。然而,對于何謂案例教學,案例教學到底是理論教學抑或實踐教學,以及法學教育是否應以案例教學為主體等問題,即便在盛行案例教學的國家,也并非毫無爭議。不過,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即使在以綜合性大學為基礎的專業法學院。案例運用也仍處于初級階段案例主要被用來解釋或論證理論判斷。或者作為理論教學的輔助閱讀材料。因此,我們甚至可以說,學尚未進入“以案例為中心”的案例式教學階段。充其量是處于“運用了案例的理論教學階段”。對于筆者一直講授的法律碩士教育而言,由于法律碩士主要是為培養復合型法律人才而開設的,如何使其教學特點凸顯實務性是一個需要探討的問題。但在這幾年法律碩士實踐課程的講授中,筆者認為案例教學對于培養復合型人才所需要的系統思維并沒有很大效果。因此,在課堂中,探索性開展了案例評述教學方法。現根據教學體會和經驗對其相關問題闡述如下。
一、傳統案例教學法的不足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方法,由教師把學生引入特定的案例環境之中,鼓勵和指導學生利用自身所學所見,去發現和分析問題,從而找到問題的解決之道,最終達到增長學生知識和能力的目的①。案例教學在法學課堂中極為常見,但傳統的案例教學法存在很多問題。
(一)案例教學等同于用法條分析案件。往往在老師講過一些法規條文之后,找出適合于這個法條情景的案例給同學們分析。這種案例教學方法其實就等于通過實例來講解法條。其意義在于幫助同學們更好地理解了法條的具體應用。但對案例之外的其他法學理論和各理論之間的相互聯系則認知不足,缺乏邏輯性和系統性把握,導致學生難以形成縝密而嚴謹的法律邏輯思維,不利于系統掌握法律概念、原理和基本體系,從而造成案例教學與理論教學的相關要求嚴重脫節。
節能減排科學供暖中氣象服務的應用
摘要:利用阜新專業氣象服務業務工作平臺現代化設施,制作了阜新市未來一周天氣預報、前期氣象條件評述等專業氣象服務產品,通過傳真、電子郵件、FTP遠程傳輸、電子顯示屏以及文件拷貝等方式向供暖部門提供優質的氣象服務,用于阜新市冬季科學有效供暖,從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達到了節能減排的目的,創造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關鍵詞:科學供暖;節能減排;氣象服務
1引言
為適應社會對氣象服務需求的不斷提升,預報服務正在向精細化方向發展[1],氣象防災減災服務體系正在全社會構建和完善[2],氣象部門正在利用高科技設備,快速及時地把天氣預報和氣象災害預警等氣象服務綜合信息傳播到社會各個領域,幫助政府部門在最短的時間內采取有針對性的防御措施,把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3]。本文提出了利用阜新專業氣象服務業務工作平臺現代化手段,通過提供專業氣象服務產品,用于阜新市冬季科學有效供暖,從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達到了節能減排的目的,創造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用戶需求調研
為了充分利用氣象現代化技術開發供暖服務新產品,確保產品制作準確及時,克服過去人工查算、統計、繪圖效率低且易出錯的弊端,提高工作效率,為供暖公司提供切實所需的氣象服務產品。2014年8月,筆者同其他科技人員一同走訪了市供暖公司,征求了對方的意見和要求。根據供熱公司的要求,參與了阜新專業氣象服務業務工作平臺的開發、研制.平臺中供暖部分主要內容包括:一是供暖期間(10月21日~3月31日)每周制作未來一周天氣預報,并投入業務使用。旬初制作上旬逐日平均氣溫,月初制作上月氣象條件評述并附有溫度曲線圖;二是供暖期結束后(4月10日前)制作本采暖期的氣象條件評述,并配有本采暖期與上一年采暖期的日平均氣溫對比曲線圖。
醫學文獻評述的寫作
一、醫學文獻評述的類型
(一)文獻評述的類型
綜述和述評統稱為文獻述評,是對某時期某學科或某專題所發表的原始文獻中有價值的內容進行綜述和評論,主要特點就是“述”和“評”,由于兩者的重點、程度和水平上的不同,而有綜述和述評之分。綜述又稱文獻綜述,述評又稱專題述評。
(二)專題述評與文獻綜述的區別
1、專題述評是對某學術專題的研究狀況進行概說、評論、展望和預測,因此對作者的素質要求較高,一般由專家或學科領頭人撰寫,故又稱“專家述評”;文獻綜述是根據科研、教學和醫療的需要,圍繞某一學術專題,收集某時期內的有關文獻資料予以加工整理而成的綜合性文獻。
2、專題述評的重點在“評”,包括對專題研究狀況的評價、展望、預測和建議,而“述“只是“概述”,處于次要地位,是評論的輔墊,不強調面面俱到,更不要材料羅列;文獻綜述則重點在“述”,因本身就是經過加工的二次文獻,因此講究材料詳實,有檢索價值。文獻綜述有多種類型,大致可分為文摘性綜述和分析性綜述兩種。文摘性綜述又稱綜合文摘,是對原始文獻進行客觀地綜合性摘述,以提供詳盡的資料為目的,不摻雜撰寫者本人的觀點,由讀者對綜述的內容作出判斷;分析性綜述,它通過對原始文獻的內容進行分析后表達作者的意見和見解,既有回顧又有瞻望,可以提出問題也可以提煉新思路、新方法。
美術欣賞課教學藝術探討
欣賞課,每個美術老師都頭疼,難上不說,重要的是老師在講臺上講得熱火朝天,學生在下面像聽天書一樣,沒有任何激情,等到講完,學生也像解放似的,開心無比,那我們該如何有效地提高美術欣賞課的效果呢?美術欣賞教學不僅可以了解古今中外的各種美術作品,可以開闊藝術視野及豐富美術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的美感,提高獨立辨別美丑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的審美觀念,更重要的是養成接受理解和創造美的能力,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樹立起正確的審美情緒和審美觀點,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
隨著對美術教育的不斷探究,我們逐漸認識到,美術學習并非一種單純的學習形式。它涉及創造美術形式的能力,培養將美術理解為一種文化現象的能力。美術欣賞課就可以通過教師在指導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感受、理解、想象、正確認識美術作品,認識到各種美術形式的多樣性,使學生逐步成為具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和健康的審美能力、鑒賞能力的人。欣賞•評述作為美術新課程標準的四大學習領域之一,同以往的教學大綱相比“,欣賞•評述”在保持好原有“欣賞”部分學科特色的基礎上,突出了評述行為作為美術欣賞活動有機組成部分的價值。這樣的做法是為了更好地體現學科的人文性質,使美術欣賞教學活動系統性、整體性更強,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突顯審美性
“欣賞”不單指觀賞美術作品時心情愉悅,更深入的意思應該是通曉作品的形式美和內在的含義。審美是美術教育的主題,它貫穿整個教學大綱和全套教材之中,實際上早已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可以說是每課必用。審美學習就是在教師的啟發下,通過學生自己對美術作品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認知過程的欣賞后加以評述,從建立審美意識到形成審美認識,最后成為審美表現。美術欣賞不能只以教師或書中搬來的、片面的、孤立的觀點去統籌一代又一代的學生,而應尊重學生個性,讓學生參與評價。曾經我聽過一堂美術欣賞課,教師在講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時,一字一句都按描述的“達•芬奇用畫筆表現了蒙娜麗莎驚人的容貌,那神秘的微笑像謎一般使人永遠難忘……”此教法先入為主的將固定的觀點強加于學生,無論現代學生是否欣賞“蒙娜麗莎”的神秘,是否喜愛“蒙娜麗莎”的憂傷,都得無條件地接受,都得認為這就是“美”。所以在聽課當中我就聽到有幾位學生竊竊私語:“陰森森的像巫婆”、“沒有眉毛有麻風病”、“一臉浮腫……”課堂中的小議立即被老師嚴厲的眼光所制止。當然學生的個人審美觀不一定都是健康的,教師應給予正確的引導,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能力。
二、找準評述點
“評述”是指對作品的特點、質量、意義的全面評價。這就是說,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時應該給予的評價是全方位、立體、綜合式的。即包括作品形式語言的特點,作品隱含的意義,與以往相區別的仍是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探究學習,“欣賞”是“評述”的基礎,“評述”一定要為“欣賞”服務,這可以理解為兩者之間的關系。而不是通過教師“演講”來照本宣科。
大學生廣告辯論賽主持詞
開場白
各位來賓,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們: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2003中國大學生廣告辯論賽的比賽現場。
這次比賽一共吸引了來自于全國八所著名高校的廣告和新聞傳播專業的隊伍參加,通過四場緊張的預賽,廈門大學,天津師范大學,武漢大學和南京大學四支勁旅進入到了半決賽中,今天我們就要再來個一分高下,看看究竟哪個隊能最終奪魁?進入到決賽之中?
希望這次比賽能夠給眾多的廣告學子們一次展示口才和綜合素質的機會。
希望這四支參賽隊伍能夠再接再厲、把握機會、超水平發揮。
寫作序列訓練探微論文
議論文寫作在整個中學語文教學中,既是個重點,又是個難點。建立一個既符合教學規律而又切實可行的訓練序列,能夠快速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議論文寫作能力。筆者根據幾年來的實踐,初步探索到一個“由局部到整體”、“由淺顯到深奧”的訓練序列,實踐的效果較好。下面略作論述,以求教于各位同行。
一、講究序列,提高效率。
學生對作文規律的認識和技能的掌握,遵循著由局部到全局,由低級到高級,由感性到理性的循環往復的認識規律。根據這個認識規律以及“循序漸進”的教育原則,中學議論文寫作也完全可以遵循“由局部到整體”“由淺顯到深奧”的序列進行訓練。
(一)“由局部到整體”是內容范圍逐步擴大的訓練序列。
所謂“局部訓練”,從內容來看,是單項訓練;從篇章來看,是片斷作文。如多角度立論、論點的表述、論據的選擇等環節的訓練。而所謂“整體訓練”,則是一種綜合性的寫作訓練,是在局部訓練的基礎上,對議論文寫作從題目的擬定、論點的確立、論據的選擇、論證方法的運用,以及合理安排篇章結構的全方位的作文訓練。
1.局部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