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踐學科的核心素養范文
時間:2024-01-08 17:41: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綜合實踐學科的核心素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信息技術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工具,是學生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基礎。作為信息技術教師的我在從事綜合實踐課程后,對綜合實踐的意義和作用有了一個清醒的認識:綜合實踐課程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另一個平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也明確了這一觀點。
關鍵詞:
信息技術;信息素養;綜合實踐
信息素養是21世紀的能力素質之一,它涉及獲取信息的意識、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運用信息等方面,是學生走進社會的基礎,而綜合實踐課程的指導思想就是引導學生在實踐學習中獲得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形成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那就是說綜合實踐課程的實施實際就是讓學生在一定情境下,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從而轉化為自身內在能力,提升個人品質的過程。下文就綜合實踐課程的實施中怎樣凸顯信息素養的養成,談談我的觀點。
一、引領學生,產生主動獲取信息的意識
封閉的學習環境,永無止境的文化知識,讓學生忙于應付,缺乏主動獲取信息的意愿。即便是信息技術課堂大多數也是從“任務”做起,針對性強。而綜合實踐課程來源來自于自然、來自于生活,是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去感受活動項目的魅力,而收獲的多少與學生本身的“底氣”及參與程度有很大的關聯,這就讓不同感受的學生之間形成一種信息的交流,一改“標準答案”的困惑。“走進動物世界”及“參觀農耕園”項目是讓學生親近自然,走進生活。但在實施過程中我們并沒有讓學生“參觀式”的走馬觀花,或“簡單式”的講解介紹,而是采取了知識問答、游戲競猜等授課環節的互動,讓學生參與其中、沉浸其中,明確了自身信息的殘缺,產生獲取信息意愿。又如:無線電測向項目中,課程引入就以“馬航失聯”事故中“黑匣子”的尋找以及“92.9”南通廣播電臺作為引言,讓學生總結到“頻率—信號—定位”的信息,學生很自然地了解測向的原理。
二、創設情境,讓整合信息與個性品質形成共鳴
空洞的說教、啰唆的囑咐是老師與學生、家長與子女間形成“溝壑”的一個因素。而綜合實踐課程就是將一個簡單的道理、一個做人的準則都可能落實在課程實施的主題中,讓學生親自在活動體驗中獲取到,避免了那種說教式的囑咐,效果肯定不言而喻了。所以明確課堂主題后,創設活動情境有助于學生接受正確的理念信息,更有可能是今后出現狀況的一種預演,對學生的成長和對問題的預處理有較好的效果。如,“記住爸媽的生日”、“幫父母洗一次腳”等家庭作業的布置的意圖,學生明了,但他們可能會嬉笑的完成或扯謊式的應付?!懊と诉^橋”項目是創設一個盲人與啞巴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共同渡過各種障礙一個活動情境,讓學生去感悟穿越障礙時彼此的不易。固然“信任”是本活動一個亮點,但在授課老師的指引下將活動主題落實在感恩環節,讓學生感到———我們要感謝生我養我,含辛茹苦將我撫養成人的父母;我們要感謝授予我知識,教育我做人,激勵我奮發學習的老師;我們要感謝共同面對生活風雨的朋友。每次課程的實施都觸動了學生靈魂,感悟后學生哭聲連綿不斷,效果喜人。再如,“平衡木”項目,創設的情境就是:你和你的團隊在1分鐘內利用一根木頭從洪水中逃離……拋出的信息是:“一哄而上”能否解決問題?武漢游輪沉船事故你知道多少?上海高樓失火所引起的踐踏事故的原因?讓學生活動中逐一整合信息,讓學生在意識到:在一些危難時候一定聽從指揮,一定要有自我犧牲的精神等等。
三、分享見解,有效地運用所獲信息
分享是課程活動后學生對自己的所獲來與他人共享,是一種信息的交流,是一種智慧的碰撞,體現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功效。不同的觀點、不同的收獲,結合自身的實際感悟進行了完善,這是對信息的后續處理,有助于學生的發展?!懊詫m”是學生喜愛的一個項目,學生活動后的體會有很多。如:不畏艱難險阻,具有勇往直前的決心;學習上遇到困難可以換個角度思考;人生中遇到困惑,一定要想開等等。學生分享他們的活動所得,可以讓學生真正了解“走正確的路,做正確的事比什么都重要”的含義。再如,學生的團隊組建,本身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增強凝聚力的,但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的因素,往往達不到應有的效果。我們先用“盡情節拍”的小游戲進行引入,只要求做到全隊一個行動、一種聲音,讓學生間展開競賽,最后點評,所用信息如下:是否對團隊有強烈的歸屬感和一體感;遠離個人英雄主義;沒有完美的個人,只有完美的團隊等等。學生了解所用信息后,再進行團隊組建,效果明顯不同。
篇2
【關鍵詞】核心素養;課程基地;學習環境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32-0032-04
【作者簡介】佟檸,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江蘇無錫,214174)教師發展處主任,高級教師。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征求意見稿)》的出爐,使“核心素養”成為基礎教育的年度“熱詞”。籍由對我國界定的“核心素養”的廣泛深入討論,世界教育改革的時展潮流被關注,中華傳統文化的當代教育意義也被再度挖掘,對“未來人才形象”和“新時代學習”的科學描繪,更讓我國實施30年的素質教育有了一條明確路徑,尤為重要的是,由此催生并凝聚出了一股課程改革“熱望”,那就是如何讓“核心素養”在學校落地、生發,并推動我國學校課程發展進入新階段。
當然,任何一個教育改革“構念”的落地與成長都要有一片適合的“土壤”。江蘇省教育廳自2011年開始實施的省普通高中課程基地建設項目,為“核心素養”的培育提供了激發活力的政策空間。作為百年名校的江蘇省錫山高中,有著數十年“努力讓國家課程方案成為學校一級生動實踐”的課程改革價值追求和實踐經驗。近年來,錫山高中課程體系整體構建的總設計師――唐江澎校長帶領團隊,以省課程基地為助力,時刻關注“核心素養”的培育,努力創造基于核心素養的學校課程發展新樣態。
但是,毋庸置疑,鑒于“核心素養”的“新鮮出爐”以及支持核心素養的“學科素養”還沒有正式出臺,構建基于“核心素養”的學校課程體系注定會是一個持續探索的艱辛路程,好在這個探索之路的開端有省課程基地這一重要的支持,因此,無論對于錫山高中,還是省內已經擁有或即將申報課程基地的學校來說,如何讓省課程基地助力基于核心素養的學校課程體系構建都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一、“核心素養”的內涵與實踐邏輯
1.“核心素養”的內涵。
“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北京師范大學林崇德教授帶領研究團隊首度界定的“核心素養”(keycompetencies)概念。
鐘啟泉教授認為,從課程發展的角度看,核心素養勾勒了新時代新型人才的樣貌,是學校課程的DNA,直接影響著學校教育的方向、內容與方法?;诤诵乃仞B的課程發展需要更明晰的概念框架,我國“核心素養”及其形成的概念框架獲取可以設想為四層構成的同心圓結構:以價值形成(含信仰、責任、誠實、協作等價值觀)為核心層,其外是以關鍵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反省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為內層,再外以學習領域(如語言學科群、數理學科群、人文科學、藝術和跨學科領域)為中層,最外以支持系統(體制內外的政策性、技術性支持系統)為外層。
崔允t教授認為,作為課程與評價概念的核心素養,是“從學習結果界定未來人才形象”的類概念,是教育目的和學習結果的重要中介,只有將核心素養建立成從教育目的到學科目標再到教學目標的目標金字塔或目標樹才能實現其意義。
2.“核心素養”的實踐邏輯與現實困境。
作為既是目的又是證據的“核心素養”是學校課程的靈魂,發揮著凝聚利益各方協同實現育人目標的作用。當前,基于學生核心素養,凝練學科核心素養,以核心素養為綱,選擇、構建課程內容,以此落實核心素養是當下得到認同的課程邏輯。但是,這一以學科實踐為主線的課程邏輯如操作不當則會帶來不可避免的風險,比如,雖然“學科素養”是支撐“核心素養”實現的“構件”,但是,在長期分科教學的“學科教學”本位情況下,核心素養怎樣真正得到學科課程的合力滋養?如果學習方式與評價方式不轉變,那么學科課程是不是有足夠的效能來支持“核心素養”培育?正如華東師范大學柯政教授所指出的,普通高中課程及其實施方式不足以支撐“核心素養”的形成。
由此可見,只有從整體上構建基于核心素養的學校課程體系,才能讓“核心素養”在學校層面落地,具體而言,就是將核心素養融入學校教育哲學,以學校教育哲學來統攝學校課程,緊緊圍繞“人”來構建課程體系;樹立大教育觀,從“學科教學”向“學科教育”轉向,明晰作為“人”的“核心素養”是什么,學科學習能夠為學生核心素養的獲得提供什么“養料”,并形成逐級目標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去;建立大課程觀,從“學科課程”向“素養課程”轉向,凝練學科本質素養,打破課程僵化邊界,變革學習方式和評價方式,實施“素養為本”學習,共同服務于“核心素養”的形成。
從“核心素養”的內涵框架和實踐邏輯看,基于核心素養的學校課程在實踐層面上都必須具備整體性,不能僅僅靠某個局部的突破來實現,但是,在具體操作的過程中,學校層面又確實難以一下子實現整體變革,往往需要借助某個著力點、突破口或學習領域來率先以“核心素養”凝聚各方力量,推動整體變革,而省課程基地建設就能夠發揮這樣的效能,成為學校探索“核心素養”培育的“試驗田”或“特區”。
二、“核心素養”培育視角下的課程基地內涵及其功能
課程基地是江蘇省基礎教育改革的原創。江蘇省教育廳基教處馬斌處長提出,“課程基地是以創設新型學習環境為特征,以改進課程實施方式為重點,以增強實踐認知和學習能力為主線,以提高綜合素質為目標,通過師生做中學、學中做方式,鞏固、演示、驗證、探究和拓展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發掘潛能特長的綜合性教學平臺。”
從“核心素養”培育的視角來審視課程基地的內涵及其作用,我們不難發現,課程基地從“有形”和“無形”兩個方面構成了“核心素養”培育的重要支持系統。
首先,課程基地的“有形”“規定動作”,為“核心素養”培育奠定了規約基礎。課程基地以“人”為本的價值追求與“核心素養”相一致;提出的學習環境創新為有助于核心素養培育的學習方式變革提供了有力支持;倡導的學科教學,既支持單學科挖掘學科本質之美,聚焦學科關鍵能力來培育學科素養,也支持學科邊界的軟化和學科之間的融通,形成“學科群”或“跨學科”勾連的綜合課程。
其次,課程基地的“無形”“發展空間”,為培育“核心素養”提供了創造留白。課程基地鼓勵學?;谧陨戆l展特色和優勢,充分調動各方課程資源,發揮課程開發的創造力和活力,不拘一格創新課程樣態,給學校以自主開發課程的權力空間和物力支持,大大激發了學校課程領導活力。
三、以課程基地為助力構建基于核心素養的學校課程體系
錫山高中已經建成和獲批在建的課程基地共有五個,分別是人文課程基地、“想像?創造”課程基地、“云學習”課程基地、巔峰體育課程基地和胡雨人自然科學實驗課程基地。在基地建設中,錫山高中始終以核心素養培育為統攝,從學校教育哲學、課程體系建構、課程領導制度、學習方式轉變、倡導真實評價、教師專業發展等方面入手,發揮課程基地優勢,從整體上建立基于核心素養的學校課程體系。
1.凝練學校教育哲學,清晰描述核心素養,構建基于核心素養的目標層級體系,逐步落實在課程基地建設的每一個細節,使之反哺核心素養培育。
建立基于核心素養的學校課程,需要進行專業化的思考,那就是清晰描述素養,構建核心素養層級體系,為后續的課程設計與評價展開提供概念框架。如果用一句形象的話來概括上述表述,那就是唐江澎校長一直秉承的“讓教育的終極價值光芒照亮每一個教育細節!”
結合學校在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健全人格,發展個性”教育主旨和十大訓育標準,吸納當前“核心素養”的內涵,唐江澎校長提出了“生命旺盛、精神高貴、智慧卓越、情感豐滿”16字的學校人才培養規格,這一育人目標以“人的成全”為旨歸,讓學校教育共同體的每一個成員都能清楚自己可以做什么或不可以做什么,并理解自己的努力對于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意義。
例如,在錫山高中語文學科組看來,“智慧卓越”的人應該具備“良好的閱讀能力和終身閱讀習慣”這一重要素養,為此,語文組把“培養終身閱讀者”作為“學科宣言”,并以此為價值統攝,開設閱讀課程,組織讀書活動,制訂了“三年不低于600萬字閱讀量”的學科質量標準,也以此作為語文課程基地建設的指導思想:一期建設中,把圖書館搬進了離學生最近的地方,在每個教室建立小書房,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入書房閱讀,為了方便學生利用閑暇零碎時間閱讀,在圖書館底樓大廳建設淺閱讀區,學生只要踏入圖書館不用履行節約手續,就可以隨手翻閱期刊、報紙和書籍等,新華書店也辦進了校園,在閱讀空間開闊的書店里,學生可以只讀不買;二期建設中,建造了國學館和西學館,讓學生能沉下心來,在具有東西方不同風格的典雅環境中,與古今中外的經典名著為伴,含英咀華,品味經典對于人精神成長和智慧啟迪的重要作用。
這樣一來,核心素養成為課程基地建設的指導,因此而建的基地環境也有力支撐了核心素養落地,使核心素養在學校中可以被理解、被傳播,能落地、能實現。
2.兼顧核心素養和學科核心素養,發揮課程基地所具有的綜合性平臺作用,建立學科課程和綜合課程各有分擔又合力支持的全新課程結構體系。
學校層面上的“核心素養”培育雖由學科素養分擔完成,但要兼顧好核心素養和學科素養的關系,打破學科本位,實現以“人”為本的課程結構體系。
借助課程基地所具有的綜合性平臺作用,在“想像?創造”課程基地建設中,打破課程邊界的藩籬,構建了涵蓋藝術、通用技術、信息技術等多個學科的綜合課程,其中,為培養“情感豐滿”的人,錫山高中提出“激情?美感?創意”的綜合藝術學科宣言,開設了校園微電影、合唱、服裝設計與表演等綜合藝術課程,這些融合性強的綜合課程為核心素養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藝術和技術相融合的微電影課程,就走出了因體驗而熱愛、因熱愛而逐漸把電影制作升華為自己未來職業發展方向的學生,如2016屆考取北京電影學院的夏成剛同學就是其中的典型。
3.滿足課程基地承載核心素養培育的建設需求,激發課程領導活力,完善課程領導制度體系。
“核心素養”培育和課程基地建設為學校課程領導力提出了新情境和新挑戰。如何把課程基地的豐富資源轉化為可被學生享有的高品質課程?如何應對課程門類復雜、師資來源多樣、學生“走班”管理、設施設備維護?這些都是課程基地管理的新問題。
例如,為培養“生命旺盛的人”,錫山高中以“每天鍛煉一小時”為追求,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習慣”的素養,建設了巔峰體育課程基地,為學生提供豐富可供選擇的體育課程,而學校也面臨著新建成體育場館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財力進行管理維護、要開設課程缺少體育師資和專業教練、全體學生在體育場館選課走班需要管理制度的支撐等問題。為此,唐江澎校長富有創造性地提出了資源換課程的思路,以租賃方式用場館換取課程以及場館管理維護所需要而學校自身無法支持的巨大成本,為學生提供了游泳、擊劍、瑜伽、跆拳道等豐富和優質的課程,保障了基地的正常運行。在原有的課程領導制度框架上,建立課程基地領導管理運行機制,設置專門負責機構進行課程基地的課程管理和設備設施管理等。
4.以課程基地為依托,創新學習環境,變革學習方式,實施“素養為本”學習。
“核心素養”是整合適應未來工作與生活需要調用的所有東西,并能夠在特定的具體情境中發揮和運用,因此“核心素養”代表著新時期的學習,有學者稱之為“素養為本”的學習,這種學習并與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情境相關聯,強調生活體驗、問題解決、實踐探究和協作互動。錫山高中一直以來倡導的體驗學習、實踐學習、探究學習就是素養為本的學習,而這些學習方式則需要學習環境的有力支持。
例如“想像?創造”課程基地的各類功能教室便于學生綜合利用工程技術、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開展實踐和探究,在2016澳門國際創新發明展上,學生們在“創客”課程中的“基于物聯網科技的遠程控制礦井專用救生車”等三個作品獲得金獎,評審專家認為:“學生從人文關懷角度出發,綜合應用物聯網技術、計算機編程、工程技術解決實際生活和生產中的問題,有很強的創造性和實用性?!?/p>
5.立足課程基地,建立專業社群,開拓以核心素養為價值追求的教師群體專業發展新路徑。
隨著“核心素養”培育的逐步深入,在課程基地中開設課程的教師們,已率先開展共同思考,那就是不同學科的教師如何打破傳統的學科觀和課程觀,怎樣開發課程,怎樣進行課堂教學以合力實現核心素養,因此,一些教師開始自發醞釀和成立專業社群。
“想像?創造”課程基地的學科教師、課程管理者、課程研究者和開發者,出于共同的專業愿景和專業興趣,成立的STEAM教師專業社群,他們從整體上把握學校課程,打破分科主義、消解碎片化的以知識點為中心的教學,合力研究如何形成STEAM課程群來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在胡雨人自然科學實驗基地的老師們,在課程基地申報之初就已經形成了具有實際意義的專業社群,他們共同研究新版課程標準,合力研究自然科學實驗帶給學生素養發展的價值,形成實驗室建設方案。
6.倡導表現性評價,逐步建立基于核心素養的評價體系。
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發展需要從聚焦于“學習即習得知識的量”的評價中轉向,真正關注學生的學習表現,開展與之對應的“真實性評價”,也就是表現性評價。
篇3
關鍵詞:體育;核心素養;培養
中圖分類號:G807.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5.015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推動了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實施,新型的體育課堂教學,必需要有新型的教學內容和要求。2015年10月,在清華附中舉辦的基礎教育高峰論壇上,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副司長申繼亮介紹,即將出臺新的高中課標中將強調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將新增核心素養以及基于核心素養制定出來的質量評價標準。申繼亮還談到,基于這樣的改革,我們就要要求所有的課程老師對學科價值、學科育人功能有很好的思考。同時,新時期的課程改革,也要求每個學科的教育教學除了發揮本學科獨特的育人功能之外,要高度重視跨學科之間的綜合育人功能。
1 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概念及特征
學科核心素養是我國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一個新的概念,是學生通過學科課程學習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養,是學生在課程學習和實踐活動中養成的具有該學科特征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品質和基本經驗的綜合。學科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在特定學科(或學習領域)的具體化,是學生學習一門學科(或特定學習領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關鍵成就,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是指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由運動認知能力、健身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是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整合,是以學生發展素養為核心價值追求。
運動認知能力是指學生對體育健身知識、運動技能和相關健康知識的獲得、轉化和評價的能力,伴隨著思維、理解和感悟等活動,是自主健身的先決條件。健身實踐能力是指學生為完成設定的體育鍛煉任務,聯系實際采取的有意參與、強化練習、比賽運用和持續健身的決策能力,伴隨著動機、態度及價值觀取向等活動,是自主健身的實現載體。社會適應能力是指學生在多變的健身環境中,表現出身體、心理和人際交往等方面的調試能力,他伴隨著調節、適應和控制等活動,是自主健身的呈現結果。
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是確定體育學科課程標準、體育學科知識體系、體育學科質量評價標準的依據和導向。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形成以結構化的學科知識與技能體系為重要基礎和載體。
2 培養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方法和途經
2.1 體育教師應注重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
體育教師是體育教學的組織者、實踐者,在體育教學活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教師,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為人師表,此外,體育教師需要定期參加各類培訓,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有效的體育教師,包括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的課堂組織能力和教學能力。常言道“腹有詩書氣自華”,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可直接表現為體育教師高水平的文化素養。我認為體育教師的專業素養應包括文化素養、心理素養、道德素養等,體育教師的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的高低,對學生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陶行知先生說過“在共同生活中,教師必須力求長進。好的學生在學問和修養上,每每歡喜和教師賽跑?!币虼梭w育教師要不斷完善自我,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要以身作則,在學生面前,才能起到榜樣和楷模的作用。
2.2 體育課堂教學重視德育滲透
在教學中,立德樹人,培養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強調體育教學與各類文化知識的整合性,是學生跨學科綜合能力、知識、能力和態度的綜合。小學體育教育滲透德育的方法多種多樣,體育教學也是實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如體育教師在游戲比賽中對學生進行團結的集體主義教育,使學生樹立關心他人,互幫互助的良好意識,學會與他人和睦相處,寬容他人的優秀品質;要培養學生遇到困難要敢于面對、要堅持不懈,吃苦耐勞的可貴精神;培養學生自信、果斷和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體育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好德育功能,要將德育教育始終貫穿于課堂教學,要有針對性地結合教材內容和教學活動進行德育教育,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德育教育。
2.3 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養成自主健身的習慣
體育老師以及學生家長都應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他們喜歡的體育活動,幫助他們重新樹立體育的目標是身體素質提高的理念,掌握自主鍛煉的科學方法。體育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觀念和端正體育態度,培養學生的自主鍛煉的能力,提高學生對體育的認識,使學生了解體育的價值。使學生了解人體身心健康和身體運動的科學知識,掌握科學鍛煉的正確方法,為終身體育打下基礎。
2.4 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體育教學中應關注學生能否適應當今與未來的發展,適應社會、終身學習、成功生活、個人發展的學科關鍵素養。體育素養發展的連續性和各個學段落實的階段性,體育教師要讓學生明確體育運動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體育教學如何調整學生的心理平衡,如何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體育教學目標與學生心理健康目標和諧統一,使學生身心能得到健康成長,增強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
3 培養體育核心素養的意義
3.1 打好身體基礎
回歸體育的本質功能,增強體質,順應時代的要求和社會的發展,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體育核心素養高的人群,固然可以終身體育,可以自主鍛煉和健身,使自身的身體保持健康的狀態。
3.2 提升全民的體育意識,增強體質健康水平
培養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可以使學生自主健身,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使學生掌握體育的基本知識、運動技能,掌握科學的鍛煉身體的方法,養成鍛煉的良好習慣,能夠提高自主鍛煉的能力,使學生的身體終身受益。提高他們的體育意識,增強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梢耘囵B學生自我鍛煉、自我評價的能力,有助于培養終身體育,具有長遠的意義。
3.3 塑造適應社會發展的綜合型人才
培養體育核心素養,可以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健康調節能力,現代的社會,各方面的壓力很大,若不具備良好的自我調節能力,會產生各種心理疾病,這就要求每一個個體都要具備健康的心理調節能力,增強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
4 總結與建議
綜上所述,體育學科核心素養這一概念并不“新”,在體育課程改革中加強對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培養是我們體育教育一直以來的目標和追求。新課標提出,培養學生自主鍛煉、終身體育的意識,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等內容,這些都是培養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直接體現。
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固然重要,但是,素質教育從來都不只是學校教育的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格言“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告訴我們教育要生活化,要從實踐中去教育。其實實施素質教育,每一個學校、每一個課堂、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都可以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在當今的社會大環境下,幫助學生培養其核心素養,讓他們在體育活動中能夠放松身心,勞逸結合,能夠很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基于體育核心素養的課程改革,一直在路上。
參考文獻:
[1] 張彥忠.淺議小學體育課與學生素質培養[J]. 新課程,2015.04.
[2] 周濟.學校體育是青少年體育的基礎和重點[J]. 中國學校體育,2007. 6.
[3] 劉軍.芻議小學體育課與學生素質的培養[J].讀與寫雜志,2010.10.
[4] 孫有平,張磊.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困境與思考[J]. 杭州師范學院學報,2006,11.
[5] 汪曉贊.學生――教師組織教學的核心[J].體育教學, 2009.
[6] 鄒德敏.提高體育教學有效性的思考與實踐[J].體育教學, 2009.
[7] 曲偉東.淺談小學體育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J].課程教育研究, 2015.
篇4
關鍵詞: 高中美術 美術核心素養 素養培育
2014年正式印發的《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了“核心素養”的概念,并指出了各學段的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了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此后,在教育部《學科核心素養的測試框架和命題》會議上,華東師大楊向東教授提出:“核心素養是指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不是看你學過什么,而是看你是否學到了在生活情境中運用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必然要在各學科的教學中實現,因此學科核心素養成為各學科教學研究的重點。
一、“基于核心素養的美術教學”的提出和意義
我們過去的教育歷程大體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是2000年課程改革前的“雙基”時期。第二時期是2000年到2015年的“三維”時期。第三時期是基于2014年由教育部推進《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修訂背景下,我國教育課程進入“核心素養”時期。
在美術教學層面,我們過去習慣于偏重“技”的層面展開教學,在此之后則需要進入“道”的層面,就是理解知識、運用智慧綜合性地發現一些問題,并用藝術的手段解決它們。因此,提出“基于核心素養的美術教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觀念的變革。這也體現了美術教學將更好地造福于學生、造福于國家。
二、高中美術學科的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是實現黨的教育方針與學科具體教學實踐過渡的中間層次。為此,教育部要求每個學科都要根據本學科獨特的教育功能提出各自的核心素養。
經過高中美術課程標準修訂組的深入討論和探究,美術學科提出了五大學科素養: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文化理解。我們不能孤立地看它本身,而首先應該把它看成是一種社會需求、一種人的成長需要。下面我結合自身實踐談談對美術核心素養培育的若干思考。
三、高中美術核心素養培育的實踐探索
1.在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
在教學模塊設置上,現使用的人美版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共九本,它們分別對應高中美術課程設立的九個模塊。美術教學課程的開設,其根本目的就是對學科素養的培育。而今按規定開足美術課,盡心上好美術課,就是在行動上堅守了基礎美術教育之陣地,貫徹了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普及性”、“針對性”和“全面性”的路線。
同時,每個模塊對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會有一些側重。比如鑒賞模塊,更側重對學生圖像識讀、文化理解、審美判斷三個核心素養的培育,繪畫模塊在美術表現、創意實踐這兩個核心素養的培育上更明顯。但這并不意味著模塊教學割裂了這五個核心素養的關系。因此,在教學設計時要針對模塊學習的特點來構建合理的模塊教學目標和教學體系,才能優化對模塊中單元課教學目標、教學環節等的設計。
在教學活動中,利用好各類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率。課堂不等同于教室,學習內容不局限于教材。在互聯網應用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可以合理搜集運用網絡教學資源,也可以運用好地方教學資源,為教學所用。豐富而適切的教學資源會大大提高學生學科素養養成的主動性,促成核心素養培育效益的最大化。
在教學評價中,圍繞學科核心素養,結合模塊特點,設置適切的評價機制與方式,使學生明晰對自我核心素養現狀與不足的認識,才能更好地發展自我,提升自我。
2.在課外美術特色活動中發展學生美術核心素養
高中美術教學不局限于課堂教學,亦不止于課堂教學。豐富多彩的課外美術特色活動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方面有著不容忽視的優勢。以學校美術類社團、研究性學習和校園文化藝術節等所涵蓋的所有美術特色活動為平臺,給予學生發揮自身學科核心素養及能力的機會。教師在學生活動的同時,實時關注、引領、指導并應給予學生活動成果的評價及鼓勵,讓學生能在活動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勇于探究、發現、解決乃至創新,從而獲得自身學科核心素養再培育。
3.在學科競賽活動中提高學生美術核心素養
學科競賽活動需要師生齊心地做好賽前、賽時、賽后三個階段的工作,這包含了指導與訓練、溝通與鼓勵、反思與總結等具體環節。教師需要結合自身學科核心素養制訂高效的競賽輔導方案及策略,形成適切學生的輔導風格。
每一次學科競賽都是對師生自身學科素養和學科核心素養的歷練。重要的并不在于競賽的結果,而是我們在競賽中收獲了由能力到心智的成長,收獲了核心素養。
綜上,高中美術教學在時間和空間范疇上有一定的延展性。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教育工作者不僅要重視課堂學科素養的培養,更要注重課堂內外對于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這樣才能使美術教育更均衡地發展,才能培養出未來社會需要的具備核心素養的人才。
參考文獻:
篇5
一、核心素養相關概述
1.核心素養的概念界定。
區別于一般素養,核心素養是對學生終身發展中需具備的能力的一種描述,強調學生在做到自主發展、創新實踐與合作參與的基礎上,兼備家國情懷、社會關愛等情操。若以價值取向為依據,核心素養強調學生在價值觀上與國家、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若以指標選取為依據,核心素養既包括學科基礎內容、終身發展素養,也能將當前社會發展動態展現出來。將核心素養與學校教育相關聯,核心素養對學科課程教學起到一定的指導、引領作用,可使學科育人價值凸顯出來,將教學升華到教育層面。 同時,核心素養融入教育領域中,要求以學科作為載體,利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核心素養得到培養。只有保證學科教學之筏發揮其承載作用,才可快速到達核心素養彼岸。另外,核心素養具體落實到教育領域中,要求教師做好教學觀念轉型工作,確保教學中能夠將學科教學轉化為學科教育,并認識核心素養的本質,通過相應的教學手段,將核心素養轉化為學生內在的知識與能力。因此,如何做好核心素養培養工作,對當前教學活動的開展提出較大的挑戰。
2.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
結合初中學生發展特征與思想品德學科知識,現行教育工作中學生需具備的素養集中表現為:第一,社會責任。指學生在對個人與自然、社會、集體、他人關系處理中,所表現出的情感特征,如合作擔當、生態意識、法治信仰、誠信友善等。第二,國家認同。該素養強調學生能夠理解、認同與遵從民族文化傳統、核心價值理念以及國家政治制度等,包括文化自信、政治認同以及國家意識等。第三,國際理解。主要指學生能夠認知多元文化、國際動態等,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內容中,包含較多相關的國際動態內容,學生可在學習中理解、尊重差異。第四,人文底蘊。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應在人文領域方面的技能與知識上不斷強化,樹立一定的人文情懷。第五,實踐創新。現代教育活動中,除對學生基礎知識和技能提出相應的要求外,更需在實踐操作能力方面不斷強化,能夠做到批判質疑、用于解決問題等。除此之外,核心素養內容中,也集中表現在科學精神、審美情趣、學習能力以及身心健康方面,應成為學生接受教育中需掌握的能力素養。
二、初中思想品德學科核心素養培養中的問題表現
1.知識講授內容比重過大。
核心素養的培養關鍵在于有相應的知識內容作為載體,并保證在知識講授中能夠將思想品德教育的特征表現出來。然而當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學重點仍集中在知識點掌握、考試分數等層面,整個教學活動完全采取記憶與訓練方式,學生品德認知難以形成。甚至部分教師在教育觀念中,將作業多、押題準作為榮耀,極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更無從談及提升思想教育質量。教師這種為教學而教學的意識,完全背離核心素養培養中的將教學轉化到教育層面的要求。
2.品德教育深度缺失。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包含較多的能夠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的內容,教師僅需在教學過程中做好引導,便可使學生各方面素養得到培養。然而部分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更傾向于照本宣科,注重知識理論的講解,忽視與學生成長實際、社會實際相結合,這種理論層面的道德規范很難內化為學生自身的品質。同時,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師講解知識時多表現在“講大道理”層面,即使穿插較多社會小常識,也多是文不對題,很難保證學生在思想品德上進一步升華。從初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看,他們正處于生理、心理不斷成熟的階段,此時學生若表現出個人情緒無法宣泄,將難以從學習、生活中獲得相應的情感體驗,很容易對學生終身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因此,現行思想品德教育深度缺失問題,成為制約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關鍵性因素。
3.思想品德教育實踐內容缺失。
核心素養培養中,實踐創新能力為主要內容,所以,教師在思想品德教學中要能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思想品德教育轉化為學生具體的道德行為。然而當前部分教師在教學中為節約課堂教學時間,很少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認為實踐活動的開展并不能滿足學生“考高分”的要求。以實踐創新素養中強調的熱愛勞動、問題解決等為例,一般學生對于這部分知識內容都能夠“長篇大論”。但這些道德規范盡管被學生深刻記憶,但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遵守這些規范的學生卻寥寥無幾,究其原因在于思想品德教育中忽視實踐教學內容。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實踐內容的缺失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帶來極多不利影響。綜合來看,無論品德教育深度問題,還是實踐內容缺失問題,其原因都在于現行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學理念過于陳舊且教學方法不合理,阻礙學生核心素養的進一步提高。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具體路徑
1.樹立核心素養培養的正確理念。
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應樹立核心素養培養的正確理念,這是解決以往教學中弊病的關鍵。教師需認識到,思想品德教學的本質并非以應付考試為主,而是通過教學活動的開展強化學生核心素養,將教學目標界定在“教育”層面,而非為教學而教學。同時,在核心素養培養觀念方面,教師應時刻注意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并非單純局限在知識學習、課堂表現等方面,應著眼于學生終身教育,真正做到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樣才可在實際教學活動中,不斷從教學內容中挖掘有利于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知識內容。
2.注重知識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的結合。
思想品德教育、知識教育二者有效結合,是解決當前思想品德教學中知識講授比重過大問題的關鍵。首先,需從教學內容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因素的挖掘。以“法律保護公民隱私”的教學內容為例,教師在講解相關法律知識、公民隱私權等內容的同時,可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在實際生活中做到尊重隱私、尊重法律,并努力將知識轉化為自覺維權行為,這樣學生在社會責任素養方面將會得到培養。其次,應注意在講授知識的同時完成品德教育,如教學“認識自我”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在向學生傳授“人的生命的獨特性”“生命為什么需要相互關愛”等知識時,可直接滲透具體的生活實例,這樣有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
3.思想品德教學方法的改善。
思想品德教學中,可應用的教學方法很多,若教師能夠有效運用這些方法,可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改善教學效果起到突出的作用。例如,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可考慮采取案例教學方式,直接將生動的案例帶入課堂活動中,如關于當前國際社會相關時事熱點,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可使學生對我國民族文化傳統、國家政治制度給予更多的認同,“國家認同”素養得以形成。同時,在分析國際動態與多元文化中,做到尊重不同民族差異,“國際理解”素養可在該過程中形成。另外,在教學活動中,也可考慮引入社會調查、參觀考察以及參加公益活動等方式。事實上,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活動的開展并不意味著一定要局限在課堂知識講授層面,可考慮在教學過程中實施引入實踐活動,確保學生在實踐創新素養上得到培養。以思想品德教學中“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內容為例,便可采取公益活動形式,由教師帶領學生參加社區勞動,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樹立人文關懷理念,“人文底蘊”素養的培養由此得以實現。需注意的是,由于思想品德教學學時有限,教學中過多引入實踐活動很可能導致難以完成教學計劃,此時便可考慮引入多媒體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形式將相應的案例展示出來,也可使學生在欣賞過程中提升自身綜合素養。
4.思想品德評價體系的構建。
篇6
如今,學生核心素養這個概念體系正在成為深化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方向。為適應現代教育改革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四川省攀枝花市東區(以下簡稱東區)聚焦核心素養,不斷實踐與探索,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一、聚焦核心素養,優化育人模式
提煉學科核心知識,促進育人模式變革。教師是課堂的實施者,新課堂教學改革向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根據各學科的特點,如何“因材(教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如何“因才(人才)施教”?東區教育局以核心知識、關鍵內容教與學的研究為突破口,加強對教材、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等的研究,編印了文化學科《核心知識與關鍵內容教與學》叢書,對文化學科的教材進行了重組、梳理,進一步提煉了學科核心知識,形成了可供借鑒的教學策略和研究方法,給教師實施課改提供了指導。
打造學科課型模式,落實學科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是學科壁壘的“溶化劑”,它依賴各個學科育人功能的發揮、學科本質特征的發掘。在區、校兩級模式的基礎上,東區將視線聚焦于立足學科價值,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的具體學科課型模式構建上,著力打造具有東區特點、學校特色、學科內涵的綠色課堂。各學校教研組結合學校模式,挖掘學科核心素養,把握學科課型教學本質,從原則、要素、操作流程等方面自主探索、構建具體的學科課型模式。目前,全區共推出學科課型模式40個,涵蓋小學、初中各門學科,推選出19個“2016年度東區學科模式構建示范教研組”。如“構建思路清晰,針對性強”的攀枝花市第二小學校教育集團龍珠學校的“小學數學‘圖形的認識’課型模式”“有理論、有思路、補短板、有創新、易操作”的市攀枝花市第二十中小學校的“初中語文‘讀、評、議、結’作文評講課課型模式”,等等。
二、聚焦核心素養,實施綠色德育
1.以拓展“學生綠色成長空間”為愿景,實施“家?;咏ㄔO工程”
現代教育不是一個孤立、封閉的過程,而是開放、現實、全方位的社會活動,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學生生活和成長的基本環境。為進一步集聚家校教育合力,東區啟動“家?;ピ仺身yこ獺保分學段編印《家教指導手冊》,邀請知名家教指導專家舉辦講座,組建“東區家教講師團”,提升家庭教育科學化水平。家長委員會、家長教育協會、家長志愿者、家長學校等一系列完善有序、推陳出新的工作機制,成為家長、社區參與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活動的常規,編織起了“三結合”育人綠色網絡。
2.以“全員育人”理念為導向,加強德育隊伍建設
班主任作為班級的組織者、領導者和教育者,更是德育工作的主力軍?!凹寄艽筚悺笔菛|區班主任多維展示、深層感悟的實訓舞臺。從2013年的班主任治班策略、班級活動方案撰寫、學生心理個案分析、班主任禮儀規范比評,到2014年的“情景再現”架設家校溝通橋梁;從2015年的“交換空間”班級文化環創大賽,到2016年的“溝通無極限”網絡媒介育人能力展示,東區班主任技能大賽一年一個主題,促進了班主任隊伍德育能力迅速提升。
3.以“綠色班級”創建為契機,推進“一班一品”的建設
東區以“綠色班級”創建為著力點,助推“一校一品”建設。要求校長對班級文化建設做好頂層設計,班主任圍繞“校品”建設打造班級文化,學校以課程化的方式推進“班品”創建等,上下互動、內引外聯,打造“班級學生人人有品,實踐體驗快樂成品”的“綠色班級”?!皣鴮W誦讀” “經典養德”“成長社團”等校園品牌如雨后春筍般在東區這片教育的沃土上生長,方興未艾。
4.以爭做“陽光少年”活動為重點,拓展德育活動內容
豐富的活動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催化劑。自2013年以來,東區就啟動了以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目標,涵蓋愛國主義教育、文明禮儀、藝術活動等德育內容的“爭做陽光少年”主題活動,努力營造起“讓每一個孩子都陽光燦爛”的良好氛圍。
5.以構建“綠色教育評價體系”為依托,加強評價育人導向
《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強發展性評價,發揮評價促進學生成長、教師發展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東區教育局大膽嘗試,積極探索評價改革,通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具有東區特色的“綠色教育評價”體系,即以教育質量“綠色”指標(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為關鍵指標,以促進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為目的,促進學校綠色生態發展的新的學校評價體系,該體系包含學生品德修養、身心發展、學習狀況、興趣特長、學業負擔五個指標。這種以“基礎性評價+發展性評價”的全新評價框架,樹立起了不以學業成績作為唯一指標的學校教育質量觀,推進了學校素質教育的發展。目前,東區教育局“實施‘綠色教育評價’,推進管辦評分離”的省級課題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6.以開發“多元校本課程”為載體,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是學校深化素質教育改革,調動學生發展積極性,促進學生協調發展、個性發展的有效途徑。東區教育局編印的《德育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建設指導綱要》明示,養成教育課程化、傳統教育課程化、成長指導課程化、實踐活動課程化、家庭教育課程化等,給“十三五”東區“綠色德育”指明了方向。攀枝花市第一小學校、攀枝花市第四小學校、攀枝花市第二十五中小學校教育集團作為課程研發試點率先展開,區屬各校相繼積極組建課程研發團隊、制訂課程研發方案、培訓課程實施師資,層層推進,將以思品課、班會課為代表的學科課程,以專項活動、節日活動為代表的活動課程,以校園文化、班級文化為內涵的隱性課程,整合、固化、序列化,建構起多元開放的德育課程體系。目前,區屬共計25所學校已編印了校本課程。
三、聚焦核心素養,強化隊伍建設
加強師德修養,提高師德水平。教師是立校之本,師德是教育之魂,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關鍵在教師。東區始終堅持建設教育、考核、獎懲相結合的師德評價機制,完善學生、家長和社會參與的師德監督機制;每半年開展一次師德師風自查、督查行動,建立師德失范行為責任追究機制;以《中小學職業道德規范》為依據,弘揚專業精神、敬業精神、創業精神,樹立質量意識、服務意識、合作意識、創新意識和競爭意識,開展“三心”“三愛”教育;結合“做人民滿意教師”主題活動,弘揚優秀師德風尚。
建立激勵機制,調動教師積極性。教師隊伍管理的核心是激發和調動廣大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出臺《關于加強教育人才隊伍建設的十條措施(試行)》,該措施明確了教師隊伍建設的目標、任務以及教育人才引進、教師培訓等措施,切實保障了教師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和職業地位。
搭建研訓平臺,提升教師專業素質。教師專業素養的高低決定著教育質量的高低,同時也是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東區通過選派領導干部和教師送外培訓,依托東區教師培訓中心,研訓結合,抓好區級、學區、學校三級培訓。2016年,|區教師送外培訓、校本培訓、學區培訓、學科教研、專項培訓共計11670余人次,先后開展了“新分教師崗前培訓”“青年教師教學實踐能力培訓”等培訓活動,促進了各層次教師的專業發展;舉辦東區第二屆課堂教學改革展示活動,以“教研員上觀摩課”“綠色課堂主題沙龍”和“教學副校長課堂展示、校長評課”等為載體,進一步引領教師加強教研教改。
四、聚焦核心素養,弘揚學術科研
篇7
【關鍵詞】高中生物 核心素養 生物教學
課程改革十數年之后,隨著國家相關文件的頒發,“核心素養”成為另一個重要的基本概念。高中生物教學在核心素養的觀照之下,對學生的培養也有了新的理解與追求。高中生物教學內容具有自然科學的一般性質,同時又具有顯著的生物學特征,在此學習過程中學生會形成什么樣的學科素養,值得每一個高中生物教師認真研究。
一、基于核心素養理解高中生物教學
核心素養的宏觀理解是這樣的,所謂核心素養,應時指學生在學習中應當形成的具有最基本作用的素養,核心素養是知識、能力及態度的綜合性體現。由這樣的闡述可以看出,核心素養與新課程改革提出的三維目標有相通的地方。因此理解核心素養,可以基于新課程改革的相關理念來進行。同時,核心素養本身又是一個極具引領意義的概念,其可以統領當前生物教學的主要內容與方向。
在核心素養的觀照之下,高中生物教學應當具有這樣的三點基本理解:
其一,高中生物學科的核心素養具有科學素養的重要意旨。生物學科的研究過程中,大量運用了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因而生物學科具有科學素養的意旨就是一種最基本的理解,這就意味著在教學中要向學生傳遞最基本的科學研究方法,如概念描述的精確途徑,實驗設計的科學方法運用,生物學科結論描述的簡潔準確等,這些既是科學素養的基本要求,也應當是生物學科素養的基本要求。
第二,以生物學科的核心素養引領教學是以生為本的重要體現。以生為本是一個宏觀理念,其在高中生物教學的基本落實,在于學科素養的引領。也就是說,當在課堂上關注核心素養并以之成為課堂教學的引領時,以生為本的理念才能真正落到實處。比如我們講“生態系統”,需要從生物與環境的依存關系及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種群的變化具有動態性等方面來進行,如果忽視了核心素養的引領,那本知識就可能是一個機械記憶的知識,反之就可能成為活的知識,學生在知識構建過程中就會充分具有主體地位,從而實現以生為本。
其三,高中生物學科的核心素養引領學生面向生命活動的本質。生物學科的特質就在于其是面向生命活動的,其是尋求生命本質的。這種規律的尋求需要核心素養來作為牽引,而在牽引的過程中核心素養又會得到提升,這是一個相得益彰的過程。
有了這樣的理論理解,那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學思路就會更加明晰。
二、基于核心素養實施高中生物教學
需要明確的是,高中生物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這樣的幾個基本組成部分:一是學生的生命與生物學觀;二是學生所表現出來的科學探究的興趣與能力;三是科學探究過程中的態度與價值觀;四是生物學研究中表現出來的實踐精神與行動能力。因此,具體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就要盡可能地以這四者為核心。
比如說對于生物學科的認識,顯然不能完全局限于當前的考試要求去實施教學,因櫓識導向的升學評價其實并不能體現生物學的全部本質。筆者以為,高中生物教學需要在學生原有基礎上,真正從面向生命活動的角度去實施教學,要讓學生真正認識到生物體活動過程中的生命的特質基礎是什么;構成生物的細胞又是怎樣完成生殖、發育、終結的;植物以及動物具有什么樣的生物結構,在它們的生命活動中是怎樣進行遺傳的,為什么又會發生變異;什么是生物的多樣性,歷史上對生物多樣性有過什么樣的觀點,當下最流行的觀點又是什么……這些問題的提出與討論,往往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圍繞生物本質形成認知。
因此,高中生物教學實踐與其說是具體的任務完成,不如說是核心素養指引下的知識拓展與能力形成,如果進入這樣的狀態,那高中生物課堂該是多么的優美!
三、基于核心素養反思高中生物教學
在研究生物學科的核心素養的時候,筆者發現高中生物教師的日常教學又多了一個反思的視角。通常情況下,反思生物教學的視角就是教學的有效性,而這種有效又是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來衡量的,這樣的反思不可避免地將學生以及教師自身的成長引入了一個相對狹隘的境地。在這種情況下,生物核心素養帶來的啟發是具有相當的積極意義的。比如說,傳統的生物知識結構是基于教材上的概念形成的,那是一個網絡結構,卻不一定是學生認知當中的真正有效的結構,相反如果以學科素養來引導,那就可以形成以進化思想、系統論為核心,以細胞、新陳代謝、穩態與調節、生態系統、生物進化、遺傳與變異為枝干的認知系統,這一系統不僅能夠包括原有的知識系統,同時還能夠將生物學科的主要內容較完整地呈現在學生的面前。
總之,生物學科的核心素養是當前高中生物教學最先進的理論,其應當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發揮引領性作用,以更好地保證學生知識的構建與教師自身的成長。
【參考文獻】
[1] 劉東杰. 高中生物學探究技能中核心素養的培養[J]. 生物學教學,2016,41(7).
篇8
一、“21世紀型能力”是什么
“21世紀型能力”框架由基礎力、思考力和實踐力“三力”構成?!叭Α标P聯程度很高,若用三個圓來分別表示這三種力的話,則是大圓套小圓,層層重疊,如下圖所示。
從圖中可以看出,“思考力”居于核心地位。思考力是指“每個人自主學習、自我判斷、形成自己的想法,與他人商討,比較并整合自己的想法,形成更好的見解,創造新的知識,進而發現下一個問題的能力”。思考力由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力,邏輯思維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元認知、學習適應力構成。
支撐“思考力”的是“基礎力”,它對促進思考力起到強大的支撐作用?;A力,即“通過熟練使用語言、數學、信息通信技術等來實現目標的技能”?;A力由聽說讀寫的語言技能、有效利用數學信息的數量技能、通過計算機有效運用信息的信息技能成。這三種技能與所有的學科、領域均有聯系,需要在全部的教育課程中有計劃地進行培養。
最外側是“實踐力”,它引導著“思考力”。實踐力是指“在日常生活、社會和環境中發現問題,并運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尋求對自己、社區和社會有價值的解決辦法,并將解決辦法通報社會,與他人共同協商討論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這種方式認識到他人和社會的重要性的能力”。實踐力涵蓋調整自主行動和自主選擇生活方式的生涯規劃能力,與他人進行有效溝通的能力,與他人共同參與構建社會的能力,還包括倫理道德意識和市民責任感等能力。
二、以新的課程編制原理統領核心素養定位
日教所課程編制項目組一致認為,基礎教育改革必須超越以教授讀、寫、算為內容的基礎性教育目標,應設立更高層次的教育目標。基于社會變化的特征和各國的實際發展情況,以及日本的教育政策變化動向,日本將核心素養定位為課程改革的基礎,將核心素養研究作為課程編制的基本原理。
鑒于現行課程結構與“21世紀型能力”框架之間存在的落差,日教所提出了與“三力”培養相適應的課程編制基本原理,并就課程編制原理達成以下三方面的共識:第一,為應對社會變化,把培養人共通的資質、能力作為教育課程編制的目標;第二,把思考力培養、人際關系形成技能具體化,構建相應的課程體系;第三,為培養人的資質、能力,作為支撐的教科書內容有必要適度加深。
在日本,支撐新的課程編制原理具體化的載體是《學習指導要領》。它是日本學校教育課程管理和課程實施的核心指導文件,是教科書編撰的重要法律依據,是各級各類學校教育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學習指導要領》包括從幼兒園到高中階段普通教育學校分學科、分學年的課程標準。根據社會發展需要,按照慣例,一般每隔十年,日本會進行一次《學習指導要領》的全面或部分修訂。
2016年,恰逢日本全面修訂《學習指導要領》,為了“21世紀型能力”的培育能真正落地,日教所對新修訂的中小學學習指導要領中所關涉的教育內容、學習指導方法、評價改善、課堂教學、學習活動以及教材開發等提出了以下七點建議:
1. 指導學習邏輯性的設問與課題;2. 引發學生思考的多樣性;3. 引發深度思考的對話活動的導入;4. 引發思考的教學材料的提供;5. 學習活動、教學工具等的組織方式方法的嵌入;6. 給予學生回顧所學、總結學習方法的機會;7. 在教室和學校中營造互相學習的文化。這些建議都已納入新修訂的《學習指導要領》中,最后通過具體的課程內容、評價方式、教學方法等內容落實。
三、以提升教師素養保障核心素養培育落地
日本政府深諳,要想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培育落地,首先要提升教師素養。近年來,日本提出實施教師培養、錄用與進修一體化的舉措,旨在全面提升教師素養,以滿足培育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需要。
提升教師素養,教師教育改革需要應對教師培養、教師錄用和教師進修制度變革的課題。在教師培養方面,在教師職前教育階段,培養未來教師,要保證最低限度的基礎與基本知識的學習,要保障對準教師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的訓練、指導能力的培養。在學習教職課程的同時,要為師范生提供充分的在學校進行教育教學實踐的機會。為保證教職課程質量,大學要對教職課程引入外部評價制度;要發揮各大學的特色與個性,要創新教師培養制度。相關大學要與教育委員會通力協作,促進教師教職課程質量提升,對教職課程要進行嚴格的成績評價。
在教師錄用方面,為甄選出肩負著培養知識豐富、視野廣闊、個性化發展人才任務的高素質教師,要不斷完善與改進教師錄用辦法,要實行多樣化的選拔教師方法。各教育委員會要全力支持實施新的教師錄用考試政策,確保校內教師教齡結構合理。
為應對教師進修所帶來的新課題,文部?。ㄏ喈斢谖覈逃浚┮?,國家、教育委員會、學校及其他組織機構,要給學校“松綁”,要做到事務精選、效率化。要把教師作為專業技術人員活用,要改革現行組織體制,強化與社會及地域的合作,以確保教師得到充分的進修機會。為確保教師參與進修的高效,要盡力滿足教師進修的需求,作為培訓主體的國家、都道府縣、市町村、學校和大學,要進行通力合作。
針對法律規定的初任教師研修、10年經驗教師研修,文部省要求各教育委員會要對各地實施的狀況、對所管轄的學校情況進行整體把握,對相關制度進行修訂與改進。
面對培育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這一新的教育課題,文部省提出要開發與普及新的教師進修項目,要做到研修指導一體化;要充實教育中心和學校內部研修體制,特別是校內研修體制,要形成校內外相互補充的研修體制;對教師繼續教育學習,要進行適切的評價,要構建起促進教師實踐能力提升的相關制度。
四、以跨學科綜合學習推進核心素養培育落地
近幾年,筆者曾經留學的日本上越教育大學附屬中學(以下簡稱“上越教育大學附中”),在以跨學科綜合學習培育學生核心素養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實踐與探索,成為全日本中小學推進學生核心素養培育落地的一個剪影。
為全面培養與提升學生的“三力”,上越教育大學附中打破學科間的壁壘,以“綜合專題研討”“櫻城課堂討論會”等形式,分階段分步驟,跨越學科界限,研究開發了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自發性的綜合學習與自由選擇學習的課題。開展“綜合學習”活動,該校全體師生共同參與,伴隨著體驗學習和問題解決的學習。其過程與環節大體包含:研究課題的選定、制訂研究計劃、進行問卷調查或實地采訪、資料整理、數據處理、形成研究報告、發表或展示研究成果、把研究成果編輯成小冊子。
綜合學習活動的開展,開始時主要是利用閑暇時間進行,隨著綜合學習進程的不斷深入與發展,后來學校利用專門時間開展綜合學習。綜合學習活動形式和研討內容的變化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綜合專題研討”的課題只局限于國際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習慣、國家之間的交流、對國際社會所做出的貢獻等)、環境(垃圾問題、水質污染、綠化問題等)、社會福利(老齡化社會、殘疾人問題、保持健康等)三個領域,學生只能從以上三個領域中選取研究課題。
第二階段,“綜合專題研討”開始把探究活動滲透到各學科的教學中。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研究的方向和內容,選擇指導教師,在教師的指導下自由設定主題開展研究。這一階段的綜合學習基本上是以個人研究的形式開展的,但也認可小組研究的形式。學生們所選取的課題都是學科學習的延伸與拓展,如國語科的“方言的誕生”“日語來自何處”,美術科的某一畫家繪畫作品的臨摹等。學生研討的結果會以學習成果報告會的形式進行發表與展示,并舉行中期報告會。
為了使學生了解其他同學的研究情況,上越教育大學附中還新設網絡部,把學生研究課題的過程與成果制成網頁,讓學生相互了解彼此研究的課題,擴大學生的視野。
此后,綜合學習進入了第三個階段,開展跨學科的探究活動。研究課題主要來源于學生的問題意識與他們對現實社會問題的觀察與思考,尤其是結合他們學習和生活的區域所面臨的熱點與難點問題引發的思考。學校除了邀請校內教師參與指導外,還邀請當地與學生研究領域有關的人士進行指導。每學年,每個年級都從多個主題中選取不同的研究主題,各個年級圍繞大的主題自主選擇開展不同的研究活動,各學科圍繞主題把相關內容分解到各學科(與《學習指導要領》中規定的探究內容相關或吻合)教學時間內開展活動。以《未來都市》綜合研討主題為例,國語等六個學科共計劃用19個課時開展此綜合研討,國語科拿出1課時,要求學生寫體驗老年人生活后的感想文章;社會科拿出3課時,進行關于年金制度、健康制度的學習研討,等等。
篇9
核心素養是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培育核心素養需要在教育理念、課程設置、教學組織、教學方式、評價策略等諸多方面進行改革,其中,最為基礎、最為根本的要素則是課程建設。
外國語學校的辦學理念與辦學傳統決定我們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培養高素質、國際化人才。外國語學校的辦學歷史告訴我們,真正優秀的高素質、國際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必然是具有和諧身心的健康人,具有高尚品質的文明人,具有厚博知識的現代人,具有國際視野的中國人;真正的國際化人才必然具有素養,即身心素養、藝術素養、品格素養、人文素養、科學素養、創造素養、國際素養、本土素養。
自然,外國語學校的育人目標要求必須構建與之相適應的學校課程體系。2014年,重慶外國語學?!捌胀ǜ咧姓n程體系構建與教學方式改革項目”被重慶市教委評定為重慶市教育綜合改革基礎教育重點項目。通過一年多的研究與實驗,我們系統地梳理和總結過去50多年學校課程建設的主要經驗和基本思路,以國家課程校本化、地方課程特色化、校本課程專題化、社團活動課程化為基本策略;以組織建設、師資培訓、課程建設、課程管理評價、經費保障、網絡建設為重要抓手;以課程整合、課型重建、課程分級、首席教師制、精品課程建設、社團活動課程化、一生一課表、綜合素質評價為基本創新點;以綜合分層教學、學科分層走班、學科模塊走班、學科興趣走班、社團興趣走班為基本教學組織形式;擬定《重慶外國語學校高中“融智+”課程體系》《普通高中課程體系構建與教學方式改革項目工作方案》《重慶外國語學校高中課程建設工作方案》《重慶外國語學校高中課程實施與管理工作方案》等重要文件,初步形成了具有外國語學校特色、培養“核心素養+個性特長”的多樣化高素質人才的學校課程體系。
我們將重慶外國語學校課程體系命名為“融智+”課程體系?!叭谥恰敝叭凇奔慈趨R、融合、融通; “智”即智力、智能、智慧。 必修課程、必選課程之外,還有自選課程和自修課程;學科類課程之外,還有社團課程和綜合實踐課程;顯性課程之外,還有隱性課程。其中的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必修課程、必選課程、學科類課程、顯性課程主要是針對“核心素養”而開設的,是為“融智課程”;個性化課程、自選課程、自修課程、社團課程、綜合實踐課程、各類社會實踐活動課程、四大文化節(外語節、體藝節、科技節、讀書節)以及各類隱性課程等則主要是針對“個性特長”而開設的,是為“+課程”。
為了便于理解與記憶,我們將重慶外國語學校課程體系編碼為“14882064300”。其中的“1”是以“為培養高素質、國際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奠基”為核心理念;“4”是以“培養具有和諧身心的健康人,具有高尚品質的文明人,具有厚博知識的現代人,具有國際視野的中國人”為育人目標;第一個“8”是以“身心素養、藝術素養、品格素養、人文素養、科學素養、創造素養、國際素養、本土素養”等素養為核心素養;第二個“8”是將所有高中課程整合為體育與健康、藝術、人文與社會、語言與文學、數學與科學、技術與綜合實踐、外國文化、中國文化等領域;“20”是整個高中課程包括體育與健康、心理、音樂、美術、政治、歷史、地理、語文、外語(含英語、俄語、德語、法語、日語、西班牙語等)、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通用技術、信息技術、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社團、外國文化、中國文化等20門學科;“64”指20門學科的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與個性化課程課程所構成的64個課程序列;“300”指8大課程領域20門學科64個課程序列所包括的300個以上的課程模塊或專題。
課程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師資建設是至關重要的關鍵性的要素。這樣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程,需要多少老師來教?需要什么樣的老師來教?這是每一所學校必須面臨的而且必須解決好的難題,因為這直接決定課程改革的成敗,直接決定學生的未來和學校的命運。
篇10
建立教師的專業認同是基礎
教師專業認同是指教師思想、行為和態度上理解、接受教師這份工作,并樹立專業理想,形成專業信念和專業情操。教師核心素養中的信念素養的形成就是在專業認同中完成的。認同教師職業的價值,立志終生從教,能夠在與學生互動中感受到職業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愿意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遵守教師職業道德等都是專業認同的具體表現。
我們依據教師成長階段設計培訓課程,逐步幫助教師建立專業認同。適應期是專業認同的關鍵期,我們設計了以“從學生到教師”“教師的關鍵品格是什么”“我是豐臺教育的一員”“我要成為怎樣的教師”為主題的學習活動,圍繞新教師的身份轉換、師德、歸屬感、職業生涯規劃四個核心問題,采取專家引導、小組討論、展示交流、團隊拓展等方式開展培訓,引導新教師走好專業發展的第一步。成長期的教師最需要的是與同行的切磋和歷練,豐臺區有針對成長期教師的“師慧杯”等比賽。成熟期教師最需要的是跨越學科甚至學段的邊界,在更寬廣的領域形成專業學習圈,我們設計了“春雨計劃”,針對區級骨干教師,依托六個師范大學作為培訓基地,開展短期脫產培訓。
養成教師的專業反思是關鍵
教師核心素養中的專業素養除了依靠在院校學習中打下基礎以外,還要在反思中不斷豐富、深化和發展。從教師專業反思的內涵分析,專業反思的起點是教師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參照點是優秀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和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作為教師研修機構,我們要做的就是為教師提供這樣的反思參照點。
在實踐層面,豐臺區區級以上骨干教師錄制了2000多節教學課例,搭建了豐臺區骨干教師課例在線平臺,為年輕教師的專業反思提供支持;市級以上骨干教師針對校級以上骨干教師的“導師帶教”項目、退休名優教師的“銀齡計劃”為不同層次教師提供了與高手切磋的專業反思機會;與北師大合作的“春風計劃”是針對市級以上骨干教師的訪學項目,由北師大的導師直接指導學員的教學理論和實踐;“春暉計劃”將建設30個特級教師工作站,招募市區級骨干教師和優秀青年教師形成研究共同體,將特級教師的教育教學思想、研究成果進一步提升、梳理、推廣,發揮他們在促進學科教師、區域教師專業反思方面的作用。
在理論層面,與北京教育學院合作的“豐臺區中小學課程領導力整體提升”項目,旨在從課程理論的角度引導教師關注課程育人,提升課程意識和整體把握課程的能力;與北師大合作的“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改進”項目,從教學的角度為教師們帶來關于中國學生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等最新的理論研究成果,促進教師在此框架內的專業反思。
教師專業反思實際上還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而不斷發展。除了傳統的學科課程以外,當前的課程改革還要求增加學生主動提出的、來自社會和生活實際的、基于真實問題解決的跨學科學習活動,以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社會生活、自主發現問題、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水平。豐臺區在這個領域已經有了一定的實踐基礎,在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上也初步形成一些經驗,但仍需提升理論學習和實踐反思,以提高實施水平。
形成教師的專業自覺是目標
教專業自覺是指教師對專業工作的目標、領域、策略和效果評估有清晰的認知,并能主動認同教師工作的價值,積極投身于教師工作,并不斷地調試與改進,科學而理性地解決教師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通過反思持續地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專業認同―專業反思―專業自覺”也是一個循序漸進、動態調整、逐步發展的過程,教師核心素養中的創新素養也只有在專業自覺的狀態下才有可能實現。
群體性研究有利于幫助教師形成專業自覺。除了常見的學校備課組、教研組的校本研修之外,豐臺區建設集群教師發展中心,構建跨校、跨學科、跨學段的教師學習共同體;建設特級教師工作站,構建以學科課程教學為主要研究范圍的,跨校、跨學段的研究共同體;建設更多依托具體研究項目的共同體。
- 上一篇:電網安全概念股
- 下一篇:小學音樂教育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