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踐研究性學習報告范文

時間:2023-11-22 18:01: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綜合實踐研究性學習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綜合實踐研究性學習報告

篇1

 

一、綜合實踐課程領域建設的依據

 

綜合實踐課程是基礎教育教學的必修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規定: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及勞動與技術教育。

 

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學校是綜合實踐課程開發的主體。綜合實踐活動是由國家設置,地方和學校根據實際開發的課程領域。因此,國家沒有具體的綜合實踐課程教材,只是對綜合實踐課程做出了綱領性的指導,地方和學校要根據《綱要》所設定的基本框架和原則進行規劃和開發具有學校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具體內容和活動方案。

 

二、綜合實踐課程領域規劃

 

根據本校多元化校本課程開發的整體規劃,依據《綱要》的基本要求,“綜合實踐課程”被確定為多元化校本課程體系“四大課程領域”之一。結合當地社區資源與社會實際,以及本校基礎與特色,在《綱要》原則規定的內容的基礎上進行了因地、因時、因校的調整與擴展,開發與創新,擬將綜合實踐課程具體劃分為: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實踐,勞動與技能,傳統與信息等四門特色課程。

 

“研究性學習”作為特色課程之一,成為本校多元化校本課程體系構建的重要內容。研究性學習作為一門課程并非狹義的某一門學科,更多的是強調它對學生學習方式的構建和對學生人格的培養作用,要體現它的綜合性教育因素。

 

為此,本校以數學學科作為“研究性學習”特色課程開發的主體科目,以數學教研組為開發團隊實施開發研究,并申報立項有何祥齊老師主持的省級科研課題《高中數學教學與研究性學習整合的研究》,為研究性學習特色課程的建設形成探究有效的途徑和方法。

 

三、“研究性學習”的課程內涵

 

1.研究性學習不是教學層面的一種教學活動方式,而是課程層面的一種具有獨立形態的課程。從課程論視域看,課程涵蓋課程設計、課程開發、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四大范疇,研究性學習作為課程也不例外,因此,課程屬性是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首要而基本的屬性。

 

當前,在我國基礎性教育階段的學校課程體系中,還沒有將“研究性學習”上升為專設的國家課程,而是散見于各學科教學之中,因而在實際學校課程管理中仍然處于一種可有可無、有形無實的境地。無疑,這就成為校本課程開發的要務之一。

 

2.“研究性學習”特色課程是綜合實踐領域課程的基礎,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根本保障。研究性學習全面倡導探究式學習方式,而所有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實施過程之中都必須始終貫穿這一學習方式。

 

其次,“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信息技術教育”、“勞動與技術教育”的課程內容都可以成為“研究性學習”探究的基本內容。所以,其他領域課程的實施離不開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也脫離不了其他領域課程而獨立存在。

 

四、“研究性學習”特色課程開發實踐

 

如何將“研究性學習”建構成一門真正的課程,而不再是隨意被擱置的,甚至被認為是影響升學率的形式化教學。以數學教學為目標科目,結合課題研究,得出以下實踐結論。

 

1.研究性學習與高中數學是既有交集又相互獨立的兩種不同的課程形式,并非包含關系。首先,研究性學習并不是數學教學的一種方法,而應該是在研究性學習課程中實施數學教學,獲取數學知識。

 

其次,對于數學知識學習僅僅是研究性學習課程所需要涉及的部分內容,研究性學習的課程內容涵蓋自然學科、人文學科、社會學科諸多方面,并不以某一特定的知識為課程內容。

 

2.數學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應該由學校統一規劃在研究性學習課程中,讓各學科研究性學習形成“綜合實踐領域課程”這一整體。本校在每學期開始由各學科確定研究性學習課題,報學校教研室,由教研室根據學校研究性學習課程計劃統一安排時間、課時、教師、教學場所等,形成學校統一的研究性學習課程表,從而使研究性學習在學校課程體系中成為一門能夠獨立實施的課程。

 

3.研究性學習課程的教學必須嚴格實施程序,凸顯課程特色,實現學生的個性發展。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實施必須按照以下三個程序進行:第一,準備階段。選題、分組、進行小組分工、設計研究方案,即撰寫開題報告。第二,執行階段。通過資料收集、訪談、實驗、觀測等獲取研究資料。

 

第三,總結階段。整理資料、分析結果、撰寫研究報告。研究性學習課程必須凸顯學生對“知識的自主建構”這一課程的特色。

 

讓學生親歷知識產生與形成的過程;使學生學會獨立思維與創造;強化對“知識”發現、“方法”習得與“態度”形成的有機結合與高度統一。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而不是成果,關注學生個性的完善與發展而不是知識的簡單積累。

 

總之,研究性學習課程在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仍處于一種被邊緣化的境地,要使其真正成為一門強化素質教育,能為學生個性發展保駕護航的課程,還需從更多方面努力,更需要一線教師全力踐行。

篇2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設置研究性學習,其目的在于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顯而易見,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色,特別是教師如何適應研究性學習的要求,將影響研究性學習的實施和收效。

首先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要走出對研究性學的認識誤區,不少教師認為,中學屬于基礎教育階段,是學生打基礎的最佳時期,其主要任務是學好各門文化課,搞研究性學習應放在課外,不應作為必修課;搞研究性學習,農村中這的教學條件還不足、執行有困難,很難搞出名堂來;搞研究性學習會影響學生的學習

成績,降低升學率……顯然,這是受應試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所產生的顧慮,教師應加強對研究性學習的目的、意義和實施方法的認識,消除上述顧慮,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學會了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把知識應用于社會實踐,這不僅使學生看到了學習文化知識的重要價值,提高學習積極性,還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要充分認識研究性學習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和重要意義。要改變自己的角色,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習與教師一樣能通過互聯網,各種媒體等多種途徑獲取信息,教師已不再是知識的壟斷者,而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建立平等、民主、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

其次要注意自身科研素質的提高。研究性學習是一門全新的課程,研究性學習的開放性、探索性和實踐性等特點,對習慣于純學科課程教學的廣大教師來說,是一次嚴峻的考驗,教師必須加強學習,要重視自身科研素質的提高。要學習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具體方法,懂得如何做課題,研究性學習中課題實施的一般過程是:選題立題─成立小組、制訂方案─課題實施─課題結題─成果展示。選題可以從下列幾個方面著手:(1)從學科學習的疑難中找課題,如“濃硫酸氧化性的實驗研究”、“水中含氧量的測定”;(2)從學生身邊找課題,如“對人體無害的修正液”、“空調滴水問題的解決”;(3)從各種媒體上找課題,如“長江三角洲7000年來岸線演變和未來預測”等。成立小組、制訂方案,主要是選聘好指導教師,確定課題組長、寫好課題開題報告,開課報告應包括課題背景、研究的目的意義、人員分工、研究步驟、所需條件、成果表示形式等。課題實施主要為文獻閱讀─網上查找─實地考察─專家走訪─資料整理─實驗論證,課題成果可以是課題報告、論文、作品、產品或設計方案、建議等,課題報告主要有課題名稱、指導教師、課題組成員、執筆人,正文包括引言、論點、論據、結果等。要學習本學科甚至跨學科的最新科研成果發展動態,掌握信息技術,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教師要重視相關資料的積累、逐步豐富適合本地本校實際、受歡迎的研究課題的綜合性資料儲備。

篇3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閩西;本土;研究性學習

陶行知先生說過:“社會即學校、社會即課堂。”社會是一部永遠讀不完的教科書,是開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資源庫。“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提出綜合實踐活動要求學校因時制宜,充分開發利用各種教育資源,落實課程計劃的要求。這就需要各學校充分挖掘當地的地方資源,通過利用這些反映特定地域、自然和人文特色的鄉土資源,引領學生積極走出課堂,走進社區,走進鄉村,走到廣闊的自然和社會生活當中。如何運用本土資源開展研究性學習是一個現實問題,值得我們思考。本文就實踐過程中的點滴感悟作一番梳理,希望能夠給教師們以啟發,期待著我們閩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先行者們發揮聰明才智,立足本土開展研究性學習。

一、立足本土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突破口

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基于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但是,很多教師在指導研究性學習時,常常覺得無從下手,原因是目前的綜合實踐活動只有《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而無現成教材,只有教學范疇而無具體內容。本土資源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特別是龍巖擁有豐富的地方資源,有眾多的客家、河洛文化資源,是海內外客家人的祖地,還有臺灣農民創業園、永福花香飄四海,秀美的冠豸山自然風光,世界文化遺產―福建永定土樓,又是福建省重點僑區、林區、礦區和旅游區,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是中央蘇區重要組成部分,是的出發地之一,是思想的發祥地,“故鄉、紅色的土地、紅旗不倒的地方”。如果我們能夠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將有利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從而真正實現走進自然、社會,發展自我,可以說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突破口。

二、利用本土資源有效開展研究性學習

提高研究性學習的有效性,首先必須要充分挖掘閩西所獨具的本土資源,無論是哪一方面的本土資源,只要開發得當,都能成為研究性學習的有效資源,成為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特色之路。下面談談如何利用本土資源,按研究性學習的流程有效開展研究性學習的 做法。

(一)收集、了解本土資源,做好實施準備

首先要組織教師對本土資源進行充分了解,做好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思想準備工作,開展宣傳發動工作,統一認識。建立領導、研究、管理、實施的隊伍,采用形式多樣的培訓方法促進教師指導能力的提高。確定研究性學習的主題方案,制定好學校實施本土資源的研究性學習實施方案。俗話說,好的計劃是成功的保障,學校有了合理的計劃,各個相關部門才能根據方案的要求進行細化,教師才能按時間節點進行布置、落實,制定出具體研究方案。

(二)立足本土確定研究課題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結合本土資源,問題從何而來?怎樣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是研究性學習指導教師在準備階段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活動前,讓同學們充分了解家鄉的人文、地理、歷史,了解家鄉的風土人情,確定研究的主題。主題活動確定后,還要引導學生找到研究的切入點,幫助學生分解主題,確定自己研究的小主題。

如新羅區的一些學校組織學生對南方龍文化的起源和發祥地進行調查,了解龍巖處于河洛(閩南)文化與客家文化的交匯點對中國南方龍文化源頭的歷史作用。同時,同學們通過龍巖境內關于“龍”的地方命名調查,發現古代人把江水稱為九龍江,把環繞龍巖城的九龍江上游稱作龍津河,把城郊的匯水口稱作龍門,建立城市標志為龍門塔。以至縣轄有九龍鄉(今屬漳平),山有龍山(今屬南靖),水有龍潭(今屬永定)。這種強烈而濃郁的龍文化氣息,是河洛文化的內核,也是中國南方龍文化最早的軌跡和起源。連城的一些學校選擇“走進冠豸山”的研究課題,并將課題分解為:對冠豸山自然景觀的探究、對冠豸山地理文化的探究、對冠豸山人文歷史的探究、我是冠豸山小導游、走進培田古民居、對冠豸山的特色文化探究、冠豸山的民風民俗探究、冠豸山的植物多樣性和動物多樣性調查、冠豸山旅游經濟分析、冠豸山旅游紀念品的開發、冠豸山的方言文化調查等。

(三)制定自主活動方案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綱要明確將“學會制訂活動方案,初步具有規劃意識與規劃能力”列為主要的教學目標之一。學生自主設計的活動方案是在學生經歷了主題確定階段并完成分組后,為即將展開的本土資源進行研究的必要準備,體現出實踐學習中學生的自主管理和對學習進程的預設,可以保障活動有序地進行。如,武平三中圍繞課題《追溯名人足跡 提升客家文化》,對課題研究進行了布置,確定了階段目標,針對研究性學習的規范實施開設“確定調查方法,制定研究性學習計劃”的研討課。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合作探究,集思廣益,學習選擇適當的調查方法,制定研究性學習活動計劃,明白了制訂活動計劃的目的是為了指導下階段的活動。

(四)充分挖掘本土課程資源,做好四大領域的整合

結合我們閩西特色文化內涵,在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充分挖掘課程資源,通過開展研究性學習,將社會實踐與社區服務、勞動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四大領域相整合,真正實現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如長汀由水土流失嚴重的“火焰山”變成了綠滿山、果飄香的“花果山”,逐漸探索出一條適宜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新模式,同時還幫助農民脫貧致富。長汀“既改善生態又改善民生”的治荒法寶值得借鑒,從中可以產生一些主題進行探究。組織學生開展圍繞“既改善生態又改善民生”水土流失治理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學生不僅要到社區調查垃圾的存在、現狀、問題,更重要的是對問題的思考,對社區居民的思考,對人與人、人與社會的思考,對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社區環境的思考等。帶著這些問題,學生們走入社區,參加社區實踐,服務社區,開展“生態長汀?環保衛士”的志愿服務活動,倡議“種下一棵樹、圓我美麗夢”的系列活動,實現滲透勞動與技術教育領域的相關活動;活動過程當中注意收集相關信息、錄像,活動結束制作電子文檔,進行展示匯報,將信息技術教育整合于整個活動的過程之中。這一活動基本上涵蓋了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資源開發三條線索(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他們共同構成了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的一個完整的活動領域,充分將綜合實踐活動中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與社區服務、勞動與技術教育四大領域整合,加上其它的非指定領域,就構成了學生完整的生活、活動領域。

(五)總結提煉本土特色經驗、做法

總結是指總結各方面的情況并得出結論,同時對一定階段內的有關情況進行分析研究的活動。總結時,要把問卷調表、訪談提綱與訪談記錄、觀察日記、考察日記等各項資料,按照活動計劃、活動過程、活動體會等分門別類地進行整理,并管理和分析活動檔案。撰寫總結報告應包括活動的基本情況、對目標或計劃采取的措施、活動的成效、活動的特別之處、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以及下一步的打算等內容。

上杭三中同學們深入才溪鄉開展了“才溪鄉調查報告”的研究性學習。圍繞該活動,同學們深入民眾家中調查、實地考察,充分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閩西是紅色革命根據地、中央蘇區組成部分,各縣、市都有非常豐富的紅色資源,如果能夠以當地的紅色資源為載體,開發富有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就能形成具有“紅色基地”文化的校本課程。上杭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有著非常豐富的革命傳統教育資源,同學們通過研究性學習,對家鄉革命史有了更全面、深刻的了解,掌握了許多第一手資料。在總結階段,把問卷調查表、訪談提綱與訪談記錄、觀察日記、考察日記等各項資料進行整理、分析,提出了“了解家鄉革命史,做紅色文化傳播人”,開展了知識競賽、創作匯報:各組上臺表演一個節目(講故事、朗誦、小品、課本劇、歌曲、合唱、樂器表演等,主題內容與本課題相符合)、實地拍攝與簡述作品展示、扮演“才溪鄉調查報告”講解員,真正做紅色文化的傳播人。

三、利用本土資源開展研究性學習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目前,有些學校在利用本土資源開展研究性學習中常常因為是本土較熟悉,出現形式化、代辦式、隨心所欲、應付式等現象,所以,要注意以下幾點:

1. 本土資源的開發也應從課堂中起步,按照研究性學習的六個單元15個步驟,每周一節課,從選題――實施――總結三個階段在整個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相互交錯和彼此推進。

2. 將探究本土資源與學科學習相整合,力求做到一個活動,多方收效。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綜合運用學科知識,將各學科的知識技能進行重組、拓展和延伸。

3. 評價過程中要關注學生在探究本土資源不同階段的狀況;關注學生不同個體發展的多樣性;關注過程評價,反映學生的真實情況,促進學生動態發展。

4. 學生深入本土參加調查研究、實踐活動,同樣要做好安全保障,時刻強調活動中要注意的事項,同時獲得社區、家長的支持。

5. 組織師生對本土資源的學習,努力通過開發本土資源實現教師課程駕馭能力的提高;提高學生探究能力、突出學生的個性。

篇4

關鍵詞: 研究性學習 基礎英語課程 應用

2007年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提出要大力培養學生的科學創新精神,提高其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研究性學習是“學習者通過對科學研究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學習運用,培養研究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基于研究性學習的本質,研究性學習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基礎英語課程為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活動提供了賴以“生長”、“發展”的土壤。基礎英語課程涉及社會、科學、歷史、文化、教育、生活等多方面的內容,和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并且蘊藏著豐富的有價值的研究的問題,為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提供了極好的素材和大量的研究課題。筆者旨在探討如何將研究性學習應用到基礎英語課程中。

一、研究性學習方法的特征和意義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并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應用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1]。研究性學習的實質是“學習者通過對科學研究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學習運用,培養研究精神和實踐能力。學習的內容包括如何收集、處理和提取信息;如何運用有關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如何在研究過程中與人交流和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成果等等”。研究性學習是一種讓學生充分活動、充分參與的學習方式。活動能激發學生發展潛在能力,提供學生展現自己才智的機會和舞臺,刺激學生產生新的需要,提高學生的思想與才智,評價學生的發展水平與階段。研究性學習的首要特點就是自主性:自主選題、自主研究、自由創造。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是主體,而教師是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鍛煉解決問題和交往的能力、與他人共事的能力、管理和解決沖突的能力。

二、研究性學習在基礎英語課程中的實施

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一般分為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和評價階段。準備階段包括:動員、選題和分組;實施階段包括:擬定方案、成員分工、信息收集、實施實驗、分析綜合討論、撰寫論文報告等;評價階段:結題、交流、展示、匯報、考核和鑒定等。

1.準備階段

主要使學生了解研究性學習的意義、特征和方式,明確基礎英語課程的授課方式為研究性學習方式,認識到研究性學習和基礎英語課程的密切聯系。在老師的幫助下,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和知識基礎,選擇基礎英語課程中的任意一個單元作為自己的研究性學習的載體。選擇相同課題的學生,以自愿和適量為原則結成課題組,一般以4―6個學生為一組,每組由學生推選組長負責各項工作計劃的安排和實施。

2.實施階段

以基礎英語課程的一個單元作為一個研究課題,負責該課題的小組自行決定研究的內容,研究的內容和單元內容相關是此次學習的唯一要求,在有條件完成的前提之下,研究什么、怎么研究由學生決定。教師不再是學生面前的權威,而是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教師不再用命令的方式布置學習任務、填鴨的方式講授內容,教師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對課題的可行性、內容、方式提出想法,做為課題組的一員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小組成員通過調查研究,匯總觀點、信息,對收集的信息進行討論,形成研究報告。通過“自主學習―發現問題―探索討論―調查研究―探索討論―研究報告―問題反饋―反思鞏固”等環節,有助于學生培養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增強思考力和創造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小組成員的相互協作、相互幫助,學生的團隊意識也能得到培養。

3.評價階段

組成評價小組,成員由課題小組成員、其他學生、任課教師、其他教師組成。課題小組展示研究成果,成果可以是文字、實物、幻燈片、短劇等多種形式。評價注重研究過程、研究方法的評價,重在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的肯定,淡化研究性學習結果的評價。

三、案例分析

以基礎英語3第三單元《一周中的三個星期天威力》為例。課文由愛倫?坡的小說節選改編而成,“一周出現三個星期天”是凱特嫁給羅伯特的條件。課文講述了凱特的兩個海員朋友如何幫助羅伯特解決一周出現三個星期天的難題。這是一個有趣又令人費解的內容。課題小組成員提出了各自的疑惑、興趣、思考方向,包括一周中能否真正出現三個星期日,為什么;各地時間差異;中國每個城市的時間是否一致;夏至時間和冬至時間;我們現在的時間和美國紐約的時間;星期天的由來;我如何度過星期天;假設我是羅伯特,我怎么才能娶到凱特;課文中凱特的兩個海員朋友如何幫助羅伯特解決一周出現三個星期天的難題。從問題中看出,學生的學習過程從自學開始,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問題超越了課文內容本身,加深了學習的內容。課題小組成員對這些題目都感興趣,決定完成這些課題。課題組成員通過網絡、圖書館,收集資料。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分享各自的成果,對研究成果進行討論、評價,形成小組共同的認識,寫出小組報告。向全班展示小組報告,全班同學對內容進行討論、評價。

四、結語

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進行自主探索,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學習的過程同時也是享受他人的成果、聚集資料和信息的過程,從而加深了對問題的認識,也對自己的能力有一個適度的自我評價。通過研究性學習,學生能更好地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調查研究能力,應用課本知識,提高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程海東.研究性學習模式初探[J].教學與管理,2001,(9).

[2]余清臣.研究性學習[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3]王升.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1.

篇5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它能啟人心智,開發和拓展學生的創造思維。它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了一種新型的關系,在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中,教師不再作為知識的權威將預先的知識傳遞給學生,而是從傳授者轉變為研究性學習的指導者和參與者,學生也不再只是作為知識的授受者,被動地聽從教師的指令,而是由被動地接受學習轉變為主動的探究性學習,成為學習上的主人。北京教育學院女博士季蘋說了這樣的一句話:“研究性學習使教育的基本觀念在轉變,過去我們認為知識是由一個個知識點連接起來的,而現在我們看到,知識只有在熱愛中、在探索中才能有活力,有生命。”研究性學習與以往的教學學習目標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它更注重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這也正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所在。大力倡導研究性學習,根本的目的是為了使我們的教育適應社會進步的需要,是從人的發展的角度考慮而做出的富有時代意義的選擇。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嘗試是實施課程改革的一大舉措,是推進素質教育的一個切實有效的手段。 研究性學習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所規定的重要內容。我國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把研究性學習提到理論和實踐并舉這一層面加以研究,使其成為深化中小學課程改革的亮點。

新的人教版實驗本七年級上冊的語文《寫在前面》中有這樣的描述:將有一片神奇的天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里,人生、社會、自然……生動優美的語句向我們展現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這段話道出了現階段語文學習所涉及的范疇。正因如此,新一輪語文教改更注重觀念的更新。在新課標指導下的語文學習更有必要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研究性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是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主旋律。自主即主動學習,主動學習,主動地在語文實踐中豐富人文素養,主動接受外界的刺激,對新的知識信息進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構起新知識的體系。研究性學習就是要求學生把人生、自然與社會作為學習探究的對象,質疑問難,深入研究并解決問題。自主地進行研究性學習,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勇于創新的重要途徑。但研究性學習畢竟還是一個新事物,我們對它的了解還遠遠不夠,對于研究性學習的規律還要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索。本文意在以實踐領域里的一些思考,探索在語文教學中引入研究性學習觀念,求窺語文研究性學習之一斑。

二、語文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下簡稱《標準》)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特點一是自主性,二是開放性,三是重過程,四是實踐性,五是探究性。由此延伸出的語文研究性學習具有以下特點。

1.重自主。

自主性表現為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主體地位的充分發揮。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什么,學多少,怎么學”的問題均是學生自主解決或在教師指導下自主解決,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能充分地“參政議政”,充分地“當家作主”。學生既是研究性學習的決策者,又是研究性學習的實施者。例如:在上完的《魯提轄權打鎮關西》后學生想研究《水滸傳》的人物,有這一愛好的學生可以組成一組,開展研究。對服裝有興趣的同學,又可組成一組,到各方收集素材,積累資料。研究性學習自主就自主在學生可以按自己的興趣選擇和確定研究學習的內容,可以自由組合學習小組,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研究方式。可以說整個研究小課題的內容、方式、進度、實施地點、表現形式等都取決于學生個人的努力。

2.重開放。

21世紀是一個全方位開放的時代,知識信息、經濟信息正走向網絡化、全球化。開放的時代必將摒棄傳統落伍的封閉式教學,呼喚一個開放的教育以適應其發展。語文研究性學習的開放性,一方面是指課堂教學和課后討論要為學生創設一個有利于群體交流的開放性活動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師生思維活動呈雙向暴露態勢,通過合作討論,讓學生的思維見解、情感體驗、意志欲望、行為方式等等都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引發學生進人積極研究和自由探索的狀態。另一方面是指在問題設計和討論中保留開放狀態,給學生創新思維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得到更充分的發展。從內容上看,研究性學習不局限于語文學科特定的知識體系,不局限于語文能力的某個方面,而是著眼于語文學科的整體,著眼于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更多的是來源于社會,來源于自然,來源于學生自身的各種類型的生活之中,因而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更多地表現出語文與生活的聯系,與社會的聯系。

3.重過程。

語文研究性學習重在過程、思維方法的學習和思維水平的提高。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成果”不一定是“具體”有形的制作成果。它可以是一個方案設計,一個廣告創意,提出一種新見解。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否掌握了具體知識和技能并不重要,關鍵是能否對所學習的知識有所選擇、判斷、解釋,從而有所發現,有所創造。也就是學習過程的本身也就是所追求的結果。比如說,《鴻門宴》第六自然段中當劉邦逃脫,張良入謝獻璧時,憤怒的范增接過玉斗扔到地上,撥劍擊破玉斗,說:“唉!豎子,不足以謀!”教材的注釋是“罵人的話,相當于‘小子’,這里指項羽和項伯”如果說學生能提出問題,認為這種說法不妥,通過查閱資料,提出自己的見解,形成小論文。

4.重實踐。

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把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開發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利用好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資源,引導學生走向社會,并以社會的文化雨露滋潤基礎教育的語文之樹;二是培養學生自學語文的方法和能力,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在各種各樣的語文活動中親身體驗,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語文的熏陶感染。實踐性主要是指學生通過自己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了解語文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最后解決問題。實踐性的另一層含義是指要將語文教育與當前社會緊密結合起來,與學生的個人實際結合起來。其關鍵在于體現學生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學生可以到社會上作調查,可以向校外專家咨詢請教,也可以在學校中通過上網等形式查閱資料,和同學老師討論等等。

5.重探究。

語文研究性學習中的“研究”一詞與真正意義上“科學研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甚至與作為一門課程的研究性學習也不相同,但在強調形式、過程的完整性上卻非常相近,它只是強調學生在自主狀態下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在研究性課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調查分析、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相對比較完整而且周期較長,短則幾個月,長則一到兩年。在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實踐中,探究性學習首先是一種學生主動探尋知識的方法,既可以搞長時間的專題研究,又可以直接整合到日常教學中去。其課題可以由教師提出,也可以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研究的對象不只是比較宏觀的大問題,還可以有對細節問題的深入探尋。

6.重情感。

社會性、人文性學科本身具有強烈的情感性,再加上語文研究性學習與學生的個性發展緊密相連,教師在語文教育中要發揮楷模作用,用自己的科研精神和情感去感染和調動學生,激發學生的情感,充分運用激勵評價手段推動學生積極地參與研究性學習,體驗創新的樂趣。

7.重人文。

《標準》把語文課程性質界定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依據語文學科的實際情況,課程標準把“人文性”作為語文學科的第二屬性,并進一步指出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統一的。另外,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育應該重視“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這一切都向我們表明,語文研究性學習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

8.重體驗。

語文研究性學習要讓學生在語文教育實踐中體驗語文的內容和形式。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很強的學科,無論是從語言和文學的角度,還是從文化和信息的角度,都要求學生去體驗、感受,進入研究的狀態,感受所學內容的存在。只有讓學生進入體驗狀態,學生才有可能獲得對語言的那種敏感,才有可能得到對語文某一領域有更深層次的領悟,甚至將之升華。

9.重綜合。

語文研究性學習是學生的綜合能力的體現,這種綜合性體現在語文教育的全過程中。語文研究性學習要求從“母語教育”大語文教育“文化教育”等大的系統中整合教學的目的、內容和形式,要把語言的工具性、文學的審美性、文化的積淀性、信息的傳遞性融合起來考慮,要打破知識的章節、學科的界限,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要采用多種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和手段,從整體上考慮發揮綜合的效益。

三、語文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指導作用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活動,學生在學習中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進而提高綜合素質和能力。作為這一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的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既不可以按已有的教學模式包辦代替學生的自主學習,也不能放任自流,不聞不問。要達到研究性學習的最終目的,教師的指導必須把握好一個度。

1.指導研究方法。

為解決好研究性學習方法上的問題,在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初始階段,我們應有計劃地安排教師進行指導。指導可以通過很多形式,如方法講座、參觀學習、個別指導、提供文字資料和網站等等。在指導中,讓學生理解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就像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一樣,可以通過親身體驗來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研究性學習成果,以激發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興趣,產生也想試一試的迫切愿望。

2.指導選題過程。

教師在指導學生選題時往往會圈定范圍,甚至給學生指定一些課題,這樣就束縛了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手腳,有時還會挫傷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根據開展研究性學習課程實驗的情況來看,限范圍選題時學生的局限性很大,重題特別多,而無范圍選題,學生的選題內容豐富,有許多選題往往超越了教師的想象,創新性強。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生選題時不要受到自己所授學科的影響,因為研究性學習的本身就已打破了學科的界限。

值得注意的是,學生的選題盡管十分豐富,但也存在著許多問題,如科學性、合理性、意義性、可行性、合作性以及選題的大小等。因此,教師參與課題論證就顯得十分重要了。教師在選題論證時不能像批改作業一樣,直接對選題做出正誤判定,應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引導他們對自己的選題加以論證,發現問題時與學生共同分析,共同完善,從而達到選題論證的目的。

3.指導研究的過程。

研究性學習更為關注的是學習的過程,在過程中學會研究。由于選題的不同,研究的難度和時間也不相同,有些課題可能會花費學生不少精力。在指導研究性學習時發現,學生在選題及研究的開始階段,往往熱情很高,十分主動。但是,隨著研究性學習的不斷深入,特別是遇到困難和挫折,研究進度比較緩慢的時候,他們進行研究性學習的熱情就會降低,甚至于會停止研究,憑想象得出一個結果敷衍了事,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的培養就成了一句空話。因此,教師在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要加強指導、督促和檢查。

(l)定期深入課題組了解課題的進展情況,或要求課題組定期匯報課題進展;

(2)定期舉行課題階段性成果交流會,讓課題組在交流會上展示他們的階段性成果,教師做出適當的、鼓勵性的評價,同時引入組際間適度的競爭,以進一步激發他們的研究性學習熱情;

(3)進行組際間互查,相互督促,相勾.啟發;

(4)參與課題組的課題研究,幫助課題組解決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

(四)指導結題過程

盡管研究性學習強調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但課題的結題仍然十分必要,寫好規范的結題報告也是研究性學習所要求的一項內容。

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獲取了大量感性材料,鑒于他們缺少去粗取精的方法和歸類分析的能力.不知道怎樣展示自己的研究性學習成果,不會寫給題報告為解決這個問題,教師要注重在結題形式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指導學生從大量的感性材料中選擇結題所需要的有價值的資料,并對有關資料加以整理、分析。指導學生明確結題應遞交的材料、如開題報告、研究活動記錄、收集的資料、總結性成果和個人的體會等。通過集體輔導或提供必要的結題樣式等方式,對每項內容的撰寫格式加以指導。鼓勵學生將自己認為有價值的學習成果,如有關建議,調查報告等上報有關部門,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知識產權意識。

四、語文研究的性學習成效

初中語文的學習方式得到了更新自主合作探究,成了實行《標準》后語文學習的主要方式。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在資源豐富的母語環境中深化對母語及母語文化的學習,建設開放的語文課程體系,充分利用豐厚的語文課程資源,提高語文教學實效成為語文科教學的主旋律。實踐證明,在教師的組織與指導下,讓學生走出了教室,在校園、社區及社會中以積極的姿態學習和運用語文,依據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語文實驗課本的安排,進行了“漫游語文世界”、“探索月球奧秘”、“追尋人類起源”等三個大型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和“介紹我自己”、“我愛我家”等綜合性語文學習活動。學生在一系列活動中,能結合作文和口語訓練,迅速地提升了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

篇6

一、研究性學習教學的原則

1.重視學生學習過程和發展性的原則。

學生進行歷史研究性學習,重在學習過程而不是研究的結果;重在知識技能的應用,而不是知識的數量;重在進行探索性實踐活動,獲得感悟和體驗,而不是一般地接受別人傳授的經驗;重在全員參與,而不是只關注少數尖子學生等。通過研究性學習的進行,使學生學會實踐、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激發學生的探究動機,為學生的自主發展與人格完善創造條件,達到新的發展。

2.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原則。

學生是歷史研究性學習活動的主體,研究性學習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評價不能單純依賴學業成就,要考慮學生的具體情況,例如:學生再現歷史知識的正確程度,將多學科融會貫通、聯系、對比、比較、整合以及綜合運用的能力,自覺、熱情參與學習過程的程度,思維的多角度、靈活性、敏捷性、準確性和深刻性,等等。

3.注重學習評價多元化、交互性的原則。

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強調進行描述性的、自主性的評價,主張評價的多元性和互動性,它包括:教師評價學生、學生評價教師、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互相評價和家長評價。教師應引導、幫助學生進行自我剖析和評價,培養學生自我評價與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研究性學習教學的實施方案

1.確立研究性學習的研究課題。

研究性學習首先應該根據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學情,確定一個符合學生特點,并具備研究價值的課題。

2.分組合作進行研究性學習。

由于學生的時間和水平限制,為提高研究性學習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可以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進行分類研究。

3.確立研究目標。

研究性學習在確定課題后,要明確研究的目標,為學生后續的研究指引方向。

4.研究方法。

由研究性學習各小組圍繞著自己的研究課題分組尋找資料,堅持論從史出,堅持用新的史學觀點來進行研究。每個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其研究結論不局限于教科書的結論,可以根據新材料得出新的結論。教師及時對各小組的研究性學習進行指導,同時,教師要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提供相關保障,如時間上,每周必須有一節課由各小組進行集體交流,必須有一節課學生自主研究。

5.成果展示。

研究性學習各小組經過搜集資料、探究、得出結論后,全班進行交流,每小組安排一位成員進行成果展示,并制作幻燈片,確定一定的展示時間量。交流后,不同小組互相辯論、并向其他小組提出意見,在全班交流的基礎上,各小組在原有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完善和深化,進入二次研究,然后各小組寫成自己的研究報告。在每小組寫出研究報告后,每個學生也要寫出自己的研究結果,研究結果以小論文的形式上交。

三、研究性學習教學的師生角色轉變

1.教師角色的轉變。

作為研究性學習的指導者,教師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

2.學生角色發生轉換。

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處于主動地位,他們可以單獨或以群體的形式來進行自己所喜歡的主題學習活動,他們的地位角色由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從屬的、封閉的,轉變成了自主的、開放的。學生對自己的地位角色有了高度的認同感,真正展示了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風貌。

四、研究性學習教學的意義

1.有利于創設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的環境。

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創設自主學習氛圍,創造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尊重、信任每一個學生,尤其要以一顆真摯的愛心,去接近那些后進生。學生在與教師的交往過程中,體驗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親情與友愛,同時受到激勵、鼓舞、感化、召喚和指導,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情感體驗,充分發揮自主性和創造性。

2.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研究性學習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一種考查,它著眼于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為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能力、知識諸方面的學習與發展創造條件,它有利于引導學生的全面綜合發展。

3.有利于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轉變。

研究性學習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從書本的學習走向生活的學習;從注入知識的學習走向開掘智能的學習;從按部就班式的被動學習走向富于創新精神的主動學習;從整齊劃一的學習走向充分個性化的學習;從依賴教師的學習走向以學生為主的學習;從傳統的課程化學習到機動的非課程化(或新型的課程化)學習等。

篇7

一、現實意義

高中音樂研究性學習具有現實意義。具體有三點。其一,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教學容量較大。每周一節音樂課(40分鐘),很難達到音樂課程標準的要求。而高中音樂研究性學習能引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增加他們接觸音樂的機會,開發他們的音樂潛能,發展他們的音樂生活。其二,高中生正處于生理、心理逐漸成熟的特殊階段,并具備一定的文化修養,對知識信息的攝取有較強的主動性和明顯的選擇性,而且有較強的參與音樂實踐的愿望,因此,只有高中音樂研究性學習才能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三,音樂教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音樂實踐活動,因此,音樂教學活動的首要任務是為學生創造主動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的機會。而高中音樂研究性學習恰好可以完成這一目標。總之,高中音樂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學生接觸、感受各種音樂因素,廣泛參與音樂實踐活動,能促使他們主動獲取音樂知識,自主探討音樂內涵,進而激發他們的音樂創造性思維。

二、主要特點

高中音樂研究性學習具有六個主要特點。其一,實踐性。高中音樂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充分參與演唱、演奏等音樂實踐活動,聆聽音樂作品,關注音樂生活,并思考音樂問題,從而使學生在體驗中提高對音樂的感悟。其二,探究性。高中音樂研究性學習,即學生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構建的方式獲得音樂知識,掌握音樂技能。例如,在教學中國民間音樂時,教師可讓學生通過尋找優秀民歌的方式認識“宮、商、角、徵、羽”,于是,每個學生都饒有興趣地參與,最終抽象的“宮、商、角、徵、羽”便成為鮮活的旋律留存在學生的心里。其三,開放性。高中音樂研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主要有四個關鍵。一是開放的內容。只要是學生感興趣并具有一定可行性的音樂內容,便可成為高中音樂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例如,“我所知道的音樂大師”“花都區琴童調查”“奧斯卡電影與音樂”“花都區普通居民的音樂生活調查”和“音樂考級面面觀”等,均可成為高中音樂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二是開放的空間。高中音樂研究性學習強調音樂教學活動的體驗作用。例如,為了完成音樂學習,學生需要走進影劇院,走訪文化館和少年宮等。三是方法與思維的開放。針對高中音樂研究性學習的不同目標,應選擇與之適應的學習形式。例如,問題探討、課題設計、實驗操作和社會調查等。四是開放的渠道。高中音樂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不僅能從課本中獲得,更能從講座、媒體以及人際交流中獲取。其四,綜合性。高中音樂研究性學習涉及多方面知識。例如,在教學古典音樂和中國民族音樂時,教師須結合與音樂教學相關的歷史、地理和文學知識,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教學的內容。其五,自主性。高中音樂研究性學習強調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學生學習的內容、采用的方式,均由學生自己做主。其六,互動性。高中音樂研究性學習提倡多重互動。例如,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與碰撞過程,常常產生思想的火花。

三、實施要點

1.選擇課題

選擇研究課題是開展高中音樂研究性學習的第一步。具體有兩點。其一,通過開設講座、參觀與訪問等,做好背景知識的鋪墊。其二,引領學生選擇課題。起初,大多數學生可能選擇了這樣的課題,如“我崇拜的周杰倫”和“我喜愛的歌星――韓紅”等,據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流行音樂,并鼓勵他們從關注歌手到關注音樂,最終他們會把課題改成“從周杰倫的音樂到流行音樂”和“青藏高原的音樂”等。

2.小組學習

小組學習是高中音樂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組織形式。它具有三個意義:一是有利于研究性學習的認知、情感和技能目標的均衡達成;二是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研究性學習,并最大限度地發揮創造潛能,最終使他們的主體地位更加突出;三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合作精神與人際交往能力。例如,我班上有幾個志同道合的男生組成了一個音響發燒組,共同研究“音響與音樂”這一課題。他們熟悉“音場宏大”“音色清麗”“焊機、摩機”“線性功放”和“金嗓子-A100、DP-70V”等語言,并努力動手實踐,以追求至純至美的音樂。又如,我班上的另一個音樂小組,組員的名字分別叫“組曲”“序曲”“室內樂”“奏鳴曲”“協奏曲”和“交響曲”,這個小組不僅按照這些名字收集相關資料,而且根據這些名字選擇曲目,組員在仔細聆聽后,既討論交流,又記錄感想,最終主動地開展音樂學習。

3.教師指導

在高中音樂研究性學習中,教師的指導具有重要意義。具體有五點:一是引導學生圍繞課題,多聽不同類型、不同時期的中外優秀音樂作品,并要求學生每隔兩周交一份欣賞曲目清單和音樂心得。二是協助學生整合與音樂相關的歷史、地理、文學、美術、政治、哲學、美學、戲劇和影視等學科的知識,拓寬他們的人文視野,以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三是注意觀察每個學生在品德、能力和個性方面的發展,并適時給予鼓勵,以幫助他們建立自信,最終提高他們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四是提倡學生成果展示的多樣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寫實驗報告、調查報告外,還可采取辯論會、研討會、布置展板、出墻報和編刊物(包括電子刊物)等方式。

四、學習效果

通過開展高中音樂研究性學習,我們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具體有五點。其一,以研究性學習代替填鴨方式教學,讓學生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使他們學會利用多種有效手段獲取信息,并懂得整理與歸納信息,最終恰當地利用信息。其二,以主動思考代替被動記憶,不僅加深學生對音樂的深刻體驗,更培養他們樂觀、進取的學習精神。其三,通過專題研究,既增強學生的音樂能力,又讓學生真正享受音樂藝術的魅力。其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能力,使他們學會交流和分享,并發展樂于合作的團隊精神,豐富個人的人生哲學,從而樹立終生熱愛音樂的思想。其五,教師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者、參與者和促進者,這不僅增強教師的主動適應能力,更全面提高他們的專業素養。

篇8

【摘要】在初中自然科學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應結合實際,實施教育程序中要充分體現課題的開放性、實踐性,注重實踐與理論聯系,充分發揮教師的角色作用。

研究性學習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逐漸興起的一門全新的課程模式。其內涵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并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從廣義上講,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活動,是一種學習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它適合于各學科的學習;從狹義上講,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設類似一種科學研究的情景和途徑,讓學生自己去感受,通過探究,主動地獲得知識。其意義在于改變學生單純地按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從多種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得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使學生養成科學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策略,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這種方式具有綜合性、社會性和實踐性等特點,需要通過較高水平的思維來學習,既強調理論知識又重視社會實踐,最適合未來與現代化社會的需要。

一、研究性學習實施的要求

1.1教師要轉變觀念發揮其應有作用

研究性學習是師生共同探索新知識的學習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老師和學生的關系發生了新的變化,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而是學生的平等學習者、組織者、指導者,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參與,帶著各種疑問,懷揣各自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彼此討論學習,共同探索發現、解決問題。作為指導者,教師的作用應重新構建,教師要及時了解和幫助學生,有針對性地組織指導學生,了解學生在學習中的困難和對知識的需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提高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提供信息,啟發思路,補充知識,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質疑、探索和創新。同時研究性學習對教師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隨著研究性學習的不斷深入,教師會失去對學生學習內容的壟斷,且會使教師感到自身知識和能力的不足,再加上其他客觀因素,將會使教師產生危機感,甚至會失去信心。因此,實施研究性學習,教師必須首先轉變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這是推行研究性學習的首要條件。

1.2課題的選擇

選好課題是研究性學習活動成功開展的關鍵。課題的選擇,既要符合教材的特點、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認知水平,又要考慮對學生的發展和能力培養,特別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同時還應考慮學校的研究條件。課題的選擇難度應由淺入深,遞進式發展,否則會影響學生的主動參與性,開始階段由教師按學生的知識水平選擇好課題,隨著活動的不斷深入,當學生的研究性學習達到一定層次時,應鼓勵他們自主選題,使學生的主動性得到更大發揮.選題時應著重注意如下問題。

1.3課題的選擇應具開放性

研究性學習強調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其內容來源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立足于研究、解決學生所關心的一些社會問題或其他問題,涉及的范圍廣且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教師在整個過程中是參與者,是平等的學習者、指導者。研究的內容和形式要突破現有學科教學的封閉狀態,在開放、主動、多元、合作的學習環境中進行研究性學習。對同一課題,由于個人的興趣、經驗和研究條件的不同,研究過程的設計、方法、手段、結果等都可能不同。這一切都有利于培養學生主動思考問題、探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交往合作的能力,為學生和教師的個性特長發揮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從而形成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自然科學教學中,可向學生開放實驗室、圖書室,深入社會調查,讓他們自己設計、操作、完成實驗,自己查閱資料,向社會選取研究素材。

1.4注重實踐和理論的聯系

研究性學習特別強調理論與社會、科學和生活實際的聯系。初中自然科學本身來自于自然,研究自然界的形態、結構、性質和運動規律的學科,研究性學習方式適合自然科學教學,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親身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努力為學生參與社會活動提供可能條件。

二、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過程

2.1確定研究方案

學生在確定課題后,首先積極引導學生對課題進行認真分析,找出問題的所在,建立問題研究的基本框架,提出預期目標,進而組織學生通過查閱、訪談、請教專家等途徑,有效地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資料,并對資料進行分析、判斷、歸類,得出切實可行的研究方案。

2.2進行探索研究

在探索性研究過程中,學生應根據個人或小組設計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進行調查研究,調查中要仔細觀察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并作好調查記錄,對涉及的問題進行認真的思考和分析,進而得出解決問題的思路或觀點,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

2.3進行交流、評價

學生在分別收集資料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把自己通過調查研究收集、整理的資料,以及初步研究的成果用書面材料或口頭報告材料通過辯論會、研討會、搞展板、編刊物等形式,在小組內或班集體上進行交流,發表各自的觀點和見解,對研究成果進行評價,從而形成報告。通過實踐、交流、研究,逐步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流程和方法,鍛煉與他人進行交往合作的能力,學會客觀地分析和辯證地思考問題,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進而培養他們的創新思想和創新能力。

篇9

【關鍵詞】自主;合作;探究;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作為我國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亮點,正越來越受到全國各地學校的重視和師生的推崇,其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方法,激活了師生們的創造力,并逐步向學科課堂教學滲透,使傳統的課堂教學發生了變革。

研究性學習的出現是對我國傳統學校教育,特別是傳統學科教學的批判與補充。從根本上講,它旨在促進傳統學校教學中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和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著眼于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這一具有前瞻性意義的學習活動,理應滲透于學校所有的教學活動中,特別是不能脫離以知識授受為主的學科課程。

一、研究性學習與語文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身生活或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一定專題,用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并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探究性學習過程。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主體性學習活動,教師的指導不應再指向學科知識體系的已有結論,而是按照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實際需要為學習提供信息,啟發思路,開發資源,補充相關知識,引導學生大膽質疑,不斷探索創新。

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從一個接受者轉化為一個探究者。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充分地讀書、討論、理解,從而獲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間和學習主動權。在教學中,我們要鼓勵學生敢于從教材中發現問題,圍繞課文題目、課文文字、插圖、標點、課中空白、課文結尾去探究,去尋找與從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在學生探究討論交流中,教師不能一錘定音,要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培養學生的個性,要珍視學生獨特理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新一輪語文教改更注重觀念的更新。在新課標指導下的語文學習更有必要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研究性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是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主旋律。“自主”即主動學習,主動地在語文實踐中豐富人文素養,主動接受外界的刺激,對新的知識信息進行了加工、理解,由此建構起新知識的體系。研究性學習就是要求學生把人生、自然與社會作為學習探究的對象,質疑問難,深入研究并解決問題。自主地進行研究性學習,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勇于創新的重要途徑。但研究性學習畢竟還是一個新事物,我們對它的了解還遠遠不夠,對研究性學習的規律還要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索。

研究性學習幫助教師樹立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特別是固有的學生觀和教育觀獲得轉變。研究性學習把學生真正作為了主體,激活了他們的自信心,激發了他們的研究興趣,展示了他們的潛能特長和聰明才智。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教師們往往會反思遇到的問題:我們的傳統課堂為什么活不起來?為什么研究性學習能夠成為學生施展才能的舞臺?癥結在哪里?看來我們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似乎總是讓學生帶著“等待的腦袋”來學習,充當一名被動者角色。而研究性學習則要求學生帶著“思考的腦袋”來研究,將自己回歸到主體的位置。這樣就有了質的區別。正是這“質”的區別導致了不同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效果,成為教育改革的推動力。“研究性學習”這一新課程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教育理念。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研究,特別是重大原始研究常常來自發散思維導致的觀念的突破。愛因斯坦說過:“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遠應該是獨立思考和判斷的總體能力的培養,而不是獲取特定的知識。”如果我問:“塑料導電嗎?”稍有常識的人肯定會回答:“塑料不導電。”可日本的白川英樹在一次對意外現象的觀察中得到啟發,并對此提出質疑,萌發了把塑料做成導體的研究。后來美國兩位科學家合作開發了導電塑料,并因此獲得了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重力加速度理論的產生,超導體的發現,雜交水稻的培育成功,相對論的問世……此類事例不勝枚舉。懷疑一切固然不妥,但如果沒有對既有觀念的質疑,就永遠提不出革命性的新觀念。所以,在教學中,老師必須激勵學生質疑,允許學生對問題有不同的見解、不同的看法。然而,在現實教學中,存在著教條式教學、雄辯式教學、育嬰式教學等誤區。教師的不容置疑的結論式的口吻將教材觀點逐條列出,向學生宣布。或者憑借自己的知識豐富、口齒伶俐、思維敏捷、邏輯嚴密,沉醉在自己的演講中和自我辯論中,或者唯恐學生不懂,把問題逐層細致分析,甚至代替學生的思考過程。這樣學生完全依賴于教師,沒有疑問,不會發現問題,更不會有質疑的精神。老師沒講過的不敢想,教師沒有教過的不敢做,久而久之,形成了惟師、惟上、迷信、盲從、缺乏創新意識的被動人格。

教學的探究知識的功能和任務被我們長期忽視。在新的課程改革之下,教師在向學生傳遞基本知識時應該更注重在課堂中引發、啟發、誘導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現代社會知識和信息呈爆炸式幾何級數增長,僅憑教師在40分鐘的課堂上進行傳承人類已掌握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更多的時間應該留下來供師生共同解決困難、研究課題和探索未知。現代教育理論研究結果表明,課堂應該是孩子們自我學習和能動探究的教育場所。所以,應該還孩子被傳統教育教學泯滅的好奇與探究的天性,讓他們自由和自主地討論、辯論,讓他們自由自主地探究他們認為有趣的知識。教師在其中的作用是組織者、引導者、輔助者和向學生提供咨詢的服務者。

研究性學習實質上是給學生一種辯證的思維方式,為其終生學習和自我教育提供一把釋疑解難的精神鑰匙。研究性學習是授人以“漁”而非“魚”。教師要欣賞每一個學生,要注意配置適合每一個學生發展的平臺,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讓每一個學生的特長都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真正感受到自我,才會有自主意識,才會有自主活動的能力。

那些只傳播理論,不注重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教學以課堂和書本為中心,將學生當成容器,采用注入式教學方法的教師。這種教師既不注重專業知識的研究,也不研究教育教學規律,只是簡單地把知識從書本上搬到學生的面前。它是填鴨式教學和灌輸式教學的產物。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功能的擴展,學校與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將更加緊密地聯系與合作,教學、科研、生產趨于一體化,這種教師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要求,因此必須向研究型的教師轉化。研究型教師不僅向學生介紹未來社會的信息和最新的理論成果,同時更注重實際生活的研究,隨時關注學生的思維訓練和技能的提高,時時都在思考自己教學中的不足,他們的教學與研究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教學要依賴研究才能獲得進步,研究又促進了教學的提高。于是,教學與研究成為他們發展的兩條腿,缺一不可。而且,研究已經成為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成為他們的內在需要。此外,他們中有的人還直接投身于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研究,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傳統的知識再現型教師那種只重內容不重方法、只重形式不重能力提高、只重知識傳授不重素質發展,將被研究型教師所取代。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背景下,從教師方面來看,教師的職責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導學生“學”;教師不能滿足于學生“學會”,更要引導學生“會學”――創造性地學習,即創新性學習。教的目的是為了以后不再教,最終使學生做到無師自通。教決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激勵思維。要啟發學生善于學習,勤于思考,勇于創造。從學生方面來看,學生學習新知識,不能永遠依靠教師,也不能盲目迷信書本,而應該學會創新性的學習。學生要懂得“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應該勇于質疑問難。學問學問,一是學,二是問。只學而不問,雖讀萬卷書,也不得要領。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就是說只注重學而不注重思考就會無所得。永遠不提問的學生不會是個好學生,只有通過提問、思考和探索,只有學會了創新性學習,才會學得更好,學得更扎實。通過教和學兩方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實施創新教育的關鍵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性學習。

關于語文研究性學習,有許多不同的理解,目前尚無明確的科學界定,較有代表性的說法有上海市建平中學程紅兵老師的“主體性、研發式、全員性”的論,湖北省枝江一中董老師的“自由選題、自主探究和自由創造”論,以及持大語文教育觀者的“學習渠道”論。由此可見,語文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科領域和現實生活情境中,通過發現問題、調查研究,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活動,獲得知識技能,培養學習態度和研究的一種學習方法。

二、語文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教師讀本》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特點,一是開放性,二是自主性,三是實踐性,四是探究性。由此延伸出的語文研究性學習具有以下特點:

(一)開放性。語文研究性學習的開放性,一方面是指課堂教學和課后討論要為學習創設一個有利于群體交流的開放性活動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師生思維活動呈雙向暴露態勢,通過合作討論,讓學習的思維見解、情感體驗、意志欲望、行為方式等等都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引發學生進入積極研究和自由探索的狀態。另一方面是指在問題設計和討論中保留開放狀態,給學生創新思維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得到更充分的發展。從內容上看,研究性學習不固于語文學科特定的知識體系,不囿于語文能力的某個方面,而是著眼于語文學科的整體,著眼于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更多的是來源于社會,來源于自然,來源于學生自身的各種類型的生活之中,因而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更多地表現出語文與生活的聯系,與社會的聯系。

(二)自主性。自主性表現為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主體地位的充分發揮。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什么,學多少,怎么學”的問題均是學生自主解決或在教師指導下自主解決,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能充分地“參政議政”,充分地“當家作主”,既是研究性學習的決策者,又是研究性學習的實施者。

(三)實踐性。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把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開發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利用好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資源,引導學生走向社會,并以社會的文化土壤滋潤基礎教育的語文之樹;二是培養學生自學語文的方法和能力,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在各種各樣的語文活動中親身體驗,在潛移默化中完成語文的熏陶感染。實踐性主要是指學生通過自己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了解語文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最后解決問題。實踐性的另一層含義是指要將語文教育與當前社會緊密結合起來,與學生的個人實際結合起來。其關鍵在天真無邪體現學生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學生可以到社會上作調查,可以向校外專家咨詢請教,可以在學校中查閱資料,上網,和同學老師討論等等。

(四)探究性。語文研究性學習中的“研究”一詞與真正意義上“科學研究”是兩個概念,甚至與作為一門課程的研究性學習也不相同,但在強調形式、過程的完整性上卻非常相近,它只是強調學生在自主狀態下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在研究性課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調查分析、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相對比較完整而且周期較長,短則幾個月,長則一到兩年。在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實踐中,探究性學習首先是一種學生主動探尋知識的方法,既可以搞長時間的專題研究,也可以直接整合到日常教學中去。其課題可以由教師提出,也可以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研究的對象不只是比較宏觀的大問題,還可以有對細節問題的深入探尋。

(五)人文性。《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教師讀本》把語文課程性質界定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依據語文學科的實際情況,課程標準把“人文性”作為語文學科的第二屬性,并進一步指出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統一的。另外,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育應該重視“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這一切都向我們表明,語文研究性學習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

(六)情感性。社會性、人文性學科本身具有強烈的情感性,再加上語文研究性學習與學生的個性發展緊密相連,教師在語文教育中要發揮楷模作用,用自己的科研精神和情感去感染和調動學生,激發學生的情感,充分運用激勵評價手段推動學生積極地參與研究性學習,體驗創新的樂趣。

(七)體驗性。語文研究性學習要讓學生在語文教育實踐中體驗語文的內容和形式。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很強的學科,無論是從語言和文學的角度,還是從文化和信息的角度,都要求學生去體驗、感受,進入研究的狀態,感受所學內容的存在。只有讓學生進入體驗狀態,學生才有可能獲得對語言的那種敏感,才有可能得到對語文某一領域的感悟甚至頓悟。

(八)綜合性。語文研究性學習是學生的綜合能力的體現,這種綜合性體現在語文教育的全過程中。語文研究性學習要求從“母語教育”“大語文教育”等大的系統中整合教學的目的、內容和形式,要把語言的工具性、文學的審美性、文化的積淀性、信息的傳遞性融合起來考慮,要打破知識的章節、學科的界限,要采用式樣化的教學形式,要采用多種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和手段,從整體上考慮發揮綜合的效益。

三、語文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如何指導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活動,學生在學習中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進而提高綜合素質和能力。作為這一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工作者的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既不可以按已有的教學模式包辦代替學生的自主學習,也不能放任自流,不聞不問。要達到研究性學習的最終目的,教師的指導必須把握好一個度。

(一)研究方法指導

為解決好研究性學習方法上的問題,在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初始階段,我們應有計劃地安排教師進行指導。指導可以通過很多形式,如方法講座,參觀學習,個別指導,提供文字資料和網站等等。在指導中,讓學生理解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就像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一樣,可以通過親身體驗來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研究性學習成果,以激發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興趣,產生也想試一試的迫切愿望。

(二)選題過程指導

教師在指導學生選題時往往會圈定范圍,甚至于給學生指定一些課題,這樣束縛了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手腳,有時還會挫傷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根據開展研究性學習課程實驗的情況來看,限范圍選題時學生的局限性很大,重題特別多,而無范圍選題,學生的選題內容豐富,有許多選題往往超越了教師的想像,創新性強。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生選題時不要受到自己所授學科的影響,因為研究性學習的本身就已打破了學科的界限。

值得注意的是,學生的選題盡管十分豐富,但也存在著許多問題,如科學性、全理性、意義性、可行性、合作性以及選題的大小等。因此,教師參與課題論證就顯得十分重要了。教師在選題論證時不能像批改作業一樣,直接對選題作出正誤判定,應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引導他們對自己的選題加以論證,發現問題時與學生共同分析,共同完善,從而達到選題論證的目的。

(三)研究過程指導

研究性學習更為關注的是學習的過程,在過程中學會研究。由于選題的不同,研究的難度和時間也不相同,有些課題可能會花費學生不少精力。在指導研究性學習時發現,學生在選題及研究的開始階段,往往熱情很高,十分主動。但是,隨著研究性學習的不斷深入,特別是遇到困難和挫折,研究進度比較緩慢的時候,他們進行研究性學習的熱情就會降低,甚至于會停止研究,憑想像得出一個結果敷衍了事,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的培養就成了一句空話。因此,教師在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要加強指導、督促和檢查。

(1)定期深入課題組了解課題的進展情況,或要求課題組定期匯報課題進展;

(2)定期舉行課題階段性成果交流會,讓課題組在交流會上展示他們的階段性成果,教師作出適當的、鼓勵性的評價,同時引入組際間適度的競爭,以進一步激發他們的研究性學習熱情;

(3)進行組際間互查,相互督促,相互啟發;

(4)參與課題組的課題研究,幫助課題組解決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

(四)結題過程指導

盡管研究性學習強調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但課題的結題仍然十分必要,寫好規范的結題報告也是研究性學習所要求的一項內容。

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獲取了大量感性材料,但他們缺少去粗取精的方法和歸類分析的能力,不知道怎樣展示自己的研究性學習成果,不會寫結題報告。為解決這個問題,教師要注重在結題形式上對學生進行指導。

(1)指導學生從大量的感性材料中選擇結題所需要的有價值的資料,并對有關資料加以整理、分析。

(2)指導學生明確結題應遞交的材料。如開題報告、研究活動記錄、收集的資料、總結性成果和個人的體會等。

(3)通過集體輔導或提供必要的結題樣式等方式,對每項內容的撰寫格式加以指導。

(4)鼓勵學生將自己認為有價值的學習成果,如有關建議、調查報告等上報有關部門,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知識產權意識。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解讀. 湖北教育出版社

[2]霍益萍. 研究發學習:教師導讀. 廣西教育出版社

[3]王升. 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 教育科學出版社

[4]語文研究性學習探索. 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

[5]中學語文教學參考. 2003年第1―2期

篇10

一、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選擇研究性學習的有效形式

廣義的研究性學習泛指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活動,它運用于所有學科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之中。從狹義上看,它是一門獨立的課程,該課程形態的核心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強調主動探究式的學習,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本文指的是廣義的研究性學習。由于有些老師過多地強調研究性學習的獨立性,導致研究性學習形式的單調化,把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調查研究、撰寫研究報告直接等同,與課堂教學相對立,從而出現了時間和效率的沖突。所以,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提升研究性學習的實效,必須探索多樣化的形式,選擇合適的時間,借助合適的載體,設定明確的目標,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1.在課前基于問題發現的研究性學習。在課前布置研究性學習的主題和內容,先行組織學習,在課前預習下一節課的知識,觀察身邊的實際或進行新聞觀察,發現與所學知識相關聯的問題,在課堂中要求學生通過新聞播報、新聞報道等方式闡述自己所發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教師分析評價;也可以提出相關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由教師或同學解決。該形式為課堂學習提供了豐富的現實資料,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從而為課堂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在課堂中基于問題解決的研究性學習。在課堂中教師抓住學生的困惑點和興趣點,從教學的需要出發,圍繞時政熱點問題,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就某一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教師引導學生把課內知識和課外現實問題相結合,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或獨立分析或辯論交流、交鋒,形成觀點碰撞,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實現價值澄清,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知識及內在聯系。該形式讓學生多角度認識和分析某個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或方案,或就某一問題達成共識,實現教學目標。

3.在課后基于問題延伸的研究性學習。在課程學習之后,通過組織社會實踐,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現實問題,撰寫小論文、調研報告,鞏固、提升課內知識。課后研究性學習能夠深化學習的認知和感悟,是課堂學習的有效延伸。

二、把握思想政治課研究性學習過程的重要環節

預定的目標必須依靠有效的學習過程加以落實,因此,要提升思想政治課研究性學習的實效,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必須在學習過程中著重把握以下環節:

1.把握好研究性學習的選題是提升實效的前提。學生的學習收獲可以是獲取新知識,也可以是獲取新方法,也可以表現為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增進,還可以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提升。思想政治課的有效研究性學習過程是一個綜合提升學生能力、優化學習方法、優化思維方式和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的過程,但要實現上述目標,研究性學習的選題就必須圍繞上述目標加以確定。選題的確定一般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選題的方向必須圍繞課標的三維目標,既要考慮知識目標的達成,又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還要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選題的內容與所學的知識相關或與時政熱點相吻合,從而有利于鞏固所學知識,深化對課本知識的理解,運用有關知識分析現實生活的問題;研究過程必須有助于優化學生探究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選題必須具有探究價值,選擇的問題必須是學生生活遇到或能夠觀察到的真實問題,選擇的題目不要過大、過空,當然也不要過小或過于抽象。有效的選題可以嘗試實現以下相結合:研究性學習與教學知識點相結合;研究性學習與時政熱點相結合;研究性學習與學生的興趣點相結合;研究性學習與情感提升點相結合;研究性學習與能力訓練點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