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配置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1 01:49:3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資源配置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資源配置

專利創造資源配置調研

1引言

隨著知識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以及知識產權保護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的增加,各類市場主體也增加了知識產權創造的強度。而在相關市場主體中,企業作為全社會知識產權創造主體地位正不斷得到加強。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的統計(2011),2010年,在國內22.4萬件的國內職務發明專利申請中,企業申請15.5萬件,占69.2%;此外,在國內發明專利申請中,企業發明專利申請比重超過一半,達到52.9%。所以,對企業知識產權創造的有關學術研究便隨之而大量產生。從企業專利創造過程中基礎資源配置的角度,相關研究主要包括:①基于專利創造的研發資源決策理論研究。姜黎輝和張朋柱(2003)通過構建一個優化決策模型,分析了生產不完全相同產品但存在很大技術相關度的多家企業建立的合資研發中心的研發資源的投入決策行為進行了數理分析,分析結果認為,研發資源的投入方向是各合資伙伴納什談判的結果,而企業在組建合資研發中心前,需要比較它的期望收益和它將來在研發中心的地位所決定的未來收益,為企業選擇獨立研發還是參加合資研發的決策提供依據。邱爽(2009)從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發展的角度,通過構建一個基于專利保護長度和寬度的數學模型,對作為一種經濟資源的知識產權的權利分配和最適邊界的理論問題進行了分析。②研發資源配置的效率和配置模式的研究。李建華和劉玲利(2007)采用隨機前沿分析方法,以我國30個省市自治區1998—2005年的面板數據為樣本進行了研發資源配置效率的測算,分析結果表明:我國研發資源配置效率的整體水平呈上升趨勢,但效率較低、差距較大;研發財力資源要素的投入在研發資源配置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研發資源配置效率表現出較強的區域型特征。類似的研發資源配置效率的研究還包括陳言平(2009)。而從研發資源配置模式的角度來看,作為自主創新主體的企業有多種配置模式,其中,內源化和外源化是企業自主創新研發資源集聚的兩個基本方式(蔣敏和陳昭鋒,2009)。同時,陳言平(2008)對基于虛擬創新網絡平臺的企業自主產品研發資源整合模式等進行了介紹。③世界范圍內的研發資源配置研究。主要是由于世界經濟一體化及知識產權的公共物品屬性等原因,知識產權資源已經躍出一國邊界而在世界范圍內進行配置。比如,陳向東和張晨(2006)以美國制藥企業在華投資為例,通過使用技術領域的覆蓋寬度和技術資源的集聚程度兩個重要方面分析方法研究制藥技術領域的專利數據,對美國制藥企業在華技術資源競爭狀態進行了分析。類似的研究還包括跨國R&D投資機制與研發資源的關系研究(沈玉芳和張海燕,2003)。④專利資源配置的技術研究。這類研究主要是從計算機技術的角度對專利資源配置的技術支持研究。梁瑩和徐福緣(2009)通過利用計算機科學技術對一種專利資源協同管理方案條件下的基于多Agent的專利資源協同獲取模型的內在原理及其應用等進行了規范分析;而類似的企業專利資源管理技術的研究還包括基于企業專利資源管理流程本體的企業專利價值評估流程的可視化研究,梁瑩和徐福緣(2010)和企業間專利資源協同管理的決策支持系統研究(商艷艷和徐福緣,2009)等。應該說,上述的研究是在知識產權資源既定條件下的理論和實證分析,顯然,這種研究對既定知識產權資源的優化配置會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而本文將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從企業知識產權創造過程中基礎資源配置的角度,在對企業專利創造的基礎資源需求理論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對企業科技人員的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對企業專利創造的基礎資源配置問題進行實證分析,以便企業有效創造和使用知識產權。

2企業專利創造的基礎資源類別及其對專利創造的影響分析

企業作為自主創新的核心主體,在專利創造過程中需要整合各種資源,充分發揮各種資源對企業專利成果質量和數量提升的促進作用。對專利創造的基礎資源進行分類,不同的標準會有不同的分類。從勞動、資本和公共物品等經濟資源分類的角度(岳賢平、于振英,2007),企業專利創造的基礎資源主要包括科技人員、科研條件、激勵約束機制以及組織管理等資源。下面,結合企業專利創造活動的目標,對上述資源及其對專利創造成果的影響給出簡要分析,以便為后續的實證分析提供概念框架。科技人員作為企業專利創造的核心主體,科技人員的身體心理素質、專利技術水平、專利創造及其相關專利知識、科技人員及其團隊的協作程度以及科技人員對企業的忠誠度等因素對企業專利創造活動的有效進行及其成果質量和數量的提升有著重要的影響。一般來說,良好的身心素養、較高的學歷學位和職稱、廣泛而深刻的專利知識的掌握程度、和諧的團隊協作精神以及較高的企業忠誠度,對企業專利創造活動的有效開展和專利創造活動成果的數量和質量提升,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在科技創新活動過程中,科研條件及其平臺建設是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撐(周勇義和張黎偉等,2010),所以在企業專利創造過程中,科技條件及其平臺建設,作為硬件條件是不可或缺的基礎資源。企業專利創造過程中的科研條件主要包括企業內外部的科研基金、專業科研文獻資料及專利數據庫、科研試驗室及其硬件配置以及專利創造者的時間及其投入程度等內容。一般來說,豐富而適合的科研條件是專利創造者進行專利創造的必要條件,而科研條件和專利創造目標的有效配置則是科研條件發揮效率和效益的充分條件。在具備了科技人員和科研硬件條件之后,為了對上述資源的有效配置,設計系統的激勵約束機制并加強組織管理便成為企業專利創造的所必備的重要要素。對企業專利創造活動來說,激勵約束機制主要包括各類人才引進政策、基于過程和結果的獎勵制度以及懲罰性制度等。一般來說,一個良好的激勵約束制度可以充分調動科技人員專利創造的積極性和最大限度發揮科技人員的創造力。而組織管理所包含的要素相對較多,主要包括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的制定和實施、高層管理人員素質及其對專利創造活動的領導力以及有利于專利創造的企業文化建設等各類要素。應該說,有效的組織管理可以充分發揮專利創造活動中的人員、資本、文獻數據以及科研平臺等各類單個要素的整體協同作用。

3企業專利創造的基礎資源配置的實證分析

以江蘇石化產業為例為了對企業專利創造中的基礎資源配置現狀及其存在問題和原因給出具體實證分析,本文采用分類、分層的抽樣調查、深度訪談以及網絡調研等手段,對江蘇省以石油和天然氣等為主要原材料的金陵石化、儀征化纖、泰州陵光、南化集團以及江蘇石油勘探局等企業和研究機構的專利創造活動過程中的科技人員狀況、科技條件狀況、激勵約束機制和組織管理等基礎資源配置的現狀,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專家訪談。其中,調查對象是上述企業和研究機構的科技人員,共發放問卷400份,收回有效問卷293份。下面,從企業專利創造的基礎資源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等方面,對調查和訪談的主要內容給出簡要分析。

查看全文

醫療資源配置制度分析

1問題的提出

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對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做出了具體而明確的部署。2012年國務院印發的《“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暨實施方案》要求:“引導群眾小病到基層就診,促進分級診療制度形成。”200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的《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提出“引導一般診療下沉到基層,逐步實現社區首診、分級醫療和雙向轉診”。最早明確提出建立分級診療制度的政策性文件是2006年國務院的《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該意見要求“建立分級醫療和雙向轉診制度,探索開展社區首診制試點”。如果從199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的《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提出“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建立雙向轉診制度”的初步設想算起,建立分級診療制度已經提出整整20年。隨著國家一系列有關分級診療政策性文件的出臺,各級地方政府也紛紛出臺了一系列的實施辦法,對分級診療做了大量的、長時間的實踐探索工作。與此同時,學術界也越來越關注對分級診療的研究,在分級診療的模式、作用、路徑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工作。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我們對分級診療制度的構建做了大量實踐探索和學術研究工作,但到目前為止,我國尚未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分級診療制度,也沒有形成一種具有普遍推廣意義的分級診療模式。可以認為,我國的分級診療制度建設收效甚微。這是一個值得反思的問題,為什么多年來出臺了多項頂層規劃和制度設計,地方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的落實計劃和措施并進行實踐探索,同時還有學術界的眾多研究成果的理論支撐,而分級診療制度的建立卻是困難重重呢?關于分級診療制度,目前學術界有一個基本共識:分級診療制度的實施,可以促進醫療資源的合理分配,可以優化與重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是促進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的有效途徑[1-6]。但是,很少有人論及我國的醫療資源配置現狀是否具備開展分級診療的條件?是應該先開展滿足這一制度要求的醫療資源基礎條件建設,還是先實施這一制度并通過它重構現有醫療資源的結構?即各級醫療機構的醫療資源建設和結構優化與分級診療制度推行兩項工作誰應該先行?關于分級診療制度實施的主要障礙,學界普遍認為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不足,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功能定位和職責不清,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醫院之間缺乏有效的分工協作機制,居民就醫選擇無限制,醫療保險制度不健全,以及缺乏疾病分類管理標準[1]。但在筆者看來,除了醫保制度和疾病分類管理,其他原因都與醫療資源配置有關。對分級診療有利于優化醫療資源配置的主流學術觀點,筆者并不反對,但這應該是成功的分級診療制度實施后的衍生效果,而在沒有建立起科學的分級診療制度前,醫療資源配置不合理和總量不足是其建立的最大障礙,或者說合理配置醫療資源應該是建立分級診療制度的前提和基礎。

2建立分級診療制度的資源性障礙的主要表現

所謂分級診療,是指按疾病的輕重緩急及治療的難易程度,由不同級別和功能的醫療機構提供相應醫療服務。其實質是一種基于醫療服務需求的逐級診治過程以及醫療資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最大化、患者管理服務精細化的醫療服務形態[7]。其核心思想是“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基層首診是基礎,雙向轉診是核心,急慢分治是保障,上下聯動是機制。無論是基層首診與雙向轉診,還是急慢分治與上下聯動,目前的醫療資源結構和醫療資源總量都難以滿足其需要。2.1基層首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醫療資源總量不足基層首診是以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本文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的醫療資源滿足為前提的。從滿足居民的就醫需要角度講,最基本的醫療資源是醫療人力資源(主要是醫生和護士)、技術資源(主要是診療儀器設備)和床位資源。《指導意見》提出:“規范常見病、多發病患者首先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診。”實現基層首診最關鍵的是需要有能夠滿足常見病、多發病診治需要的全科醫生和相應的醫療設備(設施)條件。目前,我國80%的醫療資源集中在城市,城市醫療資源的80%又集中于大中型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力資源和技術資源基礎與居民就醫需求存在較大差距。《2017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國共有全科醫生20.9萬人(其中,注冊為全科醫學專業的7.8萬人,取得全科醫生培訓合格證的13.1萬人),每萬人口全科醫生數為1.51人,占執業(助理)醫師的比例僅為6.55%。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執業(助理)醫師和注冊護士分別占全國總數的12.59%和18.74%,每機構平均擁有執業(助理)醫師和注冊護士分別為13.09人和9.66人。全國各級醫療機構萬元以上設備共592.5萬臺,其中基層醫療衛生機構61.8萬臺(且多為低值設備,50萬元以下設備占其設備總數的97.2%),僅占10.4%;全國各級醫療機構萬元以上設備總價值9641.9億元,其中基層醫療衛生機構586.8億元,僅占6.1%;綜合醫院平均擁有萬元以上設備188.9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平均僅有13.5臺。全國各級醫療機構擁有床位741.05萬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僅占19.0%,尚有46.1%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4.3%的鄉鎮衛生院沒有設置病床,擁有50張以上床位的基層醫療機構僅占21.5%。與成功實施分級診療的國家相比,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醫療資源嚴重不足是不爭的事實,美國和英國全科醫生占執業醫師總數的比例分別為1/3和2/3[8]。在美國,由醫師組成的聯合診所中,4%的診所有核磁共振成像設備,社區醫院床位占各級醫院床位總數的70%以上[9]。按照《分級診療試點工作考核評價標準》要求,到2017年,每萬名城市居民擁有2名以上全科醫生。按照這一標準最低要求,僅城市就需要近16萬名全科醫生(2016年底我國城市人口7.93億),目前我國城市僅有全科醫生10.8萬名,需要補充5.2萬名。如果按照《指導意見》全科醫生隊伍建設的最終目標(城鄉每萬名居民有2名~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計算,我國全科醫生尚缺口6.8萬名~20.6萬名。如果實施分級診療制度,目前大量的在大醫院接受診療服務的慢性病患者、康復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腫瘤患者,將下沉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診,就目前的基層醫療機構醫療資源來說,不僅全科醫生和執業醫師數量嚴重不足,各種診療儀器設備和床位也都存在巨大缺口。由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基本醫療資源條件不能滿足居民的醫療服務需求,如果強行全面推行“基層首診”制度,一方面勢必影響患者及時、正確的治療,甚至延誤病情;另一方面由于診療水平和服務水平(條件)的限制,導致居民普遍性地就醫滿意度低下,進而使原本集中于大型醫院的醫患矛盾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轉移。2.2雙向轉診:二級醫院承接能力有限《指導意見》對分級診療制度建立后城市二級醫院的功能定位是:“主要接收三級醫院轉診的急性病恢復期患者、術后恢復期患者及危重癥穩定期患者。”也就是說,實施分級診療制度后,城市三級醫院的急性病恢復期患者、術后恢復期患者及危重癥穩定期患者將轉診至城市二級醫院。在我國現行的醫療服務體系下,“由下而上”轉診并不困難,不論什么病癥、何種病情的患者,二、三級醫院門診服務和住院服務“通吃”的現象原本就長期存在,而困難的是“由上而下”的轉診,如果說三級醫院出于現有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和經濟利益的考慮,沒有向下轉診的愿望與動力,可以通過制度或政策等行政手段干預解決,而二級醫院的承接能力不足可能成為向下轉診的最大障礙。《2017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二、三級醫院擁有床位4516605張,其中三級醫院2213718張(占49.0%),二級醫院2302887張(占51.0%),三級醫院的床位利用率為98.8%,二級醫院的床位利用率為84.1%;同年二、三級醫院總住院人數為15256.5萬人,其中三級醫院7686.2萬人(占50.4%),二級醫院7570.3萬人(占49.6%)。僅就床位資源來說,如果強行要求三級醫院將急性病和術后恢復期及危重癥穩定期患者轉診至二級醫院,即使是三級醫院50%的上述患者轉至二級醫院,以目前二級醫院現有的資源條件它是無力承接的,現在是三級醫院“住院難”,將來可能是二級醫院“住院難”。2.3急慢分治:各級醫療機構功能定位與其醫療資源結構不匹配為實現急慢分治,《指導意見》對城市二、三級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診療服務功能定位和職責范圍進行了明確界定。但需要指出的是,不同功能的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功能不同就需要配備不同的醫療資源,急危重癥和疑難復雜疾病患者、急性病恢復期患者與術后恢復期患者、老年病與晚期腫瘤患者所需的醫療服務和醫療設備是不同的。這就涉及現有醫療資源結構如何調整和增量資源如何配置的問題。長期以來,我國醫療資源已形成穩固的高度“向上集中”格局,各級醫療機構醫療資源分布極不平衡。如果說各級醫療機構可以在政府的行政干預下按照《指導意見》要求實現功能轉變,通過分級診療制度設計和實施強行要求改變其醫療服務范圍,主要面臨以下三個問題。第一,二、三級醫院已經擁有的大量針對一般性疾病診療的技術設備(設施)及三級醫院已經擁有的康復醫療的技術設備(設施)等“存量資源”將如何處理?《指導意見》提出要“推動醫療資源合理配置和縱向流動”,那么,作為大型醫院“固定資產”但與《指導意見》規定其服務功能不符的診療儀器設備等資源如何流動?是資產剝離另組機構,還是無償“下放”給基層(下級)醫療衛生機構和慢性病醫療機構?第二,《指導意見》鼓勵部分“二級醫院轉型為慢性病醫療機構”。這類醫院轉變為慢性病醫療機構后,其原有的急診醫療和一般性疾病診療的技術設備(設施)等同樣面臨上述問題;同時作為慢性病醫療機構,與其功能相符的醫療設備和設施又將如何補充?第三,對承擔慢性病、康復期、老年病、晚期腫瘤患者等治療、康復、護理服務功能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來說,其資源條件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補充和建立起來的。從我國現有醫療資源的結構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要想發揮分級診療制度建立后的功能,國家必須對其傾斜性地增加醫療增量資源的投入。但近年來,國家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增量醫療資源的投入增加有限,并沒有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有明顯傾斜。以國家對醫療衛生機構財政補助為例,2016年國家對醫療衛生機構財政補助總額為4848.6億元,其中,各類醫院獲得2138.5億元(其中綜合醫院1439.6億元),占44.1%,基層醫療機構獲得1546.3億元,占31.9%。總之,我國目前各級醫療機構的醫療資源結構與《指導意見》對各級醫療機構的功能定位是錯位的,不解決各級醫療機構功能定位與其醫療資源結構的匹配問題,急慢分治就無法實現。這也是這些年來分級診療制度沒有真正實現的根本原因之一。2.4上下聯動:各級醫療機構“各司其職”有困難《指導意見》要求“引導不同級別、不同類別醫療機構建立目標明確、權責清晰的分工協作機制”。實現上下聯動需要三個前提:一是不同級別、不同類別醫療機構依據各自的功能定位各司其職,體現“急慢分治”;二是不同級別、不同類別醫療機構間要實現雙向轉診暢通,體現“有序轉診”;三是不同級別、不同類別醫療機構的醫療資源與其功能相匹配,體現由上而下的“治療—康復—長期護理”的連續性。各級醫療機構“各司其職”是上下聯動的基礎,“有序轉診”是上下聯動的前提,“治療—康復—長期護理”的連續性是上下聯動的保障。從我國各級醫療機構現有醫療資源的分布結構看,由上而下各級醫療機構的醫療資源配置,還不能完全滿足“治療—康復—長期護理”的連續性需要,總體上,三級醫院的治療性醫療資源相對過剩,二級醫院的康復性醫療資源相對不足,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護理性醫療資源明顯缺乏。總之,對二、三級醫院來說,如果不做存量醫療資源的調整和重組,這些醫院為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可能不遵循規定的醫療功能和職責而擴大其醫療服務范圍,若強行要求其轉變服務功能,則可能導致資源浪費;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來說,只強調其轉變服務功能,如果不做增量醫療資源的傾斜性補充,它們將因資源不足而無力完成其應承擔的醫療服務職責。各級醫療機構若不能做到各司其職,上下聯動也就失去了基礎。

3居民缺乏對基層醫療機構的信任感

按照《指導意見》對基層首診的要求是“堅持群眾自愿、政策引導”原則。相比于通過政府政策調控“驅使”居民基層首診,居民患病后自愿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進行首診,是分級診療制度實施最成功的標志,但目前我國絕大多數居民還不具有這樣的就醫意愿。有學者認為,無論大病小病都要去大醫院就診,是居民長期以來形成的不合理的就醫習慣[10]。其實居民就醫選擇上的“就高不就低”,居民紛紛涌向大醫院就醫,不能簡單地歸咎于居民的就醫習慣問題,主要是因為居民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不信任,擔心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診延誤診治和康復,本質上講,不信任的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務人員(主要是醫生)的醫療水平和檢查、診斷儀器設備水平。關于居民不愿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首診的原因,學界普遍認為是居民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信任度低導致的[11-13]。有調查研究顯示,41.8%的居民不愿“去社區首診”[14],28.5%的人是因為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看病“不放心”[12],61.2%的人不接受分級診療[15]。關于康復期下轉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態度,有調查研究顯示,67.9%的人表示康復期后不愿轉回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繼續就診,其中34.8%的人是因為“不信任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醫療技術水平”[12]。有關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療資源配置現狀,前文已經述及,這里不再贅述。需要強調的是,由于居民醫療服務消費的需求價格彈性較低,即使通過醫保制度改革和強行推行居民與全科醫生簽約服務制度,如果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醫療資源條件不改善,沒有讓人信任的醫療資源基礎,很難改變人們“向往”大醫院的就醫意愿,僅靠“政策引導”要群眾樹立基層首診“自愿”意識,就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其效果一定是非常有限的。分級診療制度建立本身并不能在根本上改變居民的就醫意愿,如果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對患者也能及時、準確地做出診斷和治療,不同級別、不同功能醫療機構的醫療資源配置能夠真正滿足居民的不同醫療需求,居民的就醫意愿也就自然而然地隨之改變了。

查看全文

市級資源配置規則

第一條為建立統一開放透明高效的公共資源市場配置平臺,維護公開公平公正的配置秩序,根據《經濟特區公共資源市場配置監管條例》(以下簡稱《監管條例》)和《經濟特區公共資源市場配置監管條例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實施細則》),制定本規則。

第二條按《實施細則》第二十條規定進入專設的市公共資源市場配置服務機構(以下簡稱配置機構)的公共資源市場配置活動(以下簡稱配置活動),適用于本規則。

第三條配置活動應遵循公開透明、公平競爭、公正誠信、廉潔高效的原則。

第四條配置機構負責提供公共資源配置的委托受理、信息、場所安排、配置組織、業務咨詢、異議受理等服務,協助市公共資源配置監管部門對配置活動進行監管,對違反配置規則的行為及時予以制止,并向相關部門通報情況。

第五條本規則所稱委托方,是指公共資源管理部門。

本規則所稱競標人、競買人,是指報名并取得參加配置活動資格的自然人、法人或其它組織。

查看全文

水資源配置研究論文

首先是規劃目標和實際管理運行之間還存在差距。通常區域和流域的規劃已經得出有相關水資源配置的結論,但在年度和短期內結合實時水情條件和用水需求信息給出合理的實施方案方面還有所欠缺。此外,由于不同管理層的目標不同,實際操作中較多地強調公平性、可操作性和可檢驗性,使得水資源分配的優化性能不足。

其次是水資源分配與預報預警機制結合不足。目前的水資源分配主要基于流域的歷史水雨情信息以及用水數據而定,屬于靜態基礎的決策。雖然這種方式比較容易被不同利益方認可,但是不利于動態管理,不能完全適應千變萬化的實際情況,因此缺乏一種充分考慮到未來水條件和區域用水變化等未知不確定因素下水資源分配的方案。

第三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缺乏全局性的分析考慮。除了個別重點工程存在部分聯合調度外,大部分工程正常條件下都是以自身管理制度和用水需求運行,只在特殊情況下以應急方式進行水量調配,因而缺乏一種對流域水資源進行整體性優化分配的框架和機制,使得實際調度的效果劣于理論分析的結果。

第四是缺乏供水的應急管理和危機管理機制。常規狀態下的水資源分配均有可供參照的運行調度方案,但是應急狀態下的水資源分配機制和效果評價方法缺失。

第五是對水質影響供水的問題認識不足。目前的水資源分配還都是以水量為主,缺乏在水質惡化條件下供水對象受限時的水資源調配有效分析機制,如分質供水等。

有關水資源分配工作的建議

查看全文

資源配置會計信息論文

一、會計信息透明度與資源配置效率的現狀分析

現在的證券市場是一個信息化的市場,在這里,所有的買賣活動都是信息化的交易活動。因此,保證信息的透明度是證券市場有效高速運行的關鍵所在。如今,我國的證券市場經過數十年來的高速發展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漸漸建立起來的基本制度也在一步步完善中。但與此同時,不可忽略的是,基本制度存在的缺陷問題和變幻的的市場環境的影響,使我國的會計信息在質量上良莠不齊。總的來說,會計信息的透明度仍不高,依舊存在著一些造假現象。而資本市場的信息的不均勻性,將導致無法有效配置現有的經濟資源。高度透明的會計信息能正確引導投資者做出理性的決策,減少在投資中的風險,正確有效的配置資源。同時,相關研究也表明,在證券市場中,一個信息透明度越高的行業,其資源配置的效率越高,也更具市場競爭力。下面,本文將就以上現狀做出以下分析。

二、會計信息的質量對資源配置效率的作用機制

(一)會計信息的透明度對市場的有效性影響在資本市場中,高效的資本市場分為以下三種:弱式有效的資本市場、半強式有效的資本市場、強式有效的資本市場。這樣劃分的標準是價格能夠對標準的相關信息造成的影響,通過以上三種不同的劃分,反應對不同效率的市場價格反應信息完整與否。如果會計信息透明度不高,所得信息也就不準確,這時資本市場就會出現一個弱式有效的市場。對內幕信息有一定了解的人就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優勢,在資本市場上進行操作以獲取更多的收益。而如果會計信息透明度很高,所獲信息十分準確,這時,市場價格個金融證券就能全面的反應整個市場信息,就沒有人能夠通過內幕信息投機取巧,為大家營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故而,會計信息的透明度將直接決定資本市場的運行效率。會計信息的質量高才能營造一個公平競爭健康發展的資本市場環境,幫助投資者做出理性的判斷和決策,進一步實現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二)會計信息的透明度對信息傳導機制的影響在資本市場中,不同的人群對于信息的了解程度會有所不同,以外部投資者和企業管理者為例,對于企業的內部信息了解的準確程度就大有不同。企業在資本市場中尋找融資渠道,外部投資者則需要在決定投資與否之前對企業信息有一定的了解。在這個過程中,高透明度的會計信息,可以充分滿足投資者的信息需求,減少在做投資決策時的風險疑慮,促使外部投資者快速做出投資決策。故而,在投資市場中會計信息的及時性準確性至關重要。高透明度的會計信息能夠使處于資本市場的人們面對變幻不定的資本市場及時把握投資時機,企業也能夠通過及時高質量的會計信息獲得更多的融資。促使資本市場資源快速有效的進入配置。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披露,可以促使資本市場信息傳輸有效性和高效性,產生良好的信息傳輸機制,穩定資本市場、股票價格。從而進一步使得資本市場資源得到有效配置。

(三)會計信息的透明度對資本市場交易成本的影響在資本市場中同樣會出現一些造假現象,而這些造假現象對于普通的投資者乃至專業的注冊會計師或審計師來說都是很難發現的。這些低質量的會計信息會導致股票價格和金融產品等的發展不符合常規。使其價格和其真正價值出現較大的出入。而這時,投資者對市場就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利益也將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資本市場中的資源也將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使正常的工作需要無法得到滿足。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該企業所的信息也會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失去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的支持。這種低質量虛假的會計信息會使得資本市場的交易量和成本增加,利潤卻不斷降低、與此同時,市場正常的運行機制遭到破壞,并進一步影響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

查看全文

水資源配置方案研究

一、泗縣水資源概況

泗縣位于安徽省東部,黃淮海平原南端,屬于資源性和水質性缺水并存的地區,水資源稟賦條件較差:一是水資源總量不足,多年平均降水量865mm,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5.25億m3,人均水資源占用量546m3,不足全省人均的1/2、全國人均的1/4,屬于水資源短缺地區之一;二是水質污染較嚴重,境內主要河流新汴河近年來水質改善明顯,能夠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沱河、唐河、新濉河、石梁河等河流的水質常年較差,地下水存在砷、氟、鐵、錳等原生元素超標的問題;三是地下水屬于貧水區,縣域內地層巖性以黏土為主,地下含水層厚度較薄,一般只有10m左右,富水性較差,由于常年集中超采,縣城及其近郊區已形成面積32km2超采區,單井出水量目前每小時不足20m3。

二、水資源配置總體布局

在強化節約用水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通過合理安排挖潛現有水源工程,科學謀劃新的水源工程,實現“蓄引提調結合、大中小微并舉、地表地下聯合”,構建當地水與外調水,地表水與地下水,常規水與中水等相結合的水資源配置格局,全面加強泗縣水資源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供水安全保障體系,提升水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根據泗縣水資源特點及未來發展需求,全縣水資源配置工程采取如下總體布局思路。1.挖掘現有工程潛力、優化供水結構根據用水需求和用水結構變化對現有水源進行優化配置,充分挖掘現有地表水源工程,通過對年久失修不能發揮其效益的供水工程采用疏浚、清淤、加固或重建;通過新建大中溝蓄水閘壩工程,有效存儲雨洪資源,逐步建成溝網灌溉體系,最大化使用當地地表水資源。泗縣現狀對地下水過度依賴,需逐步調整供用水結構,逐步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進程,將城區水廠、鄉鎮中心水廠和新建地表水廠聯合供水,以城鎮供水設施輻射周邊農村,城鄉統籌促進農村用水事業發展,同時加強農村人畜飲水困難地區的飲用水工程建設,保證城鄉居民飲水安全。生活用水以飲水安全為原則,以水質優良的深層地下水為主,淺層地下水為輔;工業用水以提高保證率為原則,從以地下水為主逐漸向以地表水為主過渡,并逐步壓縮深層地下水開采使用量;農業灌溉以因地制宜為原則,淺層地下水和地表水兼用。2.加強節水型社會建設、鼓勵再生水利用全面加強節水型社會建設,推進農業、工業、生活節水載體建設,全面提高用水效率。農業方面主要發展節水灌溉工程,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因地制宜發展噴灌、滴管等高效節水灌溉,推進水肥一體化方案實施,提高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工業方面主要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特點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對設備進行升級改造,加強用水計量和在線監測,提高工業水重復利用率。3.加快實施南水北調工程為泗縣供水結合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安徽段實施情況,充分利用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完善泗縣調水方案和線路,完成境內配套調水蓄水工程建設,滿足城鎮生活和工業、農業用水,緩解泗縣日益突出的水資源供需矛盾。4.全面加強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保護力度加強地下水資源保護實施地下水壓采方案,實施水量水位雙控方案,在具備供水條件地區逐步壓縮深層承壓水開采量。全面提高新汴河等地表河湖水體的生態需水保障程度,明確具體的保障方案。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機制,貫徹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強對水資源統一規劃、統一調配和綜合管理。

三、加快對接和實施一批骨干工程

1.南水北調工程泗縣境內輸水方案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供水范圍包括泗縣新汴河兩岸地區。受水區涉及縣內的懷洪新河灌區、新汴河灌區等。結合南水北調東線二期淮河至新汴河段沱河輸水線路,泗縣可從懷洪新河分水口門取水,同時利用沱河線路和現有水系條件,將水輸至泗縣境內。調水到泗縣境內,可以根據區域的城鎮生活和農業用水等實際情況合理分配縣域內輸水線路。2.蓄水工程結合唐河草溝閘改建,閘址向下游下移,以提高草溝閘上蓄水量,存蓄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輸水量;在石龍湖下游建蓄水閘,存蓄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輸水量。3.城鄉供水一體化綜合考慮全縣水源條件,應充分利用新汴河、沱湖、外調水,以地下水為備用水源,通過新建地表水廠,更新改造配水管網和中途加壓泵站、敷設水源聯絡管,全面完成農村供水工程的水源置換,一次規劃到位,分年實施,逐步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4.面上水源工程通過對縣域內涵閘工程的新建、重建或加固、新建滾水壩工程等實現區域防洪排澇與蓄水引水有機結合,實現“汛時防洪排澇、平時蓄水灌溉”的工程應用體系,達到能排、能蓄、能引的目的,使地表水能有效留住,雨洪資源能充分利用,農業灌溉能充分利用地表水;泗縣境內溝網水系交錯,為有效留住雨洪資源,充分利用地表水資源,可在主要大中溝設置滾水壩,以達到增加區域蓄水目的;建設水庫塘壩清淤擴容工程。通過對塘壩的挖潛、配套、改造,使塘壩布局合理,配套齊全,更能發揮塘壩效益。對塘壩進行清淤擴容,提高塘壩有效塘容,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面上抗旱保水能力;對泵站進行更新改造和灌區配套;為進一步提高農業灌溉對淺層地下水的利用率,需對出水量小、無法正常使用的機井予以封停;對部分建成后未洗井、井蓋丟失的機井予以修復;對沒有配套自吸泵設備的機井予以補充配套。結合當地作物種類和灌溉用水定額,合理設計開采布局并新打部分機井等。5.重點節水工程完善區內大型灌區、灌溉片續建配套與改造。繼續開展中型灌區和部分小型灌區的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實現灌區渠道防滲、建筑物維修、更新和田間工程配套更新等節水改造,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基本建成節水高效現代化農業,繼續加快發展節水灌溉工程,加快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在優化調整區域產業布局的基礎上,支持工業企業開展節水改造及再生水回用改造,推廣高效冷卻、洗滌、循環用水、廢污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產工藝替代等節水工藝和技術。加快節水及水循環利用設施建設,促進企業間水梯級串聯循環利用。強化生產用水管理,督促重點企業定期開展水平衡測試、用水審計及水效對標。加快城區、鄉鎮供水干、支管網系統的技術改造,降低輸配水管網漏損率。積極推廣節水型生活器具,發展“節水型住宅”,大力開展節水型單位和社區建設,加強城鎮建設項目的監督管理,落實節水“三同時”、“四到位”制度;推動城鎮居民家庭節水,積極創建“節水型小區”。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工業發展,城鎮污水量不斷增加,將會導致地表水體污染,制約城市可持續發展。城市污水收集、處理和污水再生利用等設施不僅是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基礎設施,同時也是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環境的重要手段,具有十分可觀的社會、環境和經濟效益。目前泗縣污水經達標處理后大部分外排,回用量較少,主要用于城市綠化澆灑、路面澆灑等,尚未用于工業用水。加快推進泗縣中水廠及配套管網建設,提高中水利用率。

查看全文

公共醫療資源配置研究論文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很大發展,但是政府在公共教育和醫療資源配置中的行為失當導致了本應隨經濟發展而逐步改善的教育和醫療狀況的惡化,這主要是政府過于注重經濟發展、在教育和醫療改革中的市場化主導、按傳統“城鄉二元結構”配置資源等原因所至。

關鍵詞:政府;公共教育;公共醫療;資源配置;行為失當

Abstract:Sincethereformandopenpolicy,ourcountryeconomyhasmadetheverybigprogress,butthegovernmentcausedinthepubliceducationandinthemedicalserviceresourcesdeployment''''sbehaviororiginallyshouldimproperlyalongwiththeeconomicdevelopment,butimprovedgraduallytheeducationandthemedicalcondition''''sworsening,thiswasmainlythegovernmenttoopaysgreatattentiontheeconomicdevelopment,toeducateandinthemedicalreformmarketabilityleadership,accordingtothetradition“thecityandcountrysidedualstructure”reasonsandsoondispositionresources.

keyword:Government;Publiceducation;Publicmedicalservice;Resourcesdeployment;Thebehaviorisimproper

前言

教育和醫療是與群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兩大民生問題,是人生存發展的基本要求,是現代公民應當享有的基本權利。有學者形象地把它們比作社會這輛高速奔跑的大車的兩個輪子,一個管公眾的生命安全,一個管公眾精神與靈魂的健康發育。如果基本醫療和教育得不到保障,很容易成為社會動蕩的導火索。

查看全文

公共醫療資源配置探討論文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很大發展,但是政府在公共教育和醫療資源配置中的行為失當導致了本應隨經濟發展而逐步改善的教育和醫療狀況的惡化,這主要是政府過于注重經濟發展、在教育和醫療改革中的市場化主導、按傳統“城鄉二元結構”配置資源等原因所至。

關鍵詞:政府;公共教育;公共醫療;資源配置;行為失當

Abstract:Sincethereformandopenpolicy,ourcountryeconomyhasmadetheverybigprogress,butthegovernmentcausedinthepubliceducationandinthemedicalserviceresourcesdeployment''''sbehaviororiginallyshouldimproperlyalongwiththeeconomicdevelopment,butimprovedgraduallytheeducationandthemedicalcondition''''sworsening,thiswasmainlythegovernmenttoopaysgreatattentiontheeconomicdevelopment,toeducateandinthemedicalreformmarketabilityleadership,accordingtothetradition“thecityandcountrysidedualstructure”reasonsandsoondispositionresources.

keyword:Government;Publiceducation;Publicmedicalservice;Resourcesdeployment;Thebehaviorisimproper

前言

教育和醫療是與群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兩大民生問題,是人生存發展的基本要求,是現代公民應當享有的基本權利。有學者形象地把它們比作社會這輛高速奔跑的大車的兩個輪子,一個管公眾的生命安全,一個管公眾精神與靈魂的健康發育。如果基本醫療和教育得不到保障,很容易成為社會動蕩的導火索。

查看全文

水資源配置決策研究論文

水資源配置是在水資源歸國家所有的前提下,對水資源使用權的分配管理。

近年來,水資源分配的重要性逐漸得到認識和重視。水事糾紛,尤其是北方地區省際水事糾紛的加劇促進了水資源分配立法管理的步伐。

2006年是中國歷史上水行政法規頒布最多的一年,其中由國務院頒布的《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和《黃河水量調度條例》的正式施行具有重要意義。前者權威地提出了取水許可的管理辦法,而后者則是國家出臺的第一部有關大江大河流域水量調度分配的行政法規。

實際水資源分配決策中存在的問題

從目前情況看,由于技術和管理上的局限性,在實際的水資源分配決策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規劃目標和實際管理運行之間還存在差距。通常區域和流域的規劃已經得出有相關水資源配置的結論,但在年度和短期內結合實時水情條件和用水需求信息給出合理的實施方案方面還有所欠缺。此外,由于不同管理層的目標不同,實際操作中較多地強調公平性、可操作性和可檢驗性,使得水資源分配的優化性能不足。

查看全文

企業資源配置力論文

摘要:針對當前企業競爭力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從資源配置的角度剖析了企業競爭力的深層內涵和構成。認為,企業競爭力的核心內涵是企業資源配置力;企業資源配置力是企業資源定位力與資源整合力的合力。企業資源定位力決定著企業資源配置力的正負性質,而企業資源整合力別更多地決定著企業資源配置力的強度;在構成企業資源整合力的兩個方面中,企業對資源的制度—文化整合力是企業資源配置力的核心內容,也是企業競爭力的深層激發器。這啟示我們,通過組織文化的培育與相關制度的創新,有效整合企業人力資源,充分激發其趨向于企業目標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對企業競爭力的形成和提升將具有愈來愈積極而深遠的意義。

當前,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化,企業、理論界與實際部門紛紛從不同的角度研究企業的競爭力問題。但綜觀相關文獻,我們不難發現,這些研究要么僅從一個側面(如技術、人員、制度等)來探討企業競爭力問題,要么直接將企業競爭力作為一個前提性的概念來使用,而沒有對這一概念本身的內涵與構成進行闡釋。這要么可能因探討的角度過于狹窄而不能為企業競爭力的構建和提升提供一個可行的全面指導(因為企業競爭力往往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互動的結果),要么可能因概念內涵的不明確而影響相關研究的深入進行。基于上述認識,本文擬從資源配置這一企業最本質的活動出發,試圖從最一般的角度來探討企業競爭力的本質和源泉問題,以此為相關研究提供一個基點和分析框架。

一、企業競爭力的核心是企業資源配置力

眾所周知,企業在本質上是一定資源的集合體,正是這一定的資源在時空上按相對一定的規則動態地組合在一起才構成了企業及其運作的基礎和前提,離開了一定的資源及其有序而動態地組合,企業就不可能存在和運作。顯然,由一定的資源組合而形成的企業的生存與發展能力即企業競爭力不外乎取決于相互密切聯系的兩個方面:一是企業所擁有的資源的數量與質量,二是企業對資源的定向整合使用能力。一定數量與質量的資源總是具有一定的生產力的,不過,在自然狀態下,這種生產力是處于潛伏或休眠狀態的。可把一定數量和質量的資源所含有的、處于潛在狀態的生產力稱為資源潛力。顯然,企業資源潛力的大小既取決于企業資源的數量,又取決于企業資源的質量,用公式來表示就是:企業資源潛力=企業資源數量×企業資源質量

資源潛力是企業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從而也是企業競爭力的基礎。但企業的資源潛力若不被激活和放大,則不能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和企業競爭力,也就不能成為維系企業生存、推動企業發展的有效力量。而要有效地激活和放大企業資源潛力,就要靠企業按一定的目標及規則要求對資源進行定向整合,使企業資源按一定的秩序進行動態地有機結合。企業資源潛力被激活和放大的程度取決于企業對資源定向整合的能力,可稱這種能力為企業的資源配置力。顯然,企業生存和發展的能力即企業競爭力既取決于企業資源潛力,又取決于企業對資源的定向整合能力即企業資源配置力,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結果。三者之間的關系可以下式來表述:企業競爭力=企業資源潛力×企業資源配置力

該式表明,一方面,在企業競爭力及其形成過程中,企業資源潛力和企業資源配置力二者缺一不可:企業若缺乏一定數量與質量的資源,則企業資源配置力就顯得無用武之地,企業也便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無奈;反之,企業資源再雄厚、再優越,資源潛力再大,若缺乏足夠的資源配置力的激活和放大,也只能處于休眠狀態,無法形成現實的競爭力。特別是對人力資源而言,若不能有效激發其積極性、自覺性與創造性,不能協調好各種人際關系,其結果就不僅僅是資源潛力難以發揮的問題了,它還會因為企業成員之間的有害沖突與矛盾而引起內耗,輕則增加企業的內耗成本,重則危及企業的生存。以上兩種情況在現實企業中都不乏其例。另一方面,我們說企業資源潛力與企業資源配置力在企業競爭力及其形成過程中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但并不就意味著這兩方面在企業競爭力及其形成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是等同的。實際情況是,與企業資源潛力相比,企業資源配置力在企業競爭力及其形成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更為重要與關鍵。特別是在科學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物質生產力日益發達、市場機制和體系漸趨成熟和完善,以及社會文明與教育水平不斷進步與提高的今天,企業要獲得和擁有一定數量較高稟賦的相關資源并非難事,難的是如何有效激活和放大這些資源的潛力。換言之,當今企業缺乏的不是資源本身,而是資源配置力。中國企業尤其是如此。按照短邊約束原理,最缺乏的就是最關鍵的,如何提高資源配置力已愈來愈成為當今企業能否構建和提升其競爭力的核心和關鍵。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