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壓力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7 13:53:2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職業壓力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職業壓力

幼兒教師職業壓力與職業幸福感研究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討山東省幼兒教師組織認同在職業壓力與職業幸福感中的調節作用。采用職業壓力量表、組織認同量表、職業幸福感量表。對山東省地區的5所幼兒園的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表明:(1)教師職業壓力會負向預測職業幸福感。(2)教師組織認同會正向預測職業幸福感。(3)教師組織認同在職業壓力與職業幸福感中具有調節效果,即教師組織認同能調節職業壓力對職業幸福感的影響。

關鍵詞:教師職業壓力;組織認同;職業幸福感

1.問題提出

近年來,幼兒教育受到了政府與社會各界的重視,同時,教師職業幸福感狀況越好有助于提升教師的幼兒教育品質(謝蓉、曾向陽,2011)。因此,幼兒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受到研究者的關注(趙明、蔡淑蘭,2018)。有研究者發現,影響幼兒教師職業幸福感的因素大多來源于職業壓力(Vanden,Broeck,VanRuysseveldt,Vanbelle,&DeWitte,2013)。也研究表明,幼兒教師工作壓力源對職業幸福感有顯著相關(劉力全,2007)。過去研究中發現,組織認同對職業幸福感有顯著影響(嚴玉梅、陳虎強、段強,2018)。另外,有研究表明,員工組織認同感在職業壓力和職業幸福感中具有調節作用(袁慶宏、丁剛、李輝,2014)。綜上所述:幼兒教師職業壓力會直接影響職業幸福感;并且,還能通過與組織認同的交互作用對職業幸福感產生影響。

2.研究方法

2.1被試對象。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樣,從山東省地區5所幼兒園的抽取630名幼兒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有效問卷608份。性別部分:男生為238人占39%;女生為370人占61%。2.2研究工具。A.幼兒教師職業壓力量表:本研究采用了劉力全(2007)編制的幼兒教師工作壓力源量表,包括5個分維度,共38個題項。該量表一致性系數Cronbach’sɑ為0.91,量表結構效度良好。B.幼兒教師組織認同量表:本研究采用Maeletal.(1989)編制的教師組織認同量表。該量表共包括6個項目,該量表一致性系數Cronbach’sɑ為0.85,信度系數良好。C.幼兒教師職業幸福感量表:本研究采用了王鋼等人(2013)修編的幼兒教師職業幸福感量表,包括4個分維度,共15個題項。該量表一致性系數Cronbach’sɑ為0.82,信度良好。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22、AMOS24進行數據統計分析。

查看全文

教師職業壓力原因分析論文

一、教師職業壓力的現狀

當今中國社會的發展正處于一個多重轉型相疊加的時期:經濟體制在轉變,社會體制在轉型,道德規范在轉換,也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現代社會。教師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要責任,并且在社會的進步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職業壓力普遍存在于各行各業中,而教師職業的特殊性,也使教師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尤其在當今不斷深化的教育改革的形勢下,國家和社會都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更加重了教師的負擔,增加了教師的壓力。

教師職業壓力過大可以說是一種心理疾病。教師體驗到的職業壓力,在教師的心理與行為的各個方面,使教師的心理、生理、情感、認識、行為等方面將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在心理方面,易焦慮,情緒異常。在生理方面,經常產生疲勞感,缺乏精力,對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在情感方面,易情感失常,體現為職業觀熱情和動力的喪失。在認識方面,自我效能評價下降,體會不到成就感,產生職業厭倦。在行為方面,職業壓力大的教師會行為沖動,減少與學生的交往,易與學生發生沖突,同時對工作失去興趣,工作積極性低。

據重慶晚報聯合重慶市政府公眾信息網進行的“重慶教師職業壓力與心理健康大型調查”結果顯示:1117位老師參與此次調查的教師中,近80%的教師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感到累,88%的教師生理健康狀況不佳,46%的老師表示,最大的壓力來自“所做的工作不能得到客觀公正的評價與回報”。

幾乎參與調查的所有老師都表示目前在工作中出現倦怠。據統計,有38%的老師出現了中度工作倦怠,41.7%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工作倦怠。而對于抑郁的心理問題,絕大部分的教師找不到有效的手段來減壓,近90%的教師遇到壓力選擇“逃避”和“消極等待”。

查看全文

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壓力探討

教師職業壓力是近年來很多學者關注的話題。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青年教師比例也在逐年攀升,作為高校師資隊伍的主力軍、處于社會轉型期和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推進中的高校青年教師,承受著巨大的職業壓力。過度的壓力不僅會影響青年教師的身心健康,更是會對其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產生很大的消極影響,這對于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無疑是一個非常大的阻礙。本文試圖從前人研究中分析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壓力的現狀,并嘗試探尋相應的緩解措施。

一、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壓力現狀

伴隨著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高校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不少高校教師表示存在不容忽視的職業壓力。國內多項調查顯示,約65%以上的教師感覺職業壓力大。尤其是青年教師,面臨的職業壓力普遍比中老年教師大。這一方面是因為青年教師已成為高校教師隊伍的主要組織部分,并承擔著高校60%以上的工作;另一方面是因為青年教師需要在學校走入社會的角色適應、新手型教師轉向勝任型教師、經營新的人際關系、平衡工作和家庭等方面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一)高校教師職業壓力模型

綜合國內外學者對于高校教師職業壓力的研究,可以發現主要有四種職業壓力模型。第一種是將職業壓力看作單維度變量,即將教師在各種壓力項目上的分數累加后作為職業壓力的指標。例如,華中科技大學的尹平教授在“教學事件壓力量表”和“教師職業壓力因素問卷”的基礎上,編制出了共50個條目的“高校教師壓力力量表”,并用其測量了519名中國大學教師的職業壓力。第二種模型認為職業壓力包含工作內容和工作環境兩個維度。2005年,李虹的自編量表“大學教師工作壓力量表”,共24個條目,分為5個分量表:工作保障、教學保障、人際關系、工作負荷和工作樂趣。景麗珍認為前三項主要體現了教師在工作環境中的壓力,而后兩項則可認為是來自工作內容的壓力。國外有學者在研究中發現,大學教師在教學和科研方面的工作壓力存在顯著差異,因此在第二種職業壓力模型的基礎之上,將工作內容再細分為教學壓力和科研壓力,進而成為高校教師職業壓力的第三種模型。第四種模型則是將高校教師職業壓力分成四個維度:教學任務、科研要求、學校制度和角色定位,這一模型得到了國內學者的驗證。

(二)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壓力類型

查看全文

心理學對門診護士職業壓力的緩解

摘要:目的:分析心理學技能知識培訓對緩解門診護士職業壓力的作用。方法:醫院在2018年4月-2018年5月對68名門診護士實施心理技能知識培訓,對比心理學技能知識培訓前后門診護士的職業壓力和心理彈性變化,并評價培訓前后門診護士的心理學技能知識掌握情況。結果:心理學技能知識培訓后門診護士的護理壓力源量表評分、逆境商數自測量表評分均高于培訓前(P<0.05);心理學技能知識培訓后門診護士的心理學技能知識掌握評分高于培訓前(P<0.05)。結論:對門診護士實施心理學技能知識培訓,可有效改善護理人員的職業壓力和心理彈性,并可提高對心理學技能知識的掌握情況,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心理學技能知識培訓;門診護士;職業壓力

門診是醫院診療系統中必不可少的部門,作為患者就診首先接觸的部門,具有人流量大,患者病種范圍多、病情多樣和溝通困難的特點,護患關系較難協調,因此門診護理人員面臨的職業壓力更大[1]。嚴重的職業壓力會使護理人員長期處于精神緊張狀態,不利于護理人員的身心健康和工作質量的提升[2]。為緩解門診護士的工作壓力,醫院在2018年4月-2018年5月開始對其實施心理學技能知識培訓,本研究中將分析心理學技能知識培訓對門診護士職業壓力的緩解作用,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醫院2018年4月-2018年5月共有門診護士68名,其中女性65名,男性3名;年齡25-60歲,平均(36.5±9.0)歲;工作時間1年-33年,平均(12.5±2.5)年;學歷:專科3名,本科以上65名;職稱:護士11名,護師18名,主管護師34名,副主任護師5名。1.2方法。在2018年4月開始對門診護士進行心理學技能知識培訓,內容如下:(1)培訓方法:邀請本院心理醫師對護理人員進行心理學知識技能培訓,按照門診護士的排班情況進行分班培訓,培訓方法包括集中授課、案例分析、情景模擬以及組織討論,每次培訓時間120min,每周2次,培訓2個月。(2)培訓內容:在培訓開始前對護理人員發放護士壓力源量表和逆境商數自測量表,了解門診護士的職業壓力和心理彈性情況,根據了解情況制定心理學技能知識培訓內容,包括基礎心理學知識、工作興趣的培養與職業應對、工作時間管理技巧、團隊合作技巧、如何進行有效的溝通、心理調節治療。在講解過程中搜尋符合的實際案例,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案例相結合。另外在上課時每6-10人分組進行實際情景模擬演練,自每節課留取10min進行自由討論、提問及解答。1.3觀察指標(1)心理學技能知識培訓前后職業壓力和心理彈性。以護士壓力源量表評價其職業壓力,該量表包括護理專業及工作、患者及家屬、管理和醫院、領導及同事、個人及家庭5個維度,總分5-20分,分數越低為壓力越大;以逆境商數自測量表評價其心理彈性,包括控制感、主動性、影響范圍和持續時間4個維度,總分范圍0-36分,分數越高為心理彈性越好。(2)心理學技能知識培訓前后對心理學技能知識的掌握情況。在心理學技能知識培訓前1d和培訓結束后當天發放心理學技能知識考核問卷,滿分100分,分數越高為掌握情況越好。1.4統計學分析。研究中所得數據均錄入SPSS22.0軟件,計量資料以(xˉ±s)表示,數據比較為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結果2.1職業壓力和心理彈性與心理學技能知識培訓前比較,培訓后的護士壓力源量表評分和逆境商數自測量表評分均提高(P<0.05),見表1。2.2心理學技能知識掌握情況。培訓后的心理學技能知識掌握評分為(85.36±6.32)分,高于培訓前的(70.55±6.50)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3.471,P=0.000)。

3討論

查看全文

中學體育教師職業壓力思考

1問題的提出

本研究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對中學體育教師的職業壓力進行調查,以鮮活事實呈現其職業壓力現狀,清晰其職業壓力之源,探討其影響因素,進而為尋求緩解體育教師職業壓力的措施,為體育教師提供更多的支持性環境,促進其心理健康,確保新課程改革的順利推行提供決策依據和參考。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中學體育教師為研究對象。

2.1問卷編制

采用Delphi法編制包括七個維度、41個項目的“體育教師職業壓力調查問卷(TVSI)”。問卷采用5級分制,項目得分愈高,說明該項目愈易引發教師壓力。預測結果分析表明:問卷奇偶分半信度為0.8595(P<0.01,N=46),說明問卷具有可靠性。

查看全文

教師職業壓力研究論文

(一)壓力的概念

壓力(stress)一詞的來源有很多種,考查有關書籍,stress一詞的字源有如下幾種:中古英語stresse(困難),部分源自destresse,部分源自古法語estrece(狹窄,壓迫),源自俗拉丁語strictia,源自拉丁語strictus,stringere的過去分詞(拉緊)。壓力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出現在英國早期詩人RobortMannyng1303年的作品HandlyingSymne中”。[1]十四世紀以來,stress一詞在英文文獻中出現過不同的拼寫:stres,stresce,strest和straisse。

壓力的概念最早是取自于物理學和工程學(STRESS一詞由structural,engineering,systems和solver這四個詞拼合而成,即結構工程系統解算程序/語言),指的是將充分的力量用到一種物體和系統上,使其扭曲變形。20世紀初,壓力的概論才出現在醫學界,表示人體的過度負荷,在生理學和醫學領域,stress被譯為應激,心理學領域除譯為壓力、應激之外,也譯為緊張。坎農(WalterB.Cannon)把壓力定義為斗爭和逃避的綜合癥,他的學生,加拿大生理學家,現代壓力研究的先驅之一雪萊(HansSelye)繼承了他的理論,首先將它引入了社會科學領域深入探討,此后壓力這一名詞,廣泛地被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把壓力理解為一個人在生理或心理方面負擔過重的狀態。但從專業角度來分析,由于人們研究內容不同,立場觀點各異,研究工作的側重點和目的不盡相同,使得對壓力概念的界定缺乏一致性的看法。縱觀以往的研究成果,我們大體可將其歸納為以下三大類[2][3][4]。

1、壓力是機體對情境的整體性反應

這是醫學和生理學界對壓力的早期認識。所謂壓力,指個體面對刺激時,為求重新回復正常狀況所做的反應;不論外界的或身體內的變動,雖有其特殊之處,都會引起個體的整體性反應,凡有這種反應,即稱為處于壓力之下。1936年,雪萊提出壓力是機體對環境需要的一種反應,是由許多有害因素產生的一般適應綜合癥(generaladaptivesyndrome,簡稱GAS),他強調身體反應的非選擇性(non-selectivity)和非特殊性(non-specificity)。后來,康農(LeviKaga發展了雪萊的觀點,提出了“心理社會刺激與失調論”(PhychosocialStimuliandDisorder)以及“壓力和成就下降”模式(StressandPerformanceDegradation)。這些以反應為基礎的壓力模式強調身體機能和生化反應,均把壓力看作研究的依賴變量,強調壓力是對壓力源作出的反應,而不認為壓力來源有何重要性,亦未涉及個人認知、評估的探討。

2、壓力是使人感到緊張的事件或環境

查看全文

新聞工作者職業壓力分析論文

1新聞工作者職業壓力過大的表現及負面影響

1.1新聞工作者職業壓力過大的表現持續的緊張焦慮。緊張焦慮是一種應激的本能,可以調動人的身心綜合能力,以適應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但人如果長期處于此狀態,就會身心受到損害。

職業倦怠的產生。職業倦怠有三個核心特征:①情緒衰竭狀態,即感到精力耗盡,工作熱情逐漸喪失;②失去人性化,指個體以消極冷酷、麻木不仁的態度對待周圍環境;③個人成就感降低,指個體評價自我的意義與價值的傾向性降低。④新聞工作者職業倦怠是他們在長期壓力體驗下產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的衰竭狀態,是他們不能順利應對工作時的一種極端反映。

1.2新聞工作者職業壓力過大的負面影響對從業者身心健康的影響。工作壓力過大容易產生頭痛、疲勞、潰瘍、胃功能紊亂、神經失調、心律加快等癥狀。新聞記者雜志社與上海市新聞工作者協會聯手對上海市在職新聞從業人員的健康狀況進行的全面調查顯示,不規律的生活、超負荷的壓力以及長期處于疲勞狀態使上海新聞工作者的健康狀況大打折扣,上海新聞界在職人員死亡者的平均年齡僅為45.7歲,這反映出新聞工作者的健康狀況非常令人堪憂。

對新聞事業的危害。新聞工作者在傳播活動中處于主導地位,如果壓力過大,不能很好地調節,不僅會影響自己,也必然會對工作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甚至會誤導受眾。另外,壓力越大,新聞工作者越容易對工作產生懈怠情緒,從而導致工作興趣衰退、新聞敏感度降低,影響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2新聞工作者職業壓力的來源分析

查看全文

思政課青年教師職業壓力分析

1高校思政課青年教師面臨的兩種心理落差

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關乎黨和國家的前途與命運。以“立德樹人”為使命的高校思政課在大學生培養體系中舉足輕重,一直深受黨和國家重視。然而,盛名之下,高校思政課青年教師卻不得不面對兩種巨大的心理落差。人們對政治的偏激或冷漠態度是高校思政課老師感受到的第一重反差。以80后的青年群體為例,其政治價值觀既不同于時期階級斗爭式的狂熱,也有異于70年代以后的反思與迷惘。在越來越發達的信息傳播態勢及強勢的西方政治文化影響之下,面對各種各樣的現實問題,在獨立、自由的表象之下,他們更容易走極端,要么對西方社會盲目向往,要么對社會和政治產生失望而冷漠。2012年,一項對廣東省內16所高校的二百多位40周歲以下的青年教師進行的政治態度調查發現“,高校青年教師群體存在突出的政治冷漠現象,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政治參與渠道、對政治活動缺乏信心和興趣,進而導致對政治活動冷淡、漠視和厭惡”。另一項巨大的落差是,大學生對思政課的排斥與成見。大學思政課的地位目前受到多方面因素的挑戰。首先是對功利的崇尚,據某工程學院近期的調查結果,85%的同學認為學習是“為了找一份更好的工作”或“賺更多的錢”,有73%的同學認為文科知識無用,只有不到10%的同學為了“做學問”或“提高自身修養”而學習。這種情況下,思政課不受待見也屬意料之中。況且,大學生對思政課的感觀還與政治的公信度緊密相關,古云“政無信不興”,對人民兌現承諾,是政府部門當然的職責。但是,近些年來,公眾見證了太多不了了之的承諾,一句“你懂得”背后是難掩的失望和沮喪。過度透支的政府公信力正在進一步加劇高校思政課的無力和無用感。其次,隨著信息化的發展,各種思潮在社會中呈現多元化的趨勢,西方的思想觀念與青年人本身的叛逆心理共同作用,就為“自由化”的思想營造了沃土,使他們對思政課抱有越來越深的“意識形態灌輸”成見。高校思政課青年教師有著重要而獨特的時代使命與職業要求,生活工作中卻要面對朋友、同事、同輩人的不解,甚至是揶揄,而其心力所系的課程則先入為主地被偏見包圍。如何在這種環境中堅守信念,同時保持積極健康的心態,做好大學生的思想引路人,是一項很大的挑戰,也需要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目下,中國正面對前所未有復雜形勢。托克維爾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中》一書中斷言:法國政府面臨的“最危險的時刻通常就是開始改革的時刻”。讀過此書的中國人大多都會將中國當前的問題與當年的法國進行比較,眾所周知,中國的改革在啟動30年后,深層矛盾突顯,改革會有風險,不改風險更大。“打老虎”“拍蒼蠅”大快人心,但社會的陰暗面也因此浮出水面,引發人們對中國政治現狀的各種“吐槽”,如何在改革再出發的“陣痛”期內做好學生思想的引導工作,讓同學們樹立“三個自信”,對年輕的思政課教師們來講,下一步任務會更艱巨。但是,事實證明,新一代領導人已經拿出啃硬骨頭的勇氣和魄力,受到了全體民眾的支持,整體樂觀的局勢也給思政課青年教師帶來了更大的政治信心和教學空間。

2高校思政課青年教師教學角色超載與效能弱化

相比于其他專業課,高校思政課的客觀困境是顯而易見的,僅僅是課堂管理,對思政老師來說已是如臨大敵。少則60人,多則200余人的“巨無霸”課堂,加上每周12節以上的課時是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師面臨的常態。同時,高校思政課課堂還要面臨一個世界性的時代難題,“我們現在面對的是最穩固,也最令人困撓的自控力問題———意志力消失殆盡”。筆者曾用作業的形式對500余位大一、大二學生進行調查,結果是,大學生對自己學習與生活現狀有相當的擔憂,主要原因之一是對自我控制的焦慮。為了規范課堂紀律,大學老師的各種考勤辦法也花樣百出,電腦考勤系統、排座位表,乃至微博簽到等紛紛亮相,儼然一場師生之間的斗法。但是,遲到、早退等老問題并沒有改善,有償代課等新問題又愈演愈烈,同時,高校課堂管理還出現了灰色地帶,學生被手機綁架,變成“低頭族”,一些甚至已經到了“異化”的程度。而思政課青年教師要面對的困難還遠不止于此。青年思政課教師首先還要克服自身權威性不足的問題。涂爾干曾指出:“教育應主要是一種權威性的活動”,過去,高校教師曾一度被人看作社會精英,而在當下,高校教師的整體權威性正在迅速被金錢、權力等腐蝕。高校教師在人們心中并不算是成功者,更不能與那些富豪、明星相提并論。一些高校教師的道德滑坡更使人們對大學教師產生了異樣的看法“,教獸“”磚家”等諷刺與調侃不脛而走。青年思政教師在權威性上更遇到天然的屏障,“嘴上沒毛,辦事不牢”,他們很多都是初出茅廬的應屆畢業生,盡管有著各種各樣的技能培訓,但一個人的教學能力與學問魅力顯然無法一蹴而就。在學生心目中,專業知識、人生閱歷、教學經驗都更豐富,而且職稱更高、名頭也更多的教授明顯具有更大的權威性。其次,高校思政課的基本要求是實事求是,而青年思政課教師理論聯系實際的素質相對欠缺,一定程度上減弱了課程的說服力,影響到教學效果。一方面,由于年輕,青年教師對國史和黨史缺乏最直觀的感受,加上中國的治史傳統及各種因素,也很難通過書籍對晚近的史實進行全面詳盡的了解,對一些重要歷史問題的評價則難以定論;另一方面,青年思政課教師的生活經歷大多是從學校到學校,對現實的接觸少、體驗少,引經據典的能力很強,聯系實際相對困難。在當下中國高等教育強調應用人才培養的大趨勢之下,青年思政課教師的教育教學內容與方法,都需要大幅提升。嚴峻的課堂管理形勢,權威感的缺失,以及相對不足的經驗與能力,使高校青年思政課教師容易在應對教學工作時角色超載。高校思政課教學效果也普遍堪憂,常常經過一學期,學生連老師的名字都不記得,一些基本理論與知識點也沒有了解掌握,這使教師的自我效能感大打折扣。目前,知識大爆炸的浪潮進一步增強,獲取各種信息的綜合成本越來越低,青年教師有限的知識儲備也愈顯捉襟見肘。大學生周圍不斷充斥的誘惑,持續與教師搶奪眼球。這就意味著,面對更加復雜多變的教學環境,如果不能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內容及方法改革,作為教學主力的高校思政課青年教師將承受更大的教學壓力。

3高校思政課青年教師的職業瓶頸與生活壓力

傳道、授業、解惑,對學術和教學的理想化追求,長期以來一直是高校教師的精神支柱,也是經歷了長期校園求知生活的高校思政課青年教師的職業追求。但是,從入職開始,教師在職業生涯中會經歷一系列階段,在每個階段都有相應的角色及心理變化。根據費朗斯•傅勒等學者的研究,青年教師處在職業發展的初期階段,因此更加關注自身的生存問題,這個階段的教師往往比較容易焦慮,壓力也較大。從變換身份再次跨入校園開始,高校思政課青年教師就要面對職業與生活上的生存挑戰。近些年以來,思政課教師隊伍呈現出年輕化、高學歷化的特征,也使這種壓力在動因方面產生了不小的變化。首先,社會和就職單位在科研和教學方面都對高學歷的年輕教師有相對高的期許,而這些教師對自身也往往有更高的希望。但是,不難發現,思政課教學研究部門在高校的名稱并不相同,有的稱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另一些則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部”,顯然,前者缺乏學術研究的角色定位。許多懷有學術理想的青年思政課教師因此缺少科學研究的平臺。況且,從客觀環境來看,高校思政課學科建設起步較晚,不成體系,有學者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一個整體對象,特別是從學科建設的角度進行的研究仍然不多”。青年思政教師有很多來自政治、哲學、歷史、經濟、法學等不同專業,整體學科的相對稚嫩使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之外的教師對自身的職業及學科定位并不清晰,其科研與教學難以有機結合,形成合力,最終影響到他們的科研與教學認同感,從而遭遇職業成長上的瓶頸。其次,經濟利益的沖擊也使青年思政課教師更容易對齊家和立業產生焦慮。在市場經濟大潮之下,對經濟利益的訴求正快速改變著整個高等教育的環境。思政課教師是高校教師中最缺“外快”機會的群體,其社會經濟地位和家庭經濟水平完全取決于工資收入,根本決定條件,則是青年教師的科研與職業晉升。更為嚴重的是,功利主義的侵蝕使科研與教學本該有的純潔性受到污染,在內心深處給青年教師對理想的追求增加了不少負面能量。在金錢利益的追逐與精神家園的失落煎熬中,一些青年思政課教師不甘于現狀,卻又身心俱疲。不過,前景并不因此而完全悲觀,高校思政課教師的年輕化與高學歷化從長期來看無疑是一種利好的發展狀態。隨著中國各方面深化改革的進一步落實,國家和社會需要更多的學以致用的各學科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意義凸顯,給高校青年思政課教師帶來了更多的空間和機遇以實現自身的職業理想和社會價值。

查看全文

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壓力影響因素與對策

摘要:體育教學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是高校教育不可忽視的一部分.而作為體育教學的主導者,體育教師的職業壓力若不能得到有效紓解,不僅對教師自身不利,而且還會影響到學生與教學質量.體育教學的不受重視直接導致了教師壓力的不受重視.本文重點研究了高校體育教師主要職業壓力的來源,通過綜合分析,以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壓力;影響因素;解決方法

職業壓力主要是指人們因為職業中存在問題導致自身壓力的增大.這種壓力會迫使人們作出一些偏離常態技能的改變,并且會從人體的各方面表現出來,如腸胃失調、產生不良情緒等.而長時間的職業壓力最終會導致職業倦怠,即由于工作壓力長時間得不到有效紓解而導致工作能力下降、工作熱情喪失等嚴重后果.職業倦怠在我國教師隊伍中是十分常見的一種現象,怎么樣才能解決對待職業倦怠,最終達到提高我國教育水平的目的,最重要的就是解決職業壓力問題.

1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壓力主要影響因素

高校體育教師的職業壓力與經濟因素與社會地位、學生、教師的責任意識、職業規劃與發展、教學、教師自身的專業技能以及科研等因素有關.而在具體表現上,男、女教師也有所不同.如由于男女性在職業發展上的期望不同,因而導致高校男性體育教師的職業壓力明顯大于女性教師.

1.1經濟因素與社會地位

查看全文

高校教師職業壓力演變及組織管理研究

摘要:高校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主陣地,高校教師是落實立德樹人使命的直接承擔者。通過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教師職業壓力源演變過程,提出了基于唯物辯證法的高校教師職業壓力源轉化演變模型。該模型把“以意識形態、精神需求為主”和“以物質需求為主”作為一對壓力源,分析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教師職業壓力在兩個壓力源之間不斷周期性轉化、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進的發展過程。提出高校教師組織管理應該順應這種發展趨勢,在變化的每一個階段及時調整策略,因勢利導的助力該螺旋式周期變換,讓教師職業壓力轉變過程盡可能符合發展規律。為建設基于發展觀視角下的高校教師組織管理策略提供參考,從而盡量避免矛盾的激化。

關鍵詞:高校教師;職業壓力;演變;發展觀;組織管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各方面發展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高等教育事業也得到快速發展。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學科建設水平,促進學校創新發展,在教育部的指導下,各高校都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化、教育教學環境的不斷變化、高校內部競爭的日益激烈,導致高校教師必須面對教學、科研等工作和生活壓力。長期過度的職業壓力會加速機體的老化,導致身心功能失調,產生疾病[1]。持續的“負作用”不僅會導致教學質量下降,還可能對學生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產生消極作用,最終會影響教育事業可持續的良性發展。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高校教師職業壓力變化特點,因地制宜的完善組織管理策略,使教師身心健康與教育改革之間協調共進,推動高等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本文通過分析三十年來隨著教育改革措施的不斷深化,教師職業壓力出現的變化,探討圍繞“以意識形態、精神需求為主”和“以物質需求為主”兩個壓力源演化的特點,期望能為高校教師壓力問題的預防和干預提供參考。

一、高校教師職業壓力研究概況

通過在中國知網使用高校教師、職業壓力等關鍵詞索引,自1990年至2019年收錄的關于高校教師職業壓力的相關文章總計有6300余篇,每年發表的相關論文數量如圖1所示。統計顯示,1990年-1995年,有學者開始關注高校教師職業壓力;1997年-2004年,相關的研究逐漸增多;2005年-2009年,每年數量超過百篇;2010年以來,相關研究數量相對穩定。圖1表明,高校教師的職業壓力問題從1990年開始得到了社會的關注,且呈逐年遞增趨勢,但直到2007年以后才引發社會廣泛討論。20世紀90年代,中國正處于改革開放初期,受歷史原因影響,高校教師普遍存在缺乏經驗、心理準備不足、壓力大等問題。在當時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背景下,為了建立高校教師的考核制度和晉級增資制度,高校教師薪酬制度的改革主要以職務工資為主。1990年,巫勇軍等[2]關注了青年教師的崗前培訓問題,指出青年教師的問題體現在“思想政治素質不高、專業思想不牢及職業道德上的問題”,故存在教學、科研效果不佳等問題。此時期,高校教師的壓力主要源于自我提高的需求,即迫切要求在專業知識方面進一步提高,也需要在思想品德、職業道德等方面提高自身素質。1991年,由原國家教委人事司組織高校教師管理考察團對美國高等學校教師管理工作進行了考察[3],分析借鑒了美國多所高校教師管理,給出了“分層次、多渠道地解決教師的工資及醫療、退休待遇”等建議。高校教師的目標管理是一個可控制的活動過程,能完成壓力形成、消除之間的轉換,以期形成最小阻力,有助于目標達成[4]。雖然此時期,高校教師有較高的精神追求,但現實生活的窘迫開始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改革開放深入過程中,市場經濟模式逐步建立,在這個時代背景下,高校教師的壓力主要源自薪酬待遇[5]。因此這一時期,國家的有關改革政策主要針對薪酬待遇方面制定,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師的生活質量,改善工作環境,激勵他們努力奮斗。1993年,為了逐步建立符合高校特點的薪酬機制,國務院批準了高等學校工資制度改革方案,實行專業技術職務工資制度。隨著高校教師職業制度改革的推進,改變了計劃經濟體制下剛性的教師職業制度,以期調動包括青年教師在內的廣大教師的工作積極性[6]。“富有彈性與活力的”“具有競爭、淘汰的”,打破舊模式的教師職業制度就此展開。在這種形勢下,高校教師的壓力源轉變為“以物質需求為主”。通過高校工資制度改革,引入競爭、激勵機制,建立了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模式,體現了市場經濟對高等教育分配制度的影響,對激發高校教師的投身教育事業起到了促進的作用。競爭必然導致對高校教師的心理造成壓力。1997年,冒榮等[7]從經濟收入、住房和職稱評定方面討論了高校教師的精神壓力問題,指出了在新的制度下的校內資源分配問題。1999年,李竹渝等制作了USMFI問卷,調查研究沿海、內地兩種不同經濟發展地區的高校教師精神壓力問題。問卷調查了包括了工科、綜合、師范院校等高校。統計結果顯示,其中35.6%的教師承受了“很強”的精神壓力,59%的教師感到“有一些”精神壓力,5.4%的教師感覺到的精神壓力“弱”或者沒有感覺到。精神壓力源按貢獻率的大小分別為學術評估、時間制約、學術參與、院系影響和環境(社會、工作條件)[8]。大部分教師精神壓力部分來自于對校內資源的競爭,以往“安于清貧、潛心教學和科研”的教師,開始為獲得較高經濟收入而焦慮[8]。隨著競爭機制的引入,導致高校青年教師的心理壓力日益加重。社會開始關注青年教師的職業壓力,并提出青年教師心理壓力的緩解策略[9]。心理壓力源自于“文化震蕩”。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文化的多元化碰撞,要求高校教師快速學習和思考新的知識內容,必然加大了高校教師的心理壓力[10]。快速掌握新的知識內容,必然導致高校教師的工作時間延長,工作壓力不容易消除。高教系統“競爭機制”不斷深化的過程中,青年教師的壓力越來越突出,相比于社會的整體經濟水平,待遇依舊低、住房難、生活負擔大、教學和科研負擔重[11]。持續的壓力會引發高校教師出現身體健康問題。2002年,廣東省教育工會和部分高校組織了一項關于高校教師健康狀況的調查,涵蓋19所高校的8417名教師。調查顯示,其中69.18%的大學教師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高教系統的人事制度改革是導致教師的壓力來源之一[12]。教師既要完成教學任務還要投身于科研,同時要不斷吸收新知識,提高自身業務能力,高強度的腦力勞動使高校教師面臨的壓力與日劇增[13]。我國高等教育的超常規發展帶來教育的結構調整,加劇了高校教師的壓力。壓力主要源自生活方式的變化,工作結構的可變性,擴招帶來的學生人數增加和班級規模擴大,對高校教師越來越高的職稱和學歷要求以及科研方面的硬指標,公眾對教師的素養永無止境的高要求[14]。2003年有研究者對寧波大學的青年教師進行問卷調查顯示,認為教學任務繁重的占30.2%,科研任務繁重的占25.3%,職稱晉升難的占50.2%,申請課題難的占24.5%。調查還顯示,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教師占比為48.9%[15]。對暨南大學、中山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等高校開展的問卷調查顯示,有30.4%教師壓力來自于“申請不到科研課題”。高校教師的健康狀態比率為:健康10.40%,亞健康69.18%,疾病狀態20.42%[16]。對武漢市3所綜合大學的高校教師問卷調查中顯示,有63.6%的教師感覺高壓力,有27.7%的教師感覺中等壓力,僅有8.7%的教師感覺壓力較小或沒有壓力的教師[17]。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方式對吉林大學的教師做了問卷調查,感覺壓力大,容易疲乏,情緒衰竭的高校教師為43.5%;否定自我的高校教師為45.9%;被動工作的高校教師為6.5%[18]。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組織與人力資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頻道聯合啟動了“2005年中國教師職業壓力和心理健康調查”。有學者根據調查數據制作了“中國教師工作壓力狀況圖”。結果顯示,感覺壓力非常大的高校教師為34.60%,壓力比較大為47.60%[19]。針對“現在的工作常使我感到身心疲憊”問題的調查統計顯示,有近60%的教師感到工作壓力,在不同屬性的教師中,年齡在30歲-50歲之間教師的壓力感最強;而職稱為副高級、中級的教師明顯感覺到了壓力[20]。2006年,人事部、財政部、教育部聯合下發《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國人事部發[2006]56號),對高校分配制度做出了新的調整,進一步體現了市場經濟對高等教育的影響,由崗位績效工資制替代了原有的專業技術職務等級工資制。這種調整使高校教師組織管理策略進一步深化了“以物質需求為主”壓力源強度。2009年,對廣東省部分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中山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和暨南大學)教師的總體壓力情況調查顯示,從絕對數值的角度來看,廣東省高校教師的壓力處于中等水平[21]。對福建普通高校做隨機抽樣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分別有46.5%的高校教師存在情緒衰竭、48.9%的高校教師存在低成就感、29.6%的高校教師存在去個性化現象[22]。調查顯示,湖南省高校教師的最大壓力源是工作和待遇負荷壓力[23]。相對于中國其他的各類大學,研究型大學教師的職業壓力的總體感知度更大,達到73.2%。在這個群體中,有77.5%的高校教師評價自己的工作量是超負荷的;41.8%的教師評價自己無法兼顧教學與科研[24]。廣州的大學教師中有80%長期感到壓力大,經常感到疲勞的占調查人數的75%,經常失眠的占調查人數的46%[25]。黑龍江地區在不同年齡段范圍內高校教師做了工作壓力水平的調查,結果顯示:小于30歲的教師處于壓力狀態的有50.7%;30~39歲之間教師處于壓力狀態的有54.2%;40~49歲之間教師處于壓力狀態的有的73.0%;50歲以上教師處于壓力狀態的有40.0%[26]。高校教師工作壓力狀態分可劃分為四種類型:低壓力感低壓力反應型、高壓力感低壓力反應型、高壓力感高壓力反應型,低壓力感高壓力反應型,占比分別是31.7%、18.8%、33.2%、16.2%[27]。教學壓力和科研壓力的相關性是最高兩個壓力源[28]。河南省研究結果表明河南省高校青年教師的工作壓力與心理健康水平顯著正相關,回歸分析顯示心理健康60.4%的變異量。工作壓力的持續作用,致使青年教師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感到心慌、心緒不寧、疲乏無力,情緒消沉,悲觀厭世等[29]。隨著高校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在職稱評定、崗位考核、、項目申報、經濟收入等方面都對高教教師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帶來新的壓力。2014年,對西部某重點高校的統計分析得出:評價自己工作壓力偏大的教師占68.87%。其中具有副教職稱的教師認為工作壓力較重的占70%,講師占75%[30]。《中國高校青年教師調查報告》顯示,青年教師感覺“壓力大”的占72.3%,其中36.3%的人感覺“壓力非常大”[31]。2015年對北京市部分高校青年教師的綜合壓力情況進行了測評,認為壓力高的教師占52.9%,其中11.1%的人表示壓力非常大;感覺壓力適中的占35.6%;感覺壓力輕微的占11.6%[32]。2016年,江西省在4所本科院校共檢出有自殺意念者133人,檢出率為5.92%。工作壓力不斷增大,自殺意念越強烈。統計發現,高工作壓力組檢出率為8.68%,有自殺意念者65人;中工作壓力組檢出率為5.48%,有自殺意念者41人;低工作壓力組檢出率為3.6%,有自殺意念者27人[33]。對陜西師范大學在職教師壓力調查顯示:感到工作壓力的教師占46%,壓力適中的占35%,壓力較低的占15%,無工作壓力的占4%[34]。2017年6月通過對全國22所高校開展調研,把高校教師工作倦怠定義為四種類型:低度倦怠型、中度倦怠型、邊緣倦怠型和高度倦怠型,所占的有效樣本比例分別為16%、42%、11%、31%[35]。昆明地區高校教師工作壓力調查顯示:感到非常有壓力的教師占17.2%,感到工作壓力比較大的教師占49.8%,壓力適中的占26.4%,壓力較低的占6.6%[36]。對山西、河北、河南地區的高校教師壓力調查顯示:超過60.3%的教師工作壓力程度高。壓力主要源自績效考核,其中科研任務和考核的壓力最大,62.1%的教師認為該壓力很大[37]。此時期,高校教師已承受了過重的心理壓力。雖然教師的壓力表現為心理負擔過重,但究其根源依然是物質需求膨脹導致需求無法滿足欲望產生的壓力。

二、高校教師職業壓力源演變過程分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