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暴露培訓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15 07:24: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職業暴露培訓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手術室護士; 職業暴露; 難點; 原因分析; 對策
本院是四川西北部地區的一所縣級綜合醫院,擁有病床610張,手術間11個,日均手術量大約40~50臺左右,手術室護士28個(其中含麻醉護士3個),每天夜班是24 h制,工作強度大,長期處于疲勞工作狀態,工作任務重,工作節奏快,緊張忙碌,而且還是處于高風險和高危區。每天手術室護士工作時都是在接觸縫針、手術刀、手術剪等銳利器械及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以及化學制劑和易揮發性的麻醉劑等。使手術室護士經常暴露于多種危險因素中,當執行護理技術操作時,稍有不慎就會出現職業暴露,給手術室護士的身心健康帶來嚴重的傷害和威脅。一年來科室出現多起職業暴露,給手術室和外科造成了很多不穩定的因素,對醫生和護士造成了傷害,為了總結經驗,減少職業暴露,院感科和手術室進行了原因分析,找出了職業暴露存在的問題和難點,在此基礎上制定了對策,并實施了有效防護措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將經驗總結如下。
1 手術室防職業暴露的難點
1.1 由于人力資源問題,本院手術室護士長期缺編,按衛生部《護士條例》最新法規要求,手術室最少配置應是33名護士(實際只有28名含3名麻醉護士),由于人力資源的嚴重不足,本科護士長期處于超負荷工作狀態,每天疲勞工作,夜班后不能得到正常休息,在手術臺上精力不夠集中,在穿針和傳遞刀片的過程中,容易誤傷醫護人員。
1.2 護士年輕化,由于目前護士工作的特殊性,流動性特別大,造成了目前的手術室護士工作年限短,工作經驗不足,極易出現職業暴露。
1.3 崗前培訓不徹底,由于科室護士嚴重缺編,護士崗前培訓時間不夠,經過簡單的基礎培訓后,護士基本能上班就匆忙上崗,根本沒有經過專門的手術室專科護士培訓,在復雜的手術面前顯得非常無助。
1.4 醫護人員對職業暴露重視不夠,認識不足,工作隨意性大,臺上操作不規范,隨意傳遞,傳遞手術器械不到位,外科醫生在手術器械使用后的器械傳遞給器械護士的過程中也經常不到位,容易造成相互的職業暴露。
1.5 防護措施和設備不到位,在手術臺上,有的手術明知道有傳染病而醫務人員不戴眼罩,患者的血液、羊水飛濺到眼睛里,血液浸濕了醫護人員皮膚沒有及時下手術臺處理,造成職業暴露。
1.6 操作不規范,許多職業暴露是在輸完液和打完針后,抽完藥回套針頭時手被針心刺破(嚴禁雙手回套針頭),嚴重違反護理操作規程。
1.7 帶教不規范,實習生在手術室經過2~周的短暫實習期,為了緩解人力資源的不足就派上手術臺,配合一些簡單的手術,根本還沒有完全達到可以獨立上手術臺的能力,在操作過程中極易造成職業暴露。
1.8 醫院重視不夠,醫院感控科人力資源不足,對全院培訓不到位,對重點科室未進行防職業暴露的重點培訓,全院醫護人員認識不足,在護理操作過程中易出現職業暴露。
1.9 心理因素 由于護士長期處于疲勞工作狀態,精神高度緊張,身心受到了一定的傷害。
1.10 環境因素 空氣污染。麻醉劑:手術室使用大量的麻醉劑如異氟醚等,這些麻醉劑可呈氣態彌散于空氣中,長期接觸可導致健康的損害。臭氧:手術室普遍采用三氧機進行空氣消毒,長期接觸影響身體健康。化學消毒劑:戊二醛、碘伏都是手術室常用的揮發性消毒劑,對皮膚、眼結膜、上呼吸道黏膜有刺激作用。X線照射:在骨科手術的過程中,護理人員經常受到X線照射,影響身體健康。
2 對策
手術室是現代醫院高危區之一,作為一個開放性治療的特殊場所,周圍潛伏著生物性、物理性、化學性、運動功能及心理社會性因素造成的職業危害[1]。所以加強職業暴露的防護是首要工作。
2.1 加強護士隊伍的建設,與相關部門共同學習《護士條例》,合理配備護士,增加護士現有的比例,讓護士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來,讓護士得到正常休息,體力充沛才能在手術臺上更好地發揮作用。經過今年全科上下的共同努力,護士已經達到33名。
2.2 做好崗前培訓及職業安全教育 防職業暴露是手術室護士崗前培訓重要內容之一,所有入科的醫護人員都要進行專項培訓。除院感科每年2次的專門培訓外,科室還成立了院感小組,每月召開專門會議討論本月存在的問題,嚴格按照pdca循環模式進行專項討論,找出存在的問題,提出整改措施,把此項工作真正落到實處。嚴格帶教,做好培訓工作,崗前培訓實施職業安全教育,增強年輕護士防護意識,對手術中可能發生的意外要有預先性和掌控性,掌握處理措施,做到忙而不亂、心中有數,避免意外損傷的發生,如果發生意外傷害知道正確處理的方法。
2.3 做好標準預防 凡可能接觸患者血液、體液時,均應采取標準預防措施,嚴格遵守安全操作規程及防護技術[2]。
2.4 增加防護設備,提高自我防護能力 器械護士在臺上傳遞器械應動作輕柔、準確,避免刀、剪、針誤傷自己或手術醫師,一旦受傷,及時下手術臺處理。擠出少量血液并用碘酒消毒。在進行靜脈穿刺、留取標本、清潔術后用物等護理操作時,均應戴上手套。
為了避免職業損傷,科室增添了一部洗眼器,一旦患者的血液飛濺到醫務人員的眼里,可以得到及時的處理。
減少消毒液的使用,除必須用高溫高壓的物品外,大多用過氧化氫低溫等離子滅菌柜滅菌,盡量減少消毒液的浸泡消毒,減少消毒液的揮發對呼吸道黏膜的損害。今年新增的手術間全是層流手術間,減少了手術間空氣消毒對三氧機的依賴,使手術室的大環境大大得到改善。
根據醫院院感科的要求,實施了以下重點管理措施:(1)術前醫護人員做好自檢,皮膚(手)破損暫不參加手術;手術患者感染情況應在手術單上注明;急診手術患者視為特殊感染手術,對血液檢測異常者,利器傳遞通過彎盤傳遞。接觸感染的手術患者及配置消毒液和處理手術后的物品時,必須戴護目鏡、手套。(2)醫護人員在更換過氧化氫低溫等離子消毒液時必須戴好口罩、帽子及手套,避免直接接觸,以防灼傷皮膚。
2.5 減少身心損害 避免長時間站立,連臺手術可更換護理人員,以減少壓力,護士要努力學習更新知識,提高專業技術水平,提高處變不驚的能力,創造寬松積極的學習氛圍和和諧的工作環境[3-4]。
通過以上措施的落實,一年來手術室未發生一例職業暴露,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總之,防止手術室護理人員因職業暴露而致的疾病是手術室管理工作的一項長期而重要的任務。
參考文獻
[1] 蘇海燕,洪建榮.護士職業危害分析與預防[J].南方護理學報,2005,12(3):89-90.
[2] 易紅.手術室護士艾滋病職業暴露因素及防護[C].2012年第16屆全國手術室護理學術交流會議論文匯編,2012.
[3] 康秀娥.手術室的職業暴露與防護[J].河北醫學,2007,13(3):361-363.
篇2
關鍵詞 護理人員 職業暴露 危險因素 防護對策
隨著社會的發展,護理人員的職業危害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關注,由于醫院工作環境與服務對象的特殊性,臨床護理在進行各項與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組織和排泄物等及醫療廢棄物處理過程中,常常暴露于各種職業危險中,遭受職業性損傷的機會相應較高,因此,護理人員必須了解潛在的危險因素并掌握防護措施,才能有效地做好自身職業防護。
常見的職業危險因素
生物因素:對護理人員易造成職業感染的主要危險因素是在工作中經常直接接觸的攜帶各種病原微生物的體液、排泄物等,特別是外科護士經常接觸患者開放性傷口、血液、分泌物等,存在著被感染的高度危險[1]。
意外損傷:職業性質和特殊的工作環境使護理人員在工作中容易被銳器損傷,如掰安瓿時劃破手指,抽藥后回套針帽時刺傷手指,將血標本注入試管、注射時被針頭刺傷,輸液結束后拔針時被針頭刺傷;不及時拆卸針頭,徒手分離針頭、處理破碎的安瓿等;注射操作過程中將用過的針頭與棉簽、針帽、液管混放導致的分類處理時被銳器劃傷。
化學因素:包括細胞毒性藥物、化學消毒劑。護士每天都要接觸大量化學消毒劑,醫院使用的消毒劑:甲醛、含氯消毒劑等對皮膚有輕度損害,強烈的氣味對呼吸道刺激大,可引起鼻炎、哮喘,重度可造成中毒或致癌;隨著各種抗腫瘤藥物的不斷涌現,使腫瘤治療的效果有了很大改善,然而多數抗癌藥物在殺傷或抑制癌細胞的同時,正常組織細胞也受到損害。醫務人員尤其是護理人員在對病人進行治療時直接或間接接觸此類藥物,日積月累會對身體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2]。
物理因素:護士工作中頻繁接觸紫外線,易引起皮膚瘙癢、過敏、角膜炎,甚至可誘發皮膚癌;電離輻射,如X射線及其他放射性治療會造成機體損傷,如白細胞減少、影響生育,長時間接觸可能致畸致癌。
職業暴露的原因
自我防護意識不強,沒有充分意識到銳器損傷的危害性,在工作中未能執行標準預防措施,一些年輕的護士認為即使被損傷,患傳染病的幾率也很小,存在一種僥幸心理。
缺乏正規嚴格的防護教育培訓及自身防護理念,對某些傳染病的傳播認識不足、防護措施不當。
工作煩忙,全神貫注地投入危重急癥病人的搶救,往往忽略了自身的防護。
醫院領導思想觀念滯后,對職業防護基礎設施、設備方面不舍得投入資金,使醫院落后的職業防護條件得不到改善。
職業暴露的防護措施
加強醫護人員職業暴露防護知識的教育:要加強對護士職業防護的培訓和教育,醫務人員工作中開展普及性預防,即假定所有患者血液、體液都有潛在感染性而采取的防護措施[3]。強化自我防護意識,增強職業暴露防護的自律性,加強醫務人員職業安全與健康教育,日常工作具有慎獨精神,防范意識須落實到每項操作的每一個環節。
嚴格執行操作標準,加強職業暴露的控制與管理:加強監督管理,不定期抽查護理人員職業防護措施落實情況,使護理人員在實施各種操作中時刻樹立防護意識。嚴格按照操作規程,認真執行無菌技術操作和隔離制度,建立健全職業防護規章制度,全員進行銳器傷后的傷口處理培訓,傷后要及時處理傷口。嚴禁雙手帶針帽,及時送入銳器盒進行處理,操作后要及時清理用物,以免他人清理用物時被刺傷。
建立職業暴露登記報告制度:醫務人員一旦發生職業暴露,立即按照規程進行局部處理,到感染管理部門填寫職業暴露個案登記表,再根據具體情況處理或到專科治療。
建立預防體系:全院職工定期進行體檢同時進行免疫接種,全體醫務人員每年進行體檢一次,特殊科室如放射、急診、手術室每半年一次。并全體注射甲、乙肝疫苗,以增強自身的免疫力,預防甲、乙肝的感染。
改善工作環境:改善護理人員工作環境是護理人員職業感染防護的物質保障。醫院加強職業暴露預防資金的投入,提供有力的職業安全保障,為醫務人員提供安全的工作環境。
總之,在醫學領域,伴隨著診療手段的不斷更新,使潛在的職業危害因素越來越多,并呈現出隱匿性和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對醫護人員的潛在危害也不斷增加。因此要加強醫護人員自身的健康保健,完善職業防護培訓教育,建立銳器損傷后登記上報制度,熟練掌握刺傷后常規處理流程,使醫護人員的職業風險降到最低限度,保障自身健康,更好的為患者服務。
參考文獻
1 曹偉新,李爾之,主編.外科護理學[M],第4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84-185.
篇3
關鍵詞:艾滋病;職業暴露;防護措施;心里護理
【中圖分類號】R512.9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4-7526(2012)06-0174-02
艾滋病職業暴露是指醫務人員、防疫人員、公安及其他監管人員,在診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相關工作中,意外被含有艾滋病病毒(HIV)的血液、體液等污染了破損皮膚,或被含有病毒的針頭刺破皮膚。2010年,我區發生一起艾滋病職業暴露事件,現將本事件調查分析及護理情況總結如下:
1病例摘要
2010年6月18日,某派出所抓獲了有吸毒販毒史,自訴患有艾滋病的3名盜竊團伙,由于犯罪的特殊性,曾請求某區疾控中心派相關醫護人員至派出所,對3名罪犯采集血標本進行HIV抗體檢測。當揚州市疾病預防中心艾滋病實驗室初步檢測為HIV抗體陽性時,要求再次為這3名罪犯采集血標本送江蘇省艾滋病確證實驗室進一步確證,區疾控中心指派護士李娟(化名)和一名采血人員前往派出所為其采樣。采血人員在采樣的過程中,因操作不當,將被污染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血液的針頭刺傷了該護士的右手無名指背部,造成艾滋病職業暴露。
2護理評估
護士李娟(化名),女,40歲,從事護理工作20年,在艾滋病防治管理護理崗位5年,未出現過醫療差錯。發生職業暴露前,身體狀況良好,心里健康。采血前器材準備充分,防護措施齊全,兩位操作人員均佩戴一次性口罩、帽子和手套,由于艾滋感染者長期吸毒,靜脈條件較差,首次采血失敗更換靜脈時,注射器針頭未及時取下,被不慎刺傷,發生職業暴露。
發生職業暴露后,經上級疾控中心艾防科疫情網絡核查,該罪犯為新疆籍艾滋病感染者。該護士心情焦急、恐慌,哭泣,情緒及不穩定。最終經專家評估確定暴露源為一級,認定此次事件為輕度職業暴露。
3護理目標
3.1減輕暴露者恐懼緊張心理,心里壓力緩解。
3.2正確疏導暴露者心里壓力,保持情緒穩定。
3.3暴露者掌握職業防護的知識,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3.4保持良好的工作、生活狀態,積極配合完成監測和隨訪。
4護理措施
4.1傷口處理: 職業暴露后,對暴露者的局部進行緊急處理,首先徹底沖洗被污染處的皮膚和傷口,并迅速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再沖洗,然后用0.5%的 碘伏和75%的酒精進行消毒。
4.2事件報告:該護士立即將發生的事件進行電話匯報,科室負責人對該護士發生艾滋病職業暴露的情況進行了全面調查,包括暴露情況、暴露過程、病人所污染的物品及環境等均作了詳細記錄,及時將調查結果上報單位領導和市疾控中心。
4.3風險評估:為暴露者提供了專家咨詢,確定暴露級別和風險評估,決定是否采取抗逆轉錄病毒預防性治療。專家對局部創傷程度進行了評估,又觀察該感染者除了HIV抗體陽性外,無艾滋病臨床癥狀,確定暴露源為一級,認定該事件為輕度職業暴露。暴露者發現傷口及時,創傷程度輕,又作了徹底洗手,可不必預防性服藥[2]。在6周、3個月、6個月和12個月各作HIV抗體檢測一次,同時進行了臨床觀察和隨訪。但當事人處于謹慎,24小時內采用基本預防用藥治療方案。
4.4咨詢服務:職業暴露后,護士李某非常緊張,極度恐慌,心理壓力很大.市疾控中心有關專家為其提供了咨詢服務,幫助她穩定情緒,告知并不是所有暴露都會感染HIV,針刺的傷口接觸污染血液而 感染HIV的概率為0.3%,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血液和體液而感染HIV的概率為0.1%,皮膚暴露感染HIV的概率為0.1%[3]。
4.5心理疏導:為將暴露者心理損傷降到最低限度,中心領導和科室負責人多次主動找暴露者交流談心,耐心傾聽暴露者的心里想法,讓暴露者多聽音樂,跳健美操等緩解心里壓力,為其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難,同時聯系暴露者家人,認真解釋取得家人的理解,聯合家庭共同關心幫助暴露者,消除悲觀情緒。樹立生活、工作信心,保持樂觀的心態。
4.6完善制度:發生職業暴露事件后,中心領導高度重視艾滋病工作人員的職業防護,召開了職業安全防護知識的培訓會議,加強對HIV、肝炎、梅毒等經血液傳播性疾病的管理,完善醫務人員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防護工作制度,制定醫護人員職業暴露防范措施,規范診療和護理操作流程。
5護理評價
該護士發生艾滋病職業暴露后,立即采取了規范的消毒和28天的預防性服藥治療,服藥期間未出現嚴重肝腎功能損害,也未出現其他不良反應。同時及時為其提供了相應的心理咨詢,暴露者通過正確心里疏導,緩解了心里壓力,消除恐懼心里和抑郁情緒,積極配合完成了定期監測和隨訪,通過一年半的臨床觀察,4次HIV抗體檢測均為陰性,目前暴露者被感染的可能性已被排除。
6討論
6.1職業暴露的原因分析
6.1.1工作人員自我安全防護意識淡漠是導致職業暴露的主要原因,醫護人員對艾滋病職業暴露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重視[4],職業暴露是由于操作過程、整理用物過程中疏忽大意或沒有嚴格執行標準預防原則而造成的。
6.1.2不規范的操作習慣是導致職業暴露又一個因素,針刺傷是醫護人員最常見的一種職業暴露[5],多數經血液傳播的疾病均因為醫護人員不正確習慣動作,被用過的的針頭刺傷而造成傳播。如乙肝、艾滋病等。最容易發生在針頭使用后針頭復帽,擺弄針頭,取下針頭,針頭丟棄等流程中。
6.1.3由于醫務人員工作的特殊性,直接接觸攜帶各種病原微生物的血液、體液、分泌液、排泄物等頻率較高,這也是發生職業感染的危險因素。
6.2職業暴露防護措施
6.2.1加強對醫務人員健康教育和職業安全防護知識培訓,強化醫務人員職業暴露風險意識,增強職業暴露防護的自律性。各類醫務人員要從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視,加強艾滋病傳播途徑及自我防護宣傳教育和相關知識技能培訓,保持正確態度,既不能恐懼也不能輕視。
6.2.2制定醫療護理操作流程,完善安全防護制度,加強自我防護,嚴格遵守標準性預防措施。制定一套完善、科學的操作程序和制度,如洗手、消毒、戴手套、帶口罩、眼罩、標本污染性廢物的處理、針頭、手術銳器物品等處理工作程序。醫務人員在診療操作時,必須認真執行操作程序和各種消毒制度,特別是在接觸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時,必須采取保護措施,利用防護用品和設備,減少危險行為的發生,最大限度的保護自身安全。
6.3.3加強管理和督查,確保防護措施及各項制度落實到位。單位配備相應的職業防護用具,為診療護理活動提供有力保障。如隔離衣,防護眼鏡、手套、一次性毀型器等。建立職業防護各項制度職責,將督查醫護人員規范操作和個人防護納入年度考核項目。
目前,我國艾滋病正處于高發病期,傳播趨勢已從高危人群轉向一般人群,醫護人員直接或間接地與患者的血液和體液接觸的機會很多,故發生艾滋病職業暴露危險的機會增加。因此職業暴露的防治對于每個醫務人員來說都是當務之急,預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護措施應當遵照標準預防原則,對所有病人的血液、體液及被血液、體液污染的物品均視為具有傳染性的病源物質,充分認清其危害性及可能造成職業暴露的環節,通過采取積極有效的防范措施,妥善保護好自己,盡可能減少針艾滋病暴露的發生。職業暴露后,要加強對暴露者的心里護理、情感支持和人文關懷,減輕心里壓力。
參考文獻
[1]曾維,周潔,黃慧萍,石向輝.2名護士艾滋病職業暴露后心理壓力的質性研究及對策[J].護理研究,2011年25卷 第06期
[2]程峰,孫喬,楊憑.艾滋病職業暴露預防手冊.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
[3]河南省職業病防治研究所,河南省職業病醫院編印.河南職業病防治.2007年 第10期
篇4
【關鍵詞】實驗室人員;職業暴露;預防和處理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1-0493-02
1血站實驗室人員工作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
首先,我國是乙型肝炎的高發地區,在普通人群中HBV攜帶率約10%[1],因此,我們在工作中要重點防護乙肝病毒的感染。近年來,HCV感染率逐漸表現上升趨勢,其感染率約為3%[2]。此外,HIV是威脅血站工作人員的最為嚴重的因素之一。因為HIV的陽性率呈逐漸增高趨勢,而普通正常人群對HIV無任何免疫力。長期接觸血液制品的人員是重要的易感人群,所以HIV職業防護問題一直被高度關注[3]。TP梅毒是由梅毒螺旋體(TP)引起的慢性傳染病,也以血液和性接觸傳播途徑為主。另外,血液中可能還存在其他的未知病毒或潛伏期的病毒,也對我們工作人員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脅性。
2血站實驗室人員感染病原體的主要途徑
2.1標本前處理過程(離心)攜帶病原體的血液標本在高速離心旋轉時,極易產生氣溶膠,與工作人員的呼吸道、破損皮膚、鼻黏膜、眼黏膜等接觸可造成其發生感染。
2.2實驗操作過程中,帶有經血液傳播的病原體的標本濺灑在儀器、工作臺面、地面或衣物上,若未及時用消毒劑處理,人體接觸后可通過破損皮膚而造成感染。
2.3實驗室過程中,攜帶病原體的血液標本長期敞開,可造成空氣中存在少量病原體顆粒,這些顆粒可侵入人體破損的皮膚黏膜系統。據文獻報道,血站職工職業暴露因素中黏膜感染占6.52%,皮膚感染占15.7%[4]。
3預防和處理措施
3.1在血站開展生物安全技術講座與培訓,加強管理和控制措施,可有效降低感染率。
3.1.1操作過程必須做好相關防護,戴專用的膠乳手套是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防護措施,可大大降低經破損的皮膚黏膜的感染率,文獻表明[2],戴手套可減少70%-80%的血液傳播可能性。工作服質量要過關,最好具有防水功能,可降低血液潑灑身上引起的感染。工作鞋也要保證質量,避免病原體經過腳底部感染人體。
3.1.2洗手過程要嚴格執行規范的洗手步驟,經常使用消毒劑或殺菌劑洗手可大大減少病原體的感染風險。
3.1.3醫療廢物的處理要得當,醫療廢物必須執行分類分裝、標志清楚。實驗過程中用過的器具如吸頭,試劑盒中的一切試劑和血液標本等均屬于感染性廢物;化學試劑瓶屬于化學性廢物。這些均需嚴格制定生物安全措施消毒處理。
3.1.4實驗室必須安排專業工人進行清潔和消毒工作,每日工作結束后,實驗室的物表、臺面和地面等所有操作場所均應用消毒液擦拭。空氣消毒機對實驗室的空氣進行動態和靜態的消毒。離心機、生物安全柜等每周至少用消毒液消毒一次。
此外實驗室人員每年要進行一次經血傳播傳染病項目檢測,并保留血清,進行健康監測,并建立健康檔案。
3.2血站發生職業暴露后的處理流程及相關措施
3.2.1血站工作人員發生職業暴露后,一般按以下措施立即進行:第一步,用肥皂液和流動水清洗污染的皮膚,用生理鹽水沖洗黏膜。第二步,如有傷口,應當在傷口旁端輕輕擠壓,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動水進行沖洗;禁止進行傷口的局部擠壓。第三部,受傷部位的傷口沖洗后,應當用75%乙醇或0.5%碘伏進行消毒,并包扎傷口。第四步,應及時到血站感染管理科做好登記并接受相應處理。
3.2.2如果暴露源HBV陽性,盡快為暴露者實施①血清學監測:HBVDNA(乙肝DNA定量)、乙肝五項、肝功能,3、6個月復查。②主動和被動免疫:乙肝表面抗體(抗HBs)≥10mIU/ml,不處理;如果未接種、抗HBs
3.2.3如可疑丙肝抗體(抗-HCV)陽性,暴露者應在0、6、9個月復查,一旦抗-HCV陽性,需交與專業人員治療。
3.2.4如為確診或可疑艾滋病抗體陽性者,暴露者定期做HIV抗體檢測(0、4、8周、3個月、6個月復查),同時請專家評估傷口,是否給予預防用藥。
3.2.5暴露后隨訪HBV:3個月、6個月后檢測HBsAb。HCV:暴露后4-6個月內復查抗HCV和ALT。HIV:暴露后4周、8周、3個月、6個月查HIV抗體。
由于血站工作感染風險客觀存在,因此,必須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和嚴格的職業防護措施,加強對工作人員的教育,定期進行生物安全知識的培訓,提高每個員工的生物安全意識,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職業風險發生的可能性,防止職業暴露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季陽.輸血相關病毒性肝炎.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15-222.
[2]楊淑玲,李亞潔,張秀華,等.經血傳播疾病對醫務人員的職業危害及防護.南方護理學報,2004,11(11):15-17.
篇5
【關鍵詞】醫學檢驗人員;職業暴露;調查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714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894-01職業暴露是指由于職業的原因而將自身暴露在危險的環境中,這可能會對生命健康造成威脅。醫院檢驗人員的職業暴露是指檢驗科的工作人員在實施醫學檢驗工作時接觸的有害、有毒以及有傳染性的病原體,可能對其健康或者生命造成威脅的一類危險職業,而且具有化學性、感染性等特點[1]。因檢驗科室的人員工作任務重,在加上缺少職業防護意識,在實施檢驗操作時沒有實施足夠的防護措施,無法避免的會出現多種職業感染現象。我院選擇2011年1月――2013年1月間在檢驗科工作的人員,總結其在工作中出現的職業暴露危害情況,同時對其構成因素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選擇2011年1月――2013年1月間在檢驗科的人員,包括工作人員、進修人員以及實習人員,對43例有過職業暴露史的工作人員資料進行分析,其中17例為男性,26例為女性。
1.2調查方法通過職業暴漏后填寫的相關記錄做統計學分析,其中包括姓名、暴露時間、所在崗位、損傷部位、暴露方式、事后處理以及損傷程度等等。2結果
通過研究發現:從2011年――2013年1月間有43例有過職業暴露史,37.2%為采血針頭刺傷,22.1%為標本管裂劃傷,10.5%為儀器針頭刺傷,30.2為體液、血液污染粘膜、皮膚。這些因素都會引起檢驗人員出現污染進而發生感染現象,出現多種職業暴露事件。3討論
3.1檢驗人員的職業感染現狀我國現今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攜帶者約近億人,近些年丙型肝炎的感染患者數量也在不斷的上升,現今,我國約有84萬艾滋病感染者,其中8萬例患者。有研究指出,約有20多種病原體可通過針刺傷進行傳播,其中最易導致嚴重后果的為乙型病毒肝炎和艾滋病毒[2]。當體內注入10uL含有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時,就可能會引起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是最常見的輸血后肝炎,如果被帶有丙型肝炎的病毒器具刺傷,受傷者約有3%-10%的幾率發生感染,患有丙型肝炎。由于檢驗科工作性質相對特殊,長時間接觸會提高潛在危險的幾率,常常會出現多種職業暴露事件。
3.2檢驗人員的職業暴露途徑醫院是一個集合了傳染源的公共場所,院內感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對醫院人群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檢驗科室又是各種標本進行檢測的必經科室,這些標本內含有大量的病原菌,自身就是傳染源。工作人員長時間處于這種環境下,不但會對自身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脅,同時也是醫院獲得性感染的根源[3]。
3.3檢驗人員的安全防護措施
3.3.1嚴格各項規章制度實驗室在進行工作前,要制定相關的操作規范及安全防護措施,對相關人員進行感染性疾病知識的培訓,如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以及丙型肝炎等,提高其自身的防御水平以及對相關疾病知識的掌握程度,在出現問題時不過度驚恐,但也不可輕視[4]。真正的落實檢驗科的建設,正確處理廢棄物及病原體,定期進行健康檢查等等。
3.3.2建立健全各種職業暴露后處置流程檢驗人員的粘膜和皮膚會暴露在含有病原體的環境中,操作完成后應用水和洗手液徹底清洗被污染的皮膚,粘膜部位用濃度為0.9%的氯化鈉溶液沖洗,對于傷口部位被暴露后應輕輕的擠壓傷口,將被污染的血液擠出,之后再用清水或者洗手液清洗干凈。受傷部位的傷口要用消毒液進行消毒,消毒液主要為0.5%碘伏,0.2%-0.5%的過氧乙酸等,主要方式為涂抹或者浸泡等,并對傷口進行包扎;暴露人員應短時間內離開工作崗位,請專業人員評估其暴露級別,正確用藥。
3.3.3自我保護具有傳染性的物質主要包括患者的體液、血液以及被其污染過的物品等等,在與這些物品接觸時,應佩戴手套,操作完成后應正確處理手套并徹底洗手或消毒;在實施檢驗操作的過程中,應佩戴具有很好防滲透性的帽子、口罩、手套,同時佩戴防護眼鏡;但要確保光線充足,方便操作,以防被針頭或者刀片等銳器劃傷和刺傷;絕不可以將使用過的針頭再次套上枕頭套[5]。醫院應定期為檢驗科人員進行體檢,建立個人檔案,如有必要可進行疫苗接種,同時定期進行體檢。
綜上所述,醫院檢驗科室人員需要長時間的暴露在危險環境中,這不但會給其個人帶來威脅,同時也會成為醫院獲得性感染的源頭。因此,要提高工作者對生物安全的防護意識,提升自身對風險防御的能力,建立安全有效地預防措施,最大限度的維護醫療環境的安全,這是作為醫療工作者應該承擔的責任。參考文獻
[1]彭衛紅,劉素秋,譚萍.提高檢驗科人員職業感染防護依從性的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18):140-141.
[2]陳江南,張曉靈.檢驗科職業暴露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2,7(12):2336-2337.
[3]牛延軍.醫院感染的三級組織管理[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3):302-303.
篇6
1 潛在的危險因素
1. 1 針頭刺傷 這是采血護士工作中最常見的職業危險, 在血液采集流程中, 從取下護針冒、靜脈穿刺、拔針、壓迫針眼、留樣、傳遞、熱合直到剪掉針頭置入利器盒內等, 各項操作都可能存在被刺傷的危險。引起針頭刺傷的常見因素有:①自我保護意識較差, 操作不規范, 不戴手套; ②廢棄針頭未及時規范處理等。
1. 2 血液接觸 通常由于采血護士的操作不規范或技術不熟練導致在采血過程中, 使血液濺到護士的皮膚上, 或是采血過程中防護不當未正確著裝等。
1. 3 皮膚接觸 工作中護士會偶爾接觸到被污染的醫療器材, 但未及時正確的進行洗手、消毒。
1. 4 有害氣體及消毒液接觸 采血人員工作環境中的各種消毒劑的氣味、噪聲會影響工作人員的心情及注意力, 容易發生差錯事故;紫外線、空氣消毒機及使用的各種消毒劑對采血護士皮膚及呼吸道都有危害。
2 相應防護措施
2. 1 提高采血護士防護意識 強化采血護士對自己職業特殊性的正確認識, 鑒于部分護士自我保護意識薄弱。因此, 提高采血護士的自我保護意識相當重要。應對血站護士進行定期培訓, 使其對自己的職業有充分了解, 并能熟練掌握各種防護措施。
2. 2 提高操作水平 采取定期考核制度, 對采血護士進行定期考核, 提高采血護士的專業技術, 同時對工作中存在的潛在危險因素相關的防控措施進行考核, 確保每位采血護士都能掌握防護措施。
2. 3 普遍性防護 在采血過程中, 對每位獻血者的血液都要當成是潛在傳染源來對待, 嚴謹操作。
2. 4 增強無菌觀念, 做好個人防護 操作前進行正確洗手, 嚴格消毒, 并正確著裝, 帶好手套及口罩, 避免接觸污染物。
2. 5 改善工作環境 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有利于緩解壓力, 應給采血護士創造一個優良的工作環境, 減少環境有害氣體。
2. 6 及時嚴謹地處理廢棄針頭等污染物 對于各種污染及時清理, 防止污染環境及接觸工作人員。
2. 7 暴露后應進行及時處理 采血護士不僅要掌握職業暴露相關的防范措施, 同時也應掌握暴露事件發生后的處理方式, 不至于事件發生后驚慌失措, 從而產生更為嚴重的后果。
3 討論
我國是乙型肝炎的高發區, 總感染率高達60%左右[2]。加上各種環境因素和人們飲食生活習慣的改變, 各種血液傳染疾病的發生率也在逐年上升, 使得采血護士的職業安全越來越受到關注[3]。采血護士有著被感染的高度危險, 是獲得性血源性傳染病職業感染的高危人群。采血護士要承受很大的職業暴露危險, 調查發現采供血機構大多數工作人員都曾有暴露經歷。做好防控措施不僅僅是工作人員自身的事情, 同時也是血站的責任。針對實驗調查結果得知醫護人員的自我保護意識很薄弱, 所以在完善職業防護措施的同時應加強采血人員的自我防護意識。首先應對采血護士進行定期培訓, 使他們充分了解自己職業的特殊性, 并對防護措施進行定期考核, 令每位采血護士都充分掌握防護措施。同時完善職業防護措施, 改善采血工作環境, 減少污染氣體接觸, 嚴格進行著裝防護和針頭處理操作等。
綜上所述, 職業防護措施對于采血人員的健康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采血工作中工作人員應嚴格遵守各項操作規程, 加強自我防護和安全管理, 預防感染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王麗, 李潔.血站采血護士職業暴露防護的探討.診學雜志, 2007, 7(14):3244-3245.
[2] 謝英.門診采血護士職業暴露危險因素及防護.現代醫藥衛生, 2008, 24(14):2177-2178.
篇7
醫務人員經常接觸、處理患者各種體液和分泌物,尤其是護理人員。各種污染的針刺傷和銳器傷是醫院內血源性疾病如: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在臨床工作中由針刺傷所造成的職業暴露而引發血源感染的潛在危險日趨嚴重,因而,醫務人員應該意識到針刺傷的危害性,并加強醫務人員的自身防護與感染管理。
1 針刺傷的危害 現已證實20種病原體可經針刺傷接種傳播,經針刺傷接種發生感染可能發生致命后果的有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HBV較HIV的致病性強,針刺傷發生時一般只需0.004 ml血液就足以使受傷者感染HBV。被攜帶HBV的針頭刺傷而發生乙型肝炎的危險性為1/5 [1].另外,病原體經針刺傷口進入體內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性感染,任何針刺傷口都可能有破傷風桿菌的存在.
2 發生針刺傷的危險因素
2.1 工作時間短 由于工齡短的員工進入工作崗位時間短,注射操作不熟練,動作不規范,對使用后的針頭處置不規范,工作忙時很容易出現忙亂,這些綜合因素導致其針刺傷發生率遠較工齡長的員工高。
2.2 對針刺傷危害認識不足 由于護工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對針刺傷及危害認識不足,加上工作忙(有時護士工作忙不能及時處置針頭),導致護士的針刺傷發生率最高。
2.3 針頭回套 雖然標準預防明確禁止雙手操作進行針頭回套,醫務人員也接受過相關培訓,但在實際工作中卻經常雙手操作進行針頭回套,極易導致針刺傷,是針刺傷發生的高危因素。
2.4 針頭 各種注射、采血及拔針大多在病房進行,而目前沒有在每一個病房設置利器桶;遇到需拔針頭時,很難做到再回去推治療車,需將針頭連同注射器或輸液、輸血器帶回處置室進行處置,導致針頭,很容易導致針刺傷,也是針刺傷發生的高危因素。
2.5 工作忙 護士工作越忙亂時針刺傷發生幾率越高,人員相對比較充裕的工作一般不會出現忙亂,針刺傷發生幾率較低。
3 預防針刺傷的措施
3.1 加強職業防護培訓:工作人員職業暴露防護培訓直接關系到全體人員的執業安全和身體健康,必須實行全員培訓,把相關知識灌輸到每一名工作人員,提高全體人員職業暴露防護能力,降低針刺傷發生率。要認真做好標準預防,強調進行接觸患者體液的操作應戴手套,手套是第一道防線,如一個被血液污染的鋼針刺破一層乳膠手套或聚乙烯手套,醫務人員接觸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減少50%以上,改變醫護人員操作不安全行為,對醫務人員進行經血液傳播疾病職業防護的定期培訓,特別是對新上崗的醫護人員,掌握針刺傷的防護知識以及針刺傷發生后的處置,目的是提高自我防護意識,糾正一些醫護人員不安全行為,使之在工作中做好職業防護。
3.2 改善醫療操作環境:國外研究表明安全的操作環境能有效減少醫護人員銳器刺傷的次數,如采用安全針頭注射器、提供便于丟棄尖銳物品的容器、負壓標本試管采血等。醫院應在現有的條件下,應考慮醫護人員本身的安全性,提供便于丟棄污染針頭等銳利廢物的容器等設施,減少醫療銳器刺傷的發生。
3.3 規范醫療廢品的處理:醫療垃圾應專人收集和焚毀.目前醫院在注射器、輸液器使用后,要求先將針頭取下,浸泡,收集,再進一步分類處理的一系列過程中.勢必增加護士及其他工作人員被刺傷的機會。如管理不嚴,讓醫療垃圾流入社會則會對大眾帶來更大的危害。
3.4 合理調配人員 工作量越大,工作越忙亂,越容易發生針刺傷,這要求醫院的管理者要合理安排、調配人員:對工作較忙的科室,要增加人員,減輕工作量;另外,要實行彈性排班減輕醫務人員職業緊張,有效降低針刺傷的發生。
3.5 建立醫院職業暴露報告系統:醫護人員在針刺意外或黏膜接觸病人血液等職業暴露后要向有關部門報告,并得到及時的咨詢和處理。同時有關部門在收集這些數據時,可定期進行分析發生職業暴露的原因,從而尋求有效的預防措施,以減少醫護人員的職業感染的危險性。
4 發生針刺傷后的處理 當不慎發生針刺傷時。應盡早報告,由醫院感染控制科對受傷者進行指導處理.針刺傷后緊急局部處理的方法:發生皮膚黏膜針刺傷、切割傷等出血性損傷,應當在傷口旁輕輕擠壓(由近心端向遠心端方向),盡可能擠出損傷部位的血液,禁止進行傷口的局部擠壓,然后用清水或生理鹽水徹底沖洗,再用0.5%碘伏、75%酒精、2% 一0.5%過氧乙酸、3%雙氧水等消毒創面同時,對受傷醫務人員要進行血液監測,改善工作條件,提供避免和預防針刺傷用具,治療中盡量使用一次性用品。醫院應免費為每名職工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并檢查是否有相應抗體產生。被HIv污染的針刺傷,應及時向H1v職業暴露安全藥品儲備點報告,進行風險評估,確定用藥的必要性和方案,處理情況向主管行政部門報告,暴露后6周、12周、6個月、12個月定期檢測HIV抗體。
5 總結
在臨床工作中,針刺傷屢有發生,建立一個完整的報告制度及一個系統而全面的診斷治療體系勢在必行,進一步分析注射針刺傷的因素,保證人員配備和各種醫療保健防護用品的供應,提高防護意識,對減少杜絕針刺傷,減少醫護人員的職業性感染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職業暴露;機械性損傷;護理;預防
【中圖分類號】R156.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8-0167-01
隨著社會的發展,職業性損害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因為職業的危害因素可以對相應的職業人群的健康以及作業能力產生一定的有害作用。而醫療機構的醫務工作者常常暴露在醫院感染和醫源性損傷的威脅因素,若不注意職業防護,很容易造成職業性損傷,嚴重影響醫護人員的身心健康。護士,作為醫療事業的臨床最前線,受到各類醫源性損傷和感染的發生率高于其他醫技人員,因此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關注。因此,通過調查臨床中護士機械性損傷的發生率及研討措施,對臨床中損傷的預防具有積極意義,并有助于提高護理人員的作業能力及作業效率。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以我院工作的200名護士做為調查對象,其中工齡分別在一年以內.五年以內.十年以內.和十年以上的護士各50名。
1.2 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自行設計問卷,內容包括一般資料.發生機械性損傷的次數.操作種類和發生損傷后的處理。問卷共發出200份,回收200份,有效問卷為200份。
1.3 統計學處理
計算構成比。
2 結果
表一顯示:在被調查的200人當中,有27.5%的護理人員在被調查年份受到過針刺傷害,16.5%受到過銳器傷害,24.5%受到過玻璃害。并且發現護理人員受到機械性損傷的幾率與其工作年限成反比。例如,在所有護理人員中,工作年限小于或等于1年的護理人員受到針刺傷害幾率高達15%,而工作年限大于10年的護理人員受傷幾率僅為0.1%。由此得到結論,在崗護理人員需要加強職業培訓,提高自我防護意識,規范操作行為,減少職業性機械性損傷的發生。
3 討論
護理人員機械性損傷事故高發原因有三:
3.1 與目前國內現行的一些管理制度有一定關系:如規定要求一次性使用注射器、皮條必須毀形,甚至要求用后點數和供應室交換,諸如此類的規定在無形中增加了護士接觸污染針頭的機會,而這與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關于“針頭使用后不要分離、不要回套而直接放入銳器收集箱”等預防職業性血源性傳播疾病的指導是相違背的。國外眾多研究一致表明:針頭使用后重新套上針帽這類行為是導致銳器傷的最常見原因,加強醫院感染相關知識培訓,避免形成回套針帽的行為,可能會減少相當數量的銳器傷發生。
3.2 與護士的自我防護意識有關:曾有調查表明,國內護士學校普遍未設置職業安全防護教育課程,也沒有相應教材,只有28.5%的臨床護理人員得到相關的培訓,而有97.5%的臨床護理人員認為自己有必要參加相關的培訓。徐輝等[15]調查26所護士學院校發現98.6%護士上崗前沒有接授過系統的職業損傷的防護培訓教育。這就造成許多護士違規操作,用過的醫療廢物未及時處理到相應的器具中,或者操作未戴手套等等。
第三,與護士的臨床工作經驗有關:從調查中發現,隨著護士工齡的增長,臨床經驗的豐富,受到損傷的幾率也逐步減小。工作經驗少操作不熟練,條理性差的護士受傷率較高
4 預防
4.1 加強相關教育:
加強護理人員職業防護教育,組織護理人員結合案例進行分析,尋找存在的問題,采取講座及競賽等方式,使護理人員進一步掌握職業防護相關知識,改變錯誤的操作習慣。
4.2 制定相關標準:
提供相關的防護物品,制定防護標準。注射器的針頭是造成針刺傷最常見原因,采用先進的預防針刺傷的護理用具,使用帶有保護設計的針頭,如可收縮針頭、帶保護性針頭套,針頭可自動變鈍的注射器。目前,我國北京等地區的一些醫院已開始使用防止醫務人員被針刺傷的無針密閉輸液接頭和可以自動回套的針頭。大力推廣真空采血管及留置針的使用,以確保護理人員的職業安全。玻璃傷中主要是掰安瓿所致,雖然此種銳器傷并無感染的危險,但因其破壞了護士手的皮膚的完整性,增加了其暴露于病人血液與體液的危險,由此看來,采用一種工程干預法使掰安瓿的過程更為安全,可大大減少護士銳器傷的發生。
4.3 提高自身素質:
調查發現,年齡輕、經驗少、條理性差的護士發生損傷的比例大。因此護士只有在工作中不斷學習,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才能真正的認識到職業暴露的危害,才能自覺執行預防措施:同時,護士在工作中還要善于總結經驗、汲取教訓,互相學習,才能有效預防同樣原因的職業損傷。
4.4 規范醫療廢物處理:
按照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的規定進行分類收集和存放及處理,正確使用銳器盒,設置危險品的警示標志(黃色)。防刺破的銳器收集箱,被認為是最理想的減少利器傷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楊雪英,陳華,李志偉.加強侵入性操作管理防止職業的危險.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4,14(11):1263-1264.
[2] 鄭曉瀾,邸英如,郭蕾.醫護人員醫療銳器損傷情況調查分析.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5,15(5):501-503.
[3]蔡景一,張辰,劉紅等.醫務人員職業接觸感染的調查與分析.中華醫院管理雜志,1994,10:464.
[4]毛秀英,金得燕,于荔梅等.實習護士發生醫療銳器傷的調查.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3,13(2):110-112.
[5]方瓊,吳蓓雯,蔡明.護生臨床實習中職業防護現狀的調查與分析.上海護理,2005,5(5):17-19.
[6]戴青梅,王文英.醫護人員職業性損傷的危險因素防護對策,中華護理雜志,2002,37(7):532
篇9
關鍵詞:針刺傷
針刺傷是指由醫療利器如注射針頭、縫合針、各種穿刺針、手術刀片等造成的意外傷害,造成皮膚深層破損和出血。中國2003年調查報告,80.6%的醫務人員發生針刺傷,健康醫務人員血源性傳染病80%-90%是針刺傷所致。[1]手術室作為外科治療的重要場所,有創操作增加,同時也增加了針刺傷的風險,增加了血源性傳染病的傳染機率。Johanet調查指出:約有11.7%的手術室護理人員存在著意外的血液直接接觸,術中意外針刺傷,刀割傷,污血濺到皮膚或眼睛里。[2]現將針刺傷發生原因和預防措施總結如下。
1.針刺傷發生原因:
1.1缺乏職業防護意識:使用后的刀片,針頭隨意丟棄,造成損傷
1.2防護設備缺乏:對于處理針頭,刀片缺乏一次性的處理器具,如一次性銳器盒等
1.3操作不熟練:穿針或傳遞刀針時,損傷自己或他人
1.4操作環境狹小:工作空間過于狹小,障礙物過多,造成誤傷
2. 預防措施:
2.1積極組織學習針刺傷相關知識,加強防范意識:
在全科范圍內通過案例學習,情景體驗和視頻學習等方式學習職業暴露的主要途徑、危險性和自我防護措施、醫療器械的處理、銳器傷的處理措施、醫院感染知識和消毒隔離制度以及規范化的操作程序等。通報本科室的針刺傷情況,包括發生率,發生環節等,通過分析,提出改進措施。注意學習的效果評估及反饋。新入科室者一定要進行崗前培訓。
2.2規范操作,提高技能,提高熟悉度:
對實習生及進修生等嚴格要求,熟悉環境,清楚用物處理,熟悉操作和規范操作。對本院人員,定期抽查其操作的規范性,改變不良的習慣。所有操作都要具體到動作。
2.3規范物品使用:
規范銳器使用,傳遞,使用后的處理。醫院必須提供足夠的手套、隔離衣等個人保護性設備、安全針頭、注射器、負壓標本試管采血、便于丟棄污染針頭的銳器回收盒。有研究表明,如果一個被血液污染的鋼針刺破一層乳膠手套或乙烯手套,醫務人員接觸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時減少50%以上。[3]
2.4注意操作環境:
在進行侵襲性操作時,一定要保障足夠的光線和充分的操作空間,防患于未然,確保操作順利,避免事故發生。
3.針刺傷的處理:
建立完善的針刺傷處理制度:醫院應成立針刺傷的報告系統和制度,制訂針刺傷的應急預案,以便醫護人員在發生針刺意外時,得到及時的咨詢和處理,同時制定使用銳器時安全操作的守則。
3.1 傷口局部緊急處理措施當發生針刺傷時立即用流動水沖洗傷口;反復輕輕擠壓傷口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傷口用70%酒精或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傷口。
3.2 進行風險評估和醫學觀察確定暴露級別、對于暴露源開展針刺傷后感染HBV、HCV、HIV等經血傳播疾病的流行病學調查,以便根據病人檢驗報告情況采取相應的預防治療措施和跟蹤檢查。如注射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或采取艾滋病職業暴露處理等。
3.3 報告反饋制度針刺傷發生后啟用針刺傷應急處理工作程序,逐級上報到相關部門,由控感科進行現場調查、登記、風險評估、給予指導和幫助,可疑HIV感染時及時與當地cdc取得聯系。
參考文獻
1. 于荔梅.做好職業暴露防護利己利家利社會[J].護理資訊,2005,10(2):2
篇10
關鍵詞:婦產科;醫護人員;職業危害;認知及防護
國際上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開始研究職業暴露的情況,并指出醫務人員是職業暴露的高危人群。婦產科是一個特殊的科室,醫護人員因婦科檢查、產前檢查、接生、做陰道側切助產、剖宮產等大量接觸患者的陰道分泌物、血液、體液、羊水等,并暴露于手術刀、縫合針、手術剪等銳器損傷的危險因素之中,容易被針、刀刺傷,破損皮膚或粘膜接觸患者體液、血液及羊水等引起感染[1]。婦產科醫護人員是職業暴露的高危人群。為了提高婦產科醫護人員的職業危害的認知及自我防護意識,保障自身的安全,同時減產科醫院感染的發生,本院于2012年l0月對我院19名婦產科醫護人員進行問卷調查,現就調查結果及相關防護措施總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調查對象為2012年l0月,婦產科在職醫護人員共19人,年齡20~48歲,平均(29.5±1.35)歲。工齡1~30年,平均(12.2±0.37)年。技術職稱:初級職稱8人,中級職稱9人,高級職稱2人。學歷:中專7人,大專12人。
1.2方法 采用回顧性問卷調查的方法,對我院婦產科醫護人員進行調查。提前設計好調查問卷,內容設計包括:①個人一般情況:被調查者年齡、學歷、工作時間、職稱;②什么是職業危害?③婦產科職業危害的內容?④作為婦產科醫護人員,你在工作中采取了職業防護嗎?⑤被患者陰道分泌物、羊水、患者血液等體液污染后,你如何處理?⑥被縫合針、手術剪、手術刀片損傷的次數、損傷原因及損傷后采取的處理措施;⑦今后工作中的防護意識和方法。將調查問卷發給19名醫護人員,請19名醫護人員根據自己的情況如實選答。19份問卷全部收回,回收率100%。
1.3統計學方法 用SPSS15.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頻數(n)或率(%)表示,以P
2結果
2.1體液污染情況及處理調查 統計結果顯示,病房護士羊水、血液、分泌物污染污染率95%,產房助產士及手術醫生污染率100%;污染后采取標準處理的的醫護人員10例,占52.63%,9例醫護人員只是常規洗手清潔,占47.34%。
2.2銳器損傷及處理調查 15例醫護人員發生過不同程度的針頭、縫合針、刀片刺傷,發生率78.95%,其中14例醫護人員銳器損傷后立即擠出傷口部位的血液,用肥皂和流動的水反復沖洗傷口,然后用2%碘伏消毒并用無菌紗布包扎,正確處理率為93.33%。醫療銳器引起的醫護人員損傷以注射器、頭皮針針頭和安瓿碎片最常見,占醫療銳器傷害總數的90%。
2.3醫護人員醫院感染乙肝調查 醫護人員職業損傷引起艾滋病、乙肝、丙肝的發病率非常高。婦產科醫護人員提前注射高價乙肝免疫球蛋白,無醫護人員醫院感染乙肝發生。
2.4婦產科職業防護行為調查 19例被調查的婦產科醫務人員中,在處置和搶救中15例(78.95%)未采取標準防護;預計將發生體液污染時12例(63.16%)醫護人員戴一次性手套;18例(94.74%)醫護人員接觸患者后洗手,19例(100.00%)助產士接生時不戴防護設施,10例(52.63%)的醫護人員接觸傳染病孕產婦主動戴手套、口罩,穿隔離衣。
3討論
婦產科是一個特殊的科室,醫護人員常暴露在多種職業危害中,特別是婦產科急重癥患者的搶救時,醫護人員全力以赴,完全忘了個人安危。婦產科醫護人員的職業暴露危險系數較嚴重。由于婦產科患者的特點及產科工作的特殊性,婦產科醫護人員需完成注射、輸液、抽血、輸血、產檢、會陰護理、為新生兒吸羊水等大量的日常操作,不可避免地接觸到羊水、血液、陰道分泌物等患者體液。婦產科醫護人員的職業暴露率非常高,嚴重危害婦產科護理人員的健康和安全。針對婦產科醫護人員職業危害,提出防護措施如下。
3.1提高職業防護認知程度,提高防護意識 加強對婦產科醫護人員的職業安全意識教育,有針對性地進行培訓,加強職業損傷防護宣傳,提高醫護人員的自我防護意識,并主動防護,從而減少職業性損傷的發生。
3.2規范操作規程,完善防護設施 婦產科醫護人員接觸艾滋病、乙肝患者羊水、陰道分泌物及血液時感染艾滋病和乙肝的幾率非常高[2],應規范婦產科操作流程,婦產科醫護人員在實際操作中必需戴手套,每接觸一次患者及污染物后應及時用流動的水按五步洗手法正確洗手,助產士接生時穿防護衣、戴防護眼鏡,患者有傳染病時醫護人員應主動穿隔離衣。正確處理醫療垃圾,減少醫院感染的發生。
3.3合理排班,減輕婦產科醫護人員的心理壓力 婦產科醫護人員的工作強度大,心理緊張造成銳器傷時有發生。管理者應合理排班,降低婦產科醫護人員工作量,適當安排休息時間,讓患者精力充沛,減少因心理因素造成的職業損傷[3]。同時加強防范,發生銳器傷后予以認真對待,還可以避免醫護人員受到更大傷害的。醫院管理者更應該采取嚴格的管理措施,防止銳器傷對婦產科醫護人員健康的損害。
3.4醫護人員自身加強防護 在婦產科工作中,醫護人員應采取普及性預防,牢固樹立有細菌、有病毒的觀念,把所有患者的血液、體液都視為有潛在感染性而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在普及性預防的基礎上對感染易發因素采取有針對性的防護。預防針刺傷,選擇合適的防護用品,切實做好手衛生。
綜上所述,婦產科醫護人員職業危害大,醫院管理人員在工作中應積極督導,為婦產科醫護人員提供充足的防護用具,一旦發生職業損傷,要及時按要求處理并上報,評估風險,做好追蹤隨訪;婦產科醫護人員應提高職業危害意識,加強職業危害防護,保障自身健康,更好地服務于患者。
參考文獻:
[1]徐秀華.臨床醫院感染學[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