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師職業壓力演變及組織管理研究

時間:2022-10-30 03:56:30

導語:高校教師職業壓力演變及組織管理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教師職業壓力演變及組織管理研究

摘要:高校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主陣地,高校教師是落實立德樹人使命的直接承擔者。通過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教師職業壓力演變過程,提出了基于唯物辯證法的高校教師職業壓力源轉化演變模型。該模型把“以意識形態、精神需求為主”和“以物質需求為主”作為一對壓力源,分析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教師職業壓力在兩個壓力源之間不斷周期性轉化、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進的發展過程。提出高校教師組織管理應該順應這種發展趨勢,在變化的每一個階段及時調整策略,因勢利導的助力該螺旋式周期變換,讓教師職業壓力轉變過程盡可能符合發展規律。為建設基于發展觀視角下的高校教師組織管理策略提供參考,從而盡量避免矛盾的激化。

關鍵詞:高校教師;職業壓力;演變;發展觀;組織管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各方面發展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高等教育事業也得到快速發展。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學科建設水平,促進學校創新發展,在教育部的指導下,各高校都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化、教育教學環境的不斷變化、高校內部競爭的日益激烈,導致高校教師必須面對教學、科研等工作和生活壓力。長期過度的職業壓力會加速機體的老化,導致身心功能失調,產生疾病[1]。持續的“負作用”不僅會導致教學質量下降,還可能對學生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產生消極作用,最終會影響教育事業可持續的良性發展。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高校教師職業壓力變化特點,因地制宜的完善組織管理策略,使教師身心健康與教育改革之間協調共進,推動高等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本文通過分析三十年來隨著教育改革措施的不斷深化,教師職業壓力出現的變化,探討圍繞“以意識形態、精神需求為主”和“以物質需求為主”兩個壓力源演化的特點,期望能為高校教師壓力問題的預防和干預提供參考。

一、高校教師職業壓力研究概況

通過在中國知網使用高校教師、職業壓力等關鍵詞索引,自1990年至2019年收錄的關于高校教師職業壓力的相關文章總計有6300余篇,每年發表的相關論文數量如圖1所示。統計顯示,1990年-1995年,有學者開始關注高校教師職業壓力;1997年-2004年,相關的研究逐漸增多;2005年-2009年,每年數量超過百篇;2010年以來,相關研究數量相對穩定。圖1表明,高校教師的職業壓力問題從1990年開始得到了社會的關注,且呈逐年遞增趨勢,但直到2007年以后才引發社會廣泛討論。20世紀90年代,中國正處于改革開放初期,受歷史原因影響,高校教師普遍存在缺乏經驗、心理準備不足、壓力大等問題。在當時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背景下,為了建立高校教師的考核制度和晉級增資制度,高校教師薪酬制度的改革主要以職務工資為主。1990年,巫勇軍等[2]關注了青年教師的崗前培訓問題,指出青年教師的問題體現在“思想政治素質不高、專業思想不牢及職業道德上的問題”,故存在教學、科研效果不佳等問題。此時期,高校教師的壓力主要源于自我提高的需求,即迫切要求在專業知識方面進一步提高,也需要在思想品德、職業道德等方面提高自身素質。1991年,由原國家教委人事司組織高校教師管理考察團對美國高等學校教師管理工作進行了考察[3],分析借鑒了美國多所高校教師管理,給出了“分層次、多渠道地解決教師的工資及醫療、退休待遇”等建議。高校教師的目標管理是一個可控制的活動過程,能完成壓力形成、消除之間的轉換,以期形成最小阻力,有助于目標達成[4]。雖然此時期,高校教師有較高的精神追求,但現實生活的窘迫開始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改革開放深入過程中,市場經濟模式逐步建立,在這個時代背景下,高校教師的壓力主要源自薪酬待遇[5]。因此這一時期,國家的有關改革政策主要針對薪酬待遇方面制定,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師的生活質量,改善工作環境,激勵他們努力奮斗。1993年,為了逐步建立符合高校特點的薪酬機制,國務院批準了高等學校工資制度改革方案,實行專業技術職務工資制度。隨著高校教師職業制度改革的推進,改變了計劃經濟體制下剛性的教師職業制度,以期調動包括青年教師在內的廣大教師的工作積極性[6]。“富有彈性與活力的”“具有競爭、淘汰的”,打破舊模式的教師職業制度就此展開。在這種形勢下,高校教師的壓力源轉變為“以物質需求為主”。通過高校工資制度改革,引入競爭、激勵機制,建立了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模式,體現了市場經濟對高等教育分配制度的影響,對激發高校教師的投身教育事業起到了促進的作用。競爭必然導致對高校教師的心理造成壓力。1997年,冒榮等[7]從經濟收入、住房和職稱評定方面討論了高校教師的精神壓力問題,指出了在新的制度下的校內資源分配問題。1999年,李竹渝等制作了USMFI問卷,調查研究沿海、內地兩種不同經濟發展地區的高校教師精神壓力問題。問卷調查了包括了工科、綜合、師范院校等高校。統計結果顯示,其中35.6%的教師承受了“很強”的精神壓力,59%的教師感到“有一些”精神壓力,5.4%的教師感覺到的精神壓力“弱”或者沒有感覺到。精神壓力源按貢獻率的大小分別為學術評估、時間制約、學術參與、院系影響和環境(社會、工作條件)[8]。大部分教師精神壓力部分來自于對校內資源的競爭,以往“安于清貧、潛心教學和科研”的教師,開始為獲得較高經濟收入而焦慮[8]。隨著競爭機制的引入,導致高校青年教師的心理壓力日益加重。社會開始關注青年教師的職業壓力,并提出青年教師心理壓力的緩解策略[9]。心理壓力源自于“文化震蕩”。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文化的多元化碰撞,要求高校教師快速學習和思考新的知識內容,必然加大了高校教師的心理壓力[10]。快速掌握新的知識內容,必然導致高校教師的工作時間延長,工作壓力不容易消除。高教系統“競爭機制”不斷深化的過程中,青年教師的壓力越來越突出,相比于社會的整體經濟水平,待遇依舊低、住房難、生活負擔大、教學和科研負擔重[11]。持續的壓力會引發高校教師出現身體健康問題。2002年,廣東省教育工會和部分高校組織了一項關于高校教師健康狀況的調查,涵蓋19所高校的8417名教師。調查顯示,其中69.18%的大學教師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高教系統的人事制度改革是導致教師的壓力來源之一[12]。教師既要完成教學任務還要投身于科研,同時要不斷吸收新知識,提高自身業務能力,高強度的腦力勞動使高校教師面臨的壓力與日劇增[13]。我國高等教育的超常規發展帶來教育的結構調整,加劇了高校教師的壓力。壓力主要源自生活方式的變化,工作結構的可變性,擴招帶來的學生人數增加和班級規模擴大,對高校教師越來越高的職稱和學歷要求以及科研方面的硬指標,公眾對教師的素養永無止境的高要求[14]。2003年有研究者對寧波大學的青年教師進行問卷調查顯示,認為教學任務繁重的占30.2%,科研任務繁重的占25.3%,職稱晉升難的占50.2%,申請課題難的占24.5%。調查還顯示,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教師占比為48.9%[15]。對暨南大學、中山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等高校開展的問卷調查顯示,有30.4%教師壓力來自于“申請不到科研課題”。高校教師的健康狀態比率為:健康10.40%,亞健康69.18%,疾病狀態20.42%[16]。對武漢市3所綜合大學的高校教師問卷調查中顯示,有63.6%的教師感覺高壓力,有27.7%的教師感覺中等壓力,僅有8.7%的教師感覺壓力較小或沒有壓力的教師[17]。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方式對吉林大學的教師做了問卷調查,感覺壓力大,容易疲乏,情緒衰竭的高校教師為43.5%;否定自我的高校教師為45.9%;被動工作的高校教師為6.5%[18]。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組織與人力資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頻道聯合啟動了“2005年中國教師職業壓力和心理健康調查”。有學者根據調查數據制作了“中國教師工作壓力狀況圖”。結果顯示,感覺壓力非常大的高校教師為34.60%,壓力比較大為47.60%[19]。針對“現在的工作常使我感到身心疲憊”問題的調查統計顯示,有近60%的教師感到工作壓力,在不同屬性的教師中,年齡在30歲-50歲之間教師的壓力感最強;而職稱為副高級、中級的教師明顯感覺到了壓力[20]。2006年,人事部、財政部、教育部聯合下發《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國人事部發[2006]56號),對高校分配制度做出了新的調整,進一步體現了市場經濟對高等教育的影響,由崗位績效工資制替代了原有的專業技術職務等級工資制。這種調整使高校教師組織管理策略進一步深化了“以物質需求為主”壓力源強度。2009年,對廣東省部分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中山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和暨南大學)教師的總體壓力情況調查顯示,從絕對數值的角度來看,廣東省高校教師的壓力處于中等水平[21]。對福建普通高校做隨機抽樣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分別有46.5%的高校教師存在情緒衰竭、48.9%的高校教師存在低成就感、29.6%的高校教師存在去個性化現象[22]。調查顯示,湖南省高校教師的最大壓力源是工作和待遇負荷壓力[23]。相對于中國其他的各類大學,研究型大學教師的職業壓力的總體感知度更大,達到73.2%。在這個群體中,有77.5%的高校教師評價自己的工作量是超負荷的;41.8%的教師評價自己無法兼顧教學與科研[24]。廣州的大學教師中有80%長期感到壓力大,經常感到疲勞的占調查人數的75%,經常失眠的占調查人數的46%[25]。黑龍江地區在不同年齡段范圍內高校教師做了工作壓力水平的調查,結果顯示:小于30歲的教師處于壓力狀態的有50.7%;30~39歲之間教師處于壓力狀態的有54.2%;40~49歲之間教師處于壓力狀態的有的73.0%;50歲以上教師處于壓力狀態的有40.0%[26]。高校教師工作壓力狀態分可劃分為四種類型:低壓力感低壓力反應型、高壓力感低壓力反應型、高壓力感高壓力反應型,低壓力感高壓力反應型,占比分別是31.7%、18.8%、33.2%、16.2%[27]。教學壓力和科研壓力的相關性是最高兩個壓力源[28]。河南省研究結果表明河南省高校青年教師的工作壓力與心理健康水平顯著正相關,回歸分析顯示心理健康60.4%的變異量。工作壓力的持續作用,致使青年教師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感到心慌、心緒不寧、疲乏無力,情緒消沉,悲觀厭世等[29]。隨著高校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在職稱評定、崗位考核、、項目申報、經濟收入等方面都對高教教師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帶來新的壓力。2014年,對西部某重點高校的統計分析得出:評價自己工作壓力偏大的教師占68.87%。其中具有副教職稱的教師認為工作壓力較重的占70%,講師占75%[30]。《中國高校青年教師調查報告》顯示,青年教師感覺“壓力大”的占72.3%,其中36.3%的人感覺“壓力非常大”[31]。2015年對北京市部分高校青年教師的綜合壓力情況進行了測評,認為壓力高的教師占52.9%,其中11.1%的人表示壓力非常大;感覺壓力適中的占35.6%;感覺壓力輕微的占11.6%[32]。2016年,江西省在4所本科院校共檢出有自殺意念者133人,檢出率為5.92%。工作壓力不斷增大,自殺意念越強烈。統計發現,高工作壓力組檢出率為8.68%,有自殺意念者65人;中工作壓力組檢出率為5.48%,有自殺意念者41人;低工作壓力組檢出率為3.6%,有自殺意念者27人[33]。對陜西師范大學在職教師壓力調查顯示:感到工作壓力的教師占46%,壓力適中的占35%,壓力較低的占15%,無工作壓力的占4%[34]。2017年6月通過對全國22所高校開展調研,把高校教師工作倦怠定義為四種類型:低度倦怠型、中度倦怠型、邊緣倦怠型和高度倦怠型,所占的有效樣本比例分別為16%、42%、11%、31%[35]。昆明地區高校教師工作壓力調查顯示:感到非常有壓力的教師占17.2%,感到工作壓力比較大的教師占49.8%,壓力適中的占26.4%,壓力較低的占6.6%[36]。對山西、河北、河南地區的高校教師壓力調查顯示:超過60.3%的教師工作壓力程度高。壓力主要源自績效考核,其中科研任務和考核的壓力最大,62.1%的教師認為該壓力很大[37]。此時期,高校教師已承受了過重的心理壓力。雖然教師的壓力表現為心理負擔過重,但究其根源依然是物質需求膨脹導致需求無法滿足欲望產生的壓力。

二、高校教師職業壓力源演變過程分析

由前述分析,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高校教師的職業壓力源有所變換,但壓力值不斷提高。20世紀90年代,高校教師雖然工資待遇低,但教師首先面對的是提高專業知識、提升思想政治素質及提高職業道德的壓力。該壓力源是以精神需求為主,符合當時歷史發展的要求。這種壓力對提高教學質量,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人材是有激勵作用的。隨著市場經濟模式逐步建立,此時高校教師的物質生活水平過低,此時壓力主要體現在如何提高薪酬待遇,提高物質生活水平。高校教師職業制度的改革打破了計劃經濟體制下剛性的教師職業制度,提高工資待遇的同時引入競爭、激勵機制。本次改革將高校教師壓力源改變為以物質需求為主,是順應時展需要的,減少了物質需求的主要矛盾。通過改革,提高了待遇,改善了工作環境,調動了工作積極性。2006年,高校分配制度進一步深化,崗位績效工資制取代了專業技術職務等級工資制。以物質需求為主的壓力其強度日益增強,在職稱評定、崗位考核、、項目申報、經濟收入等方面都對高教教師提出新的要求,帶來新的壓力[38]。壓力過大讓人感到威脅和不安,消耗人的精力和體力。高校教師處于亞健康狀態的比例為51.56%(發達地區)、69.5%(欠發達地區)[39]。雖然高校教師的薪酬待遇不斷提高,但是相對于薪酬的增加,精神壓力隨之不斷提高。持續的高壓力已經耗盡了高校教師的精力,透支了高校教師的體力,已經有部分高校教師出現了身體、心理的問題,更甚出現自殺意念[33]、自殺事件[40]。當前階段,高校組織管理需要制定恰當的組織策略,控制高校教師所承受的壓力,為高校教師順利開展教學、科研工作提供“動力源”,保持高等教育持續健康發展。高校教師組織管理應該隨社會發展,不斷調整策略,調控施加在高校教師身上的壓力強度和壓力持續時間,順利完成壓力形成和消除不斷轉換的過程,既要激勵高校教師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又要保護他們的身心健康。為此,高校教師組織管理應該控制完成如圖2所示的高校教師壓力源轉換過程。對立統一規律是把握唯物辯證法的一把鑰匙,是事物發展的內在動力。如果把“以意識形態、精神需求為主”和“以物質需求為主”這兩個壓力源看做推動事物發展的一對矛盾,那么這對矛盾之間要“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轉化”。如圖2所示的第1階段、第3階段和第5階段代表壓力源“以意識形態、精神需求為主”;第2階段、第4階段代表壓力源“以物質需求為主”。根據對立統一規律,第1階段必然向第2階段發展,第2階段必然向第3階段發展,第3階段向第4階段發展,第4階段向第5階段發展,矛盾雙方交替互相轉化。在每次轉換過程中,雖然主體是從壓力源“以意識形態、精神需求為主”向“以物質需求為主”轉變或者壓力源“以物質需求為主”向“以意識形態、精神需求為主”轉變,但每次轉變又不是完全相同的。因為在矛盾變化過程中,變化基礎、變化條件都發生了變化,即第1階段、第3階段和第5階段雖然都是壓力源“以意識形態、精神需求為主”的階段,但已經不是完全意義上相同的階段;第2階段、第4階段雖然是壓力源“以物質需求為主”的階段,但已經不是完全意義上相同的階段。因此第1階段向第2階段發展變化與第3階段向第4階段發展變化雖然總體趨勢是壓力源從“以意識形態、精神需求為主”向“以物質需求為主”轉變,但具體發展過程是不相同的。同理,第2階段向第3階段發展變化與第4階段向第5階段發展變化雖然總體趨勢是壓力源從“以物質需求為主”向“以意識形態、精神需求為主”轉變,但具體發展過程是不相同的。每次轉變完成一個發展周期不是簡單的循環或重復,而是從初級到高級的前進上升的發展過程。根據否定之否定規律,事物在發展過程中,一般要經歷三個階段、兩次否定,即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從而完成一個周期。如圖2所示,從第1階段→第2階段→第3階段的轉換,完成了事物發展的一個周期的變化。經過否定之否定,教師壓力源的轉換完成了一個周期循環,在更高的第3階段上重復舊的第1階段的某些特征,由此構成事物從簡單到復雜的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進的發展過程,體現出事物發展的曲折性。高校教師組織管理控制應該順應這種發展趨勢,制定策略因勢利導的完成該螺旋式周期變換,在變化的每一個階段調整策略讓教師壓力源轉變過程盡可能符合事物發展規律,避免矛盾的激化。如圖2所示,第1階段到第2階段的壓力源轉變過程,經歷了a、b和c三個狀態。即:a.以意識形態、精神需求為主的壓力值發展,不斷變大;b.以意識形態、精神需求為主的壓力值發展到峰值階段開始轉變向以物質需求為主壓力方向轉變,同時以物質需求為主的壓力源開始形成;c.以物質需求為主的壓力值發展,不斷變大。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事物因矛盾引起的發展過程和狀態。a狀態的內部發展,以意識形態、精神需求為主的壓力值發展,不斷變大,為后續的變化過程做了量的積累;b狀態內部發展過程中,以意識形態、精神需求為主的壓力值發展到峰值階段時,必然要向以物質需求為主的狀態發展,因此以物質需求為主壓力源開始發展;經歷了b的內部曲折變換后,壓力源轉變為以物質需求為主的形式,完成了質變的過程。事物的發展就是沿著量變到質變再到新的量變,在完成第1階段到第2階段的壓力源轉變過程后,新的變化過程已經開始醞釀了。第2階段到第3階段的壓力源轉變過程,經歷了c、d和a'三個狀態。即c.以物質需求為主的壓力值發展,不斷變大;d.以物質需求為主的壓力值發展到峰值階段開始轉變向以意識形態、精神需求為主壓力方向轉變,同時以意識形態、精神需求為主的壓力源開始形成;a'.以意識形態、精神需求為主的壓力值發展,不斷變大。上述循環往復,在量變與質變的相互交替中實現。根據內外因辯證關系原理,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高校教師的能力發揮和高校教師組織管理政策,是內外因辯證關系原理的具體體現。高校教師組織管理政策需要充分創造外部條件,控制高校教師壓力源的轉變過程,盡可能在每個階段都激勵教師能力的發揮,確保高校的健康發展。

三、發展觀視角下的高校教師職業壓力的組織管理策略

高校教師組織管理目標就是根據國家教育方針的要求,結合教師發展目標,充分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的效能。回顧高校教師職業壓力的演變,壓力源已經歷了從意識形態、精神需求為主轉變為以物質需求為主的過程。而高校教師組織管理是緊密圍繞著主動激發和滿足教師的成才需要展開,應該能夠完成壓力形成和消除不斷轉換的過程,并能夠控制該轉換過程。那么,在新時代,高校教師組織策略現階段目標應該是,控制壓力源從“以物質需求為主”轉變到“以意識形態、精神需求為主”。回顧歷史,在高校教師組織管理策略的控制之下,高校教師的壓力源已經歷了從以意識形態、精神需求為主轉變為以物質需求為主,即圖2中第1階段到第2階段的轉變。該轉變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是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但在現階段,物欲需求無止盡的膨脹過程中,高校教師組織管理策略應該控制以實現第2階段到第3階段的轉換,即壓力源從“以物質需求為主”轉變為“以意識形態、精神需求為主”。第2階段到第3階段的壓力源轉變過程需要經歷了c、d和a'三個狀態。筆者認為國內的高校教師所承受的壓力源狀態正處于c狀態到d狀態的轉化過程,或者已經進入到d狀態。高校教師組織管理如何制定管理策略,因勢利導,順利控制過渡,并在過渡過程中,如何既能激勵教師充分發揮能力,促進學校的發展,又能充分保護教師利益,是需要深思熟慮的。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教育,把立德樹人作為高校的根本任務。指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神圣使命。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高校教師從事腦力勞動,要以知識的傳播和應用以及精神文明的繼承和創造為職業使命。在同北京師范大學的師生代表座談時,總書記又就如何做一名好老師提出了4點要求,即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傳道、授業、解惑,即探索科學知識、摸索教育教學規律,悉心培養優秀人才歷來是中國教育者承擔的使命。教師的精神活動具有傳統特征:理性的崇尚、知識的追求、關心社會、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注重內省和律己的道德感等。這些特征要求他們要比其他社會成員承受更多的精神重負[7]。因此高校教師所承受的精神壓力是必不可免的。但中國高等教育在市場經濟的猛烈沖擊下,新的社會價值觀與社會利益關系日益嚴重的碰撞,激化了新的社會價值觀與社會利益的矛盾,使得部分高校教師迷失了方向,丟掉了高校教師的職業責任。部分原因是由于將市場經濟利益規律應用于高校,破壞了教師精神家園的寧靜。因此,現階段高校組織管理策略應該重新倡導精神需求,以鐘揚、黃大年、鄭德榮等一批師德楷模為激勵,使高校教師的職業壓力源重新回歸為“提高思想政治素質、提高教學科研水平、提高職業道德修養”這一精神層面。適當的壓力應該是其壓力值與壓力持續時間相當,可以激發高校教師的工作熱情,是高校教師承擔、執行社會職責的主要動力。研究顯示:在零激勵的條件下,個人能力發揮僅有20%-30%,給以適當的激勵,個人能力發揮將達到其能力80%-90%[41]。但是壓力施加的持續時間應該隨壓力值有所調整。壓力強度越大,施加的時間越短。因為人體在壓力環境下,會分泌交感神經素與腎上腺皮質類固醇等荷爾蒙,該類荷爾蒙會降低免疫系統淋巴球的數量。施加的壓力過大時,人的抵抗力減弱,生病概率增加,達到正常情況下的3~5倍[42]。現階段,施加于高校教師的物質需求為主的壓力源已經持續近二十年,并且壓力強度過大。因此,應盡快調整當前時代的高校組織管理策略,控制壓力源從第2階段到第3階段的轉換,即壓力源從“以物質需求為主”轉變為“以意識形態、精神需求為主”。壓力源“以意識形態、精神需求為主”和“以物質需求為主”這對矛盾既要相互作用,相互分離;又要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轉化。同一性與斗爭性互相聯結,不可分割,誰也離不開誰。因此高校組織管理策略的制定既要充分考慮控制高校教師壓力源從第2階段轉變到第3階段,同時也要重視物質需求的重要性,因為壓力源以意識形態、精神需求為主是在以物質需求為主的基礎上實現的。雖然在現階段物質需求已經發展到沒落階段,但作為矛盾的一方,它的存在是不可忽視的。如果制定高校組織管理策略忽視了物質需求,那么策略只能是紙上談兵,華而不實的。“實事求是,群眾路線”是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我們要以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為指導,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充分了解當前高校教師所承受壓力的實際情況,走“既能激發高校教師的能力發揮,又可以保護高校教師”的路線,是目前高校組織策略實施成敗的關鍵。

作者:杜巧玲 任增強 單位:1.吉林大學 2.東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