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生職業精神培育路徑探討
時間:2023-01-10 09:26:53
導語:醫學生職業精神培育路徑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培養醫學生職業精神既是我國高等醫學教育事業核心構建模塊,也是幫助醫學生個人塑造積極正確的職業觀和人生觀,提升自身職業素養的主要方式。醫學生作為未來醫療衛生事業的中流砥柱,職業精神的培養是確保醫學生發展成才的關鍵。本文基于現代教育理念下對醫學生職業精神教育的困境進行梳理,探討行之有效的辦法,對推動高校醫學職業精神教育的實效性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教育理念;醫學生;職業精神
現代教育理念強調了注重學生學習、做事、合作以及發展的能力,在現代教育理念下這種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理念將在很大程度上指導醫學生職業精神的構建。21世紀初,《新世紀的醫師職業精神———醫師宣言》由美國內科學基金、ACP基金和歐洲內科醫學聯盟共同發起和倡議,中國醫師協會也于2005年簽署該宣言。2011年本土化《中國醫師宣言》藍本發布,充分表明醫學職業精神雖然產生時間不長,但受到日益廣泛的認可。目前,醫學職業精神不僅涵蓋了醫學職業道德的精神內核,而且將其原有的哲學意蘊拓展到了一個新的維度。有學者認為,醫學職業精神是醫務工作者在醫學職業工作中應該具備的醫學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完美統一。醫學生作為未來的醫務工作者,要具備良好的醫學職業精神,就必須在學生時期接受良好的醫學職業精神教育,并不斷開展職業精神自我教育。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加強醫學生職業精神教育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現代教育理念與醫學生職業精神培育的關系
(一)注重探究式實踐教學理念
現代教育理念和醫學生職業精神培育均注重探究式的實踐教學理念。現代教育理念中注重探究式的實踐教學理念,有利于從實踐層面指導醫學生職業精神的養成和貫徹。理念作為行動的先導,在實踐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科學先進的教育理念直接影響醫學職業精神教育的成效。探究式的實踐教學理念有利于學生在自主學習和自覺實踐的過程中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方法。目前,我國各大高校已經將醫學生職業精神教育納入醫學生培養體系,但在教學實踐中,往往存在重安排、輕落實、少反饋、缺實效的情境。究其根本,在現階段大多數高校對職業精神的認識仍然只停留在職業道德、職業素養等層面,對于醫學職業精神的認知不足、重視度不夠,在課程體系的建設過程中仍然可以看出濃濃的“專業優先”的思維導向。因此,現代教育理念與醫學生職業精神教育的融合在培養醫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方面具有積極意義,有利于醫學生職業精神教育的各種資源的優化與整合,從而精準對接醫學在職業化過程中面臨的優質化發展以及多元化發展需求。
(二)注重貫徹啟發式教學理念
現代教育理念和醫學生職業精神培育均注重啟發式的教學理念。現代教育理念中注重貫徹啟發式的教學理念,有利于醫學教育者從醫學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個層面上引導醫學生形成職業精神。醫學是一門需要動手能力的學科,醫學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極大提高了對醫學專業技術的要求,這就要求醫學教育者,無論是在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當中都要充分發揮醫學生的主導作用,通過啟發式教育,在發揮醫學教育者的主導作用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用自主的態度來探索解決醫學問題的方式和方法。在現代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通過啟發式教學的方法,對于醫學生來說,無論是在低年級的臨床基礎知識學習階段,還是高年級的臨床實踐階段,都能夠通過課本內外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醫學知識儲備,并在總結和提高過程中逐漸形成其職業精神,并指導自身將來的醫學學習與實踐。
二、現代教育理念視角下培育醫學生職業精神的必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堅定醫學生的理想信念
醫學因為其所具備的溫情和溫度而使醫者的使命光榮和偉大,這種溫情和溫度背后的支撐就是醫生在求學過程中所逐漸形成的并伴隨其職業生涯過程中的職業精神。在現代教育理念的視角下,醫學教育者通過適當的教學方式和手法,將醫學生的職業精神教育與理想信念教育結合起來,能夠幫助醫學生更早認識到醫學的溫度與情懷。受醫學技術主義等的沖擊,部分醫學生出現了理想信念缺失的現象。因此,作為醫學教育者,通過積極汲取現代教育理念中的進步教育理念和思想,可以進一步幫助醫學生樹立堅定的守護人民健康的理想信念,從而規避醫生對自己職業角色的期望和社會對醫生的期望不匹配現象的發生。
(二)有利于提高醫學生的服務意識
有的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奉獻意識,團隊協作意識不強。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不利于以關心和幫助他人為核心的醫學生職業精神的養成。因此,醫學教育者在進行醫學生的職業精神教育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案例教學,啟發式教學的方式來增強醫學生對職業精神的理解和認識。比如,通過引導醫學生學習“紅醫精神”,帶領學生學習革命戰爭年代,醫生這一崇高職業的精神譜系以及價值取向。引導醫學生在醫學診療的過程中樹立服務意識,為人民服務,為人民的生命安全保駕護航也是中國特色的醫學生職業精神的價值旨歸。
(三)有利于強化醫學生的職業目的
醫生工作是一項勞動強度較大,且需要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的職業,其職業目的是以人民生命健康為根本價值旨歸,須做到盡自身最大努力去治病救人,救死扶傷。當今大學生大多在受學校、家庭保護的環境下成長起來,部分醫學生的抗挫折能力,以及奉獻精神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而職業精神反映了醫生和社會之間的契約,它需要現有的醫學教育者不斷在醫療實踐中反思并傳授給醫學生們。在這個過程中,醫學教育者要注重運用現代教育理念的方式和方法,做好醫生與醫學生之間的代際通話,這有利于醫學生進一步明晰和堅定自己的職業目的,努力提升自己的醫學診療水平和醫患溝通能力。
三、醫學生職業精神教育可行路徑
(一)精準供給改革,完善第一課堂
借鑒“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念,醫學職業精神教育供給改革核心內涵是明確目標定位,厘清時代需求,靶向發力,提升供給質量。牢牢把握精準供給的要領,通過對目標、內容、方法、評價等培養內容全方位的思考與改進,持續優化醫學院校職業精神第一課堂的教育,推進教育供給端的“提質增效”。目前,我國醫學職業精神的培育體系尚缺乏精確的認識與統一的標準,醫學教育者要充分認識職業精神教育在醫學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理念上實現從過往局限的醫學職業道德向現代醫學職業精神的認知轉換。積極創新教育教學的理念,把新發展理念融入醫學職業精神教育改革的全過程,將《新世紀的醫師職業精神———醫師宣言》國際醫學教育共識進一步特色化、中國化、本土化,探索適合我國的醫學職業精神的意蘊理念及培育模式。同時,醫學院校應盤活職業精神教育供給內容存量,優化職業精神教育供給增量,不斷提高職業精神教育供給的質量,健全完善職業精神專業課程教育體系,把精神教育深度融入醫學專業教育之中,使技能專業教育與精神教育同向同行,打破長久以來相互割裂的“兩張皮”現象,形成貫通式、遞進式、系統式的培養,促使醫學生在提升專業技術的同時深化職業歸屬、職業認知和職業信仰。
(二)耳濡目染養德,潛移默化塑行
作為當今伴隨著科技發展而勃興的新型傳媒技術,新媒體利用現代化數字網絡體系,實現了教育信息的共享,以其開放性、多元性、交互性的傳播特征,滲透到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教育人員應充分將新媒體融入醫學生職業精神培育體系中,增強醫學生職業精神教育的互動性,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壁壘,通過整合海量碎片化信息,使信息資源更為豐富,交流溝通更為便捷。醫學高校學生專業課程任務繁重,德育課程往往被忽視,單純依賴書本知識的灌輸,往往導致醫學生對職業精神的認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我們要使用新媒體構建全程、全方位的職業精神教育大環境,將醫學職業精神以大學生熟知的語言和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出來,將其潛移默化到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意識深處,在耳濡目染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而促進知行合一。另外,過去模范教育多以課堂教育、榜樣宣講、故事報告、表彰儀式等傳統宣傳載體居多。目前,高校教育者應積極完成從線下教育到線下線上同步教育的轉變,將新媒體尤其是微信公眾號作為榜樣教育的重要載體,充分涵蓋人物專題報道、互動交流等全方位信息輸入,塑造豐富的榜樣主體,使教育內容更全面客觀,教育受眾更廣泛。同時,模范角色主體的確定由過去的挖掘實際、樹立典型轉變為官方基于民意推舉,產生自上而下的交流互動,無形中縮小了模范人物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榜樣教育更加生動鮮活,讓宣傳受眾更易受到鼓舞和激勵。
(三)培養自我意識,激勵主動發展
自我教育是在積極謀求自我發展的主觀意識的支配下,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與要求,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教育自主性,有意識地完成自我選擇、內化、反思、評價、修正、規范的主觀能力,實現自我完善的過程。醫學生自我教育體系的構建是將外在“他律”性的被動教育模式轉變為內在“自律”性的主動教育模式,打破了教育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性。醫學高校教育工作者應積極激發醫學生自我教育的動機,培養自我教育的意識,幫助學生建立全面理性的思考能力,引導學生提升處理問題時自我發現、自我選擇、自我解決、自我提高的能力,讓醫學職業精神內化為醫學生的高尚品質,物化為醫學生的行為。醫學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為學生創造“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對自己的職業充分了解,在實踐中知曉作為醫生應該具備的素養以及自身的不足之處,從“體驗、感知、感悟”到“自省、自悟”,達到培養學生自主修正、自我教育觀念的目的,從而讓職業精神在臨床實踐中創立和發展。同時,通過反復的臨床實踐,培育醫學生的職業精神,形成良好的職業認知以及職業道德責任感。而在醫學生自我教育遇到困難時,醫學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學生,關愛學生,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維護學生的自尊心,激發學生的上進心,以平等、耐心的態度及時解決學生在醫德方面出現的問題和困擾,引導學生自己走出矛盾,逐步提高自我教育的水平,幫助學生完善自我人格。
(四)賦能終身教育,延展培育時空
隨著醫療水平及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醫學教育不再僅僅局限于課堂和校園內,以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體系為主的教育教學手段在醫療衛生行業中越來越受到重視。終身教育指人在一生中經歷的不間斷、連續的教育,這種教育強調社會、團體對個人的監管力量與教化作用,是個體處于教育受眾地位的一種社會行為。醫學職業精神的培養需要“知、情、意、行”的過程,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之事,而是要通過不斷接收知識的輸入,并經過一個漫長發展和自我吸收來實現。高校對于醫學職業精神的培育實質僅僅是對醫學職業精神的“知”的理解,缺乏醫學職業精神教育的“情”的激發、“意”的領悟以及“行”的實踐,對醫學職業精神教育的終身性缺乏清晰明確的認知。醫學院校應以課堂教學為入口,構建全盤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體系。同時擴展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把在校醫學生、實習醫學生以及醫務工作者都納為需教育對象,“知、情、意、行”分別為重點進行個性化、階段化教育,例如,對在校醫學生僅僅要求對醫學職業精神的“知”的認識,而實習醫學生就要經歷對醫學職業精神教育的“情”的體驗;在教育方式上采用“合—分—合”的教育模式,即在校學生集中進行醫學職業精神理論學習,實習生分別由帶教老師進行醫學職業精神教育,醫務工作者定期集中進行職業精神思考研討教育,使職業精神教育持續發展。同時,高校應堅持職業精神的全程培育,即從基礎教學階段、臨床見習、實習階段直到臨床工作階段的全面人文精神培育,積極拓展學生謀求終身教育的學習渠道,可開設多種公開課,使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保持終身學習的機會。
參考文獻:
[1]田懷谷,黃新建,汪文新.醫學生職業精神培育的現實審視及其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5):84-86.
[2]馬菊華,嚴世榮,王火松.醫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與評估模式研究[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2,25(2):259-261.
[3]聶曉敏.醫學生職業精神養成規律與路徑淺議[J].人民論壇,2015(17):160-161.
[4]陳迎紅.醫學生職業精神教育供給現狀及改進策略———基于10所醫學院校的調查分析[J].溫州醫科大學學報,2021,51(11):943-947.
[5]王雪.醫學生職業精神教育途徑初探———北京大學醫學部培育醫學生職業精神的做法[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6,29(6):956-958.
[6]崔群穎,劉芳.對醫學生職業精神認知狀況及培養途徑的分析與對策研究[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1,24(6):810-812.
作者:姜嘉 李昶 單位:徐州醫科大學
- 上一篇:機械加工企業生產成本核算探討
- 下一篇:結構化學教學中信息技術的運用
精品范文
10醫學檢驗專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