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核心能力范文

時間:2023-03-29 14:25: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職業核心能力,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職業核心能力

篇1

二、它可分為三個部分:

1、基礎核心能力:職業溝通、團隊合作、自我管理。

2、拓展核心能力:解決問題、信息處理、創新創業。

3、延伸核心能力:領導力、執行力、個人與團隊管理、禮儀訓練、五常管理、心理平衡。

篇2

關鍵詞:核心技能課程;職業核心能力培養;高職機電一體化;課程體系框架;

中圖分類號: G353 文獻標識碼: A

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是我國職業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發展趨勢,1998年我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國家技能振興戰略》中明確提出開發“自我學習、信息處理、數字應用、與人交流、與人合作、解決問題、革新創新、外語應用”等8項核心能力培訓課程資源,如何將核心能力培訓課程內容融入教學課程,筆者通過企業調研,結合核心技能課程對高職機電一體化專業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和應用,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議與同行們商榷。

一、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教學意義

1、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

在科技進步與社會變化帶來工作和生活的變革時代形成的競爭要求。一是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引起了社會職業結構和就業方式的變化,新的工作崗位,技術復合型強、智能化程度高,工作的完成更多的依靠勞動者善于學習,并具備解決問題能力和改革創新精神來完成。二是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由于現代職業工作方式的根本變化,工作的完成更多的依靠每個人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與人溝通的能力。三是現代職業的知識更新加快,技術周期縮短,人們所從事的職業不再是終身職業,社會最需要的是能不斷適應新工作崗位的能力。為了適應就業市場激烈的競爭,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提出了“開發勞動者的核心能力”。[6]因此,重視勞動者職業核心能力的開發成為當今人力資源開發的熱點。

2、企業對人才培養的要求

“以就業為導向”是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宗旨,人才培養的質量來源于企業的評價。在企業用人的調研中發現,盡管職業院校著力培養學生動手技能,培養崗位勝任能力,企業對人才的質量仍然不甚滿意,反映在畢業生職業適應能力較弱,綜合素質不高。如何培養企業需求的人才?校企合作達成的共識是加強職業人才綜合素質的培養,加強職業道德、價值觀和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

3、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教學意義

我國職業教育的奠基人黃炎培曾提出:職業教育“一為個性之發展;二位謀生之準備;三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四為國家級世界增進生產力之準備。”今天看來,仍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職業核心技能是一種“就業導向”的能力。[2]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教學意義在于,使學生能適應未來工作與生活,適應繼續教育與可持續發展,在個體和學生未來的工作、生活之間架起一座暢通的橋梁。因此,在教學中除了傳授專業知識外,還應向學生傳授職業共同、普遍、核心的知識與技能,表現在自我學習、信息處理、數字應用、交流與合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應用技術能力、計算能力、組織能力、應用信息能力等。如果學生具備了這些能力,就容易適應各種職業崗位的基本要求,也容易實現職業變更和勞動變換,更有利于人的自身發展。

職業核心能力已經成為人們就業、再就業和職場升遷所必備的能力,也是在校、已就業和即將就業學生競爭力的重要標志,[2]必將成為高職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和發展趨勢。

二、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課程的基本內涵

1、核心技能課程的定義

職業教育課程理論認為:核心技能課程是設計、構建一個培養學生核心能力的方案和系統,是實現教育目的和課程目標的關鍵能力的方案和系統,是實現教育目的、課程目標的整個教育過程[1]。

2、核心技能課程的基本特點[1]

(1)職業的共同性。為了適應崗位轉換和“專業群”的要求,需要共同的知識、技能作支撐。因此,核心技能課程強調所有學生應學習一些對未來工作生活有價值的、共同的、基本的知識和技能。

(2)內容的發展性。為了使個體適應不斷變化的工作環境的要求;強調知識的價值不只是溝通個體與工作崗位的聯系,更重要的是發展個體的實際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在多組相關的工作背景中發展個體的能力和實際經驗。

(3)技能的突出性。以實踐技能操作能力為切入口,理解動口、動手、工作態度為“完成任務與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4)課程的多樣性。多種課程形式有利于個體的能力發展。以理論性、實踐性、社會性的課程能激發個體的學習興趣,提高認知能力、實現能力的遷移。為培養學習者的關鍵能力奠定基礎。

3、核心技能課程模式選擇

參照國內高職院校對機電一體化專業的職業特點和基本要求,課程模式一是必須體現職業的共同性,即設置核心技能課程;二是課程必須體現職業的寬泛性,即設立寬泛的職業課程;三是課程必須體現職業的專業性,即設立專門的技術課程。

三、高職機電一體化專業的核心技能課程框架

1、核心技能課程框架

高職機電一體化專業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提升需要有一套可行的、優化的課程體系來保證;課程體系結構取決于崗位所需的專業知識與能力結構,同時亦考慮了終身教育的指導思想,讓企業在塑造畢業生時有更多的彈性,讓高職生對自己未來發展也有更多的把握性。因此,構建課程體系的框架,在操作過程中要結合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對所設置的課程體系結構為課程模塊化、內容綜合化,為學分制和彈性選課等改革措施的實施奠定基礎條件。[3]

2、

2、課程體系結構分析

課程體系由三部分組成:①核心技能(公共基礎)課程模塊。這一課程模塊應使學生盡可能在人文素質、職業素質、思想道德、數理基礎、外語交流及學習能力等方面打好一定的基礎。②寬泛的職業(公共技術平臺)課程模塊。該模塊應能為各專業方向學生構筑一個基礎理論較為寬廣、核心技術(能)要求明確,能為學生今后的職業發展與遷移提供良好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的綜合性核心課程及核心技術 (能)實訓模塊。其中核心技術(能)實訓模塊的教學應通過產學結合辦學模式,采用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機制加以實現。③專門的技術(各專業方向)課程模塊。這是具有明確職業價值取向,以能力本位和就業導向為目標的教育教學內容。它是具有“準訂單”性質、靈活開放的課程和實訓實習模塊。它直接反映高職教育的職業特征。該專業方向課程模塊設置應緊密貼合市場與企業需求,根據對應崗位(群)應具備的綜合職業能力所需具備的知識和技能要素和要求,構建方向課程模塊,并通過校企合作,采用學工結合和頂崗實習方式完成相應方向的技能培訓模式。

四、結語

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是職業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中的熱點,以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為我國職業素質教育的突破口,重視職業人才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探索核心技能課程,重視課程建設,立足在專門課程中集中培養,在其他課程中滲透培養,在實習實訓中注重培養,在第二課堂中引導培養,在社會實踐中切實培養,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加強課程教學改革,在教學中落實職業活動導向,利用項目教學等方法,是提高教學效能的重要方法,加強職業核心能力的課程開發和理論研究實驗,可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就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徐國慶, 課程涵義與課程思維,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J]2006年(3) 26。

[2] 吳建設,高職核心技能課程整合的理論與實踐 ,高等工程教育 2004(3)32。

[3] 李五坡.,高職高專機電一體化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9(2)。

篇3

關鍵詞: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現狀

在麥可思研究院獨家撰寫的《就業藍皮書:2015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會計專業被列為了黃牌專業。所謂黃牌專業,是指失業量較大,就業率、薪資和就業滿意度綜合較低的專業[1]。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社會產業結構不斷變化,職業崗位變動日益增加,用人單位對人才不僅有勝任崗位任務能力的要求,還需要其具備適應崗位遷移和就業方式變化能力的要求。但是對于目前很多高職院校來說,過分重視學生會計專業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對學生專業技能之外的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本文以濰坊工商職業學院(以下簡稱“我院”)會計專業為例,通過問卷調查揭示并分析了我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現狀,討論其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高職學生生職業核心能力概述

本文中所提到的職業核心能力,是指人們職業生涯中除崗位專業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適用于各種職業,能適應崗位不斷變換,是伴隨人終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包括與人交流、信息處理、數字應用、與人合作、解決問題、自我學習、創新革新、外語應用等[2]。

二、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現狀調查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本研究選取我院會計專業在校師生作為研究對象,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法從中抽取部分教師和學生并向其發放問卷。其中發放學生問卷280份,回收學生問卷260份,有效問卷249份,有效率為95.8%;發放教師問卷75份(其中輔導員問卷36份,職業核心能力專任教師5份,其他課程教師34份),回收教師問卷73份,有效問卷71份,有效率為97.0%。研究工具為高職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機制研究課題組自編的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現狀調查問卷,分為學生問卷和教師問卷,主要包括對職業核心能力的認識程度、教學方面、實踐活動、評價方式、培養成效等維度。所得數據采用統計軟件SPSS20.0進行處理和分析。

(二)調查結果分析

1.關于師生對職業核心能力的認識程度。我院會計專業教師和學生雖然已經認識到職業核心能力的重要性,但對其認識程度有待進一步提升,尤其是學生群體,其均值僅僅接近一般水平,說明我院在向學生介紹和展現職業核心能力的工作方面仍缺乏足夠的深度和力度。對于教師來說,不同群體對職業核心能力的了解程度也各不相同。教授職業核心能力課程的教師對核心能力了解程度最高,其次為輔導員,教授其他課程的教師對核心能力了解程度最低,說明教師群體對職業核心能力的了解和認知有一定的提升空間,尤其是輔導員和教授其他課程的教師。2.關于職業核心能力的教師培訓情況。教授職業核心能力課程的教師問卷結果顯示,只有少數教師(35.2%)參加過職業核心能力的相關學習和培訓。其中,參加過學校組織的學習和培訓的教師占了94%,通過教材、視頻教程等自我學習的教師占15%,只有少數教師選擇了“參加過其他部門或機構的培訓。”而教授其他課程的教師只有13%參加過相關學習和培訓,輔導員群體只有15%參加過相關學習和培訓,而且他們最主要的學習途徑也是學校組織培訓。上述調查結果說明,我院教師群體普遍缺乏相關職業核心能力培訓。3.關于職業核心能力課程采用的教學方法。關于教學方法的調查,以多選題的方式提問。其中有65%教授職業核心能力課程的教師選擇了“講授與一般參與性活動相結合的教學法”,之后按照被選擇的頻率由高到低依次為“任務驅動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和“模擬情景教學法”,選項中提及的“其余教學法”使用率相對較低。教授其他課程的教師中,55%的教師在自己的教學目標中體現了對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主要的實現方式是“采用有利的教學方法”(53.2%)和“有針對性的評價方式”(49.3%)。輔導員群體中,60%的教師在所帶班級中打算開展職業核心能力培養,但有50%的教師表示具體方法不清楚。這說明目前我院會計專業使用的教學方法雖然比傳統教學方法有所進步,但在職業核心能力教學方法上還缺乏靈活性和多樣性。4.關于職業核心能力課程采用的培養途徑。在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途徑上,教授職業核心能力的教師選擇“開展針對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實踐、實習活動”選項的占65.2%,說明實習、實踐活動是教師較為認可的培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方式之一;選擇“開設獨立的職業核心能力課程”選項的占46.8%;選擇“在專業課與公共基礎課中滲透學習”選項的占32.58%。而在“自我學習提升”與“學校系統培養”兩種培養模式中,選擇“自我學習提升”選項的占56%,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教師認為職業核心能力的學習更需要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身多方面積累。學生群體選擇“學校系統培養”選項的占60%,說明對于教師而言,學生更希望學校和教師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引導。

三、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對策

(一)構建并不斷完善職業核心能力課程體系

了解和認識是接納、認可、行動的基礎與前提,針對我院會計專業師生對職業核心能力認識與了解程度有待提升的現狀,學校應該通過多種方式提高會計專業師生對職業核心能力的重視程度,將職業核心能力納入各專業人才的培養方案之中,系統全面地進行設計與培養,與專業教育并駕齊驅。因此,應該構建并不斷完善以職業核心能力必修課、公共融入課、專業滲透課、實踐嵌入課等課程為載體的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課程體系,在職業核心能力專門課程中集中培養,公共課中融入培養,專業課中滲透培養,實踐課中嵌入培養,將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大學生涯之中。

(二)組建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并建立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制度

職業核心能力培養過程必須貫徹全新的教育理念,使用新的教學手段和方法,而師資則是其成功的關鍵。據調查結果顯示,我院無論是教授職業核心能力課程的教師,還是教授其他課程的教師,以及輔導員群體,都缺乏職業核心能力的相關培訓。因此,學校應積極組建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并建立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制度,每年定期組織教師參加職業核心能力的培訓,不斷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和專業素養。

(三)不斷改進職業核心能力教學方法

調查顯示,我院目前會計專業使用范圍較廣的教學方法雖然比傳統教學方法有所進步,但依舊缺乏靈活性和多樣性。為此,我院教師群體應不斷加強培訓與學習,提升自身教學素養,針對會計專業的學生特點,從提高教學實效性出發,在原有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深入研究,多次實踐,在教學過程中整合出卓有成效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會計專業的教學質量。

(四)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強化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培養

調查顯示,實習、實踐活動是教師較為認可的培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方式之一,比如參加與專業有關的實習、擔任學生或社團干部、參加學校舉辦的各種比賽或技能大賽、假期社會實踐等[3]。因此,學校應該充分利用第二課堂,本著學生自主選擇、教師積極引導、學校制度規范三位一體的原則,以黨團組織、學生社團、班級活動為載體,依托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和校園實踐活動教學大綱,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切合真實情境的實踐活動,強化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全面提升校園實踐活動水平和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總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的保障。首先,必須把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構建并不斷完善職業核心能力課程體系。其次,組建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并建立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制度。最后,不斷改進職業核心能力教學方法,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強化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培養。

參考文獻:

[1]麥可思研究院.就業藍皮書:2015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2]李明.高職專業課中融滲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J].機械職業教育,2014(7):26-28.

篇4

關鍵詞:職業核心能力 培養方法 系統性 持續性

自20世紀80年代,職業核心能力的觀念和實踐傳入我國后,引起了政府部門和職業院校的高度重視。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逐步成為職業院校研究的課題,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在職業核心能力課程實施過程中,仍舊存在著諸多問題,筆者在此就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指出誤區,提出培養方法。

一、誤區

誤區一: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只是職業核心能力課程老師的事,與其他老師無關。

很多職業院校把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完全寄托在職業核心能力課程老師身上,忽視了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它需要全體老師的共同配合和積極參與。

誤區二: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只注重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認知,忽略了學生真實能力的培養。

有的職業院校開設了職業核心能力課程,并且在課時量的安排上也做到了“不遺余力”。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老師往往只是講授課本上的知識點,而忽略了學生實際能力的訓練。如有老師在講授“自信是成功的關鍵”這一內容時,只是一味地強調自信心的概念和特點、培養自信心的好處和方法等內容,卻無半點自信心培養的實踐,這節課上完后學生得到的只是純理論的“自信心”。

誤區三:只注重學生虛擬能力的訓練,忽略了學生真實的實踐。

有的職業院校為培養學生的真實職業核心能力,在授課時設置了許多虛擬場景,如有老師在講授“如何與上級溝通”時,在班內設置了總裁、經理等職務,這樣固然比只是單純的講授更能夠起到訓練學生能力的作用,然而久而久之,就會給課堂造成一種“不嚴肅”的氛圍,學生會將老師辛苦構思的場景僅僅看做是一種游戲而已,起不到鍛煉學生能力的作用。

誤區四: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是一蹴而就的事,不需要長時間的介入。

職業核心能力是人們職業生涯中的基本能力,它適用于各種職業,是伴隨終身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職業溝通、團隊合作、自我管理、信息處理、解決問題等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正如它的作用一樣,也是需要終身培養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二、培養方法

針對上述情況,筆者認為,要真正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讓學生在未來的職場中如魚得水,避免莫名其妙的尷尬和紛爭,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1.立足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系統性特點,多元努力、共同建設

職業核心能力課程的開設應立足于課堂,但又不能只是局限于課堂,它應該是一個綜合、系統的工程,它應該涉及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是加強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實效性,實施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課堂教學是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基本立足點,課堂教學的成敗直接關系到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成敗。因此,課堂教學應努力更新教學觀念,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設置多種教學方法,適時進行一體化教學變革,在課堂教學中大力推行項目化教學法,讓學生在完成項目的情況下,提升自己的職業核心能力。例如,有的老很好地把沖突處理、團隊領導力、團隊執行力、團隊激勵、與人溝通、說服這幾章內容融為一體,采取項目化教學方法,設置了“調查學院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這一項目。在項目開展過程中,全班同學分小組制定學院學生心理健康方案,必然會有不同的意見,要解決這種矛盾必然會用到團隊沖突的內容;對學院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調查,必然會有很多不愿參與的同學,要讓他們參與進去自然會用到團隊領導力、團隊執行力和團隊激勵的內容;調查伊始要讓別人接受你的調查,這必然又用到溝通和說服的內容。心理健康調查結束,學生不僅知曉了沖突處理、團隊領導力、團隊執行力、團隊激勵、與人溝通、說服的知識點,更培養了他們領導團隊、激勵團隊、處理團隊沖突和與人溝通的能力。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真正適應社會的發展,才能真正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是加強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專業性,把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向專業課滲透。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可以采取滲透的教學方法,即在各專業課程的課堂教學中,重視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掌握專業課程的同時,也培養了職業核心能力,而職業核心能力的提高,又能更好地為專業課服務。例如,在專業課學習過程當中,可采用項目化教學法,創設項目和分解任務,讓學生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通過共同查閱資料、討論來解決問題,完成工作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既讓學生掌握了專業知識,也培養了他們的合作能力、溝通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等職業核心能力。

三是加強職業核心能力培訓的實踐性,積極促進職業核心能力向“第二課堂”延伸。職業核心能力向“第二課堂”延伸,是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學院、職業核心能力教研室、班級、社團應積極組織各項活動,搭建學生展示、發展的平臺,以此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團隊合作能力。例如學院可以通過組織職業核心能力技能大賽,為學生創造實踐的平臺,促進學生職業核心能力水平的綜合提高。

四是加強職業核心能力建設投入,努力建設職業核心能力實訓室。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也如專業課一樣,也需要必備的實訓室和器材。必要的實訓器材,往往使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講授團隊信任時,一個“信任背摔”器材的使用,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而且對學生團隊信任的培養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五是加強職業核心能力建設的實用性,推進職業核心能力認證考試。職業核心能力認證考試(CVCC)是對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綜合認證,是學生進入企業的敲門磚,積極推進職業核心能力認證考試,既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本門課程的積極性,也為學生將來的就業提供了砝碼。

2.著眼于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持續性特點,多層管理、逐步提升

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個終身培養的過程。單就職業教育階段而言,它是從學生入學軍訓便開始,然后不斷深化的,它既包括學生早操時的團隊執行力、團隊精神的培訓,也包括了學生課堂上團隊協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還包括學生晚自習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

總之,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系統的持續的過程,需要師生共同努力,這樣職業院校的學生才能夠更好地適應和融入社會,才能避免因不知道如何與別人溝通、合作而陷入職場的“孤立”的狀態,才能在未來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一番成就。

參考文獻:

[1]呂革新.與人合作能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篇5

①隨著普通高中的擴招,初中畢業生源的減少,客觀上使進入中等職業學校的生源素質明顯下降。學生不僅在基礎知識方面有很大的欠缺,而且在與人交流、合作、解決問題、對社會的適應能力、責任感及自我管理、自我學習等綜合素質方面存在著明顯的欠缺,核心能力的培養有助于他們健康成長,并獲得學業上的成功。②就業市場的實際需求。中職生畢業后要進入社會走入職場,來自職場的無數事實證明,作為中職畢業生,雖然動手能力較強,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較弱,要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必須具有順利解決職業場所、職業活動存在問題的能力。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由學歷本位轉向能力本位,人才培養模式應以提高中職生的核心就業能力為重點。③符合終身教育的理念,實現中等、高等教育直至終身教育的一脈相承,為學生打下良好的職業生涯基礎。④探索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找到符合中國職業教育體系及實踐,符合學生年齡和心智的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為此,中職生應重視個人能力、技能以及個性品質的培養;要拓寬求職途徑,掌握相關的求職技巧和策略,不斷提高自身的求職就業能力。

2中職生職業核心能力的現狀及問題

2.1社會要求與人才培養模式的沖突職業核心能力已成為企業單位的主要考核因素。麥可恩《2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指出,“2010屆畢業生對基本工作能力的掌握水平均低于工作崗位要求的水平;有效的口頭溝通、積極的學習能力、科學分析能力、說服他人能力是最重要的基本工作能力”[5]。有關調查顯示,56%的企業認為現階段培養職業核心能力比培養專業能力更為重要,而職業學校的工作重心仍然在努力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在交流、合作、解決問題等方面均呈現出劣勢,這與企業需求差異明顯。尤其在解決問題方面,企業認為現在畢業生最缺失的能力和學生對自身的認識出入很大。相關調查顯示:超過60%的企業和在校學生認為學校現階段有關職業核心能力的培訓一般,關注度不夠,與企業的愿景相去甚遠。企業希望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就業指導工作[6]。

2.2學生個人對職業核心能力的認識不足,核心能力低中職學校的學生大多為初中畢業生,年齡小,而且是中考后沒有考上高中、或不想繼續上高中的學生,他們在世界觀、學習能力、自我管理等能力上有一定的不足。父母送子女上職業學校的目的也只是為了學習一技之長,在就業市場能找到工作而已。有關問卷顯示,有83.1%的學生從來不知道職業核心能力是什么。中職學生缺少培養自身職業核心能力的意識。一方面,受社會價值觀念的影響,很多人都認為,中職教育就是教技術;另一方面,目前的中職學生都是90后,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欠缺,對自己的能力認識不全面,對父母的依賴程度過高,使他們在校時很少思考將來的就業問題,在面對就業時也傾向于聽從父母的安排,缺少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而職業生涯規劃的欠缺使學生不能正確評估自己的能力,不了解職業要求與自身素質的匹配程度,不了解社會需要,看不到職業核心能力在就業和今后職業生涯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中職生出現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能力低下,綜合素質偏低等問題。一批批中職生進入職場后,雖然剛開始能馬上適應工作崗位要求,但一年后甚至更短時間,就顯示出競爭的劣勢,職業生涯發展受到限制,而自我學習、自我管理更是無從談起。

2.3學校方面在培養核心能力上存在諸多問題和不足首先,中職學校職業教育理念落后,方法陳舊,依然采用填鴨式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育模式,對職業核心能力認識不足,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還處于探索階段。大多數教師對職業核心能力認識不足,在教學和管理中沒有主動地滲透核心能力的培養。核心能力的教師培訓和認證工作涉及面還較小,力度、影響力不夠。中職教師在專業教學能力、實踐教學能力和職教理論素養及教育教學能力方面均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和不足。

3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途徑

3.1政府應加大對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力度政府部門的指導思想和政策、資金支持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實施核心能力培養的途徑。政府必須制定相應政策,加大對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投入力度。鼓勵用人單位通過各種方式設立校企合作基金;鼓勵學校和用人單位建立對口聯系,校企合作、聯合培養所需的各類人才;由于各地區域發展的差異性、教學資源的不平衡性,可根據各地的特點,組織有關單位研發一套適合當地特點的教學改革方案,以培養適應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實際需要的人才。

3.2加強中職教師的培養加強中職師資隊伍職業核心能力方面的培訓,是實施核心能力培養的前提和保障。教師是具體實施教育教學的主體,只有對教師的培訓和培養達到一定程度,才能使核心能力的培養落到實處。

3.2.1課程體系職業核心能力的課程體系建設是一個整體建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所有的課程(包括公共基礎課程)都應該具有培養核心能力的教學內容,通過課程模式、行動導向教學組織、多種學習途徑進行綜合化培養。①在現有課程中滲透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已有一些學者進行了相關課程的探索和實證研究,可以借鑒。與人交流能力可融入語文課;數字應用能力可融入數學課;信息處理能力可融入計算機課;自我管理融入職業生涯規劃課,等。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溝通交流、信息處理、數字應用、自我學習、解決問題和創新等能力。②開設職業核心能力模塊課程,將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如信息處理模塊、數字應用模塊、自我學習模塊,等,讓學生自由選修,缺什么補什么。鑒于中職院校學生年齡較小,歷練時間較短,可以開設組合模塊課程,如與人交流與合作模塊、解決問題與創新模塊,等。所有的課程都應該具有培養核心能力的教學目標,可多模式、多途徑綜合培養。③開展第二課堂。依照職業核心能力的模塊進行劃分,有意識地設計和組織相應項目的培訓和實踐活動。包括開展社團活動,技能競賽活動。

3.2.2教學方法行動導向教學是近年來我國引進的現代職業教育教學理念,是教育學的一種新范式,是學生在自己動手的實踐中,掌握職業技能,獲得專業知識,從而構建屬于自己的經驗和知識體系。OTPAE五步訓練法,是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中心組織多名專家,基于行動導向教學法理念,參考國內外先進的職業教育和培訓模式,所設計的一種新型的“OTPAE科學訓練程序”:目標(object);任務(task);準備(prepare);行動(action);評估(eva-luate),用以對職業核心能力中的能力點進行訓練。在OTPAE五步訓練法活動中,堅持“以活動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通過對行為的引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形成由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組成的職業核心能力[7]。

篇6

在《終身教育引論》中,終身教育思想的首倡者法國教育家保羅•朗格朗指出:“教育和訓練的過程并不是隨著學習的結束而結束,而是應該貫穿于生命的全過程。”[8]終身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適應未來學習型社會的必然選擇。因此,高職院校要主動改變原有的職業教育觀念,高職教育的責任不僅僅是讓畢業生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不能僅僅把職業教育停留在就業前教育的基本層次,而是在堅持就業導向的前提下將職業教育納入終身教育的大體系之中,在終身教育的理念下改革高職教育,把高職教育作為學生未來幸福生活的一個加油站,培養的是全面發展的現代職業人。以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為切入點,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是高職院校適應終身教育體系的必然選擇。高職院校應把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目標提升到教育本源的地位,應該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在培養的過程中充分考慮人的知識、能力、心理、情感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在提升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同時,也能促進學生其他方面的共同發展。

(二)培養對象的再拓寬

在終身教育的理念下,未來的現代教育體系能滿足人們隨時隨地學習的需要。只要人們自己認為需要改善和提高個人某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就能從現代教育體系中的一個教育環節或教育形式中獲得滿足。高職院校承擔著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責任,在未來的教育體系中,其教育對象必然也將發生重大改變。高職院校可能會承擔越來越多的非學歷教育、繼續教育、社區教育等多種類型的教育任務,其教育對象除了現有的三年制高職招收的高中畢業生、五年制高職招收的初中畢業生、兩年制高職招收的中職畢業生三種基本類型之外,還可能會有職場人士、失業人士,等等,在校生年齡的跨度將非常大。高職院校“學生”的類型將變得多樣,社會人士的比重將逐漸增加,甚至可能會超過傳統高職院校全日制在校學生的比率。因此,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對象也將發生較大的變化,從沒有什么社會經驗和工作經歷的全日制學生轉變為多種類型,培養對象的多樣化和復雜化將促使高職院系對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不斷改革,以適應不同學生的能力提升需求。

(三)培養內容的再延伸

1998年9月,我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國家技能振興戰略》中,宣布我國將開展八項職業核心能力,包括與人交流、信息處理、數字應用、與人合作、解決問題、自我提高、創新革新、外語應用等能力[9]。2010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在向全國推廣的職業核心能力CVCC認證項目中,把職業核心能力分為3個模塊11項能力,即基礎核心能力模塊(包括職業溝通、團隊合作、自我管理)、拓展核心能力模塊(包括解決問題、創新創業、信息處理)、延伸核心能力模塊(包括禮儀訓練、演講與口才、營銷能力、領導力、執行力)[10]。世界各國對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內容不完全一樣,都是根據本國的社會經濟特點,按照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確定的。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持續的動態變化過程,終身教育本身也就具有這種動態變化的基本特征,是一個縱橫整合的立體化教育體系。因此,高職院校對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按照動態變化的特征,負責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教師需要不斷研究社會和行業企業對學生能力要求的變化,保證其內容是動態而全面的。而且終身教育又具有個性化的特征,強調尊重個人的獨立選擇[11]。所以,無論是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所提出的8項職業核心能力,還是教育部提出的3個模塊11項職業核心能力,高職院校應該根據自身的學校特點、學生特點、所處區域的社會經濟特點來進行界定,應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明確本校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內容,既考慮本校全日制學生的需求,又考慮非全日制學生的需求;既提供整體性的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內容,又可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化需求自由選擇若干項內容。

(四)培養模式的再創新

根據終身教育教育過程的主體性特征,終身教育認為,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強調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和學習的自,重視學習過程中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從而實現學生的自主發展[12]。學習什么內容,通過什么樣的學習方式,在哪里完成學習等等,都完全由學生自己來選擇,學習效果的實現也取決于學生自己,學生的主體性特征在終身教育理念中得到再一次強化。高職院校對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改變傳統的知識教育模式和方法,改變傳統的教師主動、學生被動的教學關系,將學習的全部權利還給學生,由學生自主選擇職業核心能力的學習內容,自主選擇教學方式,甚至自主選擇指導老師。在終身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和學生的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在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中,老師不再是知識和價值的唯一權威,而是學生在能力提升過程中的引導者、幫助者和學習伙伴,在學生主動追求和自由探索過程中,隨時為學生提供其所需要的幫助。在這種新的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模式中,教師和學生的平等民主關系本身就是一種與人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培養方式,對學生與人交流、與人合作能力的提升具有積極意義。

(五)培養途徑的再探索

終身教育具有很強的開放性,一方面學校要向社會開放,學校社會化和社會學校化的趨勢不斷發展,學校與社會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另一方面,要求建立開放大學,實行開放辦學[13]。終身教育的開放性特征對高職院校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途徑提供了新的視角,高職院校在對學生進行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時,不能將眼光局限于校內,而是應放眼社會,充分利用各種豐富的社會資源,將社會納入培養途徑,改變以往只是在校內、在課堂的傳統培養途徑,更多的是到企業、社區、商會組織、公益組織、社團組織開展真實的職業核心能力培養項目,還可利用網絡大學、開放性大學等遠程教育方式建立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資源庫,通過學生的自學完成職業核心能力的部分培養環節。在終身教育體系中,各種教育層次的教育方式和途徑非常靈活,可以跨越學校和社會,跨越時間和空間,在對學生進行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時,也應為學生提供可供選擇的多樣化的學習途徑,滿足不同類型學習的不同學習需求。

(六)評價體系的再厘定

篇7

在我院2011級大專護理1-14班,隨機抽取3個班(124人)為實驗班,3個班(111人)為對照班。兩班均采用李秋萍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高職高專內科護理學》教材(第2版),教學內容包括呼吸、循環、消化、泌尿、血液、內分泌代謝、風濕及神經系統疾病護理。依照河南省護理專業(專科)指導性教學計劃,教學時數為126學時。

2研究方法

2.1教學方法

對照班采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理論+實驗授課模式,理論課采用講授法,實驗課采用示教練習法。實驗班采用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即重點病剖析、簡單病自學、理論壓縮、實踐增強、綜合實訓強化,以護理崗位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培養為核心,將評估能力、操作能力、臨床思維能力、知識應用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培養融入理論與實踐教學中,采用先單項后綜合、先理論后實踐、先知識后應用的層層遞進、螺旋上升培養方式。遵循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培養學生的職業責任感和榮譽感。實驗班教學方法具體如下。

2.1.1理論教學方法

(1)巧妙引出課題,激發學生求知欲。內科常見病、多發病較多,內科患者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學生只要留意、認真觀察,均能找到真實素材,課堂上通過視頻、電影場景、語言及學生的親身感受等途徑引出課題,巧妙設疑,激發學生求知欲。(2)加強知識和方法引導,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內科護理學的特點是內容繁雜,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規定了十二大類60多個疾病的內容,其理論性強,深奧難懂,缺乏直觀性。但內科疾病的診療和護理有規律可循,每一系統疾病患者的護理有普遍的方法,教師加強引導和總結,可使學生在掌握一般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某個疾病的特殊性。加強學習方法指導,以常見病、多發病為例,詳細講述疾病相關知識,提供臨床典型病例,引導學生運用評估方法開展有針對性評估,找出護理問題,分析相關因素,應用已有知識完成護理任務。在掌握基本的學習和思維方法后,教師提供學習資源(網站、圖書),提出核心問題,引領學生自主學習,達到觸類旁通、培養終身學習能力的目的。(3)總結梳理知識線條,培養分析應用能力。基礎課上學生學到的知識常常是一個個的知識點,而臨床患者是一個整體,如何引導學生將點串成線,將線圍成面,將面組成體,是臨床課教師的責任。在了解疾病病因和誘因后,引導學生制定防治措施;在熟悉疾病表現后,要求學生明確護理診斷及依據;掌握疾病治療要點后,結合藥理學知識,引導學生總結該病常用藥的用法、療效判斷和副作用觀察;在熟悉某疾病常用的檢查項目后,要求學生結合標本采集技術,做好各項檢查的標本采集和檢查前準備工作。在學習各常見病、多發病后,教師引領學生理清3條主線:①疾病知識主線,病因—臨床表現—診斷和檢查項目—治療措施。②臨床思維主線,護理評估(問病因、誘因、病史、主要癥狀及病情變化、入院前的診療情況)—護理診斷(主要不適及其原因)。③知識應用主線,消除病因、誘因—減輕不適癥狀—采集標本、協助診斷、監測病情—預防保健。我們常常采用小結、結構圖、線條圖、討論等形式引導學生梳理知識線條,培養知識應用能力。

2.1.2實踐教學方法

(1)強化專科技能訓練,培養動手操作能力。根據教學大綱和課程目標,制定統一的實驗教學計劃。保證實訓崗位:增加實訓教師,保證一位實訓教師所帶學生不超過30人;學生合理分組,每組不超過6人;實驗儀器設備配備到位,充分利用課堂45分鐘時間。教師利用多媒體、標準化病人、模型、臨床綜合技能訓練室等資源示教,對學生進行分組指導練習。實驗課結束時,隨機抽取學生測評練習效果,根據測試達標情況進行反饋矯正。在單項訓練中不僅要求操作熟練,還強調操作前的核對、解釋,操作后結果的告知和注意事項的交代,培養學生溝通交流能力。實驗班增加實訓學時,鼓勵學生通過錄制視頻、觀看視頻完善自己的操作。(2)增加綜合技能訓練,培養崗位適應能力。實驗班在理論課和實驗課結束后,增加綜合實訓30學時。由臨床護理專家和專業教師圍繞醫院典型病例,結合常見病臨床護理路徑,設置入院接診、入院介紹、入院評估、采集標本、藥物治療、健康教育、病情監測、搶救配合、出院指導、慢性病管理等情景,提出護理任務和具體要求。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途徑完成任務,不僅強化了單項技能,還培養了溝通交流能力、評估能力、診療技術配合能力、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健康教育等核心職業技能。(3)強化課外見習和社會實踐,培養職業素養。除學校安排的課間見習外,實驗班根據教學進度,在完成每一系統的理論學習后,教師布置任務,提出見習內容,學生利用雙休日、節假日、寒暑假等課余時間深入醫院、家庭,調查人群對護理的需求,感受百姓疾苦,以便對醫院環境、護士工作內容、患者、疾病有初步認識,激發學習興趣。同時利用自己所學知識對親人進行疾病知識教育,學以致用,體現自身價值。見習和社會實踐后書寫報告,匯報自己所見、所聞和感受、感想。教師通過閱讀見習報告和實踐報告,肯定學生成績,指出存在的不足,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

2.2教學安排

對照班嚴格按照省指導性教學計劃安排理論與實踐課學時,按照我院一貫的管理方式組織期中、期末兩次理論考試,實驗課成績由學生從訓練項目中抽取一項,現場操作,教師現場打分。實驗班采用壓縮理論、強化實踐、增加綜合實訓的模式,除了與對照班一致的理論、實驗考核外,理論教學中增加兩次階段性考試作為平時成績,實踐教學中增加學生自我矯正反饋的機會,由學生將自己每一項最理想的操作錄成視頻并轉交教師評閱。在最后現場抽考時,除了教師評價外,學生本人、同學和標準化病人均參與評價,評價成績供教師參考。

3結果

3.1理論成績評價

期中、期末均采用教考分離方法,在內科護理學試卷庫中隨機抽取試卷,對兩班統一命題,集中閱卷,統一評分標準。考試題型中名詞解釋、填空和簡答題(識記類)考查學生對專科知識的識記,期中、期末試卷各50分,共100分;選擇題和病例分析題(應用類)考查學生的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能力,期中、期末試卷各50分,共100分。

3.2技能成績評價

兩班期末均采用抽簽方式,從內科護理專科護理操作13個項目中抽取一題,在標準化病人身上操作,教師當場從基本素質、溝通解釋、評估判斷、操作水平、結果判斷和健康指導等方面進行考核。

4結論

統計顯示,實驗班與對照班識記類試題成績無顯著性差異(t=0.90,P=0.37),而應用類試題成績有顯著性差異(t=2.19,P=0.03)。實驗班與對照班技能考核總成績無顯著性差異(t=1.26,P=0.21),但在各項素質、能力評價中,除基本素質(t=0.16,P=0.87)無明顯差異外,兩班在溝通解釋(t=10.92,P=0.00)、評估判斷(t=11.18,P=0.00)、操作水平(t=7.10,P=0.00)、結果判斷(t=10.84,P=0.00)、健康指導(t=10.70,P=0.00)方面均存在顯著性差異。實驗班在知識應用、溝通解釋、評估判斷、結果判斷和健康指導方面均優于對照班,而對照班在操作方面優于實驗班。

5討論

5.1高職生基礎下降與人才標準增高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挑戰

近年來,隨著考生人數的下降和本科院校的擴招以及人們對職業院校的偏見,高職院校的生源愈發緊張,學生入學成績越來越低。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技術、新藥物的應用,人們對護士的要求日益增高,行業對護理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在這種認知基礎與目標要求相矛盾的情況下,如何更新教學理念,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突出護理特色和職業教育特點,以基礎為臨床服務、疾病知識為護理措施服務,強化技能訓練,突出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培養等成為職業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5.2護理專業特點與現行制度影響了工學結合

護理職業教育不同于其他職業教育,面對的是人,研究人的生理、心理、精神、社會等需求;而人不同于機器,其各項指標會隨著環境不斷變化。為保證人的安全,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在模擬病房和模擬人上進行訓練。隨著人們法律意識的增強和醫療糾紛的增多,臨床提供給學生實踐的機會越來越少。由于制度建設的滯后,醫院對醫學生培養職責不明確,提供給學生的訓練崗位有限,因此,護理職業教育實現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對接較為困難。而加強綜合實訓,培養崗位適應能力是護生向護士轉變的必由之路。

5.3深化教學改革是走出高職護生培養困境的重要途徑

篇8

關鍵詞:高職院校;思政課;職業核心能力

一、思政課教學滲透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高職教育具有突出的職業導向特性,探索構建在高職思政課教學中滲透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對高職院校大學生成長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是實現高職院校人才教育培養目標的時代要求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職業人才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既要具有較完備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又必須具備適應崗位變換的可遷移能力。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要針對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教育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提高學習能力,學會交流溝通和團隊協作,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可見,職業核心能力是新時期高職學生最基本的能力,是一個人適應工作崗位變化處理各種復雜問題,以及敢于和善于創新的能力,對大學生未來發展起著關鍵的作用,這已成為高職院校人才教育培養的重要目標。2.是提高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競爭力的現實需要根據近年來的調查發現,多數高職院校都特別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能的培養,但大學生普遍存在社會責任感、溝通協作、自我管理、信息處理和創新能力等思想政治素養和職業核心能力比較薄弱。因此,針對這些存在問題,高職院校必須通過思政課教學改革,在思政課中充分滲透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科學全面地構建滲透職業核心能力培養體系,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職業應對能力,最終增強學生的就業、從業競爭力。3.是滿足思政課教學改革、增強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需要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為了適應高職學生終身學習及充分適應未來職業變化的需要,根據職業教育的性質、特點和現代高職教育發展要求,在新形勢下以職業生活為依托,加快思政課教學改革,整合、完善思政課教學內容體系,服務于職業核心能力形成和發展的需要,探索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新途徑新方法,是目前思政課教學改革最具體、最重要的體現,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有效途徑。

二、高職思政課教學與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耦合

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大學生教育的兩大系統,它們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具有較多的共通性和融合性,二者在客觀上存在實現耦合的可能性。1.教育內容相互融合高職教育特點不僅要求高職思政課堅持思想政治導向,而且要堅持職業導向,思想政治教育是職業核心能力的價值觀導向,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和載體。同時,高職思政課教學具備豐富多彩的形式,更需要過程教育,不僅僅是制定知識的目標,還需要在實踐過程中鍛煉學生的能力。高職思政課教學在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的同時,也在培育著學生與人溝通、與人合作、解決問題、自我學習、創新革新等能力,這與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是一致的。2.教育培養目標一致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與高職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培養使人終身受益的能力,其根本目的都是實現人的全面和可持續發展。思政課通過滲透式教學將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培養與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個人利益有機結合起來,建立較完善的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體系,使思政課滲透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形成了自然的接洽,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社會適應能力和職業應對能力,實現學生的綜合成長成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可靠的職業人才。3.教學效果相互促進目前,高職院校培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途徑和空間有限,通過探討在思政課教學中滲透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新途徑與新方法,從而為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有機結合尋找新的思路、新的途徑。根據職業教育的性質、特點和現代高職教育發展要求,在新形勢下以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為依托,整合、完善思政課教學內容體系,探索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新途徑新方法,是目前思政課教學改革最具體、最重要的體現,也將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職業核心能力培養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思政課教學滲透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途徑探究

基于滲透式教學的高職思政課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是一個復雜的多元的系統過程,在實施過程中需要進行全方位的改革,包括要求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改革教學方式方法等才能取得成效,其關鍵是統籌好如下三個方面。1.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課程內容思政課教學滲透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基礎環節是對課程內容進行整合、創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有機統一。課程內容的整合要以培養社會需要的高素質職業人為目的,依據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和職業崗位要求,積極滲透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培訓教學,突出思想政治素養和職業素質培養。教學內容設計要注重國家利益與學生利益相統一、學習過程與修身過程相統一、學業規劃與職業規劃相統一、人文素質與職業素質相統一、思想教育與職業能力相統一。從而構建一個全新的思政課教學滲透培養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為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提供有力支撐。2.建立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雙主體關系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不同于一般知識或理論的教學,在教學中教師不再是課堂上的主體和課外的旁觀者,而是課內外活動的主導者。通過策劃學生研討學習、總結點評、團隊展示等突出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咨詢者和協調者,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從而實現知識把握、能力培養、思想素質提升融為一體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同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完成項目任務推進教學活動的進行,通過探究式、互動式、合作式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愿望與熱情,最終實現學生從傳統教學的受教個體轉變為行動的主體,最終實現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習慣、訓練學生思維方式、交流表達和解決問題等職業核心能力。高職思政課教學滲透職業核心能力培養過程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辯證統一過程,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二者不能忽略任何一方,更不可相互取代,既強調雙主體,又注意發揮雙主體在教學過程中的不同作用。3.教學中統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相互滲透思政課教學滲透職業核心能力培養體系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大部分。在滲透教學中既不能滲透過度,用實踐教學內容來代替思政課的理論教學內容,失去思政理論課的學科特性而變成純粹的技能實操課,也不能因滲透不足而影響預定目標的實現。要解決這個問題,要求我們將這兩大教學部分統籌起來考慮。在開展實操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帶入課堂理論教學進行展示和討論,在理論教學的過程中,要合理安排好時間,進行職業核心能力的訓練,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離的關系,讓學生感到思政課不僅僅是一種理論熏陶,也是一種能力提升。4.構建多元化的動態管理與量化考核制度基于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高職思政課滲透式教學必須在評價體系中溶入職業核心能力內容,從評價理念、主體、內容、方式等方面創新評價考核體系,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進行動態管理和量化考核,注重過程考核和多元化,并且讓學生參與考評,使考核更具公平性和透明度。考核指標包括項目實踐的完成效果、理論考核、綜合師生的意見、項目實踐的參與完成情況、日常行為的表現、行為進步情況等。如可按項目參與表現20%+項目成果展示30%+團隊合作20%+開卷考試30%的方法考核,達到學生觀念培養與行為修養、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核心能力共同提高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梁玉國,夏傳波,楊俊亮.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13,(3):94-97.

[2]黃林妹,范民.基于職業核心能力的高職思政課行動導向教學研究[J].教育觀察,2016,(13):121-124.

[3]姜彥飛.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滲透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3,(13):83-85.

篇9

關鍵詞:高職文秘;職業核心能力;構成要素

所謂職業核心能力,是指在人們工作和生活中除專業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是指可遷移的技能、促進性的技能、通用性的技能。其哲學基礎是“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其教育學基礎是“新職業主義理論”。我們常稱之為“可持續發展能力”、“通識能力”。它與企業核心技術、專業崗位能力有著本質的區別,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專業核心課程”所能代替培養的。高職文秘專業教學要把學生培養成合格的并有發展前途的技能型人才,文秘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就顯得尤其重要。

一、高職文秘專業職業核心能力認識誤區

秘書在企業中屬于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崗位之一。文秘人員在輔助各級領導進行綜合管理、樹立企業形象、溝通內外關系、處理信息交流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高職院校文秘專業也認識到培養文秘職業核心能力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各界包括高等職業技術院校本身,對文秘職業核心能力的認識存在錯誤認識,必然造成職業核心培養模式的不正確,最終影響高等職業技術院校文秘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

(一)基本崗位能力代替職業核心能力

《秘書國家職業標準》對“秘書”的定義是“從事辦公室程序性工作、協助上司處理政務及日常事務并為決策及實施提供服務的人員”,從這定義可知秘書從業者應具備較強的文字與語言的表達能力、溝通與交際能力、以及具備信息處理等能力。不少高職院校也將辦文、辦事、辦會三種能力等同于文秘專業的職業核心能力,在人才培養計劃中也將辦文、辦事、辦會相關課程列為核心課程。然而,楊樹森教授通過對秘書職業活動的分析,認為秘書工作外延邊界具有模糊性:秘書工作與非秘書工作、秘書工作與共性工作均有交叉現象,而且秘書工作內容是隨社會發展而變化的。[1]由此可見,要勝任秘書工作,還要具備很多的延伸及拓展能力,辦文、辦事、辦會只能算是秘書人員的基本崗位能力。文秘職業核心能力應是多種能力的整合,包括創新能力、溝通能力、管理能力和學習能力、語言能力等等。而且還可能由于各高職院校文秘專業培養方向不同,如法律類高職院校設立的法律秘書,就要注重法律知識的培養;又如綜合性高職院校也設置多個方向秘書專業,如事務型秘書與助理型秘書,同個專業但是方向不同,其技能側重點也必然不同,所以要根據開設專業方向的目標崗位進行各種能力側重點不同的針對培養,以適應社會對秘書的需求。

(二)秘書職業資格證書等同文秘職業核心能力

《秘書國家職業標準》將秘書分成四個等級,分別為:二級秘書、三級秘書、四級秘書、五級秘書;每個等級的秘書都對應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要求。如多數高職院校文秘專業學生考取的是四級秘書,即中級秘書。從四級秘書的培訓教程來看,這個等級的秘書要具備基本的職業道德,能接收與發送及擬定文書、組織與管理會議工作,具備現代化辦公自動化技能、速記技能以及具備一定的管理與法律知識。但多數中職學校也要求學生考取四級秘書,也有相當數量的中職文秘專業學生在中職教育時期,通過反復練習試題也取得了四級秘書證書。由此可知獲得秘書資格證書不代表學生具備文秘職業核心能力。學生取得的秘書資格證書,只能證明學生通過了參加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組織的考試,只是表明獲得證書的學生掌握從事秘書這一職業所必備的知識和部分技能。資格證書考試雖分為理論部分和實踐操作部分,但其實踐操作部分只是秘書工作理論的實踐模擬,與真正的實際秘書工作并不完全一致。學生即使在考證中取得優異成績,并不能代表就能很好的勝任將來的實際秘書工作。而且,到目前秘書資格證書考試內容雖有更新,如OFFICE軟件操作從原先的2003版本升級到現在的2010版本;但資格證書考試還是以2006版的《秘書國家職業標準》為標準,那么秘書資格證書考核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必然與日新月異的實際社會所需的秘書知識和技能存在差距。因此,學生獲得秘書職業資格證書,不等于他完全具備了秘書的職業核心能力。

二、高職文秘專業職業核心能力構成

高職教育文秘專業畢業生即便具備必需的特殊知識和技能,如果缺乏某些職業核心能力,仍較難適應工作的新變化和發展的需要。加強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可以擴大學生的就業范圍,即使學生轉崗也可以獲得更適合的工作。加強文秘專業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可以加快專業學生對各種社會職業的適應速度和能力,促進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最后達到適應社會的發展,適應生活的變化。因此明確文秘專業職業核心能力構成,顯得尤為重要。文秘的特點可歸納為機要性、輔、綜合性三點。如辦文要注意抓緊時間,注意傳遞程序,注意保密措施,體現了機要性;幫助單位領導整理各類辦公事物、日常工作甚至工作思路,讓領導少花時間在瑣事上,為領導作出決策提供輔助佐證及意見,體現了輔;文秘人員因為要面對各式各樣的人以及事務,就要各種知識都要涉及,做到博識多能,這就體現了綜合性。根據文秘的特點再結合職業核心能力的分類,可以將文秘專業職業核心能力分解為基本核心能力、拓展核心能力及延伸核心能力。

(一)職業基本核心能力

文秘專業的職業基本核心能力包括交流溝通、團隊合作及語言應用等能力。秘書人員擔負著上情下達,下情上報以及對外交際等工作,若不具備交流溝通能力,秘書人員將無法完全日常工作,交流溝通能力是衡量秘書工作能力的標準之一。同樣,只有團隊合作,才能互補互助,才能提高工作效率;特別是遇到重大活動或事件,靠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只有懂得合作,才能讓自己及至整個團隊受益。語言應用能力包括中文語言應用及外語應用能力,即對各種語言的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的應用能力;這種能力表現在文秘專業學生能夠說出、寫出或理解以前曾有或前所未有的、合乎語法的語句,能夠辨析有歧義的語句、能夠判別表面形式相同而實際語義不同或表面形式不同而實際語義相似的語句的掌握。例如,外語應用能力對文秘專業學生來說就是必不可少的。如2012溫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達204.38億美元,2012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省全年進出口總額達3122.4億美元;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越來越多的組織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尋求新的商機。文秘工作人員作為組織中領導的輔助者,在組織的發展過程中承擔著重要的任務,如接待外商、撰寫英文報告、搜集外商信息等,這些工作的順利完成都需要其具備良好的外語能力。因此,文秘工作人員的外語水平不應僅僅停留在日常口頭交流的層面,而是應該具備在實際工作和交往活動中以外國語言為工具與人交流的能力,即具備良好的外語聽、說、讀、寫能力。

(二)職業拓展核心能力

文秘專業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應包括管理執行、數字應用與信息處理、解決問題和創新等職業拓展核心能力。管理執行包括時間管理、情緒管理、學習管理、壓力管理等。文秘專業學生要具備管理執行的能力,如自我學習的管理執行。課堂學到的知識是有限的,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必然出現新的技能和知識;如信息化社會產生電子化檔案,再如2012年新出的“黨政機關公文格式國家標準”,都對文秘從業者所需的知識和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文秘專業畢業生要能根據工作崗位和個人發展的需要,確定學習目標和計劃,靈活運用各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并善于調整學習目標和計劃,不斷提高自我綜合素質的能力。文秘專業學生也應具備數字應用和信息處理能力。數字應用和信息處理能力從職業能力角度來說是高技能人才必須具備的一項職業核心能力。借鑒歐美發達國家的經驗,單信息處理能力就應包含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這兩個層面,與教育領域的信息素養具有相同的內涵。雖然現在我國九年制義務教育要求從小學開始學習信息技術方面的課程,但由于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及其他各方面的原因,高職大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基礎有很多差異。作為培養高技能人才的主陣地,高等職業院校應從完善課程體系、加強校園網絡建設、結合專業教育三方面,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高職院校文秘專業開設的秘書寫作、文字處理應用技術、辦公自動化應用技術等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數字應用和信息處理能力。文秘要輔助領導,是領導的智囊,在政策的制定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秘書要為領導決策出謀劃策,必須充分考慮全局事物,深刻認識和把握行業發展需求,把準工作脈絡,掌握工作規律,密切結合行業特點,找到落腳點,找出矛盾點,找準切入點。這首先需要秘書具備運用各種方式和技術,收集、開發和展示信息資源的能力;此外還需要秘書具備通過對數字的采集與解讀,計算及分析,并在計算結果的基礎上發現問題并做出一定評價與結論的能力。文秘職業核心能力也應包括職業社會能力中的解決問題、革新創新。秘書一要踏踏實實、盡心盡責工作,處理各類工作事務;好的秘書就是一個復合型人才,應該擅長問題分析、處理危機、處理公共關系。秘書二要輔助領導,做領導背后的軍師、謀士,參謀的核心就是創新意識,缺乏創新意識則不能做到開拓進取。創新是一個企業、民族、甚至是國家的希望所在,創新是世界進步的動力,人類才能的體現,國家和社會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在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年代里,每個人都要有危機感,要有競爭的意識,必須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不斷學習,不斷總結,不斷研究外部環境的變化,不斷對自己提出新挑戰,緊跟時代的發展,才能創新,才能提升,才能發展。

(三)職業延伸核心能力

文秘專業職業延伸核心能力包含的內容很多,其中心理健康、藝術修養及禮儀表現這幾點也非常重要。心理健康對從事任何工作都非常重要,如文秘工作也是如此。心理健康也有相應的標準,如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能協調和控制情緒,心境良好;意志健全,在學習及工作進行時在自覺性、果斷性、頑強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現出較高的水平;人格完整和諧,個人的所想、所說、所做都是協調一致的;自我評價正確,能使自己恰如其分地認識自己,擺正自己的位置;適應正常;等等。文秘是一個綜合性的崗位,工作內容具體而繁雜,在日常工作又往往處于“受夾板”的兩難處境,這些原因都會導致文秘人員容易產生煩惱、焦慮等心理健康問題,從而影響工作效率和工作性。文秘人員找到合適的渠道,發泄情緒和控制情緒,使身心處于充滿希望的樂觀狀態;如理解并接納自己,包括自身的現狀,也包括內心可能或已出現的焦慮和痛苦等情緒,并克服這些消極思維,而不是逃避,要積級思維;再如多去跟別人交流,真誠的平等的尊重的信任的去跟別人交流,平等的待人、要尊重別人、信任別人;也可進行心理咨詢,正規的心理咨詢是在心理上幫助一個人去完善心理狀態,改變其解決問題、處理問題的方式,讓其更好地去適應社會。同時,藝術修養、禮儀氣質也相當重要。文秘專業學生具有一定藝術修養,不是說一定要有藝術方面的創作,但是一定要會欣賞。實際上,藝術修養已經融入至文秘的工作之中。例如,在日常工作交往中,都可能經意或不經意地通過文化藝術的交流廣交朋友,加深了不同國家企業、人員間的溝通和理解;再例如,文秘商務活動中經常性地利用發放對外宣傳品、互贈藝術品等多種方式,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展示企業文化,提升企業魅力。藝術素養在文秘交流溝通的過程中發揮著潛在的獨特作用。秘書禮儀是禮儀的一個分支,它與其他禮儀有共同之處,也有其獨特的方面;如其以職務、身份決定禮儀的次序禮儀,體現組織的意志,組織的文化。秘書禮儀遵守平等適度、敬人自律、寬容待人、入鄉隨俗等原則。將禮儀應用于實際生活和工作中,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誤會和沖突,使生活更為和諧,使人際關系更為和諧,為文秘專業學生取得事業上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礎,是現代競爭取勝的重要法寶。為使學生能更好的適應社會需求,更好就業、升職、生活,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是刻不容緩。而文秘專業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可以通過建設合理的理論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課程體系,通過各門課程培養實現。如培養語言應用能力可開設大學語文、基礎寫作、大學英語等課程;開設商務談判、口語交際等課程培養交流溝通能力;開設公共關系等課程培養團隊合作能力;開設企業行政管理等課程培養管理執行能力;開設秘書實務等課程培養解決問題能力;開設創課等課程培養創新創業能力;開設大學生心理學、秘書心理學等課程塑造健康心理;開設硬筆書法、茶藝等課程培養藝術修養;開設秘書禮儀等課程培養禮儀表現能力等等。課程設置要考慮文秘專業的獨特性,針對與文秘專業相關的企業性質、工作特點,進行課程內容選擇,讓學生獲得工作與生活的基本能力與素養,具備這些能力。

三、結語

總之,注重培養職業核心能力有助于處理好高職教育和普通教育的關系,培養社會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促進學生個體終身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形成。因此,高職文秘專業也應以培養學生的職業基本核心能力、職業拓展核心能力、職業延伸核心能力為目的,促使學生、學校甚至企業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Z].教高[2011]12號,2011.

[2]高競艷.高職文秘人才職業核心能力培養途徑探析[J].現代企業教育,2009(7):5.

[3]楊群歡.秘書職業能力調查與秘書人才培養對策[J].教育探索,2005(11):39.

[4]武智,徐國方.現代秘書的意識:高職文秘核心職業能力培養的先導[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3):30.

[5]黃偉亮.試論秘書職業能力的內涵及其培養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11(11).

篇10

1.基本情況。為了解蘇南地區企業對商務英語專業領域學生職業能力的需求,以及本校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所具備職業能力。本著“市場導向”的原則,課題組選取了蘇南地區部分學校畢業生所在企業進行跟蹤調查,向企業領導發放了《蘇南地區商務英語專業領域職業能力問卷調查表》,并讓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完成了《蘇南地區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問卷調查表》。本次調查共涉及27家相關企業,其中蘇州市區5家、昆山市8家、張家港4家、吳中區6家、無錫市3家、常州市2家,涵蓋機械制造、紡織、商貿、餐飲、旅游服務、酒店、印刷、電器等眾多行業,這些企業提供外貿業務員、外貿單證員、商務助理、涉外企業文員、市場開發員、產品推銷、服務與管理人員等10類崗位,20個職位;針對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的調查對象共73位,涉及35個就業崗位。

2.調查簡介。

(1)《蘇南地區商務英語專業領域職業能力問卷調查表》。本調查問卷力圖了解用人單位對目前高職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在該企業所能勝任的崗位有哪些,以及各種崗位的職業能力需求情況。調查表共羅列了13種核心能力,包括日常英語口語溝通能力、商務英語翻譯與寫作能力、計算機操作和辦公室自動化實踐能力、中英語商務談判實踐能力、國外市場開拓實踐能力、國際貿易實務操作能力、外貿企業報關實務操作能力、市場營銷與廣告推廣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良好的身心素質、創新思維能力、應變能力、環境適應能力等。受訪企業選擇該專業畢業生所在崗位必須具備的核心能力,并對該崗位從業人員的不足提出意見和建議。

(2)《蘇南地區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問卷調查表》。本調查問卷力圖了解目前高職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在工作崗位上對職業能力的看法及自我評價。課題組設計了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畢業生的基本情況,通過調查了解畢業生所在公司的地域、規模和任職崗位;第二部分是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在實際崗位中的職業能力。要求被調查者羅列本崗位需要的能力,并對自己的職業能力作出合理評價,通過調查了解畢業生目前在崗位中欠缺的職業能力;第三部分是畢業生對在校期間所學專業課程教學的內容、形式、方法等方面提出的建議和意見。

(3)企業負責人訪談。課題組在發放調查問卷的同時,走訪了近10家相關企業的負責人,了解商務英語專業領域人員在不同崗位的職業核心能力情況,通過筆記、錄音、照片等形式記錄了走訪過程和主要內容。訪談中得到的數據遠大于調查表中所反映出來的,真實且具有說服力,為課題研究提供了寶貴的依據。

3.調查結果。

(1)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就業職業能力的現況。課題組整理了27家企業(20家規模在500人以下,7家在1500人以上)完成的調查問卷,并對數據進行分析匯總。被調查單位認為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崗位中所需要的職業核心能力為:團隊協作和應變能力占77.78%,良好的身心素質占66.68%,計算機操作和辦公自動化實踐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均占62.96%,日常英語口語溝通能力占59.25%,創新思維占55.56%,市場營銷與廣告推廣能力和商務英語翻譯與寫作能力占33.34%,國際貿易實務操作占29.62%,國外市場開拓實踐能力和中英語商務談判實踐能力占22.73%,外貿企業報關實務操作能力占18.51%。調查問卷最后一欄中,企業普遍認為,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有以下特點:應變能力、適應環境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不足;不能踏踏實實地把工作做好,心態有待調整;創新思維能力薄弱;大部分學生的執行力、責任心和務實精神不夠;職業生涯規劃設計意識不強,欠缺社會實踐能力和不斷進取的精神。

(2)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就業崗位所需的職業核心能力。課題組匯總整理畢業生手寫或電子稿《蘇南地區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問卷調查表》有效問卷73份,通過電腦數據分析發現,問卷調查表所列的13種職業能力中,畢業生認為所在就業崗位需要的各類職業核心能力中:團隊協作能力占14%,環境適應能力占13%,良好的身心素質、應變能力、計算機操作和辦公自動化實踐能力分別占12%,創新思維占10%。不難看出,學生在就業崗位中需要的職業能力和企業希望就業人員需要的職業能力吻合,都需要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應變能力、良好的身心素質等職業核心能力。

(3)高職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所具備的職業核心能力現狀。課題組讓73位商務英語畢業生做了職業能力自我評價,對13種職業能力分良好、一般、較差三個等第進行自我評價,以了解商務英語專業領域畢業生崗位職業核心能力現狀。調查問卷顯示,25位學生感覺自己的應變能力和創新思維一般,22人認為自己的計算機操作和辦公自動化實踐能力一般,18人感覺自己的身心素質一般,17人的團隊協作能力一般。由此看來,在商務英語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各種專業知識和理論知識,還要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潛在能力,如團隊協作能力、應變能力、身心素質等方面。結合兩份調查問卷和企業走訪的調查數據顯示,蘇南地區企業對商務英語專業領域員工的職業能力要求是多元化、有側重的,企業更希望學校培養出具有團隊協作和應變能力、身心素質佳的員工。用人單位對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所需的核心能力與中職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職業核心能力的要求有一定偏差。解決這一難題是職業院校商務英語專業課程改革的關鍵。

二、調查結果對實施隱性課程的建議

“基于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商務英語專業隱性課程實踐研究”這一課題正是基于蘇南地區商務英語專業主要職業領域對從業者職業能力的調查分析,在職業院校商務英語專業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系統地實施隱性課程,通過理論課程教學、實踐課程教學、課外活動、校園文化建設等諸多方面對學生進行隱性的及深層次的教育培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職業核心能力,為今后的生活、工作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調查分析的結論對課題的實施具有重要作用。

1.注重文化層面的隱性課程資源開發,營造職業文化的精神導向。在商務英語專業的課程實施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理念和相應的價值觀是隱性課程實施的關鍵。因此,應該重視文化,互動層面的隱性課程資源開發。在班級文化建設中,著力營造職業文化氛圍,如企業文化、專業文化等,并將其貫徹到整個商務英語專業教學中,倡導具有職業文化特色的精神導向。廣泛開展職業價值觀文化主題的商務英語專業文化活動,在班級中時時處處營造專業標志,烘托專業氣氛,使班級文化與專業文化相結合,更好地為學生的職業精神養成做鋪墊。例如,把班級設計成辦公室,倡導商務人員不畏艱苦、愛崗敬業、工作細心、耐心的精神風范,將敬業精神滲透到班訓班風、學風,以及教師的教風等核心理念中去,強化職業核心能力養成。同時,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把專業學習和工作過程緊密結合起來,了解工作崗位的具體要求,突出專業實踐能力和職業綜合素質的培養,重視課程內容的選取、整合,創設更多的商務情景,與商務任務,讓學生以團隊協作的方式探索、研究,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整體課程內容應以外貿企業工作過程涉及的企業文化、產品宣傳、貿易磋商為主線逐步展開訓練,單元課程設計一般經歷以下環節:提出課前任務—角色扮演—學生訓練—小組總結—課外實訓,培養學生扎實系統的專業應用知識、嫻熟的語言技能和商務技能、基本的商務禮儀和文明禮貌素質、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

2.注重互動層面的隱性課程資源開發,在實訓中激發學生潛在的職業能力。隱性課程可在無意識狀態下對學生產生影響,學校的一切隱性教育因素都應激發學生某種潛在的能力。學生在從事一定活動的過程中,也就不知不覺地接受了隱性課程的教育。在實訓中,提供真實的外貿工作環境,讓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工作狀態,能有效提高職業核心能力。

(1)實行互動教學,隱性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實訓環節應體現學生自主操作為主教師全程指導的互動教學理念,讓學生通過實訓就外貿環節中某一項工作任務進行演練,完成商務口語、商務禮儀、商務函電、單證等內容的綜合實訓。在掌握專業商務英語知識的基礎上,發展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信息處理能力、數字處理能力、創新能力、解決問題能力。

(2)課內與課外活動互動教學,挖掘隱性教學資源。培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不僅依賴于集中上課、集中培訓的方式,更應讓學生在課外利用所學知識,充分發揮想象力和主觀能動性獨立開展實訓,培養綜合職業素養。

(3)校內和校外互動教學,創設真實職場情境。通過聘請企業專家、優秀畢業生來校進行演講、座談,使學生樹立目標與榜樣。同時,組織學生去企業、銀行、外貿進出口公司、海關、工廠、碼頭參觀,對各商貿環節有更加直觀的認識。

三、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