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教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9 23:38:1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醫學教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醫學教學

重癥醫學教學探討

PBL是一種以問題為核心基礎,醫學專業人員作為主體,在教師的參與與指導下,所形成的一種教學模式,PBL教學模式多數是在小組討論下進行的,共同圍繞著某一項醫學病例或者專項題目進行討論與學習[1]。PBL教學模式更強調主動學習性,提出問題十分明確,十分重視醫學專業人員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2-3],PBL教學當中,設置的教學情境均十分真實復雜,將學習完全融入到情境當中,學習任務真實,學習人員需要通過自我探索以及相互合作來解決問題,從而提高了醫學專業人員的自主學習與解決問題的能力[4-5]。在國內,PBL教學在醫學教學當中的運用已經有超過10年的發展史,而在這一階段,我國重癥醫學也迅猛發展,且重癥醫學在這一階段的歷程中已經取得了較為顯著的進步,相關醫務工作者能夠更好地學習運用重癥醫學有關知識和技能。對于重癥醫學來說,均會涉及到諸多的學科,因此就需要專業人員能夠系統第掌握相關學科的知識與操作技能,如何解決重癥醫學學習中的各種問題,從而幫助醫學專業人員更快養成良好的臨床運用思維及解決問題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而PBL教學模式能夠與信息化社會有效接軌,在當前的信息化發展時代,醫學也隨之不斷進展,知識也在迅速更新。醫學專業人員的教學不能閉門造車,需要提高相關人員的自我學習能力和創造力,傳統說教式的教學模式只會給醫學人員增加負擔[6],而PBL教學模式彌補了這一缺點,能夠提高醫學人員的綜合素質,這也是如今培養重癥醫學專業人才的重中之重。

1加強重癥醫學人才的培養

近年來,重癥醫學在我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在2009年,衛生部將“重癥醫學”列為一級診療科目,要求綜合醫院(2級以上)均需要設置重癥醫學科,也因此各醫院以及醫療機構對于重癥醫學的專業人才需求也日益增加,臨床教學任務十分艱巨,但當前的重癥醫學教學培訓體質仍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傳統的說教式教學模式無法完全適應當前重癥醫學病情復雜且涉及多學科協作的特點,在傳統教學模式當中,醫學人員所學知識與臨床診治的能力完全脫離,缺少結合點,同時傳統教學中缺少對重癥醫學專業醫師的培養體系[7]。在目前,重癥醫學專業的醫務人員多為內科、麻醉科、外科等臨床科室成員,而隨著重癥醫學的發展,在今天已經發展成為2級學科,也因此表明重癥醫學的專業化程度明顯增加,傳統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重癥醫學的需求。此外,國內當前也僅有少數醫科大學成立了獨立的重癥醫學系,對于日益發展的重癥醫學而言,無法提供所需,雖然其他專科醫師進入重癥醫學科,具備了較好的專業知識儲備,但對于重癥醫學的相關知識較為缺乏,尤其是臨床操作技能水平差,且分析與總結問題的能力也較差。

2積極開展PBL教學模式

由重癥醫學的多學科特點,涉及面廣,因此就需要醫學專業人員在短期內能夠掌握大量的各科臨床知識,從而才能更好地面對急危重患者,才有能力處理患者復雜的病情[8-9]。目前重癥醫學在國內尚無固定的教學模式,不同醫院會依據自身的發展情況以及本院醫務人員的構成而靈活選擇適合該學科發展的教學模式。PBL教學模式則能夠把較為復雜的臨床醫學病例,通過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來,進一步引導醫學專業人員進行自主學習并能夠將不同學科的知識進一步整合歸納,并在分組法的支持下,促使不同小組之間的醫學人員能夠互相促進,互相學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醫學人員能夠獲得更多的知識,對于未來從事重癥醫學的人才而言,可以更多地儲備相關知識,這是一種更為高效的教學培養模式。有研究中分析,通過PBL教學模式對醫院基層人員進行了規模較大的初級創傷搶救培訓,各學科互相協作,提供真實的病例,并在教學中模擬場景;同時每一位參與的教員不會直接為學員講述病例病情,該如何處置等,而是將參與培訓的醫學人員分組,隨后進行了搶救模擬訓練,并且可以互換角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醫學人員遇到不懂的專業方面知識,可以提出問題,教員需要給予解答;最后再由教員做出相關點評,同時也讓組與組之間的成員互相點評。整個教學過程中,參與的醫學人員學習興趣得到了培養,學習效果良好,得到了一致的好評。在短時間內,學員們就能夠獲得大量的信息,并在短時間內完成要求的培訓內容,由此說明PBL教學模式非常適合重癥醫學的教學培訓。

3PBL教學模式適合拓展教學內容

查看全文

醫學類胚胎學教學

當前,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需要越來越多的專業性醫務人才。為滿足全民醫療衛生服務的需要,各類醫學院校專業設置也相應增多。醫學課程教學需要面對不同專業的學生。由于不同專業學生有著不同的知識背景和就業目標,我們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因此探討不同專業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

1《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設置的目的與意義

組織學和胚胎學是一門研究正常人體微細結構及其相關功能的學科,是醫學生必修的核心基礎課程[1]。本學科課程設置的目的是使學生獲得關于人體的組織學和胚胎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并得到有關的基本技能訓練。通過本學科的教學,要求學生能達到:識別各種細胞、組織和主要器官的光鏡結構;辨認人體主要細胞和組織的超微結構;了解這些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對人體胚胎的早期發生和主要器官的發生能有一較系統的認識;從而為學習其他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打下良好的基礎。不言而喻,學習醫學科學必須首先熟悉人體的結構、組成及其基本生命現象,組織學從微觀水平闡明機體的結構與相關功能,無疑是醫學教育的重要入門課程之一,它為生理學、生物化學、免疫學、病理學以及臨床醫學等的學習奠定堅實基礎。隨著生命科學的研究不斷深入,現代組織學的內容不斷充實、更新和擴展,不僅形態觀察更微細深入,而且涉及的領域更為廣闊,從整體水平、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探索許多復雜生命現象的物質基礎以及環境與生物體的相互關系;不僅與現代生物學和醫學的許多重大理論進展相關,而且與人類社會面臨的眾多實際問題和疾病防治密切相關。目前,國內外研究的很多重大課題都與組織學和胚胎學相關,例如:細胞與組織的衰老,細胞與免疫、組織與器官的再生,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等,因此學好組織學和胚胎學意義重大。

2當前不同專業學生《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教材、教學計劃及教學大綱缺乏針對性現在醫學院校開設的專業課種類多,如臨床、預防、藥學、護理等醫學專業都使用同一套教材,同一的教學計劃以及教學大綱。醫學生大部分都是學理科的,但是還是有少數專業招收的文科生,這些文科生在高中沒有學過生物學,沒有相關的背景知識學習起來很吃力,學習積極性不高[2]。在實踐教學中,我們比較了臨床專業學生和護理專業學生學習情況,發現臨床班的學生在高中時候上過生物課,在組織學實驗課程中他們觀察切片得心應手,而護理專業的學生根本就不會使用顯微鏡。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一些小專業的學生認為學習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沒有什么意義,普遍存在“不知為何要學、學也不知有何用”等想法。小專業的學生抱怨學時多了,而臨床班的學生抱怨學時少了。不同專業的學生,課程設置應該有針對性。

2.2教學模式單一,理論和實驗沒有很好的結合目前,大部分教師主要是采用“滿堂灌”的方法授課,理論課全由老師講授,現在很多學校大課都開設的三連堂,老師講的口干舌燥,而學生聽的暈頭轉向。組織學與胚胎學專業知識點多,不利于學生記憶。久而久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畏難情緒。“理論課緊,實驗課松”。相比之下,實驗課特別開放,全部放手讓學生看,特別是護理藥學等小專業的學生大部分學生認為實驗課很自由,想干啥就干啥。實驗課課堂紀律渙散,特別是現在很多學校都購買了顯微鏡數碼互動系統,硬件設施學習環境都提高了,但好多學生沒有利用這么好的教學資源學習,而是利用電腦玩游戲。在實驗教學中,我們經常抽學生回答問題,例如:看的是什么切片,切片名稱是什么?這張切片需要看些什么結構?有些學生渾然不知。理論和實驗脫節,沒有很好的結合起來。由于形態學實驗上課多,理論課上完有些學校要過很久才能上相應的實驗課,知識很多都就遺忘了。這樣,學生這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不利于學生獨學立思維能力及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的培養。

查看全文

醫學統計學教學研究

醫學統計學是醫學高等院?;A醫學、臨床醫學及醫學相關專業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旨在培養醫學生的統計邏輯思維,并能正確運用統計分析方法解決醫療衛生領域中的實際問題,從而服務于人群健康。該門課程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內容多,不易從總體上把握;二是抽象且邏輯性強,不易于理解;三是涉及一些高數知識,學習起來比較困難。對于這門枯澀的課程,傳統的填鴨式、灌輸式教學方法,致使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教學效果欠佳,這種簡單而低效化的教學模式,根本無法滿足信息時代大學生的培養要求。因此,醫學統計學的教學方法改革勢在必行,筆者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采用發現式教學模式進行了嘗試。

一、發現式教學模式的基本概況

(一)發現式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發現式教學模式是基于建構主義學派的建構原理與完形-頓悟學說而產生的。建構主義學派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獲取知識的過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1]。完形-頓悟說是以韋特海墨等為代表人物的格式塔心理學派提出的一種學習理論,他們認為頓悟學習的實質是在主體內部構建一種心理完形。學習是一個認知過程,這個過程不是盲目地嘗試與試誤,而是突然的頓悟。人們從實踐中認識到,試誤與頓悟是學習過程的兩個不同階段,常常是穿插進行的,重視任何一方而忽視另一方,都是片面的,都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一般說來,在醫學統計學學習中掌握統計學技巧、試解習題等常以試悟的形式出現,而對醫學統計學基本概念的理解及創造性地探索問題則多表現為頓悟。因此,發現式教學法否定通過大量練習與強化形式形成反應習慣,提倡主動地在人腦內部構造認知結構。發現學習,是指讓學生通過自己經歷知識發現的過程來獲取知識、發展探究能力的學習和教學模式。這種意義下的學習,以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為主要特征,學習過程中,學生在原有的認知基礎上,其元認知、動機、行為都能得到積極有效的參與[2]。所以,發現式教學法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其本質正是學生在原有認知基礎上的主動建構。(二)發現式教學模式的現代意義。美國認知學派心理學家布魯納于20世紀50年代首先提出發現式教學模式,他強調人的主動性,把人當作主動參與知識獲得過程的人。人的認識過程是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的過程,人們將進入感官的事物主動地進行選擇、轉換、儲存和應用,得以向環境學習,同時適應環境,并改造環境。發現式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利用教師和教材提供的某些材料,去發現應得的結論或規律。布魯納認為“提出一個學科的基本結構時,可以保留一些令人興奮的部分,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它”“學生通過發現來掌握學科基本結構,易理解、記憶,便于知識的遷移,能力的發展”[3]。發現式教學模式是指學生在學習概念和原理時,教師不是將學習的內容直接提供給學生,而是向學生提供一種問題情境,只是給學生一些事例和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自行發現并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的一種方法[4]。發現式教學模式的目標在于發展學生的探究思維能力,即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啟發下,自覺地、主動地探索科學知識和解決問題,研究客觀事物的屬性,發現事物發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內部聯系,從已知事實或現象中推導出未知,從而形成自己的概念。教師扮演學習促進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對這種情境發問并自己收集證據,讓學生從中有所發現。隨著以優質教育和個性化學習為特征的“信息化”教育時代的到來,微課程(Micro-Lecture,微課)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成為我國教育探索革新的研究重點及熱點[5]。微課是指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按照認知規律,將大塊知識點拆分成一個個具有內在邏輯性的微小知識模塊,制作成精煉而短小的微視頻,以一定的組織關系和呈現方式共同營造的一種新型教學資源。微課因其具有傳播便捷、開發成本低、易與其他形式的教育資源相結合等特點,而被廣大師生所接受,在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同時,也能夠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迅速傳播[6-7]。如何有效地將微課與發現式教學模式相結合,并將二者適當地應用于專業課程教學活動是當前我國各類高校共同面臨、思考并嘗試解決的一個教學改革問題。結合醫學統計學課程特點,本文探討了將“微課+發現式教學模式”引入醫學統計學課堂教學中,并著重探討新型教育模式在醫學統計學教學中的應用的具體方案。

二、發現式教學模式在醫學統計學教學中的設計

下面是以假設檢驗的教學過程為例,實施發現式教學模式的步驟:(一)創設情境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情境的創設十分重要,所創設的“境”要和所授知識密切相關,并能夠引起學生們的情感共鳴。如何對假設檢驗建立直觀認識,培養學生假設檢驗的思想?筆者將一則統計學歷史上著名的女士品茶故事,制作成一個小而精的微視頻,放到我們學校的微課程平臺上,在講解假設檢驗這一章前,通知學生們提前觀看。視頻的內容情景是這樣:一個烈日炎炎的午后,一群大學的紳士和他們的夫人們,還有來訪者,正圍坐在戶外的桌旁,享用著下午茶。在品茶過程中,一位女士堅稱:先倒茶后加奶(記為TM),或先倒奶后加茶(記為MT),會使茶的味道品嘗起來不同,她可以鑒別是TM還是MT。在場的一幫科學精英們對這位女士的“胡言亂語”嗤之以鼻。這怎么可能呢?他們議論紛紛,不能想象僅僅因為加茶加奶的先后順序不同,茶就會發生不同的化學反應。然而,在座的一個身材矮小、戴著厚眼鏡、下巴上蓄著短胡須的先生并不這么認為,他提議來檢驗一下這個命題,并開始策劃一個實驗。接下來,在場的許多人都自愿地加入實驗中來。幾分鐘內,他們在那位女士看不見的地方調制出10杯奶茶,其中TM與MT都有。最后,在決戰來臨的氣氛中,蓄短胡須的先生為那位女士奉上第一杯茶,女士品了一小會兒,然后斷言這一杯是先倒的茶后加的奶。這位先生不加評論地記下了女士的說法,然后,又奉上了第二杯……女士一一說出是TM還是MT,這時該如何判斷呢?(二)探索交流探索交流,教師引導,抽象出假設檢驗基本思想。學生們帶著微視頻中的問題,在課外時間查閱資料探究答案。正式課堂上前20分鐘,教師讓學生充分討論,發表各自對問題的見解。針對微視頻中的問題,試想如果只給那位女士一杯茶,她即使沒有區分能力,也會有50%的概率猜對。若給兩杯茶,她仍存在猜對的可能。事實上,如果她真的知道兩杯茶分別以不同的方式調制,可能一下子全部猜對。同樣,即便這位女士能做出區分,在泡茶的過程中,如果其中的一杯與奶沒有充分地混合,或是泡制時茶水不夠熱,均可導致她有猜錯的可能。即便這位女士能做出區分,也很有可能是奉上了10杯茶,她卻只是猜對了其中的9杯。在此基礎上,筆者抽象出假設檢驗的基本理論,其基本邏輯是運用小概率反證法思想。小概率事件(P<0.01或P<0.05)在一次試驗中不太可能會發生。反證法思想是先對估計的總體提出某種假設或分別(檢驗假設H0)根據樣本信息選擇適當的統計方法判斷假設是否成立,如果小概率事件發生了就意味著假設很可能是錯誤的,則認為假設不成立;反之,若小概率事件沒有發生,則尚不能認為假設不成立。因此,我們對視頻中的問題就不難解決了,首先假設H0:該女士無此種鑒別能力是正確的,那么該女士只能猜,每次猜對的概率為1/2,連續10次都猜對的概率為2-10<0.001,這是一個很小的概率,在一次實驗中幾乎不可能發生的事件,如今該事件竟然發生了,這只能說明原假設H0是錯誤的,應拒絕H0假設,從而認為該女士的確有辨別奶茶中TM與MT的能力。(三)對概念進行延伸和發展對概念進行延伸和發展,形成假設檢驗的方法和步驟。學生理解了假設檢驗的基本思想,可讓學生們試著將假設檢驗問題基本解題步驟進行歸納。第一步是建立檢驗假設,確定檢驗水準。一般假設檢驗中的零假設(或稱為無效假設、原假設,符號是H0),假設樣本來自同一總體,即其總體參數相等。實際練習中常常建立兩個假設,除建立檢驗假設外,還應建立備擇假設(或稱對立假設,符號是H1),作為拒絕檢驗假設時的備選假設。檢驗水準為拒絕檢驗假設時犯第一類錯誤的概率,通常取0.05或0.01。本例中H0:該女士無此種鑒別能力;H1:該女士能鑒別出每一杯是TM或MT,顯著性水平(=0.05)。第二步是選擇檢驗方法,并計算檢驗統計量。依據研究目的、資料的類型、樣本含量的多少及變量的分布類型等,可分別選用t檢驗、F檢驗、秩和檢驗和卡方檢驗等。這里猜對的次數為i,則其概率分布可計算為P(i)=Ci10piq10-i(i=0,1,…,10),所以連續十杯都猜對的概率應為:2-10=1/1024。第三步是根據統計量的大小及其分布確定檢驗假設成立的可能性P的大小,從而做出推斷。若P>α結論為按所取檢驗水準,不拒絕H0,即認為差別很可能是由于抽樣誤差造成的,在統計上不成立;如果P≤α,結論為按所取檢驗水準,拒絕H0,接受H0,則認為此差別不大可能僅由抽樣誤差所致,很可能是實驗因素不同造成的,故在統計上成立。由于1/1024<0.001,所以拒絕原假設H0,為原假設不成立,從而接受備擇假設H1,可以認為該女士有辨別奶茶中TM與MT的能力。(四)嘗試推廣和應用嘗試推廣和應用,正態分布總體均值的t檢驗法案例:為了解某一新降血壓藥物的效果,將病情相似的28名高血壓病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采用新降壓藥,對照組則用標準藥物治療,測得治療前后的舒張壓(mmHg)如表1。問:(1)新藥是否有效?(2)要比較新藥和標準藥的療效是否不同,請用下述兩種不同方式分別進行檢驗:I僅考慮治療后的舒張壓;II考慮治療前后舒張壓之差。您認為兩種方法各有何優缺點?何種方法更好?解:略。

三、結語

查看全文

衛校醫學影像學教學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發展,中等衛生職業教育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教育部關于《加快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進一步深化中等職業學校教學改革,確立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指導思想,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辦學,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大膽進行辦學模式和辦學機制的改革和創新[1]。由于大學擴招,使職業教育的生源減少,入學學生的綜合素質降低,增加了職業教育的難度,但用人單位對就業人員的要求卻逐年增高。如何培養能適應社會發展合格的職業技術人員是各職業學校需要解決的一大難題。

一、醫學影像學的發展特點

醫學影像學是通過各種成像技術,反映人體解剖、病理與生理的一門醫學橋梁科學,與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均有密切聯系。目前已從傳統的X線診斷學,擴展為包括X線、CT、MRI及超聲等多種影像診斷治療手段的綜合性學科[2]。近年來,醫學影像學已從解剖成像發展到功能成像及分子成像,其快速發展對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結構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醫學影像學教學質量的提高,可使醫學生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自如地選擇各種影像技術和方法,能更好地為病人服務。

二、職業學校教學的難點

醫學影像學在臨床診斷和治療中雖然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衛生職業學校教學中卻有較大難度。由于涉及的影像技術種類繁多,且不同的影像技術具有不同的成像原理和應用范圍,但職業學校開設的課時普遍較少,對教師而言,如何進行合理的課程設置是一大難題;對衛生職業學校的學生而言,自身薄弱的醫學基礎知識和臨床知識,要理解和掌握這門橋梁學科具有較大的難度。同時,由于大部分學生畢業后是進入鄉鎮級衛生單位或是做鄉村醫生,因此對醫學影像學的重視不夠,興趣不足,增加了教學難度。另外,衛生職業學校在醫學影像學師資方面存在不足,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能掌握影像學各門技術及其進展的教師較少。這些都是制約衛生職業學校醫學影像學教學質量提高的因素。

三、職業學校醫學影像學教學改革

查看全文

全科醫學生急診醫學教學研究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社區服務的發展,基層醫療工作需要大量全科醫生,為老百姓解決基本醫療問題。因此,傳統的教師主動講、學生被動聽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全科醫學生的需求。本文通過急診教研室深入了解培養全科醫學生的內在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并改進教學方法。

【關鍵詞】全科醫學生;急診醫學;教學思考

全科醫生主要在基層承擔預防保健、常見病及多發病的診療和轉診、患者康復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體化服務,被稱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不論是在學科的特性還是工作環境,急診醫學與全科醫學有著密切聯系。我院是三級甲等教學醫院,急診教研室承擔了我院全科醫學生的大部分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傳統的教學方法難以達到培養全科醫生特殊臨床思維方式和臨床技能的目的,因此需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具體報道如下。

1了解培養全科醫生的內在要求

全科醫學學科有以下4大特性:學科屬性實用性強;學科內容具有廣泛性和綜合性;診療思維過程強調整體性;學科體系與人才培養過程和培養階段具有不可分割性[1]。全科醫生主要解決的是疾病的首診分診、急診搶救、患者轉診及健康教育問題。這要求全科醫生在平時的工作中,既要幫助老百姓診治常見病,又要及時做好急重癥患者的院前急救工作,還需做好疾病的預防工作。可見全科醫學的最重要特點是綜合性和實用性。在探尋全科醫學生培養模式過程中,需尊重這一規律,才能培養出真正意義上的全科醫生[2]。

2注重臨床思維的拓展

查看全文

核醫學與醫學教學論文

1增加見習教學比重,給學生更多實際操作機會

核醫學作為現代醫學技術與醫學相結合的學科,有著對實際操作更高的要求。而傳統“教”與“學”的方式,缺失了課堂及課后的提問討論環節,老師和學生之間缺乏溝通。普通的課堂學習,多數同學對核醫學理解都不深,缺乏直觀的學習掌握和實際操作能力。通過增加見習教學的比重,讓學生更加直觀的接觸和學習核醫學相關知識,讓學生克服對核醫學的恐懼心理,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興趣。通過增加見習課的課時,讓學生了解核醫學科室的布局,親手現場檢測工作場所的放射性,進一步全面了解和掌握核醫學相關知識。通過見習教學,提供給學生更多與老師接觸溝通的機會,充分的發揮師生間的互動性。在見習期間,可以讓同學們參與到PET、SPECT等機器的實際操作,圖像的采集、處理和分析,高活性放射藥物的標記分裝及注射等實際操作中,使同學們將課本上的知識運用到實際操作中來,有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更好的達到教學目標和要求。

2靈活運用多媒體技術,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核醫學發展至今五十多年,從開始的甲功測定儀到放射免疫測定儀、再發展到今天的數字化雙探頭及三探頭單光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儀(SPECT)、正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儀(PET),儀器在不斷更新,技術在不斷進步。正因為核醫學的特殊性,在教學中涉及了大量的解剖結構、疾病、正常及非正常的影像學表現,在核醫學教學中,老師應親自制作多媒體課件,輔以大量的圖片、動畫、視頻等多種形式,比如核醫學的動態顯像、血流灌注,獲得的是一系列、連續的影像,這些都是在以往的教學方法中無法生動的體現的。核醫學科的一些常見操作,如動態顯像的床旁“彈丸”式注射、圖像的動態采集,放射性藥物的標記等過程都可通過多媒體投影形象生動地演示出來,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主動,抽象的理論更加的直觀,從而使學生更好的記憶,在有效時間里取得很好的效果,使教學的實際效果得到提高。

3鼓勵學生參與科研活動,加強學生實際操作能力

核醫學相關知識更多的作用是為臨床及科研服務,在本科教學逐步增加綜合靈活性教學方法的同時,我們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教研室的動物實驗。由本學科教師負責指導,讓學生更好的參與到科研活動的各個環節。同時,將科研成果的思維和科研的過程制作成課件引入課堂,從而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核醫學的興趣和創新性的思維,加強學生對核醫學的理解。在核醫學的教學中,將科研的成果融入教學中,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實踐與教學相結合,更好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使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得到提高,使學生潛能得到發揮,為今后走向工作崗位更加游刃有余的運用核醫學知識打下良好基礎。核醫學教研組正在加快教學模式、教學理論、教學手段及教學方法的改革。肩負治病救人與以身作則的兩大重要任務的臨床教師,不但要精于醫術,還要善于施教。使我們的學生在核醫學知識的學習中掌握的更好,更快,使學生在工作崗位上運用知識更加靈活,更加扎實,接起醫學事業的接力棒。

查看全文

臨床醫學《社會醫學》教學改革初探

【摘要】本次教學改革是在《社會醫學》課程的教學章節中選取了四章內容,采用案例教學法和社會調查實踐法嘗試教學改革,以提高臨床醫學本科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社會醫學;臨床醫學;案例教學

1.引言

為順應當前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發展,我國許多醫學院校為臨床醫學專業開設了《社會醫學》作為必修或選修課,有利于醫學生樹立正確的醫學觀。社會醫學是醫學與社會學的交叉學科,是從社會的角度研究人群的醫學問題[1]。但由于《社會醫學》是臨床醫學的非專業課,許多學生不會重視,加上長期以來一般是以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學習缺乏積極性。為了調動學生對《社會醫學》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筆者嘗試對我校的2016級臨床醫學的《社會醫學》課程進行教學改革。

2.《社會醫學》課程教學改革設計與實踐

2.1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設計。本校臨床醫學專業的培養方案規定《社會醫學》在第5學期開設,為選修課程,16個學時,所選用的教材為李魯主編的國家衛計委“十三五”規劃教材。2016級臨床醫學本科學生215人,分為兩個大合班上課,隨機抽取一個大班作為教學改革班,另一個大班采用傳統教學。查閱相關文獻,根據《社會醫學》課程章節內容的特點,選取四個章節(醫學模式、健康決定因素、健康危險因素評價和社會醫學研究方法)進行教學改革。前三章采用案例教學法[2],在授課前教師根據臨床醫學的專業特點選取臨床相關的案例及問題導入;社會醫學研究方法這一章是在講授課本理論的前提下,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調查問卷的設計,并用問卷去社會實踐調查[3]。2.2具體教學實踐過程。2.2.1醫學模式。任課老師是在上課前幾天用QQ把課堂討論的案例發給教學改革班,案例主要內容為:一位45歲的男性糖尿病患者,吃口服降糖藥但血糖控制不理想,不愿意接受胰島素治療,而且出現焦慮和抑郁情緒。后認識一位全科醫生,該醫生與患者交談幾次后,使患者消除了對病情的恐懼,正確認識了胰島素的利弊,最后共同商討了胰島素治療方案,使血糖得到較好的控制。提出兩個問題:2.2.1.1疾病的發生、發展與轉歸的影響因素有哪些?2.2.1.2現代醫學模式對臨床醫學的影響在案例中是如何體現的?課堂上同學們爭先恐后,主動舉手回答問題,課堂氣氛非?;钴S。案例討論后,任課老師總結同學們的答案,并做一些補充,引入醫學模式的理論學習。2.2.2健康決定因素。本章選用了《社會醫學》課程中較經典的“婦女薩法•巴努死于生產了第十個孩子后”的故事,由故事中的角色分別講述自己所做所感,讓學生如身臨其境。結合案例仔細考慮和分析故事中可能涉及的導致薩法▪巴努死亡的直接和間接的因素有哪些?同學們積極回答問題,列出了薩法▪巴努的丈夫及巫醫的過失,分析了貧窮、落后的觀念、衛生條件等直接因素和間接的社會因素,引出健康決定因素的內容。在任課老師的指導下,進一步重點學習理解健康決定因素的概念、價值理念、框架與內容。2.2.3健康危險因素評價。從健康管理中心的醫生接診某校李老師的案例展開,“李老師,男,41歲,其父親患有冠心病,每年需要住院治療及長期服藥,李老師在健康管理中體檢時向醫生咨詢他自己患冠心病的風險。問題:要評估李老師患冠心病的風險有多大,需要什么信息,如何去收集;怎樣把疾病風險定量化。”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冠心病的危險因素。接著給出李老師的體檢報告,讓學生結合書上給出的健康危險因素評價表,把危險因素轉換成危險分數,再來算出組合危險分數及李老師的死亡危險,并查健康評價年齡表得出李老師的評價年齡。最后,讓學生思考提出各種健康危險因素的干預措施。2.2.4社會醫學研究方法。任課老師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要求學生10~11人為一組,自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疾病與健康相關的題目,并要考慮調查的可行性,按照問卷設計的原則與步驟、問卷的結構,共同商討編制一份調查表。并用調查表在社會上對研究對象中進行10份問卷調查,發現問卷的優缺點,并將最初設計的調查表的條目進行修改,把修改后的調查表上交作為作業,由老師批改并計入平時成績。

查看全文

醫學院校醫學教學論文

1醫學院校實踐應用研究的現狀

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模擬教學技術在美國、德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的醫學教學中得到推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國浙江醫科大學、、華西醫科大學和九江醫學??茖W校受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資助,實施了臨床技能教學改革,同時取得了比較積極的成果。模擬技術發展到今天,全世界已經建立了數百個醫學模擬訓練中心,同時建立了世界性和地區性的模擬醫學教學專業協會。對于模擬教學的研究,一些發達國家利用虛擬技術建立虛擬的人體模型,可以很容易的了解人頭的內部各個器官的結構。借助計算機圖形學與虛擬現實進行虛擬生物解決方案,尤其是在醫學教學過程中,較為復雜的手術過程,利用計算機技術來進行模擬,或者指導醫學手術所涉及的各種手術過程,包括術前、術中、術后,同時進行手術技能訓練、術中引導手術、術后康復等。

2虛擬醫學系統實踐研究

虛擬醫學系統作為輔助實驗教學的主體,它的開發直接影響最終的時間效果,因此通過對已有的醫學教學資源進行分析設計,利用已有教學資源與軟件平臺相結合來開發虛擬教學系統,再結合相關的軟件平臺,利用模擬技術開發虛擬教學平臺,使之更加形象生動的體現復雜的教學過程。而對于醫學教學中不能開展的實驗或有限的教學資源,通過軟件平臺模擬實驗過程或教學過程,最終使醫學生掌握實踐過程中的知識點。由于許多醫學實驗都需要醫學生通過親身實踐才能掌握,所以對于過程比較復雜,要求又比較高的并且需要反復鍛煉的實驗就需要通過虛擬現實的技術。借助虛擬醫學教學系統,首先在理論教學過程中將復雜的醫學過程進行形象表示,然后再對學生進行培訓。虛擬醫學教學系統與其他教學方法和系統相比也有其自身的獨特性。計算機輔助的模擬技術可以把醫學教學過程中復雜的試驗及操作變成數字化,這種方式易于學生的學習和掌握,從而為學生提供多樣性的主動的學習環境,同時,計算機輔助的模擬技術具有較強的人機對話功能,可以建立人機交互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被動變為主動,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針對醫學院校醫用資源緊缺的問題,利用虛擬手術器等工具的模擬,使用操縱桿自主選擇任意結構模型,獨立于數字化模擬,從而進行更加精細的觀察,而且這種過程可以反復練習,節約資源并且可以解決按現實中資源不能二次利用的問題。

3虛擬醫學教學系統的發展前景

虛擬醫學教學系統把新技術和新型理論以及實驗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由于醫學這種學科的特殊性,就需要醫學生親身實踐的時間要多,而虛擬醫學教學系統正是為學生提供了這種便利,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同時,在當今醫學研究中,虛擬醫學系統也可以應用于臨床研究以及臨床實踐操作中,為實習醫生和學生提供新的實驗資源,保證足夠的練習時間。與此同時,虛擬醫學教學系統也為其他學科提供一個借鑒,其他學科也可以利用這種方式作為理論教學或實驗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

查看全文

核醫學影像醫學教學論文

1緊密結合臨床實際應用

(1)內分泌系統核醫學。

(2)臨床應用廣泛的核醫學技術,如:骨骼系統、泌尿系統等。

(3)在臨床診斷治療、療效判斷、預后評估中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的核醫學技術,如:腫瘤核醫學、心血管系統核醫學、神經系統核醫學。

(4)臨床價值重大的核素治療,如甲狀腺疾病及腫瘤的核素治療等。對重點內容進行重點講解,從核素顯像的原理,影像的分析要點、常見的異常類型、臨床應用價值以及核素治療的適應證、禁忌證、治療后的防護,突出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同時給出實際病例,進行課堂討論,積極與學生互動,活躍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教學效果。在考試命題過程中,充分體現教學大綱中的重點內容,突出核醫學的臨床實用性。

2改進教學方法

查看全文

醫學教學管理改革研究

一、基本情況

研究對象為參與2012年度醫學部醫學教改項目的教師,共305人次。申報項目34項,根據研究內容分為培養模式及課程建設和質量評價兩類,每類17項。評審指標,包括項目研究意義、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隊伍和總體評價,前四個指標得分為1-5分;總體評價得分為1-10分;每個項目最高分為30分。評委6人,其中資深督導專家5名,《中華醫學教育》雜志編輯1名。評委們通過閱讀項目申報材料打分,并撰寫書面意見和修改建議。

二、結果與討論

(一)結果。1.項目參與者職務、職稱情況。項目參與者中承擔臨床或教學工作的專業教師131人,教學管理者174人;管理者中,在各單位教學管理部門從事專職教學管理的專職管理者73人;既承擔教學或臨床工作又兼職教學管理的兼職管理者101名。專職管理者中,53.4%為科員或教學秘書;兼職管理者中,處級以上領導最多(見表1)。參與項目的管理教師中,正高職稱者最多;專職管理者中,中級職稱者最多。項目負責人中管理者占79.4%,為27名;其中兼職管理者19名,專職管理者8名;處級以上干部18人,科級干部7人,教學秘書2人;有正高級職稱者11人,副高級職稱者14人,中級職稱2人。2.課題參與者在教改項目中的任務及項目評審得分情況。一半以上專職管理者參與項目實施,71.3%的兼職管理者是項目負責人或參與項目的協調管理,而大多數專業教師參與項目的實施。專業教師的課題研究內容一般為某門課程的教學方法和考核評價;教學管理者課題的研究內容涉及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建設、醫學生早期科研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師資培訓和考試考核評價、管理效果評價等各個方面;評審專家認為,專職教學管理者的研究覆蓋面廣,有一定的推廣意義,采取的研究方法相對得當,研究隊伍組建合理有效,總體評價較高。

(二)討論。以上數據證明,教學管理者已經成為醫學部教育教學研究不可忽視的力量,教學管理者能抓住醫學教育改革的重點,有較高的研究能力,而兼職管理者在教學改革研究中承擔著重要的指導、組織協調工作。1.專職管理者在醫學教育教學研究中的作用分析。專職管理者一半以上為教秘或科員,大多具有中級以上職稱,在研究中主要承擔具體實施工作。首先,專職管理者一般畢業于醫學院校、師范院?;蚓C合大學,既掌握醫學專業知識、知曉醫學工作規律,又掌握了教育學或現代信息化技術等跨學科的復合型知識,具有較強的研究能力,且有工作熱情,有能力、有意愿承擔醫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的重任。但這些管理者剛參加工作不久,大多為科員或教秘,缺乏經驗,在研究中只能在項目負責人的指導下從事具體的實施工作。其次,專職管理者一般來源于各級教學管理部門,服務對象主要是專業教師和學生;工作內容涉及學科專業建設、培養方案制定、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研究、教學質量監控等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工作中,既要及時發現、收集、解決教學過程中師生的意見和建議,又要將上級主管領導的決策精神準確轉達給教師和學生,處于承上啟下的位置;因此專職教學管理者是實際教學工作的組織者、執行者、推動者,能全面了解、掌握醫學部的教育教學信息,有利于對醫學教育教學現狀進行調查研究。因此,專職管理者參與教改研究既能保證教育研究的質量,又能使管理者從繁瑣的事務性工作中跳出來,促進教學管理的科學化,適應醫學教育發展的需要。2.兼職管理者在醫學教育教學研究中的作用分析。兼職管理者為醫學部教育研究的主要參與者,絕大部分人具有副高以上的職稱,兼任各級教學部門的教秘、教學主任、副處長、處長,或者各二級學院主管教學的院長、黨委書記,甚至是醫學部主管教學的副主任(副校長級)工作;在研究中他們承擔主持、指導、組織和協調的工作,項目負責人中兼職管理者超過了一半?!皩W而優則仕”,在醫學教育領域亦是如此。醫學教育的兼職管理者一般是教學或醫療崗位上的佼佼者,他們首先是從事臨床和/或教學工作的專業教師,隨著教學經驗、醫療經驗的日益豐富,對醫學教育的反思、感悟也日益深刻,對醫學教育的投入就越多;反之,隨著在醫學教育中投入的增加,又進一步促進了他們教學、醫療能力的提高;專業與管理,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也正因兼職管理者的特殊身份,他們能直接發現醫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了解最新醫學教育需求,又能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準確把握醫學教育教學發展的方向,為醫學教育教學改革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但是,兼職管理者既承擔著繁重的醫療和/或教學任務,又承擔了繁雜的事務性管理工作,更有可能要承擔科研任務,無暇學習了解教學研究所必需的的教育學、統計學知識;因此在實際研究中僅處于指導、組織、協調的地位,不能親自參與實施,對研究全程的掌控不夠,對研究質量有一定不良影響。

三、結論

查看全文